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24-08-07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共8篇)

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

底前取消事业编制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去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就联合发布通知,指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转为企业。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

(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月1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可继续免征五年房产税。

(三)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此次改革像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已经非常明确,到年底前全部改企。

转为企业的人员失去事业编,其工资待遇按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发放,若效益好的单位,职工的收入影响不大,若效益差的单位,职工收入将会下降。

改革后人员去向

事业单位人员三种不同类别,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这类事业单位职能任务: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港口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移民管理,文物管理。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1)公益一类

公益一类包括:

①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机构(党员电化教育、讲师团等),考试机构等。

②科研类:基础研究或社会公益性科研等。

③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美术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文物考古保护,文献情报,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出版物审读,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④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⑤社会保障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经办和公积金管理,优抚安置,法律援助,婚姻登记,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机构,公益性残疾人康复机构,老龄妇幼工作机构,学生资助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等。

⑥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应急救援指挥,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⑦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农机安全监理,经济社会调查与统计,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工程标准定额,自然资源保护,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流域河道管理,园区管理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价格监测,价格认证,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生态公益型林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整理储备,实行无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乡镇(街道)综合为民服务等。

⑧行政辅助类:质量稽查,食品药品稽查,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交通运输监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城市综合执法,农业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财政监察,节能监察,旅游监察,卫生监督,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散装水泥管理,政策研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政府投资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举报投诉维权,电子政务,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金融协调与服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驻外省市联络机构等。

2)公益二类

公益二类包括:

①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技工技师和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老年大学,幼儿园等。

②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等。

③文体类:需要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④卫生类:非营利性医疗保健,职业病疗养等。

⑤社会经济服务类:人才交流服务,人防工程管护,对外交流服务,种苗良种培育,混合经营型林场,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公益性地质勘查,实行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等。

3)公益三类

公益三类包括:时政类报刊,广播电视,彩票发行,公益性规划设计,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公益性培训机构,公证,重要涉密文印机构,经济仲裁,殡葬服务等。

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和公立医院会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取消事业编制后

这类人工资可能上涨

一、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二、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的调整办法,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组织实施工作,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行工作,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三、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同时,国家将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取消事业编,

并不是砸掉饭碗,

而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

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20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介于政府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机构, 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我国现有约126万个事业单位, 共计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 900万名离退休人员, 涉及国内居民、企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 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 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机制不活, 工作效率低下;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供给方式单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质量和效率不高, 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益服务的需要;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历程与政策分析

2.1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先后历经几个重要阶段, 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 形成了现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

第一阶段, 1985~1992年, 这一期间,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针对科研单位、卫生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艺术表演团体发布政策, 陆续开展对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内的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阶段, 1993~2005年, 这一阶段中, 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对其认识不断深化, 在具体领域和总体方向确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分类改革的方式, 在这一时期得到确定。

第三阶段, 2006~201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分地区开始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试点工作,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010年底, 出版行业全行业改制完成, 为其他行业的改制提供了示范。这一时期也是分类改革和具体制度构建的探索过程。

第四阶段, 2011年至今。2011年3月下发、2012年4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下文简称《指导意见》) , 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全新阶段。《指导意见》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 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 明确了改革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今后5年,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形成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2.2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分析

2.2.1 改革层面不断深化

行业事业单位改革方面, 文化表演、出版传媒和检测检验等领域内的事业单位, 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在制度方面, 人事制度改革、养老医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方面都有相关政策出台指导。截至2010年, 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接近80%。

2.2.2 分类改革方向细化

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的指定改革措施, 是我国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方式。具体分类的方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且两阶段之间存在继承和合理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1993年的指导政策中, 根据国家财政拨款模式不同, 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 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图1) 。

现阶段,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的主要依据为社会功能, 依职能将事业单位分为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进行生产经营和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三类, 称为“大三类”。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将其行政职能剥离或者并归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收自支类的事业单位采用的经营方式类似于企业, 因此如此类事业单位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市场化的方式, 将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近年来对于分类主要变化是, 2011年《指导意见》相较于2008年中央编办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 不再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划定为三类, 取消原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 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所有公益类事业单位都能或多或少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 对具有公益性质且能够全部或部分实现资源市场配置的事业单位, 划为公益二类, 不再全部依靠市场运作。体现了国家对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工作的关注与保障。

2.2.3 强调公益性职能

根据2011年《指导意见》中的描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完成, 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生产经营类和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行政职能的剥离和归并等方式脱离事业单位范围。从而改变事业单位现有机构设置冗杂、国家财政负担过大的现状。

3 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案例分析

3.1 北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2013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再次发布《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实施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 具体指导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备注: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且不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 纳入公益一类;主要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 同时又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事业单位, 纳入公益二类;不符合行政类事业单位认定条件, 但承担的职能涉及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 暂时纳入公益一类

北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主要包括别认定、改革内容、财政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 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对北京市当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北京市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中并不包括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的内容。事实上, 各地的实施方案相对国家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都有所调整, 并且在人事管理、编制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相对更小, 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速度缓慢的症结所在。

3.2 部分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对比

我国事业单位从隶属关系上来说, 主要包括直属于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法院等机构的事业单位和直属于上述部门下设机构的事业单位, 各地的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在这种情况下, 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类改革, 预先指定分类目录就成为了必需。

现阶段各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之中, 阶段程度不同, 只有部分省份公布了其事业单位分类目录。现就江苏、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分类目录做对比分析 (图2) 。

如图2所示, 三省分类目录中,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相当, 约占14%;吉林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比例最高约9%, 黑苏两省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4%和5%;公益类事业单位数量比例在三省目录内均在80%左右, 黑苏吉三省比例分别为82%、81%、77%。由此数字可以推断, 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后, 大约将有14%的单位改制为企业, 80%左右的事业单位将被保留。具体内容方面, 通过对比三省分类目录, 分析如下。

行政职能类。三省目录主要包括渔政监督管理、海事和航运管理、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等类别。无线电管理和测绘管理在三省分类不同, 无线电管理在黑吉两省为行政职能类, 测绘管理为公益一类, 江苏省情况相反。

生产经营类。三省目录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演出中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经营性文艺演出、影视音像制作、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经营性食宿餐饮服务单位。黑吉两省此类单位还包括农业养殖、物业服务两个类别。值得注意的是, 三省对于科研单位有着不同的划分:江苏省将技术开发类科研统一划为生产经营类别;黑吉两省将开发应用型科研化为生产经营类, 基础性科研则列为公益一类、基础应用科研、农林示范基地、种苗良种培育等列为公益二类。

公益类。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划分在三省基本相似, 除上文分析外,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类、文体类、卫生类、社会保障类、公共安全类、社会经济服务类、行政保障类、行政监管类等几大类单位。

4 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与建议

4.1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问题

4.1.1 政策落实情况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体系, 并且在出版、医疗等行业已经初步完成了转企改制, 但是就全局看, 仍有很大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机构部门数量多、涉及领域多、涉及社会居民的工作生活多,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数千万人的切身利益, 改革难度大。有学者指出, 事业单位改革实改革的原动力仍然不足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阻碍之一。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养老等诸多问题, 如何使现有事业单位队伍能够自觉自愿落实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 是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4.1.2 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程度不一

虽然目前距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5年目标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但仍有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仍处于制定相关方案和指导意见的程度。晋渝粤浙沪五个试点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推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以广东为例, 省内佛山和深圳两地由于改革工作开展较早, 其改革进程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如何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超越各试点省、市范围, 并在全国范围内保质保量的推进, 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第二个问题。

4.1.3 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仍需优化

现行政策改革目标完成后, 我国将只存在为社会提供共用服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针对公益类事业单位制度的改革仍处于试水状态, 现有政策只为改革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和目标。在人事编制、薪酬待遇、养老福利、法人管理制度、内部财政制度等方面, 各地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但成效有限, 尚缺乏行之有效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具体制度改革方案。

4.2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几点思考

4.2.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模式

5个试点省市分别分布于我国中部、西部、华南和华东地区, 其试点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角度全面分析试点省市包括分类划分、制度的制定与宣传等方面的经验, 并就不足和经验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推广, 对下一步指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将有很大帮助。针对已经或计划进行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 利用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 保证相关人员的合理利益, 促进转企改制工作平稳有效开展。

4.2.2 统筹推进, 各方合力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方面, 要多角度多方合力促进改革进程。其一, 改革的重要参与者, 包括事业单位、各级编委等事业单位管理机构和下设事业单位的政府部门, 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改革目标, 合理促进改革进程加快;其二, 有针对性的利用指定优惠政策等方式, 促进各地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忠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走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3 (1) .

[2]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报, 2004 (12) .

[3]左益洋, 彭勃.法人治理结构视域下的事业单位改革[J].中国商界, 2010 (8) .

[4]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6) .

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谨防陷误区 篇三

误区一:局限于国家与市场的二元论

已经实施和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要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大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按照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从事公益服务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特点,进行分类改革,同时配套养老和人事制度改革,辅以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类别划分所采取的三分法(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改革思路设计上的国家(政府)与市场的二元论思想。

这种二元论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体制结构的理解上坚持政府与市场“两分”的倾向;其次表现为对组织职能的理解(市场经营或行政与公益);最后表现为对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区分,即靠政府财政供养、靠市场资源,或是同时脚踩政府和市场这两条船。

目前的改革若能从现有的公办事业单位的庞杂组织中,把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分离出去(分别转归行政体系或转制为企业),以实现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假如把这种框架继续套用在公办事业单位的改革上,就容易忽视事业单位自身的复杂性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公办事业单位的改革毕竟不同于以往国有企业的改革,加之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特殊性,对于许多长期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来说,的确很难甚至无法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中间决断地做出二选一式的抉择。

在现有的改革思路、人们对政策的理解以及习焉不察的思维定式中,对体制结构和组织性质的理解,往往是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很少注意社会视角,大多没有充分重视全面系统的组织生态——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共生共荣。而这三种组织还存在

着交叉重叠的情况,其中两两交叉和三者重叠的部分,恰恰是多种多样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大显身手的适宜空间。

现有的事业单位分类方案,虽然结合了产出(职能)视角和投入(资源配置)视角,即依据投入——产出的综合评判标准,但体现的仍是国家与市场二元论的逻辑,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社会逻辑,特别是没有一以贯之地明确坚持非营利组织视角。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与市场的二元论框架,局限了我们对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组织属性和发展空间的认识视野。

误区二:高估公益性的价值和可靠性

相关政策文件中强调严格按照社会功能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并具体分为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事业单位从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演变成在资源配置上可同时获取政府的公共财政资源和市场领域私人资源的组织,并且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游走。有些机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有些机构可能偏离了原来的组织宗旨,甚至走向了自我迷失。

现有政策的大致思路是,主要或基本以职能(社会功能)或产品和服务及其服务对象的性质来确定公益性,再以公益性界定组织性质,并作为组织分类的基本依据。然而,仅仅根据职能定位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产出视角)来判定组织性质,既不科学,也不可靠;以此来确定组织的运行机制则更成问题。其实,公益性往往难以界定清晰。如果没有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政府或公立机构、公益组织也可能谋求特殊利益,罔顾公益。

在传统体制下,某些国有企业和单位会倾向于追求在职人员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极力谋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进而出现在职人员工资福利侵蚀企业利润的现象,更不必提公共服务对象福利水平最大化的目标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不全在于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而在于其组织特性及相应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善、规范。在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中,除了行政类和经营类机构之外,非营利组织的定性要比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定性更加科学、合理、可靠。

分类改革的出路与建议

为防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种种认识误区中扭曲变形、泥足深陷,改革的决策者和作为改革对象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具备更加明确、清晰的战略意识。

首先,努力打破国家与市场的二元论思想框架的局限,高度重视公益事业发展中的社会逻辑和非营利性组织视角,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多元论,为事业单位改革拓展战略视野和组织发展空间。

其次,明确官办和民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形态和微观主体都是非营利性组织,并从组织宗旨限定、筹融资约束、盈余不分配约束、营利活动限制、对交叉补贴行为不良倾向的限制以及组织控制权的非市场化约束等方面,全面把握非营利性组织的内涵、运作模式和监管方式,以此作为官办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

第三,随时发现改革中的问题和不良现象,及时改进机制设计,努力营造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开放准入、公平竞争、多元筹资、禁止分配”的制度环境,在攸关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制度安排上,不留下任何规避约束机制的突破口和漏洞。这里提到的“禁止分配”原则,是指公益类事业单位源于非营利组织不分配约束的分配原则,其含义是组织的盈余不得分配。该原则也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区别于营利性组织的根本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七章规定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并在原则上规定由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及早建立完善可行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增长机制,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而不是任由事业单位突破盈余不分配的约束。

4.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篇四

通过清理规范,对事业单位的职责进行了科学界定,特别是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没有法律、法规授权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的,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将其划入政府部门。对于职责交叉的,予以理顺。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撤并事业单位74个,核减事业编制2827名,其中全额352名,差额1046名,收回政法专项编制72名,核减处级领导职数182名。

在做好清理规范工作的同时,按照中央编办《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已拟定了《山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方案》《山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并经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组会议研究审定,工作方案可于近期下达。各市县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了撤销、合并或转企改革,核销和收回了部分事业编制。各市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为下一步正式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外,还积极展开了市县副县(处)级以上事业单位认定、市县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总量确认等工作。

从目前状况看,虽然我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但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省编办将会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国庆节后,省编委还将进行阶段性检查验收,争取年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任务。

目前全市事业单位总数为3425个,编制总数为89445名,从业人数占全市行政事业总人数的80.92%,其中需财政支出的人数占到全市行政事业总开支人数的66.69%,主要分布在文教科卫、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事业单位在促进太原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太原市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均为主管部门管理,职能受主管部门委托,内部缺少相应的竞争机制,经费大多依赖财政,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外部社会化进程缓慢,改革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次改革涉及全市各级所属事业单位机构(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通过改革,要努力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能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

经过深入调研,太原市出台了《关于太原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分类改革的原则、内容、政策衔接和组织实施予以进一步明确。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等,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通过调整、剥离、转移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

其中,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对其职能进行全面清理,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这类事业单位;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逐步转为企业为改革方向,进行企业注册,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这类单位拨付事业经费;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则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加以区分,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和管理,优化公共事业资源配置。

在改革过程中,还要配套推进养老保险、人事、收入分配和财政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市领导指出,这次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改革期间,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政策法规,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原则上只减不增。严格执行组织、人事、财政等纪律,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不得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高规格,不得突击提拔干部、补充人员、评定职称,不得突击分钱分物,不得组织公费旅游等。违反有关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长治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进展顺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清理规范取得初步成效。

一、清理规范稳步扎实

事业单位体量大、数量多、差异大,公共利益、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相互纠结,情况十分复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去年12月2日与政府机构改革同步动员以后,市里随即成立了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统一领导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协调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具体负责改革工作。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在之前清理整顿成果基础上加快了步伐,特别是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我们及时根据大部门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现有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实际,相应地做了调整,强化了与各部门尤其是改革变动部门的沟通,为清理规范全面推开扫清了障碍。3月26日,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暨培训会议召开,在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小结的同时,按照省里2010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部署,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为全年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事业单位清理规范进入实质性阶段。我们分6个组分工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其中5个组对口负责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1个组负责各县市区和高新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按照《长治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采取“撤、并、放、转”的方法,调整布局,对市直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具备市场化条件、且转制条件成熟的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了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及结构、领导职数、经费形式等机构编制事项。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目前,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市现有市直处级以上事业单位114个,其中副厅级事业单位2个,正处级事业单位57个,副处级事业单位55个,相关清理规范方案已按规定呈报省里,等待批复。清理规范前,科级事业单位419个,截止目前,清理规范共撤销和转制事业单位12个,合并事业单位6个。收回的编制部分已用于事业单位调整,主要是消化各事业单位历年积累超编人员,同时向那些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优先保证关系民生的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其余的统一纳入全市机构编制储备,以备下一步调配。

现在,清理规范保留的科级事业单位401个,其中更名的事业单位35个,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尚不具备转制条件的事业单位,暂予保留,并明确了改革条件和处置办法。通过清理规范我们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和机构规格,纠正了一些事业单位名称混乱和乱挂牌现象以及管理层级不明的问题,有利于我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明确了单位经费形式,保证了各单位的正常运转。明确了各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有效遏制了长期以来一些单位违规配备领导干部情况的发生。

职责明晰是事业单位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前提,依照统筹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这一思路,我们对每个单位的主要职责任务都逐字逐句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对个别事业单位的职责或进行调整,或重新进行审定,切实明确了各事业单位职责,避免了同一系统不同事业单位间、不同系统事业单位间出现职责交叉。特别是,对于政事职责一时难以划清或政事分开不能一步到位的事业单位,严格限定了事业单位授权或委托承担行政职能的条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依法按程序开展相应工作;同时,取消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职能,突出了事业单位的公益特征。

规范编制使用方面,在保持机构编制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根据所承担社会功能的不同和当前实际业务情况,我们在同一系统内不同单位间进行了必要的调剂,做到“有减有增,保障重点”,最大限度地优化现有机构编制资源。这次清理规范也我们为超编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了编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事业单位业务量明显增大,而不少事业单位的编制是上世纪80年代核定,历史上积累了多达570余名全额、差额超编人员,我们已经将收回的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编制用于消化这些超编人员,一些不足的部分我们也积极与省里沟通,经省里研究同意剩余超编人员的消化按实有人数核定编制,现在基本。

重新规范优化编制结构是这次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根据单位的功能特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分三类对保留事业单位的编制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不低于单位编制总数70%的标准核定,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占主体;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技能操作与维护、工勤服务与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按不低于单位编制总数50%的标准分别核定,保证其相应人员占主体。

三、存在的问题

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现在虽然进展很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部门协调不力,同一系统各单位步调不一。有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清理规范的请示方案迟迟没有上报,严重影响了清理规范的整体推进。有的单位纪律意识差,没有按照相关清理规范方案开展工作。还有的单位情况复杂,需要经过认真讨论研究。

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辨析 篇五

摘要:从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意味着对政府直接生产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调整。我们理解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将各种事业单位按照服务性质的不同分别转化成相应的社会主体,而是从总体上强调鼓励企业、非营利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改变政府作为单一生产方的局面,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方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多元竞争的格局,从而确保公共服务的质与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共服务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在实践上已经推行了许久,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政府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非常明确地指出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继续使用了“推行政事分开”、“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词句[1]。这说明事业单位的改革仍有待深入,似乎也印证了“事业单位改革正涉入深水区”的说法。笔者认为,在艰难复杂的实践面前,人们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改革路径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否则,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能又会陷入漫长的摸索阶段,能不能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可能成为未知之数。本文拟在简单回顾事业单位改革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大背景,谈谈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看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开始尝试推行事业单位改革以来,伴随着事业单位的总体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探讨一直比较活跃,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一是我国的事业单位为什么要改革?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三是对继续改革的种种思路构想。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从侧面描述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即在经济领域推行政企分开,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公众对庞大的事业部门日益不满,沉重的财政供养之下的事业单位似乎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改革开始进入摸索阶段,最终为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开始向政事分开、社会化的方向前

进。不论当初改革的直接意图如何,现实是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让人失望的局面,包括一批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导致政府向人们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缩水;而有些事业单位在享受财政供养的同时却不能向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些现象综合起来,加上近几年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直接导致了这样一个印象,即现有的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无论是在公平还是效率上都不能满足需要。换句话说,没有人认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成功。理论界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纷纷在党的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实践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实质性的关注点就在于“分类改革”。实践中政府部门在摸索应该怎么分类,理论上学者和专家们也根据一些理论对事业部门进行了分类。这种情况让人觉得当下事业单位改革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如此一来,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只剩下了一个主要任务,即将各种事业单位按照现行的服务性质划分,然后对应地将之转化成不同性质的社会主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吗?笔者不以为然。

笔者认为,如果分类改革指的就是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分类,随之一一对应将其转化成不同性质的社会主体,恐怕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目标。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将事业单位这个部门从总体上削减、分化,而是有必要把眼界放宽,着眼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如果能将事业单位改革与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考察,那么,分类改革就值得重新理解。

在我国,事业单位指的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实质是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直接组织的公共服务生产部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事业单位的存在看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具体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更适宜把事业单位的改革放到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大框架下讨论而不是孤立地讨论它本身。很显然,事业单位的改革必定关系到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某些变化,因此,只有掌握了整个社会如何提供、生产公共服务,我们才能更科学地理解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

关于公共服务,国内的很多学者现在已经接受了美国学者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对公共服务产业中区分提供方和生产方的做法。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在公共服务产业中有三方,即提供方、生产方和受益方,其中提供方指的是负责公共事物的规划、融资、安排生产、管理、监督的一方;生产方指的是适应提供方的要求,直接生产公共服务,并将服务按照数量和质量要求输送给用户一方[3]。按照这种观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可以分开,各种主体可以进行多元组合,这彻底扭转了以往人们认为公共服务只能由公共部门亲自生产的观念,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认为,一个社会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其中政府是以强制税收为公民提供服务,非营利部门是人们自愿结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润,所以显然不在此列。而对于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政府、非营利部门、企业都可以担任,比如,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办公立医院,非营利部门可以民间出资办非营利医院,私人也可以出资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以此谋求利润。所以,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事实上可以多元化,没有理由认为一定要公共部门自行组织生产;只要公共部门负责提供,无论具体的生产交给谁,都没有推卸责任,也就没有理由反对它的存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存在事实上代表了一种具体的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由政府自行组织生产。如果说事业单位改革最直观的意图就是改变或者减少这种生产方式,那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在直接减少政府提供——政府生产这种公共服务模式的情况下,整体的公共服务应该如何安排?在此,有几点需要明确:一是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无论是从量还是质上都在提高,整体上削减公共服务似乎不太现实,况且也和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公共服务相悖。二是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政府的责任很难推卸。从理论上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营利部门;政府的确不应该成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承担者,提供者应该多元化,这也是很多人提到的西方一些公民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情况,非营利部门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但就我们的现实而言,非营利部门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让这些资源匮乏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在公共服务中担当重要责任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

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作为提供者无法逃避。三是在政府作为提供者的前提下,如果减少政府直接组织生产这种方式,就应该有其他生产方式可以弥补,否则整体上就会失衡。所以,站在全局的角度,为保持或者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准,事业单位改革比较现实的目标不是政府作为提供者削减公共服务,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之时,其具体的生产方式需要进行调整,即减少政府直接作为,让企业、非营利部门加入,成为生产者,多方进行合作,一起满足公众需求。笔者认为,这才是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真义,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现实目标。

如果我们把事业单位改革放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来考虑,那就有必要在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多元化的框架中来讨论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操作,尤其是现在被作为焦点对待的分类改革。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当然,首先我们承认原有的事业单位有三种路径可以选择,即有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企业三种身份可供转换,这和目前公认的分类推进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下一步的问题上,普遍的焦点都在讨论何种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对应地转换成何种性质的社会主体,是转换成政府部门,还是变成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还是直接推进市场变成企业?比如,有学者就将我国的事业单位按照性质划分为行政支持类、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经营类,然后按照性质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具体想法是行政支持类只允许政府举办,经费来源完全靠财政拨款,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依照国家机关进行管理;对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业务项目的多少,核定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实现宏观控制、科学管理和合理布局,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对准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建立政府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非营利的成本补贴机制,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对经营类事业单位,对这类单位实行社会化管理,依法进行法人登记

[4]。像这样提出自己看法的还有很多,事实上,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理由之一,对于现存的庞杂的事业单位群体,给出一个清晰的划分标

准并不容易;理由之二,如果着眼于公共服务的生产,希望原来事业单位所做的工作有机构能承接下去,那从理论上非营利组织、企业均可以,因为无论是非营利部门还是企业,只要和政府恰当合作,它们都可以生产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事业单位转换成哪种性质的社会主体事实上都不会影响公共服务的生产。如此一来,分类改革究竟意在何指呢?笔者认为,分类改革的主要意图要从总体上改变以往生产主体单一的局面,构建多元竞争的框架,以此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其更可能关注的是同一服务领域内的事业单位能够有多种转换选择,而不是要求同一服务领域内的事业单位必须有相同的转换选择,以此造成按照服务性质不同而形成的分类。举例说明,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如果原有的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医院能分别转化成非营利性质的医院由民间运营,或者转化成营利性质的私立医院,或者还是保留原来公立医院的性质,就有可能造成一种多元竞争的局面,同一服务领域内各种类别的生产主体都有,我们认为这可能更贴近分类改革的真实意图。简而言之,分类改革从总体上指的是公共服务的生产主体能够多元化,针对某一具体服务领域内的事业单位,应该允许它们转换成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体,而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服务领域内的事业单位,要求它们整体划一地转换成某种性质的社会主体。

当然,既然在不影响和政府合作的前提下,单个的事业单位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那么对于转换后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生产主体,政府也应该有不同的约束机制或者监管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真正实现分类管理,区别对待,这样才不至于在公共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竞争局面。其中,事业单位如果保留政府部门身份,继续享受财政供养,就不允许从事营利行为,也不允许接受社会捐赠,应该无偿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如果转换成非营利组织,作为民间组织,它可以吸收社会捐赠和利用经营收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还应该在某种程度上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如果进入市场,直接转换成企业,那么它的行为就要按照企业法人来对待,对其经营行为国家要依法征税,政府也可以按照市场法则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对不同性质的生产主体有不同的约束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公共服务的有序竞争局面。

站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全局考虑,事业单位改革在当下中国较为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政府直接生产公共服务的这种方式要减少,相应地要让非营利部门、企业加入到生产公共服务的行列中来。因此,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焦点也就不在于对某种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如何定位,从而转化成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体;而是从总体上构建政府部门、企业、非营利部门三种生产主体的多元竞争局面,对不同性质的生产主体予以区别对待,分类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

6.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省、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协力推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我县共有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XXX名,其中,纳入分类范围的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5XX名。纳入分类的事业单位中,全额单位2X1个、事业编制

名,差额单位 个、事业编制45X名,自收自支单位

个、事业编制70X名。截止目前,已完成了X04个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X0%,达到了市上提出的“已分类事业单位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X0%”的进度要求。已分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X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7X.2%;公益二类事业单位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1.X%。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通过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权责清单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等各项工作,政府各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减少了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管理,事业单位法人

— 1 — 自主权得到加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规范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工作的意见》,乡镇“五办一室”和“一站一所四中心”的管理等到有效加强,理顺了乡镇机构和站所管理体制,有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

X.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职责任务调整,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了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将原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站整合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撤销了职能任务弱化的市场建设中心洛门市场管理所,按照组建不动产登记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了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要求,设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在县外资扶贫项目中心加挂了县精准扶贫中心牌子,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加挂了精准扶贫工作站牌子,有力保障了重点、中心工作顺利开展。

4.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控总量、优结构、保重点、促发展、增活力”的要求,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坚持“动态调控、余缺调剂”的原则,加强编制的动态管理,重点从长期空缺、职能弱化的调剂调剂了

多名编制,充实到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重点领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有力加强了社会事业发展急需部门的工作力量,有效保障了公益事业用编需求,优化了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5.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取得新成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

— 2 — 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需要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今年,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破冰前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探索,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和登记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这些工作不但有力推进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和实施,而且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早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水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打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二、主要做法

1.稳妥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分类方案,采取“三审定案”的方法,分四个阶段稳妥完成了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一是初审阶段。各主管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提出本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初步意见,与县编办充分沟通协商后上报。为了加强对分类工作的指导,县编办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执法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有力促进了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研究复审阶段。县编办对对各单位上报的初步意见汇总、整理后,对照《**县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反复论证、认真审核,与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结果进行了逐一核对,按照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批复一批的工作要求,提出了第一批事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并就第一批事

— 3 — 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向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三是会议审议阶段。筹备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就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拟分类结果进行了审定,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对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进行了修正后,再次向领导小组成员征求的意见,形成了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的具体意见。四是发文批复阶段。事业单位类别确定后,由县编办确定了X名责任心强、业务精干、工作细心的同志专门负责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批复文件拟制、印发工作。目前,发文批复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按要求将分类意见批复文件向市编办进行了备案,共拟制、印发文件54个、X00多份。

2.坚持事业单位类别划分标准。坚持以社会功能为根本标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附加其他条件,严防生产经营类向公益服务类挤、公益服务类向行政类靠的倾向;坚持根据职责和特点,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对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直接确定期类型,兼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按主要职责和发展方向确定其类型;坚持“三个不突破”,即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不突破原有编制总额,不突破原有财政负担,单位提出的分类意见不得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不得增加财政负担;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继续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工作,及时调整任务不饱满、长期缺编单位的人员编制充实到民生重点领

— 4 — 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对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合并设置,对职责单

一、规模较小、工作任务不饱和的予以整合,对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能撤销的坚决撤销,不能撤销的,重新界定职能,理顺关系,合理设置。

X.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机构编制工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确保公益目的实现。一是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建立机构编制联席会议机制。凡是在人员调动(招聘)中,涉及大额编制的使用审批,由县编委主任主持,召开由县委办、政府办、组织、编制、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参加的机构编制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互相监督,切实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管合力。二是建立乡镇站所规范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能定位、隶属关系、设岗定员、岗位职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进一步规范乡镇站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形成了管理层级规范、隶属关系清晰、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管理新常态。

4.统筹推进改革顺利进行。我们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人员力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调负责心强的同志充实到事改办,加强了事改办工作力量。在工作中,通过将分类改革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

— 5 — 实到位,一是与实名制管理相结合。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审核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信息,确保信息准确、真实,同时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成果及时运用到实名制管理中,将事业单位类别、人员经费形式等作为实名制管理的重要信息,随时完善、更新,实名制管理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互推进、两不误。二是与编制使用管理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一项指标,分类改革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了,暂停编制使用业务办理,有效保证了分类改革工作进度。三是与法人登记管理相结合。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年报报告的内容,报告时,对本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度进行专门说明,提升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权威性。四是与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考核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纳入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年终根据各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出名次,结果作为县委、县政府年终考评时的重要参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难度大。这类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后,由于行政编制有限,将造成新的超编,这与控编减编、人员和编制“两个不增加”的要求相矛盾。如我县道路运输管理局,现为自收自支

— 6 — 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X5名,实有人员XX人,按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局完成改革后,这些人员将成为新的超编人员,将严重影响控编减编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涉及到每个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政策宣传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形式还比较单一,又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体制不够灵活。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管理的过多过死,“家长”式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个别事业单位习惯了对主管部门的依赖,自身活力不够,没有真正发挥事业单位的法人自主权。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效率低下,布局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据比较突出。

四是现有分类目录中,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按照目录,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应该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完善改革后将划出行政职能、或转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而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这三类单位的主管单位畜牧局是事业单位,这三类单位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后,后续改革很难跟进。

四、对策建议

一要加快配套政策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目前已完成了类别划分工作,同时

— 7 —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促进分类改革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机构编制管理。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科学制定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强化动态调整机制。要大胆创新,取消学校、医院、卫生院的行政级别,核销领导职数,改革领导配备方式。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制度,探寻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7.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事业单位,收支分类改革,预算

一、政府收支分类的意义

(一) 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服务

通过政府收支分类, 可以从不同角度, 对各类政府收支项目进行划分、归类, 为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政府收支分类, 设置科学、合理、规划的预算收支科目, 将整个政府预算收支项目系统化、具体化, 为编制、执行和总结政府预算服务, 在预算编制环节, 通过政府预算收支科目, 将政府收支在各个收支项目之间进行安排, 并利用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层次性, 对每类收支进行详细计划, 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在我国, “类”、“款”、“项”、“目”各个层次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 前者是后者的概括,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情况, 这样便有利于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在决算环节, 通过政府预算收支科目, 总结预算执行的结果, 概括政府预算管理经验教训,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 研究各项政府收支规律, 为预算管理服务

政府收支分类从政府公共资金运行角度, 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政府收支按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可以充分认识和掌握各项政府收支规律, 更科学、合理、有效地编制政府预算, 并付诸实施, 为政府履行职责,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财力保证。在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中, 按经济性质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收入类级科目设置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六大类。新的收入分类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 使收入分类更加完整, 更便于财政收支统计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一般规律是, 以税收收入为主, 其他五类收入为辅, 如发现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异常, 多数企业经营遇到了诸多困难。

(三) 通过政府收支分类加强预算监督

政府收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 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政府收支分类,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全面反映政府预算运行情况, 便于加强预算监督。对社会公众而言, 通过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可以直观了解和掌握政府预算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行使纳税人的监督权利;对国家立法机关而言, 通过政府收支分类, 可以掌握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预算具体执行的情况, 监督政府依法理财,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管理机构而言, 通过政府收支分类, 以及预算科目设置, 增强预算透明度, 以利于研究分析预算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二、政府收支分类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 清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实现一体化的障碍

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未来政府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 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内部的预算、核算、决算存在“两张皮”现象, 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的问题。目前, 国家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 为预算、核算和决算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制度上彻底消除了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的障碍, 从技术上使预算、核算和决算一体化成为可能。

(二) 支出的分类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

首先是对会计核算科目中收入类科目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收入类科目的明细核算是按支出功能分类来设置的, 这对于编制部门预算有作用。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 在“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等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并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如预算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科目下按预算的时间性分别设置“当年预算补助收入”和“追加补助收入”三级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其次对会计核算科目中支出类科目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 在“事业支出”会计科目下设“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再在这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

(三) 项目支出可以通过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同时进行反映

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 可先在支出功能科目中找到对应的功能项目, 然后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内容将项目支出细化分解到各个相应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对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而言, 以环境监测站为例, 环境监测站的某个项目支出, 首先列入功能分类“环境保护”类、“环境监测与监察”款、“环境监测与信息”项级科目, 然后再根据项目支出中有关开支的具体用途在经济分类中进行分解, 属于工资福利支出的, 列入“工资福利支出”类下的有关款;属于商品和服务支出的, 列入“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下的有关款;属于基本建设支出的, 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类下的有关款;购买设备, 非发改委立项的列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有关款, 项目预算更加细化, 增加透明度。

(四) 项目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事业单位经费一般分为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数量众多, 业务差别巨大, 大量的专项业务活动必须通过项目大类核算, 基本经费已不能满足单位大量业务活动的需要, 故需通过项目经费来保障, 如环保部门的“土壤污染调查专项经费”、“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污染减排专项活动经费”。项目预算管理已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 我国的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还比较粗放, 全国没有统一的费用归集标准。事业单位在归集费用时随意性较强, 有的单位或可能根本没有分项目大类核算。一般来说, 项目 (专项) 经费应专款专用, 严格按各个项目年初预算的内容归集到经济分类科目中。项目较少的单位, 费用归集相对简单。项目较多的单位, 则比较复杂。一些大宗经费支出, 如大宗燃料费支出、大宗水电费支出、大宗修缮费用等支出, 不仅需要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还需在项目大类之间做进一步分摊。笔者认为, 在全国尚没有统一的费用归集标准前, 按照单位年初经费预算基本经费预算和项目经费预算的所占的比重, 以及各个项目大类经费预算在总的项目经费预算的比重来合理分摊费用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措施

(一) 修订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 除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 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 应付未付、应收未收的款项均不做收支处理, 这样就形成了收支不实, 据以计算出来的收支结余不能反映其实际情况, 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单位的运行成本和运行绩效, 也不能科学地提供资金运动情况。鉴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 借鉴非营利组织会计经验结合事业单位财源多元化的现实,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并逐步向权责发生制基础转变。

(二) 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及基础数据转换

政府收支分类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涉及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首先, 加强收入管理, 严格执行地方发改委审批项目收费, 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其次强化编实、编细预算, 以单位年度工作任务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 所需经费按新的政府收支经济科目分类要求落实;再次, 严格执行预算, 按财政批准的预算数执行, 避免无预算、超预算现象发生;最后, 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 重点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效益、相关支出合理性、合法性的检查。与此同时要做好基础数据的转换。将上一年度财务决算数据, 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要求, 编制科目汇总表, 做为新一年度建账的依据, 做好数据对接工作。

(三) 制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并尽快出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自2007年开始至今已近三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迟迟未能出台, 仅对原来的会计制度做简单调整, 如增设了“财政专户返还收入”、“应付工资”科目、“应付地方津贴补贴”科目、“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 在“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返还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但这些调整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 应尽快出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门还应制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张东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7)

[2]于洪《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中国农业会计2009 (2)

[3]常乐《事业单位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现代商业2008 (5)

8.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方案初探 篇八

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事业单位将不得不面临企业化转型的命运。这对那些缺乏市场经验,习惯了吃“皇粮”的单位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本文拟通过聚焦某事业单位的生存现状与改革尝试,探讨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XX事业单位现状简介

XX事业单位是从事计量测试技术服务的研究所,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主营业务是为本系统内部的仪器设备提供计量测试服务,同时也积极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计量测试服务。在计量测试主营业务之外,同时承担本系统内的一些科研项目研制、产品研发任务。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迄今已成长为资产总额超亿元,职工人数200余人的规模,已在当地及行业内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从2005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看出,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25.4%,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7.0%,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率达33%。由于取得政府授权,可以相对稳定地获得部分收入。同时该所也承担一些计量科研项目研究,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全所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员工的能力素质,为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面临上级主管部门“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向,以及国家政策导向驱使将面临向企业化转型的压力,均对该所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其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生存危机。

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事业单位,该单位虽然在经营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并严重制约其持续快速发展。

首先是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该所一直以来是以专业划分不同的专业室,各室之间分工相对独立,室内人员仅承担本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对单一。另外,由于各专业室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较大,造成市场占有率、内部核算后的营利能力也有较大的区别,有的专业室常年亏损,有的专业室却有较高的收益,因此忙闲不均的情况较普遍。另外,由于单位性质决定了很多基础工作并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业务常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因此,在市场化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不营利但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员工不愿去做,这种状况也制约其正常的运营和长远的发展。

其次是人力资源的问题。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或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源动力。根据业务需要、规模大小对人才合理灵活的选拔、淘汰是组织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受事业编制、工资总额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需要,根据其实际能力实现自由进出和筛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及大锅饭的现状。且由于多年来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也使员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市场意识缺乏,服务意识不强。

除此之外,还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弊端。该事业单位以上有院级、集团两级行政主管机构,多数经营活动均经过层层审批才能最终做出决策。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间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的及时性。以其中的外事审批环节为例,一项出国审批手续办理经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对部分工作的开展不利,特别对其实现国际化的战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民用市场的开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外部竞争非常激烈,低水平的价格战迫使以牺牲利润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由于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市场开发动力不足,市场开发人员抱怨没有配套的资源来形成强势的市场拓展能力,而基层技术人员抱怨市场开发人员揽来的任务经常是既不赚钱又很难完成,有抵触心理;三是,该单位几年前虽已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开展产品研制,希望借机多方位拓宽业务范围,但由于研制产品本身的成熟度不够,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市场策划、销售团队,因此,当前仍处于零星承担业务的状态,在全所的总经营收入中还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全所成本居高不下,营利能力相对较弱的局面,给下一步的持续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改革方案初探

组织机构的改进

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与否要看其能否适应单位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持续高速发展。针对该组织忙闲不均,营利能力差异较大的状况,可以考虑通过将各专业室整合的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困境。通过打破专业之间的林立,实现在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自由调配,不仅拓展了技术人员的专业范围,提升其整体的技术水平, 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各专业室忙闲不均、营利能力差别较大的局面。另外,可以考虑在市场处中分离出专门负责产品规划、产品推广的营销队伍,以弥补当前在产品开拓中的弱势状况。

针对业务存在营利和非营利的差别,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解决。譬如可以采用单位补贴的方式,尽量核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成本额度补贴给专业室,以此解决当前专业室不愿承担非营利工作的情况。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将非营利机构独立出来。但在分离初期会面临由于购置办公、仪器设备等增加大量成本支出的不利情况。在对非营利部门的考核主要考虑其是否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财务目标以节约成本为主要目标,不再考核其营利状况。

通过有效的激励调动全员力量

当前民用产品收入在全所总收入中仍占有较小的比例,仍游离于主营业务之外,目前急需制定相关政策来改变现状。首先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开发积极性,创造收入。可以尝试通过制定力度较大的激励政策来刺激全员加入到市场开拓中,特别是关注一线技术人员的市场开拓能力。一线人员由于直接接触客户,掌握客户的一手资料,了解其真实需求,一定程度上比其他部门的人员能掌握更有力的信息资源;另外,要切实深入分析客户,掌握不同客户的需求,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来引导客户的需求,培养忠诚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据先机。

以提高管理效率为根本出发点

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向上层级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需经上级部门层层审批,很多管理工作就是完成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夯实内部的管理和客户的开发上。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及时性。但涉及上级部门的管理模式,不是单位本身可以改变的,因此,应着力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内部的管理效率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实现。

经营管理实现精细化

上一篇:谈谈对幼儿园规范化管理的认识下一篇:数据库总结(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