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精选11篇)
1.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一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的基本需要,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然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时总会存在恐惧、孤独、自卑、猜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探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寻找有效对策,对其提高人际交往质量以及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也叫人际沟通,它是指人们为了表达情感、解除内心紧张、获得对方同情和理解,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感情、思想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双方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地位、个人需要、交往动机、个性特征等差异会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导致交往困难或不顺利,这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实际上,他们经常为一些人际交往障碍所困扰,据调查,在大学生易见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的最为突出,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有些大学生过于自负和自尊或者遭遇过大的挫折,容易陷入孤独的误区,在日常生活中游离于集体之外,限制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2、孤僻心理
当代的大学生往往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独特。其中不乏孤僻冷淡者。孤僻的人往往把自己包装起来,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狭小空间中,更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他们会把与人交往看作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实际上,正是因为缺少了与人交往,才使他们孤僻的性格愈演愈烈,最终会造成自闭等一系列严重精神问题。
3、嫉妒心理
嫉妒心在大学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强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病”,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恐惧和愤怒的对立情绪。更有甚者,嫉妒者有时还会对所嫉妒的对象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方式如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嫉妒成为一个处于劣势或自认为处于劣势的人找到的一种‘心理台阶’”
[1]葛拉西安说过:“嫉妒是深藏人们心中的诸恶里面最大的恶”。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相对于嫉妒心理的另一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状态。自卑心是面对才能、成就、地位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自身产生比不上他们的心理暗示。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与智力估计过低以及对自己的性格与气质产生怀疑。他们非常敏感,严重缺乏自信,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敢主动与人交往。
5、不真诚心理
不真诚的心理一方面是以虚假的信息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的猜疑,总是戴着一副面具。信任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石,古人常说:“长相知,不相疑。”另一方面就是如今兴起的人际交往“官僚化”。有一部分学生经常热衷于跟有背景的人交往,他们的交往“只有广度们有深度”,只见利益不见真理,拜金享乐主义大行其道。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了解大学人际关系的特点
比起中学,大学生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有人说:进了大学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社会的门槛。的确,一旦进了大学,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友谊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拓展,我们需要尝试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而且,在大学里,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自己交往能力的重要保证
1、理解尊重
大学生迫切渴望人际交往,但这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交际双方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消除彼此的戒备心理,实现双方的心灵沟通,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2]。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尊重无疑是良好交往活动的基石。若人与人的互动中没有了对对方的尊重,那么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尊重是向人传达善意的信息,留给别人余地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因而就更能与他人融洽相处,而不互相戳伤。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基本的做人准则。在我们大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有人欺骗你,你的自尊心就会被伤害,你也许就无法像以往那样去信任他。同样,我们也应该以诚实、真挚的态度对待他人,去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它显示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它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可以使人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进而把那些具有相同优秀品质的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建立无需伪装自己的轻松、愉快的社交圈。
3、自信
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要善于自我解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4、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一个人要经常的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如果能够了解对方的难处和困境,体会一下别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对人的态度。宽容待人,就是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抱怨,宽容大度。“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优良的人格体现。对曾经有意无意伤害过自己的人要有宽容的精神,这样做虽然困难,但更难反映出你的宽大胸怀和雍容大度。用你的体谅关怀、宽容对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温暖”。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三)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1、学会微笑,热情待人:在人际交往中,热情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2、赞同他人、肯定他人:爱的本能驱使所有的人去寻求增加与他人的友谊,因此我们都在寻求赞同他人的方法,这种渴望赞同的内驱力是同爱的本能相联系的。赞同是一种信仰
上的投资,你赞同他人的地方越多,你和他人的关系就越密切,你就越能够更好地和他人沟通。
3、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酬赏。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大学生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即外秀内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
参考文献:
[1]南山.《影响人一生的66个箴言》(人际关系篇)[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第179页。
[2]吴生明.社交高手[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消除策略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已影响到其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消除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 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人际交往及其作用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 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期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多元化
从交往心理看, 大学生人际交往呈多元化与开放性。大学生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交往。交往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等集体活动。电子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交往变得更方便、快捷, 交往距离更远, 交往范围更广。校园BBS、QQ、短信等新兴社交方式已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高职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差异、家庭教育和初期学校教育, 以及社会影响的不同, 到大学后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交往行为和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 不少学生的父母很早就离家外出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情感需要, 出现焦虑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与人保持距离, 不善交往, 不愿参加群体活动, 形成内向型性格,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透视,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 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 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 自制能力较弱, 遇事易冲动。封闭心理。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 阻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不愿与人交往, 惧怕与人交流, 把自己囿于狭小天地里, 封闭于自我空间中。大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探析,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 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在生活上, 贫困生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 另一方面因贫困或自尊, 害怕与人交往, 自我接纳度较低, 孤独、自卑心理较重。有的贫困生不仅缺钱, 而且从小就缺少精神支柱。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 以及离异家庭的学生, 因为生活的压力, 或父母的关爱不够, 不善于进行情感交流, 往往采取主动回避。
四、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打造人际交往的个人魅力, 仪表魅力。大学生的风度应当体现为谈吐儒雅、举止得体、言行有礼、有节、豁达开朗、宽厚容忍。态度魅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培养真诚、信任、自信、热情的态度。才能魅力。大学生应当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养成学然后知不足的学风。性格魅力。大学生应具有尊重、关心他人, 培养受人欢迎的个性, 以良好的人品, 赢得他人的尊重, 获得事业的成功。提高人际交往的艺术。以真诚换真心。“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 让友谊地久天长。让信任赢得真诚。在人际交往中, 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而不是口是心非。克制是制怒的法宝。与人相处, 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俗话说, 自爱才有他爱, 自尊而后有他尊。在人际交往中, 热情能给人以温暖, 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能融化人的心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打造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直接决定着交往发展的方向, 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学会悦纳自己。一个人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 在社会中磨练、摔打自己, 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多多赞美他人。真心诚意、适时适度地对他人的赞扬, 能增进彼此的吸引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所以, 大学生要联系人际交往的实际, 结合自己的心理过程, 正视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惑, 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 以健康快乐的心态, 面对生活, 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5) .
[2]王永莲, 贺文佳.自我塑造与完善——心理学与高职大学生[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7, (9) .
3.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学习;健美操;人际交往;恐惧心理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33—02
一、引言
合作,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的特征,已经慢慢渗透于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也在通过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来逐步培养和发展人类的这种特性。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1]。长久以来,我国的体育课教学也在采用分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采用的分组教学多数是建立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简单分组。这种自然分组存在的弊端是:它过大的随机性分组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鉴于此,我们应该尝试改进新型的分组教学法即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就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以4~6人为一组组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教学、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当今社会,沟通无处不在。然而,有些人在人际交流上并不顺利,往往与他人产生隔阂,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回避那些必须进行交流的各种场合,他们由于高度的恐惧和退避失去了朋友,换来了孤独,错失了良机,甚至导致了身心疾患。这些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交流恐惧进行了干预研究。而我国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不多。当今社会各类学科既高度分化又相互交叉,各行各业必须与其它有关部门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与他人的交流必不可少。诚然,交流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师范学生来说交流更具有特殊意义。师范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没有掌握交流的技巧,不摆脱交流恐惧的困扰就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本文将以健美操课为载体,对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人际交往恐惧心理作实证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交流恐惧是指一种对于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交流恐惧心理,而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问题,继而影响人际关系。所以对合作学习与人际交往恐惧心理影响的研究也是对合作学习与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2]。人际交往中恐惧心理的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的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了《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人际交往恐惧自陈量表(PRCA-24),该量表共有24个条目,含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时、二人交谈、参加会议以及当众演讲不同场合下的交流恐惧程度。在进行总分测量时便可得到分量表分数。量表采用5级分制来评定(1=非常同意,5=非常不同意)。量表分数的范围从6分(低交流恐惧)到30分(高交流恐惧)。总分的范围则从24~120。总分规定了52分以下为低度恐惧,79分以上为高度恐惧。该量表被广泛地应用于交流恐惧的研究,并显示出很好的效度与信度。从一些较大样本的测量中,得到该量表的分量表分数之间的内部相关系数为0.40~0.69。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表的α系数超过0.75。
2.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以浙江师范大学选修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二年级女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确定四个班中的两个班级为实验组,而另两个班级则为控制组。前测发放问卷256份,回收253份,有效问卷250份,回收率98.8%。后测发放问卷256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48份,回收率97.7%。
3.实施研究程序。测试时间十六周。实验者首先与公体健美操课老师取得联系,对他们说明测试的目的,探讨测试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利用集会和上课时间集体施测,并给予现场指导。实验组与控制组进行前、后测,前、后测均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选择被试后,由研究者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实验组和控制组均填写《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由前测数据测出两组被试基本在同一水平。在团体干预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段时间的团体干预活动后,再一次由研究者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让实验组、对照组填写《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由实验组同学探讨自我对交流恐惧改善情况,或互相谈一谈合作同伴交流中的表现和状况。收集并整理资料和数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2.0处理。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
1.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前后测结果比较。经测量后,实验组大学生前测所有项目与对照组相比,除二人分量表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分量表和总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被试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实验控制良好。实验完毕后,并且,实验组被试的各个测量指标,除小组分和公众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余的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而测量结果还表明,在0.01的显著水平上,认为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交流恐惧中公众演讲的改善并不明显,公众分F=3.139,自由度df=1,p=0.080;在小组讨论上交流恐惧的改善效果显著,小组分F=5.080,自由度df=1,p=0.026;对二人交流、参加会议、交流恐惧总体情况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二人分F=27.225,自由度df=1,p=0.000;会议分F=36.395,自由度df=1,p=0.000;总分F=34.957,自由度df=1,p=0.000。也就是说,实验组成员的交流恐惧状况明显好转。
2.实验组被试的自我体验。实验组同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后,表现出对合作课堂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健美操课的喜爱。实验结束后身体和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有的同学说:“最开始被大学体育课这种走进教室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课堂吓坏了,一堂课下来一句话也没说,下课独自回寝室心里都依然憋得慌。可是后来老师改变了教课模式,很快就和身边的人熟悉起来了,也认识了一些其他学院的朋友。” 同学说:“以前与陌生人打交道总是羞于开口,现在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也有的同学经过合作学习后在公开场合讲话,或与陌生人交流仍有紧张感,但不象以前那样词不达意,能够自我调控,较为顺利地表达自己。当然,也有个别同学自我报告实验后的效果不明显。
四、讨论
1.对效果的讨论。本实验团体干预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中开放的、合作的、相互沟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消解大学生的交流恐惧。成员们在团体中,互相认真地检审自己的想法、情感与行为,从中获得新的经验,获得成长;让成员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观望者。具体而言,通过参加团体活动达到的目标是:(1)对合作伙伴有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分享自己得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体验;(2)在团体中能够接受自我,容忍他人,继而帮助他人共同进步,获得自尊与自信;(3)学会表达自我,站出来展示自我,并愿意承担后果;(4)通过与合作伙伴的问题交流,摆脱学习中的困扰与孤独感;(5)善于把团体活动中获得的新体会与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运用。从本研究量表评估结果来看,合作学习的团体干预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交流恐惧,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选用了测评交流恐惧的量表是因为量表测量是一种较为客观和科学的评估方法,而题目过多会让学生觉得疲劳,所以综合考虑以上原因,本研究选用了单份测量交流恐惧的量表。
2.对方法的讨论。(1)干预的可行性讨论。1)本次干预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挑选被试,并且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式,基本保证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2)本次干预是在遵循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设置教案,具有可操作性。3)我国高校生还是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从数据调查的结果来看,交流恐惧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高交流恐惧者进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2)团体干预方法的讨论。本研究实行团体干预产生良好效果的原因在于:团体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放心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自由而开放的环境。具体有以下几点:1)合作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的实践机会。如何使学生在改革后的课程体制下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在课程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团体干预中,通过这么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各自在交流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实践中,通过奖励合作,鼓励积极地表达自己等等使学生们品尝到积极交流的乐趣,使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大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团体干预为学生们提供了行为上的实践机会,有助于个体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开阔胸怀并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本团体干预以问题讨论、成果分享、集体点评以及指导者的指导等等形式进行学习上的探讨和观点的分享,在所有这些分享的形式中,团体学生逐渐学会了积极学习与沟通,学会了从新的角度看待并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团体中,大家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也就是都是彼此的合作伙伴,在团体的共同分享中,彼此体验到了一种关怀和支持,并一起共同努力去完成学习项目,增强自信心,共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海燕,戚子华.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4,(5):46-47.
4.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四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5.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五
6.关于人际认知的心理偏差 篇六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4、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男女大学生会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常常为那些长相比较动人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往往认为女生心细、胆孝娇气;女生则往往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6、定势效应
7.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 篇七
认知因素
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情绪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应当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境相称,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恣意纵情,会给人轻浮不实的感觉;若情绪变化激烈则会让人觉得过于感情用事;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对本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则会被认为麻木、无情。这些不良情绪反应都会影响交往。人格因素
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因而会影响人际交往。下面是较常见的一些不良人格因素及其对交往的影响。
①为人虚伪。与这种人交往,人们没有安全感。
②自私自利。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不关心他人,人们在与这种人的交往中会经常感到精神上、物质上受损。
⑦不尊重人。与这种人交往。易被挫伤自尊心。
④报复心强。与这种人交往,使人常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遭报复,感到心理紧张。⑤嫉妒心强。与这种人交往,易使人感到自己被嫉恨、被排挤、被剥夺,从而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⑥猜疑心重。常令人在交往中感到冤枉委屈,难以从内心接近。
⑦苛求于人。这种人易使人感到紧张和压抑,并易使自尊心受挫。
⑧过分自卑。这种人常被感觉为无能,与此种人交往使人感到负担、沉闷。⑧骄傲自满。使人感到威胁或难以信任。
⑩孤独固执。自我防御心理太强,相互间难以影响,使人感到交往无效或交往很累。因此,为了改善人际交往,应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能力因素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而对有些大学生来说,则是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调解他人的矛盾,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出尽洋相;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梆梆的。
8.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篇八
计信学院
颜梦
(11教技1115060148)
[摘 要]:大学生在大学里要学什么?除了专业知识外,最关键的是培养各种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一、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社会现象,即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行为、语言、思想、和感情等彼此影响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影响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日后步入社会的发展。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
2.态度相似,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4.其他客观因素还有感情相悦性、仪表吸引力、交往的频率等。
(二)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
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三)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人们在初次交往接触时对交往对象进行直觉观察和归因观察,注重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如表情、体态、仪表、服装、礼节等,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和印象,这称为近因效应。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四)定势效应
人们在认识事物或者与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定势思维,通常用已有的经验来看待当前的人或事。但“士别一日,当刮目相看”,定势效应这种心理反应倾向是不科学的。
(五)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
(六)投射效应
人民在生活中通常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我们有时会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这就是投射效应。
四、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我中心和心理不相容(认知障碍)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自私自利。心理不相容是指因为自己的观点不与他人一致且不被他人认同而苦恼焦虑的心理。
(二)多疑、嫉妒和自卑(情感障碍)
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外在条件、性格能力和家庭经济等存在差异,使得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其表现主要有:敏感多疑、嫉妒敌视、自卑自傲、羞怯或孤僻等。
(三)性格冲突(人格障碍)
性格的差异容易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性情急躁的人,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
五、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调适
(一)自我意识策略
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注重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促使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自我检查策略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交往危机时,首先要询问自己到底哪些方面没有做好,采取主动评定的原则与对方进行沟通,可以润滑彼此紧张的关系。
(三)求同存异策略
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意见不一致时,要用理解和宽容的眼光看待,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使交往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够相互悦纳、补充。
(四)情感联络策略
与人交往必须以诚相待、热情大方,要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注意言谈举止自然、得体。
(五)艺术对话策略
在与人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对话的技巧,话语婉转有力,使交往对象感到自然而且信服,切忌强词夺理或者得理不让人。
(六)遵循六项交往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想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妍,秦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技信息.2010(03)
[2] 梁胜.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与对策[J].警官文苑.2008(03)
9.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做一名认识自我的管理者,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职责和所扮演的角色,真正起到学科部门顶梁柱的作用,充分的使用自身人际关系与管理沟通让各方面相互信赖与配合,同心协力,应对学校以及社会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做一名管理自我的管理者,就是要懂得一个单位领导者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更重要,不要以为管理者就是管理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也不要认为下面发生问题就是别人的错,反正自己没有错;更不要认为学生或下属就应该一切听从你的指挥。
实际上,一个单位组织者也就是这个单位的管理者。有关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工作标准、规章制度等都是管理者定的,他们把握着主动权,所以所有的责任应该落在管理者身上。管理者的行为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管理者只有管好自己,只有自己搞好人际关系,搞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下级与上级的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才可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做管理学生或下属的管理者,只有认识了自我的管理者和管理自我的管理者才有资格去管理学生或下属。因为要做一名管理学生或下属的管理者必须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职责,再就是要管好自己。自古道“管人先管己,做事先做人”,只有自己做好了,下属才会跟着你去做,你就是榜样。而管理下属首先要协调。
10.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篇十
正确地把握自己,全面认识对方,再加上谈判策略和技巧的巧妙运用,谈判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中,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由于日本人独有的民族特性和长期在经济发展过程忠的实践,使日本成长为精于谈判的少数国家之一。特别是日本商人,勇于实践,富有经验,深谙谈判之真谛。他们手法高超,谋略多变,善于运用谈判的各种战术,为自己赢得利益,因而日本人素有“圆桌武士”之称。中国某公司正是面对这样一些“圆桌武士”,在上海著名的国际大厦,围绕进口农业机械加工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争与合作。中方在这一谈判中也谋略不凡,身手高超,使这场谈判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谈判的准备阶段,双方都组织了精干的谈判小组。特别是作为买方的中方,在谈判之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国际市场行情预测,摸清了这种农业机械加工设备的国际行情的变化情况及趋势,同时制定了己方的谈判方案,从而为赢得谈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首回合的相互试探
第一轮谈判,从日方的角度看,不过是放了一个“试探气球”。因此,凭此取胜是侥幸的,而“告吹”则是必然的。因为对交易谈判来说,很少有在开局的第一次报价中就获成功的。日方在这轮谈判中试探了中方的虚实,摸清了中方的态度,同时也了解了中方主谈人的谈判能力和风格。从中方角度说,在谈判的开局就成功地掏出了对方的“筑高台”手段,使对方的高目标要求受挫。同时也向对方展示了己方的实力,掌握了谈判中的主动权。双方在这轮谈判中,互通了信息,加深了了解,增加了谈判成功的信心。从这一意义上看,首轮谈判对双方来说,都是成功的。
第二回合的拉锯战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创造了有利于谈判的良好气氛,之后,日方再次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100万日元”。
同时,他们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不小的,要中方“还盘”。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虽不小,但离中方的要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马上“还盘”还有困难。因为“还盘”就是向对方表明己方可以接受的价格。
在弄不清对方的报价离实际卖价的“水分”究竟相差多大时就轻易“还盘”,容易造成被动,高了己方吃亏,低了只能刺激对方。究竟“还盘”多少才是适当的,中方一时还不能确定。为了慎重起见,中方一再电话联系,再次核实该产品国际市场的最新价格,一面对日方的两次报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这个价格日方虽表明是总经理批准的,但根据情况看,此次降价是谈判者自行决定的。
最后成交阶段中方成交信号分析策略的成功运用
日方报价中所含水分仍然不少,弹性很大。基于此点,中方确定“还盘”价格为750万日元。日方立即回绝,认为这个价格不能成交,中方坚持认为讨价还价的高潮已经过去,因此,中方认为最后成交的时机已经到了,该是展示自己实力,运用谈判技巧的时候了。
于是,中方主谈人使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招,郑重向对方指出:“这次引进,我们从几家公司中选中了贵公司,这说梦我们成交的诚意,该价虽比贵公司销往C国的价格低一点,但由于运往上海口岸的运费比运往C国的运费低,所以利润并没有减少。加上一点,诸位也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外汇政策规定,这笔生意允许我们使用的外汇只有这些。要增加,需再审批。如果这样,那只好等下去改日再谈。”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谈判方法,旨在向对方表示己方对该谈判已失去兴趣,以迫使其作出让步。
但中方仍觉得这一招的分量还不够,又使用了类似“竞卖会”的高招,把对方推向一个与“第三者”竞争的境地。中方主谈人接着明确地说:“A国、C国还等着我们的邀请。”说到这里,中方主谈人把一只捏在手里的王牌摊了出来,恰到好处地向对方泄露情报,把中国外汇使用批文和A国、C国的电传递给日方主谈人。日方见后大为惊讶,他们坚持继续讨价还价的决心被摧毁了,陷入必须“竞卖”的困境:要么压价握手成交,要么谈判就此告吹,日方一再举棋不定,握手成交,利润不大,有失所望;告吹回国,跋山涉水,兴师动众,自身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空手而归,不好向公司交待。另一方面,中方主谈人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自我防卫机制”的文饰心理,称赞日方此次谈判的确精明强干,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中方的政策,不能再有伸缩的余地。如日方放弃这个机会,中方只能选择A国、C国的产品了。
日方再三考虑,还是认为成交可以获利,“告吹”只能赔本。这正如本杰明·福兰克林的观点所表明的那样,“最好的结局,是尽自己的交易地位所能许可得来做成最好的交易。最坏的结局,则是由于过于贪婪而未能成交,结果本来双方都有利的交易却没能成交。”
[案例分析]:
从中日农机设备谈判,特别是在第二轮的成交谈判中可以明显看出双方对谈判中成交信号分析的一些技能点的运用,从而促成双方最后协议的达成。这些技能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暗示提示成交意图表达
在第二轮谈判中,中方谈判人员欲擒故纵以及类似“竞卖会”策略的使用实际上是对成交意图表达策略中间接表达策略的使用,通过提示某些事实,暗示己方的成交意图和提醒双方如果现在不签约将错失良机从而造成损失。
传递成交信号
可以想象中方谈判人员在运用意图表达策略时立场坚定,话语简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中方的这些态度和表情实际上是在给对方传递成交信号,日方谈判代表的惊讶体现出成交信号接收但是己方获利很少的焦虑,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机会成交法促成交易
在中方成交信号发出和对方成交信号接收并处于两难境地时,中方谈判人员首先称赞对方的精明强干,然后阐明给出的报价是限于政策限制,这实际上是在给日方寻找妥协的台阶。可以说中方成功地把握住了成交促成的恰当时机,并采用成交促成中的利益促成策略从而迫使对方有些无可奈何地达成交易,结果是中方公司为己方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11.心理论文关于人际关系 篇十一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论文关于人际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以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大学生本身的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从广义的概念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与所有和他有接触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从狭义的概念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仅仅是指在大学校园中接触较为亲密的人。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学生们本身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比较多,有积极的影响,有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大学生能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心理发展阶段有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行为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够使得大学生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状态,不好的心理健康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生活中做出较为极端的选择进而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中的主要家庭成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亲近的人,家庭成员和大学生之间具有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大学生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度也是最高的,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成员的一些行为方式直接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比如说父母经常在大学生面前吵架,父母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及时沟通等,这样只会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有阴影,要是不能够采取方式帮助他们,他们会有极大的心理障碍,这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对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大学生的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校园中的时候,第一个接触的长辈应该就是老师了,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更依赖于教师们的讲解,教师们给大学生的印象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以前遇见的教师们来说,大学的老师的管理比较疏松,大学生不经常见到老师,老师们一般只会对特殊的学生主动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一些心里上面的教育。除此之外,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因此,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在大学生心理遇见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疏散不良的心情进而使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需要老师和大学生们共同主动努力才能够有成果的。
(三)大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家长和教师只是大学生活中的小部分,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和同学在交往。同学之间更加容易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密切的同学关系能够使得大学生们形成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一)加强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上的不平衡,情绪变化对另一方有偏见。一方面,父母经常把情感上的负担寄托给孩子,并给予很高期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一方面他们必须离开他们家庭所在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迫使他们去学习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他们想要独立,但由于外部世界和许多的限制,他们不能完全独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关系,需要大学生与父母调整和适应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彼此之间更多理解和信任,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的措施
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分散,导致大学教师倾向于关注教知识,忽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沟通,组织咨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当召开大多数学生干部会议,然后让他们传递信息给大部分学生。师生之间的理解可以在对话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人文价值交换,改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科学思维、注意和所有的学生交流,经常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真的做“学生导向”逐步发展人文精神,建立一个好老师形象,对学生起到好的影响。
三、结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素质,帮助社会建立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一方面又能够自主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得社会产生新的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上面新能源的踊跃出现。若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问题,进入社会后,很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得,辅导大学生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对于辅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爱情问题的心理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骨干培训 学习的总结论文06-24
关于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调查08-15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09-12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调查08-01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励志格言警句08-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09-18
关于大学生医保问题的调查报告08-13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09-26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