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日记

2024-10-13

关于端午节日记(共9篇)

1.关于端午节日记 篇一

小学端午节日记: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妇女和孩子们还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状的手工艺品――香包,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相传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国的都城)。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小学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的日记]

2.关于端午节日记 篇二

一、具体做法

要求学生每星期坚持最少写三篇日记, 可以摘抄, 但不能全部抄, 至少要写一篇。可以是记录真实的事情, 也可以是读后感, 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必须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每星期都对学生写的日记进行评讲和交流。几年下来, 很多学生养成了坚持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且虚假作文少了,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二、写日记的好处

写日记有哪些好处呢?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写日记能为小学生不断增加“积蓄”

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不知从何写起, 于是就胡编乱造, 照搬照抄, 写些虚情假意的作文。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积蓄不足”, 而坚持写日记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摘抄课文中的佳词好句, 也可以摘抄课外书上的精彩片段。这样, 不仅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而且让学生增加了课外阅读量, 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的积累。那么写作文的时候就不愁没词可用了。实践证明, 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育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很多都是名家名篇, 我们应先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再去挖掘其他的资源, 而没有必要去舍近求远。

(二) 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习惯

学生对写日记有了兴趣之后, 他们必然会对平凡的生活加以留心, 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用心体会周围的人和事情, 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不断地认识新事物,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一次, 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路边看到了一只受伤的野鸡, 于是她便仔细地观察, 并把它写进了日记里:“今天, 我在路边看到了一只受伤了野鸡, 它的羽毛是灰色的, 但是中间又夹杂着一些彩色的羽毛, 这使它有时候看起来会发出五彩斑斓的光彩, 尤其是迎着太阳看的时候。它的小眼睛像宝石一样发着光, 看到我又露出惊恐的神色, 但似乎又在向我求救。于是我把它捧在手心, 这时我惊奇地发现野鸡的鸡冠比家鸡要小, 但是很红。它可能是害怕了, 挣扎了一下, 使出浑身的力气飞出了约二十米。哦, 原来野鸡比家鸡会飞!我又追上它, 把这个再也没力气的可怜的小家伙带回了家。我为它包扎伤口, 给它喂食。我一边忙活一边想, 这是谁啊, 这么残忍!多可爱的鸟儿啊, 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啊……”

在那个星期的日记评讲中, 我在全班读了这篇日记, 并表扬了这位同学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 而且爱护小动物, 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从那以后, 学生们的日记里便增加了许多观察事物的内容。有的写观察蚂蚁怎么搬家的, 有的写观察家里小猫小狗打架的, 等等。而且学生们写得都很有童趣,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让我很吃惊。原来, 在我们成人看来这么平常的事情, 在孩子们的眼里竟然这么有趣!而且他们也能把它写得很详实具体, 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看来, 只要引导得好, 就能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三) 写日记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 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 尤其是心理健康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以至于经常听到有家长或老师抱怨: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到底想些什么, 没法和他们交流!尤其在农村, 老师整天忙于教学, 而学生家长大多数都外出打工了, 他们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留守儿童。社会、学校也采取了的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 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本, 几乎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孩子们都在想些什么, 他们有什么苦恼和困惑, 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时, 写日记就成了孩子们倾诉烦恼、解除苦闷的好办法。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同时, 也能和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 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必要时也能起到给他们疏导心理的作用, 也能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思想教育, 而且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从而也促进了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指导学生写日记应注意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几年实践中, 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走弯路。

(一) 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写日记感兴趣的话, 他们就不会把写日记当作负担, 而是当作一种需要, 一种习惯。在这种需要感、习惯感培养的过程中, 老师的鼓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我深有感受。每次评讲时, 被表扬的同学, 尤其是他的作品在班级被朗读的学生, 下一次的日记一定会写得更认真, 质量也会更好。

(二) 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 书面表达无疑是学习中最难的, 所以, 无论是日记还是作文, 都不能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否则, 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失去兴趣, 把写日记当作一种负担, 只是应付差事, 那样就达不到训练提高的目的。

3.端午节:关于回忆与缅怀 篇三

这些日子,品种繁多的粽子在各家的灶台上、餐桌上陆续出现。目睹满街的青青粽影,忽然就意识到端午节已悄然到来。老一辈人或许还包包粽子、喝喝雄黄酒、插插艾叶,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概念已然不是那么清晰了,跟端午节有关的事似乎只剩下吃粽子而已。传统的端午节,变得简单而流于形式。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让不少国人着急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和偶尔的赛龙舟外,还剩下什么?

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韩国端午祭胜出,对我们而言既有危机,也会产生新的希望。至少它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或许要感谢韩国人的申遗,如果不是他们的申遗,我们的端午文化传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或不懂珍惜中丢掉。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端午,就不应该只停留于抱怨。

让韩国端午祭的胜出成为中国端午节新生的起点,成为传统节日复兴的新契机,这才是国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感怀端午

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越来越多的“泊来节”充斥着年青人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热衷于去追求一个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不会记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更别说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这俨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走向——从“泊来节”开始。但是,传统节日还是让我们拥有怀旧的机会。

在三坊七巷中,我们碰到几位老人正安详地围坐着聊天,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旁淘米,一遍一遍,时不时地应和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叠着高高的洗净的苇叶,透出光洁的青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清美。她告诉我们,为了过端午她已经忙活了好些天,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准备苦艾草、菖蒲、犁壁草等用来煮成汤。 “这汤不是拿来喝的,是要来泡澡的,一家人都得泡,洗了祛百毒、防百病,主要是预防皮肤过敏等。还会到中药店买一些雄黄,以米酒化开,用笔涂在门窗的框架上,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祛五毒……”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78岁的退休干部张老,他说:“端午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过。我年轻的时候,过端午是很有热情的,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赛龙舟,跟着一起叫啊喊啊的玩得非常尽兴。晚上回到家中,还有家人精心准备的包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很是温馨。觉得感受的不仅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更是一种合家团圆的温情,一种民俗文化的自豪。”

一边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一边是老一辈人对传统节日的无限缅怀,让人不免感慨:端午节的未来何去何从?

受访人:善琴,35岁,公务员

我是畲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多了大人们张罗端午节的模式,自然也就记住了。现在每到端午,都是我一人包办的。端午节前夕,初一早要在门口插上艾草,到初五中午12点过后才收下来,据说艾草可以避邪,驱蚊虫的。端午时每个小孩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红袋子,这个红袋子很漂亮,是大人用红线编的。然后把一个用红纸染的蛋放在这个红袋子里,寓意吉祥如意。畲族的端午节与汉族的端午节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艾草的处理方式。畲族的乡亲在端午这天中午12点过后收下艾草,就把艾草收了起来,等到了夏天蚊子多时,就把艾草捆成一團用来熏蚊子;有的时候,小孩子遇到肚子痛,可以拿来当草药。而汉族的做法,则是将艾草收起来,留着家里有媳妇做月子时,到满月了,熬成汤洗澡用,可以祛风湿。

今年的端午节,我会像往年那样自己包粽子吃。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味道更好,而且也更有过节的味道。福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棕、蜜枣的、花生的、豆沙的……而且粽子的包法福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我在财经学校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的粽子包法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可有意思了。

包粽子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就拿肉粽来说,首先把糯米加水浸泡3~4小时,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将大米滤干后,加肉、加笋干,调好味道后和米一起包好后放在锅里煮熟。香喷喷的粽子便好了。即便是过夜的粽子也可以有很好的吃法,可以将其切成片,再放到锅里炸,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龙舟比赛了。以前小时候每年都会去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多年没看了。今年的端午节是星期二,虽然还是没放假,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带儿子去看的,一同感受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悦。

近几年,我觉得大家对传统节日又重视起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注重加强这一块,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有不少民意代表呼吁,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可以考虑放假半天,这样市民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传统节日当中了。

受访人:郑琛,29岁,媒体人

在我的理解中,正如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聚在一块,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然而,这种景象已经好久没出现过了。毕竟现代人所处的环境不比从前,显得有心无力。所以对于简单地过个端午节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周二,我和我老公都上班,根本就没办法聚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过这个传统节日。因为上班关系,自己包粽子也就不可能了,毕竟工作上的事情非常多,时间都忙不过来了,难得有闲暇的时间就想着多陪陪儿子,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包粽子过节,还是比较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奢侈”的。我们会把节日提前到周末,约上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怎么说,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是会延续的,端午节毕竟是传统大节日。

受访人:许书,45岁,私企老板

远离家门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了。对我而言,端午节似乎已经可有可无,尽管它与春节、中秋节号称中国传统三大节。因此,对于端午只剩下怀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很温馨。小时候过端午节,能让我提前兴奋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时候穷,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肯定吃不到。说起粽子,不仅因为它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到端午,母亲就在头一天晚上泡好一盆糯米并洗净刚采来的苇叶。第二天一家人便围坐在葫芦瓜棚下,伴着清清的苇叶香味、就着红红白白的馅料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上3、4个钟头。当粽子煮熟的时候,小院里便弥漫着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味道,叫人陶醉。家里和街坊邻居还会拿着一些桃枝或者艾草插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会收到大人们送的香包。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温馨的一天。

现在,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很久没有像样地过过端午节了。不过,每到端午节时还是会想起那清清的苇叶和醉人的糯米香味。吃着从超市买回来的粽子,却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味道了。

受访人:文子,28岁,网站主管

可能也只有特喜欢吃的粽子能唤起我对端午节些许的念想吧。隐约记起小学老师曾说过关于端午节的些许零散片段,只记得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身投汨罗江的殉难日。人们为了寻找屈原,为了不叫鱼儿吃了他们崇敬的诗人,大家把糯米包起来,喂给鱼儿吃。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问父亲:“这怎么吃?” “剥了叶子吃!” “那鱼也会剥叶子吗?”“鱼不吃,人吃。”“那屈原怎么办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吃……”

对端午节的认知只剩下粽子、龙舟、屈原这些零散的概念,其他的一切似乎已经归零,说起来让人汗颜。

闽江畔的棕香

民间过端午,图的是热闹、喜庆。近期各种关于端午的活动也在福州许多地方开展。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时间,融侨的业主们便提前预热,一场由融侨会组织的“粽叶飘香”活动在融侨比赛一开始,现场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手艺高超者,包粽叶、加糯米、塞馅料、系粽绳,一气呵成;新手者,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勉强包好的粽子一提起来便米歸米,叶归叶。但不管粽子包得好与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一个表情——快乐!

比赛现场还请来了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先生讲解端午民俗知识,诸如端午节的来源,福州的粽子文化和唱曲等,不仅给小朋友上了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课,也让到场的家长们获益匪浅。

据悉,融侨会举办此次“粽叶飘香”包粽大赛,意在端午节为业主们送上的节日良好祝愿的同时,希望通过包粽子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舟比赛庆佳节

6月19日,端午节这一天,福州市传统龙舟锦标赛在光明港五孔闸段激情开赛了。比赛当天,光明港岸边人织如潮。一对来自长乐的老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从长乐出发来福州。这是我们第一次来福州看龙舟。活动办的很好,这样才有过节的样子,应该每年都办。”

此次比赛有20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龙舟队进行角逐,大家又有能一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龙舟竞渡、百舸争先的壮阔景象。

据悉,本届龙舟赛由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主办,福州市龙舟协会承办,福州知名地产公司福建融信地产协办,合力打造,为福州市民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大餐。

结语

今年,福州的端午节,尽管没有春节的隆重、没有中秋的温馨,但至少有些活动让人有了些许回味。

其实,文化也好,文明也罢,只有差异所在,没有优劣之分。厚此薄彼,是不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表现。平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别人企图“偷”走自己的某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才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就端午节而言,假如我们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别的国家顶多是随着附和,想喧宾夺主,把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夺走,似乎不太现实吧。要想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被他国“端”走,还得首先从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做起。不然,即便他国“端”不走,我们也会“倒掉”的。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4.关于端午的日记300字 篇四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屈原创作了《离骚》、《国殇》、《九章》、《九歌》、《天问》等大作。抒发了自己的一番爱国情怀,与一番对国君无能的悲叹。

最终,他看见国家日益的衰败,国君的无能,自己的一番爱国情怀无法抒发等等原因,最后导致他无奈,投江自杀。

这样一个爱国,杰出,深受人民喜爱的大词人,人们怎能忘记他呢?因此设立了端午节。

而就在这样端庄严肃,富有意义的节日里,我们一心只想着要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应该吗?不应该。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的行为感到羞愧吗?

5.端午节日记 篇五

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今天我们都做了什么了呢?是时候认真地写好日记了。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日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节日记1

端午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当然,我的姥姥也不例外。

今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姥姥正在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姥姥先把早先准备好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盆里,然后,把肉、花生、红豆……放在另外几个小盘子里。姥姥拿起粽叶和勺子,开始包粽子了!

姥姥拿起一片粽叶卷成一个喇叭状,再把两勺糯米放进去,接着把翘起的粽叶往下压,抓紧,再拿剪刀把多余的部分剪掉,用麻绳扎紧,放进盘子里。就这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诞生了!

最后,姥姥把它们都绑在了一起,真像一个个穿着绿衣裳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终于,劳累了半天的姥姥正准备坐在沙发上休息,她正好看见了我,惊讶地说:“欣欣,你还不赶紧去做作业,已经五点半了!!!

正在观察中的我,这才回过神来……

端午节日记2

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节的早餐一改往常的内容,不是包子、豆浆,不是汤粉,而是我最喜欢吃的粽子。

一大早,妈妈就热好了粽子,我还没走到餐桌,粽子的香味就已经窜进我的鼻子了,我迫不及待地嚷起来:“妈妈,我要吃粽子。”“来啦,来啦!”只见妈妈用碟子装着一只热气腾腾的粽子,拿到餐桌上,然后熟练地将裹着粽子的“腰带”一道道地解开,再把粽子的“外衣”一层一层地剥开。

啊!解馋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冒着热气,油光发亮,香味扑鼻的大肉粽在碟子上展现了。我又是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一插插到粽子上,用筷子把粽子“破”成两边,这下,“庐山”真面目彻底暴露了,只见粽子里面的?有绿豆、猪肉、香菇、虾米,真是太丰富了,浓郁的香味,使我垂涎欲滴,赶紧夹了一口放进嘴里,啊!香甜、美味、可口……

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诱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日记3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全国都放假,所以,在这个端午节及爱情里,爸爸带我和妈去珠海白莲洞玩。

到了白莲洞,进了大门,就看见了许多又高又大的波萝树。接着我们来到了游乐园,我又看见了一个新奇有趣的地方,进去一看,就象一个小博物馆:有大鳄鱼、美女蛇、眼镜蛇、海龟,另外还有少见的大老鼠,它的体重竟然有15斤。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好玩的地方,那是一个瀑布,那清澈的水还有那清脆的声音,就象一首一首美妙的歌声。最后我们到了一个湖边,那湖面上还漂着一个个大球,我走进去,球滚来滚去,我也摔来摔去,出来以后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

就这样,我在白莲洞玩得非常开心,直到后来我肚子饿了,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里,去吃饭了,这次的端午节我过得非常的开心。

端午节日记4

今天是端午节,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都为外公准备了一张美丽的水粉画,祝外公生日快乐。

我们买了外公喜欢的礼物,为外公祝寿。表弟乐乐早早地就到了外公家,还打电话催我们:“你们还不来呀?”

“快到了,正在路上呢?”我用妈妈的手机说。摩托车你快些好吗,弟弟等的着急了!

到了外公家,我们一起祝外公生日快乐,弟弟还带来了他心爱的手风琴,给我们表演了一曲动听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呢,表演了天鹅舞又唱歌几首歌,姐姐又是报节目又是歌唱。刚开始,我们一个一个的表演自已喜欢的节目,后来弟弟每个节目都上,他在一边给伴舞呢,好热闹啊!

外公给我们准备了飘香的粽子,还有好多好吃的,我和弟弟、姐姐大吃大喝,吃的可真香啊!

今天我们玩得可真开心。

端午节日记5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重要的节日。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我最喜欢吃奶奶包的各种粽子。有豆沙、鲜肉、红枣、蛋黄馅的。粽子主要的原料就是糯米和竹叶了。奶奶准备好材料后就开始忙开了。她首先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形,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使米和包馅更结实,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绳把它捆紧。

蒸粽子也是很费时间的。奶奶用钢锅加满水,放入包好的粽子开始蒸。当一股甜丝丝的清香扑鼻而来时,我已经馋得直流口水,不停地问奶奶:“可以吃了吗?”奶奶说:“还早呢!要等上好几个小时呢!”

我吃着热腾腾的粽子,听奶奶讲屈原的故事,感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日记6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还有几天才到端午节呢,不过今天中午我已经吃到了美味可口的粽子,让我提前感觉到了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这一天,不仅会吃粽子,而且还会举行赛龙舟活动。我的爸爸妈妈上班都很忙,没时间给我包粽子,都是出去买了给我吃,我多么希望今年的端午节妈妈会包粽子给我吃啊!

今天我问妈妈:“妈妈,今年端午节可不可以给我包粽子吃啊?”妈妈说:“好啊!今年端午节我给你包一大锅粽子,你想吃什么味的粽子?”我说:“原味的。”妈妈说:“好,今年端午节保证给你包原味的粽子。”

我盼望着端午节快点到来,这样我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原味的粽子啦!

端午节日记7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美好的一天。

傍晚,我和爸爸一起去海边游玩。并且邀请了哲哲,到了沙滩上,一阵清凉的海风吹过来,全身都感觉非常凉爽。我看哲哲还没来,我便自己先挖起了沙坑。谁知左等右等,还不见哲哲的人影,我们本来想回去了,可是如果我们回去了的话,哲哲她们咋办?所以我们一直继续的在等着······

“嘿。曦曦。她们到了。”这是爸爸的叫声。我一听,无比高兴。高兴的不能在高兴,因为终于不用再等了,我急忙扑上去,抱住哲哲,一起冲向海边。哇,好大一股海浪啊。过了好久才平静下来。而且还我们还喝了一点点的海水,可真咸啊。于是我们把它称为“海的味道”。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我的爸爸提出:太晚了,该回家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沙滩,不过今天玩得非常开心。一路上还嘻嘻哈哈的,呵呵。

端午节日记8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妈妈煮了香喷喷的粽子端到桌上,我发现粽子的样子很特别,很像一个三角形,它是由碧绿的叶子和雪白的糯米做成的,我一层层地剥掉它的“绿衣裳”,哇!好香啊!我立刻咬了一口,真好吃!又软又香,而且还有各种口味,有豆沙的,蜜枣的,蛋黄的,还有我最喜欢吃的咸肉的!

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吗?”我说:“我当然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含恨跳江了,为了打捞他,又怕大鱼吃他,所以就向江里撒下很多粽子,又划着小船去打捞,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划龙舟。这些老师都告诉过我们。”

爸爸听了,夸赞地说“不错嘛!学会了很多知识。”听了爸爸的话,我又开心地吃起粽子来。

端午节日记9

五月初五成了 传统习俗的节日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吃鸡蛋,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家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那就是我的妈妈。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美味粽子。妈妈在包粽子之 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粽子叶放在水里煮一煮,泡好了,再洗干净。然后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放到盆子里。准备工作就做好了。妈妈就开始包粽子 了。她先取出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做成一个窝,放进糯米和蜜枣,包出棱角,然后用线捆好。一个又肥又大的粽子就包好了。活 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妈妈把粽子包好后,把它们放进大锅里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三四个小时。慢慢入味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出的粽子香喷喷的,香的只 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我也不知道妈妈包的粽子有什么‘秘诀’,总是让人馋誕欲滴。不得不吃的很多。

我喜欢端午节,更喜欢吃粽子。

端午节日记10

6月9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我要去参加“第六届少儿现场绘画大赛”。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来到了少年宫,来参加比赛的小朋友很多很多,有七百多人。

我来到比赛的现场,我很紧张。后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紧张,时间很充足。我就不紧张了,开始认真的画画,我画的是一只美丽的蝴蝶,画得很漂亮!离开了比赛现场,妈妈就带我们去吃饭。接着,我们就去了科技馆,科技馆里的.东西很神奇!我来到斜坡小屋,人站在里面感觉晕呼呼的。还有那飘在空中的球,好神奇哦!

参观好了科技馆,我们就回家了,好开心的一天!

端午节日记11

端午节别名端阳节、有重五节、菖节、蒲节、龙舟节、粽子节等二十多个别名,据说端午节的叫法在我国所有传统日叫法中,排第一。

各各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不一样,比如南方,人们要吃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的粽子、雄黄酒。我们当地要吃黄鳝、鸭蛋、黄酒、苋菜、烤鸭。

另外,我们这里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比赛那天,莫愁湖公园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比赛。只见每一条龙船上有十几个人分两边坐,每支队伍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别是红黄蓝绿,比赛开始了,一个人站在船头敲鼓,其他的人就随着节奏划桨。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前冲,一会这支领先,一会那支领先,最后好不容易有一支般队以领先一个人的距离而获胜。相传,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的古代大诗人屈原。

这就是我知道的端午。

端午节日记12

今天,是端午节。我决定要做一次粽子给大家吃。

下午,我向奶奶学包粽子。奶奶同意了。奶奶说:“首先,拿两片叶子,卷成一个喇叭,在这个部分,我学了很久才学会,奶奶说用左手抓住叶子,用右手卷上去,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学会。第二个部分:把米放进去,后来再放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我们放了花生和绿豆。这个部分我用了一会儿就学会了,但是我有时候把米放多或放少。第三个部分:用原来的叶子把米扣上去,再用一个叶子包上去,卷三个圈。这个部分费了我好大的力气,我每次包都会不成功,奶奶还帮助了我。最后一个部分:用线把粽子扎紧,把让米不露出来。我学了一会就学会了。我用手把绳子围着粽子转了几圈,后来打了一个结。就这样我包的粽子完成了。

把粽子放到有水的锅里蒸半个小时就行了。我吃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可真香啊!

这个端午节我非常开心,应为我学会了包粽子。

端午节日记13

今天是端午节,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因为啊,我可以包粽子了,以前都未曾呢,还真想尝试尝试。

为此,我准备好了粽叶、糯米、肉、蜜枣和五彩的丝线。我觉得有点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呢。

第一把火就是做粽子。我先把清洗好的粽叶叠成一个半三角形,然后把糯米适量的放进去,然后再把另一半粽叶盖上去,再用丝线绑好,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接着,我包了更多粽子。

第二把火就是煮粽子。我把已经包好了的粽子放到蒸笼里,再调好火量,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看样子也八九不离十了,就关上了,然后把蒸架拿了出来,可我的手顿时像被烫了一样,直捏耳朵。

最后一把火也就是尝粽子。把粽子拿出来时,就已经垂涎三尺了。我扒开粽叶,用嘴尝了尝香喷喷的粽子。“哇哦,实在是太好吃了,既有肉馅的,也有蜜枣馅的,真让人回味无穷啊。”

第一次尝试包粽子,真的好爽啊,明年我要继续包。

端午节日记14

端午节到了,家家都要吃上美味的粽子。

包粽子是妈妈的拿手好艺,首先她把粽叶放到热水里浸泡,再准备好糯米、红豆、枣和肉,把瘦肉切成小块用酱油等作料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几张粽叶卷成的“小斗”里,再用一张粽叶包一下,用线扎好,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转瞬间,妈妈手脚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篮子粽子弄好了。然后,再把它们放到锅里煮熟。这时,我就专门盯着锅,没多长时间,从锅里飘出一阵阵清香,这股袅袅升起的热气浓香扑鼻,把我馋得口水直流三尺,不住咽唾沫。急不可待揭开锅,拿出一个恨不得一口吞下,可又烫又馋,不住用嘴吹气,用手扇,那馋样把全家都逗乐了。妈妈说:“不要急,还有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粽子等你,形状有枕头状的,圆桶形,煮熟了,放那,随时吃,既方便又美味。端午包粽子是特有的习俗!

端午节日记15

今天是端午节,我特别喜欢这个节日,因为它有许多的乐趣。

端午节,我们都会吃这个节日的传统食物——粽子。我们江苏的粽子一般是三角锥状,像一个金子塔。听奶奶说,她还会包四方形的、菱形的等其它形状的呢。粽子因馅的不同,分为很多种类。我最喜欢的还是肉粽。我揭掉外面的粽叶,满眼的糯米和粽肉。吃一口,满嘴香喷喷,好吃极了。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我们传统习俗还有赛龙舟。我最近在电视上看了号几次赛龙舟。真是有趣极了,最初时选手们蓄力待发,裁判一声令下,条条龙舟就窜出去了。大家你追我赶,赛道水面上真的算是“百舸争流”。

端午节起源于屈原不想作亡国奴而跳江。人们为了纪念他,而产生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6.端午节日记 篇六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学校休假三天是周末和端午节加在一起的。关于端午节,想起屈原,据说屈原在农历5月初5日受委屈,抱着石斗投降九洛江后,当地老百姓听到消息,立即划船救援,直行到洞庭湖,最终没有看到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吃,挨家挨户地做粽子,把粽子扔进了古纳河。

妈妈和爸爸一起带去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正在煮香喷喷的糯米粽子。外婆说,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硫磺的饮食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这时,外公告诉我们端午节的习俗,在江南地区,他们为了驱魔、艾蒿、菖蒲、大蒜,端午三牛驱鬼,还听说一个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室内避邪的护身符。(威廉莎士比亚,风吹草动)这时,香喷喷的粽子都煮好了。刚煮好的粽子热气腾腾。我第一个坐在座位上说。“奶奶,我来帮你品尝一下未熟粽子的外婆的微笑。”“看看这只小猫,好!”奶奶先给我一个。我扒开饺子叶,吃糯米粽子,闻闻看,哇!真香啊!之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外婆说:现在的粽子品种真多!红豆饺子,水晶饺子,肉饺子,咸肉饺子。听着,口水都流下来了。

去了外婆家,我了解了很多知识,但端午节的粽子真的很好吃!

7.关于《吴宓日记》的通信 篇七

一凡:读到你在《读书》今年九期刊出的《西师往事 北碚夜读》,文中提到,你无法核查二零零二年《文史月刊》刊出的《邓小平与吴宓教授》一文内容是否可信,同时也提及所谓吴宓先生“亲手删改日记”等问题。

我作为《吴宓日记》及《吴宓日记续编》共二十册的责任编辑,自感有必要就我所知,回复一下你的疑惑,并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应该说,你未给哈佛傅高义教授提供这一情况,谨慎态度是正确的,因为此事从未有过任何公私记载,而在吴宓先生巨细无遗的日记上,也未着一字。吴先生家属对于此事,也始终矢口否认。大家的共识是:历史不可以伪造,哪怕是“光荣历史”。

事实上,并不存在吴宓先生删改日记之事。《吴宓日记》前后二十册,都不存在“亲手删改”。宣扬此事的始作俑者,在西南师院时间甚短,与吴宓先生素无交往。《吴宓日记续编》第一册106页(一九五一年四月五日),确曾提及此人。吴先生写这段日记,是为记载西南师院某次镇反座谈会上,与会教职员坦白罪行的情况,其中描述其人道:“泣诉欺瞒之罪,盖其未尝留学苏俄,亦未肄业大学,谨辛苦漂流,从人习俄文,而在校颇作威福。” 从中可见此人在校时的形象,岂是吴先生愿与交往之人?

通过对《吴宓日记》及《吴宓日记续编》的阅读,我深刻感觉到:“记日记”对晚年的吴宓先生而言,几乎是他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而他对自己日记的态度,似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日记中表达得最为明确:

委来,再劝宓焚毁宓日记、诗稿,或简择抄存,以免祸云云。澄意亦同。宓虽感其意,而不能遵从。此日记既难割爱焚毁,且仍须续写。理由有三。(1)日记所载,皆宓内心之感想,皆宓自言自语、自为问答之词。日记只供宓自读自阅,从未示人,更无意刊布。而宓所以必作此日记者,以宓为内向之人,处境孤独,愁苦烦郁至深且重,非书写出之,以代倾诉,以资宣泄,则我实不能自聊,无以自慰也。(2)宓只有感想而无行动。日记所述皆宓之真实见解及感触,然却无任何行事之计划及作用。日记之性质,无殊历史与小说而已。夫宓苟有实际作为之意,则当早往美国,至迟1949秋冬间应飞往台湾或香港。而乃宓拒却昀、穆之招,甘愿留渝,且不赴京、沪、粤等地,足征宓已死心塌地,甘为人民政府之顺民,早同吴梅村之心情,而异顾亭林之志业矣。又似苏格拉底之愿死于雅典,而不效但丁之终身出亡、沦落异域者矣。是则宓可称为顽固落后,而非反动与特务,其事昭昭甚明。且特务行事务为诡秘,岂有若宓之大书特书,将一己之所思所言所行所遇,不惮详悉,明白写出,以供定谳之材料,又靳靳保留为搜查之罪证书哉?!(3)日记中宓之感想,窃仿顾亭林《日知录》之例,皆论理而不论事,明道而不责人,皆不为今时此地立议陈情,而阐明天下万世文野升降之机,治乱兴衰之故。皆为证明大道,垂示来兹,所谓守先待后,而不图于数十年或百年内得有采用施行之机会,亦不敢望世中一切能稍随吾心而变迁。宓乃一极悲观之人,然宓自有其信仰,如儒教、佛教、希腊哲学人文主义,以及耶教之本旨是。又宓宝爱西洋及中国古来之学术文物礼俗德教,此不容讳,似亦非罪恶。必以此而置宓于罪刑,又奚敢辞?宓已深愧非守道殉节之士,依违唯阿,卑鄙已极。若如此而犹不能苟全偷生,则只有顺时安命,恬然就戮。以上乃宓真实之意思,亦预拟之供状。倘异日发现宓日记而勘问宓时,敬请当局注意此段自白,并参阅1951一月十六日所记一段。至于安危祸福,究竟非人之所能知,更非宓所敢深计者矣。……(引自《吴宓日记续编》第一册,111-113页)

此段日记,足可见吴先生性格、当时之心境,以及“记日记”一事在他生活中、心目中的位置。以上种种,请一凡详查。吴彬

当日赵一凡回复吴彬:

吴彬姐,国庆长假安好。接你电邮,知悉种种。看来我只想着纪念吴先生,有些莽撞了。如你所言,我对此事一直怀抱疑虑与希冀。疑虑者,是吴先生日记残缺多少?是否修改过?希冀者,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因为你我都知道,它们太稀罕。经你一番解说,我的疑虑基本散去。

可我没料到:吴先生生前计议详尽,早已把身后事安排一个滴水不漏!而他对日记的呵护,又让我有感于那一代中国文人,是如何刚正不阿,忠于史实。由此念及杨绛先生新发表的《洗澡之后》,实可谓同一路风格,即高风亮节,威武不屈。我想写一短文,简要说明之,但望老姐与我合作,即以书信方式,说一说此事原委:你是《吴宓日记》责编,我是学生辈的研究者,联袂作文,自是佳话。如何?恭祈秋安,寒露降也。一凡即日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赵一凡电邮回复吴彬:

老姐如晤:我自十七日飞去青岛,参与王蒙作品研讨会。回京后,又值我老伴感冒发烧,汤水伺候。今日空暇,草成一文,请你先作批评,若首肯,可交《读书》刊发。

二零零六年,易中天教授发表时文《劝君莫谈陈寅恪》,说是陈先生最不该成为公众人物,可他居然成了!借他的吉言,近年来有关吴宓、陈寅恪的研究,颇有一批新书新文面世,我从中摘出十种,列举如下:

[1]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下卷,广东人民出版社二零零八年版;

[2]蒋书丽:《坚守与开拓:吴宓的文化理想与实践》,社科文献出版社二零零九年版;

[3]侯宏堂:《新宋学之建构: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安徽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版;

[4]陈流求等:《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三联书店二零一零年版;

[5]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二零一零年版;

[6]吴学昭:《吴宓书信集》,三联书店二零一一年版;

[7]《吴宓评注顾亭林诗》,人民文学出版社二零一二年版;

[8]陈怀宇:《在西方发现陈寅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

[9]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

nlc202309041851

[10]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三联书店二零一四年版。

在我看来,吴宓、陈寅恪研究,首先不可分割,理当视为一体。其次,由于历史断裂,人事紊乱,吴、陈研究的文献资料,一来散佚严重,二来法治不靖,这便导致乱象丛生,进而给学者们进一步深入调研,造成莫大障碍!

譬如吴宓晚年在重庆北碚西南师院,虽曾存有一整套《文学与人生》讲义,是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就。直至一九六六年,方由清华推出王岷源翻译本吴宓《文学与人生》。然而我据此书《后记》始知:这只是吴宓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开课讲授《文学与人生》时的提纲!此后,吴先生在西南联大、成都燕京大学,乃至抗战胜利后的武汉大学,都曾讲授过这门著名大课。

一九四八年末在武汉大学,吴先生考虑今后将无可能继续讲授《文学与人生》之类的课程,于是将历年讲义整理修订成书稿,“亲手装订成厚厚两册”,一直随身携带,视若珍宝。十年浩劫中,他曾交人代为保管,但由于保管此书稿之人,“后来竟不肯归还”,以致如此重要文本,长期不得面世,实在令人遗憾!

提纲出版时,封面书名是由钱锺书为自己的老师亲笔题写。书后,则附有吴先生的弟子周辅成、李赋宁、王岷源撰写的纪念文字。以拙见,此书堪称吴先生一生心血所凝,亦是中国大学人文学科难能可贵之通识教材!若经法律程序,收回这件国宝,我建议将它交付外研社,出版多语翻译本(中外文并列)。为了尽量恢复原貌,我本人也愿意参与这套讲义的翻译。

所以提醒老姐,并请转致《吴宓日记》整理者学昭老师,别怪一凡莽撞:我是几番欲写文章,每每受阻于资料可疑、资信不足!不得已采用了围棋招数:先飞一子,刺探虚实,若无大碍,我就要打大劫啦!

如此心境,估计学界不乏其人。这说明什么?我想说:吴、陈研究,尽管步履维艰,悲喜交加,可它始终祸福相依,阴阳流转,实乃我中华文明一大变革卦象。换言之,吴、陈研究一旦遭遇瓶颈,则中国改革窒碍不顺,前景堪忧。若是繁花似锦,佳作辈出,则国家有幸,人民有福,法治中国也能实实在在、向前迈进一大步了。

老姐信中,引述吴宓日记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一句原话:“早同吴梅村之心情,而异顾亭林之志业矣。”我顺手检出一段考据,供你欣赏之:此文出自周绚隆老师,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二零一二年为《吴宓评注顾亭林诗》写代序,全文约一万余字,在杂志刊发时,删节竟达十之有三!我谨引用其中几段如下:

吴宓是学者也是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又经受了东、西两种文明的洗礼。他以研究和教授西洋文化与文学为主要职业,但又志存“保存、发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而且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点”(《吴宓日记续编》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整理者按”所引吴宓在1966年9月8日“文革”中所写交代材料)。

吴宓曾说:“吾于中国之诗人,所追慕者三家。一曰杜工部,二曰李义山,三曰吴梅村。以天性所近,学之自然而易成。”……值得关注的是,吴宓曾亲手评注过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诗集。从《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可以看出,在明清诗人中,梅村诗他是自幼熟读,而且终生引为精神寄托的。……吴宓对顾炎武的接受虽然比较晚,但顾氏“守先待后”、“留播中国文化种子”的责任感却对他影响至深,使他不悔“为圣者徒”。

顾炎武怀着“明道淑人之心”,期待“拨乱反正之事”,……面对世风日下,提醒潘耒,要守其所学,并待机而动,思起而救之。……他担心因社会道德的滑坡而引起中华文化变异,华夏道统中断,故对潘耒切切叮嘱。在给老友黄宗羲的信中他更说: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与黄太冲书》,《顾亭林诗文集》,第238页;此意亦见于其《日知录》卷十九《直言》条)。

吴宓与顾炎武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致。但这几封书信,却都是在文化遭难的非常时期写的,因而顾炎武的“著书待后”和吴宓的“守护其所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在为后世留播文化种子这一点上,吴宓并未完全异乎“顾亭林之志业”,相反,倒有些与之“风流异代不同时”的味道。

陈寅恪在面临政治压力时那种“壁立千仞”的态度,令他联想到顾亭林。故在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说:“并世师友名贤中,独陈寅恪兄为能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有‘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之气概节操,弥可敬已!” 对自己,他的评价是:“宓初亦有志(学顾亭林),但自知甚明:宓只能学梅村。……宓十六年来之行事与心情,固处处不异梅村也!”(见王泉根《重庆发现的吴宓佚文》,《多维视野中的吴宓》,第530页。)

对陈寅恪“高抗之气节”的赞赏,更见于一九六一年八月三十日日记。(日记有云:“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绝不从时俗为转移。”)

冬日将至,老姐保重。一凡也要收拾行李,不日南下海口了。

8.端午节日记 篇八

今天早上,雨滴答滴答地下个不停。我和小伙伴打着伞来到永宁公园看赛龙舟。

每年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黄岩第一次举行赛龙舟。我和小伙伴们站在江对岸耐心地等待着。我看到江上有两条龙舟,每条船上有二十位选手和一位击鼓手。他们分别是红队好白队。这时,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比赛开始了。队员们马上精神抖擞,齐心协力地划起桨来。刚开始是红队,在转弯处白队追上了红队。红队没有放弃,拼命地追。他们你追我赶,最终红队胜出了。我喜欢看赛龙舟。我知道了做事要齐心协力。我也感觉到了端午节的气氛。

9.关于端午节日记 篇九

【关键词】儿童日记;评点引导;小课题;成果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生活化、儿童化与大众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学习与发展数学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数学教师所认同,并促成我们积极行动实践。然而,在新课程实验的数学教学中,把学生数学学习禁锢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局限在封闭的课程体系内等简单做法还是比较多见,不仅让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而且难以使学生获得对于数学的原生状态的体验,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让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做数学”的手段之一——“儿童数学日记”的辅导与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促使他们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

“儿童数学日记”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向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借助数学日记的形式,撰写与展示交流自己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体验成果等的亲历过程,让他们感悟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数学学习联系生活、数学知识运用生活,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种形式有着儿童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第一接触”,因而他们能不断产生“做数学、想数学”的欲望。

一、撰写“儿童数学日记”材料的收集

新课程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并用日记的形式简单记录下来,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尝试,学生的数学日记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数学日记有了更好的认识。因此,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观察、调查、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如:

●一粒黄豆的重量

●药店一天盈亏问题

●去南京旅游,客车的盈亏

●厨房装修——铺哪种瓷砖合算

●订哪种光明牛奶合算

……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倡同学和同学、和家长、和老师进行合作交流,信息收集可以实地采访,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计算时可以借助计算器等等,撰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二、撰写“儿童数学日记”的辅导

1.评点引导法,促进数学日记表达方式的个性化

学写数学日记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写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日记的兴趣,允许学生写一些记流水帐式的购物过程或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如:西瓜1.20元/斤,一个西瓜5斤需要付多少钱。但长期写这样缺乏思考和发现的数学日记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起步阶段学习语文作文讲评的方法,抓住一些优秀的数学日记进行交流和评价,如同样是购物的日记,有学生记叙的是一个数学发现那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如:今天,我去超市买了4包1元8角的火腿肠,我发现:4包1块8角的火腿肠,可以看作四二得八,每包多算了2角,8元减8角,所以共需付7元2角。在这简短的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对自己所买物品需付多少钱的一种计算方法的深入思考。这样,学生今后在学习简便运算时很容易理解“多加要减去,多减要加上”的道理。通过讲评,慢慢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向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2.小课题研究,提高数学日记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进行小课题研究。如:

喝哪种光明牛奶合算

地点:洪合光明牛奶站 时间:2002年8月 调查人:杨莉

大家都喝过牛奶,它的品种也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订购的情况吧!

下表是订购各品种的户数:

品种1号特浓奶白雪酸奶高品奶瓶装高品奶袋装纯鲜牛奶(200ml)纯鲜牛奶(980ml)高钙牛奶(950ml)高品高铁奶低乳糖牛奶

户数588837691743226332

从上表中看出光明白雪酸奶的订购的人最多,而光明纯鲜奶200ml的订购人数最少,为什么同样的牛奶980ml订购的人却不同呢?那就让我们来做个计算吧!相信你,一看结果谜题自然就揭开了。

光明纯鲜奶:980ml(7元/盒),200 ml(2元/盒)。

7÷2=3…1;200÷2=100 ml/元;980÷7=140ml/元;140-100=40(ml)。

同样1元钱可以多吃40毫升的牛奶。现在知道了吧!

学生感受: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经过这次调查,让我知道了我平时喝的牛奶,只要经过计算,知道花同样的钱,可多买点牛奶,不是更实惠吗!平时多写写数学日记,可谓是一举两得,即可使自己进一步认识数学。

教师点评:你太精明了,要是把这一秘密让同学们都知道,大家可就实惠多多了!只要我们去做个有心人,收获的不仅仅是40毫升牛奶,更多的是一份智慧。

通过这样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使其认识态度和方法得到提高。

三、“儿童数学日记”撰写初见成果

1.“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用于儿童数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儿童数学日记”的实验,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让儿童走进生活寻找数学、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他们在写数学日记的经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通过与社会、生活的接触,提高捕捉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行为使数学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样的、生动的、现实的、有趣的。

2.“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于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上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把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向外延伸是必然的发展。学生在撰写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数学日记”的撰写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跨领域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强化了课程资源的意识,对教师来说应更多地考虑如何 “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狭隘的“教教材”。“儿童数学日记”撰写的尝试,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尝试,实践让学生尝到甜头,在“儿童数学日记”的活动形式中,发展了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语数同步,一举两得。

上一篇:1季度安全环保工作计划下一篇:拉丁舞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