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2024-11-15

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精选8篇)

1.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一

关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我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没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却面临着没有资源依靠和必须依赖资源的禀赋不足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积极探索破解这些发展中难题的新路子,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推动柳州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将各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做法与体会

近年来,柳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柳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紧密结合柳州实际,树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念

作为工业城市,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实现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柳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为推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就是既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构建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实现工业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有效融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战略,突出抓技改、调结构,挖存量、引增量,降消耗、保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走工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良性发展之路。2009年,柳州取得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9%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柳州已经由过去的“酸雨城市”发展成为温家宝总理称之的“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现代工业城市。

二是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柳州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过去走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道路,相比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坚持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载体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把柳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我们以加速构建以莲花山片区为绿心、老城区与柳东新区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城”城市新格局为目标,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重点推进“十大建设工程”,高起点策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时,全面启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城同创”工作,打造山水秀美的工业城市,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今年1月,柳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柳江河综合治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坚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就是全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我们坚持把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切实做到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工作重点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向民生倾斜,促进柳州百姓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步提升,加快了柳州由单一经济城市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

(二)紧紧抓住关键环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们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特别是结合工业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了柳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的“354”产业格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迅速扩大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大机遇,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产品,冶金产业提升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创新投入体制,有效整合现有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促进工业竞争力的升级。加强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近年来,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欧维姆、两面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认定技术中心24个、8个博士后工作站;柳州被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国家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三是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强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大力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充分发挥柳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加快柳州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城市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转型。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油茶、桑蚕等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各县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型。2009年,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并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近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统筹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全市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掘柳州历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柳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巩固提升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加快推进柳州工业博物馆、水上大舞台等“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阵地。坚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了《八桂大歌》、《铜鼓敲出壮乡情》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结合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开发建设百里柳江水上运动项目,成功举办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中华龙舟大赛柳州总决赛等多项大赛,其中,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被2010年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新年论坛评为“新锐城市名片”。

二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有情、用心、创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诀,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广西乃至全国首创的“三大民心工程”,即投资53亿元实施改制企业困难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惠及人口8.66万人;投资7亿多元实施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受益村民近12万户、50多万人,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群众的难题;每年投资近4000万元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受益学生近10万人。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柳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设充分就业城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连续五年开展“平安柳州”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柳州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抓好柳钢循环产业示范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原则,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和实施力度,对柳化等6家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节能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企业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了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了12.42%和33.5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9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百里柳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对沿江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的投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连续三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每年开展“百万人民种百万棵树”活动,全面开展绿化造林,柳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必将对新时期柳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柳州发展仍然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柳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为29.57%,而在2008年全国就已达到40.1%,产业结构极不平衡。此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占76%。工业的增长过多的依赖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另外,新兴产业比重小。2008年全市的新材料、生物和医药、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当年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的0.14%、0.68%、1.3%、0.67%,仅占2.79%,而全国许多城市的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达20%以上。

(二)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柳州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产业支撑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柳州的钢铁、工程机械、载货汽车等产品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较高,当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时,这些行业的增速会显著提高,效益大幅提升。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这些行业的生产就会受影响,从而影响全市整体经济的增长。且我市受资源约束明显。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对水、电、煤等资源需求量大,但是运能不足,原材料紧缺,燃油价格上涨等等这些市场客观因素,必然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制约柳州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渠道建设滞后,且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外向型企业少。如蚕丝加工业,目前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产业链短,无丝绸深加工企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蚕桑综合效益。此外,我市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抵御可能发生的洪涝、连续干旱和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四)重大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制约严重,项目用地趋紧

征地拆迁问题依然是当前制约重大项目建设的首要因素。拆迁过程中涉及失地农民的政策处理矛盾较多,被拆迁户对拆迁补偿与期望值落差较大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矛盾。国土资源部关于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的程序新规,进一步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复杂性。

2010年,我市实施的新开工重大项目161项,项目用地大约1792公顷,而通过中心城市用地计划指标上报项目用地面积约为1334.97公顷,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五)融资工作形势严峻

今年中央加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控管理,各金融机构对现金流、项目资本金及贷款投向的审查更为严格。市银监局已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各金融机构也基本停止对政府平台公司新增贷款额度。我市各平台公司有效抵押资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项目贷款的发放。如城投公司四座跨江大桥13.4亿元贷款虽已通过自治区工行的评审,但至今无法落实资金。除土地储备贷款外,我市各平台公司今年新项目几乎没有获得贷款。另外,国家暂缓对城投类企业债券的审批也使得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受到巨大影响。2010年上半年,我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60.0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4.86%。

(六)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弱化

随着柳州铁路局迁往南宁,以及北部湾发展战略实施,广西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的重点南移,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被弱化问题凸现,给柳州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全力推进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城市升级转型,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

今年,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优化提升,统筹兼顾、和谐共进,建设美好柳州”的“三十字方针”,把2010年作为柳州的科学发展水平提升年,以大力开展“党建引领提升年”、“经济发展提升年”、“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全民创业提升年”、“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年”、“生态环境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坚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巩固和提升柳州的整体实力,推动柳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工程,采取通过产品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这“三大办法”,用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这“四条腿走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大力实施“十大建设工程”,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发展,促进城市面貌、城市品质、城市功能升级转型;大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加快发展柳州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有新突破,形成一批亮点,进入广西先进行列;大力实施“十大商贸工程”、“旅游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振“桂中商埠”,打造“旅游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柳州文化软实力升级,全力打造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大力实施“十大民生改善工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十大党建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提升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柳州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四、请自治区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请求自治区继续支持我市的重大项目

1、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我市电力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发展所需的能源空间,建设柳州电厂易地搬迁扩容(上大压小)改造项目十分必要。

目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柳州市人民政府和项目业主广西投资集团正在联合编制具体关停方案。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督促业主单位尽快完善方案,批准通过后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申请列入关停计划,再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

2、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

柳肇铁路对完善广西铁路网布局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大力推进下,柳州至肇庆铁路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2009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新开工重大项目。该项目正在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国家发改委已在我市组织召开项目立项评审会,中铁二院已经将咨询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支持今年批复新建柳肇铁路建设项目立项。

3、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

我市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通过柳江中上游洋溪、落久水库(即柳江上游的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联合运行,将全面提升市区及融安、融水、柳城县城的防洪标准,解决柳州市以下柳江二级航道枯水季节航道水量不足的问题,改善和提高柳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柳江水资源配给的控制性工程。

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已列入《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但未列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年)》,近期落久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争取国家发改委立项存在一定难度,尚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进一步支持。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列入近期实施的国家大型水库建设计划。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给予落久水利枢纽工程立项。给予洋溪、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启动资金支持。

4、广西方元电力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

我市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现有的工业体系结构下,工业能源需求旺盛,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热电联产项目是解决我市能源需求缺口的重要途径。

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底前核准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目前已是“十一五”期末,为避免“十二五”期国家热电联产行业政策变动对项目落地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区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十一五”期结束前完成项目核准。

(二)在资金安排上对柳州更多的倾斜

1、柳州市东城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有关材料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审批,目前转到财经司待批准,希望我市东城公司发债相关事宜能得到自治区政府的协调和推进。

2、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是一项关注和关心“三农”的民心工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对该项目十分关心,并于3月22日作出批示:“柳州市提出实施‘十大农业工程’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责任到位。请区党委办公厅注意跟踪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取得的经验应在面上推广。” 目前,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由于该项目是纯投入、低回报的民生、民心工程,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扶持。但因柳州市财力有限,只能解决5.21亿元,现该项目缺口3亿元资金,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在安排农林水、扶贫项目时能优先考虑我市,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三)在政策上更多支持柳州

1、请求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柳东新区作为我市“再造一个新柳州”和“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主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柳东新区的“户口”即合法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上级的确认。希望在区发改委的大力帮助下,能够得到自治区政府的批复将柳东新区确认为自治区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恳请自治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将汽车零部件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市发改委。我市汽车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配套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很多,为进一步服务项目业主,建议自治区发改委将此类项目的备案权限下放。

3、请求自治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策划区域发展战略时,对柳州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倾斜,将铝深加工、铟深加工等项目确定在柳州。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一0年十一月三日

2.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二

伊春市林场所职工自营经济已经成为职工解困致富的主业, 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自营经济是林区谋发展的一个伟大创举。职工自营经济在促进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 推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 富民兴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工自营经济是伊春林区抓发展、抓改革、抓调整、抓富民、抓稳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2009年, 职工自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4.6亿元, 同比增长11.8%, 从业户数为14.3万户, 从业人员33.2万人。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5.2万人, 户均年收入达2.6万元, 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全市职工自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超亿元的林业局11个, 超千万元的林场所26个, 超百万元的林场所201个。在林区工资水平长期较低的情况下, 职工群众通过发展自营经济都增加了工资以外的经济收入, 年人均增收少则几百元, 多则上千元, 甚至上万元、几十万元。在一些自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 10万元户、50万元户、百万元户越来越多。比如, 金山屯的丰丽林场职工户均收入已达5.9万元, 人均收入2万元。

2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作用

2.1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有利于推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

职工自营经济以其灵活多样、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社会化的特点, 非常适应林区发展需要, 能促进林区职工增收致富的科学经济模式, 更新观念, 鼓励发展, 促进了林场 (所)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使林场 (所) 由过去领导木材生产向带领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致富职工群众转变, 使管理者转变为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组织者和经纪人, 有力地促进了各林场 (所) 由木材生产型向多种经营型转变, 由车间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

2.2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

伊春市长期单一的林业经济形成了林区“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 是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以灵活多样、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社会化为特点依托林业资源, 发展比较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接续和新兴替代产业, 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已成为伊春市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场地提供、项目开发等有利措施, 多业并举, 全面发展, 多方位、多角度大力扶持伊春市职工自营经济发展。

2.3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有利于富民兴市。

伊春市现在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富民的主业来抓。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是林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职工近期脱困, 长远致富的出路之所在。一是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产业兴市”的主攻方向, 把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好坏作为富民产业兴衰的标准。二是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职工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是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保护林木资源、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通过改变传统认识, 重新定位, 切实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摆上工作的重要位置, 投放足够的精力抓实抓好。初步见到了小可养家糊口, 中可发家致富, 大可实现一方发展和稳定的效果。为林区近期缓危解困、长远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有利于建设和谐伊春。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为在发展自营经济中, 我市通过采取有力措施, 与扶贫帮困相结合, 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相结合, 适应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积极发展职工自营经济, 走上了广大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就业之路, 使剩余劳动力有业可就, 职工业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减轻了企业负担, 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 促进了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个别领导思想解放不够, 干事创业意识不强。

3.2 个别地方配套政策不完善, 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3.3 一些职工干事创业意识不强, 缺少积极性。

3.4 销售渠道不畅通, 缺少信息来源。

3.5 缺少发展资金。

3.6 缺少场地、原材料供应不足。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领导, 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要搞好职工自营经济的工作, 关键在党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谋发展上来, 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既要研究自身的优势和基础, 又要研究市场, 延长产业链, 壮大优势产业, 扩大市场。奋发进取, 勤劳致富, 各级领导要引导从事自营经济的广大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加强对职工自营经济的领导, 制定进一步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措施, 通过新闻媒体、演讲等方式宣传我市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基本经验和成功典型, 各地应加强学习借鉴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使之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宝贵财富。

4.2 落实政策, 推动职工自营经济向广度、深度发展。

要整顿政策不落实的问题, 确保政策渠道畅通, 坚决查处不按政策办事和执行政策不力的行为, 督促各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 兑现政策, 履行政府承诺。要认真学习政策, 宣传政策, 以好的作风和高的效率落实政策, 要紧跟发展形势, 不断拓展政策空间。

4.3 增强创业意识, 开辟自营经济新领域, 确定主攻方向。

“激情、理想、梦想、实践”是成功创业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要充分发挥林场职工的潜力, 调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根据林场职工的职业心理特点, 必须激发林场职工的工作激情。树立林场职工信心, 使林场职工在和谐的组织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掘其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林场保护政策, 保护职工的各项权益。各级领导应该经常深入基层, 平等对话, 加强人际沟通, 使得林场职工有明显的归属感。

4.4 加快职工自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

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建立供销服务体系, 要根据不同的项目, 制定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 以销定产, 并把生产、加工、销售连结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原材料供应, 生产组织, 产品加工、销售的供销服务体系。通过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要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要加快建设自营经济中介服务平台, 建议各级政府深入研究,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扶持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 中介组织, 林场职工经纪人跑市场、捕信息, 疏导流通渠道。在经济状况预测、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及行业自律、法律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5 加大资金扶持, 增加资金来源, 保证自营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在资金上扶持, 成立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基金会, 采取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解决职工在发展自营经济中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新政策, 让职工从中享受优惠政策的含金量。其次, 要坚持开放经营, 引导职工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积极引导那些已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前景看好的职工自营经济大户, 要放开视野, 与外地市、外省的企业靠拢, 采取联合、股份等形式, 寻求订单企业, 解决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 以获取“双赢”效果。第三, 要引导职工树立风险意识, 把部分待用的养老金用于项目投入, 通过发展增加积累。

摘要: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伊春市委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实现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林区职工致富的重要举措。现就其如下分析。

3.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互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兴起与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革新、进步均存在重要意义,两者间存在着互动互促的二元联系。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在我国区域经济腾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助推力与智力支撑的作用。

经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增至1215所,超过高校总数的一半,高职教育已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的高等教育形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2006年科技进步对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工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0~50%,其中近7%的贡献率源自职业教育的发展,且这种贡献率还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作用及技术辐射功能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低技术、低成本的低端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服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积极主动地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方式。

2 关于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有互联互促的二元关系,能否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不仅关乎到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与地方经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落实以下几点措施:

2.1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政府在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中的主导作用

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引导。从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只有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与协调下,才能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法规与政策,才能进一步规范和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政府要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经济等手段,建立起有益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高职学生“专转本”招生考试制度、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办学体制机制上转变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

2.2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依赖于特定的专业设置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接口,要使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形成高职院校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关键是要落实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这一核心点,在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两者间找寻到最佳契合点,谋求动态平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改造滞后或重复专业;把握区域、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前瞻性、开创性地开发设置新专业,如围绕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专业,高端综合设计、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务类专业,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新专业等等。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应注意不断依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分类调控,发展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区重点扶植的朝阳产业;培育、增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改造老专业,控制布点集中、就业量趋于饱和的滞后专业,力求达到新旧专业合理配置、相辅相成。深入推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获取知识能力强、运用知识能力强、创造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四强一高”技能型人才。

第三,强调内涵建设,凸显优势、特色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重点专业的培育、建设,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2.3 推进高职专业建设进程,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一,宏观层面:国家、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指导,在“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等工程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引领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纵深发展。在制度、管理层面应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统筹协调,规范学生、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防止顶岗实习被异化为初级打工。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增强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加速专业精品化课程建设,实现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第二,中观层面:高职院校应组织二级院系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方案,明确院系两级小组的优势专业建设步骤及职责;从战略高度规划专业建设框架,激励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联系企业的参与热情,完善实训配套建设;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对专业建设方向、进程进行评估,对优势专业建设中暴露的缺陷或共性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促进院系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第三,微观层面:二级院系作为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具体建设部门,应当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新发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品牌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4 创新办学模式,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对接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教育得以发展的必由之路。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持续、稳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支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源泉。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双方共赢。面向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发掘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职教集团、合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或合作委员会等平台方式,建立持续、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不断修改、补充协议内容及规范制度,确保校企双方达成目标利益的一致性和长期性。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产业机构调整所需的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则可通过参与校方的教学体系改革,将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加以反馈,体现至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方案上,达到获取稳定的人才储备的目的。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思想,通过企业选聘,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专家,建立符合专业建设需求的动态兼师库。同时,组织专职教师深入合作企业一线,调研技术工艺和科技信息,积累实训教学必需的实践经验,实现师资力量由单一教学型向产教研一体化的深刻转变。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办学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完善政校企发展机制,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也才能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2).

[2] 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3] 李寶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一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战略选择的人本视角与考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建求.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3,(06).

[5] 伏涤修,周桂芹.教育服务贸易视野下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审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3,(03).

[6] 唐之享.唐之享教育文丛(撷英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下),2004.

4.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四

县检查组:

去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成立专门工作班子。

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由纪委书记专抓,纪检监察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东安县关于加强对中央水利改革发展决策布署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东安县水利局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二、强化项目,水利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去年以来我局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水利项目资金近亿元,使我县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我县“三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工程进展情况。2011年度,我县争取中央资金1890万元,对我县群峰、妙江、大田、白石江、新江、超美、龙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争取中央资金1044万元,对我县6座重点小二型水库,10座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到目前为止,群峰水库已完成坝体冲抓回填、坝基帷幕灌浆、内外坡修整、内外坡培厚、排水棱体、溢洪道加固等,总进度为90%;妙江水库已完成坝体冲抓回填、内外坡修整、内 外坡培厚、排水棱体、放水设施、溢洪道加固等,总进度为90%;大田水库已完成坝体冲抓回填、帷幕灌浆、内外坡、新建隧洞、中涵套管、放水设施、排水棱体、溢洪道加固等,总进度为90%;白石江水库已完成坝体冲抓回填、帷幕灌浆、新建隧洞、放水设施、内外坡修整等,总进度为90%;新江水库已完成坝体冲抓回填、新建隧洞挖、内外坡修整、六方块、放水设施等,已全部完工。超美水库已完成排水棱体、坡内外坡修整、放水设施、六方块、溢洪道加固等,总进度为85%;龙江水库已完成隧洞开挖、防汛公路、内外坡等,总进度为65%。1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招投标和合同签订,及进场工作。

2建设管理情况。(1)建设单位

按规定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新开工项目按要求履行了项目法人的报批手续,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较合理。

(2)招标投标

按规定组织做好招标投标工作。各个项目招投标均采由市水利局统一公开招标,委托咨询公司代理,在规定的媒体上公开发布公告,并经省水利水电招标投标管理站审核、备案,在全市水利评标专家库抽取专家评标,招标程序符合招标投标法及有关规定,中标单位资质符合规定,未发展有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现象。

(3)建设监理 优选监理单位。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资质符合规定,监理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制订监理工作规划,并按照工程实际情况派出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持证上岗人员数量达到要求,监理制度和监理日志完备。

(4)合同管理

专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加固工作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的有关规定,并按合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5)工程质量与安全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及时办理开工手续,报市水利局同意颁发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许可证;在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后,向市水利水电质量与安全监督站申请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五大员均持证上岗,监理和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对进场人员进行安全施工培训,通过加大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力度,安全生产意识得到提高。

在建工程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以每一工序及每一单元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基础,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入手,从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已经完成的单元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过质量与安全事故。

(6)资金使用情况

为了促进项目建设资金有效管理使用,防止挪作它用,我们进一步完善国债资金拨付审核制度,工程进度款由监理单位审核并经项目业主确认后,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拨付。设立水利项目资金专户,专帐存储资金,由 专人进行管理,未发生有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的现象。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制度较完善。所有工程款均拨付至施工单位基本帐户。

二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2011年我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涉及白牙市镇、大盛等23个行政村,建设面积1.8万亩。建设内容:加固山塘80口,灌排渠道改造117条,总长114.01km;新建灌溉渠道89条,总长51.7km;附属建筑物3574处。主要工程量:开挖土石方119085m,回填土方19376m,砼及钢筋砼20999m,浆砌石4916m,钢筋制安13.3t。工程总投资189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6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79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40万元)。

本工程委托湖南省正源招投代表有限公司进行评审招标,河南牟山黄河水电工程有限公司获得本工程的建设,监理委托东安县政务中心进行招投标,由湖南金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本工程的监理工作。现在工程已全面完工,已经做好自验工作,准备迎接上级的验收。

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1年东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九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3.0889万人,共涉及到8个乡镇28个行政村及3所学校。这九处供水工程分别是:

1、水岭乡集中供水工程;

2、端桥铺改扩建工程;

3、伍家桥供水工程;

4、大庙口镇东江村供水工程;

5、鹿马桥镇沙子山供水工程;

6、新圩江镇双庙供水工程;

7、南桥镇双江水厂供水工程;

8、鹿马桥镇坪阳村续建供水工程;

9、横塘镇狮子铺扩建供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466.2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879万元,省配套298.65万

3333元,市县配套201.51万元,地方自筹资金87万元。

2011年饮水工程于10月23日开始动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到12底已全部完成省厅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及投资计划。

四是中小河流治理。2011年8月,东安县中小河流域治理建设项目部委托永州市勘测设计院进行了东安县芦江芦洪市至竹木町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2011年9月29日,湖南省水利厅以湘水计[2011]74号文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核定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雷诺护垫护岸5.401km,新建清宾过水透水堤1.535km,新建浆砌石护岸2.479km,河道清障11处共3.605km,改造引水坝2座,工程总投资1990万元。

2011年11月18日,东安县中小河流域治理建设项目部委托湖南省正源招标代理有限公司代理对该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该工程中标单位为湖南华宇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该工程监理为湖南省洞庭水电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3日,东安县中小河流域治理建设项目部与中标短为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和安全生产合同,12月5日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按照省水利厅批复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对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参建各方也齐心协力,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确保了工程顺利进展。目前该工程累计完成形象进度近90%。

根据实施计划,本工程总投资为199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94万元,省级配套239万元,市县配套557万 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为中央投资955万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建设单位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法律法规管理和使用工程建设资金,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

五是争取中央资金430万元,用于我县渠道疏浚建设,到目前为止,完成石期市镇、横塘镇规划设计评审工作。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用于我县预防非公益性地质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全部竣工。

三、强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初见成效。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市率先成立水资源管理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行政首长对本行政区内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2011年统计,全年用水总量为3.03亿m,分类用水量为:农业用水总量2.29亿m,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为0.473;工业用水总量2370万m,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61m;全年水质达标率在97%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水总量1447.97563万m,工业增加值86685.17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67m。

四、强化整治,河道采砂基本规范。

3月26日以来,我们按照湖南省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办公室湘采砂专治[2011]12号文件的要求,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河道采砂“四禁一清”集中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共抽调工作人员200余人,其中公安干警30余人,对非法采砂业主进行公安训诫谈话5人,治安拘留1人;调动大型吊车18台、挖掘机4台、切割机16台套。全县68 33

艘采砂船只已全部停靠到指定地点,并粘贴封条上锁;62处非法上砂码头的上砂设备已全部拆卸并予以取缔;采砂尾堆清理工作正在进行。目前,我县按照“政府主导、水利主管、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正在探索建立河道采砂长效机制,规范对船只、上砂码头、沙洲买卖和尾堆清理的管理。

五、强化力度,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政策。

一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出台了中共东安县县委、东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2011年争取县财政500万元,支持全县水利建设。

二是以县委、县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关于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

三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根据中央、省、市要求,我局成立了东安县水资源管理局和河道管理站二个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在全省范围内招考四名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了我局长期以来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

四是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积极推进工业和服务业水价改革,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逐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

五是设立乡镇水利站。趁乡镇机构改革的东风,我县以“两办”的名义下发三定方案,在各乡镇设立了乡镇林业水利事务中心,并确定为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人定编,具体负责做好各乡镇水利工作。

六、强化监管,打造廉洁水利工程。一是严格项目管理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工作是水利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工作,我县水利项目建设,都要通过 “合理定价,公开抽取”的招投标方法,面向社会确定施工方。

二是严格项目建设“四制”。“四制”即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水利工程,水利局以项目法人作为实施主体,从申报立项到竣工验收均由项目法人负责,保证了项目法人的独立性。“四制”与水利工作结合,对水利行业的发展起到双刃作用,全局上下形成合力,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管理,突出做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倍受群众称赞的精品工程

三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在所有水利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实行专户、专账、专款专用,县财政部门监督拨付到专户,县水利局按工程进度拨付到项目,采取先用群众自筹资金,后用国家补助资金,工程竣工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结账付款,由财政部门执行决算编核,再交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四是严格质量管理。对施工单位提出了严把三关的要求:一是原材料关,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一律不得入场;二是设计变更报批关,由于水利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殊性,设计深度不够与现场实际不符的要按规定程序变更;三是施工单位要有核心施工队伍,每一个工段要有一名技术员,严格按施工程程序规范施工。在抓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度,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5.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五

工作汇报会有关情况的通知

县直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深入进行,有效落实市委、县委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拟定于11月上旬召开全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汇报会,现做如下通知: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以来,县直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元办字[2011]84号)的要求,对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汇报材料(加盖公章),字数3000字左右,于11月4日前,连同电子版一并报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纪委执法监察室)。

2.发展局、水务局、住建局、工信局、环保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牵头单位要做好汇报发言的准备。

3.会议时间另行通知。

县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

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共) 篇六

整改目标责任制

一、学校整改目标的主要责任人为校长,各级部整改目标的主要责任人为各靠级主任。整改方案中整改具体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整改工作的落实。

二、整改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制定的各项整改措施,力争达到整改方案中的目标要求,确保整改目标如期实现。

三、整改责任人在落实整改措施的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或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要及时向党组汇报,由党组会议(或支部)讨论后修改整改措施。

7.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七

关键词:轻负担,高质量,评价制度,转变策略,搭建平台

一、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投入,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 我们的教育确实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的教育质量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取得成功之后, 我们反思我们取得的成绩, 发现教育质量提升的背后并非一切尽如人意。

很多的成绩是我们以拼时间、拼消耗、拼体力的近似野蛮的拼搏方式取得的, 实在是勇气可嘉, 但做法欠妥。一次, 与一位老师在谈起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时, 那位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 他说:“哪有外面说的那么好啊, 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是在靠体力上课的!”

如果真如那位教师说的, 我们现状的教育是一种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粗放型教育, 其致命的、错误的教育思想是漠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健康人生。

2010年6月, 从对我校的4~8年级的1000名同学、100位教师、100个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37%的教师、42%的家长、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18分 (国家规定不少于10小时) , 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20分 (国家规定不少于9小时) 。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普遍睡眠时间不足, 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很少, 具体情况如下:

1. 作业多

一是学科作业多, 只要是考试科目, 学生就有课外作业;二是各类竞赛多, 如学科竞赛、百科知识、科技竞赛等, 学生训练时间长、强度高;三是各类活动多, 如安全、环境征文比赛、电脑小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小发明评选等等;四是部分学生课外参加艺术特长考级培训, 占据学生休息、自主学习时间。

2. 补课多

课内作业完不成, 课外做, 学生课间没有休息时间;教师习题讲评不分优劣集体补课, 学生相互成为“陪客”;节假日参加社会办学机构文化学科补习, 部分学生还得参加各种类型的有偿家教。

二、教育质量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看以上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如下:

1. 评价制度尚待完善

虽然作为教育部门已经再三强调, 不以升学率及学校间学科质量给学校排名, 学校也对教师承诺, 不以所教学生的教学质量作为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 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依然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心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学校不是孤岛, 当社会依然仅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时, 学校又怎能超脱于尘世之外?

2. 教师执教能力需要提高

一是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 对知识点的把握不足, 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完成, 需要课外补;二是练习资料泛滥, 教师布置作业重复多, 依然采用题海战术, 认为只要学生做过了, 心里就踏实点。

3. 家长对子女期盼过高

家长普遍希望孩子的智能得到全面开发, 不相信人的“智能”差异, 为取得高分, 给孩子家庭作业增量;为促使孩子个性发展, 让孩子参加不感兴趣的艺术特长班。不仅占用了休息时间, 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 社会人才观的偏离

认为上大学才是读书的正统, 从小学到高中, 人们千方百计选择优质学校, 就读的学校“只读贵的, 不读对的”, 认为只有进了重点高中, 跨入重点大学大门才有希望, 对职业学校嗤之以鼻。

三、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策略

我们不能再走高消耗的教学之路, 应该把轻负担、高质量作为办校的根本, 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

1. 探索教育新路子, 积极营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良好氛围

(1) 要有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

轻负担、高质量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且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做好面对困难的充分准备, 从现有状态到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将会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轻负担、保质量, 其次是轻负担、提质量阶段, 最后才能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境界。

(2)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社会需要多样的人才, 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 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等高技术人才。所以各级宣传部门、职业学校及中小学校通过电视、成人教育培训及家长会等形式宣传科学的人才观。彻底改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才观念, 才有可能从思想源头上切除学生过重负担的制造点。

(3) 要有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

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都有差异, 为激发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评价内容上, 重视学校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质量的管理等方面, 体现以校为本, 即发展性地评价学校。

2. 系统规划, 有效搭建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平台

(1) 借助“助学稿”,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助学稿”是把课前预习、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作业安排、复习资料等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份综合性文稿, 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进行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作业、自主复习的教学模式。

“助学稿”通常有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当堂训练、学后反思、课后作业六个环节。“助学稿”的教学设计既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 积累经验, 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 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拓展创新。

(2) 深化作业研究,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要求教师减少无效的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和训练。倡导弹性作业制度, 布置的作业要精选, 重视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 教师要注重作业的反馈功能。积极开展“作业的三率研究”———“上交率”“正确率”“订正率”, 以“作业三率”作为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口, 也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助手。

(3) 学法指导, 轻负高效的落脚点

对于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 平时也都十分强调, 但在实际中, 往往又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缺乏持久性和具体的检查措施。现在有多少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自主阅读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这些被教师忽视的东西, 正是学生终身受用, 影响学生以后发展的。而许多具体的知识, 却会被渐渐遗忘的。因此, 教师真正给学生的, 不仅仅是知识, 更应该是习惯和方法。

学法指导的培养, 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学生集会、专题会议等进行学法指导教学, 也可分年段开展学法指导的研讨工作会议, 根据年级的特点制订本年级学法指导的方法和重点, 针对性开展指导工作, 班主任可利用班团课、谈话课利用学生资源和报纸杂志上的优秀学法进行宣传教育, 任课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及学科特点讲解本学科特点。

(4) 让家长、学校支撑起轻负高效的半壁江山

如何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大有文章可作。在对学生教育的整个结构中, 家长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在农村, 大部分家长虽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可对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配合好学校的教育, 常常是心有余但力不足, 关键是家长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所以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 定期召开各班家长代表座谈会, 各班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与学生代表座谈会, 学校可以统一印制“家校联系册”, 组织每位学生记录每天的作业的情况, 家长也可在联系册上记录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对学校或教师的建议。为实现“轻负担, 高质量”而共同努力。

(5) 依托数字化, 推进轻负高效快速发展

轻负担、高质量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维护, 课堂教学、教科研、家校联系、学法培养、作业分析、成绩分析等等缺一不可, 但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作都将带来大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用人工处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快节奏的工作了, 所以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适合校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帮助教师进行数据的分析, 以给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杂志.课堂教学的思考.2006年138期.

[2]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轻负高效的探究.2007年2期.

8.学校教育方式转变情况 篇八

杨湘宁:坚持发展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质量核心

杨湘宁副厅长在大会作重要讲话。他全面总结2009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部署了2010年工作。杨厅长指出,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发展、基础能力显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有力、改革创新继续深化、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纵深推进,江苏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杨厅长强调,根据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既定方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是:坚持发展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核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总结之年,也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江苏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杨厅长强调,2010年全省职业教育要坚持发展方针,稳定事业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基础能力,打造优质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眼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政策落实,完善保障体系。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周稽裘在大会上表达了对低碳经济带来的全球产业浪潮的密切关注,并殷切期望全省各职业学校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寻觅适合自己的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尹伟民:狠抓重点 强化基础 谋划未来

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在会上作了总结,就如何贯彻落实沈厅长在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杨厅长在年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狠抓重点,保持事业稳定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政策,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要继续保持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抓住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放松。

2010年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进一步强化计划落实;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二是切实抓好技能大赛,需要全面把握技能大赛制度的深刻内涵;认真组织技能大赛的实施;系统推进技能大赛制度建设。

夯实基础,保障事业优化发展。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埋头苦干、狠抓基础,提高职业教育优质化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着重在六个方面的建设:加快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加快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加快职业学校课程建设;加快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制度建设。

注重前瞻,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国、全省教育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实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即将启动编制,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前瞻性研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创良好环境。

一是要研究推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做到扩大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水平;制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保障。二是要研究推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扩大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沟通。三是要研究推动建设学习型职业教育系统,做到加强和改进学习;加强和改进研究。

加强宣传,促进事业和谐发展。职业教育现有地位和所处阶段,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进行宣传工作,要让政府关心重视职业教育、让企业支持参与职业教育,让社会信赖尊重职业教育、让学生和其家长以接受职业教育为乐、为荣。

主要做到宣传工作要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宣传工作要贴近受众,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宣传的网络体系。

尹伟民处长在会上还号召职业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肩负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期间,与会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听取学会工作报告,并实地参观考察了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熔盛重工集团等。

上一篇:大学审计处先进事迹下一篇:教学设计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