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24-10-22

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共11篇)

1.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一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就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本文以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从高职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和专业体系构建教育两个环节着手进行了阐述,针对学校、教师、学生这样一个共同体对我圆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分析和对策.

作 者:黄建娜 张成光 苏君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河南・南阳,47300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院校 模具专业 可持续发展

2.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二

一当前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1. 实施职业发展教育的方法

第一, 一般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的普遍规律, 以系统性为原则, 合理制订教育计划, 科学安排教育内容;以针对性为原则, 结合各专业特点, 分门别类地贯彻实施;以个性化为原则,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和服务。

第二, 全面教育和过程指导相结合。职业发展教育面向学校全体学生, 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到毕业就业, 甚至学生工作后参加强化培训或工作后转岗, 都应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指导。

第三, 常规教育与专门指导相结合。常规教育即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方面通常实施的培养人的教育。专门指导是指对学生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设计与规划、社会认识与需求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 不能相互代替。

第四,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及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见习、实习、实训, 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 了解人才要求以及管理模式, 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利用校内外的有效沟通, 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2. 实施职业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 课程教学。课程教学, 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注重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学科渗透。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 在思政教学中渗透职业发展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发展教育, 通过加强专业教育, 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认知,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树立立足专业而不断发展的理念。

第三, 主题活动。举办与学生职业发展或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 成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第四, 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 制订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确保各项实践活动安全、有效。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与择业就业结合起来, 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 体制障碍, 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操作模式

目前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管理体制, 多数学校采用了校院 (系) 两级管理的形式。这种体制呈现了重毕业生就业安排、轻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情况, 使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工作量增加, 造成了参与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 是教育效果低下的重要制约因素。

2. 指导队伍配备不足, 效果不理想

目前参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人员素养及配备与学生要求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调查显示, 在与学生座谈中, 92%的学生认为指导课很有必要, 但学生们普遍反映存在一些问题: (1) 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 教学形式单一。 (2) 缺乏案例分析。 (3) 缺乏经验分享、互动沟通、面对面咨询等教学引导。 (4) 职业实践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5)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与约束机制。

3. 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够明确, 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许多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概念相混淆, 盲目追求短期效应的实现, 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发展教育, 忽略了职业发展教育的根本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目标,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课程缺乏系统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内容侧重于就业技巧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方面, 缺少模拟互动、社会实践环节, 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有待创立, 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缺乏个性化咨询和指导。

5. 学生自身在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基本上以灌输为主, 多数兴趣、爱好与价值观等都是以学校、社会和家庭为主导, 当代学生缺乏自我职业发展教育的启蒙环境, 内在学习和发展动力不足。

三改进策略

第一, 整合管理资源, 构建科学、高效的全员管理体制。独立设置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 实施全员参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 是集教学管理、研究和服务为一体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管理平台, 通过下设学生职业发展教研室、学生创业教育教研室、学生职业发展咨询部、教师培训部和学生职业发展实训部等, 把各类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纳入管理序列中。

第二, 构建全员参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动力机制。 (1) 思想动力。强化学校教职员工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 是此项工作动力的基点。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 是职业院校的主要关注点、核心利益点、工作的着眼点, 也是院校本职工作的重要内容。 (2) 利益动力。对于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在各种场合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 在干部选拔机制中予以充分考虑。要为教师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予以财力和物力支持。 (3) 制度动力。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下, 要完善和突出全员参与、工作量计算单列、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和教务管理系统联合考核、绩效评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 大力开展培训活动, 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第四, 构建研究平台, 组织辅导员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强化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凝聚力, 确保提升职业素质及教学效果。

第五,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发展式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理念, 将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始终。

第六, 构建全程化、分层次的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体系是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第七, 培养职业化、专家化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 聘用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职业咨询专家、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辅导,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注入鲜活元素。

第八, 开发社会资源,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 建立学校、社会 (企业) 、家庭联动的教育机制, 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以此形成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合力。

四小结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历史问题, 也有学校和学生个体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究, 促进对学生全过程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责任, 也是学生个体和家长要正视的重要课题。

摘要: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职业发展教育是广义教育范畴下的一种实践活动, 它是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人生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辅以适时的职业发展指导教育具有积极的人生引航作用。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方法与途径,策略

参考文献

[1]程森成.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殷建新、王建明、姚学峰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体系构建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

[3]郑旭.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学科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29)

[4]张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延安大学, 2013

[5]田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

3.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三

内蒙古西辽河平原位于通辽市中部,包括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南部、奈曼旗北部和科左后旗东部,是西辽河及其支流联合形成的`冲积平原.总面积为1.7×106hm2,其中草地面积7.4×105hm2,耕地面积3.5×105hm2.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3hm2,每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1.0hm2.西辽河平原粮食总产量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15%,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作 者:杨恒山 李华 李志刚 乔宏伟 翟祥 作者单位:杨恒山,李华,李志刚,乔宏伟(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通辽 028042)

翟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农业局)

4.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四

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幼儿教育业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角。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是确保幼儿教育质量,为义务教育的学习做铺垫。目前,我国的中部地区县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故研究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幼儿教育业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角。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是确保幼儿教育质量,为义务教育的学习做铺垫。幼儿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目前,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在飞速的发展,这对我国幼儿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改变了我国幼儿园公办的体制,一些地方幼儿园已经或正在转型。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全面。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幼儿教育的形式。但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县城地区的幼儿园,如没有具体的规划,幼儿教师一般都是随意进行教育,幼儿园也没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育成果和教学目标缺乏评价等。管理方面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幼儿教育的成效。

2.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中,部分幼儿园的投资比较多,为吸引生源,一般都开设了实验、双语等课程,这极大地冲击了科学幼育的教育理念,这类幼儿园在中部地区的县城极为少见。在县城中,幼儿园的规模比较小,其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及办园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些规模小的幼儿园主要靠低收费和提前下放小学教材等方式来吸引生源。这种提前下放小学教材的做法往往超越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大大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改为我国幼儿园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幼儿园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专业的幼儿教师还比较缺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一般都是非学前专业出身的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授课内容及对幼儿的培养目标来看,幼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技能,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4.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观念。

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部分学生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幼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在县城也不例外,导致教师及家长过早地给幼儿灌输学习成绩能代表一切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只有成绩才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成果,忽视幼儿的实际需求。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幼儿的方向和目标,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能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人才素质和成才观,更新幼儿教育观念,促使幼儿教育向积极保护和推广的方向转变。

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有较高水平。为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幼儿教师应进行继续教育,使知识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幼儿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幼儿教育的需求,可适当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改变教师包办一切的教育形式,用主动式的管教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

4.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探索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以满足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价值的。在幼儿园活动内容的计划和安排上,既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避免课程内容的选择过分随意和无序。在幼儿园层次和班级层次上,课程理念的确定和改变、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和变革等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规则。

四、结语

5.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五

(一)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至于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偏低,且与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相差甚远,更有一些儿童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也慢慢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在此之下,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加,而公办幼儿园却在逐年减少。民办幼儿园一般办学规模比较小,发展不规范,又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差异,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都各不相同,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二)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学前教師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如果学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较低,当然也不能教出优秀的幼儿,这就与学前教育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学前教师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有:第一,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第二,组织与管理幼儿的能力;第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然而就目前而言,学前教师的现状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的学前教师不是幼师专业出身,学历普遍偏低;二是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师缺少职业热情和责任,安于现状工作懈怠;三是虽然一些学前教师接受了相关育儿培训,但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教学,缺少育儿经验。这些情况都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壮大。

(三)学前教学内容设置不当

学前教育应当具有启蒙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根据幼儿成长的特点来。其实这一时期孩子的教学应该以玩为主,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情感和能力。然而在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不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下,出现了学前教学课程超载的现象。从目前学前教育开设的课程来看,大多开设的幼儿课程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例如不断增添新的学科,不断加大课程的难度,甚至课程内容成人化。还有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学前教师还存在重视知识教学,忽略幼儿情感和能力培养。

二、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改进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开端,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进行办学,积极发展公立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乡镇区域的经济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府财务预算中对学前教育进行一定的倾斜,对办学力量进行支持和资助;第三,配合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收费标准。

(二)加强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因此学前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首先,学前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积极学习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不定期对学前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育儿心得并改进。最后,实施考评机制,在教学中严格考评受聘园长及教师,促使学前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学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需要相应的改善起来,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切实维护学前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于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

学前教育应以满足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在孩子享受童年乐趣的同时,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塑造品格。每个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开设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前课程体系。另外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关注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发展的情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同时,制定相应的学前课程管理制度,避免课程超纲、超载的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

学前教育是孩子首次参与社会、接受社会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审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督管理,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发展学前教育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注重学前教育,既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对于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在政府、社会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得到改善和解决,最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前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亮.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姚伟,吴琼,张宪冰.“尊重的教育”理念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03).

6.浅谈高职护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质量对于国家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护理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专业之一,从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高校护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护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 护理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高职教育质量也是保证社会专业人才输送的关键。护理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也是医院输送医护人员的主要途径,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高职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巨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分析高职护理教育的有效对策之前,首先应该对护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简单分析,这样才能更加了解其中需要改进之处,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1]。具体来说,当前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学形式传统,无法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整体需要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改革的整体形势似乎并未对高职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护理专业教学都采用十分传统的教学形式,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2]。纵观高职护理教学发展的进程,常常出现闭门造车和模仿照搬的现象,这必然衍生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高职护理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这些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体现在课堂活力不足上。课堂是三位一体的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场所也是知识生成与讲授的重要平台,要想获取显著的教学成果必然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需求,但是部分教师仍旧无法认清这一客观事实,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够深入具体,忽略教学与操作的联系,让课堂教学乏善可陈[3]。也就是说,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老师过度关注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而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但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这种教育模式显然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

2.高职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不够,教学缺乏针对性

对于高职护理教育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充分把握课程内容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许多高职护理教师并不具备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活动生成的环节。在高职护理教学中,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对课程予以足够的设计与把握,还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在这一点上常出现教与学相分离的情况,造成课程效果质量差、效能低的现实[4]。此外,教师学科素养的匮乏也是高职护理教学的软肋。对于护理专业的教学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设计的品质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通过业务学习,保持教学常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课程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使高职护理教学焕发生机,缩短与先进教育的差距,促进学科优化改革、创新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促进人才更好发展。

二、解决高职护理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突出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高职护理教育问题:

1.合理规划护理专业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想提升护理专业的教育质量,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在高职护理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的合理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课程容量的最大化,课程效果的最优化,必然需要在课程设计上精雕细琢,将课堂教学做出质量,做成精品,为此,高职护理教师需要在研习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客观有效的调研,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在细化教材内容、深化教学效果上的作用[5]。同时,要注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始终树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让课本延伸出更为丰富的内涵。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不应将眼光只投射在课程实际上,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只有让二者相互契合,才能找到课程发展的增长点。做好教?W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协调,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信息的处理与采集,对课程学习和目标进行二次处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高职护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育质量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领域,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如果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职护理课堂教育过程中,将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与教学的有效联通却是容易忽视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学科资源给高职护理教学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好处,但是也产生了不少争议,其关键在于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方式。在之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其价值与意义,常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的新鲜事物,而最好的使用方式就是将多媒体作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手段。利用多媒体形式,将教学内容套用其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本课内容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形式。

3.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在高职护理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创新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护理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由老师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老师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就是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索,并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制定良好的合作计划与考评机制,始终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效果的达成来衡量合作的可行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高职学生的护理专业素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护理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模式,合理规划护理专业的教育内容,促进高职护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7.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七

探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王冬云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因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队伍建设;问题

一、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特别是如会计、物流等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多,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没有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1)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衡。(2)年轻教师比例过大。(3)教师学历结构偏低。(4)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较匮乏。(5)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缺乏。在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的教师较多,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缺乏。

2.“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但总体情况还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偏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虽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另外,高职院校还存在一种现象,所谓“双师型”教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许多高校为了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的需要冠名其为“双师型”教师,但实则这些教师并没有在业界从业的经历,实践能力比较弱,总之“双师型”教师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3.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由于原有体制、学校办学层次、功能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科研气氛不浓,科研观念不强。从教师层面看,一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二是教师对科研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有的教师是认识上的问题,认为高职教师没有必要提升科研方面的能力,只要简单地把书教好就可以了。(2)职业院校教师工作量大,没有时间也缺乏积极性去进行科研工作。(3)职业院校对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重视不够,科研经费匮乏及没有相应科学、合理的配套科研政策和制度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培训工作不到位

面对教师水准整体偏低的现实,高职院校虽然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内外综合类高校进行脱产学习。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短缺和教师数量不足等原因,无法对多数教师同时进行脱产教育。有的学校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补偿性教育。但由于这些师资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活动机械、被动,并且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5.兼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设置的不断增多,学校现有教师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各学校从社会和企业事业单位招聘兼职教师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待遇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兼职教师相对不稳定,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连续性。

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1.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和交流

近几年,国家为了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国开展各种职教教师培训。我们要抓住机遇,选派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教师培训基地或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到全国各优秀的高职院校去参访学习,开阔教师的思路,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把教师送出去培训,把业界或高职院校优秀的人士请进学校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通过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师选派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与业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可以从合作企业中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

3.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目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1)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培训

高职院校要统筹考虑兼职教师队伍的规划问题,使兼职教师队伍真正起到补充、调整的作用。兼职教师队伍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最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兼职教师队伍逐渐向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发展方向,进而优化整体师资结构。

(2)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络

兼职教师师资管理库就是将来自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位、现场工作年限、业务水平等级、从事兼职活动情况等)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检索和查询兼职教师的个人档案,有利于选聘高质量的兼职教师,有利于保持一定数量的.备选兼职教师。可有效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能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3)强化兼职教师的激励措施

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外延群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思想意识方面多少有一定趋利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兼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兼职教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给能力强、贡献大的兼职教师以优厚的待遇,使兼职教师能够放开手脚,多出成果。通过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给兼职教师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取得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兼职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对在教学中评价较差的兼职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或解聘。

4.加强和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就需要提升教师的品质和能力,更要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合作,双方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开发与研究,更需要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工作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培养出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或高应用的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特别是技术上的研究。第三,由于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居多,所以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大对年轻教师的科研能,从整体上去提升整个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机制,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气氛,是推动科研工作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5.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型。教师作为“人之模范”,自身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直接的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导力量,所以如何调动教师内在动力因素,更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例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教师培训和晋升制度以及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等。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对教师除了一般要求以外,也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落实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小明。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一帆。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J]。大众商务,.

[3]刘红。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赵明安。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刘明。高职院校教师建设能力与管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6]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8.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八

陕北能化基地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及对策

摘要:对陕北能化基地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生态恶化、植被破坏与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改善并解决生态恶劣化问题必须从制度法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补偿制度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作 者:朱玉高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期 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Journal: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19) 分类号:X3 关键词:陕北    能源    生态    可持续发展   

9.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7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9%任。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首要指标。作为高校自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学风能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奋进的大学校园,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学风总体比较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院。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缺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舞弊,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差等不良学习行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学习环境,妨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鉴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做法,制定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也不例外。各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校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针对当前高职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制定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风建设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效果不佳,局面打不开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动力。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面向基层单位,学校不得不向他们灌输越来越多的 “吃苦耐劳精神”、“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教育,加上人才市场不再将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许多高职生的人才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把学习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高职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谓,造成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使得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性认识变得模糊,缺乏了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厌学或应付学情绪。虽然目前高职学院并不缺少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这些措施和办法过多的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应急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主体性对这些措施和办法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学习动机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以正确教风带动学风

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学院应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大力推进许枫建设。

(1)、有针对性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一间和建议。

(2)、不断强化教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全体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成为学生良好学风的榜样,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2、以优秀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党小组,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评优和组织发展的依据。在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帮一”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做好各类评优工作。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测和学年评优,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典型,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广大学生照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以浓厚学院氛围滋养学风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必备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风的正面感召力。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课外活动较多,但过于繁杂和零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院要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从而达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一致。我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将以往各种单项活动,统筹列入“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规划。以学期为单位,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锻炼健康体魄”,并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由于主题突出,宣传动员工作易于讲情讲透,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院系二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的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网络

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除了在学生食堂设有电视机外,教室和教学楼内没有提供电视给学生观看。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信息,仅仅靠个人和学校机房提供的电脑。建立校园文化网络,把这些电脑充分利用起来,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是解决目前高职学院缺少有效的宣传设施和途径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借助校园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开展沟通式教学,实现在线答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对学生施以伦理关怀。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

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力争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教育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可以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 力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10.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物种环境、森林环境等几种重要的环境因子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探讨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渐低,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在这样状况下,要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我们将失去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关联的总和。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和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机体。生态环境是一定空间内生物成份和非生物成份,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相互依存而成的生态功能单位上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

2、河南省的生态环境

2.1 生态环境的自然现状

河南省生态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而且承载能力日趋降低。河南省地处华北大平原南端、黄河中下游,土地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地跨我国第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3%,平原洼地面积9.3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5.7%,河南省地跨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伏牛山脉与淮河干流为分界线,因此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光、热、水资源比较充沛。境内有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四大山系,其中伏牛山脉位于河南西部,系秦岭东延部分,是河南山脉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的70%,境内河流有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就有50多条。大型与特大型水库有丹江口、鸭河口、鲇鱼山、南湾、宿鸭湖等。为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位置适中、交通发达之地。若能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必将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河南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导致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日渐降低,面临的压力趋增强,个人平均环境容量日渐减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河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水环境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河南省的黄河流域也较早的发展文明、文化,水资源为人类的消费、农业生产、工业需求以及水利动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河南省的水资源总量为41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30 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6,河南省的地表水资源量为313亿m3,居全国21位。河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河川径流量相差十分悬殊,其比值可达数十倍,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年内分布夏季

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夏季雨量集中,河水暴涨,无法存蓄,白白流失;枯水期径水量急剧减少,部分河流甚至断流,无水可用。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兴起,用水量剧增,从而使大量工业用污水和生活污水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地面水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河南省水环境目前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98对全省流经18个主要城市的22条河流的37个监控断面进行的监测和评价表明有83.8%的监控断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流经城市河流水质受污染比较普遍。河南省湖泊、水库水质量普遍较好,半数以上的水库水质符合Ⅳ标准。造成河南省地面水污染的原因很多,重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田排水、家蓄饲养污水和工业废渣、城市垃圾进入水体,而且河南省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进一步开发水资源难度大。

2.2.2 物种环境现状

物种资源通常指的是生物物种,它们是非人工种种植、驯养的动植物,一般称之为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遗传基因,即保护野生动物的种质资源,河南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动植物兼容并存,种类众多,是物种丰富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地区。

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对人类生活和生存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商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河南省现存被子植物3699种占全国的14.5%,裸子植物74种占全国的29.6%,蕨类植物203种占全国7.81%,苔藓219种占全国的9.95%,合计4195种占全国的13.73%,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河南省脊椎动物已知有566种全国的8.91%,其中哺乳类72种占全国的12.39%,爬行类37种占全国的9.84%,两栖类18种占全国的6.34%,鸟类310种占全国的24.92%,鱼类129种占全国的3.34%,物种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它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对象,并能为工业、医药、交通等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源。但是河南省的物种环境却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进行着掠夺式的大量捕杀,森林被大面积的采伐,使不少林地变为荒山草坡,造成植被退化和生境条件恶化,直接破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毁灭了动植物种群。工业、矿山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地表形态和植被面貌,尤其是水利、工业设施的兴建及无序的矿山开采使大面积的山地改变了面貌,毁灭了森林植被,也直接的灭绝某地区的物种资源,破坏了物种环境,火灾、病虫害和更新繁殖困难,更有人们的旅游活动的影响。为了保护物种环境必须严格执法,保护物种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的宣传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监测和科研网络,加强野生物种的科学研究,协调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

2.2.3 森林环境现状

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是有一定面积的集生的林木以及与之共同生长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的总体。河南省的林业用地面积为378.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其中有林地面积209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3.4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53.8万公顷。河南省活立木蓄称量13167.6万m3,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由于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和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因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的森林植被出表现出南北不同地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河南省是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较早的地区,由于多种因素,森林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较少,河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指标位次均排在全国的第20位左右,森林资源在河南省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质量较差。

森林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不仅是农业的屏障和水利的源泉,更能进行蓄水,减洪和具有水土保持以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治土地沙漠化等作用。森

林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物种资源,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生要标志,森林环境的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河南省的森林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森林资源培育任务艰巨,平原绿化急待完善提高。通道绿化需要加强,土壤荒漠化日趋严重,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立法工作滞后,执法困难,为了解决河南省森林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保护河南省现有的森林,我们必须以个几个方面入手:㈠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㈡抓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㈢加强林业保障体系建设;㈣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进行绿化工程;㈤强化森林经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㈥坚持科教兴林,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㈦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㈧加大宣传和领导力度,坚持全省国家绿化的统一规划,真正的改善和保护河南省的森林环境。

2.4 湿地环境现状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及最具有生产力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环境不但具有丰富的各类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的效益,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对大气环境也产生权其重要的影响。

河南省湿地面积1108707公顷,占全省面积的6.6%,河南省的湿地重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河南省地处中原,为历史悠久的农垦区,湿地大部分属于内陆水域湿地类型,且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水库为主,主要利用集中表现在作为水源、调蓄、灌溉、捕猎、养殖、植树、放牧、排涝及旅游等多方面。

河南省湿地同样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河南省人口众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对湿地环境的污染。河南省湿地分布广,受人为不良影响较大,在1657块湿地中,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已有458块占全省湿地面积的70%,河南人为活动为湿地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围垦、城市化、水土流失、水源短缺,污染、过渡狩猎、引种、盐碱化、沙化、过度割草和砍伐,其中受水土流失影响的湿地面积最大,为了维护好湿地环境,必须进一步加深认识湿地保护的价值,效益和功能,必须把湿地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湿地和水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休戚相关,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生态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从广义上是指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深度、广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针对某一具体现象和事件,更要从宏观上总体的来考虑和协调。

在微观上使自然或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人工、半人工的生态环境能持续稳产不断增值,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尽快恢复,保护生物群落中有遗传价值的种群,保护生物群落中面临濒危、渐危、稀有、孑遗物种。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从河南省省情出发,必须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按照生态学观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着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关系。不管其相互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多么复杂,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最终要保持平衡。协调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符合生态依据。在宏观上:第一、经济社会的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第二、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第四、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第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第六、强化环境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教文献

1、时子明等《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

32、魏克循等《河南土壤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

53、河南省林业厅编制《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林晓安、曲进新《河南湿地》黄河出版社1997

5、河南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河南自然保护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会19906、中国自然资源从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从书.•河南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57、《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金鉴明、王礼嫱等《自然保护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9、《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

110、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红旗出版社199

111、孔照英 《河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0

11.高职教育偏离生态环境的问题观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十一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行政话语的超限化,管理运行的稳态化,教师管理的禁锢化,薪酬管理的地量化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称性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的改革创新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生态化管理

作者简介:李柱粱(1961-),男,安徽太湖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17-03

管理,即管辖和治理。萧宗六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制约管理成效的管理生态系统。考察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行政话语的超限化。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被权威化、扩大化.所谓超限,即超过行政管理的边界和权限,肆意泛化。如对学术管理的僭越,以权力话语取代学术话语.干预和行使学术管理的职权,“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杖不可等而视之。由于对行政权力超限缺少规控,当官者往往能拿到更多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资金、研究经费、职务晋级、成果评定、教学收入分配等。更有甚者以权力与政府官员交易,以权力掠夺他人学术成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行政权力无处不在,使得许多具体管理也完全纳入了行政权力掌控的范畴,这也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膨胀提供了机会,为违反教育规律的行政操弄打开了方便之门。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人们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诱使一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想跻身行政管理岗位,去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这样导向和管理的生态环境没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积极作为、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功立业上.反而误导人们去经营与领导的关系,为谋取一官半职努力。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升质量、争先进位的办学追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管理运行的稳态化。稳态化管理所追求的四平八稳、平衡安定的管理生态,当然不能说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稳态化管理,是指那种一味求稳怕乱的僵死化管理。首先,稳态化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发展.而是总担心出问题、添乱子、惹麻烦,因而在管理上一味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维持现状,就阿弥陀佛。其次,处顺安常,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不敢引入竞争,大胆改革,生怕引起冲击,形成动荡,难以收拾。第三,面对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瞻前顾后,权衡掂量,决策优柔寡断,担心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往往坐失良机。稳态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在于,稳而不活,僵而不变.使整个体系的运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发展停滞,管理低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后劲.这与生态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三)教师管理禁锢化。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和核心资源。因而教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着违背生态化管理的一些误区。表现为:1.“监禁式”管理。即以各种方式对教师加以管束,如“坐班制”,要求教师有事没事都要耗在学校,待在办公室里;还有“签到制”,要求教师既要“签到”,还要“签退”。2.“罚款式”管理。在有的学校里,教师稍有“违规”.就要记到帐上,扣减考核分、满勤奖等,实施经济制裁。其依据是“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禁锢化教师管理,一是导致教师情绪抵触化。虽然教师对禁铜化管理制度不得不执行,但只是被动地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主动执行,自觉维护。二是做事效率低效化。“坐班”的公共环境毕竟是开放的空间,人来人往,嘈杂纷扰,不适合教师完成备课、科研等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只好等到下班回家再做。三是时间利用浪费化。有的教师上班路途较远.为了“坐班”,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另外,即便没有课时.许多事情没法做,也只能呆在办公室无聊地打发时间。

(四)薪酬管理地量化。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少.生源数量少,加上基建、设备购置、正常运转到处都需要花钱,资金压力非常大。因而不敢“乱”花钱.包括教职工的薪酬发放也抠得很紧,控制得很死。只发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少有津贴、奖金入帐。还美其名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岗工人强多了。他们往往以发展需要压低薪酬,以“锅”、“碗”理论为说辞,以讲奉献、讲创业、要求职工注重长远利益,总之,学校的利益应最大化,职工的利益可最小化。这种牺牲职工利益的薪酬管理逻辑是“文革”左倾理论的俗套,在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早就应该被扬弃。再说,指望从职工的钱袋里抠出可怜的散碎银子盖楼、买设备,那是杯水车薪的营生,是穷途末路的表现,绝不是大家的手笔,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领导是绝不会这样以“钱”为本.而无视职工的根本利益的。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生态化管理的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所谓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视野和理念,去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最优化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和策略。教育生态化管理是以学校为生态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学校实施生态化管辖和治理的一种管理样态。这里仅就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种管理样态。

(一)对称性生态管理。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是说学校的管理要权力分层、职能分解、功能分类,要各司其职,定位清楚,所做的工作要与自己的管理职责、职能相对称、对应。要管住行政权力越位这只“有形的手”,院级领导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协调能力,他们的职责在于确定一个团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实施正确的精神引领,保证“做正确的事”,从事务性管理逐步走向战略性管理,从局部性、适应性管理走向整体性、前瞻性管理。优秀领导的特征在于,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真诚地欣赏他人的同时,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给他人的发展留有空间。他从不矫情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不随意插手和“庖代”一些具体琐屑的工作,以免影响部属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而使他们无所适从。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他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善于追新求变,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构建“双赢”局面的能力。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要按照领导部署和部门职责,提高工作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管理的本职工作。对称性生态管理的意义在于:1.调动群体的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的工作局面。2.保持良好的管理秩序,使系统的运行有序、高效。3.放手、分权、信任的管理导向,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不依赖、不扯皮,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竞争性生态管理。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计划经济的垄断教育转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教育。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要积极顺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实施竞争性生恋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是以竞争为手段,调动和激活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激情投入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和创设一种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如教师评优机制,学生选课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利于打破稳态化管理“稳而不活,僵而不变”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素质和管理质量,促成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发挥最佳效应。使学院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真正成为教育竞争的优胜者。

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前程;竞争能激发潜句,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忘我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

(三)人本化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即以人为本位.把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各种管理问题.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种管理的.操作要领是.1.倡导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它拒绝强制粗暴,远离独断霸蛮,反对居高临下,不主张用刚性管理的强制办法压服,而是主张通过教育、协调、激励等柔性方式,启发人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地加以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功修炼,努力做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2.把握柔性管理的技巧方式。一要善于说服。说服,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柔性管理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武器”,说服是不露痕迹的心灵交融,是没有距离的平等沟通,是熨贴舒心的思想浸没,是心心相印的精神往复。二要投入真情。人不仅是理性的载体,也是情感的产物。人本身就是父母情感对撞、精血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是人性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柔性管理倘能从这里切入,平等沟通,坦诚交流,真情投入,往往事半功倍。三要喻理计利。喻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计利,就是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着想,晓以利害。计利说服的关键在于.要使对方感到并认同你所希望和要求他做的,也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样,无须多费唇舌也许只消一句话,就可以打动对方的心坎,一拍即合,一语见效。柔性管理的技巧还有知彼、诚信、理解、尊重、宽容等。3.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教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全天候”性,很难用上下班来严格界定,因而其学习、备课、科研等都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非限制性。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高效率的创造性工作。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绝对不宜采用“坐班制”等禁锢化的管理模式.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激励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是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式,肯定教职工为学院发展的贡献和付出,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鼓劲激励的生态管理方式。1.用好薪酬“杠杆”。薪酬是衡量人的工作付出所支付的一种酬劳.它是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货币回报。尽管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运作艰窘,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压低本来就处于高等教育低位水平的职工薪酬的理由。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因而决不能压低和牺牲职工的工资待遇来谋发展,恰恰相反,还要随着学院的发展水涨船高。拉布吕耶乐说:“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学校的规模扩大,收入增多,而职工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学院的发展与己无关,就会变得冷漠、疏离,甚至混事。这好有一比,如果说学院的发展是地基.职工收入就是建立其上的房子。房子固然离不开地基,但也不能光打地基,不盖房子,毕竟给人遮风避雨的不是地基,而是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薪酬激励不是“撒胡椒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所抹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差别,对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倾斜措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精神“能源”。激励性生态管理还要重视精神“能源”的开发。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如评优奖先、理解重用、先机培训、表扬肯定、关心尊重等,用好这些激励手段,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物质激励形成互补,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激励人们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工作。

总之,生态化的高职院校管理,必须坚持以职能为取向,以竞争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激励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生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的科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6.

上一篇:自助者天助作文下一篇:400字军训日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