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2024-09-01

课堂作文教学研究论文(精选9篇)

1.课堂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基础作文倡导模式教学而不模式化。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操作“三步曲”),分前作文激情、中作文启思、后作文导窍三大环节:

一、前作文指导重在激情

所谓前作文,指的作文之前激发情趣的5~8分钟的教学活动。具体环节有两个。

1.话题交流。就生活中的某一话题,师生互动,亲情交流,沟通感情,如新闻话题,成语话题,生活话题,烦恼话题,成长话题等等。话题的选择,是新课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高涨起来。师生在亲情融融的互动中,课伊始,未成曲调先有情。

2.创设情景。如设计并组织一个小游戏(或小实验)

融,引爆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感到作文课新奇有趣快乐。

指导提供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创设情境要注意三点:

材;内容有五小情境(小实验、小游戏、小观察、小节目、小场面)

具一格,不拘一格,时时创新。

之有物。

二、中作文指导要在启思

所谓中作文,是指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化习作的过程。这一板块有入格和定格两个环节。

入格分为三步:

1.议论纷纷,开启心路章法明。

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情景中的所感所悟,从文章的章法入手,指导小学生快速打开思路,快速布局谋篇。小学生作文入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格式。结合习作的内容,指导小学生选择一种格式快速地画出思路图。教师顺势予以点拨:哪里要过渡、照应,怎样开头、结尾,何处是细节描写、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等等。例如上课伊始,我们带领学生做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小游戏,然后根据游戏内容,指导学生画出模式图:

在师生对话中形成板书:

画龙点睛

中间(画龙)

开头(点睛)结尾做到情感交流零距离;使作文课堂在开,引导学生在作文的快乐情景中其乐融此情景的创设,为下面的作文目的是激发习作兴趣,提供习作素;方法要灵活多样,别5~8分钟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是指导学生个性这一环节的核心旨在激发情趣,教师导源→使学生的习作言

特别建议:关于指导习作章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章法指导,二是可举办专题章法介绍,三是习作前细心指导提示。关于开头方法指导:提示多种开头方法,供学生选择。结尾方法指导: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重点段指导:指导写具体、写有趣、写完整。每篇文章应强调(或有重点地)指导一两点写作技巧,比如描写的技巧,夸张的技巧,对话描写的技巧等,不要贪多。

2.范文引路,读中学写快乐行。在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一篇与习作内容相关的范文,指导学生读中学写,读中悟写。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智慧,酝酿写作的情趣,快速打开写作的思路。例如在作文指导课中的小游戏做完而又画出模式构思图之后,展示范文,指导学生理解写作模式。

洗手帕

今天,刘老师从包里拿出一块皱巴巴的小手帕。手帕上有几只小白兔,看样子,它一点也不高兴。原来,手帕上沾满了灰尘,脏乎乎的。

老师问:“能不能用这块手帕揩鼻子?”同学们都喊起来了:“不行,不行!要洗一洗。”刘老师从讲台里拿了一个花脸盆,请两个同学打来一盆水,又拿出一块小肥皂,就开始洗手帕了。

“啪!”老师把手帕丢进了水里。但小手帕没有沉下去,刘老师连忙用手按了按,又来回摆了摆。等手帕全浸湿了,就捞出来打肥皂。打完了肥皂,刘老师就用劲地搓起来。搓呀搓,搓出了好多肥皂泡。可能是太脏了吧,连搓出来的肥皂泡也变成黑乎乎的了。刘老师放在水里清了清,水一下子也变黑了。刘老师连忙叫同学换来了一盆清水,又把手帕洗了一遍。

等老师拧干给我们看时,呀,洗得真干净呀!这时,我才看清了手帕上的全部东西,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和她的妈妈。它们全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好像在感谢刘老师哩!

老师评说:这篇作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是写记叙文的一种最基本的章法。文章写的全是上课前10分钟看到的事情,老师洗手帕。这里有看,有听,有想。通过看、听、想,知道了为什么要洗手帕、怎样洗手帕以及洗的结果怎样。尽管洗手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要写具体也不容易,尤其是事情的重点→洗,要观察仔细,具体描述。老师怎么洗的呢?“丢→按→摆→捞→打(涂抹肥皂)→搓→清→换→清。从小作者的文章看,他观察得非常仔细,非常有条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深。

而后对照三段式模式图,指导学生写作:

【一看就懂】①开头→②中间→③结尾

↓↓↓

起因→ 经过 → 结果

这是学习写记叙文的一种最基本的章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初学习作一般从这一方法练习开始。

【一学就会】

3.聚精会神,智慧巧手我能行。这一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心力专注,排除干扰,快速习作。在指导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不会的字可用拼音代替,按照既定的思路,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积极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写作。尽量要求在分钟内完成正篇的习作。若养成此快速的写作习惯,终身受益。

定格分为两步:

1.放大亮点,你说我议话精彩。学生习作,有快有慢。根据习作内容,教师快览,沙里淘金,找出亮点(个性化的语言,出彩的句子、细节、开头、结尾等)

激励评说,你说我议话精彩。使学生明白别人的好处,为什么好。使学生明白怎样写才好,如何写最好。使学生知道别人哪里写的比自己好,自己哪里写的比别人好。树立习作信心。通过开放式的评价指导,进一步激发情趣,使小学生生成二次作文。

2.二次习作,趁热打铁文定格。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总之,在中作文指导过程中应该使小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妙说。在说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创新。这其间,最重要的是思维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和方向,而且要30,放大亮点,放大优点。有话想说,有话乐说,有话会说,引导学生巧思、快思、妙思,尽块地排除思维障碍,疏通思维通道,点拨思维方向,活化思维的形象,从而拨动情感思维的琴弦。这一环节的核心旨要是: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启心窍;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习作。

三、后作文指导妙在导窍

所谓后作文指导,是指学生在二次习作之后的评价指导。这一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全员评价,全程参与,多层评价。尽量放宽评价的尺度,尽量拓宽评价的优秀项目。

1.自我评价,比较进步。自己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点。通过比较,进一步强化习作的信心。写出自己的进步感受,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一种章法模式的技巧。

2.多元评价,激发情趣情更浓。在多元评价这一环节,应淡化统一,关注个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自居,不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师生、生生互评,充分刺激学生的参与欲,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特别提示: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是负信号输出(找缺点大于找优点),基础作文的评价是正信号输出(找优点大于找缺点,或者是只找优点而不找缺点),大大强化了激励效应。基础作文的评价理念是:沙里淘金→多找闪光点;正面激励,促进发展;多找优点,树立榜样;多评少改,评而不改;全体评议全体改,教师指导学生改。把作文评价变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发情趣的过程。基础作文把三个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纬度,知识、能力的纬度,过程方法习惯的纬度)的评价始终贯穿在教学操作的全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讲评的指导作用,但批改作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尊重学生的原意,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重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讲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带有共性的问题,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也可以选择学生的好作文,让学生观摩、讨论。作文讲评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方向。每次作文,总有一些学生写得较好。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佳作,让学生边读边听,尽情欣赏。其次,让学生看中学改。作文后尽可能地选择典型的作文,用投影显示,让学生边看边修改。其三,让学生互批互改,取长补短。

3.变格练习,技巧练习成技能。变格(章法):即“出格”即创新。即用所学的格(章法)换一个角度进行写作的创造性练习。这一环节是指导小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创新习作。比如写人练习,在三段式的入格、定格练习写妈妈之后,变格练习写爸爸,或用所学的格式来写周围的人物,从而使形成的技能变为技巧。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后作文”的变格练习是创新、是提高、是飞跃,是由技巧形成技能的过程。

综上所述,小学基础作文教学操作“三步曲”的核心是:情趣促文思,章法导文路,写法点文技,评法激文趣。入格求借鉴,定格求规范,变格求创新,评价求发展。入格是写作技法的指导,定格是写作技能的形成,变格是写作技巧的飞跃。小学基础作文指导课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六点:目标明确:即每节课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重点突出:即每节课要有一个重点,一个特色。情趣横生:即每节课都要有情趣。条理清楚:即教学的环节设计的要流畅自然,层次分明。层面合理:即每一个层面的设计要突出、要周到。效果明显:即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效果。指导到位: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启心窍;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通过基础作文课堂三大板块的模式教学,行成基础作文七步循环圈:情趣促写→写而生乐→乐而需学→学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乐写→写生情趣→情趣促写→„„

2.课堂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 积累写作素材是一大难题。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除了要在课外开展多种活动外, 还应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简短有趣的游戏, 可以老师设计, 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 在学生渴求游戏的同时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本次作文有关的语言及问题, 巧妙地利用迁移规律,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动机转移到作文上来, 从而产生写作的需要。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一个游戏”这篇习作时, 我采用了先做再写的指导方法, 设计了三个吸引学生的有趣的游戏, 分别是“和老师握手”、“摸鼻子”、“夹豆子”。在游戏开始前, 我事先为学生讲解了这次游戏的目的和如何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等要求, 明确要求后, 游戏以小组合作的比赛形式进行。在游戏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不同的体验, 学生们在游戏中尽情地玩耍, 释放他们内心的喜悦。游戏结束了, 我趁热打铁, 抓住时机, 又引导他们如何写好这次的游戏场面, 以及重点部分的描写。通过我的讲解, 很多学生豁然开朗, 写作兴趣浓厚。当学生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作文时, 那一句句发自孩子们内心的语句让我深受感动。有一位学生在写“和老师握手”这个游戏中写道“:啊, 老师的手真温暖, 你看, 臧东海和老师握手都舍不得松开了, 我多想和老师握一次手啊!”还有的学生在结尾写道“:这次的游戏真有趣, 我多么希望老师能为我们多举行这样的活动。”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轻松作文增添了不少乐趣, 写作兴趣也更浓了。

二、教法灵活, 提高质量

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就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通常有学导法、情境法、讲授法、谈话法、读议讲练法等等。教学百法, 教学无定法, 不拘一格, 贵在得法。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 教师不要按常规一段一节地乏味灌输。可以从第四段单刀直入。首先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闰土的知识很丰富, 他有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然把目光投向第四段课文。学生表情朗读之后, 又提问:“闰土知识这样丰富;哪一件事给鲁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很快由第四段的“看瓜刺猹”的内容, 联想到第一段。教师乘机提问“:他们是怎样有机会认识的呢?”第二段内容“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便迎刃而解了。接着又提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见面的呢?”学生朗读第三段课文,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分析第五段, 可让学生想想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知觉于大脑, 再现于思维之中, 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有比较清晰的印象。这么好的朋友, 鲁迅怎么舍得离开呢?要求学生边默读第五段, 边划出表现他们友谊的语句。这样教学, 让学生在有兴趣中动脑、动口、动手, 在读、讲、议、练中掌握了新知识。

三、用多媒体, 优化教学

作文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 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 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 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 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 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从而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如执教想象作文课《书包》, 匠心独运, 利用电脑进行创新设计, 激活创新思维。老师点击键盘: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了21 世纪“新型书包展示会”。在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 人流如织, 各式各样的新型书包令人应接不暇:电脑型附设雷达书包, 有机械手的书包, 有手、脚、翅膀的书包……这些新型书包不仅样式新颖, 而且功能多样齐全, 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高水准的享受。

学生看到这些新式书包, 既喜欢又羡慕, 不由得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行设计自己的新型书包, 也准备参加展示会呢。你看他们通过大展幕展示出来的新型书包: 飞翔书包、V43 书包、太阳能书包……看他们头头是道的样子, 俨然是一名经验丰富, 富有创意的书包设计师。这样不但撞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还大大优化了作文教学!

四、不打草稿, 减轻负担

写作文时, 我们通常都是让学生先写在草稿本上, 再誊抄在课堂作文本上。学生的作文草稿我们有时会逐一查看、逐一修改, 但因为时间有限,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让他们自己修改后誊抄在课堂本上。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 学生也没有修改的积极性, 所以打草稿就成了重复作业, 加重了学生负担, 却没有什么实效。在近几次的作文教学中, 我让学生想好后直接写在课堂作文本上, 等到批阅、评讲后仍在课堂本上修改, 这样虽然使课堂本的整洁度有所降低, 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也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出发, 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繁冗拖沓的作文教学只能另学生心生厌恶, 所以作文教学应力求短时间高质量。在实践探索中, 本班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 写作水平也相应有了提高。我想,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位, 用心探索, 一定能解决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久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新课程·中旬》, 2014

3.作文课堂教学初探 篇三

一、分析与思考

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体现在作文课堂中,是要强调把写作的内容——即“做人”,与写作的形式——即“作文”关联起来,让学生通过作文获得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分值,更是自我思想和人生的一种完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断提升。

1. 作文课堂教学秉承之基本理念——“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个主体地位体现在写作中要求作者的语言与客观世界是一种圆融的统一与映射。我们的作文课堂就不能再是教师填鸭讲授写作的应试技巧,诸如凤头、猪肚、豹尾,段首句、中心词以及如何审题立意,或是如何布局谋篇等等。而应该是要以学生的写作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反思自己的人生,净化自己的魂灵。

2. 作文课堂教学追求之基本目标——“发乎于心的自然而然”。文如其人的作文教学,一定要积极倡导学生在有了人生体悟之后,写真话,抒真情,摒弃“假、大、空”,摒弃格式束缚、应试技巧,使之为文可触可感。

作文无论语言还是内容都是要有生活根基的,不可以是虚伪辞藻的华丽堆砌。“滟滟随波千万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可说不夸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也不可说不高调。然而这种雕琢却是事有所出,是非常有根基的,所以不失“作文体悟做人的真实性”。

3. 作文课堂教学遵循之基本方式——以悟促思再为文。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让学生留心生活并积累素材,因为“素材”才是文章的“血肉”;但是如何将素材变为行之有效的内容,才是写作为文的“灵魂”,而这“灵魂”正是我们要遵循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以悟促思”。在“悟”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在“思”后提炼观点,挖掘内心;进而将其成为可以,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进而写出对自己人生有所感悟和反思的文章。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是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品质:当我们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经历的人生,无论是悲是喜,是成是败,无论是繁华漫天还是秋叶焜黄,只要我们用心感悟、静心思考,让其飞扬在我们的纸笔中,我们的作文就会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考、感悟生活。

二、实施与建议

作文教学范式有很多,可如何指导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形成优美的文章,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观照与把握的,这也是我们能否将作文教学的“工具”与“人文”统一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1. 话题源于生活。在目前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向学生抛售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作文,看似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指点江山,而实则由于学生缺乏对某些问题的细致观察和亲身感受或体验而空对着似曾相识的作文题目却无话可说,毫无真情实感。真正的作文课堂要关注学生自己应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发展中的心理特点,从体现学生自身的诉求、兴趣入手,让其在选择写作的内容时把生活引入课堂,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可以把作文引向生活,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进行真情实干的创作。

2. 思维实践训练。作文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多写多练最出“真功夫”。而平日里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多,我们通常是在一堂课中细化若干个“子”内容,而最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就是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多进行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多进行一字一句的写作实践,才能让其思想走向深刻,文字更精美而有意蕴,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才能完成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4.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 篇四

张燕飞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重视实际,只注重形式;只注重书面表达,缺乏口语训练;无病呻吟。要根本解决这问题,必先从思想上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敢于在文中抒写个性,表达真情。惟如此,才能引起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作文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我想谈谈我内心想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远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是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传统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之后写。整个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写得当然绞尽脑汁。故课前要精心准备,创设各种写作情境,拓宽习作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如此,他们有内在倾吐的需要,且不吐不快。老师只作引导,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力求说好。整个作文课轻松、愉悦。以上框架,教师作为设计者、帮助者、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生活、做人与作文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发展作文能力。

2、改革评价,激励参与,搭建互助共生作文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尤其严重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学生既是作文的主体,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成功激励,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强化其作文动机,从而体验成功的欢乐。

①建立学生作文档案:学生的作文档案分三个部分:“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最得意的作品”、“老师伴我一起成长”。在“说说我的心里话”这一板块中,学生把自己对作文的兴趣、对教师的看法以及在作文方面的苦恼都倾诉出来,教师更了解他。在“我最得意的作品”板块,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作文、日记、随笔保存下来。教师根据平时的点滴,时时关注学生变化,抓住时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把学生心理变化过程记录在“老师伴我一起成长”中。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点滴进步,增加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②设立佳作展示栏:将班级的黑板报作为展示栏,学生可以自主的、经常性的把优秀作文、作品展示。学校橱窗也开辟“学生优秀作文”栏目及时展示交流学生的好作文。

③汇编班级或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每个学生选一篇最优秀的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集,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成为交流园地。鼓励学生汇编自己的作品集,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请家长、教师写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且从中体验成功。

3.优化习作评改过程,让学生自我体验反思

①自评自改。老师鼓励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写评语,在学生进行自评自改。让学生自主选择修改习作的时间,以此增强学生自评作文的自主性。

②互评互改。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同学互相评改,在亲密、友好的交流氛围中取长补短,形成修改新思路。

③小组评改。把学生按水平高低分成四至六人一组评改,小组的互相评改常常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深入反思,激发灵感。

④师生互评互改。注重教师的示范评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方法集中评改,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再次反思,注重让每一位学生自我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当然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要善于引导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进而热爱生活。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其熟悉的社会生活。

⑴引导学生写身边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平淡无奇。写身边事,总“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勉强写出来,的确“平淡无奇”、无味。要善于开发学生学习、生活等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大胆结合班级、学校、家庭里的事进行创作。

⑵从“身边事”慢慢扩展,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表达其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指导他们调查、参观、访问、采访等,再搜集资料并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使学生目光不仅限于课堂小天地,可引导他们将目光扩展到整个世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将写作与火热现实生活结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并热爱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充实生活积累,使写作有丰富、新鲜而又永不枯竭的源泉。

5.课堂作文评价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

培养并提高学生写完作文后进行修改的习惯;

克服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让其感受作文的乐趣。

作文类型:考试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考试作文要求:

《丽水教育》的一则征稿启事说,20xx年6月要设《成长履痕》《少年心语》两个栏目,全力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我,表达心声,尽显文采的平台。请你围绕“中学生成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亲爱的同学,请你任选其中一个栏目,马上写一篇文章为它投稿。

[目的:希望学生通过回忆作文要求,再次明确写作要求,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学生讨论明确:话题角度、文体要求(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结揭题、导入新课:

大家讲的相当精彩,说明对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如果让你来评价同学作文的优劣,你的标准是什么呢?

[目的:希望学生能讲清这次作文的要求,并知道评价作文的优劣要根据要求去决定。]

抽生讲解。

教师归纳:

A、每三至四人为一批改小组,组长负责。

B、每组领三至四本作文(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组内交换批改。

6.如何打造小学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篇六

蔡甸区新农中心小学黄友艳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就要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以及学生的家庭,社会生活构成一个连续的、目标一致的和谐体,以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着意培养学生领悟生活和描绘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取“材”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发挥创造思维,写出创新文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我认为还应该立足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激情。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来洞悉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这种美反映到作文中。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有“米”下锅,精彩纷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悟出开放式作文教学是打造作文高效课堂 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放教材——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写作技巧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方法主要来源于教材。现行语文课本里作文训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科学小实验、想象作文等;二是应用文,包括感谢信、留言条,倡议书等。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作文能力状

况,以教材的作文训练系列内容为依据,立足整体,开放教材,对学生予以作文技巧的指导:首先通过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文章写作技巧,使学生作文做到有章可循。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强化作文训练,如命题作文中的“审题、选材、构思”训练、材料作文中的“围绕中心,重点发散”训练、看图作文中的“观察”训练、应用文中的“格式” 训练等。抓住这些重点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对薄弱环节下功夫。比如记叙文中的叙事、状物,重在求“序”,即按一定顺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物体的形状作用叙述清楚;写人、写景,重在求“异”,即抓住、写出该人物、景物与其他人物、景物的不同之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习作训练,是写人的作文,练习中有两个角度:角度一,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注意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角度二,发挥想象,将发生在“我”和好朋友间的一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在指导学生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一个人,写出人物优秀品质,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能找出多少相类似的题目?细细回忆一下,学生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是类似的,比如《我熟悉的人》、《一个_____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_____》等。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走上社会发现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弘扬

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语文教师要开放作文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从丰富的农村生活中寻找题材。农村的孩子在课余常常开展一些具有乡村特点的游戏活动,如捉迷藏、捉知了、捉鱼等,也常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务劳动,比如拔草,拾稻子,摘果子,打扫清洁卫生,擦洗玻璃等等,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些都是作文的好题材。为了能写好落叶,便将学生带进秋天的田野、公园,通过“俯拾落叶”,“树叶贴画’创作”等手段诱发学生喜爱落叶的感情。为写好动物,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通过观察、抚摸,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学生才能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来如:徐露露同学在《果园趣事》中写道:„„我们到果园劳动,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伙伴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

三、开放思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笔者利用节假日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如:让学生带上心爱的风筝,走进春天,去观察季节的变换给自然界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利用长假写见闻感受,如国庆假刚过去,同学们还沉浸在探亲、旅游的喜庆气氛中,笔者抓住时机让他们充分地交谈,并努力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有序地倾吐给伙伴。于是一篇篇富有童趣、个性独特的好文章出现了,看看这些题目吧,《我登上长城》,《我们一家堵在免费高速公路上》,《新疆姑娘》。。。并在与伙伴的交流中使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就能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话题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真可谓“不吐不快”、“情动而辞发”。这样写起作文来表达自然有独到之处

四、开放写作——让学生不拘一格写出特色作文

著名的教育家袁微子曾说过:“教学有一个总的方法,那就是活。”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应为学生限制作文的题材,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心中情,使学生明白,生活是作文素材的超市,生活中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勤做记录、善于积累,就会拥有永远写不完的素材,说不定信手拈来的就是一篇原汁原味的好文章。特别是在写文章时,教师

更应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活动。学校里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比如“六。一”汇演、拔河比赛,踢毽子、跳绳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也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一定会写出生动感人、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语言优美的美文佳作!

7.课堂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一) 作文教学不正式, 教学计划不系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写作教学计划, 学生无法得到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渐进梯度, 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种: (1) 走马观花, 即写作训练跟着初中课本走, 学了什么课文就跟着写什么作文。 (2) 缺少过渡, 目标太高。在刚开始作文训练的时候, 教师就把全套写作要领、所有要求一起灌输给学生, 在学生还没有训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的时候, 就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 强化作文教学, 期望学生能够一步登天。

(二) 要求的作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平时阅读严重脱节

创作源于生活, 源于感悟, 离开了生活的根基,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初中阶段的写作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年龄和所经历的生活脱节, 作文无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生活也无法转化有效的作文题材。其次读写分离, 读无法为写服务, 写作不能促进阅读。

(三)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只练中考作文题, 忽视写作基本功。时下升学率和中考分影响着学校以及教师的关注点, 语文中作文的分数自然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而基本功的训练和表达内心真实情感被丢在了一边。

(四) 写作评改标准单一

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不够细心, 多引用常规的语言, 对待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 没有特定的评改方法, 导致学生对评改结果漠不关心。不能因材施教评改学生的作文, 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 泯灭了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主体性。评改环节变成了虚设,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没有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课堂作文的问题分析

(一) 教学无序

初中作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 更没有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 作文教学内容也比较零散、不系统, 语文教师把握写作教学会比较茫然。专家对作文训练的目的见解不统一, 有的强调陶冶功能, 有的强调实用功能, 令一线教师无的放矢。

(二) 教学无方

何为科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如何操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无法客观、系统地回答此类问题。现今大多数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教师授课主要在“指导”这一环, 但没有规范的作文教案, 使得教学指导总是随机零散的。指导之前, 学生还会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指导”之后, 很多学生的那点想法就没了, 只剩下指导的“技法”了。一些指导使得学生除了能套用规定文本和固定格式, 凑些半通不通的语句外, 就很难见到有血有肉的作文了。

(三) 教学无效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它涉及语言积累、生活感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 这需要多方面的进步才能使作文水平进步一个层次。即便在教学过程中花大力气, 也未有大成效。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在作文教学上, 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没有提高。这将使语文教师失去教学作文的积极性, 会使一些教师觉得作文教学费力不讨好, 不如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基础知识、阅读、背诵等见效快。

三、初中课堂作文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 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带动阅读兴趣, 从而培养写作兴 趣和总结写作技巧

(1)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一种积累同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好的同学, 都有着大量的阅读基础, 阅读和写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在读书上多下功夫, 在写作时就更加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将文章的内容理解透,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用阅读来训练学生写作, 比单纯为学生讲技巧更有效。 (2) 激发写作灵感。教师要在课堂上尽量打开学生的思路。要抓住一些好的文章, 捕捉学生因想象力而闪现出来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比如以“假如……”作为突破口, 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思维。给学生的心灵减负, 让他们从死板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 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学会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感知去体验。 (3) 降低写作门槛。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不要有太多束缚, 让他们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大胆地写出来, 消除畏难情绪, 既要敢写又要想写。

(二) 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写作的素材都真实的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让他们对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其次, 在教学中, 应强调写作要流露真情实感。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 无话不说, 说须心口如一, 不能说谎。”因此, 教师不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过多地拔高, 让文章都带有表扬的成分, 比如一写到家乡就是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家多么的繁荣富强, 也不要过分地将自己的行为贬低, 甚至鞭挞自己的心灵, 让文章都变成了检讨书, 教师一定要正确的指导学生, 让学生“真”起来, 让他们抒真情。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抓住学校生活的素材, 比如班会, 学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以及春游或远足等活动进行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 多思考, 留下心得体会。此外, 教师在命题上也要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让命题更贴合生活实际, 以利于学生有话写。

(三) 改良作文的点评机制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它和作文指导课一样重要, 需要教师更加细心。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 给予特定的指导。 (1) 采取学生间、师生间互批的方式。首先, 应该采用多种批改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交换批改,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批改欲望, 而且能够相形见绌, 互相取长补短。其次, 提倡写作与评改一次完成, 这样能够快速发现问题, 快速解决, 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评改质量也会提高。 (2)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美。在为学生批改时, 无论学生的作文多么不尽如人意, 都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地寻找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有新意的开头或者一个生动准确的词语, 甚至是在文章中体现的做人的道理, 都要给予或多或少的赞扬。因为, 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 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要让他们感受到努力的成果和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四) 培养教师的敬业程度, 让作文授课更加精彩

作文教学的低效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是否有很强的责任心, 品德是否高尚, 技艺是否精湛, 方法是否得当,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这往往也会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发展。教师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 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受到感染。让他们感到作文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 自己都和同学一起写, 以便于共同交流。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并不大, 作家也不是望尘莫及的。学生对作文一旦放下了畏难的心理负担, 也就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 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更不能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更不能说打击他们积极性的话和做挫伤他们自信心的事。不求他们的文章都完美, 但求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经常性地选择他们的文章做范文也是培养积极性的方法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学生榜样将鼓舞更多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总结

作文如做人。文章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和品行。文章中容纳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畅想、对社会百态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应该放到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改善课堂作文教学方法, 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跳出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作文教学更加丰富有趣。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辅导学生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应该作为一名学生, 时刻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多看书、多看报,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 做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语文“伪教学”当休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11) .

8.如何打造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篇八

据调查,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种情况,教师往往只是在阅读课临结束时把作文题目及要求匆匆说一下,把作文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学生课后写的作文,缺乏教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扶,质量很难保证。交上来的作文,要么一开始审题就不准确,导致后面的行文偏题甚至脱题,离题万里,要么行文过程缺乏充实典型的材料,内容干瘪,没有情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却得不到高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差,由于没有课堂纪律的约束,乱写一气,或者干脆抄一篇应付了事。一位教师带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将近一百本作文,要看完起码要一个星期,等一个星期过后教师才会发现所有问题,讲评时学生已经索然无味,教师只好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蜻蜓点水地说一下,作文很难收到实效。

还有一种情况,教师上作文讲评課,先读上次习作中的一两篇习作范文,然后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再整体评价作文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最后在所剩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布置这次作文题目,让学生开始写,学生刚开始构思,下课铃就响了。

如果遇到作文观摩课,教师则是先重温经典,再欣赏佳作,及至开始写,剩余时间已经不多。笔者曾听过“一滴水中的太阳——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作文展示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导入——感悟——教师作文展示——初试练笔环节——口头作文——评价总结。从课堂程序设计看,这节课始终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缺乏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关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茫然地走进课堂,被教师牵着鼻子走。2.缺乏小组间的合作交流。3.留给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不充分,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一重要环节。4.选择的素材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写作激情。

高效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课前预习,重视课堂展示,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因此,要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作文教学的预习,明确训练的重难点,切忌随意盲目地出题目练习

虽说文无定法,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规可循。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训练重点和学生的作文基础,编写作文导学稿。一般提前两三天发放。导学稿要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的重难点、目标要求、评价依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收集材料,确定作文题目,前瞻性地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前指导。让学生练笔时不再感到困难重重,也不会对突然给出的作文题目感到“无米下锅”,同时对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时自然会朝着训练目标去努力。通过预习指导,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作文时出现的问题。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作文构思走进课堂,跟教师、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盲目进入课堂,被动地听作文方法指导,没有目标地盲目作文效果要好得多。

在精选预习材料时,习题可选班内学生作文中的有关片段。经典作品也好,满分作文也罢,这些材料离学生本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差距,往往使学生有一种望而生畏、难以企及的感觉。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收集、积累学生作文中的典型语段,将学生的作文作为编写导学稿的素材,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堂交流展示,在合作互动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作文课堂的重点应在展示交流——评价——修改——再展示评价上。不能把修改这一重要环节放在课外流于形式,更不应忽视修改、再展示评价这两个环节。因为展示评价修改后的作品,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下一次作文的激励。

在课堂40分钟内,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一定要发挥6人小组的作用。首先在组内批改,对于预习指导下的学生作文可以先在组内交流展示,组长主持,由其他组员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组长形成评价性文字,同时评出组内最佳作文,列出组内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组间竞争。教师利用投影仪,把各组的最佳作文展示出来集体评议,再一次

发现亮点和缺点,指导学生修改,同时把这次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投影出来,指导学生修改。教师也积极投入到修改中,和学生共享修改作文的喜悦。将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再展示,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为了保证课堂交流展示有充足的时间,组内交流可以在课前进行。总之,课堂不应是居高临下式的纯粹讲方法,也不应是单纯的静态的写,而应是一种师生间互相交流展示提升的动态过程。

三、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不断探索灵活处理生成问题的方法

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而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应对每一次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做好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下一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教师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引领者,带领学生奔跑在作文能力提高的漫长征途上。有句老话说得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写出一篇篇真实优美的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训练,才有可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总之,一次完整的作文训练,应包括预习、练笔、展示、评价、修改、再评价的过程。只有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作文,带着自己在作文中的困惑走进课堂交流,倾听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作文教学才算达到高效。

9.作文教学在课堂中的渗透 篇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如是说。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练笔,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是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挖掘教材因素,巧设练笔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让学生来联系自己的父亲,写一篇文章来体现血溶于水的无价亲情。学习老舍《母亲》一文后,体会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忏悔之情,让学生学会珍惜母爱,可学自己的母亲。同时教师可以再补充一些描写亲情的句子,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二、补充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其不断完善。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力度。例如《我与地坛》一文,教材中只节选了两部分内容,而全文为七部分,尤其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值得一读。春夏秋冬四季在作者史铁生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补充了这些内容,我们就会更进一步理解、甚至走进作者的心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就是补充情节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延伸故事情节的多种可能、发挥想象空间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颇有益处。例如《项链》

一课,同学们对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故事情节 假如佛莱斯节夫人说那串项链是真的呢,主人公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是不是她的心灵就会得到抚慰,十年的功夫就不会白费呢,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而作者在这里却说那串项链是假的,那么主人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十年可不是一天两天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尽其所能的畅所欲言。

四、激发想象再现文章中的画面美。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古诗。在扫除语言障碍,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写相得益彰。如《江雪》这首古诗,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雪中鸟儿不飞、行人绝迹、孤舟独钓的凄凉景象。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雪花纷纷地飘着,田野、村庄、山峰和树木都被大雪盖得紧紧的,压得严严的,色彩鲜艳的大山早已被围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环视四周,白雪皑皑,不见一只飞鸟。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侧耳倾听,若没有大江的浪涛声,这雪野显然就是一个僵化的世界。然而,在这冰凉、空旷、寂静的世界里,却停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会神地垂钓。看那片片雪花飘在他的身上,阵阵寒风刮在他脸上,他都若无其事,只是不时摆动一两下身体,或是擦一下脸颊,可两眼总是那么认真地注视着江面。他的动作是那么轻巧、灵活、神情是那么倔强、孤高,他真是以为勇于战胜困难、有着顽强意志的人。由此可见,画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上一篇:机械设计作业任务书下一篇:项目部安全员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