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精选8篇)
1.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一
1.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那些显著的特点? 请结合自已的体会针对其中的某一特点进行阐述。
2.你为什么要报名参加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
3.你是如何进行学院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请写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作业说明:请先学习第一、二、三、五和九章的内容,然后完成以上作业。进入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网上平台,学习网站平台操作,练习访问浏览、答疑、讨论、电子邮箱申请与注册、交作业、下载园地等实验环节
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着一系列显著的特点:其一,网络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并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二,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专家组等各种教学信息,而网络中的每个学习者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做到的。其三,网络教学信息是由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学生可以得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一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信息,得到世界上任一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在网络教育中,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总结多年教育教学经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精心设计并制作各种学科的多媒体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育由此开始了新的篇章。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专门的网点,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学习此CAI软件。这样,既节省了CAI的交流时间,充分发挥了CAI的教学优势,更节省了资金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就我个人而言,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最主要是由于网络教学的信息是由优秀的人才共同开发出来的,知识信息量大,不会受到传统教学中教材等因素的限制。
申请注册学院电子邮箱的步骤:首先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平台,在平台的左侧有电子邮箱,点击用户申请;然后输入学号和口令;进入用户信息的填写,按要求填写好用户信息,点击确定,就会出现创建成功的界面。
1.你是如何完成光盘的“课程内容”学习?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2.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进行交作业?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
3.网络教育对学员的素质要求有哪些?请谈谈自己的看法,你将如何参加网上的学习?
1、你是如何完成光盘的“课程内容”学习?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把光盘放进电脑的光驱,然后从我的电脑中打开光盘,进入课程的学习,最后弹出光盘即可。
2.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进行交作业?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在学生工作室中点击课程学习,进入在线作业,选择所要交的作业进入,点击交作业,即会出现作业框,只要在这里完成作业,最后点击发送即可。
3.网络教育对学员的素质要求有哪些?请谈谈自己的看法,你将如何参加网上的学习?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网络教育也课堂教育是有很大的区别,它的空间性比较广,因此,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程度的学员的素质应该也是有所不同的。首先,要有最基本的网络素质,即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者,学员应当对也所选择的网络学校有充分的了解,不能有病急乱投医的做法。
如果我自己想通过网络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话,我会先选择自己现今想学的东西,透过朋友或者网络查询来选择网络教育。
2.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二
一、优秀文化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 张家口人民勤劳智慧、勇敢顽强、改造自然,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 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地处张家口的高校学生, 从地方历史沿革、古迹遗存、遗风习俗中, 梳理地方文化历史的脉络和渊源, 品味地方文化历史的精神和气质, 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传播, 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早在200万年前, 古人类已在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起源、繁衍、进步, 张家口是人类最早的踏足地之一。世界著名的泥河湾遗址, 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200万年到300万年前古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古地理及新构造运系等学科的著名地区。“泥河湾盆地是除非洲之外的另一个人类起源。”[2]“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与蚩尤战于琢鹿之野”, 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两战后“合符釜山”, 将各部落的图腾取其精华, 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奠定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根基, 开创了中华文明史的新纪元———“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3]。六代长城历史悠久———张家口境内长城分属于不同朝代, 已经明确了赵、秦、汉、北魏、明五代长城, 纵横交错、历史悠久。近期在野狐岭一带发现的长城并不属于以前公认的任何一个朝代。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 研究张家口长城对了解山西、辽宁、内蒙古、甘肃等地长城走向有重大意义。剪纸文化灿烂———张家口蔚县剪纸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题材广泛, 意寓深长, 生活气息浓郁。2009年10月, 蔚县剪纸以中国剪纸首位的身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足以佐证蔚县剪纸艺术的魅力。“第二丝绸之路———张库大道”。清康熙帝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稳固了边防。到清朝末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仅次于天津的第二大商埠, 与南方的广州并列为中国的“陆水码头”。大量毛皮、茶叶、绸缎等商品, 沿着一条“第二丝绸之路———张库大道”进入蒙俄及东欧市场, 而外蒙的牲畜、皮货、蘑菇、药材等商品也由此进入内地市场。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1905年, 清政府为加快张家口与北京的商品流通, 下令建造北京至张家口的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 于1909年建成。它的建成通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4], 由此它成了一条标志着中国人“自主创新”精神的“争气路”。
二、光荣革命传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
张家口是一座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城市, 曾作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被誉为“第二延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李大钊六到张家口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曾先后6次到塞外山城张家口指导党的创建与发展工作。”[5]早在1921年9月, 李大钊领导下的北方党组织就派何孟雄、缪伯英、邓中夏、罗章龙等先后到张家口传播马列主义。1924年春建立起中共京绥铁路支部;1925年初王仲一等建立了中共张家口特别支部。1925年10月底, 李大钊在张家口召开了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代表200余人。会议提出了“工农兵大联合”、“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等政治口号。他高瞻远瞩的看到, “张家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是蒙汉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 是京绥铁路的中心, 是通往内蒙古草原的‘头堡’。”[6]张家口第一个工人党员和党组织。1922年2月, 何孟雄、张隐韬首先发展了张家口铁路车务工人李泽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张家口第一个当地工人党员;6月又发展了李连生、周振生入党, 在张家口平安里铁路工人宿舍内,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特派员何孟雄, 正式宣布“张家口第一个党小组成立”[7], 当时称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家口铁路工运小组, 直属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党组织领导。10月, 以张家口为中心, 发动了争平等、争待遇、争人权的车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 又发展了张树珊、张小珊、魏华池、傅国中等4名中共党员, 并将前张家口工运小组正式改为中共张家口铁路工人小组, 仍属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党组织领导。察哈尔省第一个农民协会。1926年夏, 张家口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卅”反帝大游行, 近郊农民协会会员和具有进步觉悟和爱国热情的农民纷纷进城参加游行。9月, 在中共张家口地委的领导下, 察哈尔农民协会正式成立, 会址设在东湾子察哈尔农林试验场。察哈尔农民协会的成立, 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张家口周边地区的农民运动, 也分别建立起农民协会, 当时会员总数达600多人。“以察哈尔农民协会为核心的张家口农民运动, 成为当时京西北地区农民运动的重点地区。”[8]张家口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3月, 中共北方区委先后派遣北京地委书记乐天宇和广州讲所第五期学员李怀才来张家口领导察哈尔农运工作, 并在大境门外东湾子和孤石村建立了党支部, “这是察哈尔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先后由李怀才、贾荣担任支部书记。”[9]1928年, 李怀才、贾荣等同志不幸被捕, 壮烈牺牲。亲耳聆听毛泽东同志授课。1926年春天, 我党开始在东湾子农林试验场开办农民运动训练班, 学员来自察哈尔省各地。同时, 还举办了农民夜校, 进行扫盲和革命宣传, “并向毛泽东主办并亲自授课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输送了五名学员。”[10]在讲习所, 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 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周恩来、恽代英等人也都在讲习所授课或作报告。1927年6月毕业后, 大多数学员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 成为开展农民运动的骨干。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烫金精装本编辑出版。1944年,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决定由邓拓负责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版本的《毛泽东选集》。这部《毛泽东选集》收入29篇文章, 按内容分编为5卷。后来又将《毛泽东选集》五卷本扩编为六卷本。一至六卷分为国家与革命问题论著、统一战线工作论著、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论著、财政工作的论著、党的建设工作论著、文化教育工作的论著等, 文字由50万字增加到60万字。1946年春, 张家口“最早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烫金精装本, 最早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六卷本。”[11]我军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1945年9月, 聂荣臻奉命从延安来到八路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张家口。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等党政军机关也都移驻张家口。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民保卫、巩固、发展了解放区根据地。国共停战协议生效后, 聂荣臻带领晋察冀军民, 又多次击退了来犯之敌。在这期间, 在中央局的领导下, 边区首府张家口建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在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我党管理大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聂荣臻元帅曾指出, “张家口这座城市, 完全是我们自己解放的。也是解放战争前夕我们夺取的较大一座城市。”[12]第二个中央广播电台———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解放, 晋察冀军区领导决定成立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 24日下午5点开始播音, 一个充满朝气、代表人民心声的广播电台诞生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成为继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后第二个中共广播电台, 每天必须转播延安的全部节目。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提到, “8月25日, 我在延安听到张家口电台广播, 我军已解放了张家口, 真是高兴极了。”1945年10月, 增设了英语广播节目。1945年11月, 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刘澜涛在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通话。1949年10月1日, 来自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的丁一岚, “成为开国大典上同来自延安的齐越一道直播盛会的播音员。”[13]“人民的城”———张家口。现代著名诗人艾青, 是作为当时“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从延安来到张家口的。他写于张家口的诗共两首, 一首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5周年而写的《欢呼》, 另一首是歌颂获得新生的张家口的《人民的城》。《人民的城》共244行, 1900多字, 它对张家口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全景式的描写, 并通过张家口解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风貌的对比, 表达了对“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的城”的热爱, 形象地告诉人们, 张家口已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城市, 它已成了光明的象征、和平民主的象征。“英雄的城”———张家口。在这方热土, 曾培育出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青年王仲一、“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马宝玉、舍身炸碉堡的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民兵战斗英雄何金海等一大批革命先烈。抗日战争时期, 张家口伤亡12万人。张家口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不屈不挠, 英勇奋斗, 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第二延安”———张家口。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解放的一百九十多座城市中的第一个大城市, 成为晋察冀边区的首府, 既有统一战线, 又有人民民主的内容, 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减息”。当时在这里出版的报纸和刊物有《晋察冀日报》、《工人报》、《鲁迅学刊》、《民主青年》等。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 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家口的文化界更是盛况空前, 成仿吾、艾青、丁玲、肖军等百余名解放区著名文艺家云集张垣, 新歌剧《白毛女》在这里诞生, 丁玲在涿鹿温泉屯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家口享有“第二延安”、“文化城”、“东方模范城市”等美誉。美、英、法国及重庆、北平、天津的大批记者纷纷来访, 美国记者柯莱说:“张家口已形成文化城”, 天津大公报记者认为, 如果以人口和文化人来做比例, 恐怕张垣 (张家口的别称) 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各地进步青年学生踊跃来张家口求学, 仅华北联大就有300余名来自京津的青年新生。新保安战役拉开平津战役胜利的序幕———1948年12月21日,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罗荣桓等电。这个电报, 后来以《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电报一开始分析了当前局势:“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 ……都已成惊弓之鸟”, 明确指出:“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根据这个判断, 电报作出具体部署:“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 (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 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 (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 , 有些则是隔而不围 (即只作战略包围, 隔断诸敌联系, 而不作战役包围, 例如对平、津、通州) , 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 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在完成部署后, 12月22日和24日, 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新保安、第二次解放张家口, 拉开平津战役胜利的序幕。
三、挖掘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性
优秀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三祖文化是张家口文化的魂魄, 2000年建成的北京中华世纪坛把三祖两战作为千年纪念载入青铜甬道。张家口市每年举办的冀台同胞共祭三祖大典, 都有大学生参与导游讲解、礼仪服务, 增强民族认同感。大学生冬季长跑起点选择在大境门, 组织开展“爱我长城”修葺长城募捐活动、“爱我中华”登长城比赛等文化活动,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国报国热情。以大学生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为契机, 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剪纸大赛、地方戏剧二人台表演, 成为传统保留节目。2007年两岸青年文化交流, 我校学生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青年, 受到欢迎。2010年, 我校大学生参加张家口市举办的《大好河山》文艺演出, 节目就以张垣大地粗犷的民风为题材。通过参与文化建设活动, 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革命传统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延安精神是张家口革命精神的精髓。充分利用张家口革命历史资源, 把革命遗址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组织大学生到晋察冀军区旧址开展巡学活动, 在吉鸿昌纪念馆举行重温入团誓言、党旗下宣誓, 到晋察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利用学校教师编写的有关书籍, 结合张家口革命历史和学校创业历程, 编写《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教学大纲》, 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教材。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 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地方文化魅力、传承地方文化精髓、了解地方革命历史、培养高尚革命情操, 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了解国情, 认识社会,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挖掘张家口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 大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文化、了解历史、提高能力,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广大青年真正成为大有作为的新一代。
摘要:高校通过挖掘张家口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广泛开展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重温革命历史、牢记责任使命,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三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传统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诊所法律教育源自美国法律教育体系。早期美国法律教育是以律师培养为中心的学徒制,即学生在律师事务所跟随经验丰富的律师,通过规定年限内抄写法律文件、准备法律文书、阅读案例及实践性法律论著、观察案件办理等工作来学习法律。“私相授受的学徒制”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律师,例如林肯总统,但是由于入门、毕业以及培养过程都缺乏统一标准,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对法律人日益增加的需求。19世纪初,美国法律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大学开始设立法学院介入法律教育,学院式与学徒制法律教育两种制度并存。19世纪末,朗得尔担任哈佛法学院院长,致力推广判例教学法,他指出,“法学作为科学由某些原则所组成,只有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他们才是真正的法律人……而最有效地掌握这些原则的方法是学习包含这些原则的判例”。判例教学法符合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来自于实际判例,具有实践性,又建立在统一客观原则之上并提供一致的结论,符合“法律是科学”的认识。因此判例教学法作为法律教育创新为美国大多数法学院所采纳,并构成学院式法律教育最终取代学徒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物极必反,判例教学法的缺陷在广泛地应用中逐渐暴露,这种教学方法令法学院师生醉心于法律分析和智力推理以探求司法判例中所谓的一般原则,无视司法判例毕竟不是真实案件的本身、案件周遭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不能在司法判决得以完全反映,以致法学院毕业生对实务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即使是朗得尔,阅读大量司法判例而积累百科全书式法律知识,但其律师生涯的表现并不出色。
诊所法律教育是对“美国标准的案例教学法在达到巅峰时期的反弹”,形式上似乎是学徒式法律教育的复古,实质上是仿效现代医科教育在诊所内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做法,即设立某种形式的法律诊所,教师在诊所内指导学生接触、处理真实的案件。19世纪20、30年代,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呼吁开办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例如领军人物杰罗姆·弗兰克法官在193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建立一所诊所式的法律学校?》。此外,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等也先后进行诊所法律教育的尝试。诊所法律教学课程才真正出现20世纪40年代,例如二战后耶鲁法学院实施的“案例陈述”课。直到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促成诊所法律教育的普遍兴起,昂贵的法律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环保运动对法律的巨大需求,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成为“接近正义”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生作为民权运动的活动者,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方式,实现直接参与社会变革的理想。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发动“向贫困宣战”的运动,福特基金会提供1000万美元,资助法学院建立为贫困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诊所。经过30多年发展,诊所法律教育成为美国法律教育的重要特色,1992年美国律师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155所法学院中130所开设法律诊所式法律课程,1996年美国律师协会批准经修订《法学院认证标准》,第302(d)项明确规定:“法学院必须通过诊所或校外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客户代理或其他真实实践的经验”。
随着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诊所法律教育对外传播,深刻地影响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教育。拉美、非洲、欧洲、大洋洲以及南亚的尼泊尔、印度等国家许多法律院校纷纷进行法律教育改革,广泛而成功地应用诊所法律教育方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诊所法律教育成为东欧、南非等国家法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1999年福特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关于法律诊所教育课程的研讨会,会后福特基金会向全国高校发出《关于参加福特基金会召开的拟在中国法律院系中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会议的报告》。2000年9月,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北大、清华、人大、武大、中南财经政法、复旦和华东政法等国内7所高等院校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2002年又有中山、西北政法、川大、云大等院校加入诊所法律教育项目。2002年7月,经中国法学会批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The Committee ofChinese CHmcal Legal Educators,中文简称“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英文缩写CCCLE)成立。该专业委员会旨在团结和组织全国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工作者、管理者及其他有识之士,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国内外诊所法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诊所法律教育事业在中国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截至2007年,专业委员会的单位委员已经达到65个。辽宁大学法学院是2004年正式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研究、借鉴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律教育改革富有挑战、最具价值、最有前途的课题。
二、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比较
1教学主体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为“轴心”,学生围绕“轴心”旋转,教师在讲台上按照事先准备的大纲和讲义宣讲,学生则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教师以是否“全盘接受课堂书本知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所谓师生双主体的教育改革主张和实践,不能根本上改变传统法律教育的单向传授特征,教师因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进度而成为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而成为配角,其主体地位缺乏有效的支撑。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不存在预设的答案或固定的判断标准,教师的知识垄断被打破,挖掘每位学生潜能,而不是强行要求学生按照同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教与学变成共享知识、共享经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案的引导者,在教师指导学生办案全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得以贯彻。
2教学内容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以法理介绍、法条解说等形式的知识传授为主,不外乎概念、性质、特征、原则、构成要件、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根据各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运用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诊所法律教育则以实践教学为主,即使课堂讲授也以法律思维、法律技巧等为
重点。例如,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法律教育都有证据调查、法庭辩论、诉讼程序等教学内容,前者偏重法条注释、原理阐释,且远远少于实体法教学,而后者视之为主体内容,注重应用经验、实践技巧的讲解和演练。学生在诊所法律教育中通过接待当事人、提供咨询、谈判技巧、起草法律文件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人际关系处理等不可言传的“法外之功”。
3教学方法的比较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以向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知识为目的,教师以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教师据此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的达成便是教学的圆满结果。简言之,目前传统法律教学方式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诊所法律教育突出互动性,主要采用诉讼角色模拟训练、苏格拉底式问答、头脑风暴式集体讨论、法律题材电影观摩、课堂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诉讼角色模拟训练,便是以“体验教学”为理论基础,以真实案例为素材,让学生不断扮演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角色就案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谈判、辩论、调解或审理,从角色准备、角色体验、角色与对手冲突、角色转换、以及角色体验后的反思中进行学习。
4诊所法律教育与案例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是我国传统法律教育广泛地运用和推崇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在课堂讲授抽象的法律理论和条文时,往往列举已知或虚拟的案例,予以说明或解释,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迅速理解教学内容。案例在教学中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中的“药引子”,虽然目前法律教育改革实践已经总结不少使用案例的方法和技巧,但是都不能改变案例在教学中的次要地位。模拟法庭是我国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模拟法庭在一些学校已经蜕化为‘让外行人看稀奇’的戏剧化表演,而且也并非真实司法过程的再现”。由历史发展脉络可见,诊所法律教育是对判例教学的批判,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诊所法律教育建立在真实的案例与当事人基础上,教师和学生没有挑选案件的余地,教师无法事先获知案件结果,案件中各种关系需要亲自处理,所有细枝末节缠绕其问,真伪难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进入案件之中,一切行动在不断地权衡各种利益,以寻找案件的最佳切入点和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诊所法律教育不止是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更主要是掌握大量的“无法仅仅从抽象的案例分析中学到的重要技巧”。
5诊所法律教育与毕业实习的比较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也认识到法学的应用学科属性,制度设计中也提倡实践性教学,例如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着重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例示的方式列举诸如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方式,200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颁布《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对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演练、参与职业化训练和开展法律服务等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的二级指标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实践教学始终是我国传统法律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是传统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最重要的方式,现在基本流于形式:在2~3个月期间中,实习学生只“看”不“做”,以旁观者身份协助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办案,乃至充当打字员、接线员、档案员、勤杂工从事装订卷宗、通知当事人等琐碎的杂务工作,有关单位也疏于对实习学生的训练和监督,加之日益严峻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选择不完整实习或虚假实习,因此199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提交国家教委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建议取消法律本科的实习。诊所法律教育则被视为“惟一能将学生带入司法实务的精彩环境”的途径。在诊所法律教育中,教师能够给予针对性和一定理论高度的指导,学生成为案件办理的主角,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从而巩固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法律职业能力。
三、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的融合
新中国的法律教育命运多舛,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才迎来高等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春天,“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推动法律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法学院校及在校生人数都成倍的增长。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这是中国法学院的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透过表面上的繁荣,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危机,法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扩大。诊所法律教育的移植,是对我国法律教育出路的一种探索,但是目前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教学效果日益凸显、社会认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院校诊所法律教育趋于形骸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诊所法律教育与我国传统法律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诊所法律教育代表法律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全面取代传统法律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诊所法律教育不符合我国国情,最终是“南桔北枳”的结局。我们认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各有所擅,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互沟通融合,共同造就符合法律人才培养要求的法律教育现代化。
法律教育应该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法律教育不但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教育,具有学术性:同时也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具有实践性。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理论和法学知识体系,又要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技巧、思维和道德。法律教育的二重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彼此相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只重视法律理论教育。培养出的是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书呆子,如果只重视技能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法律工匠。只有具各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法律职业素质才称得上是法律人或法律家,也只有这样的法律职业者才不会受限于个案和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机械适用,处理具体案件时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法律,推动法律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法律教育尽管存在众多亟待改进之处,但是在法律理论教育上仍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法律教育应侧重于法律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教学,此外与之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也不应忽视,美国布兰代斯大法官曾经指出,“一个法律工作者如果不研究经济学与社会学,那么他就极容易成为一个社会公敌(a pubie enemy)”。以诊所法律教育为代表的实践教育则应侧重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包括在人际沟通、法律文书起草、谈判、调查证据、适用和解释法律规则、整理法律与事实信息、法庭陈述和辩论、社会动态掌控、职业道德遵守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法律职业者独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因此,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律教育有机融合才是我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法律教育系统中应处于辅助而
非主导地位。就现代教育规律而言,只有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体系,才能进入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否则是学徒制教育的倒退。因此,诊所法律教育绝不是排斥和否定传统法律教育,而是对传统法律教育补充与完善。法律教育模式的选择不能与一国法律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相决裂,而千篇一律。在普通法系国家的诊所法律教育地位之所以普遍较高,是因为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引下,遵循先例是司法过程的主旨,法律被视为一种艺术,一种实践理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法律的认知,相应地,法律教育主要在于经验和历练,理论解说和原则分析无非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辅助方法。在我国,成文法传统根深蒂固,法律构建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科学性和纯粹性的特征,相应地,法律教育也呈现强烈的科学主义的、实际是唯理主义的倾向,侧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而非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诊所法律教育作为舶来品,地位自然不能与理论教育相提并论。但是,辅助不等于可有可无,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为法律理论教育与实践搭起一座桥梁,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道德说教被实践所考验并转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和信念。
诊所法律教育是实践性教学中的精英式教育。我国法律教育发展趋向大众教育,这是整体高等教育走势以及法律人才供求变化所决定的,但是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又决定其精英教育的属性:首先,诊所法律教育对学生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要求,所以不是所有法律学生都适合接受诊所法律教育:其次,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例如美国律师协会一份针对119所法学院的统计表明,诊所法律教育的平均师生比为1:8.41,符合诊所法律教育要求的师资严重短缺,招生规模因此相对有限;最后,诊所法律教育有较高的硬件设施和成本费用要求,从事的基本上是无偿法律援助,堪称“贵族式教育”。总之,诊所法律教育是实践性教学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却不适宜普及。因此诊所法律教育融入传统法律教育的关键是有效协调诊所法律教育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的关系,例如规定诊所法律课程列为选修课,规定适宜学分,允许替代毕业实习等。
总之,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法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境界,向我们展示法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我们只有在本土资源与国外经验的交融中,在趋同又求异的理性抉择中,才能找到我国法律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4.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四
——端午节主题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通过“走近端午节,感受节气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和节气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强身健体,培养“团结合作,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队员们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二、活动内容:
(一)开展“端午节,你好”学科拓展、主题教育、感官体验等活动。
1、学科拓展。
将端午节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使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
形式:品德与社会、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拓展活动。
(1)品德与社会课程拓展:《端午节与粽子》
(2)语文拓展:《屈原的故事》
(3)历史探究:端午节的由来
2、主题教育。
形式:运用三课三阵地对学生进行气节教育。三课指午会课、班会课、班队课,三阵地指黑板报、班级橱窗、教室人文环境布置。
(1)讲述古代名人气节故事比赛。
(2)各中队出一期有关端午节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
(3)围绕端午节,以此为主题布置教室和班级橱窗。
(4)以中队为单位,每个中队上一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主题教育课。
3、感官体验。
形式:通过影视、网络等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的教育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1)利用影视观看各种赛龙舟的影片录像。
(2)利用网络查找端午节的由来、别称和习俗。
(3)寻找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并进行吟诵大赛。
4、综合活动。
形式:小品、征文、文艺汇演等活动。
(1)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的有关知识,出一期黑板报。
(2)写一篇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
(3)有关端午节的小品比赛。
(二)开展“独特的端午节,我能行”系列活动。
民族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能仅仅停留在节日来历、传统风俗等“静态”的课堂传授,而是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适时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形式:“粽子系列”和“龙舟系列”活动。
1、让孩子在“学奶奶包粽子、画粽子、品尝粽子”的过程中体验“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特色,体验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高队员们的表现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
(1)“我学奶奶包粽子”。
(2)我们一起来品尝粽子。
(3)我们来画粽子。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当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龙舟的传统。
(1)组织学生观看各国赛龙舟的录像
(2)我来说龙舟。
(3)我能画龙舟
(三)开展“端午节主题探究”活动。
该活动主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探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为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5.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五
单位:
姓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信阳市光山县北向店中学 黄晓凌 huangxiaoling20092@qq.com ***
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中国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美德。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对青少年进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继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广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嘴里念着英文、吃着汉堡、看着大片、玩着电脑长大的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学校在对待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同时,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还可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眼中的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应具有贤者风度和人格魅力,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内容的系列讲座、故事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校报、学生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文化为当代教育服务。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 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6.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六
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具体情况
1、严格规范课程实施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纳入地方课程管理。配足了《传统文化》课程专(兼)职教师,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每学期初,要求各校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计划,各任课教师制定《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确保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学校课程,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求任课教师进行书头备课,使得教师上课有本可依。
2、依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各校依托教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班会、校会、升国旗,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安全、道德法制等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文体比赛和兴趣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率和积极性高,有效地落实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通过传统文化手抄报评比、传统文化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熟悉课程内容。中心小学还将传统文化内容制作成了文化树、文化墙,让学生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得到启迪,整改报告《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自查与整改报告》。同时,各校还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师生通过论文撰写、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二、专题教育内容开展情况
1、规定背诵内容。为更好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方便学生逐级背诵,办事处教委挑选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论语》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级别划分,并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逐级背诵。
2、扎实开展活动为将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我们要求各校利用班级宣传栏进行读书心得和手抄报展示。同时组织了“六一”节和元旦蓓蕾读书成果文艺汇演。并将各校蓓蕾读书成果纳入到学校量化评估中去。
3、积极探索地方课程的评价。各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经典诵读评价方法和标准,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评价档案,评价结果都以等级形式表达。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
三、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从师资上来看,虽然保证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但部分学校仍然重视不够,由于是兼职教师,课程有漏上现象,开课质量有待于提高。
2、《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虽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个别学校的个别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出现不备课上课的现象。急需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研究,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专题教育活动内容太多,对诵读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
7.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七
传统美德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一定社会、阶级等的“那些肯定性的好恶倾向”, “其中包括道德理性、谦和、同情、礼貌和友好等”[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 具有影响, 可以继承, 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 它不仅包含五千年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 亦包含“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道德。
中华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作贡献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召南·采蘩》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 认为日夜为公办事,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和谐。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并最先把“仁”和“爱人”联系起来。他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便是对“仁”做的阐释。三是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墨子认为“为人君必惠, 为人臣必忠, 为人父必慈, 为人子必孝, 为人兄必友, 为人弟必悌” (《墨子·兼爱下》) (此项观点中含有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要剔除, 其中合理因素应批判地吸收) 。四是追求精神境界, 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 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 以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 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五是重视道德践履, 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革命传统道德, 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为主体的革命的仁人志士, 在整个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并身体力行的新型的优良道德。其基本内容有:一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乃至为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三是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认真严肃地做好细微琐碎的工作。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和底蕴, 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具体体现,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文化来源。
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一)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科学传释和谐社会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与合理构想,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如何传释这一社会价值观, 使其被广大民众认同并转化为自我的价值理念, 落实在行动中, 传统美德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客观依据和伦理价值, 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其他各种社会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 要消解这些矛盾就要求将和谐理念作为社会的主导理念。而对这一社会价值观的传释还应有一个重要根据, 这便是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一种基本精神,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 就有对和谐社会的畅想———“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 “天下为公” (《礼运》) 的大同社会;就有“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和为贵” (《论语·学而》) , “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 ;就有“中庸之道”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被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和谐之境, 意味着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并防止过犹不及。从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上传释和谐社会价值观, 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社会伦理需求, 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 使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得以复归与超越。
(二)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 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 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 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美德教育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与和谐社会建设又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之意。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社会阶层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社会组织的和谐、与国际环境的和谐, 这些方面的建设, 都需要传统美德教育的支持。
(三)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不仅没有社会的和谐可言, 甚至连追求和谐的机会都不存在。而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矛盾, 包括人与社会集体、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其中人际之间的矛盾特别复杂, 这些矛盾的存在或处理不当, 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 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此期间, 我们的确不能对美德和道德做出决定, 然而, 我们可以进行美德和道德教育[2]。而美德教育主要是培育人格, 在育人的过程中, 可以化解各类与人相关的社会矛盾, 创造社会和谐条件。由此, 必然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以和谐理念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一) 强化宣传“和为贵”的理念, 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论语·学而》指出:“礼之用, 和为贵。”这里的“礼”,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人们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而礼的最高价值便是“和”, “和为贵”就是以和谐为贵重、珍贵。“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 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 要以礼节制之。“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与苟同, 是在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或者承认事物有差别的前提下的统一与和谐。这种“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 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就会有利于重建中华“礼仪之邦”。今天, 我们宣传“和为贵”的理念, 要为“和”赋予新的内涵:“和”即要建立“和以处众”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诚恳对待、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践行“和气生财”的经济发展观念———诚实、守信, 营造合作共事的良好环境;倡导“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讲利益又讲互助, 富人生活更美好, 穷人能够富起来;力推“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政策———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 形成良好的周边环境[3]。对这种“和为贵”理念要多角度、多方位反复宣传, 常抓不懈, 必然会直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二) 强化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根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传统美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培养“四有”公民, 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力量就是和谐发展的人。没有和谐发展的人是无法建设和谐社会的。而现实是我们的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 忽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 显现出道德教育的明显缺陷。必须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特别是革命传统道德教育, 使人们坚定、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具有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情感, 坚持“以义统利”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养成如何做人的社会基本道德。一句话, 就是培养“四有”和谐新人。
(三) 加强同教育对象的和谐, 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带给人们的一个新认识, 就是“以人为本”。对于传统美德教育来说, 就是要把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立足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 就是要把教育的主体和重点落脚于每个教育对象的身上, 尊重他们, 依靠他们,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避免把教育的着眼点落在“管理教育对象”上, 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通过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来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其次, 坚持“三贴近”要求。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育对象, 才能发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共同点, 了解教育对象全面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 设计出传统美德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使道德教育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第三, 坚持中庸之道方法。“中庸之道的方法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处事方法, 它对于克服行为中的极端倾向, 以及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是大有裨益的”[4]。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人与社会的发展既矛盾又统一。坚持中庸之道的方法, 就是要从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方面考虑, 以和谐的思路引导教育对象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对教育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R.赫斯利普;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73.
[2][德]赫尔穆特·施密特;柒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02.
[3]梁谋.略谈儒家的“和”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琼州大学学报, 2005, (1) .
8.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53-02
当代大学生崇尚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前提下,认清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变化,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迎接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应形势的发展,攻克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水平。要让学生陶冶情感,体验生活,创造优秀文化,挖掘宝贵财富,形成优秀的思想,提升人格魅力。
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融合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要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努力上进,永不停止,以包容多种文化的魅力,铸造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和曲折,不断强大,面对新的机遇实现积极的腾飞,从而产生不竭的精神源泉。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发奋图强、乐而忘忧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保持乐观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困难,不被挫折吓倒,基于现实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仁义的品质,学习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忠肝烈胆、无私无畏的品质,教育学生学会爱人,并保持积极进取的品质,不能忘记国家,忘记民族,忘记亲朋,将义和利结合并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师要教育学生追求真诚善良的人生最高境界,铸造高尚的贤人君子品德,重视美好品行的修炼,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和人的和谐交往,融洽人际关系,讲究品德的修炼。
教师还要塑造学生的民族气节,铸造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最宝贵的品质,弘扬真、善、美,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
二、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的原则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原则和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教师要重视德育,重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重视德育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思想教育重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并运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第二,身先士卒。教师要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表率的引导作用、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借助真理的力量,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重视进行品德和行为教育。
第三,慎独内省。教师要教育学生加强人的内省。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内心自省的办法,吸引正确的东西,屏弃错误的观点。实施思想教育时,还要积极参考其它先进理念,重视灌输教育和学生内省的结合,同时发挥灌输的外因和内省的内因作用,让大学生思想教育收获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教师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和实现感情的交融,增进交流,收到好的思想教育的效果。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延伸,学会运用。要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土壤,挖掘宝贵的精华,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优质化。
三、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高度融合的路径和措施
1.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
教师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作用,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奋发向上、修养身心、培育气质,实现人格境界的提升。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具有包容宽容的境界,具有博爱大众的胸怀,具有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品质,不断确立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导向,不断端正学生的道德追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通过积极弘扬优秀文化,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教师要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独立自觉,刻苦钻研,执着顽强,提高自立、自律、自强能力。
2.拓宽课堂渠道,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加大课程的力度,扩大思想教育的领域,丰富图书资源,引进传统文化的书籍,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感觉,在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3.重视校园载体,提高宣传的广泛性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并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系列讲座,鼓励学生组成传统文化的社团,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在文艺节目、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进行系列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列举书目、读书报告会、读书评选等活动,实现修身养性、静心读书的心态,克服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接受教育的熏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重视社会实践,提高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性、社会性,利用传播的机会,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广泛联系实际,把握并利用教育资源,营造好的教育环境;要组织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树立理想和信念;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礼仪训练,重视行为教育,培养思想道德;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要通过捐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奉献的精神;还要通过社区服务等活动,教育学生关爱别人,发扬善心,播撒爱心,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不断影响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品质,教育学生确立社会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荐阅读: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07-12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小结09-21
有关传统文化教育12-03
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06-2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案07-01
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07-02
瞻仰红色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有感07-15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08-03
传统革命教育个人心得体会08-09
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