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2024-07-08

走进经典润泽心灵(共14篇)

1.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一

《品味经典,润泽心灵》

何为经典?经典是人类文学长河中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珍贵典籍,它体现民族的最高智慧,承载着哲人的思想光辉,渗透着圣贤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品读经典,从经典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形成广博宽厚的思想和人格。

“读一部经典的好书,就像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读古人之书,好比与贤人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阅读一部经典,犹如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智慧的滋养,心灵的润泽。

苏东坡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书卷气,那种书卷气雅雅的、淡淡的,总是于不经意间表现在举手投足中,又带着那么一点点的清高和超凡脱俗。我想苏东坡之所以那么潇洒,大约就是因为虽然身外一无所有,但内心却腹有诗书。诗书就是他的高深修养,就是他的浩然正气,就是他出污不染的操守,就是他不惊不怒的气度,就是他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在黄州他穷的连一口酒都喝不上,但却有了堪称千古绝唱两赋一词;在海南他穷得连房子住都没有,但却有了震烁古今的伟大人格。最穷不过杜子美,千秋诗圣到如今。人生的“大有”,只属于那些“腹有诗书”的人。

腹有诗书,临茅厕而小酌,不失风雅;胸无点墨,居华堂而高歌,也是无赖。有学识,有见地,有胸襟,虽贫居闹市自然有人敬仰;无修养,无主见,无德行,虽再装腔作势也不过琐屑卑微。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不是妆点,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悟,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磨练,是古今贤达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润泽。

《论语》沉淀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堪称经典,它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方向标,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传达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面对失败,也要昂起头勇敢的继续向前。它如老师教会我们道理,引领我们向上,润泽我们的心灵。

中国古诗词,传承文化的精神纽带,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一代枭雄曹操,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乱世漂泊的李清照,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千百年后仍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取精神财富、润泽千秋万代。

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发展自己,我们必须像海绵那样,不断地吸取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阅读经典能提升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经典,使我们在思接千载,祝通万里。可上九天揽月,亦可下五洋捉鳖,可朝拜秦皇汉武,暮访孔孟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菊,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南可徘徊于江南雨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徜徉书海,智慧人生,让我们品读经典,让书香浸润人生,聆听读的声音,享受读的快乐,让心灵,在书香中徐徐穿行„„

舒兰四中

2.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二

一、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

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整体阅读”的语文教学模式, 使学生做到:在纷繁的材料中能分清主次, 在众多的现象中能看出本质, 在复杂的事件中能把握主旨。如何实现整体阅读?不是单纯的学法问题, 应是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整体观念,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在关键的几个环节要把握好:一是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 课的开头起导向作用, 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 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二是分析局部应不忘整体, 我们强调整体阅读, 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 而是强调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 优秀文章的细节有许多是作者的传神之笔, 分析细节是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必经之路, 如果只研究细节, 就很容易将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细节、突出整体。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少而精, 吃透文章内涵, 领会文章精神意图。

二、关注学生阅读的内心感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 问他们经验, 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原因是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 为获取信息而阅读, 为实用而阅读, 为兴趣而阅读, 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 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 它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 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 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 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 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 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 它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 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因此, 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希望。

三、阅读教学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分析原因, 根源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许多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仍然是注入式的讲授法。要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低效率情况, 首先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为了在课程教材整体改革中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 “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 并从学习方法, 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了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 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 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 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 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就我的体会而言, 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 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 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创新挖掘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 敲得巧, 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 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 努力启发, 精心点拨, 巧妙引导, 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 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常说:显见之美, 没有错过, 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 如能发掘, 则是创造。确实, 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 能从平淡中见奇崛, 于细微之处悟精神, 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阅读教学, 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目前,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课时占教学总课时的比例最大, 处于核心主导位置, 因而可以说抓住了阅读教学, 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 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益, 就能促使语文教学的效益的整体提高。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挑战, 促使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为培养造就大批创造性人才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 使每位学生成为一名主动的、成功的学习者。

摘要:阅读教学应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阅读的内心感受, 阅读教学应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阅读教学应创新挖掘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让国学经典走进学生心灵 篇三

一、对中小学国学教育认识早,角度新

早在2010年,县委书记在学校调研时就强调:我们的老祖宗留下很多优秀的国学经典,可惜这些经典在当代教育事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临武县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我相信,这样做,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以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都会大有好处。从此,县教育局立即组织力量调研,制定了行动规划,并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2011年全县中小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头等大事来抓,从课堂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四年来常抓不懈。

二、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给力大,措施新

1.确立了“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教育局局长亲自抓,各中小学校校长具体抓落实。

2.确立了“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工作方针。《国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小学国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分别列入中央教科所、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专家来临武县现场指导工作。

3.制定了临武县中小学国学教育活动五年规划,下发了《临武县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4.明确了“国学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经费渠道。近三年来,县财政共下拨了300多万元,专款用于国学教育的教材、教案编写与印刷及国学活动、国学科研开支。

三、中小学国学教育内容实,体系新

2011年,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编写了一系列的全县各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自成体系。《国学选读》教材和《国学精品教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他们编写的《国学选读》不仅内容精干、图文并茂、充满情趣、雅俗共赏、融会古今、便于自学,还根据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适当的分级分类。小学《国学选读》教材共分三册。一、二年级为第一册,选择的内容是《三字经》《弟子规》;三、四年级为第二册,选择了《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增广贤文一》;五、六年级为第三册,选择了《增广贤文二》《论语》《格言联璧》《谚语》《歇后语》。中学读本收集了更丰富、更专业、更富于精神和智慧的经典内容。在与全国各地同类教材、读本的对比中,临武县这套国学教材或读本的立意、编选水平和探索精神都是高水平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原文、注释、译文、故事的编排方式呈现,调理清晰,文字凝练、可读性强。书中插入了130多个故事和300余幅图画,润泽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智慧世界。

四、中小学国学教育活动多,形式新

1.课堂教学发挥了主阵地作用。全县各中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每周两节国学课,每天15分钟国学诵读,每期1次国学教育质量监测。国学质量检测实行全县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学校统一阅卷。

2.国学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几年来,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的国学教育主题活动,2012年开展了“读经典书,做儒雅人”国学经典诵读大赛。2013年开展了《少儿国学风采大赛》、“百家国学少年评比”“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论文比赛”“赏紫薇,品国学,做最美临武人”活动。2014年开展了“国学教学比武”活动。

3.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一中、三中、城关中学、香花岭小学等20多所建立了国学文化长廊或国学花园,一中建立了国粹文库室、书画工作室,香花岭小学、贝溪小学等小学建立了国学教育室,全县各中小学均开辟了国学大课间活动,诵读、武术、舞蹈异彩纷呈。

4.学校国学教育与社区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国学花园随处可见,书香浓郁,古韵芬芳。临武县城新建的河滨花园建立了国学文化长廊,花园小道上伫立着50多块国学石雕。各大型社区和各主要街道、集会场所都建设了永久性国学文化景观。

5.临武县一中充分利用临武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国学资源优势,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400平方米,在新校区新建《临武书苑》(正在建设中,2016年7月竣工),既提升学校的国学教育水平,又对外开放,辐射社区。

五、临武国学教育效果好,面貌新

临武国学教育的成效是巨大的。国学教育经验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国学教育负责人受邀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讲学,临武各校园接待外来参观者2000余人。课题获国家一等奖和省一等奖。而今,当你走进临武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经典、一句句名言。《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随处可读,“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生“走到哪里都有经可读,有典可诵”。当你走进临武主要街道和社区,随处可见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长廊或国学花园。一个个或方或圆的石头,既是花园景观又是智慧灯塔,在阳光下生辉,在月色里泛美,无不流溢出古典的芬芳,散发着历史的沉香。人们感知的是国学经典的悠悠古韵,沐浴着的是社会进步的温暖、民族的智慧。在临武,国学经典不仅演绎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校园生活方式,更演绎成了临武县人民的一种常态化的社会修养方式。孩子在变,家长在变,干部群众在变,临武县正在变成为传统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学县”。

4.唐利莹 书香润泽心灵 篇四

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八(1)班

唐利莹

有一句令我感受至深的话是这样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多年来,读书与我如影随形、相知相伴,不仅使我增长了才干,帮我明辨了是非,更融入了我的血液,丰富了我的人生,润泽了我的心灵。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我们被书中所展示出来的世界所吸引。通过这个世界,我们了解宇宙和我们自己,从我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影响,改变着自己。正如美国作家特惠曼所说:“你最初读到什么东西,你最初看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你未来生命的一部分。”在蓝蓝的天空中,是谁最快乐?是鸟儿,因为蓝天给了鸟儿一双坚硬的翅膀;在茫茫的大海中,是谁最畅快?是鱼儿,因为大海给了鱼儿一片广阔的世界;而在我的心灵深处,最依恋的是永无止境的书山。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明白人活着的真正意义。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

书既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不断启迪我;她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地交谈。《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多为他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的成长离不开书,课堂的书让我学习,让我思考,课堂上的本本厚书写满了难题,记满了知识,我喜欢读,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讲解,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的大脑日益充实。书那是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间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我为岳飞的壮志未酬鸣不平,为阿Q的悲惨遭遇感到叹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一本好书使我们可以从科学家奋斗的文字里体会攀登的艰辛和执着,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他们同命运搏击的坚强意志。

5.走进初一,我的感受---宋润泽 篇五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一定在对美好未来的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今天的老师、同学们都把自己打理的漂漂亮亮。办公室、教师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相信在这种新气象的感染和鼓励下。我一定要在新的学期取得新进步。上初一了,第一个感觉是新鲜。校园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因;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引人入胜;同学们相处是那样融合、愉快;现代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以及实验室又让我流连忘返。这一切与小学都有着很大差异,是我感到无比新鲜、有趣。上初一了,第二个感觉是对未来的于向往。在开学典礼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美好的心原系在气球上,放飞到蓝天。大家的愿望望各色各样,有的希望成为音乐家,把中国的传统音乐推向世界;有的希望成为记者,让全人类都中国的今天的飞速发展而惊叹;有的想成为文学家;理想是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初中这三年,我们会给未来打下美好的基础,朝目标一步步迈进。

上初一了,再有的感觉是紧张,在优秀的中学里,学习的竞争相当激烈,从而给了我相当大的压力。一不留神就会被拉在队伍的后面,所以不能放松。要是是处在学习的状态。

6.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六

一支墨笔,勾勒寥寥几画;一叠素笺,映染多彩人生。写作,润泽我的心灵。

忆起懵懂小时,总爱模仿那古时骚人墨客之样,舞文弄墨,却也只是用那数个儿童间才可了解的“文字”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脑中的天马行空。每每想到自认为有趣之事,便咯咯笑个不停……想来,年方少时,那一涸写作之泉眼就已留在了我的心中。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幼稚小儿终成青葱少年。阅读的增多、知识的积累,心中那泉眼便如有涓涓细流,随之流淌。经转流年,写作之热爱于我来说,非但不曾淡却,反而如陈酿般愈发浓烈。想来是因习惯了它的润泽罢!

父母工作繁忙,总不着家。故而写作倒成了我一大挚友。最爱傍晚,放学归家,卸下一切沉重负担,独坐于阳台窗边,望彩霞似锦,赏落日余晖。左手展卷,右手执笔,忆起一天所历之事,提笔即书,不觉心下满了几分。

写作如泉,润泽我的心灵,故而我忘却困扰。

日暮渐沉,倦鸟归巢,昏黄傍晚,已成黑夜。夜卧矮榻睡复醒,内心烦躁,不得安眠。轻点灯盏,翻身下榻,轻起长卷,奋笔疾书。漆黑的天空,群星荟萃,月儿此时仍是挂于柳梢上头。不知谁家放起了孔明灯,三五盏自在蹁跹,恰似空中繁星点点,于天边不倦地忘返流连。此情此景,悉数记下。夜已极深,翻身上榻,关闭小灯,阖上双眸……明月星辉长相映,白纸墨笔伴身侧。

写作之泉,润泽了我的心灵,缓解了我内心的烦躁。

写作,是一场历史的追溯,是跨越时空的谈话。我惊叹于那景德镇的炉火白窑,青瓷花,便提笔记下“昌南烟雨凉透瓶身骨中化,便装下茶的清雅酒的潇洒,唐诗宋词浓墨重彩,遥遥等春发,只劝岁月少几寸浮夸。”我跨越那水之一方,听到陆游独吟“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便即刻应下“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在写作的世界中,我结交了许多笔友。我看到了司马迁的毅力;走进了曹文轩的想象;领略了高尔基的气势;感悟莎士比亚的文艺。它们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中穿梭不息,不断轮回。

笔与纸充分接触,发出细细的沙沙之声,只觉软进了心里。倏然发觉,我已由那个粗心,顽皮,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沉稳,细心,冷静的女孩。

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那泓写作之泉,已深深润泽了我的心灵。

墨笔在素笺上勾勒,引出的那一泓清泉,便是心灵所归属。心之所向,笔之所往,皆随那润泽心灵之清泉流向远方。

作者:李尧

7.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七

一、优化环境, 促进阅读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氛围, 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一所学校可能具有设施, 但是, 如果没有书,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 或者, 如果大家都不爱书, 对书无动于衷, 那么它就还不可能成为学校”。“环境塑造人”,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唤醒学生阅读期待, 促进有效阅读的基石。教师只有通过优化“阅读, 悦成长;阅读, 悦快乐;阅读, 悦幸福”的阅读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文、用文, 使学生成为“阅读发现者”。比如, 学校根据校园实际情况, 对走廊、教室、图书室进行精心打造, 墙饰以《论语》《弟子规》《经典诗文》名句为主;班级设立“绿色图书角”“书海园地”“阅读加油站”;在大厅、楼道、班级悬挂名人名句, 营造“人文书香”“书香文苑”“人文悦读”的阅读氛围, 使学校、班级成为阅读趣园、阅读乐园。

二、优化资源, 推动阅读

信息网络的普及给阅读提供了广泛的语文阅读资源, 特别是许多带着功利性和营利性书籍或“阅读”融入小学生的生活之中, 教师如何取舍、优化资源就变得至关重要。教师优化、统整阅读资源, 必须明确阅读推广目标, 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科学、合理地统整“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阅读资源”。比如教师、家长一起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 充实、完善、规范网络阅览室、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书籍的种类、数量, 有条件的可以统整家庭、社区阅读资源, 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阅读指导中心”, 推动“大阅读”。

三、优化活动, 带动阅读

学好语文, 必须保证大量的阅读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优化阅读活动是带动阅读实践的前提条件, 是推行“ 人文悦读”的“ 助力器”。优化阅读活动涵盖课内、外。课内, 教师提炼课文主题、单元主题, 拓展延伸主题阅读内容, 以读促写、以文带文、以单篇带多篇, 促进学生在“群文”中阅读、“群文”中读写;课外,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阅读活动。另外, 还可以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实际, 组织开展“四个一”、“三个一”、网络阅读、“晨诵、午读、暮写”等活动, 带动学生阅读。

1.执行“四个一”。定期开展“月荐一本书”“日读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半年一交流”活动。每位学生每年推荐一至两本书, 推动“大阅读”。比如引入古典诗文、经典名句进校园, 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背诵古典诗文;以“读童话、演童话、写童话”为突破口, 促进阅读实践。

2.实行“三个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学生日常阅读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讲一个精彩故事”“写一篇心得”。

3.推行网络阅读。学校网站开辟“人文悦读·翰墨飘香”阅读专栏, 发布推荐阅读书目, 搭建网络读书平台, 定期发布、更新专栏内容, 引导和组织广大教师、学生踊跃投稿, 推荐好书, 撰写读书心得体会, 交流读书经验, 促进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 加强教师、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

4.实行“晨诵、午读、暮写”。教师引领学生“晨诵、午读、暮写”。要求学生, 每天到校后, 早晨诵读经典诗文;中午默读“分级课外读物”和中华经典诗文半小时以上;下午放学后要求学生坚持写十分钟读书日记。

四、优化方法, 促进阅读

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是促进有效阅读的根本,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方法, 做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指导者。比如:选读法——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 指导选择性阅读书籍、报刊、段落片段的精华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教师根据书籍、课文、报刊的重点文章、重点段落,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 逐篇、逐段、逐字、逐句地阅读;速读法——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内容, 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摘录批注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精美的词、句、段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有趣部分画记号、作批注, 写写自己的感受。

五、优化评价, 激发阅读

评价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一旦形成, 就会使所学的化为自己内在的行动。“多一把评价的尺子, 多一批优秀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以“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优秀的读书笔记推进会”等形式开展。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教师及时鼓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 就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因此, 我们要优化阅读评价方式, 突破原有单一“终结性评价”的方式, 以“激励学生”为宗旨,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把学生阅读评价放到日常阅读之中。

8.涵养心灵 润泽生命 篇八

1. 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是价值观、教育观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功利色彩仍然较浓,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教育的本义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今天,我们应该做到“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涵养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

2. 关乎孩子的生命成长——教育是一种科学行为,我们应该把基础教育办成关怀学生一生成长的教育。荀子说:“以善先人者之谓教。”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情操素养的熏陶弃之不理,导致孩子人格的畸形发展。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们缺少是非的辨别能力。媒体、网络的黄、赌、毒、暴等信息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不有效、及时的教育,很可能形成“反教育”,使孩子误入歧途。孩子的涵养教育是抵挡社会不良潮流的牢固防线。

3. 基于学校的文化积淀与建设——涵养教育是建构校园文化特征的校本行为,我校已有六十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意在通过建设人文和谐校园,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美的教育中,涵养身心,润泽心灵,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为学生的幸福一生奠基,让涵养文化成为我们的教育生活。

涵养教育的理念解读

一、理念解读

涵养是一个人具有宽阔的教育胸怀,明事理知进退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涵养教育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情绪的调控方法;二是道德、学问等方面的教育修养;三是滋润养育、培养的教育能力;四是积蓄、保持修养的教育品质。

涵养教育,使人活泼而不轻浮,使人稳重而不呆板,使人热情而不张狂,使人沉着而不郁闷,使人和气而不盲从。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塑造自我的心理工程师。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想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教育亦然,一个受过涵养教育的人,既有外在的修养,又有内在的气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魅力往往体现在涵养上,而涵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而涵养教育就是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细处着力,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二、我们确立的涵养理念如下

核心理念:涵养心灵,润泽生命

行为方式:加强涵养学习、学会涵养处世

小学阶段目标:人性涵养、文化涵养、国学涵养、课堂涵养、实践涵养

人生目标:涵养人生

涵养培养方式:教师涵养育人、学生涵养成长、学校涵养立校

涵养教育践行支撑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及模式,简述为“一体系五模式”。

“一体系”就是课程教育体系,即通过书法、绘画、国学、学科的教育提升学生素养。通过人性教育模式、文化教育模式、国学教育模式、课堂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来推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如下:

一、人性教育模式

人性之美在于真、善、美。我们通过“八个学会”的教育努力实现人性之美。学会处静; 学会思缓; 学会容忍;学会谦让;学会看淡; 学会放平;学会感恩;学会尽孝。

二、文化教育模式

漫步学校角角落落,随处可看见错落有致的名言夹画和故事夹画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固定在简约大气的木框内,按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底图。或意境悠远,或文雅古朴,或厚重隽永,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启迪。

壁画按照楼层分设主题。一楼以“德育”为题、二楼以“勤学”为题、三楼以“礼仪”为题……整个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画面图文并茂,雕塑形神兼备,富有视觉美感,充分发挥着她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三、国学教育模式

让国学融入课堂是我校的教育特色。我校精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的经典篇目和广为流传的经典唐诗宋词,后期还编制印发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一、二、三册,对各年级学习内容进行统一设置。

各班每周一堂经典诵读课,目的在于使孩子们“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组织经典诵读: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背诵《弟子规》、经典古诗,五、六年级学生背诵《论语》。坚持开展每周一首诗的诵读,坚持“一日三餐”(早读、课前读、中午前读经典诗文)诵读。诵读古文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每月一节经典诗文研讨课,形成我校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激趣引入——读顺原文(借助拼音)——知晓大意(据注释)——感悟道理(结合生活)——导述言行(结合自己谈认识)——拓展延伸(名人警句,诗文……)。

我们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经典诗文伴我成长》(上、中、下),人手一册,发放到全体师生手里。每个教室门前,每周都会更新一首经典诗文,让学生每周至少背熟一首经典诗文。每个月都有以年级为单位的有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展演,每个学期都有全校性的经典诗文大型节目展演。通过朗诵,通过展演,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经典诗文的琼浆玉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文化。另外,围绕“我诵读我快乐我成功”这一主题,精心打造教室文化。建立班级经典诵读争星榜,每月得星最多的命名为“班级小名士”;设立“快乐屋”,每个学生设有一个收藏记录快乐的笔记本,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交流;运用“今天我最亮”展示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风采的机会。

每学期学校分高、中、低年段,在学校大操场进行国学展演。每个年段都有一个主题。低年段的“孝敬篇”,中年段的“礼仪篇”,高年段的“诚信篇”,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国学展演。通过经典诵读及国学展演活动,让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了今天,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四、课堂教育模式

课前齐诵《坐姿歌》,书写齐读《握笔歌》。摆放整齐的课桌、陈列有序的书本、端庄的坐姿、优雅的握笔、迅捷一致的起坐、和蔼亲切的师生问好,落落大方的应答、琅琅的课前经典诗文诵读……一道独特的课堂风景线呈现在松和校园。

多年来,我校潜心探索课堂教育模式的建构,提出用优秀课堂常规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的创新构想。从课前课后的礼仪习惯、坐姿习惯、写字习惯以及课堂的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团结合作等入手,规范学生、培训学生,形成一整套规范良好的课堂流程。

书法课可以感化人、陶冶人。通过练习书法,能使人薄弱的情感更加丰富;软弱的意志更加坚强;毛躁的性格变为稳重;粗心变为细致。练习书法——练心、练身、练性灵。

美术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山美、水美、自然美”与环境教育;“名家、名作、名人效应”与理想教育;“赏美、懂美、崇尚美”与审美教育。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修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五、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在开展各种涵养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会让教学处跟德育处联合起来,将传统国学弘扬的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尊师友、习礼仪”的名句,既要学生熟读成诵,更要求孩子把名句内化为行为,用行动诠释行为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涵养教育理念的成效

学校大力开展涵养教育以来,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校园劲吹文明风,真正展示了我校涵养教育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孝心讲文明:学生比以前懂事多了,知礼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学生懂得了回家以后给家长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知心的话了。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和平时,孩子们会用他们的礼仪、感恩行动显示他们高度的涵养。。

诚实守信:学生懂得了知错就改才是个好孩子。放学时,学生能够按时回家,晚了如实汇报,有事及时与家长打招呼。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按时完成作业的人多了,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完成作业的人少了,学生责任感大大增强。

勤俭节约:诵读学习经典名言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现在,即使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饭学生也会捡起来吃掉,花起钱来更是精打细算。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军训活动,磨练意志;参加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参加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德……

涵养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生活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涵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我校六年级毕业学生进入中学,其突出的综合素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的作风令初中学校十分满意。

学校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书香校园”、“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在历次质量调研中成绩名列前茅,参加市读书月的现场作文总决赛连续四年荣获市一、二等奖,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

9.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九

今天我读了《润泽心灵的爱心故事》,里面的一则则爱心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心可以彻底感化一切,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有了爱心;贫穷的人们将受到帮助。有了爱心;世界安全将少出问题。爱心会让人感化,爱心会让世间万物茁壮成长,爱心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也是可以实现愿望的希望。

让世界更加和平,让黑暗变成光明,让战争和饥饿减少发生,让快乐和笑声重现天下,我们努力吧!让爱心不要消失,不要走远。从我做起,让爱心唤起人们的良知,让人们对于突发事件不再熟视无睹,对于弱小的生灵我们要给予保护,对失败者我们要献出爱心给予鼓励。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拥有一颗爱心真的比什么都更有效。我呼吁大家用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维护社会和谐,我愿爱心与正义、智慧与快乐、光明与温暖永存人间!一切都变的更加美好。

10.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泽人生 篇十

——门村小学“读书节”暨经典诵读启动仪式侧记

十月,果实累累,丹桂飘香,在素质教育道路上勇于奋进的门村小学,在金秋十月又迎来了第二届读书节,一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泽人生”的师生读书展示会于10月23日在门村小学隆重拉开了帷幕。

为了更好地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质,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礼,刚毅果敢,和谐包容,智慧诚信”的阳光少年,门村小学巧借经典诵读兴起之契机,全面启动了学校“读书节”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启动仪式上,学校刘明林校长和学生代表王雅静分别作题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润泽人生》、《诵国学经典长知识品儒雅文学强本领》的诵读倡议,来自六年级的40名学生为全校师生首先倾情诵读了《弟子规》经典诗篇,在诵读中,孩子们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读出了“百行孝为先”的真谛。穿越时空的桥梁,把大家拉进了古人知书明礼,孝道先行的良好氛围中,赢得了在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后,一至五年级的同学也先后进行了精彩的诵读。最后校领导还为部分班级赠送了经典书刊,以勉励孩子们潜心读书,习文明理。

据悉,门村小学行政班子高度重视此次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全面装饰了校园艺术墙,营造了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学校教导处和少先大队委还精心出台了经典诵读相关实施方案,拟开展 “建立班级图书角”“优秀课外阅读笔记评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演讲稿征文及演讲比赛”“我是小小格言家征文评比”“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并拟定下周五在学校运动会上组织一个特别的节目“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做到诵读活动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真正让广大师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多一分稳重,少一分浮躁,进一步明晰“爱”“孝”“宽容”“谦让”等精神内涵,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和学生全面进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1.让阳光润泽孩子的心灵 篇十一

一、阳光课堂:和煦心灵,润泽生命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课堂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安全、幸福、民主的世界,给孩子一个自信、创造、自主、开放的空间。师生之间自由地对话,自在地交流,自信地沟通,自得地享受,有助于师与生、生与生平等互助,结成“精神知己”“学习伙伴”。“和煦心灵、润泽生命”是阳光课堂的基本理念及核心价值,为此,学校努力打造阳光课堂,着力凸现五大特性:一是阳光普照之整体性,体现为面向全体、顾及差异、关注弱势、因材施教,防止课堂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二是阳光温暖之关爱性,体现为环境舒适、氛围和谐、微笑赏识、平等待人,防止课堂出现呵斥与责备;三是阳光缤纷之多样性,体现为多发并用、多向互动、多元评价、个性发展,防止课堂出现传统单一而空洞的说教;四是阳光气息之自然性,体现为返璞归真、遵循规律、沟通流畅、过程自然,防止课堂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灌输”和“注入”;五是阳光魅力之共长性,体现为注重基础、关注发展、圆融互摄、教学相长,课堂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

课堂有了阳光就有了活力,孩子们活动更自主了,学习更自信了,笑容更灿烂了。阳光给校园带来七色光彩,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给每个孩子带来了自尊和自信。

二、阳光体验:平等赏识,悦纳融合

同城化教育活动坚持“尊重、平等、欣赏、融合”的核心理念,倡导“四零”教育观,即:“零差异”,本外地学生平等,不仅不能歧视,更要欣赏;接收新市民子女“零拒绝”,用悦纳的态度面对,用真诚的教育感人;本外地学生沟通交往“零障碍”,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融合各地域文化,实现“阳光下,共成长!”愿景;对特殊学生教育“零忽视”,引导教师重视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研究,耐心做好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和心理疏导工作,让“流动的花朵”开得更加鲜艳、美丽。

为此,学校开展了“争三小,阳光之旅”实践体验活动:一是合作性“小伙伴”学习活动,突破课堂,课内外同时进行结伴交流学习,注意本地及外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包括学习互补、个性互补、动手能力互补、文体活动技能互补、家庭差异互补等,旨在实现1+1>2的功效;二是对口家庭互访结交“小朋友”活动,本外地学生之间互访、作客、交往、体验生活,“主人”负责活动设计、布置环境、热情招待、组织活动,“客人”负责赠送有意义的礼物、记录成长日记。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习俗、地域文化,提高交往沟通能力;三是少年宫课外兴趣类“小主人”拓展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琵琶演奏、葡萄栽培、模型制作、特长展示等兴趣班培训或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地及外地学生之间结伴学习、生活、锻炼,入学、受教育、参与一切活动的机会均等,实现无痕化融合,让新市民及其子女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本地学生更具包容性,与新市民子女携手共进,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动培养了孩子自信、智慧、悦纳、宽容、体贴、互助等积极的交往意识、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全的人格。

三、阳光家访: 温暖关爱,慧泽成长

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要求教师每月重点家访3—4名新市民子女,做到“三送”,送真诚、送鼓励、送方法。“送真诚”即要求全体教师献出一点爱心,尽量带上一份薄礼,或学习用品、或文体活动器具、或中华经典读物、或学生喜欢的儿童用品等,让新市民家长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一片真诚;“送鼓励”即要求全体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一定要鼓励为主、赏识为主、表扬为主,放大新市民子女的优点和长处,肯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处,或展示学生优秀作业本、或发放阳光点点卡(优点卡)、或展示突出表演或表现的照片、或给予语言赏识与激励等,让新市民家长和子女不仅不害怕家访,更从内心欢迎家访,并从中得到鼓舞的力量;“送方法”即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方法引导和启迪,或讨论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优化、或研究孩子的兴趣特长如何培养、或探索家長如何发挥榜样作用、或引导家长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让新市民家庭教育建立教育新观念、新思想。

学校还优先安排新市民子女参与学校的一切活动,如今年寒假期间,学校开展了“快乐寒假行”系列教育活动,包括班主任与新市民子女一起“快乐过大年”,学生给老师拜年,老师给学生压岁钱,师生一起包馄饨或饺子,吃年夜饭,如同一家人,其乐融融;组织新市民子女一起参加社区“快乐大本营”基地活动,与社区一同开展迎新春,包括剪窗花、写春联、观舞龙舞狮等活动,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学校还组织近60名优秀新市民子女(阳光好少年、好儿童)参加“快乐港城游”活动,参观张家港市科技馆、城市展馆和梁丰生态园、张家港公园等市区文化景点,感受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港城新貌。活动让新市民子女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文明素养与综合素质,增长了见识,并尽快融入到了张家港城市生活。

许多老师走进新市民家庭、走进新市民生活,收获了一份教育的责任和担当,感慨于新市民的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家访给了教师教育的责任和力量,给了家庭教育走向成功的勇气和信念。家访成为一场场及时雨,成为凝聚教育合力的粘合剂,成为老师和家长心灵相约的契机。

如今的泗港小学校园内,到处都充满着阳光的气息,到处是和谐温馨的画面。光明、爱心、温暖、智慧正滋养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江苏苏州 215638)

12.走进经典润泽心灵 篇十二

然而,谁要是没有真正坐热一张板凳,没有读些经典名著,他能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屈原的求索、尼采的不屈、简·爱的自由呐喊么?这也是美中不足的吧!生活因物质充实,而精神世界因品读经典而滋润生机,品读经典,我们更能感受到充实。

东坡说:“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我也愿带着这么一种心境在午后的阳光下去翻翻经典,去感受作者的心跳,去触摸他们神采飞扬的脸庞,去聆听他们在顶峰的张扬、在绝望深处的不屈。或许我们一生无法经历那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那些心动的、心痛的、绝望的、奋起的瞬间,但我们的的确确能在这些经典中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带着它一起游历。去看看康桥上的徐志摩抚弄的荇草;去看看那边城小镇那个柔弱而坚强的小姑娘,是否还在等待着傩送;去听听雨巷里那个丁香般的姑娘轻柔的脚步,是否又再次牵住戴望舒的目光。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苍颜白发时别再懊悔,无所依,无所忆。那些不败的花、不老的青山就在这些经典中等着你。

一生坎坷,你只记得商场的奸,官场的恶,情场的伤,当事业名利美女在时光的侵蚀下成为过眼云烟,你还剩下什么呢?纵使身份再高贵,没有这些经过时光淘洗而不衰的经典来滋润空虚的精神世界,心灵也只能如同那繁华的金灿灿的沙漠,寸草不生。静心品味经典,你会发现,酒愈久愈醇。才不会酒醉人伤;茶愈淡愈香,便不会人走茶凉。经典带给你的,不是燃烧生命的烟火,是日积月累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时光、绝望无法侵蚀的。

而今的书架精致华贵,承载的书籍换了一批又一批,却是雪小禅、饶雪漫、郭敬明在轮流交替,还有一些无病呻吟,我是真切地听到经典在最高的荣誉的角落哭泣。倒不是说而今的青年文学不好,只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里。除了这些,我们如何能抛弃经典?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我们人类的文化已缄默千年,如何甘心败在时尚脚下?岁月的长河尚不能冲散它,我们又如何能抛弃它?

13.经典润泽生命 读书伴我快乐成长 篇十三

书是无穷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伤。书是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书是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渐渐成长。读书,真好!

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二班

衣伟豪

14.用“莲文化”润泽孩子的心灵 篇十四

“莲”是连城县的简称,连城冠豸山最早就因远远望去像瓣瓣莲花而被称为“莲花山”。我校创办于1904年,前身叫“莲峰小学”,1980年改名为“连城县实验小学”,百年风雨兼程,学校与莲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花中君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魅力。2013年起,学校就以“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丰富的“莲文化”内涵润泽孩子的心灵。

一、营造“莲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环境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隐性育人功能。

1.创新学校宣传标示和学生社团名称。学校用“莲”元素对宣传标志、学生社团名称进行大胆的创新,把“莲”元素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校宣传版块以莲元素作为底色和图案;校报取名《小莲蓬》;校歌取名《出水莲》;教学楼取名“莲碧楼、菡香楼、映荷楼”;广播站取名“莲蓬广播站”;合唱团取名“莲苑合唱团”等。

2.学校宣传阵地“说”莲文化。校外花圃,石头上刚劲的“莲”字凸显文化之魂,校内树荫下、不同形状的石头上镌刻着莲的九种品质,校园一角的莲花池彰显出玲珑之美。教学楼楼梯、走廊布置了“爱莲说”、“莲碧书香”、“慧蓉画廊”、“菡香科普”、“映荷创意”五大板块,尽量做到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全校还结合莲文化的丰富内涵,设计具有莲文化特色的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环境、班级活动、班级博客、班级风气。特色班集体创建有目标、有要求、有考评,列入班主任考核。

二、开展“莲品质”育人活动

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下提炼出以“高洁”为核心的九种莲品质:善良、朴实、正直、豁达、自律、自立、坚韧、感恩、奉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性活动,落实到每个学年中培养,年年循环,逐年提高,逐步形成九种莲品质。培养“感恩”品质:教师节活动由家长主持,学生自制礼物送老师,体验母亲怀孕之小心翼翼的“护蛋行动”;培养朴实品质:开展“朴实最美”集体生日会;培养善良品质:开展“日行一善”、“积善储蓄银行”活动;培养自立品质:开展“莲蓬小农场”收获节、“小鬼当家、优秀小家长”等活动,如今已成为我校学生塑莲品质活动特色。此外,学校充分认识到仪式活动的教育功能,近两年起精心策划组织三种仪式课程:(1)新生入队仪式。一年级是好习惯培养的新起点,在入队仪式环节中穿插情景剧表演,赠送“自立卡”等环节,让新生在寓教于乐中明确自立的目标与要求。(2)四年级十岁成长礼。四年级是学生心理的重要转折期,在成长礼中,学校设计了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心理游戏,对学生进行自律及坚韧品质的培养。(3)六年级毕业典礼。精心设计“唱毕业歌—留毕业言—奖毕业生—走毕业秀—过毕业门—照毕业照”等环节,让学生体验人生第一个“毕业”的喜乐,激发学生感恩母校、教师的情感。

三、拓展“莲文化”建设空间

1.编写“莲语”校本教材。为使学校莲文化建设规范化、长效性,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莲文化校本教材,取名《莲语》,于2013年9月开始,在四年级开设此课程。《莲语》除以莲的九种品质安排九个主题外,还安排了“我校与莲的渊源”、“说莲”、“咏莲诗词赏析”等内容,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2.开展“莲子争卡“活动。“莲子”代表学生,“争卡”表示争赏识卡,即争以莲生长过程叶→花→果为顺序而设计的莲叶绿卡、莲花红卡、莲蓬金卡三个层次的赏识卡。莲叶绿卡:象征“小荷才露尖尖角”,此卡每位教师可发放,学生只要在任何一方面表现突出,就可颁发此卡。莲花红卡:象征“映日荷花别样红”,代表学生已崭露头角,获得5张莲叶绿卡可到班主任处兑换一张红卡。莲蓬金卡:象征“花之君子”,代表学生已具有莲的高洁品质,获得三张莲花红卡即可到德育室换取一张金卡,此卡每周一升旗仪式由校长颁发。

3.成立“莲洁”志愿服务队伍。学校按自愿原则每两个月组建一批50名学生的“志愿服务队”。“微笑问好志愿者”在校门口向师生送上暖暖问候;“行为秩序志愿者”对学生进行有序上、下楼及不冲跑等纪律教育;“环保卫士志愿者”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学校还组织他们到校外开展“城市清洁我带头”等实践活动;“小小乘务员”每天组织学生有序乘坐公交车;“阳光爱心服务队”每年3月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志愿者们在活动中用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向社会展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奉献中感悟着文明的真谛。

4.创新“学莲养莲”德育作业。为加强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我校结合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连城实验小学《儿童守则》,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原则,以“21天习惯养成效应”为一周期,从莲品质、学习习惯、文明素养、自护自救四个方面分低、中高年级设计“品莲学莲,养德养心”德育作业。如二年级第一期德育作业:(1)今天,你与同学、邻居友好相处了吗?(2)今天,你穿衣服做到干净吗?(3)今天,你上课有积极发言且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吗?(4)今天,你做到不往地上乱扔垃圾吗?(5)今天,你会到池塘、河边、水库旁玩水吗?此作业检验孩子校内、外的行为习惯,学校建议家长每天抽空和孩子逐项反思作业的完成情况,用“有”或“没有”、“能”或“不能”、“是”或“不是”等作出真实的评价,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引导,帮助孩子进步。家长在每天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加关注。孩子在家长的督促、教育下逐步做到校内外文明行为的一致性。为调动学生完成德育作业的积极性,学校每期作业完成后由家长推荐,班级评选、德育室把关开展“学莲养德”好学生评选,并在校外张榜。榜样激励,成效凸显。

上一篇:成都理工大学专业排名下一篇:epc总承包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