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理论笔记

2024-09-16

城市社会学理论笔记(共12篇)

1.城市社会学理论笔记 篇一

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支配人类和社会现象的自然法则就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

2.城市社会学理论笔记 篇二

巴黎公社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诚如马克思所述,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 在其政治实践中, 公社彻底拒斥了原有的国家机器,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恩格斯对此有精辟的总结, “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 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 它对所有公务员, 不论职位高低, 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六七法郎。这样, 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议机构的代表规定限权委托书, 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2) 恩格斯继续谈道, “这种炸毁旧的国家政权并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的情形, 已经在《法兰西内战》第三章中作了详细的描述”。 (3) 在《法兰西内战》第三章中, 马克思谈道: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 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 它既是行政机关, 同时也是立法机关。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 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 而变为公社的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所有其它各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样。从公社委员起, 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 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 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 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 (4)

由此不难归纳出公社在政治制度上的主要特征:其一, 普选制, 其成员由巴黎各区普选产生的代表组成;其二, 受命代表制, 其代表须对选民充分负责、积极回应, 随时可被撤换;其三, 议行合一, 公社并非议会式的, 而是兼管行政和立法;其四, 摒除特权、力求平等, 公社废除了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 仅支付其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公社委员阿尔蒂尔·阿尔努在数年后回忆自己当选时的情形时谈道, “我赞成最彻底地实行强制委托;我认为不应该由候选人阐述他的思想让选民接受, 而应该由选民表达他们的意愿, 让候选人考虑这些意愿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他的良心是否允许他支持这些愿望并使之实现。” (5) 可见, 受命代表制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 也是不少代表所真心认可的政治理念。

马克思对公社代表制的评价

如上所述, 巴黎公社践行的是受命代表制, 主张代表听命、受控于选民, 积极回应选民, 且后者可随时将其撤换。那么, 马克思究竟如何评价这一代表制度呢?在第三章中他谈道:

公社是法国社会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 因而也就是真正的国民政府, 而另一方面, 它作为工人的政府, 作为劳动解放的勇敢斗士, 同时又具有十足国际的性质。 (6)

马克思无疑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极为失望, 他甚至讥之为“议会清淡馆”。在他看来, 这种机构不仅无助于捍卫人民大众的利益, 反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阶级压迫和政治欺骗的工具。与之相反,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7)

那么公社是如何避免以往代表制度的弊端、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利益代言人的呢?

首先, 公社的代表制度有利于民众对代表进行控制, 从而促使代表恪守其责任。由于人民可随时撤换不称职的代表, 行使权力的代表们由人民公仆变为人民主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其次, 公社实行政务公开原则, 有利于民众对它进行监督。“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 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 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公众。” (8) 第三, 公社代表均由民众从自己的人群中选举产生, 有利于增进代表与被代表者的联系。最后, 所有的公职人员均以同样的方式产生, 整个政府机构完全由人民的代表来执掌。

“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的口号, 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 即常备军和官吏。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通常赘瘤和必要伪装的君主制度的否定。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但是, 无论廉价政府或‘真正共和国’, 都不是它的终极目标, 而只是它的伴生物。……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 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9)

显然, 对马克思而言, 公社的受命代表制度对于破除传统官吏、实现廉价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而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公社的这种代表制度有利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有利于增进他们的利益。如果说公社的实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受命代表制度则是其实质的实质。事实上, 正因为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选民可随之对之撤换, 公社的政治制度才鲜明地体现了民主的本义——政治平等。 (10)

简短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不对巴黎公社赞赏有加。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其意义可谓重大而深远。但是, 它终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尽管它的精神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赢得了胜利。

在分析公社失败的原因时, 不少人指出, 公社委员会内部在作战紧要关头对面临的严重局势和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出现重大分歧, 围绕成立救国委员会及其职权、组成问题产生多数派和少数派, 并在5月中旬一度濒于分裂。他们由此得出结论, 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不可能紧密团结革命队伍, 采取正确斗争策略, 去夺取胜利。毛泽东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谈道:巴黎公社何以失败这样快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 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作指挥; (二) 对敌人太妥协太仁慈了。因此, “我们欲革命成功, 必须努力集中行动一致”, “有赖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来发号施令”。同时不能对敌人仁慈, “我们对敌人仁慈, 便是对同志残忍”。 (11) 很显然, 他的这种认识受到了列宁思想的影响。巴黎公社的失败既激发了无产阶级领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联想, 也促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应当俱备的条件。在《国家与革命》中, 列宁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怎么办?》中, 列宁明确提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 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12) 正是凭借政党理论和灌输理论, 他成功取得了俄国革命的胜利。国共两党也先后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 通过强势政党来引导革命、发动其他阶级、争取革命胜利。

革命的成功和秩序的维持需要权威, 需要有力量的组织, 需要有组织的宣传机器。但是, 在受命代表制下, 公职人员缺乏独立性和领导力。诚然, 他们对选民的意愿有充分回应, 对自身的责任亦不乏清醒认识, 这样避免了他们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但是, 这样的代表制无法提供稳定和力量, 无法形成具有统慑力的权威和秩序, 因而也就很难有效面对国内外的强大敌人。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在后来取得成果,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列宁对马克思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他看到了一个先进、强势的组织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大意义。尽管无产阶级的政党仍然宣称代表人民大众, 但他们却拥有极大的独立性和组织力, 他们不再是人民的“传声筒”、“受命者”, 而是成了他们的领导核心。这究竟是对马克思代表观的背叛, 还是对其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政权的夺取和巩固需要权威、精英、组织以及意识形态的灌输, 但所有这些又都必须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平地之上。如何使得人民的公仆不至于变为人民的主人, 并同时防止人民代表组成的政府软弱无力、权威扫地, 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伯奇, 朱坚章译:《代表》,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公司, “民国”六十七年版。

[2].张福建:《代表与议会政治》, 《行政暨政策学报》, 第四十五期, “民国”九十六年十二月。

[3].Hanna.F.Pitkin,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4].John Dunn, Democracy:the unfinished journey, 508 BC to AD 199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5].Gordon S.Wood, 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1776-1787,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Press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9

3.市长笔记——快乐城市 篇三

编辑部一群人又围着鱼小朵在咨询了。小删双手捧茶,丢丢在旁边卖力地摇着扇子,其他人虔诚地仰望着小朵。这一刻,编辑部除了那盆花,估计就是鱼小朵的脸最好看了!

“咳~咳!”小朵清了清嗓子,环视了一下,“要说现在比较有意思的网页游戏,我倒是发现一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快说,快说。”群众有些着急了。“那个游戏嘛,叫做‘快乐城市’,游戏的主题就是建立并经营一个自己的城市。”“快快,演示一下呗。”丢丢估计是摇扇子有点累了,急切地想切入主题。“茶~~~”小删马上递上去。小朵抿了一口,开始了演说……

鱼小朵:进入QQ空间,添加游戏。添加完成之后它会自动进入游戏,等待加载完毕就可以开始管理你的城市喽!

初来乍到

初次进入城市,就算作为市长的你也是一无所知的,嘻嘻,别急,游戏里为你配备了一个市长助理,跟着她的提示你会很快上手。她会教你进行城市的建设、制造、雇佣等基本操作(图1)。瞧,我已经进入城市开始完全自主的管理模式了(图2)。

鱼小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个游戏的发展概况。以发展城市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和增加人口为两个基本要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建设城市吧!

城市建设

点击界面左下角的[修建城市]按钮,就可以进入城市建设界面了(图3)。

游戏中按照建设类别,将其分为6类,分别是居民住宅、工厂、基础设施、公共绿化、交通围墙、扩地。

小叮咛: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扩地”,没土地,什么建设都白搭,扩地是依次扩展的,价格一次比一次昂贵~

居民住宅是和城市人口有关的,想了解详细信息,那就点击一个建筑,则提示建筑的各种增益信息(图4)。

小叮咛:为了游戏的丰富性,同样增益效果的房子会有多种造型。修建好住房后,等到一定时间就能收获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经验了。

秘笈之城市经济收入—工厂

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两个工厂,如果需要增加工厂,就需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行哟(图5、6)!

鱼小朵:这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定要多多建设哦。

秘笈之城市经济收入

—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化

嘻嘻,这个除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哟(图7)。

鱼小朵:每隔一定的时间可以在相关设施内收取定额税收,有了钱才能继续发展城市嘛。

生产与收获

点击[工厂]可以获得商品订单,这里有很多种产品,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吧(图8)!

点击[生产]就开始工作了。不过生产出来的东西要记得及时去收取哦,不然一旦过期这些产品就卖不出去了(图9、10)。

人口的收取很简单(听起来有点别扭,人口也能收获),当看到住宅上有提示的时候,点击就可以了(图11、12)。

串门的好处

每天去好友家串门,多多帮助好友,可以获取金钱和声望值。

每日必做的5件事

⒈收税、收人口

⒉工厂订单不能断

⒊及时增加新建筑

⒋每天拜访好友

⒌好友结盟

“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茶~~~”讲得口感舌燥的小朵,拖长声音叫了一声。

4.《音乐理论》读书笔记 篇四

很多概念是民乐的乐理中没有系统研究或记录的。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就是绝对音高辨别能力比相对音高鉴别能力要更重要。事实上,比较音绝对高鉴别能力与相对音高鉴别能力就和比较苹果和橙子一样,是没什么意义的。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辨别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但是却互补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的。davidlucasburge说过,绝对音高鉴别就和用眼睛分辨颜色一样,当听到一个音的时候,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需要调音器就可以告诉你这个音是什么。甚至有的人可以说出这个音是以什么频率的a作为标准音的(442,443,444……)。

经过观察,我发现,具有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以学西洋乐器的为主,尤其是学钢琴的。而相对音高的鉴别,就是可以通过耳朵,听出音程关系,也就是说,具有相对音高鉴别能力的人不一定可以听出一个和弦里的每个音高,但是可以分辨出和弦的类型,比如说“大三和弦”一类。通常我们在调音的时候,调地一根弦主要是跟标准音对,第二根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和第一根弦的音程关系来做调整,这就是相对音高鉴别的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那么,两样技术怎么合作呢?简单来说,相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的性质,而决对音高鉴别可以告诉你和弦具体的位置是什么。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绝对音高鉴别,不是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听到的音程关系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听出不同的音高,却分辨不出和弦的种类,和弦的类型与其说是一种乐理概念,更多是一种感觉。就好比我们学语言,笔画构成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字,就好像音符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音程,可是字只有放在句子里才会有准确的含义,就好像和弦,只有在乐句里才有含义。有的人认为绝对音高辨别比相对音高辨别更为重要和直接,事实上不然,音乐不是由单个的音符组成的,相对音高辨别能力可以让你在听到音乐的第一瞬间,分辨出音乐的旋律性。

以《无穷动》为例,能够辨别决对音高的人听《无穷动》会听到很多升升降降的音,而只能够辨别相对音高的人,可能会发现中间有些部分其实是一个转调。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一中经历,听一首歌,很好听,很喜欢,然后自己拉着玩,这是因为我们的相对音高辨别关系帮我们确定了旋律,但是当我们找到乐谱一看,似乎我们并没有找对调,这就是没有决对音高辨别能力的缺点了。

5.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篇五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6.徐文明巴索理论笔记 篇六

一、以巴菲特的眼光发现价值,选择值得投资的股票

1符合国家政策。七大新兴行业

2财务报表分析,整个行业都上升,持续盈利。

注意:选择好股票后符合技术条件时买进,符合卖出条件时卖出,再买、再抛„„

股票的波动是围绕股票价值进行,价格高于价值向下回

归,价格低于价值则向上回归。

3利益分析法:利用财务报表来选择业绩好的股票。

要选择:业绩增长的股票;把握市场投资热点;具有潜在的题材支持;捕捉准确地介入时机。

利益分析法必须掌握的原则:

1)企业业绩必须环比增加;主业增长

2)公积金必须达到1.5元以上,净资产要达到3元以上(越高越好)。

3)总股本要小,有送股潜力

4)企业的毛利率要达到20%以上

具体把握“三增长”:主营收入;净利润;业绩预增。

二、以索罗斯的胆量获取收益

(一)短线通道操盘

股价运行趋势设为短线趋势和中线趋势。具体用EXPMA,短线参数(7,21);中心参数(12,50)。两线金叉且阳K线放量,成功向上概率大。死叉且阴K线,则向下概率大。中线通道时间跨度长,一旦

形成,很难一下子改变,适合稳健的投资者来操作。一般在中线通道形成金叉后,可以运用短信通道来实现“中线短打”。

操作警示:趋势形成后,一旦出现不再创新高时,就要小心回落风险,可以配合其他指标来判断,比如MACD、DMI、BULL、SKD等指标。运用中短线通道原理还要注意结合手画趋势线的阻力。

(二)运用KDJ与MA均线的关系,如何实现短线差价

技巧1:当KDJ指标的J达到100以上时,每次新高都会有回落,直到没有新高,5日线死叉10日线,并且MACD死叉才宣告行情结束。

技巧2:当KDJ指标的J跌破0的时候,每次新低都会有反弹,直到没有新低,5日线金叉10日线,并且MACD也金叉时,才宣告探底结束。

提示:KDJ之J在20~0之间有可能加速下跌,是高风险区;80~100之间有可能加速上涨,是高收益区。

(三)T+0实战技巧

7.生态城市理论浅析 篇七

关键词:生态城市,必然性,评价指标体系,管理体制

1 生态城市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中, 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 使人类从此走上了科学认识自然, 合理建设城市的道路。在人们不断的研究实践中, 生态城市的概念日益清晰, 综合各学者和实践带来的经验,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 四者保持高度统一, 和谐发展, 是一个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应具有和谐、高效、持续、整体的特点, 强调城市各区域结构合理, 关系协调。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 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通过花草树木的栽种来营造, 它应该是一个用绿色来点缀, 形成独特城市文化, 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系统。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 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 在不同的时期、空间中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自然的系统, 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2 发展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大量人口增加, 使城市居住环境拥挤, 城市污染不断加剧, 水资源日趋紧张。同时, 城市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了城市交通拥挤, 生态区域空间缩小, 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城市一天天的不健康建设而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构建生态城市是一个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 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建设, 已经不能符合现在的国情和民情, 从一个城市来说, 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 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 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 有关专家指出, 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城市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提高国际地位, 实现全面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城市是贯彻党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道路。

3 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构想

1) 精心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首先要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是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参考的蓝本。其中内容包括了:“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 环境污染基本消除,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其次要创新规划思想。要充分吸取生态学原理, 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规划, 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土地, 要求生态城市内部尽可能实现综合商务和居住功能混合搭配, 只要没有噪声、污水、空气等的污染, 各种产业与居住功能应该在空间上尽可能的结合。在服务设施上要建立可持续的社区, 能够提供为居民的幸福、富裕、健康和愉快的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

2) 构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国, 构建生态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但仍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目前, 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内涵、规划设计原则、方法的讨论, 而对于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研究较少, 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也就很难科学的评判怎样的建设标准才符合生态城市的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 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也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城市未来发展的体系范畴内。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状况构成的指标体系;另一类是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度考虑建立的指标体系;第三类是从环境和资源核算作为评价指标。对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要少而精, 有的学者认为要丰富而全面, 两种观点各有利弊, 过少的指标会被认为不够全面, 而过多的指标会因为指标间的关系复杂, 导致指标综合结果无法正确反映单项指标的重要性。

3) 加强生态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是弥补规划不足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管理体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证。生态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一样,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因此, 生态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必须如同规划建设一样超越传统城市的旧模式, 对原有城市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变革,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运行的新的管理体制。生态城市规划得再好, 若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保障, 也难以实施, 建设得再好, 也难以持久, 其正常运行也会被打破, 出现混乱、无序而导致失调。

政府要建立合作共盈、信息共享的开放机制, 形成市民与管理者合作互动, 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 共同建设生态城市。加强城市建设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进行先进的生态学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使生态城市建设走科学化、可持续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生态城市管理体制, 赋予政府部门管理权限, 使生态城市建设真正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此外, 还要建立科学的生态政绩考核制度, 使政绩考核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加速器。

4) 营造共建生态城市氛围。

生活来源于人民群众, 没有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创新, 美好的生态城市规划只会是一张墙上挂的图纸而已, 所以“从我做起”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就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全民动员, 才能发挥建设者最大的力量, 只有全民参与, 才能真正落实生态城市的理念。城市建设管理者更加要从自身做起, 树立生态意识形成, 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深入生态理念传播, 加强整个城市生态氛围的形成。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宣传方式, 不断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知足常乐”等优秀传统, 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髓, 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变成人人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使每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尊重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 用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使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骨髓, 慢慢转变为下意识的自觉行为, 为生态城市建设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生态市民。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既要看到生态城市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 只有在我们认真研究、共同参与、切实努力下, 才能实现城市真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

[2]杨志峰.生态城区与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3.

[3]张坤民.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工出版社, 2005.

[4]王如松, 马世骏.系统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8.我与“海绵城市”理论的碰撞 篇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6],最初主要用于控制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7]。在BMPs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Prince Georges County)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Seattle)、波特兰市(Portland)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是一种发展中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8]。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即空间上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的天然与人工化绿色空间网络系统,通过模仿自然的进程来蓄积、延滞、渗透、蒸腾并重新利用雨水径流,削减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负荷[9]。上述3种理念在雨洪管理领域既存在差异也有部分交叉,均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撑。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以及仇保兴[10]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总体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2)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3)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10]。海绵城市技术基础设施除了自然河流、湖泊、林地等外,城市绿地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研究适宜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规模与布局方式、与周边汇水区有效衔接模式、植物及优化管理技术等,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对雨水管控能力。

近20年来,英、美、澳、德、日等国家针对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分别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相应的措施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实践应用[11-13]。例如,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14],以通过科学途径管理降雨径流,实现良性的城市水循环。澳大利亚则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体系[15]。同时,新西兰也在LID和WSUD的理念背景下,整合、发展、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体系[16]。此外,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雨水管控方法的探索更早,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实践效果显著(表1)。

9.党员理论学习笔记 篇九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参加工作同时考入理工大学成教院进行为期四年的自动化专业函授。19**年9月至20**年12月利于业余时间参加了为期二年半的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的学习。20**年参加国家公司组织的高级秘书培训,并取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秘书资格证。

为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注重了日常的学习。在实际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网络党校等各种方式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经常来荡涤内心灵魂深处的尘埃,使自己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党务工作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

在科技信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原先所学的知识早已捉襟见肘,因此,在今后还要不断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进行电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与思维能力,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努力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

二、立足本职岗位,提高业务素质。

两年的经理办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我于19**年10月调劳资科(现人力资源部)工作,岗位是劳动统计兼“四位一体”专职,先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专业所需计算机技能,尽快掌握了劳资专业知识。在这个岗位上于98-连续被公司和机关工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年被省公司人资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20**年12月调到公司党委办工作,及时进行了政工知识的充电,加强了业务技能的提高。协助主任搞好了日常工作。首先,对于办公室容易发生严重问题的工作,我作为具体承办人加强了防范,夯实基础。如机要交通,文件交换,公文传输,公文传递,保密,印章使用等。对历史遗留的机要文件重新进行了整理归档,保证了保密工作完整、连续性。规范了机要文件的管理,公司连续两年荣获全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年我也被市保密委评为先进个人。其次,对于办公室一般性的工作,协助主任把好质量关,实行规范化管理。如公文核稿,编发会议纪要、大事记,筹备、组织党委会、政工会、工作会议、电视会议等会议,接待上级领导机关、地方党政、兄弟单位和下属人员,政工网络的建设等日常性的工作,工作量比较大,比较繁琐,有时也比较紧张。如在政工网页的建设中逐步从静态显示过渡到交互动态网页,再到内容的及时更新逐条输入,基本是全过程参与。其三,对于锦上添花工作,加强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以得到逐步提高,尽全力做出成绩。如起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起草领导讲话,调查研究,上报信息,新闻报道,督促检查,协调工作。在主任的帮助指导下多下苦功,不断有所提高。

10.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篇十

《民谣中的城市》讲述了建筑与文化的故事,也有作者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北京谈到上海,从地方谈到国家,使我有了一些思考。

任何一种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发展,都有赖于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发自人类良知的这些准则,诸如和平、善良、慈爱、诚实、正直、人道主义等等,区分了人性与兽性,划开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因而,在当今世界,暴力复仇、滥杀无辜、恐怖行为等等,在任何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都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无论这种反社会、反文化、反人类的残忍和暴行是以多么堂皇的名义、多么正当的借口,都将遭受到人们严厉的诛讨、唾弃和惩罚。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在不公平和非正义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中,企图以不公正来讨公正,以不正义来声张正义,以暴制暴,以血还血,只能使人类(或人生)陷入永劫不复的地狱,使文明退回到丛林蛮荒的黑暗之中。

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

目前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呈现出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趋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看电影、电视,而是通过参与、体会、利用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些大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客商,如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北京的国际电视周、南宁的民歌节、潍坊的风筝节等,以文会友、共谋发展。

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城市建设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使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即使暂时无力建设的,也要预留出来,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避免因城市拆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性质决定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看,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尽可能满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地方情况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11.城市社会学理论笔记 篇十一

仙林大道植物生态景观项目背景

南京仙林大道西起沪宁高速南京连接线马群段,东至七乡河,全长10公里,路幅140米,是贯穿仙林大学城东西向的条主干道。针对仙林大学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借鉴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设计理念,提出了“自然的城市”的新理论,强调“将城市建于自然”的风格。基于这样的理念,仙林大道形成一条穿行在公园中间的生态景观大道,既保持了栖霞地区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色,又以现代化的手法,利用植物分隔出不同的空间,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与表现城市文化特征相结合,方案得到社会高度评价,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景观大道。

仙林大道植物空间构造方法

利用植物不同高度、种类、质地塑造出不同的空间。

1.开敞空间: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限制空间的因索,四周开敞、无隐密性,不栽植高大乔木或大间距栽植高杆稀叶乔木,下植低矮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使外围景色大量映入道路行车视野,形成对景,如多个调头路口中央分车绿化带及景观视线较好的羊山公园路旁均运用植物营造出开敞空间。

2.半开敞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植物的封闭,限制视线的通透性适于用在一面需要隐蔽,而另一侧又需要景观的场地,以成排的常绿乔木为背景,种植花灌木,使外围情况尽量完全遮挡,形成障景。

3.覆盖空间:顶部封闭、周围开敞,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来形成。通常,该空间为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宽阔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能形成强烈的垂直感觉,使外围景色适当借人道路行车视野,形成借景,仙林大道人行道多运用植物形成覆盖空间,为行人提供生态自然的遮荫条件。

“自然的城市”新理论植物配置实例

1.标识性节点植物配置

在仙林大道环陵路起点、九乡河西路等路口,作为道路边界起点和进入城区的端点,是道路整体景观空间序列的开始,设置有标识性节点景观,通过植物、景石组团搭配,给人以识别性强的第一印象。标识性节点景观般位于道路中央分车绿化带,车辆行驶的第一视觉中心,如环陵路路口,以景石为中心,上刻“仙林大道”四个镶金大字,赫然醒目,四周以美人蕉、南天竹、黄杨球、观赏草等植物形成一个高低错落的组团,而九乡河路口的仙林大道标识性节点植物配置则以两棵造型优美的朴树形成完美对话,下置景石,简单明了而又意味深远。

2.序列性植物配置

以片植及列植树木、成片花海地被等形成一个又一个连绵不断的景观点连接成线,如仙林公交中心站东,列植两排高而直的广玉兰,方向直立、树冠形态整齐、气势强大,使行人置身在生态树林之中。而羊山公园站的萱革花海、丝兰丛,南大仙林校区站蔷薇墙等,盛开季节精彩纷呈,无论是花卉型地被、球类常绿灌木、团行灌木和乔木形成层次分明的组合种植,还是地被层线性排布,有节奏有秩序的进行排列。

3.充分利用地形的植物配置

“自然的城市”理论以自然为基础,营造生态宜人的环境是其宗旨。仙林大道朱庄路通过自然式坡地起伏,以尊重自然、模拟自然、体现自然为原则,同时通过植物来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利用地形起伏,配以曲线构图形式,层次清晰优美,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画卷。而仙鹤门站,将地形与浮雕墙结合,植物则以简单草坪为衬托,线条简洁明朗。

4.“绿色窗帘”法植物配置

以仙鹤门往东的保利紫晶山为例,为保护居住区的私密生,人行道种植高大乔木形成小区的障景,同时也成为道路景观的极好背景,其下林带则顺应地形层次丰富,如绿色窗帘遮挡住宅的私密性,使地形、绿化和建筑景观融为体。

5.季相配置

季相变化一直是植物景观的重中之重,春季人行道边种植的海棠、迎春、红花檵木、红叶小檗、红叶石楠和黄杨球,地被植种植了玉簪、剑麻、萱草,或花开似海,或新叶鲜艳,气势非凡。夏节法国梧桐绿树浓荫,紫薇、木槿、合欢等竞相绽放,秋季则迎来成片红枫、银杏、法桐、马褂木等色叶树木形成的大片落叶景观;冬季腊梅、红梅等为路旁增添道路景观的生态艺术性。

总结

12.中国传统特色山水城市理论 篇十二

0 引言

中国自先秦时期便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 但谈及确切、系统、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生态城市理论却为数不多。首先, 由于我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 其主要思想分散在经、史、子、集四类文献典籍中, 当代中国的生态学是以西方学科为范本仓促重新建构而成的[1]。其次, 我国近代的城市建设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 重点建设的城市以工业城市居多, 可以说我国近代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考虑生态城市的建设。自1990年以来, 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当我国开始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时, 国内学者将西方生态城市理论作为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理论来源, 从而忽视了对本土生态城市理论的探索。本文从为数不多的本土生态城市理论中选取“山水城市”作为研究内容, 主要从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理论内涵、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法则、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方法进行阐述。

1“山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

“山水城市”概念最早出现在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先生写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钱学森先生最初是想将中国古代山水诗词、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融为一体, 从而创造“山水城市”[2]。吴良镛教授认为:“山水城市”——“山水”泛指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城市”泛指人工环境 (Human Environment) 。“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 (以“城市”为代表) 与“自然环境” (以“山水”为代表) 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3,4]。

2“山水城市”理论内涵

2.1“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概念以“天人合一”这一我国传统生态哲学为主旨, 其实质反映了我国对城市环境的一种理解与期望。我国古代道家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管子则视水为“万物之本源”。这表明我国古代哲学家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重要性。而就自然而言, 其最鲜明的形象主要就是河川山岳。“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就是自然。“天人合一”观在生态学上有3层含义:在要素之间, 强调天与人的关系, 并将其定位为天人一体, 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在生态道德目标层面, 强调天人共生共荣;在生态道德准则层面, 强调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对于山水城市而言, “天人合一”可以理解为:人与山水的整体、人与山水的共生共荣、人应当尊重山水特质。

2.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在山水城市理论形成之初, 钱学森先生就提出“充分应用祖先留下来的园林艺术珍宝, 重视并搞好环境美”“在社会主义中国, 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5]。山水城市的理论内涵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密切相关。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阴阳五行内涵直接影响了山水城市的方位布局和景观格局, 使之强调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 对应四方四灵[6];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建筑和植物的造园要素和营造手法理论能够应用到“山水城市”的规划和构建中, 例如掇山理水、山水建筑空间营造、植物配置等。以植物配置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前强调生态原则, 注重充分认识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 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特征, 分辨其观赏价值。这一点可有效应用于“山水城市”中绿地系统的规划。即“山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尊崇生态优先的原则, 注重自然森林资源保护, 实施退耕还林;在新增绿地规划时, 优先考虑乡土植物的使用, 并建立健全“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注重绿地规划与景观相结合, 例如构建城市绿脉、选择对城市景观提升大的物种、打造山林季相, 避免山体季相单一等[7]。

2.3 自然人文特性并存

我国的山水城市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营造, 同时还包含了城市空间格局独特的文化意义, 使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两重含义。中国古代诗词、山水画、文人士大夫对城市建设的贡献都是山水城市格局意象的重要载体。首先, 中国古代诗词与山水城市格局创造源泉具有相似之处, 从山水环境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其次, 文人阶层亲身参与城市建设, 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他们是山水城市格局创造的主体, 创造并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三是山水城市构建集中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大局观及布局的收与放、主与次、虚与实。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指导着城市在营造时应结合城市文化脉络和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景观资源、分清山水城市构建要素的主次关系、正确处理城市远景和实体近景的关系。

可以说, 山水城市格局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城中居民人格的完善化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中国古代山水城市格局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概念, 更是一种“情”“意”“气”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8]。

2.4 批判性地域主义

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 由于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 他们开始赞美和引入田园风光为理论核心的城市改造。而中国山水城市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特有的人文气质, 它的内涵不仅限于城市绿地景观空间, 同时注重中国城市自身的特征和文脉。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设框架基本源自近现代西方注重功能的现代主义城市理论, 因此, 在该理论结构的前提下, “山水城市”应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失误而产生的一个重大理论调整[9]。

3 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法则

3.1 山水城市环境格局构成要素考量

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要素包括:城市选址、城郭形态、城市轴线与城市朝向、道路走向等 (见图1) 。对于城市选址而言, 中国古代的城市选址, 自然山水环境是重点考察的先决条件。《管子·骑马篇》记载:“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10]。《周礼·夏官》主张建城“若有山川, 则因之”[11]。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 自然山水环境宏观上决定了城市的存在方式;对于城郭形状而言, 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功能包括防御和空间限定。我国古代城墙以方形为主, 但受山水格局的影响也存在不规则城郭。古代城市因借自然, 就地修势, 使自然山水无形中成为城市的一道城外之“城”, 并将自然山水纳入城市之中。代表城市包括古代延安、紫阳、宁州等。另外古人将山水纳入城郭之中, 除了考虑其军事性质外, 从另一个层面说, 也是人文精神的考量;对于城市轴线, 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营造强调城市轴线与山体变坡处吻合, 城市轴线还影响着城市整体朝向, 城市整体朝向强调与主轴线走向一致, 注重“辩方正位”, 并以南北为最佳, 例如秦朝阿旁宫和隋代洛阳宫城;对于道路轴线, 城市街道强调呼应周围山水、与主要景观形成对景关系。自然山水环境和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格局街区的大致划分, 从而展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亲近, 与周围人文环境的融合。

3.2 城市格局尺度设计

古代山水城市格局受水域流域等级、周围山水格局的影响。以沟壑区山水城市为例, 其河谷空间体系可划分为3个等级的地域空间, 从而形成流域河谷空间等级与人居环境空间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城市主要位于一级支流河谷;镇区主要位于二级支流河谷;乡村主要位于三级支流河谷, 从而划定土地空间条件基础。我国古代城市内部尺度, 通常以自然山水中的风景建筑为基准, 采用模数网络进行控制。古人在规划丈量土地时, 通常以50步或100步的整数作为基本单位。以古代延安府城为例, 其城市尺度就是在“50清步见方”为模数的网络内进行控制。

3.3 风景建筑完善山水格局

山水是自然的产物, 其形态格局无法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理想人居模式。古代山水城市通过添加人工标志物、改变微地形来改变其原始状态, 从而使其达到理想或接近理想的状态。我国古代山水城市中数量繁多的塔、楼、阁等风景建筑是人们主动“完善”山水格局的例证。

3.4 立体空间视觉系统

古代山水城市注重将城市选址、轴线定位、尺度控制、城内标志物的营造等与城外风景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活动不仅停留在平面上, 还在较大尺度上结合自然山水环境对三维立体空间进行梳理,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城市立体空间视觉系统。我国古代的山水城市格局是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综合考量创造的结果 (见图2) 。

4 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方法

4.1 山水城市适用面

古代山水城市建设强调风水, 即在城市选址阶段便会注重自然山水, 强调山环水抱、坐北朝南。但现代城市建设选址无法完全遵从自然环境布局。交通枢纽型城市、工矿型城市等的选址更多依据城市功能、自然资源等要素。因此, 当代城市建设并不强调所有的城市均建设山水城市, 而是针对自然山水条件好的城市。对于平原城市、缺水城市不提倡人工挖渠造山, 体现了因循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旨;其次从城市规模层面讲,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超大型城市, 不强求在现有城市肌理和脉络上添加中国特色的“山水”意境, 而更加关注城镇发展转型期中的中小城市建设, 对于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地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中小城市应是山水城市建设的重点。

4.2 山水城市总体规划原则

山水城市总体规划应从保护城市景观的异质性着手, 建立城市多级层次结构。控制城市景观要素的嵌块体总数分布的均匀程度、集聚与散布趋势、连接程度, 从而控制城市的随机、无序蔓延和连绵。通过总体规划维护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生态系统自外向内的衔接与过渡。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4.3 山水城市空间构型

在山水城市空间构型之初, 应全面掌握城市自然环境的历史、特征、区位和构成。通过分析研究, 量化指标确定软质景观 (即由植物形成的, 山脉河流为骨架的人化景观) 的区位和数量, 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和骨架;其次建造城市硬质景观 (即相对软质景观而言, 包括除绿化、山脉、河流以外的城市一切有形构筑) , 使其围绕软质景观, 因山就水、因势利导地组织建设, 使城市不仅具有宽松的经济环境, 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软质景观的选取应注重积极开敞性, 使其自成一体, 综合均衡地分布在城市总体空间中;硬质景观应根据软质景观的区域特征和自身不同的功能要求, 在多元化的大趋势下, 把握城市总体风貌, 正确确立城市空间构图、空间过渡和空间发展[12]。

4.4 山水城市色彩规划

山水城市色彩需向自然靠拢, 尽量保护并凸显自然色;注重继承和发展城市文脉, 以城市传统色调为基准, 显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真实性;服从城市总体功能和分区功能;坚持自然环境色彩的和谐, 山水城市在有自然色的情况下, 尽量使其构成山水城市的城市底色, 使文化色服从于自然色[13]。

5 结语

上一篇:教师节主题班会优秀反思下一篇:诚信无价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