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2024-10-01

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记录(共9篇)

1.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篇一

初中上学期地理教师的听课记录

课题: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二课时(湘教版)

授课班级: 初一 5班

授课教师:万老师

授课时间:209月28日下午第三节

教学实录

一 课程导入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北方

师:请同学们把其他都放到课桌里,课桌上只放与地理有关的东西。

(强调纪律,集中注意力)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暂时不要坐下――

生:为什么呢?

师:还记得上节课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吗?

生:找实际生活中的北方。

师:非常好,都记得。那请你们面朝你们认为的北方站立,找到北方,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其它方向就很好确定了。

生:(纷纷按照他们的北方进行站立,绝大部分是仰着头面朝教室的顶壁。)

师:(鼓励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站好,在教室走动一圈观察学生面向)很遗憾,我们5班竟然会全军覆没,没有一个同学找到我们真实生活中的北方――

生:不啊,我找到了的。

师:很好,那你再次面向北方而站。

生:(转向窗户而站)

师:很好,看来是老师疏忽刚才没看见你的面向。那你能解释一下你为何这样站立吗?

生:平常我们早上上课的时候,太阳是从门方向这边照过来的。于是我就用右手对准门所在的方向,然后站立,面朝的方向就是北方了。

师:非常好,你是用右手朝东面朝的即是北方进行判断的。那我们可不可以当知道太阳落下的西方来判断北方呢?

生:可以。

师:那到底应该如何判断呢?比如窗户所在的方向为西方,我应该如何站立?有谁愿意来指挥我?

生:应该左手朝向西,面朝的方向就是北方。

师:非常好。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室内生活中判断方向的方法了: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方,右手指向东方面朝的方向就是北方;太阳落下的方向是西方,左手指向西方面朝的方向就是北方。

二 新课内容1:野外确定地平面的方向

师:我们学习了在室内如何确定方向,那我们在野外又应该如何确定方向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八页的活动,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在野外”起。

生:(一起大声朗读)

师:活动告诉我们有几种方法?

生:4种:一是指南针定向,二是北极星定向,三是太阳定向,四是太阳手表定向。

师:除了这四种方法我们还有什么方法确定地平面的方向吗?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生:可以用石头上的青苔定向。青苔茂密的为南方,稀疏的为北方。

师:这在我国倒是一种不错的定向方法。

生:直接向人求助,让知道的人帮助我们定向。

师:这确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是要是野外空无一人这种方法就不可行了。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实在没办法,我选择自己结束生命。

师:难道生命在你看来就如此的单薄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生命,生命就会创造奇迹。所以你这种方法是绝对不可行的。

生:看年轮来判断方向。

师:在我国,由于太阳、水分等南方较北方充足,所以朝南的树轮显得稀疏一些朝北的显得紧凑一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判断方法。(边讲边作图)

(由于学生知识的有限,针对这种比较难的判定方向法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指导和补充。)

生:树杆立影,太阳升起的时候,看树杆倒影的方向就可以判断出西方。

师:要是没有太阳,这种方法就不可行了。除此,你既然已经知道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何还要立竿见影再去判断西方,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所以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除此,我们还可以根据蚂蚁洞穴的朝向来判断。在我国,蚂蚁的洞穴一般是朝向南方的。

其实,生活中还要很多方法来判断方向,只是需要我们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课后再去独立思考,也可以来和老师探讨。

二 新课内容2:比例尺

师:地图三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和标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图的第一个要素:比例尺。请同学们快速看书第8页到第9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 什么是比例尺?2 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3 比例尺的表示法有哪些?

生:(思考,3分钟)

师:看很多同学都已经思考完了?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比例尺?

生: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师:很好,(板书:二 比例尺1 概念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请同学们在第八页勾画出比例尺的概念。

师:第二个问题,比例尺的公式是怎样的呢?

生: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2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师:对。那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又有哪几种呢?(板书:3 表示方式)

生:三种,分别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板书:(1)数字式(2)文字式(3)线段式)

师:数字式的例子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刚刚叫看书的时候就发现你一直在讲话,以后不要在课堂上开小差了。那有没有谁愿意帮助他呢?

生:我愿意。1:100000或者1/100000。(板书:1:100000或者1/100000)

师: 数字式就是用数字来表示比例尺的形式。那十万分之一是什么形式?

(板书:十万分之一)

生:(绝大多数认为是文字式)

师:其实这依旧是数字式,可刚才绝大多数认为是文字式,那究竟什么是文字式呢?把书上的例子大声朗读出来。

生: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1千米。

师:请注意文字式它有固定的格式,即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N千米。那什么又是线段式呢?

生:(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作图进行讲解)

师:那我们可不可以将学生的例子说成:图上6厘米代表实际距离6千米?

生:(有说可以也有说不可以)

师:注意了,这是不可以的。只能用单位距离,即只能说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请同学们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坐好记录。

比例尺是数,是数就应该有大小之分。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第二页,来比较ABCD四个选项中哪个的比例尺最大?

生:(思考一分钟)

师:好了,看来很多同学都已经选好了。你们选的是什么?请大声告诉我――

生:(ABCD的都有)

师:看来大家分歧很大。这样吧,请选A的同学起立。

生:(选A的起立,占一大半)

师:请选B的同学起立。

生:(又起来了一小部分)

师:再请选C的`同学起立。

生:(只有3个同学起立)

师:看来坐下的就应该选的是D。这样看来,分歧主要出现在A与B的争论中。这样吧,我们请一位选B的同学阐释选B的理由。

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选B的这位同学意识到了选择的失误,同意选A)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都同意选A。我再来给你们讲解一下,这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比较,这体现了我们地理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你们小学就已经学过这样的分数比较了吧?

生:是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大的反而越小。这四个选项中,A的分母最小,所以整个分数最大,所以选A.

师:可能很多同学还没有明白,我再复述一遍――

生:(争论不休)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疑问,没关系,下课后我们可以再讨论。

生:(依旧没有安静下来)

师:今天我们5班的同学表现得很好,但是我期待着你们能够表现得更好。你们安静下来,才能够听得清楚下面的这句非常重要的话。

生:(安静下来了)

师:请同学们将这句话记在第九页的书上:比例尺是个分子为1的分数,比较大小时应首先统一形式(最好化为数字式,最好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重复念了3次,确保学生都可以记下来)

三 课堂小结

好的,我们最后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会了在室内如何判断方向,右手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的就是北方,左手对着太阳落下的方向面向也是北方;其次,我们讨论了在野外如何确定地平面的方向,除了书上给出的方法外我们自己还从生活中例子找到了很多方法;最后,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含义、公式、3种表示的方法以及判断大小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有什么疑问的地方,下课后可以来找我交流。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下课后,看见很多同学围着万老师问问题)

听课点评:

一、对教材处理的评价

总的来说,万老师这堂课备课非常认真,对教学内容很少熟悉,教学重难点突出。

二、对教学方法及目标标的评价:

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贯彻启发性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教学语言和教态的评价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教态端正自然,声音是否宏亮清晰,普通话准确。

四、对板书的评价

板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字迹端正

2.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篇二

关键词:课堂活动管理,地理教育,实践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知、理解和应用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 以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能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教师教学中课堂管理是否成功, 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J·布罗菲就曾经给课堂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出色的课堂管理不仅意味着, 教师已经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而且意味着, 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整个课堂管理制度, 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 而不只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说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秩序的管理更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提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活动管理是课堂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 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郁的兴趣, 这是课堂活动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首要目的。只是笼统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需要做的是把教育教学目标分解成小的可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实践, 并反思。而教师的这种分解则反映出了教师较高层次的课堂管理能力。

地理课堂活动是同时具备地理课堂特点和课堂活动要求的活动。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点, 地理课堂活动也同样具备。在地理课堂活动的管理上就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要求在课堂活动管理中隐含地理的理念和素养。下面是我对地理课堂活动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制定必要的师生契约是课堂活动管理的基础

制定契约是教师课堂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堂活动管理。现在不管是哪种课堂活动形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学生的自我控制也需要“有法可依”。契约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那么制定师生都认可的课堂活动契约就十分重要。契约首先要规定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任务, 自己在课堂活动团队中担任的分工和要求。当然依照活动形式会灵活改变个人的分工和任务, 所以在制定这个契约细则时不一定要具体到某个人的任务和要求, 主要有个大体的框架就可, 同时也要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活动管理中式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契约中还应该要明确奖惩细则, 学生和教师互相监督, 学生和学生互相监督。

契约的制定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 以双方的共同意愿为基础, 从而最大可能地由学生被动化为学生主动接受并执行。为平时的地理课堂活动创设有效的活动基础。

二、了解学生是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

知己知彼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课堂活动。那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管理好地理课堂活动的首要环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能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事半功倍。当然了解了学生的发展特点之后, 教师对学生才会更宽容和体谅。初中学生对地理其实缺乏系统的认识。地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一门新的学科, 虽然在生活中对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毕竟没有成形的全面认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这是时候就一定要做好心理预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能太“较真”。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时的主体,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 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课堂活动相比于传统的接受式教育, 更大程度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学生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 对于这个主体, 教师应给予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过程永远比探究结果重要。

地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地理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也比较高。有些地理课堂活动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学生有的时候即使有生活体验, 但实践与理论联系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例如季风气候的成因这个探究活动。如果单纯把这个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往往会觉得这个知识点很难突破。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 例如使用密闭空间的热水冰块产生的空气流动实验,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 并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讨论, 探究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的原因。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初期也要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 例如同样暴晒于太阳下的沙和水, 沙升温快, 水升温慢。这样, 学生在实验后的自主探索和之后的讨论活动中, 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中国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则可以让大部分的学生得到结论。那么这个教学活动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地理课堂活动的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是传统的课堂强调了教师的权威。这对学生的发展并不有利。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活动模式明显不能达到要求。让课堂由以教师为主体慢慢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 才是有效办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让学生有主人的自觉, 让学生能热爱课堂, 热爱学习,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必须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重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 用自己信任和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进一步产生创造欲。教师更多的是发挥个人课堂魅力, 让学生能尽可能地自主学习, 而不是强迫学习。那么整个课堂活动就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谈到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 我尝试把让学生来主导课堂, 让学生自己讲, 我在旁边做的仅是给出资料和图表, 学生完全可以带入角色, 让学生自主发挥, 部分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也由其他已经明白的同学们一起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不仅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得到了锻炼, 也让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爱和谐的气氛。一举两得。最后教师只需要点评下就可以了。教师点评时也要注意公正客观。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的公平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教师一旦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最后导致的也许是整个课堂气氛的颠覆。据有关调查表明, 学生认为公正是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所以不管是课堂活动管理中还是在最后评价时, 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偏爱丧失了公平和公正, 这会让学生从根上失去对教学活动或者是对教师的信任。从而破坏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四、在生活中寻找地理课堂活动的素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生活中的现象是事例往往也是学生兴趣所在, 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活动时选择素材和创设情境优先要考虑的是选择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例如在讲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个知识点时, 我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目的地。由于我所在的学校中的学生多为外来人口的子女, 所以我选了学生的家乡, 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和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地让学生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同时我也截取了一些新闻资料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差异。这些新闻资料我只是简单的给出, 这些新闻中体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则由学生自主提取和归纳。通过这些发生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活动中情境中, 同时也使学生感知地理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进一步能产生对地理的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一举数得。

五、地理课堂活动设计时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采用多样的形式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一个初中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一味要求学生在整40分钟都认真听教师, 或者跟着教师的节奏, 那也是不现实的。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 教学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松弛有度。当然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考虑周全。活动设计的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例如, 直面现实, 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 讨论等, 多种形式可以交替出现, 同时也可以有效使用音效和背景音乐, 让学生能尽可能关注课堂活动本身。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适当放手, 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众多的人口形成的影响时我就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一些小的音效,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之后又让学生自己体会众多的人口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带入角色, 列举在生活中出现的实例, 让学生理解人口多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了小的辩论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中找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进一步理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影响。通过整个课堂活动之后, 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我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和评价。而评价时,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公正还需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我认为契约的制定是地理课堂活动展开的基础, 了解学生是整个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这里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以宽容和鼓励的心态对待学生, 在地理课堂活动素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以学生的兴趣点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 同时也要尽量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事例作为切入点。在课堂活动设计与实践中采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相结合, 同时在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气氛是整个地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J].青海教育, 2004, (7-8)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J].青海教育, 2004, (7-8) .

[2]赵燕玲.积极探索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J].德宏教育学院报, 2001, (02) .[2]赵燕玲.积极探索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J].德宏教育学院报, 2001, (02) .

[3]孟庆宏.浅谈课堂教学管理[J].考试教研, 2010, (07) .[3]孟庆宏.浅谈课堂教学管理[J].考试教研, 2010, (07) .

[4]孙玉波.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3) .[4]孙玉波.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3) .

3.浅析初中地理有效活动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建议。七年级、八年级共有活动建议27个共16类,具体为: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活动、讨论活动、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献计献策、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地理知识竞赛、野外地理观察等。

二、初中地理有效活动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要求

1.活动目标和教学目标具有 一致性

有效地理活动教学必须与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地理活动教学与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达成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了地理教学目标,那么地理课程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存在了。

2.活动教学情景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有效地理活动教学中要引入一些有趣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活动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笔者就穿插了一个活动:我们惠安女子的服饰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及惠安女子的生产生活有何关系?利用这类乡土气息浓厚的话题让学生去联系生活、深入生活去探究,学生兴致很高。

三、初中地理有效活动教学的内容设置

1.突出对生活的观察

“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将一些学生看得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和地理问题纳入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不一定在一节课上完成,也可以是一个时段,乃至一个学期或一年。如让学生观看月相的变化,就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2.突出对基于难点的释疑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理知识难点可有效运用活动教学来解决。如,“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这是个难点问题,其难度不在于“深”而在于知识点的“多”。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逐个说出省名,并且熟记简称,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趣索然,效果不佳。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效果会更佳。

3.突出对实践的延伸

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对于与实践关联度非常高的地理学科教育尤其重要。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其中,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价值。因此,野外实践活动内容是地理有效活动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可以选择跟当地有关联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活动教学。

4.突出对情感的体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能通过空洞的说教,必须赋

予一定的知识情境,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等,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关心我国国情及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形成全球意识,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有效活动教学的实施建议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活动教学,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加强活动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该活动要落实什么地理知识,培养何种地理技能或地理能力,形成何种地理方法,实现怎样的情感体验,达成怎样的观念等,从而对活动教学目标加以正确的定位。一般活动的实施重在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引导正确的地理思维,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

2.巧妙创设地理问题活动教学情境

创设活动教学情境的途径与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通过教材、互联网、电视或报纸等途径提取生活中的热点地理新闻,还可以利用地图、实验、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形式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例如,在时区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播放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精彩镜头,提出地理问题:(1)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该国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大洲?(2)本届世界杯的大部分比赛安排在北京时间凌晨举行,而我们看到现场的比赛场景大部分却是下午,为什么?

3.有效发现或提出地理问题

这往往是有效活动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设计不同程度的地理问题。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或教师提出较为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针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教师应当事先设计一些问题,且采用小步子,渐进性的问题呈现方式为宜。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梯度性、开放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将有效活动教学引向深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修养。

4.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有效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检查、分组讨论与交流等合作学习。例如,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到厦门“梦幻世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设计“认识和使用地图”的教学活动:(1)组织分组: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5个学生,选出组长,分发“梦幻世界”游乐项目分布图。(2)布置活动任务:任务一,讨论并找出从大门到本小组选定游玩项目的最近路线及行走方向,设计科学的游玩路线;任务二,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本小组行走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任务三,汇报本次活动小组是怎样辨别实际方向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还有哪些?(3)课堂上汇报交流,教师评价。

5.注重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

在有效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其深入地参与活动教学,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与评价要合理、恰当。教师要对学生交流、表达的结果有所预设,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组织开展有效活动教学,巩固和应用课本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

4.初中英语教研活动记录 篇四

杨朝国

时 间:12.16

教研地点:电子备课室

主持人:杨朝国

参与人员:曹福彬 许月珠 肖桂平袁 萍 周长安 陈凤飞 王文宝

活动内容:提高中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做法(二)

具体内容:

曹福彬老师: 我们的母语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学生对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感到相当的困难,尤其我们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条件受到了限制,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英语的运用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中继续进行了探讨。

肖桂平老师:用直观教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除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教具。音标教学、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下教具。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我们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会更好。

杨朝国老师:扮演角色,进行会话表演 把表演带进课堂或经常在课堂上把句型、对话、课文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或师生共同表演。尽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听说机会。

做好会话表演教师应注意四点: 1、要让学生模仿原声带中的语音、语调。2、老师领读时声音、语调要有感情色彩,要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3、随着情节的发展,要有逼真表情和贴切的动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4、要做些头饰之类的简单道具;尽量使学生在表演时更有真实感。

陈凤飞老师:加强语言实践,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进行听说训练的另一个途径是开展课外语言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并加强对课外活动的辅导。象学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朗读比赛,表演话剧,小游戏;猜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5.初中主题班会活动记录 篇五

二、目的:通过对追星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三、会前准备:

①:前面黑板书写《追星》两个大字,后面黑板书写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星”,如“歌星”、“影星”、“为人民服务之星”、“抗非典之星”;

②: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明星”。

③:教室布置:教室内桌椅围成长方形,中间留一空地,前方摆一主席台,上放鲜花、录音机。

④:准备奖品。

四、班会内容:

1、追星是一个时尚的话题,一种时尚的流行色,但明星并非完人。

2、同学们应该追逐什么样的“星星”;

3、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我们同学们所持有的。

五、过程:

1、放一首动听的歌,歌星(张国荣)的歌,让同学们说出歌名、演唱者(猜对者发奖)。

主持人引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夜幕中无数的荧光棒在天空中晃动,无数少男少女们的尖叫声,随着歌声、掌声混合着,就像一曲动人的交响曲。少男少女们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芳容,而在雨中一等就是一个晚上,无数夜晚他们还有(她们)都是伴随着“明星”们的歌声入眠,而在梦中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明星”……

2、演小品《明星,一个遥远的梦》:让同学们说出为什么要追星,追星的目的是什么?

3、请两位同学出场,一人模仿舞台上歌星的穿着,一人着学生装。

让同学们评头论足,谈谈自己的看法。(对演出者及评论者发放奖品)。

4、请五、六名同学来一个歌星“名字接龙”游戏,并由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一位坚强的艺人的名字。

5、表演小品《孝顺的孩子》,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的明星中,有孝心的是谁?你孝顺吗?

6、请同学们依次说出五位明星的名字,其中有“歌星”、“为人民服务之星”、“抗非典之星”。(分别请几位同学扮演同学们列举的明星形象)

主持人总结:明星们是人不是神,我们要用他们的优点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让“追星”这个话题再也不要只谈论美貌及衣着,而是要学习他们好的品质与精神,从中让我们真正领悟“追星”中的利与弊,让学生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明星”。而我们真正应该追逐的是那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坚强心并且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明星。

6.初中主题班会活动记录总结 篇六

一、优点:

1.本学期,活动中各参赛班主任准备工作充分、扎实、细致

在活动中各班主任在信息的查找,整合,班级学生人员的分工,情景的导入等工作都做了充分、扎实、细致的安排,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花费了班主任的大量心血,为主题班会的成功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牺牲了上课与休息的时间,才使这次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2.班会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本次活动各班主任所选主题没有经过商量却都不一样,没有重复的,各有特点、各有特色,主题突出,覆盖面广,3.本次主题班会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设计精彩。在本次活动中从主题班会活动类型看,出现了有体验型,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综合型,日常主题,阶段性主题这样几种类型,可谓类型多样,涉及面较齐全。班会的设计大胆、开放、不拘一格,有个性,有风采,有特色,本次活动中各班主任都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精彩的设计,去展现班主任的个性魅力,班级风采,体现出了班主任的号召力,班级的凝聚力,特别是一些班主任把小品、辩论、演讲、朗诵运用于课堂,学生主持、班主任恰当的引导、适时的总结,为班会的成功起到了推波走蓝的作用。灵活多样、精彩的设计为班会的成功展开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有了精彩的设计就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就会演奏出美妙的心灵乐章,就会演绎出崇高的心灵升华。

4、效果明显,教育意义深刻。

本次主题班会主题内容到方案设计都入情合理,都能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深入学生内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认识,培养了学生情操,丰富了学生生活,发展了学生能力,展现了学生风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效果明显。

5、这次班会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制作精美,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具有深的教育意义。

二、今后班会的几点建议:

1、班会主题需要进一步确立、升华

班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好、学会某些东西,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因此主题需要进一步选升华和选定,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使主题更加切合实际,切合本班情况,要有针对性,要对症下药。

2.方式方法灵活掌握

在今后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善于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会出精品。

3、课堂氛围需要在活泼

大赛中一些班会开展的过程中气氛略显沉闷,沉闷就会缺乏生趣,就会缺乏灵动,就会阻碍师生的有效交流,就会失去交流中所产生的共鸣,难免会达到教育所要的效果,那自然就会是一节失败主题班会。因此建议班会的氛围需要进一步活跃。

4.主题班会的结尾总结升华不到位

在大赛过程中班主任对结尾的总结大多没有去细细的打磨,去精心的设计,语言缺乏感染力、鼓动性,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是寥寥几句,草草收场。没有光彩夺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升华,就产生不了足够的效果,就上升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只能在平淡中结束,在结束中平淡。

总之,本学期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这样的活动我们会一如既往的进行下去,通过主题班会去形成、启迪、打造学生个性的完善、人格的升华,使他们都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信念不会变;通过主题班会使同学们都能够时刻围绕在班主任周围,以集体为荣,以大局为重,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的动力不会更改。为泥屯中学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而努力,加油,喝彩!

7.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篇七

关键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地理课程

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课程计划》提出, 课程设置分为两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不同课程编制思想在课程类型上的反映, 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课程类型所持的不同的价值观[1]。正确分析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两类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 对于在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它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 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的。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 从各门学科中将知识加以系统的组织, 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夸美纽斯“泛智”的思想为学科课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多学科课程论, 斯宾塞提出课程的设置是为完美生活准备的, 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 课程的设置、目的也在不断地完备。学科课程既存在很多的优点, 又有许多缺点是无法避免的。其优点有: (1) 学科课程的知识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起来的, 青少年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2) 学科课程属于间接知识, 有助于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全民素质。 (3)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制定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其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轨, 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课程内容单一, 课程间分散为各自成体系, 能相互融合的方面很少。课程所要培养的整齐划一的“三好学生”, 不顾学生个性发展, 缺乏创造力[2]。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缺失, 活动课程逐渐发展起来。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结合性、自主性、系统性、开放性[3]。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儿童自动发展的思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也提出“活教育”思想等等, 教育家前仆后继地为教育做出贡献。同样的活动课程也存在优点和缺点, 其优点有:活动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 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会生活的能力和态度, 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活动课程可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活动也存在缺点: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 是否能达到教师的预期要求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在开展之前教师要做好必要的铺垫。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往往只是起辅导作用, 活动课程不受课堂的限制, 可以灵活选择[4], 但是在时间的把握上教师不能确定,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开展不当的话会浪费课时, 并且收效甚微。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

目前活动课程在我国的课程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位置, 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 而活动课程还是未被重视,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现阶段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还未得到充分的普及, 升学率提高但是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上课缺乏灵活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建议重新认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1.课程目的之间的融合。学科课程是要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 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而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两种课程的结合使学生不仅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更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适合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在最终课程目标上是统一的, 即都是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学科课程注重知识体系间的联系, 知识之间存在整体性, 而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逻辑心理顺序, 两种课程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对认知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都得到锻炼。在课程实施上我们都会发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学科课程中可以渗入活动内容, 两者在实施上是可以融合的, 没有必要将两者分得很清楚。

3.课程活动方式之间的融合。学科课程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处于指导地位。两种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主发展, 在超出学生思考的范围内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一笔, 这就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由于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 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活动方式尤为重要, 两种课程之间的融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

4.课程评价内容的融合。学科课程通过知识的掌握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作业或考试成绩来对学生定量, 这种定量的方式会给教师的主观判断造成影响。活动课程以学生获得的能力来评价, 评价主体以学生自己为主, 这让学生可以减轻压力, 更有信心面对学习。

三、两种课程的融合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1.在课程培养目标上两种课程虽然各有侧重, 但均需要体现。上诉笔者已经提到了课程目标上的融合, 那么下面具体谈下针对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 在培养目标上也要体现出综合性和区域性。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生能否综合地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不只是知识上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能力提出要求, 地理学靠单一方面的知识是很难达到问题全面性的, 需要多方面考虑问题。同时地理课程也存在区域性, 各个地区的学生能力要求也不一样, 当然乡土知识对学生也有影响。这是区域性的体现, 不同区域的学生的课程目标也是不同的。在教师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不同课程活动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 如《地形图的判读》中,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海拔、等高线、分层色设概念达到学科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然后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形图, 既达到知识目标, 也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明白地形图的原理。

2.两种课程在内容上互补, 尽量不要使课程形式单一。不同的课程可以涉及到不同课程形式, 同一种课程也可以是不同的形式, 但是要尽量避免重复, 如讲授《西双版纳》时, 教师可以通过视屏、音频、图片等多种方式,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多种形式不仅充实了课堂, 也让课堂变活, 这是让学科课程中体现活动的方式。当然在活动课程中也可以体现学科内容, 如《人口》这节课可以通过小组辩论的活动课来开展, 人口过多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过少就一定就好吗?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及对家人进行访谈来得到新的认识, 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而不仅仅只是学生自己的认识, 当然学生可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 需要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思想层面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3.两种课程在评价机制上的融合。不同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就算是同一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设计学生预想能到达到的目标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目前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分为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感这三个方面, 注重知识和能力并重, 所以两种课程虽然有不同的评价机制且都是各有侧重, 但是都是不能忽视的, 必须要结合起来, 如《长江》的讲述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出长江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由学生归纳出对水能、航运的影响, 在掌握知识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学科课程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升。

4.在校本课程中融合活动课程。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而校本课程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活动课程的开展, 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展是否能够带动活动课程的发展呢?如今年南京市某中学开展了天文方面的校本的课程, 这也是对于地理学习方面能力的一个提高, 学生通过户外对于宇宙中星体的观察, 在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必然是要容易得多。当然这种活动课程的开展对你学校的设施要严格得多, 这些设施不只是硬件设施, 还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严格的要求, 同时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现在中学中地理教师大多不是学习地理出身, 而是由语文、数学、外语等等课程的老师来教, 相比之下这些老师可能会对书上已有的知识给予一定的解释, 但是地理已经不是仅仅是地名加物产的时代, 而是对专业素养要求更高, 往往专业素养高的专家级教师都只愿意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对知识的深入研究, 这也就造成了在中学和高校之间的地理有时会脱节,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很多人不懈地努力。

四、两种课程融合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活动课程时教师应该要精心设计课程, 不要生搬硬套, 有些内容如果不适合成为活动课程时不要将它归结为活动课程去开展, 这样不仅是浪费课时的表现, 也是给教师增加负担, 同时也给学生造成对活动课程的误解。这里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活动课程是不可能等同于学科课程的, 在课时安排上就我国目前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 活动课程更多的还是作为学科课程的弥补。活动课程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会开展, 我们只能说时代的发展会带动课程的变化。

2.在活动课程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个调查, 确定出必修和选修课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 同时每个教师所擅长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不要仅仅针对自己所教的班级, 各个教师可以发挥自己所长,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或者说是在自己原有的能力上得到提升, 这也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3.目前在知识处理上我们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凡是教师认为书本上难的知识就被在下一次课改中删除掉, 这样做就真的只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方面的负担吗?我们的学生一碰到难的知识就不会, 教师也为了省事直接不讲或者说是考试中不涉及到, 不需要, 这样的学习方式真的是对学生好吗?我们的学生难道都不会思考了吗?所以我们教师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是每一年一遍又一遍地简单重复而是推陈出新。那么回到正题上, 我们可以让活动课程来弥补这部分知识,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者小组合作去思考,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自己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到。

4.我们总所周知的课程是分为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但是这两种课程并不是包含了全部的课程, 还有很多是无法涉及到的,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潜在课程来弥补这部分缺失。潜在课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达到认识的, 所以在这里潜在课程尤为重要。如校园环境包括教室及其他校园公共设施, 应按照教育性原则去规划、设计。在学校中, 任何一种安排, 都能影响到教育工作, 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格陶冶作用。重视中小学的课外活动, 有效引导学生文化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全面提高教育的素养, 有意识地调控潜课程的影响, 形成“不教之教”的人文空间, 这些都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难以做到的, 弥补了二者的缺陷, 为改革我国中小学课程寻求有效的途径[5]。

参考文献

[1]罗逸东.略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J].教育科学研究, 1997, (6) :13-16.

[2]张克成, 王西宾.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较研究[J].教学论探新, 1998, (6) .

[3]汪欣艳.论活动课程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 :83-85.

[4]王红.论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J].自贡师专学报 (综合版) , 1998, (4) :30-35.

8.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探讨 篇八

一、要向学生讲清楚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理解了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内教学的关系,知道了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地理抽象思维形成的有效途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好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计划,做到按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好地理课外教学活动。

二、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

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阅读如《自然地理》和《地理之最》等书刊来拓展地理视野,增加地理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讲述地理故事来增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特别是对地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有显著的效果;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游戏、地理晚会和出地理墙报,做到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提高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好地理课的信心,进而努力学好地理课本知识。

三、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根据实际条件,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地理标本、地理模型和地理仪器等。如制作简单的晴雨计,外形像天平一样,一头挂上棉花,一头挂上物体,使之保持平衡,主杆上刻上刻度并标明“晴”“雨”晴雨计就制成了。通过制作地理教具,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形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四、在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进行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能力,这是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对地震的观察,可以看地下水的变化,如水井突然间干枯或井水突然大量地溢出井面;也可以看到动物的反应,动物出现惊慌不安,不进饮食,乱叫乱跳等异常现象,这些都预示着将有地震出现。通过地理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载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缺少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是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开展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培养地理后备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9.初中数学教研会议记录 篇九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

任务布置: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中小学衔接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时间:10月

活动地点:初中数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所有初中数学教师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简单记录整理如下)

张慧: 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 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初一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赵燕:专心听讲,勤于思考 强化训练,规范作业 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1、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2、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马元峰: 教学方式的衔接 学习方式的衔接 学习内容方面的衔接 学生的心理变化的衔接 学生适应能力的衔接 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1、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过现在还存在课本不同一版本的现象,中学教师要向小学老师学习,班主任要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了解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中学任课教师最好将小学毕业班的任课教师请进中学课堂,听取教学意见,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2、平常研究一下小学的教材特别是与初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的知识与方法。

3、自己平常在有小学的听评课活动或教案、作业展示时尽量得参与进去。

4、上课采用引入时多展现一下小学的知识背景,借助小学知识的平台引申、拓展到初中的教学任务,并要揭示中学知识与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2、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小学简易方程的数量之间是用和、差、积、商等数量关系来说明,而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在理论上有了同解原理,有关解方程的一些步骤提高到理论上的理解。

上一篇:成长册家长寄语怎么写下一篇:心理健康八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