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2024-06-16

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共8篇)

1.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一

科学推进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2010/03/2

3加强讨赖河流域管理树立勤政务实高效的流域机构新形象

创新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

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局长 刘强

讨赖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流域东起马营河,西以嘉峪关市境内的黑山为界,南与疏勒河流域毗邻,北以金塔盆地的马鬃山为界,涉及青海省祁连县,甘肃省张掖市的肃南县、高台县,酒泉市的肃州区、金塔县,以及嘉峪关市,共有6河3坝和11条小河沟,主河道全长约360 km,流域总面积为1.93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6 2 亿m3,地下水资源为0.51亿m3,灌溉面积约137万亩。讨赖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径流量6.36亿m3,建有渠首枢纽工程及南北干渠,直接控制下游灌溉面积57.9 6 万亩。

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讨赖河流域管理局。2007年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管理局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讨赖河流域甘肃省境内的水资源和河道,承担向流域内嘉峪关市,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农垦边湾农场和酒泉钢铁集团公司调配水资源的任务。

以现行分水制度为基础的流域管理工作,对维持流域正常用水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省水利厅的正确领导和酒泉、嘉峪关市委市政府、酒钢公司的大力支持及流域内各用水单位的紧密配合下,管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和方针政策,对内求实创新,不断加强管理,夯实基础,对外重视关系协调,团结治水,流域内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现行分水制度,管理局积极落实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最大限度保证了工业、农业及上下游的合理用水,流域内初步形成了合理用水、团结用水,工农业生产有序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和谐局面。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引水灌溉,明清时期灌溉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开始产生用水矛盾。民国以后逐渐形成具有水权意识的讨赖河分水制度,构成了讨赖河水资源管理机制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讨赖河流域的传统分水制度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彻底废除了燃香分水的制度。1962年,成立全流域性的讨赖河管理处,随着讨赖河渠首引水枢纽和南北总干渠的建成,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份完整的全流域分水方案。讨赖河现行分水制度正式始于1963年的《讨赖河系1963年灌溉管理实施办法(草案)》,酒泉钢铁公司上马后,经1974年、1976年、1980年、1984年四次局部调整修订后执行至今。

现行讨赖河分水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直接确定分配给各用水户的总水量,而是通过取水时间控制分水,即“定时不定量”,只有酒钢公司年引水量4500万立方米在规定时段内按量供给。从实践看,讨赖河现行分水制度较好地起到了协调供需矛盾、维持流域用水秩序的作用,是讨赖河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但是,随着近年来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农业、环境及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水资源管理政策也要求采用现代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而传统分水制度与现状用水需求及现代水资

源管理方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用水总量控制难以实施;种植结构调整致使作物需水时间与分水时段出现不符;地下水采用没有科学的监控调节手段,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流域中上游无水量调蓄能力,难以达到总量控制和水权实时管理要求;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督难以到位。

针对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按照科学发展观与现代水资源管理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管理局准确把握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任务与目标,相继开展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规划编制、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编制、泉水资源调查研究、干旱情况下应急调水预案编制、传统分水制度与现代水资源管理相结合模式研究、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调研起草等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在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前,流域内酒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在我省的GDP比重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位居前列。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传统农业灌溉为基础的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需求的挑战,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已越来越迫切,对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水利部陈雷部长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这表明传统的治水思路已转向新的治水思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需求,转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转型阶段,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制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防止人类对水资源的无限需求造成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大胆而积极的工作创新,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技术、工程和经济等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手段,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才能维持讨赖河的健康,为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因此,围绕推进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的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性、现实性、公平性相结合的方针,遵循水资源统一配置、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商调整、以供定需和统筹发展的原则,并以优化完善现行分水制度为抓手,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强化管理,全面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但用水矛盾仍然在凸显,因此要以现行分水制度为基础,以初始水权分配为核心,重构流域水权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通过行政手段与民主协商相结合的方法,向各用水单位配置初始水权,合理确定流域内各用水单位的用水总量。同时,严格制度,协商制定各行政区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定额,建立微观定额体系,把合理确定的水资源总量分配到各行政区域和各用水户。制定和执行用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水进行动态调度管理。

其次,促进水商品市场的形成和运转。充分发挥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和建立水权流转的运行机制,不断拓展水权转让领域,培育和建立水市场,并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积极培育水市场和水权有偿转让机制,鼓励将节约的水量在企业、农业和城市用水户之间以水商品的方式进行交易,促进水资源商品化、市场化的形成。在加强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前提下,以水权制度建立为基础,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第三,鼓励和支持水资源向高效产业方向倾斜,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在坚持流域水资源配置优先次序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鼓励水资源配置向相对低耗水、高效益的产业倾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节水、高产、优质产业的发展;指导广大农民群众以渠系为单元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推动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区域发展,切实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围绕优势产业调结构,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与龙头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效益驱动,使水资源流向高效益的二三产业。

第四,狠抓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其途径与手段,从微观用水效率的提高拓展到宏观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用水末端计量发展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蓄、取、供、用、耗、排的系统控制,从传统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转为制度建设和全过程管理,从传统的行政措施转为经济调节等多措并举上来。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现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从传统节水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跨越,实现水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发展现代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流域水资源信息化调度。讨赖河流域目前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适应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建立现代信息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设信息基础平台和重点信息化应用系统,采用现代遥测、遥感、遥感影像、数据自动化采集、数值模拟与仿真等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科学地制定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案,为防汛抗旱、节水灌溉、水力发电、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已建工程设施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提供保障,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二

1水资源管理概述

上世纪初人们对于水资源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 管理目标也偏向于航运、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 较为重视水资源同地区经济、流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到了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意识到水质保护以及水资源管理效益问题。尤其是我国,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出台了有关水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开始综合治理污水, 保持水土、保护水源等, 同时规定了饮用水、灌溉水、娱乐用水等水质标准。

而近二十年开始, 针对水资源问题开始强调综合管理, 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协调社会经济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合理调配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并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管理体系。同时以各类水资源需求为基础进行统筹兼顾, 追求高效益、可持续、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模式。由此可以看出, 水资源管理工作在过去的100年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管理目标以及管理范围都得到了拓展。

2流域科学分析

在自然界中, 流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 其综合性较强且边界线明显, 可以说世界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流域构成, 无论你去哪里, 你都处于某一流域。从这一方面分析,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可以归为某一流域问题, 都是流域资源管理不当或者资源破坏所致。

流域科学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门科学, 将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客观角度分析生态水文规律, 通过科学先进的理论手段,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科学的交叉性较强, 包含了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生态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其多从一些传统科学会忽视的角度进行切入, 对流域水资源问题进行研究。虽然目前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作为相关科学理论思想、方法手段的集合, 流域科学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仍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较于森林水文科学、水文科学、生态水文科学等流域科学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所不同。流域科学更加重视整体化, 且研究内容具有空间性, 主要采取定量化研究、并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集成信息, 且管理上具有机构性。即总结以下五类特征。 (1) 整体化。即人类-自然系统相结合, 强调水资源利用的持久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 空间化。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例如3S技术, 对流域水资源变化进行实时监控。 (3) 定量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 进而进行统计分析, 以此对水资源动态变化进行模拟预测, 制定相应管理策略。 (4) 网络化。通过网络系统对水资源变化数据进行实时传送, 了解实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水资源时空变化进行监控。 (5) 机构化。流域科学强调建立切合流域实际情况的政策法令和管理机构, 通过公众教育、人才培训、实施有公众参与的民主化水资源决策过程, 促进流域持续发展。

3旱区流域科学的发展及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环境的改变, 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气候变暖带来了诸多自然灾害也在威胁着人类, 水土结构也在时刻变化着, 生态系统失调已经成为当今地球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其中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对人类的生存发起了挑战。新世纪的人类将要面临巨大的生态恶化问题, 这一问题在干旱区尤为突出。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然而,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致使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湖泊萎缩、水体污染, 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 用水矛盾加剧, 严重影响着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安全。合理配置、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是改善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现状的关键。

为此, 应建立旱区流域科学, 开展旱区水资源循环机理、流域水文生态过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过程的研究, 促进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旱区流域科学的研究思路包括4个组成部分:

(1)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通过调查、监测和模拟, 深入理解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量, 掌握降水、地表水, 土壤水和地下水在上、中、下游之间转换规律和分布特征, 及水文过程与流域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2) 水资源利用目标。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生态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生态科学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利用, 结合工程技术, 从而确定水资源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进步、环境改变的影响, 以此确立目标, 护生态、促发展。

(3) 水资源分配。建立流域尺度的水资源预测和管理模型, 统筹兼顾上、中、下游不同水资源用户的多种需求, 提出基于水生态安全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 满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4) 水资源决策和人类活动调控。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实施有公众参与、监督、评价和反馈的水资源决策机制, 综合利用政策法令, 工程技术和水权水市场, 调控人类活动, 管理协调工农业生产、城乡发展和环境保护用水需求, 促进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流域科学的建立必须以理论、方法为基础, 以技术为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流域管理工作, 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保护水资源, 形成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以, 在旱区发展流域科学是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的需求。

4结束语

从上世纪开始, 水资源管理便开始向着多元化的管理系统发展, 到今天为止, 水资源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 其逐渐发展为多学科交叉领域, 集生态、工程、自然、管理等学科为一体, 其研究目标及内容也不断得到拓展, 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水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 单纯的水资源研究还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文章详细分析了流域科学这一新兴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以流域为主, 研究内容为水文过程规律, 通过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 对水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从而为人类活动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满足多方需求, 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 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但流域科学作为新兴学科, 目前仍处于起步探讨阶段, 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文章希望借广泛讨论更好的促进流域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水资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55-157.

3.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篇三

关键词:水资源;幸福;公共事务

一、黑河流域概况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水资源总量28.08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河川径流95%靠山地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年际变化不大且年内分布不均,祁连山口以上的径流占全河流天然水量的88%。黑河干流以莺落峡、正义峡为上下游分界点,上游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湿润。中游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甘肃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下游是地势开阔平坦,气候非常干燥,植被稀疏,是戈壁沙漠围绕天然绿洲的边境地区。

黑河是一个资源型缺水流域,干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仅15.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125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54.2%,接近缺水上下限(3000-1000立方米)低值。随着流域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力度逐年增大,逐渐呈现过度趋势。国际上公认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供水量/水资源总量)的警戒线为40%,黑河流域一度达到112%.在流域层面,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上中游水资源需求的增多直接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加剧,沙漠侵蚀日甚,绿洲极度萎缩,尾闾西居沿海1961年宣告枯竭,东居延海也于1992年消失。

黑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一度恶化的情况显示了在缺乏持续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的情况下地区水资源管理混乱低效的情况。而当代水资源管理研究已经展现出了丰富的成果,这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当代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各国的水资源管理都逐渐向“现代化”迈进:水文监测机构给出地区的水文情报并定期发布水资源公报,政府积极兴建水利工程及推广自来水系统,企业用水需要获得许可并计价收费,家庭定期支付水费账单。依据社会用途水资源被划分到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四大账户,效益系数成为计算如何优化配置的基础。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多目标遗传算法、层次分析法、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和多目标决策原理等被运用到各地的水资源系统分析中。

传统系统工程多目标寻优框架是否满足经济意义上的帕累托整体最优始终是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数学意义上的全局最优解在应用上往往缺乏弹性,为此王慧敏(2005)将CAS范式引入到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建模仿真中。

在黑河流域,深刻的社会—生态危机引起了流域水量统一调配的呼声。1997年12月,国务院审批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9年黑河流域管理局成立明确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的管理制度。2001年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开启了政府投资进行流域治理的道路。在各方努力下,分水计划得到了较好的执行,2004年8月以来东居延海历史性地实现了连续多年不干涸,初步遏制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上下游之间水冲突也大为减少。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其水资源的获取主要来自地表水系统和地下水系统,其中地下水资源由于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逐步纳入到政府统一规划中,井眼总数、新挖井眼及取水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地表水管理上,每年从黑河水中获取配额,由于黑河水水质限制,其大部分用于农业灌溉,管理依靠自上而下的灌区管理的制度。基于算法优化、情景分析等方法逐步被用于地区整体规划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各方不断协商取得的用水方案通过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各层次水管理组织目标简单而明确。

整体而言黑河流域水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近年来学者们的成果使我们对现有管理框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francois molle(2009)认为将水资源和流域管理方法过程向标准化还为时尚早,如何将过高的目标在水资源综合管理原则中体现,其操作性难以把握。俞超锋等(2010)指出了IWRM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不确定性。二是缺乏规范指导。三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调和难度大。四是政治层面的支持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在2015年七月份笔者参与的调查中,认为当地水资源缺乏的比例较低,而认为水质“一般”及“存在问题”的占77%,认为当地水资源环境及利用“一般”及“存在问题”的达68%。主观的满意度显然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关,事实上大多数人承认水资源管理方面进步明显,但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尚未考虑的因素太多,正如之前我们未能考虑而现今逐步重视的生态因素。

幸福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从人出发,围绕人的幸福展开水资源的管理将有效反映出人们实际用水中方方面面中的感性幸福,同时它也关注人们用水的理性幸福,这一综合管理思路要求地区的管理措施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达到较传统管理模式更好的效率。

三、未来展望

未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应当建立幸福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这种全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幸福置于核心地位。将人类用水系统看作整体水循环过程的一部分,水资源本身这一物质流作为分析主体进行从下而上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用水的目的和管理的手段进行了统一,政策的微观基础得到了充分的说明。以黑河流域张掖段为例,说明了当代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广泛,问题多样化,应当从每一个地区的居民直接的用水体验和社会整体的管理水平出发对现有管理进行改进。

幸福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最终是面向具体的地区的人。而在在未来的研究中,有以下三个方向: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地区水幸福的评估标准。水幸福不仅包括传统的水文数据,还包括主观幸福感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的水幸福评价能更好地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第二,对影响水幸福的各因子进行定量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一个地区用水习惯的认识,同时为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充分的依据。最后,研究幸福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异同点,探索管理模式转变的政策机制,再明确利益相关者策略集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路径。(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中民,钟方雷,焦文献. 水-生态-经济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23(7): 723-731.

[2]吴丽民,陈惠雄. 收入与幸福指数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浙江省小城镇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0,11:63-74.

[3]张勃,吕永清,张耀宗,康淑媛. 博弈理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 中国沙漠,2010,02:461-466.

[4]俞超锋,许月萍,林盛吉. 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进展[J]. 人民黄河,2010,12:12-15.

[5]程国栋,徐中民,钟方雷. 张掖市面向幸福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J]. 冰川冻土,2011,06:1193-1202.

4.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四

1分布式地下水模拟模型模的种类及特点常用的地下水文模拟模型包括解析模型、数值模型、水均衡模型及物理模型等。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主要包括ModFlow和FeFlow,下面对其分别进行介绍和比较。1.1ModFlow模型是一套专门用于孔隙介质中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模型。自ModFlow问世以来,它已经在全美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在科研、生产、环境保护、城乡发展规划、水资源利用等许多行业和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最为普及的地下水运动数值模拟的计算软件.ModFlow主要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模拟。其基本原理是:在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的条件下,孔隙介质中地下水在三维空间的流动可以用下面的偏微分方程来表示.1.2Feflow模型它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复杂二维和三维稳定/非稳定水流和污染物运移模拟。Feflow的有限元方法允许用户快速构建模型来精确地进行复杂三维地质体的地下水流及运移分析,在这方面其功能要强于ModFlow。2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分布式水文模型有限的淡水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限制因子,现有的水利工程技术难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和机制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成为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3建模的关键技术3.1遥感与GIS技术遥感作为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已经为水文建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属性数据资料,并且为模型验证提供了新的方法,而GIS技术为水文模型的数据管理和模型应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成为水文建模研究的重要方向由于流域下垫面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大多数遥感数据获取的水文属性参数与物理观测值之间并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给模型的验证带来很大的难度,遥感数据参数化和特征值提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3.2流域水循环综合模拟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和大量水文模型方法研究的进展,使得进行整个流域整体水循环模拟成为可能。流域内水循环过程从大气降水开始、到坡面流,随后在不饱和土壤带内运动,继续汇流进入下游河网,同时部分下渗进入地下饱和带参与地下水渗流运动。参考文献: [1] 许继军,长江上游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水利学报,2007(2). [2] 代俊峰,模型构建的原理与方法.水利学报,2004(9). [3] 胡和平,田富强.,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新进展.水利学报,2006

5.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五

第109号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刘伟平2014年1月6日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巩固流域治理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流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石羊河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配臵、采补平衡的原则,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促进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第四条 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流域内的地下水资源工作。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流域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具体工作。

流域内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 流域内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内相关规划要与地下水资源承载量相适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禁止非法取用地下水。

第六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节约和保护地下

—1—

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七条 凡涉及取用地下水的项目,未取得取水许可审批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或者核准。

第八条 流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地下水资源,有权对违法开采和破坏地下水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流域管理机构和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九条 流域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要严格执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鼓励用地表水替代部分地下水供水。

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第十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在新建建设项目和移民搬迁安臵时,应当经科学论证,在已有地表水或者地下水供水条件的区域内合理布局。

第十一条 实行总量控制与用水计划管理相结合原则。流域管理机构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水量控制指标为依据,监督落实市、县(区)用水总量及削减量。流域内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各自区域内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地下水开采削减量计划,报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特殊情况下调整用水总量的,需由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并组织论证,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指导流域内市、县(区)人民政府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合理确定行业用水比例,完善水权转让制度,加快水权市场建设。鼓励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和水权臵换等方式解决用水矛盾。

第十三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功能区划分,经科学论证,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新打机井并严格控制旧井更新,人畜饮水和生态用水机井更新的除外。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旧井更新是指取水井干涸或水量过小及井壁坍塌等原因造成该井不能使用,在以原井位为中心,半径60米范围内新打机井。

—2—

旧井更新凿井作业时,旧井应当提前回填。人畜饮水机井因水量过少更新时不能提前回填的,需经流域管理机构批准。但更新井运行后旧井应当回填。

第十五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市、县(区)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削减量完成情况,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为准。

第十六条 流域内地下水取水应当安装智能化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 流域内禁止新增地下水用于火力发电、景观工程等高耗水行业。禁止取用地下水用于水源热泵或冷却降温项目。

第三章 取水许可

第十八条 在石羊河流域取用地下水,应当申请地下水取水许可。

申请新打机井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申请旧井更新的,可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报流域管理机构审批,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流域内地下水实行区域限批。对取水总量接近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区),限制审批该区域新增取水;对取水总量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的,不得新增取水。

第二十条 实行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以县(区)为单位,在一定区域内地下水水位年下降1米以上且持续下降达3年以上的,暂停该区域新增取水,并严格控制旧井更新。

第二十一条 新增取水实行机井指标控制管理。以流域管理机构核定的机井数量为基数,各县(区)不得新增机井数量指标。符合条件新增取水的,通过关闭现有机井取得指标。

第二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新打机井:

(一)已列入农村人饮工程规划,地表水无法解决供水,以整村或多村为单位集中解决人畜饮水的;

(二)新农村示范点或重要移民搬迁安臵点,集中居住人口200人以上,再无其他供水条件的人畜饮水;

(三)规模化设施养殖小区(场),圈舍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主

—3—

体工程已完成,周边无其它供水条件的人畜饮水;

(四)重大民生项目、生态项目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产业或符合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以上工业项目,无其它供水条件的;

(五)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人畜饮水;

(六)其他特殊情况确需新打机井的。

前款第(三)、(四)项水量应当在县(区)总水量中通过水权臵换解决。

第二十三条 需要申请取水的建设项目,年取地下水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申请人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年取地下水在10万立方米以下,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审查。

第二十四条 新打机井取水许可量应当根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确定的水量在县(区)用水总量内从严控制。总量已达控制指标的县(区),新增取水通过关闭已有机井臵换水权。

第二十五条 申请取水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取水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法定身份证明文件;

(三)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现场勘查报告;

(四)取水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

(五)流域管理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申请旧井更新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取水许可证复印件及前款第(一)至

(三)项材料。

第二十六条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新打机井和半径超过60米旧井更新申请的,应当在10日内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5日内审核并报流域管理机构。流域管理机构5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20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决定;原址旧井更新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5日内上报,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在10日内审批;不符合申报条件或者申报材料不全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形式告知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知申请人。

—4—

第二十七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已有的小型自备水源井普查登记,核定水量,严格管理。禁止新打小型自备水源井。

本办法所称小型自备水源井是指井管内径不超过20厘米的取水机井。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在接到取水许可批准文件后,6个月内应当施工。逾期未施工的,应当重新审批。凿井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当到流域管理机构进行登记。

第二十九条 新打机井成井后15日内申请人向所在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流域管理机构10日内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批准的水量发给取水许可证。

旧井更新的验收,由流域管理机构以县(区)为单位,定期集中验收。

第三十条 新打机井和旧井更新验收的内容包括:

(一)计量设施安装情况;

(二)是否在批准的位臵成井;

(三)机井质量、出水量是否达到要求;

(四)取水用途是否与批准文件一致。

第三十一条 机井所有权发生改变的,应当及时向审批机构申请变更登记。申请变更时应当提交当事人身份证明、变更协议或者证明文件。

第三十二条 水资源费征收及征收标准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节约保护

第三十三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区域内地下水节约与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推广使用地下水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鼓励地下水循环利用。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关闭取水设施,禁止取用地下水。确需保留的,经所在市、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一)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自备水源井取水的;

(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的;

(三)地质水文状况不适宜取用地下水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取用地下水的其他情形。

—5—

第三十五条 流域内因重大项目征地拆(搬)迁,原区域内机井应当关闭。因特殊情况保留的,需经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0日内将已关闭的机井报流域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注销取水许可证,不得重新启用。机井指标和水权2年内可用于臵换符合条件的新增取水。未登记备案的,机井指标作废。

第三十六条 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计量管理。单井年取水20万立方米以上或者年取水量超过50万立方米的企业,逐步实现流域管理机构和市、县(区)联网实时远程监控管理。

第三十七条 在进行勘查、采矿、建设地下工程等活动时,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对报废、闲臵或者未完工的取水井,机井所有人应当采取封填等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安全事故发生。

禁止采用渗井(坑)、无防漏设施的沟渠、坑塘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物。

第三十八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臵一定数量的监测井,对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监测。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定期监测。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启用已关闭机井取水的,责令回填,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位臵凿井取水的,对申请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取水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四)机井未经验收投入使用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流域管理机构和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

—6—

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或者不按时审核上报的,对不符合条件,弄虚作假上报的;

(二)越权批准取水许可的;

(三)对违法行为不立案查处的;

(四)收受贿赂的;

(五)隐匿、篡改、拒绝上报机井取水数据和监测数据的。

第四十二条

第六章 附 则

本办法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6.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价值探析 篇六

2.万亩及以上井灌区,井口出水量计量设备安装率应满足灌区水量统计要求。

3.年取水量5万方以上的地下水工业企业用水户,取水量全部实现计量。

根据现行《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用水户用水量的监测管理是水利部门职责,水文部门负责区域供水量或取水量的监测。鉴于此,水文部门应根据权属范围进一步完善现行区域取水量监测站网,增加小型水库供水量监测站、中小型引提水工程取水量监测站、万亩以上灌区退水El退水量监测站,在充分调查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农业灌溉典型区数量,提高农业典型监测的区域代表性。

将地下水位监测站网规划落到实处,补充深层水开采区、超采区、重要水源地、行政区界附近等处的地下水位监测站。

监测技术方面,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对委托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监测成果的必要精度。

3.3加快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在区域用水总量监测中的作用基本得到广泛认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将基层水管人员纳入区域用水总量监测中去,是提高分散取水监测精度的重要举措。青岛等局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3.4尽快实现多部门数据实时共享

地下水集中水源地及重要企事业单位自备井开采量基本为水利部门掌握,少数市已经建成地下水开采量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对一定取水规模的工业企业及公共供水户取水量实行在线监控。当前,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取水在线监控系统,山东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挂靠省水文局,所以水文部门应借此机会、抓住机遇争取实现相关部门取用水量数据共享,争取获得第一手监测资料,真正发挥水文部门作为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在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统计中的恶意影响。

3.5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制度

7.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七

塔里木河 (以下简称塔河) 流域河流众多、水系庞杂, 历史上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开都-孔雀河、喀什噶尔河、迪那河、渭干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9大水系都有流水汇入塔河干流的记载。但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加之无节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使得许多支流水资源消耗殆尽, 再也无法给塔河干流补给水量。目前, 只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有水汇入塔河干流, 形成“四源一干”的流域格局[1]。从2002年开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投入107亿元实施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 (以下简称塔河项目) , 全面开展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流域内支流灌区节水改造工作, 实施干流河道治理、退耕封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 计划实现在正常年份各支流共向干流下输水量46.32亿m3, 干流下游大西海水库每年向下游河道下泄3.5亿m3生态水, 以拯救濒临毁灭的绿色走廊。

2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塔河项目各类节水项目工程建设已完成80%以上, 工程节水量超过23亿m3, 而且各支流近几年的天然来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 但是, 各支流下泄干流水量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都在减少, 各支流灌区不仅占用了通过塔河项目建设实现的节水量, 还占用了原来河道的下输生态水量。2008年, 各支流下泄至塔河干流的水量比治理前减少了7.77亿m3, 距离规划目标相差18.1亿m3。另外, 塔河干流断流长度在逐年增加。目前, 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 管理无力, 水资源统一调度形同虚设。虽然每年塔河流域水利委员会主任与流域各地区、自治州及兵团师的主管领导都签订年度用水协议, 规定各地分配限额用水指标, 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度很大, 具体执行不严格。

b. 水权关系不清, 水权管理机制缺位, 造成水资源滥用。上游用水大量挤占下游用水, 支流用水大量挤占干流用水, 经济系统用水大量挤占自然生态用水, 无节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c. 人们的水商品意识淡薄, 经济手段和市场作用难以发挥作用。水价形成机制缺失, 造成水资源低效利用。水价与成本严重背离, 没有完全体现水资源的稀缺价值和商品属性。由于用水没有水权制约, 并且水又非常廉价, 难以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 因此用水者的节水意识和水权观念难以形成,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和无节制滥用。

d. 规划失控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客水、生产用水与生态需水没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 很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很难对其他行业发展规划形成制约。

e. 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事权划分不明, 水资源行政管理权属分割不清。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塔河流域管理局只能直接管理塔河干流, 支流各地区、自治州及兵团师实际上既是支流水资源的管理者, 又是水资源的使用者, 与塔河流域管理局没有隶属关系, 没有组织管理制度, 权利又相对独立, 因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流域管理举步维艰。

f. 流域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 权力结构不合理, 管理难以取得实效。在已长期形成的强势区域管理体制下, 塔河流域管理局作为新成立的流域管理机构, 即不管人, 也不管财、物, 而且也不具有重要控制性工程的管理权, 在遇到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冲突时, 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指令的执行根本得不到保证, 统一管理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g.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调水指令难以得到执行, 抢占、挤占生态水, 不按塔河流域规划确定的输水目标向塔河干流输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塔河干流水权及生态用水水权得不到依法保护, 塔河流域管理局由于现行的管理权限所限, 对上述行为难以依法进行处罚。

h. 在流域内部同一区域还存在地区、自治州与兵团师不同隶属关系、自成体系的两套水资源管理体制, 存在着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问题。

3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目前, 塔河流域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的要求, 不适应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实现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 就不能只是对现行体制做细枝末节的修补完善, 而是要有“不破不立”的魄力和胆识, 建立一个既统一协调又权威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体制, 从根本上解决流域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管理有责无权, 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事权划分不清, 各支流在水资源的管理上权利独立、各自为政、既是使用者又是管理者的局面。

3.1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

要建立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用以合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地方与兵团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支流与干流之间的用水矛盾。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起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管理体制, 以保障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流域管理体制顺畅、隶属关系清楚、事权划分明确、管理层次清晰、责权统一的原则, 完善和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流域管理新体制, 尤其是结合塔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实际情况, 确保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2]。

a. 将支流流域管理机构与灌区管理机构分置, 整合兼并现有支流管理机构, 支流流域管理机构划归塔河流域管理局直接管理。按照自治区机构、人事及国有固定资产等管理规定, 依据重新确定的支流流域机构管理职能, 将支流叶尔羌河流域管理局、和田河流域管理局、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小海子水利工程管理处 (以下简称水管处) 、塔里木水管处、恰拉水管处以及具有流域水资源管理职能的巴州水管处, 整建制 (包括河道水工程) 移交塔河流域管理局, 成立塔河流域和田管理局、喀什管理局、阿克苏管理局、巴州管理局, 隶属塔河流域管理局, 对支流水资源和河流上的引提水工程等实行直接管理和控制[3]。

b. 支流各地区、自治州、兵团师成立各自的灌区灌溉管理机构, 负责权限内的灌区灌溉管理, 并接受塔河流域管理局的业务指导, 不再对支流水资源及河流上的引提水工程实行直接管理。这种流域垂直管理并充分结合区域水行政管理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较好地实现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4]。

3.2水资源管理必须实现水务一体化

支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成立水事务管理局, 对当地的水行政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 是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了体制保证。国内外实践证明, 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成效, 解决了政府部门在水管理方面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管理难的问题, 有利于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监测、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 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水要求和生态需水要求[5]。

3.3变革管理机制, 全面推行水权管理

塔河流域水权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①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②生态用水大量被强行挤占和社会经济用水日益膨胀的矛盾;③节水力度不足和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矛盾。从深层次上讲, 现行的工程治理、限额用水、颁布法规、严格执法以及扩大宣传等都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行政、工程、法律的管理手段, 是宏观管理。要激发各级水权管理单位自主规范地管理水资源, 不仅要将各支流的水权指标及各支流下泄干流的水权指标, 即“四源一干”的一级初始水权界定清楚, 在此基础上, 对各流域从地方与兵团层次、塔河干流上、中、下游区间界定流域二级初始水权, 而且还要将地方、兵团的二级初始水权分解到各县市、农场, 并进一步分解到各乡镇、连队, 构成塔河流域的三、四级初始水权。一级水权属塔河流域管理局的权属范围;二级水权属“四源一干”水权管理单位的权属范围;三级和四级水权属流域机构监督指导下的区域管理单位的权属范围。四级初始水权的界定, 明确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职责分工, 体现了在水资源权属管理上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特点。从微观上将限额用水指标落实到每个水权管理单位, 给其经营水资源的权利。通过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 建立以经济杠杆调节为主要手段, 行政、经济、工程、科技、法律等多种手段协同并进的管理机制, 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在这种管理机制中, 水权管理者依据限定的水资源总量, 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和生态的用水定额, 用水定额确定后依法获得明确标明每年可使用多少水量的水权证, 使全社会都明确自己的用水和节水指标, 这样层层落实节水责任, 从而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落实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水权管理单位节约的水有序进入水权交易市场, 有偿转让给其他的用水户, 从中获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刺激各级水权管理单位主动地采取节水措施, 实现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的节水目的。

塔河流域目前实施的用水限额, 其实就是建立水权管理机制的第一个步骤, 也就是初始水权的分配。第二步应该是通过不断进步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强制提高各级水权管理单位的水权意识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步是在节水目标实现后, 相应地减少引水总量, 实施总量控制、限额用水的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方案, 直至实现初始水权的目标管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加大塔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 提高各级水权管理单位的水权意识, 加大支流节水力度, 增加干流来水量, 才能实现初始水权的目标管理。

4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a. 政策法规保障。只有把政府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用水户的民主协商和水的商品属性以及水市场的有效调节等水事活动合理有序的运作起来, 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情况, 充分运用政策法规等手段作保障, 因地制宜地变革体制、机制, 开展水管理, 才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明晰水权归属, 建立符合流域实际情况、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管理有效、保护严格、运行顺畅的水资源管理体系[6]。

b. 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确定初始水权。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 必要的水权行政管理方法是确定初始水权, 提高用水效率, 确保水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同时, 对现行的不合理水权分属行政管理体系、机制和观念, 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制[7]。

c. 完善的工程配套措施是水资源管理系统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

d. 水商品价值的真正体现和水资源稀缺性观念的建立是全社会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经济保障。

e. 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有效利用是水利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f.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开展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与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

g. 建立以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系统为骨架的流域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系统, 结合科技创新, 带动全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信息化水平。

h. 各级政府应出台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性文件, 并采取有效措施, 注重查处在水土开发项目上的腐败案件, 并加大打击力度, 彻底扼制非法引水和违法开荒行为的发生。

5结语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水资源的良好管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塔河流域近年来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所采取的各种举措, 以及流域内日渐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分析, 不难看出, 工程措施是水资源利用的基础,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变革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是塔河流域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必由之路。

摘要: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必须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体制,塔里木河流域

参考文献

[1]袁峡.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机制探讨[J].水利经济, 2009, 27 (6) :29-31.

[2]谢新民, 张海庆.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3:126-132.

[3]宋郁东, 樊自立, 雷志栋, 等.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366-374.

[4]王浩, 党连文, 谢新民, 等.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89-105.

[5]黄德春, 周燕萍.美国查尔斯河流域管理对我国流域管理的借鉴[J].水利经济, 2008, 26 (2) :68-70.

[6]安新代, 殷会娟.国内外水权交易现状及黄河水权转换特点[J].中国水利, 2007 (19) :19-20.

8.流域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八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生态与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39

1 疏勒河流域概况

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主要水系自东向西有白杨河、石油河、疏勒河干流、榆林河、党河、敦煌南湖4条泉水沟、安南坝河等组成,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区,主要为山区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了以疏勒河为干流的内陆水系,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疏勒河干流全长670多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

上世纪中叶,疏勒河在非灌溉期,余水顺疏勒河河道自东向西出昌马峡,流经玉门镇,穿过瓜州西湖地区,进入敦煌,与党河汇合后向西流入哈拉湖,为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的湿地补充了大量水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疏勒河流域相继建成双塔水库、党河水库、榆林河水库和昌马水库,大量河水引入灌溉,流入疏勒河的水已所剩无几,疏勒河及其支流组成的统一的内陆河,到目前已经基本解体,各支流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内陆河。

2 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疏勒河的开发建设最早可以上溯到汉唐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三次对疏勒河的开发进行了全面规划。上世纪后半叶,在疏勒河干流上先后形成昌马、双塔、花海三大灌区,建成了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设施,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流域内玉门、瓜州两县市人口由解放初期的不到6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26.7 万人,灌溉面积由10多万亩增加到了65万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建成了昌马水库,新建灌溉渠道648.85公里、排水干支沟181.21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1.47万亩,新建6个移民乡(场)、57个行政村,安置移民7.5万人,干流灌区灌溉面积达到了134万亩。

2008年以来,针对日益严重的敦煌生态问题,国家水利部、发改委和省上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敦煌规划》。目前,《敦煌规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敦煌规划》,疏勒河干流灌区作为关联区,将于2020年前,在流域内建立健全流域水权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协调推进相关治理工程建设,通过对疏勒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解决敦煌的生态保护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疏勒河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目前,每年工农业用水总量已达到了9.38亿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已高达91%;通过近年来对流域内地下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地下水也处于超采状态。在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仍有火电等工业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申请供水,总需水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敦煌规划》要求到2015年从双塔水库断面向敦煌西湖下泄生态水量7800万立方米以上,扣除沿线水量损失,从上游昌马水库下泄的生态水需要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因此,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3.2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中,其中农业用水8.77亿立方米,占85.1%,工业用水0.44亿立方米,占4.26%,生活用水0.17亿立方米,占1.65%,生态及林业用水0.93亿立方米,占8.99%。可以看出,农业用水量很大,占用水总量的比重高。目前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但水资源总量非常有限。

3.3 节水措施不到位,水的利用率低

流域内传统的灌溉方式占主导地位,多为“大水漫灌”。群众节水意识不强,种植比例不合理,节水设施不完善,农业灌溉定额和工业用水万元产值耗水定额高,城镇生活用水节水措施还不很普及,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

3.4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流域内长达1100公里的干支渠及水库、渠首等骨干水利工程,有60%以上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工程破损严重、供水能力低,流域内部分老灌区(如花海灌区)没有列入国家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加之水价不能到位,各类工程维修改造费用严重不足,老化失修严重,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运行。

3.5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

3.5.1 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关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还没有颁布,有关工作还需进一步协调沟通。

3.5.2 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目前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还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干流地表水由疏勒河管理局管理,流域地下水和各支流地表水由地方水务部门管理,不利于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

3.5.3 农业用水价格过低 目前疏勒河干流灌区执行的平均农业用水水价为0.116元/立方米,根据省发改委价格成本监审结论,流域内农业供水成本价为0.24元/立方米。现行水价远低于成本水价,水费收入不能弥补管理成本。

4 主要对策及建议

4.1 切实加大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

4.1.1 高度重视疏勒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 疏勒河是敦煌、瓜州、玉门等酒泉境内各绿洲最根本的水资源保障,也是甘肃的生态屏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内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实施好疏勒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维持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刻不容缓。

4.1.2 切实增强对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紧迫感 相比较石羊河、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的降水量更少,蒸发量更大,生态体系更脆弱,破坏以后恢复起来更难。因此,要切实加大治理和保护力度,千万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要制定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项目。要改变过去对疏勒河流域的治理大多侧重于开发利用的倾向,加大保护力度。目前实施的《敦煌规划》,重点是对敦煌绿洲的保护,疏勒河干流仅作为项目的关联区域,实施的重点也只是灌区节水改造与河道疏浚。因此,疏勒河流域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更大规模的治理保护项目。

4.2 加强流域内节水措施的推广

按照“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布局、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工农业发展切实做到量水而行。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采取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节水措施,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逐步降低灌溉定额和农业用水比重。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工业节水措施,限落高耗水工业。推广生活节水设施。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把节水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考核指标。

4.3 加强流域水权制度建设

按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提出流域内各县、市、国营农场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流域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完成初始水权分配,把水权落实到各农民用水户协会,细化到各用水单位。严格实行定额管理,按照各主要用水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制定各行业、各单位用水年度计划,实行流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水权转让制度,实行水权有偿流转,建立相关监管制度,对水权的分配、登记、管理、转让等行为进行规范。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引导用水向高效益工业水用发展,用水权有偿转让的资金来进行农业节水改造,节约出来的水资源用来发展工业和补偿生态。

4.4 加强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

高度重视上游水源地的治理,采取封山育林,休牧禁牧,设立专属保护区、严格控制矿产开发和水电开发等措施,确保流域源头的生态安全;全面实行“三禁”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生态进一步退化;采取植树种草、封育保护、沙障固沙等措施,进一步加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4.5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快流域立法进程,力争通过省人大颁布《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通过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目标;成立省级流域管理协调机构,研究决策流域综合治理的有关重大问题;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开发、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4.6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当前省疏勒河管理局执行的平均水价为0.097元/立方米,根据省发改委价格成本监审结论,流域内农业供水成本价为0.24元/立方米。现行水价远低于成本水价,水费收入不能弥补管理成本,致使工程设施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过低的水价也不利于节水。因此需合理确定水价,并积极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 疏勒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S].1999.

[2]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 疏勒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S].2012.

上一篇:金融生活论文下一篇:干部在岗评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