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24-06-19

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共12篇)

1.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一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大学生们对此都很少关注。调查问卷中,“你的上网内容有哪些?”

选项 小计 比例

搜索资料 19 90、48%

了解时事 12 57、14%

聊天交友 19 90、48%

下载软件或音乐 17 80、95%

在线看电影 17 80、95%

管理或关注有兴趣的论坛 9 42、86%

玩游戏 15 71、43%

网购 6 28、57%

其他 9 42、8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1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学院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并加以有效地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让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或浏览大型的图书网站,或利用网络下载学习资料,或写博客,或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大学生能把上网的目的放在这些方面,那么网络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了它的传播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也将是轻松加愉快的学习了。

网络像是无边的森林,里面藏着非常丰富的宝藏,但愿大学生们,都能找到通向宝藏的路径,而不是陷在泥潭里。

2.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二

目前电子信息网络正蓬勃发展, 因其便捷性, 借助了高科技手段, 因此它速度快, 使用也更加方便。既便于信息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 还可以实现多媒体的传播。在网络世界中, 相貌, 身材, 性别, 年龄等这些活生生的形象特征都变得无影无踪, 使得个体和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 因此,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之外就形成了一种虚拟社会, 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也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继续开展各种活动, 也是借助于现代网络的通信技术实现的。这些特点, 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往往展现着循规和越规的矛盾斗争。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 学习方面:考上大学便无所事事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过度, 高中学校为了达到某些硬性指标, 片面追求升学率, 把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自觉不自觉地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 迫使教师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搞题海战术、频繁进行考试。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从紧到松, 升入大学后经常以上网来度过宽松的课余时间;由于大学生缺乏外部压力, 自我约束能力普遍不强, 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态度。这种学习态度的改变, 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 生活方面:铺张的消费习惯

由于大学生的父母由于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 在对待孩子的物质消费方面, 大部分都有补偿心理。在访谈中, 多数家长都表达了尽量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基本态度, 因此多数大学生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消费习惯。不少大学生内心所具有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往往会通过消费行为来进行补偿, 这些消费行为与时下流行的平板电脑等因素结合起来, 令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较大程度的痴迷。

(三) 品行方面:个人主义和越轨行为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关乎支撑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 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父母平时对大学生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大学生的抗拒诱惑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 置身在有缺陷的家庭教育里,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道德约束, 一些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出现行为偏差。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 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造成了德育障碍。

(四) 心理方面:敏感脆弱与内向执拗

在与父母的联系沟通上, 由于父母与其子女相隔较远, 身居家乡的父母能经常与大学生保持沟通的很少, 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偶尔沟通, 不少大学生刚刚过度到大学校园, 会产生情绪消极、自卑, 感觉孤单, 甚至表现出内心封闭, 情感冷漠, 性格脆弱、任性、叛逆, 行为孤僻, 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 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据调查, 大学生每天到网吧上网的占2.6%, 经常去的占12.8%, 偶尔去的占28.3%。从这些学生中抽样调查发现, 其中大部分都沉迷于电子网络游戏, 有的甚至浏览过不健康网站;超过两成以上的大学生平时衣着打扮过于夸张或者仪表不整, 个人卫生较差;还有个别学生平时和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密切, 经常有逃课、打架等违纪行为发生。在对这部分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一成以上学生对父母在外从事什么工作, 是否辛苦等生活状况都不清楚, 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家里穷, 是父母无能,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 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甚至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 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 难以与人相处, 因而产生心理异常, 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网络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自然受到一定客观情况的影响, 人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消极因素可能构成犯罪原因。受网络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联, 大、中学生是校园网推广的主体, 也是促使其更新发展的催化剂。但大学生基本尚处在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 对于事物的优劣缺乏深入的判断, 且自制能力较弱, 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 从网络文化表现出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 沉迷性

一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自卑情节的大学生, 更希望在网络游戏世界里面找到成功的喜悦和失去的自信, 现在不少网络游戏以征服为主题, 很切合大学生的心理, 使其沉迷其中, 而抛弃学业, 造成了人才的变向流失;网络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内容, 是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属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教育, 可以为教育对象确立一定的信仰内容和方法。

(二) 幻想性

不少大学生过高估计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成果, 把网络软件开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看得过于简单, 甚至生出辍学而从事网络创业的想法, 让大好的青春夭折在网络世界里。因此, 网络文化的诞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这一代大学生。而网络却受到市场原则驱动, 从很大程度上以盈利为目的, 而盈利则是与受众需求紧密相连的, 受众的需求就是置身市场的网络运作的指挥棒, 只有了解受众需求, 顺应受众需求并满足受众需求, 赢得受众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才能增加媒体的含金量。揭开媒体的投资价值, 进而获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广告商向媒体制造的符号奇观。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就体现为文化奇观的制造能力。

(三) 引导性

当今, 大学生犯罪出现了低龄化、物欲化、团伙化、智能化等新特点, 究其原因既与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特定的心理因素有关, 也与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出现的新的不良现象有关, 当前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大环境在价值取向上总体是倾向于实用与功利的, 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成绩名次和物质上的需求, 精神需求则远离了大众的视线, 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教育引导;同时商业的气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缝隙, 使思想还欠缺成熟却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窒息。没有文化的诗意, 没有安静的空间, 到处都是媒体渲染的娱乐氛围。在这个以分数取胜而又凸显浮躁的社会中对偶像观的教育引导在各方面还是一个未被重视和关注的教育盲点, 所以造成了高校中的网络行为与观念的不和谐甚至畸变。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 有针对性地改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客观条件,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 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辅导员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 网络之于社会和大众的交流作用越来越多, 要在发展中正确把握校园网文化的创新, 就必须将大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中心思想, 大学生的成长是关键, 同样社会人对校园网的认识也是关键, 体现人的价值是核心。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 而忽视大学生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 建议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功能, 辅导员要给这些大学生以特殊的关爱, 多接近他们, 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大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第一, 要强化分类指导。辅导员应逐步建立大学生的个人档案,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让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 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要开设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引导他们走好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 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大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大学生进行亲子教育补偿。同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

第三, 辅导员与大学生家庭的互动, 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 开通家长热线, 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此外, 对校内网络文化的正面宣传, 对在校学生的正确引导, 对大众广泛普及其有益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 信息网络的概念继续扩展, 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正在渗透, 融合。另一方面, 信息网络的宽带正在高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因此, 信息产业的转轨变型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加盟网络产业的升级换代, 迫切呼唤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未来的网络形式和走向会怎样,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昨天的梦想和今天的创造。“如果互联网发生了问题, 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 缺乏远见, 或者是缺乏动力, 而是我们未能把握方向, 共同走向未来”。要宏观调控网络, 以免产生失衡现象。通过社会责任感对从业网络人员的呼唤, 更通过构建先进的网络主导文化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引领, 最终得以实现。那么, 网络环境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建设中, 必将成为大学生人健康成长的风向标, 必将成为人们永恒向往的神奇美好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晓云.网络文化对青年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5) .

[2]毛国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苏石油工学院学报, 2002 (2) .

3.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三

【摘要】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一方面网络文化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其知识,张扬了其个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也在时时显现,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针对此现状,应从政策、教育、管理和环境四方面着手进行来应对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积极影响;负面影响;对策

自计算机网络普及后,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媒体之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且相当全面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阔视野带来了便利,成为大学生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因其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知识的扩容与更新。网络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这是学校教育和实践教育所不能比拟和给予的。课堂的教学能够提供理论的知识,实践的技能,但授课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能够传授给学生的也是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并且更侧重于体系中的某些部分。而体系内的其余部分和体系外的知识,学生是无法从课堂和学校获得的,这个时候,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补给。网络文化自成体系,有着碎片化、强传播性、丰富的延展性等特点,这些恰好契合了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需要,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余,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有助于自身知识的丰富,从这方面来讲,网络文化发挥了良好的调试功能。

其次,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机会,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大学是人从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大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而学生本人从原来被动的位置变成了主动的位置。也就是说,大学四年的时间,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并从中获得对其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自发的形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网络文化让大学生有了更广泛的接触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的机会,在接触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明辨是非。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育和个性的张扬。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表达和自在发挥的平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他们自信心和主体意识。网络文化还对大学生个性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个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比现实中更多的接受褒贬的机会,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养成。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必须直面的是网络文化在有其积极方面的同时也有着不少消极的和负面的东西,首当其冲的便是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和伪文化的侵蚀。网络的低准入性给一些不良信息开了方便之门,不健康的内容肆意传播,这使得网络文化也经受着一次次的侵袭。这其中包括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别有用心者进行的唆摆和散播的谣言等。这些都有可能让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多的大学生群体失去正确的判断,从而走向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对立面。

其次,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不少大学生受到不良的网络文化的侵袭,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以炫富为例,网络文化中的精英崇拜悄悄地被炫富崇拜所挤占,不少人在网上炫父母,炫家境,炫车,炫包,选手机等,这助长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加上部分网络游戏对暴力的过分渲染和崇尚,于是开始出现大学生的犯罪行为,譬如偷盗、抢劫、甚至卖淫等。凡此种种,皆与不良的网络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于网络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犯罪方式。

除此之外,网络文化还在侵蚀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表面上看,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社交软件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好像触手可及,他们可以经常互相的再网络上问候,聊天,甚至一同游戏。但是不可小觑的是,这种看似拉近的关系其实恰恰是在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朋友聚会是在低头玩手机中开始和结束,越来越多拍照的意义是放在网上晒图,越来越多的相处变得沉默和无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生活中和网络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网络文化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对策思考

网络文化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正确的处理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课题。笔者就大学生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网络上的不良行为给予强制管制和处罚,从根源上肃清网络文化的污染。与此同时,提高网络的准入门槛,相关部门加强把关职能,争取创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体系,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空间,以先进的网络文化带动和影响大学生,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入侵。

其次,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复杂的网络文化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方面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作为学生管理方的学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学校要教育学生正确的使用和对待网络文化,不能因噎废食,对学生的教育要变堵为疏,最终达到合理利用网络文化的目的。家长一方应注重关心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和学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并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德语的教育。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的分辨网络文化的优劣,自觉的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染,并避免因其随意性造成的行为失范。

最后,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管理双管齐下,讓大学生远离不良的网络文化。强化网络管理,校园网的微观管理与社会的宏观管理同步进行,保证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这将有助于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加快其“信息人”培养的步伐。

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吸引着大学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在反哺着大学生。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不利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作者简介:

荆婵,女,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

李婧,女,衡水学院中文系助教,浙江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王晓倩,女,衡水学院中文系助教

4.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四

摘要:博客作为第四媒体中最有力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新的信息来源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介绍了博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博客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博客文化;大学生;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博客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形式,它的形式和内涵与现代人的文化诉求和思考方式有众多不谋而合之处,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述生活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生博客群体日渐庞大。

博客文化作为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必将对社会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1博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博客,具体是指网络日志,是英语单词“Weblog”的音译。博客的诞生符合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和自由精神的伸展,不但易于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而且比起传统传播方式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所谓的博客文化,就是人们在通过博客这个载体交流、传达思想和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定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思想态势等文化氛围。博客文化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重视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价值的精神内涵,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他们把博客作为一种宣泄和张扬的工具,从中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满足,这是形成博客文化的重要基础。

博客文化具有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和交互性。写博客是一种文化活动,作者是在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息进行一些文字组织,这是由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使主体性成为博客文化的显著特征。同时,博客能够对于其他人产生某些方面的影响,其他人可以通过留言方式与作者互相交流、碰撞和影响,这就体现出博客文化的交互性。

二是开放性和平等性。博客写作没有时空的限制,只要具备网络技能和基本设施,人人都能成为博客作者,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共享博客资源,博客的宽泛性和容纳性,使博客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征。

三是虚拟性和多元性。博客写作采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忽略所有的现实环境进行交流,作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网上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博客打破了文化界限和价值界限,任何人都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言论,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使博客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多元性色彩。

2博客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博客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寻找自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大学生喜用常用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但博客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给大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区分对待。

2.1博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正面影响首先,博客能为大学生交流、沟通提供良好的空间,博客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大学生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大学生能够通过博客获得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满足,对于大学生丰富情感和张扬个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博客是大学生价值体现的空间和实现自我的舞台。大学生通过撰写博客,能够为青春的宣泄和个性的张扬提供有效的途径,他们更多地把博客作为个人媒体来使用,有的甚至能够得到阅读者的认可和赞同,使其观点和思想得到传播,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找到一种可能。

最后,博客有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博客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博客写作者广泛而众多,其中不乏专家学者,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作为博客内容上传,因此,博客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更新速度快,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使之可以更加便利地学习相关社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比如,新浪著名草根名博“三峡在线”所写的博文《一位大学老师写给大学新生的100条肺腑之言》就让很多的大学生们受益匪浅,为许多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指点了迷津。

2.2博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首先,博客能够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博客的平民化和草根化,使得一些未经筛选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会毫无阻碍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博客平台,传统权威已不复存在,博客上各式各样的信息泛滥可能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的思维缺乏理性。

其次,博客能够造成大学生人际情感淡薄。在博客这种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里,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的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大幅度减少,沉溺于这种虚拟的网络中,会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交往能力的下降,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情绪紧张、冷漠、不合群以及其他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三,博客能够诱使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博客上的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对于意志薄弱和自律性差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可能会滥用自由的权利,侵犯他人的隐私,散步谣言或恶意他人;还有的大学生沉迷于黄色、暴力和反动的信息里,不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而且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最后,博客可能会让大学生的文化趣味变得低级。许多大学生关注博客上的色情、夸张、搞笑、拆解、颠覆等内容,在这些低级文化刺激下,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欣赏趣味会因此下降,大学生在阅读方向上会出现偏差,容易使其脱离真正的高尚文化。

3利用博客文化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针对博客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应把握博客文化的规律,弘扬主旋律,因势利导,让博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大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3.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博客观

要教育大学生从主观上正确认识博客的本质,不应把自己封闭在博客世界中而脱离现实世界。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博客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由会造成他人伤害,让大学生把握好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规的尺度。要运用博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认清博客文化中的良莠好坏,自觉地抵制博客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博客活动上学会尊重、理解别人,自觉地塑造网络健康人格,着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

3.2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博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利用博客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导向,正确地看待博客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等专题的特色博客,通过添加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利用博客,提高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运用博客信息和创造博客文化,使大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建立优秀博客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3.3培育大学生优秀信息素养

要加强博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博客正面积极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大学生培养优秀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运用网络知识能力。主要培养的能力有以下几个: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四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五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

3.4推动大学生获取优秀文化知识博客的平等化、自由化以及自主化赋予了大学生获知他人信息、充分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等的权利。因此,要通过博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发扬无私奉献、资源共享的精神,树立开放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打破学历、财富、地位、地域等障碍,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为大学生获取优秀文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5提高大学生文化阅读品位

要积极创建高雅博客,形成高雅博客文化氛围,利用博客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摒弃阅读低级趣味的博客行为,积极关注高雅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在高雅文化熏陶中得到愉悦和享受,从而养成阅览高雅博客、建设高雅博客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军,夏四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2):151-152.

[2]白小光.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设性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6):69-71.

[3]何克祥.思政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

政工研究动态,(9):23-26.

[4]李明媚,张骏.博客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6-48.

[5]龚利明,刘志红,潘亮.博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探讨[J].社会工作,(4):23-24.

5.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五

社会文化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等,而人文素养是科学常识、人文知识升华成的一种内在品格。所以,社会文化中对人文素养影响较大的应为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陈丹青先生在《常识与记忆》一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大谈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我的看法,先别奢谈所谓的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恢复常识和记忆”。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形成影响之普遍与基本。

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构成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才能上升为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社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正确引导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后代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诚、宽恕的良好品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这种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互动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市场对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虽依赖于社会文化产生,但在发展上却具有同步性。而学生人文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必然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同时也能更加促进其发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切入点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各项团体活动,只有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并在课外通过艺术节、辩论赛、技能竞赛、文学欣赏等形式,来超越狭隘的课堂接受的知识,主动构建具有较宽基础的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真善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素养注入到了校园文化中,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学生人文素养是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社会文化提高的表现

学生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活动中形成,同时又以各种团体活动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学生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产生发展,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影响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程度的表现,社会文化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共同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立项课题(XJK08CJB001)“当代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成果之一

[2]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编;袁世全,冯涛 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第271页

[3] 臧动.文化与学校文化[N].中国教育报,

[4] 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220947.html中国雅虎知识堂

6.谈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认识 篇六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冲突,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如同指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一样,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也是完全必要的。

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存在着较大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智能型的自我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水平、智能等功能性素质,忽视或否认人格、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有的大学生认为张华救老农不值得就是这种自我价值观的反映。自我价值理应包括一个人的功能性素质和个人需要的性质和层次。这个性质和层次,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和品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的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和人生的意义,有的却可能挑三拣四,朝秦暮楚,空有才学。同样是一个残疾的人,有的悲观失望,消极无为,而有的却能正视现实,战胜困难,奋发作为。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差距,原因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而在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的自我需要的性质和层次的高低。

2、实用功利型的人生价值观。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一切以有用或功利标准,表现为一部大学生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逐功利而忽视贡献。在大学生中曾流传着:“学不在深,及格则行;分不在高,作弊则灵”。在对待奉献这个问题,其着眼点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一种自觉的、无私的奉献。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的极端表现,就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3、自私自利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当代有些大学生个人本位倾向确已比较严重。他们错误的把自我理解为自私,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这是误解,因为自我价值是自我需要或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构成个人利益。在社会主义里,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可以和社会的需要与社会利益的满足有机统一起来的。所以,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就一定要导致利己主义是错误的。

4、享乐快乐型的生活价值观。表现为过分看重人生的物质享受和感性的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价值极大的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有的学生把大学看作是捞取“铁饭碗”的手段,于是将大量时间花在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受,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7.浅谈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七

一、网络带来的“网络文化”

什么是网络呢?网络是将众多的电脑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集学习、通讯为一体的系统工具。它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 而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需要快速发展, 及时高效的网络将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需。

网络是巨大的资料库和信息服务中心。大学生们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 最快的查找学习资料, 学会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从信息中获取养料, 完善知识结构。同时, 网络又为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舞台, 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 不断开拓。

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学社会之间的围墙, 把大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通过网络, 大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 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 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创意方式取代了传统思维所固有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还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还可以把一些该说的不该说的, 在心里憋了很久的话对一个陌生人说, 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还能与陌生人建立起友谊。可以增大自己的交往圈, 通过网络的平等性, 虚拟性和自由性可以交到不同职业, 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城市的朋友。更加能够锻炼自己的自信心, 小到在课堂上不敢发言, 在同学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 大到不敢参加社团活动, 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的, 但对于这样的学生, 网络可以帮助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自由性, 他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人会笑话你, 你可以和网友谈天说地, 侃侃而谈,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的体现自己的自信心。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网络来为我们传递各种信息, 通过网络娱乐、学习、交流感情等。这种“网络文化”更是一种新兴的文化, 冲击着传统文化形式, 把有形变为无形, 更加方便便利。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 “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 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目前, 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发展。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 祸福相随, 网络也不例外, 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 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 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要。另一方面, 网络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网络的功能和用处的如此巨大, 使的它又有着非常可怕的一面, 那就是利用高科技犯罪或者因此而产生的其他犯罪。近几年中, 黑客多次攻击国内网站和国外的网站, 使得人们谈“黑”色变;经济犯罪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 大量国家资金和个人基金严重流失, 使得人们越来越害怕接触到网络, 这样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冲击;如此恶性循环, 现在的网络使用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和重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 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制力与网络的吸引力, 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 而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 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 美国占总数的20%, 英国为15%, 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 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 有的甚至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一方面, 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 另一方面, 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作文、写作业赚钱, 于是有很多缺少自律的青少年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老师, 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也有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 严重依赖电脑, 沉湎于电脑网络, 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 学习成绩下降, 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网络所引起的一些大学生网恋被骗事件所造成的对社会对个人的伤害也不在少数。

长时间面对电脑, 面对网络, 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严重的则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 患者逐渐感受到上网的其乐无穷、上网时间不断延长, 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 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 以后发展为躯体依赖, 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 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晚期患者出现与心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 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 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 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 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 男性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 女性占l.5%, 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起因应追溯到口唇期, 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 而患者通过上网, 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义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 成年后, 受到挫折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交恐惧、失恋等, 为了寻求解脱, 而沉溺于网络之中。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如何合理利用好网络?

网络好像刚出生的婴儿, 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 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 长大成人, 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大学生几乎个个都上网, 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 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 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

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 只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也可应用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 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网络只是一个传播的媒介, 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工具, 使用它的人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 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制力和辨别力, 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不能沦为网络的奴隶。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 电脑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 也取代了一些传统的东西, 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 它深刻影响着大众生活。尤其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 基本上都是人手一台电脑,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学习、聊天、娱乐以及购物等各种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科学理性的对待它。

关键词:网络,负面影响,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8.网络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网络传媒 大学生 影响 利弊

网络传媒,顾名思义,就是指利用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进行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平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是一门融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网络营销于一体的学科。[1]

一、网络传媒的特点

1. 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与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不同,网络媒介的新闻信息可以实时更新,摆脱了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模式,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

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影像设备,网络记者、采编和制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过程中,网络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同时,网络编辑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整理背景资料,让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快捷性使新闻发布摆脱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

2. 海量存储,资源无限。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使信息储存几乎没有容量限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有成百上千万个,网页数量达到成百上千亿个,而且还处在不断增长之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量还将会继续增长。

3. 手段丰富,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信息。数字技术将多媒体轻松带入互联网空间,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不同组合让信息的发布方式更加灵活,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组合,让事件变得形象具体。同时,受众也有了更多途径去了解事件。多媒体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

4. 受众明显分化,呈现出“小众化”趋势。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让大众传播逐渐走向小众化、个性化。受众在网络世界中逐步摆脱了过去被动、消极的角色,变成了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选择信息、发布信息,不再受传统媒体单向性的制约。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发布信息,“个性化”“小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5. 交互性,传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现实。互联网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同时具有发布和交流的功能。它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交流模式,而且可以用来交替的“说”和“听”,实现传受双方的互动。这种不断从传统大众模式向现代私人通信模式的转变,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受众可以同时就许多不同的话题发表意见。[2]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现状

具相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15小时,24.9%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用于学习,13.9%的同学用于情感交流。[3]

从调查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依赖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面,仅有不到30%的同学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当然,利用网络适度娱乐并无可厚非,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确实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三、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虽然大家经常听到种种有关大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的案例,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否定网络传媒对大学生带来的巨大的收益。网络传媒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网络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首先,在传播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传播集多媒体于一身,图文并茂、绘声绘色,使得学生能更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自己想到获得的信息。

2. 给大学生一个广阔的思想发挥平台。在以报刊为主的时代,约翰弥尔顿曾指出报纸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文化的流通和文化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各种网络社区里,大学生可以对各种话题发表见解。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参政议政、发表个人见解的障碍。

四、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1. 网路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

2. 淡漠了大学校园的人际交往。网络把个人和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密切了人们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这个依赖网络连接而成的“地球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被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所取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日益淡漠。

3. 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在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针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试网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上网必须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适时地指导。

五、结束语

引导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选择、学会鉴别,避免各种困惑、失落与盲从,减少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险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BBS、社团主页、师生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介校园文化,把学生的兴趣从“网吧”拉回校园。

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网建设,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校园网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平台。可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点设立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板块。此外,也可以在网上建设一些优秀社区,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传播方面看,网络最初只是以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但是,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现在我们能看到,网络已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了历史舞台。现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也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接受信息,这就使得研究网络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搜搜百科:“网络传媒词条”. http://baike.soso.com/h639581.htm

[2]博客:网络媒体发展对传统大众媒体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77ee901008ukc.html,2008-04-23.

9.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九

1、您所在高校:

2、您所在省市:

3、您现在是大学几年级:

4你所学专业:

5、性别: A男B女

6、目前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

A 1个小时以下B 1~3小时C 3~5小时D 5小时以上

7、您最感兴趣的网站是:()

A 谷歌B 百度C 腾讯 D 淘宝 E其他

8、您上网一般都在干什么:()

A 聊天,听歌B 学习C 看小说 D 看视频,电影 E更新人人微博等各种个人主页F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灌水G其他

9、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A 经常 B 偶尔用用 C 极少

10、您认为网络对您自身的学习的影响:()

A 网络时间过多,影响到学习B对学习有一定程度上的好处 C 无好处也无坏处

11、上网最大的收获:()

A 缓解压力 B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C 获取知识D 找到一片逃避现实的空间

12、当您离开网络文学,动漫或者游戏中所构建出的虚幻世界,是否觉得空虚或现实难以忍受:()

A 经常有这种感觉 B偶尔有这种感觉 C 无特别感觉

13、网络给您的印象:()

A 资源多,有价值的东西多B 很好的娱乐工具C 不良的信息和诱惑很多,容易误导人D 垃圾信息泛滥E 网络上假话多,骗人的更多F 极易产生依赖感G其他

14、您是否有在网上受骗的经历:()

A有 B 没有C 周围的人有这样的经历

15、您对不健康网站认为应该:()

A关掉B 严格监控C 放任不管D 自己决定自己的尺度

16、对于网络上一些消息是否会相信:()

A 全部相信 B 半信半疑C 不相信

17、没有网络的生活您能否接受:()

A有没有都一样B没有也能适应,还是希望有 C 离不开网络

18、您有逃课在宿舍上网的经历吗:()

A 常常B 有时C 偶尔D 从来不

19、您认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正负面影响哪个更多:()

A 正面B负面

20、您认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最关键在于:()

10.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十

一、调查对象

三年级、五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7-11岁之间。

二、调查形式内容

(一)调查形式

1.问卷调查

三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五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我校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珠性,制定中、低两段不同样卷调查问卷。

2.个别谈心

对问卷调查中和师生交流了解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实践活动和班会

通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二)调查内容

对于五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有无接触不良网站不良信息、处理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方法、网络对个人影响的方面、网络对学习的帮助、学习退步原因受到上网影响等方面调查。

对于三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地点、对网络的看法、对互联网信息的看法、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对学生上网的监护等方面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上网人数多于低年级学生,男生上网人数多于女生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92%。

11.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时尚 大学生 人生观 影响

一、网络时尚的内涵

时尚是社会大众为了满足与社会保持一致或追求个性的欲望,在某个时间段里对某种事物、行为、观念或人物的追随和模仿。时尚追随者依靠追随时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时尚的创造者通过创造时尚来彰显个性,引起他人的注意。

网络时尚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时尚,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上的新奇事物、观念或行为等的追求与膜拜。网络时尚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由于互联网普及的广泛性与网络的时效性,网络时尚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新颖性。新颖性是所有流行时尚的最主要特征,网络时尚流行的内容一定是现实中或还未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最新的事物、行为和观念,或最新出名的人物。(2)丰富性。网络时尚突破了传统时尚集中于服饰、发型等表象文化的表象性,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娱乐的等等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内容。(3)实用性。前面说过,传统时尚多集中于表象文化,网络时尚却具备了时尚性。比如在政治上人们加强了网络监督;经济上,每年的“双11”的成交额远远高于现实中的商场等等。(4)反传统性。网络时尚一方面鼓励人们关注自我,鼓励人们面对现实社会,剖析社会弊病;另一方面却教导人们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希望在批判中促进发展。因此具有发传统性。(5)传播的快速性。网络的传播速度和传播优势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是与现实同步的,以最快的速度把时尚内容呈现在追随者前。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大学生不可能离开社会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必须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来实现。网络的普及把网络时尚从社会的边缘带到了社会的中心,介入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网络使人们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便捷地交流思想,交换商品和服务。基于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的网络时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时尚对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具有积极影响。人生的追求目标,人类的生存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网络中会有丰富多样的解答,网络上传递的最前沿的知识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促进他们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在对网络时尚的追随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爱学识的兴趣,多媒体的形象化的深刻印象胜过了说教的苍白无力,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网络上的英雄事迹和前沿人物也积极引导着大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和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其次,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人物的榜样作用和网络时尚行为的带动作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类似于空白,除了人生观知识,他们更需要榜样的示范。网络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积极影响。网络时尚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电子书籍、影视音乐等网络时尚给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他们的生活以愉快和美好的享受,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网络时尚具有的快速传播性和交互性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网络的平等和自由,网络交流的通畅和无阻碍不仅能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正常的宣泄,更是使大学生能够与别人分担痛苦、承受责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网络时尚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科学是把双刃剑,网络的自由也必然会使一些消极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物质时尚的消极影响。网络物质时尚容易导致大学生注重感官享受,忽视内心素质的提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在面对消极的网络时尚时往往来不及做客观详细的判断便被裹挟着盲目跟随。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时尚不利于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其次,网络观念时尚的消极影响。20岁左右的大学生思维不仅不成熟而且也不稳定,网络上多元观念的冲击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稳定自己的人生观。网络时尚中自由思想的泛滥、享乐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色情和暴力信息的无孔不入都在不断地销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最后,网络人物时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网络负面时尚人物的影响。网络时尚中总是良莠并存,既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写下辉煌历史的时尚人物,也有不择手段为了出名的“风云人物”。由于大学生还不具备正确和成型的审美能力,容易受到表象文化的诱惑,因此可以说网络时尚人物世俗的一面给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带来了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网络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刍议 篇十二

1 网络语言:变异了的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米德认为,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能思想。人们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得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活动。布鲁默在《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一文中说到,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符号互动。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语言成为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特殊符号。大学生以网络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差异这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其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在当代人的语言中有所彰显。而在最乐于接受新思维的大学生语言体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变异了的语音、语法和语汇。港台腔的流行、简称的出现和词性的转换、新的网络短语含义的变化都是变异了的大学生语言体系光怪陆离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尤其是经过转换了的语词编码解码体系,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亚文化群落的符号标志和表征;成为网络媒介影响下大学生的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和属性特征。这些网络语言符号,既是大学生在表达叛逆,标新立异,向传统媒介的挑战,也是大学生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的直接写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幽默,更是一种自嘲,一种释放和宣泄。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对时尚的追捧,对拥有社会话语权利的努力,对成为意见领袖群体精英的渴望。莫名其妙的语言超越了语言的范畴,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符号,一种特殊现象,一种特殊过程。

2 直面挑战:“把关人”角色缺失与转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一概念。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引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新闻信息选择的把关模式,并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体系。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与影响表现在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网络传媒“把关人”是否存在并对受众产生作用成为学者热衷研究的领域。美国传播研究学者马成龙认为,网络信息内容爆炸式的增加导致微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化。而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又意味着宏观把关的削弱。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决定权,让任何网民都有能力发布信息和观点,网民自身参与并成为网络媒介信息的一部分。在这里,网民可以说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样让一些不法分子也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网络技术的缺陷来发布非法和不良信息,骗取钱财甚至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境下,“把关人”作用被削弱甚至是完全缺失。这对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社会病态都在其生活现实中体现的大学生而言,自身追求新奇的个性和内心的现实感受一拍即合。这种压抑于内心的欲望只能通过娱乐的方式加以消解。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其诸多娱乐化、未经把关过滤的内容成为大学生全体宣泄的工具。他们把理性的思想掩盖于感性的世界,将病态心理蔓延于网络媒介。面对缺失“把关人”的网络,娱乐至上,网络泄愤成为他们的工具性行为,网络大学生群体也成为掌握这一娱乐工具的主体。然而,现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网络技术上的进步和政府行为意识的增强以及大学生理性特质的增加和传统媒介良知素养的提升并没有让“把关人”销声匿迹,而是实现了角色的变迁和转换。一方面完成了从显性把关到隐性把关的转换,另一方面实现了直接把关到间接把关的变迁。

3 滞后的反思:一种迟到的监控

“反思”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吉登斯以“反思性监控”定义行动的一个过程。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与行动者。强调行动者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他所谓的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指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反思性的基础是人们对于行动流始终保持着的监控和动态的理性化过程。大学生网民参与网络社会互动的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网络事件的作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就指出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动的结果。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就在于其行动隐性的生产着结构。当反思的行动流触碰到生产的结构时,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性就被迫暴露。大学生网民点击或者回复某个消息或者帖子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生成某种舆论结构。这样,虚拟社区里某种新奇的观点,无里头的恶搞,暴露的展示等大学生群体乐此不疲的讯息成为网络点击的热区。当大学生网民反思性行动流的光芒照耀到结构之上时,网络大学生群体行为业已发生。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这个群体社会互动的欠成熟,反思能力不强,反思的滞后性便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迟来的反思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当大学生网民发现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舆论主流“不谋而合”时,或者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带来与意念中落差很大的后果时,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即对反思的反思。这样,反思的后果又可以无意识的指导以后的行动。新的舆论结构也在反思的反思中实现再生产。随着经验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日益的成熟,社会行动也趋于理性。

4 网络媒介:大学生社会化的魔鬼还是天使

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以乐观的态度给社会化这样下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他认为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E·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社会化过程六分法都把大学生阶段看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众多自致角色的获得和后天习得性角色扮演的技能都在这个阶段掌握。网络媒介作为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和认知的重要社会环境因子,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和更为公开和透明的媒介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技能的习得和知识的积累以及日后角色的成功扮演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的社会化实践条件。然而网络的技术特性让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而言扮演着魔鬼与天使同在的双重角色。即网络作为工具的特性给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障碍;作为媒体的特性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统一等产生了干扰;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社会互动,角色认同等出现困难。那么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而言,网络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针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只有创新的对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控制手段,完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信息内容,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大把关力度,才能迎接网络的挑战,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插上天使的翅膀。

5 网络族群:大学生群体的代言人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崛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群体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关于这个社会学概念,郑杭生认为,它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然而,无论从利益关注点的层面,还是空间上的接近程度的层面,似乎都无法涵盖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因为这个网络族群仅仅是通过一台台相互独立的物理介质——电脑来相互联系,一个以电脑为成员的电脑群体背后隐藏的控制者群体形成了富有网络时代特征的网络族群。它是具有生命力,能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动态性群体。对于这一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群体,巴雷特称它为赛博族,即指受互联网影响而形成的有共同信仰或人生观的族群,而且他们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赛博族并不依附在物理性的地理空间中,而是以议题、共识和认同感所建构的虚拟社区。大学生网民正是这些族群的主要成员,他们通过网络建构的空间形成数字化的生存模式。如今,网上“威客”、“换客”“哄客”、“磊客”、“赚客”、“赢客”文化方兴未艾。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性在这些文化产生和盛行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个随互联网的崛起而诞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生存特征,以符号化的互动方式活跃在网络空间虚拟的社区。网络生存的平等感和自由度让饱受现实压抑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空间里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由展现自己的魅力。对他们而言,网络空间可以在想像中再造一个理想化和完美而自由的自我来摆脱和舒缓现实的种种樊篱。网络空间也比现实社会来得鲜活和美满,可以说成了大学生网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6 大学生的使命: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30多年前,当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们为他们成功实现4台计算机联网而欢呼时,他们肯定没有想到这种技术会在20世纪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应用,更没有想到会给全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卡斯特所言:“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广播媒介努力30年才使受众达到6000万;电视媒介达到这一水平花了15年时间;而网络媒介只用了3年时间。”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数字鸿沟。意即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网络世界的主宰,有责任和义务抑制数字鸿沟的扩大,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以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感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来缩小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的跨越,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摘要:本文介绍了网络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对“把关人”缺失的网络媒介如何作为以及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反思的滞后性,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角色,大学生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大学生在网络媒介时代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网络媒介,把关人,网络族群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彭兰.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陈谦,孙林.关于西方“把关人”研究“复杂化”与“简单化”的辩证思考[J].新闻界,2002.

上一篇:书中的世界作文500字下一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