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作品集(精选10篇)
1.张艺谋作品集 篇一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于是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这也与编剧有关,但导演起主要作用)。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有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儿玄。
2.张艺谋作品集 篇二
下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变过程阶段。《活着》可能不能太多地说明问题,他在国内被禁止公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活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血淋淋的讽刺和批判。但是《活着》在世界电影界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个阶段还有典型简述爱情、家庭、亲情的《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
接下来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转型完成的,但是他完成的结果并不是转成了一个完全的商业片,而是兼具了商业和艺术的,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片子的制作采用了传统商业片的套路,大制作、大投入、大牌演员,当然也有高票房,但在我看来却一点不失艺术气息,不失中国的传统气息,同样饱含艺术美感。《英雄》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的第一步古装商业大片,也是它,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应该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这时有很多其他的声音,有的人开始批评指责张艺谋只注重商业利益弱化了影片的艺术内涵,这种见仁见智的东西,怎么讲都可以,而我认为那些批判的人有的是真的追寻真正的艺术,那无可厚非,商业片不可能跟艺术片比,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在众多非议的压力下,张艺谋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他开始尝试回归艺术片,向大家证明,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所以出现了《山楂树之恋》《千里走单骑》这些片子。也就在这个阶段,张艺谋导演创作了《归来》这部片子,这部片子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情节及其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蕴含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细节,这归功于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造诣。与此同时,该电影在从2014年5月16日上映到6月30日收获了2.95亿的票房,《归来》,不仅仅是陆焉识的归来,更是张艺谋的归来。当然他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对观众反映的自我反省,还有其他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张艺谋与张卫平的分手,他说:“《归来》是我安安静静地拍自己所思考所喜欢的东西,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倒是让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可以让我本分地做导演该做的工作。这是我创作心态和创作环境的归来,这让我能够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生的意义。”
而张艺谋个人的电影创作发展历程和转型过程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除了中国电影的成功转型之外,还有其他的商业模式和体制上的发展和进步,从以前严格管制的制片流程,到现在相对自由的流程,从最初的下乡放电影到现在数量飞速增长的影院建设,这都给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测,中国的电影创作将进一步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会突破某种制约进而飞速蓬勃发展。
善于将影片置于历史背景下的大师,其自身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
3.无论跟谁合作张艺谋还是张艺谋 篇三
陈少峰: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张艺谋属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平衡能力很强,在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中都拥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跟张伟平合作的商业片多一些。从商业片的角度,《英雄》算是比较成功的,但这个电影类型有港片作基础,也不能算是他们的贡献,而且张艺谋的《英雄》也不一定比李安的《卧虎藏龙》更有影响力。张艺谋的问题是,还不能在电影里讲一个好故事。
高军:《英雄》的价值是多重性的,不仅为中国武侠动作片打造了一个丰碑,更是把中国电影市场正式带入大片时代。张艺谋可以在商业和艺术两极之间游刃有余,游走于大雅与大俗之间。我觉得他向商业的过渡,转身是最华丽的,后来很多人都是在走他的路,从文艺片、主流片,逐渐转向市场去跳龙门。除了商业大片,二张合作过程中也拍过很多中小成本的文艺电影,像《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山楂树之恋》。张伟平并没有妨碍张艺谋去拍他想拍的电影。
满囤儿:在《英雄》之前,张艺谋通过故事来表达一种传统文化层面的东西,《英雄》以后可能就是更注重视觉性的表达,目的发生了变化,这与他有一定的票房期待有关系,但是张艺谋对电影本身追求的执著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方向被张伟平引导而发生了转变。在《英雄》之前他努力研究一个故事如何影射文化现象,到了《英雄》则主要是展示视听,但我们也看到他在故事层面的努力尝试,他的试验性的东西在华语导演里面还是一流的。
问题二:如何评价张伟平对张艺谋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陈少峰:一部电影的成功,导演个人的影响力占一半,营销占一半。张伟平把张艺谋电影的营销做得很大,对张艺谋影响力的扩大有帮助。其实张伟平的新画面公司规模较小,在电影行业中并不算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从投资张艺谋电影的角度来说,新画面是有自身特色的。《英雄》的营销很成功,在美国经过重新包装,把李连杰作为主要演员来宣传,票房达到1.2亿美元。不过,《英雄》把发行权卖出去了,自己可能赚不到多少钱。其实张艺谋的商业大片虽然票房高,但盈利能力比较低,跟冯小刚不能比。从产业角度来讲,“二张”的合作不如冯小刚跟王中军的合作成功,后者的电影里有很多植入式广告,所以成本低,更赚钱。
高军:张伟平从影以来一直想用他的身体力行来改变中国电影营销不力的现状。虽然他是一个线条比较粗的人,但很注重营销的细节,比如对《英雄》采取了特别严密的版权保护措施,因此在拍卖音像版权时出现了天价:1780万。这个价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我看来张伟平的电影情结挺深的,尽管他闯入电影圈是偶然,但是也有十多年了。张伟平算不上特立独行,就是很另类、很高调、很性情,他可以一言不合就动手,但他又很讲义气。他多多少少有一些悲情英雄的色彩,你很难想象一个理智、科学的投资者只和一个导演合作。我们曾经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他,他都婉拒了,他说“张艺谋以后要是拍不动了,我就关门了!”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悲情英雄之感。
满囤儿:中国的电影投资人有张伟平这种头脑的很少。当年《卧虎藏龙》一火,他立刻能把握到古装大片的市场,拍了《英雄》。张伟平的营销策略对张艺谋电影的票房拉动很大。在他之后一些电影经效仿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但是近几年很多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这种运作方式失去了信心,这些营销方式可以抓人眼球,但是真正进影院去看片的动力不足。现在再用张伟平做《英雄》的宣传攻势,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把信息传递到更广的人群里,并不能保证观众一定会去电影院。无论如何,张伟平的成功鼓励电影人去钻研市场,只有拥有这种才能的大佬在中国多起来了,才能保证中国电影每年都有一些资金投放很准的作品出现。目前华谊兄弟、博纳等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对制片人市场敏锐度的培养,以后像张伟平这样一家独大、像明星一样的制片人可能会更少,他们不会像张伟平把自己推到前台来,但在幕后起到的作用可能会比张伟平当年还要大,只不过大家可能不大了解他们叫什么名字而已。
问题三: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导致“二张”分手的原因何在?
陈少峰:总归来说是艺术与商业的矛盾。张伟平可能只是想玩票,他可能想加入很多东西给张艺谋,而张艺谋又是个强势的导演,他并不想拍完全的商业片,一方施压给另一方,另一方又有自己很突出的东西,冲突肯定比较多。我觉得他们想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所收获,这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在中国往往以文艺片作为衡量一个导演是否有才能的标杆,我觉得这种想法不对,如今在国外真正有表现力的导演,比如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这些人都是要拍商业大片的,充足的资金可以让你更好地发挥技术和艺术。在中国带有文艺青年特点的导演特别多,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套用了很多文艺的理念,而不是把电影当成一个独立的艺术,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高军:从我们旁观者角度说,他们对电影的从业心态不同,对作品的认识肯定有差异。导演无论如何都会偏重于创作,投资人、制片人多少会倾向于市场和营销,都没有错。投资人和导演既是割舍不掉的恋人,又是争斗不休的冤家,所有的投资人和创作者都有这个问题,冯小刚和王中军就完全是步调一致的吗?如果《金陵十三钗》入围奥斯卡了,拿奖了,票房大卖了,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而且那时候宣传上稍微高调了一些,在国内声称要拿到十个亿的票房,可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为国产片搭建好十个亿的市场平台。偏偏《金陵十三钗》在海外的销售也不是特别顺利,所以很多矛盾就慢慢激发出来,变得很突出,难以调和。
满囤儿:张伟平相对来说更希望看结果,张艺谋则更希望看到过程性的东西。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如《活着》、《秋菊打官司》,电影情绪是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慢慢累积下来的,观众内心深处会被民俗的劣根性深深刺痛。但是到了《英雄》、《十面埋伏》,你会发现它的主题是直白的,在主题确立之后就不停地堆砌各种视觉的东西。张艺谋更愿意写议论文,告诉你中国人会信仰某种情怀,然后用一个故事去证明这种情怀。但是张伟平更倾向写记叙文,把这个情怀放在你眼前,然后通过不断展现视听的愿景,来展现这种情怀。从《金陵十三钗》就能看出这种分歧,这个故事本身很婉转,很东方,但是表现方式很激烈,有一些段落,比如士兵排成一排向前冲,还有青楼女子站成一横排边走边唱的意象化画面,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有点突兀。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段落在张艺谋以前的电影里是不太常见的,其实张艺谋更希望自己的电影含蓄一点儿,更倾向于东方导演的表现方式,而张伟平更希望他的作品像西方好莱坞的大开大合。《金陵十三钗》算是他们中止合作的导火索,而他们埋下的种子大概可以追溯到《三枪拍案惊奇》。虽然《三枪拍案惊奇》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总票房跟同期影片相比并不高,环境已经在变化,包括观众的口味、国外的奖项、国外观众对华语片的偏好都变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敏锐把握住这个变化。直到《金陵十三钗》,走的还是前几年他们认准的一条成功道路,结果没有在奥斯卡拿到大奖,票房也不是特别高。张伟平对市场的敏感度可能不如前几年了,对于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特别好的调整。
问题四:对张艺谋牵手新合作伙伴之后的合作模式和电影创作方向有何期待?
陈少峰:张艺谋从内心来讲可能会偏向拍艺术片,但我估计他要是跟别人合作还是得走商业片路线。不管他做什么,我觉得都能够再往前走一步,关键是不要艺术、商业两头都顾。如果又要做商业片又想获奖,就比较难。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是以文艺片为主的,奥斯卡本身就是学院奖,只不过它在学术的同时也关注市场。如果张艺谋要想获奖的话,他必须以艺术为主。但是电影公司给他投文艺片就没多大意义了。
高军:张艺谋基本上还是会接拍较大投资的电影,现在让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导演回过头再去拍几百万投资的电影,可能性很小。他们不是黑马的制造者,而是引领潮流的产业化领军人。张艺谋的新合作伙伴可能会比张伟平更遵从张艺谋的选择,会让张艺谋拍得更思路驰骋一些。以张艺谋目前在导演群落中的地位,“国师”的不可动摇的身份使他在和新东家签约的时候具备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对方都应该乐于接受。很多人推测张艺谋会把不同的业务方向签约给不同的公司。以合作而非从属的模式,张艺谋就不是被谁捆绑起来,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制作团队。张艺谋无论跟谁合作都是张艺谋,他的品牌效应目前还没有人能取代,虽然“二张”分手对两个人来说都有些损失,但目前看起来张艺谋会更顺利一些,而张伟平如果还做电影的话,相对困难一些,因为他以前没做过这方面的预案,不跟张艺谋合作了会跟谁合作。他肯定不可能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而大导演都名花有主了。
满囤儿:如果张艺谋换到一个大公司,给得起两亿的制作费,估计他很难不拍大片拍小片。但我觉得他完全归到一个大公司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从《金陵十三钗》感觉张艺谋对大制作的掌控兴奋度已经渐渐不如往前了,反而他在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更有表达的欲望。当然他也有可能像斯皮尔伯格那样去做制片人,或者去监制一些大的项目,去提拔一些年轻导演。如果他以工作室的形式跟一些公司进行合作,然后按自己的想法去拍文艺片,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样一来那些大公司对他的支持力度相对来说可能就会弱一点儿,可能就不会把他的作品当做公司的拳头性产品来大力扶持。
问题五:“二张”分道扬镳会对张艺谋今后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促使中国电影目前的格局发生些许变化?
陈少峰:虽然陆川、宁浩等青年导演的影响力在上升,但目前张艺谋的影响力还是远远高过青年导演。只要下定决心去拍一个商业片,我觉得他还是能够拍得不错。青年导演现在绝大部分还没有受过真正的市场考验,像陆川文艺思想比较浓,倾向性很强的人不容易拍出好的商业片,个人理念很强的人比较适合拍文艺片。
高军:张伟平曾经有一个说法,张艺谋是种萝卜的,我是卖萝卜的,他的萝卜种好了,我能卖得好。现在大家就在想一个问题,张伟平走了以后,张艺谋的新合作伙伴在卖他的萝卜的时候,能不能吆喝得如此成功、如此响亮?
4.“国师”张艺谋 篇四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_
专业
二O一 三 年 十二 月 卄二 日
“国师”张艺谋
他,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当代世界20位最杰出大导演之一”; 他,是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将为世界观众呈现盛世全景; 他,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代表,曾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符号;
他,就是“国师”,他,就是张艺谋。
“国师”这个称号,是奥运会后被一些好事者、起哄者叫起来的,叫的人多了,也就叫顺嘴了。但我认为:张艺谋最近十年的作品,都和中国的一些关键词有关,比如“商业大片”、“中国形象”、“奥运开幕式”、“纯情文艺回归”,等等。张艺谋的作品,带有中国一个时代的烙印,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老谋子,被尊称为“国师”有何不可?
1951年出生于贫瘠山区的张艺谋,从小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他心存梦想与希望。终于,黄天不负苦心人,让他抓住机遇,开始了电影生涯。
张艺谋,从影二十余载,在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界,无数荣誉铸就了他难以撼动的江湖地位,是中国电影史无法绕开的一位电影大佬。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而且每部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界瞩目。早期代表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张艺谋创造出一部部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东方那抹骄人灼目的红。
随着电影时代的改变,张艺谋开始投生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电影。现如今张艺谋的商业片被中国民众广泛认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通常能够掀起不小议论,同时也取得了很高地票房成绩。商业大片代表作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曾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华语片票房冠军。2002年他执导的首部商业大片《英雄》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是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其作品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 张艺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张艺谋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导演不同,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市场上激起反响,要么在国外拿奖,要么在国内上座,这就是张艺谋高人—筹之处。现在电影市场不景
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作为一个导演,我一向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让投资人赔钱”,所以张艺谋大多拍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不过,张艺谋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好看,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也许,这就是张艺谋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秘诀,也是投资人看好张艺谋的原因吧!
张艺谋的电影让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它的气势恢宏,把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利用新的设计眼光表现得淋漓精致。大到让人为之震撼感慨,小到老百姓的家常里短的温暖。美术色彩上,在传统的民族五彩斑斓的色彩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大胆创新,在设计上色彩的纯度都相对高,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造型的设计也是耳目一新,不仅独具民族韵味,在细节的设计上也处处彰显现代人的智慧,以及表现出现代国人生活的审美提高。由此二者结合,不仅在民族色彩上更添一份时尚,也给世界人展现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色彩世界,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图兰朵》《秦始皇》)、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标志旅游文化,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拍北京奥运会会徽、火炬宣传片,拍摄广告,出版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等等。
2008年,张艺谋“息影”三年,全身心投入准备并担任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导演了北京奥运会,场面气势恢弘,梦幻般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完美地表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声望和名誉再度提升。
5.张艺谋创作谱系 篇五
张艺谋的整个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悲剧性的红色传奇,这其中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三部电影为代表。这个阶段张艺谋在关注影像的同时,也注重了叙事,符合影像美学这一电影最根本的东西。这些电影都在展示中国传统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动感。在这些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是时代统统被虚幻了,旨在谴责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以及表现出对这种女性命运的思考。
第二阶段则注重了纪实性,这阶段以《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三部电影为代表。比如《活着》对生活的流程抱有一种纪实的精神,是张艺谋表现得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一半的场景是用偷拍的方式完成的,更能呈现实际的生活状态;《一个都不能少》用的全部都是非职业的演员,张艺谋撇开了之前启用大明星、大投资的制作方式。张艺谋展现出的纪实是一种极端的纪实,具有明确的时代概念,而故事背后也承载着深刻的寓意。
6.张艺谋超生的评论 篇六
12月1日晚间,张艺谋工作室通过微博发表公开信称,张艺谋与妻子陈婷的确育有两子一女,愿接受调查并依照国家规定接受处罚。并称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公众致歉。姚宏文再次强调,对于公民违法生育问题,卫计委的态度是一贯的、鲜明的,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各省区市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权。1此前有媒体猜测,张艺谋要缴纳的社会抚养费高达1.6亿,如果真是如此高的费用,张艺谋久拖不交,是否意味着他享有名人特权。?有这么大反响,刺痛大家追求公平之心 社会抚养费不是罚款,只要补缴就不存特权说
社会抚养费,俗称“超生罚款”。
社会抚养费的含义,“不是罚款,而是超生者对社会进行的经济补偿。因为,多出生人口侵占了较多的社会公共资源”。依此解释,相关人士指出,如果张艺谋认缴社会抚养费,就不存在“享受生育”特权之说。
2公众质疑的名人特权还包括:为何没缴社会抚养费,张艺谋就能给三个“违法生育”的孩子上户口?
不应因父母计划外生育剥夺孩子基本公民权利
张艺谋三子女在办理户籍证明时出示了结婚证及出生证明,符合上户的要求,手续合法。毕竟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因为其父母计划外生育行为,而限制孩子求学、参加医保等公共服务的基本公民权利。”
3针对张艺谋超生,演员刘佩琦表示,精英们就应该多生,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现在太缺乏人才了。看法?
你说精英应当有多生孩子的特权,先不说这个特权对不对,精英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决定谁是精英,谁不是精英?精英里头会不会还有更精英的,所以应该有更多特权?普通人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发言权?谁来决定普通人有没有发言权?
7.张艺谋作品集 篇七
一、从“后张艺谋时代”到“后奥运时代”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两个以张艺谋为核心的概念:“后张艺谋时代”与“后奥运时代”。
想要了解何为“后张艺谋时代”首先要了解何为“前张艺谋时代”, 所谓“前张艺谋时代”是指是指张艺谋早期的作品, 以《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等作品为代表, 张艺谋从一个无名小卒, 到成为在全球影坛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导演, 张艺谋着眼中国最底层的社会, 用自己深沉的情感, 和充满张力色彩浓烈的画面, 独具一格的叙事模式, 给中国电影界画上了第一抹绚丽的色彩, 此后, 张艺谋不仅成为了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导演, 更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的骄傲, 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驱。而当人们的脑海中已对张艺谋电影形成了一系列既定印象的时候, 张艺谋突然笔锋一转, 将一直着眼于中国广大农村的镜头伸向了武侠领域, 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一改朴实之风, 用极尽奢华的画面和豪气的明星阵容开启了自己的“后张艺谋时代”。
“后张艺谋时代”的几部作品, 几乎每一部的问世都引来巨大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张艺谋成为大导演后, 放弃了自己以往所秉承的朴实深沉的情感, 虽然新片画面绚丽、制作精良、但却少了张艺谋的“人情味儿”, 一味追求“视觉奇观”的心态和“人海战术”的老招数以及对当红明星的依赖更是让诸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作品在一时间成为广大观众的笑柄, 被恶搞成各种段子流传于坊间。直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天, 由张艺谋做为总导演的开幕式, 在那一天征服了全世界, 从2008名乐手组成的巨大“缶”阵开始, 到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徐徐的铺开, 再到孔子周游、活字印刷、丝绸之路、大漠风情的依次上演, 一时间所有人都从开幕式震人心魄的场面中认出了张艺谋电影中的元素, 于是从那一天开始, 所有的争议声都戛然而止, 大家仿佛不约而同的领会了这样的精神“原来《英雄》等几部后张艺谋时代影片是在为奥运的开幕式练兵。与此同时, 评论界的电影专家们也将前瞻性的眼光聚焦到张艺谋的身上, “奥运”结束后, 张艺谋又会将自己的镜头伸向哪个方向呢?直到《三枪拍案惊奇》的大跌眼镜, 张艺谋电影又诞生出了新的分期名词——“后奥运时代”。
二、“后奥运时代”的新张艺谋美学——草根艺术的狂欢
《三枪》的诞生据说源2009年春晚上最火热的小品《不差钱》。张艺谋被东北二人转这种最平民化的幽默逗趣深深感染, 由此萌生了拍摄《三枪拍案惊奇》的想法。一年后, 《三枪拍案惊奇》抢先登陆2009-2010年的贺岁档, 以赵本山率领的“二人转”队伍和当红的“专业老板娘”闫妮为主要演员, 加之一个由张艺谋最喜爱的导演科恩兄弟执导的《血迷宫》的故事构架, 辅以甘肃绮丽的丹霞地貌为大背景, 打造出了另全国观众大跌眼镜, 更被评论界抨击为没思想、没品位、没关怀、没悬念的新式张艺谋贺岁大片, 也使得张艺谋再次遭遇继2002年涉足大片以来叫座不叫好的艺术怪圈。
《三枪》的招恶首先源于张艺谋在这部作品中颠覆了很多人对电影的惯性理解, 《三枪》呈现出一种内涵“空洞化”的样貌, 被广大观众称为是赵本山小品在大屏幕上的延伸, 是不折不扣的“大小品”。该片的故事情节源自美国科恩兄弟的黑色剧《血迷宫》, 原片以曲折离奇的叙事、精心设置的悬念这些“纯艺术”层面的技巧取胜, 影片整体氛围冷峻、犀利, 是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然而被张艺谋演绎为《三枪》之后, 原片深刻严肃的内涵被二人转的恶搞大大稀释, 影片在服装、造型和人物语言上的混搭, 使其不再有明朗的故事时代背景, 而故事发生的地点被放置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孤立客栈里, 与鲜活的社会没有很大的联系, 人物关系也并没有故弄玄虚, 而是从开篇便让观众一目了然, 剥离了以上种种悬念化的设置之后, 电影便只剩下了最单纯的表演和语言, 这样的背景让观众丧失了很多在观影中可以产生的审美乐趣, 让怀着紧张心情走进电影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审美乐趣的观众们大众所望, 而单单依靠几个二人转出身的演员的肢体和语言逗乐便显得无法撑起“电影”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神圣而庞大的概念, 尽管有诸多张氏风格鲜明的炫目画面和蒙太奇语言来撑场子, 却仍旧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 从这一角度来说, 张艺谋此次的作品确实大大悖逆了很大一部分观众期待视野。
然而我们不妨从更理性的角度来审视, 《三枪》其实是一部在力求在内涵上实现极简主义的电影, 它试图用最纯粹的没有任何复杂内容, 没有任何社会关系, 甚至除了主要演员也没有任何“闲杂人等”的形式, 用“清空”内涵的方法来带给实现一种纯粹依靠演员演技和画面、视角、镜头语言带给观众最本真最无拘束的快乐。这样的拍摄理念是与张艺谋之前的从影经历密不可分的。在奥运盛事过后, 张艺谋的艺术成就已经登峰造极的时刻, 我们可以看到, 张艺谋本人无论在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心境上都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而长期以来背负着的各种盛名, 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使得张艺谋希望自己能够以往电影给人的印象。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 《三枪》讲述故事简单直白毫无悬念的叙事方式, 并不是因为张艺谋不会讲故事, 而是因为张艺谋想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故事。回顾张艺谋从前的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沉重的隐忍的坚持的中华民族, 它背负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朴实勇敢的美德, 背负着对破除封建文化枷锁的决心, 却也因此给中国人塑造了一张苦大仇深的面孔, 而《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武侠大片, 人物形象则极为超脱, 内容又多是以压抑郁闷的亡国、复仇心境为主, 以至于, 在广大观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的性格的主调就是——沉重、严肃。而《三枪》则完全颠覆了这种基调, 同样是一个关于杀戮、贪婪、压抑、偷情的沉重主题, 张艺谋此次却在东北二人转风骚泼辣的表演中、在西北腰鼓舞癫狂恣意的跃动中, 用最草根的民俗文化方式, 表现了中华民族文人文化之外藏污纳垢又生机勃勃的民间狂欢, 无须承载、没有禁忌, 无拘无束中, 享受大俗的快乐。在张艺谋身上, 显然民间文化的熏陶大于知识分子文化的塑形, 所以《三枪》极尽大俗大雅之能事, 不仅在人物造型、服装色彩上直接拷贝东北二人转的浮浪艳俗做派, 在演员骚情表演、台词的挑逗暗示上也尺度颇宽, 不仅挑逗着广大观众的笑觉神经, 同时也挑战着批评者的文化经验。面对评论界对“《三枪》是恶搞电影艺术”的恶评, 张艺谋曾站出来表示, “谁说艺术就要苦大仇深?”, 而著名演员孙红雷也曾经说过:“十年前的张导满脸阶级斗争很严肃, 现在的他整天乐呵呵。”因此张艺谋在经历了荣辱的巅峰之后, 秉承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拍一部轻松快乐, 简单花哨的小片来挑战贺岁档的行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而就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尤其是艺术管理者的普遍状态来说, 这种放松的心态是十分可贵的, 从这一角度说《三枪》如同当年《红高粱》引导中国影片攀上艺术高峰、《英雄》引导中国电影打破市场坚冰一样, 具有举足轻重的电影史意义。
另一方面, 从艺术特色上看, 《三枪》仍旧保留了张艺谋所一贯秉承的极致美学风格, 夺目激烈的的色彩、别具一格的造型和东北二人转演员夸张的表演所带来的肢体语言, 无一不继承了张艺谋独特的审美眼光, 那种对色彩、对声光、对镜头语言的理解, 几乎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一个标致, 而此次启用二人转演员以及西北群山环抱中的拍摄坏境, 也无不体现了这位建立在西北人的“轴劲”基础上的美学风格。这些风格的影子曾经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中出现过, 也曾在《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色彩运用和团阵造型上屡屡使用。这些极致的美学风格曾经让张艺谋成为中国第一的导演, 也曾经成为众矢之的让张艺谋背上“为求视觉效果奢华无度”的骂名, 然而此次在《三枪》中对这种极致美学的运用却由于与中国民间的狂欢品格十分吻合, 从而具备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个人能将一个纯粹美式的故事讲得如此赋有声色, 不得不说是体现了张艺谋导演极高的艺术造诣的。
三、“后奥运时代”的张艺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电影界存在的巨大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观众对《三枪》的观影体验, 笔者特意在《三枪》热映期间走访了北京市的多家影院。相比起同期上映的其它几部贺岁大片《花木兰》、《刺陵》、《风云II》、《十月围城》, 《三枪》虽然口碑极差, 却显然有着锐不可当的号召力。姑且不说《三枪》究竟拍的好与不好, 但单就观众观影结束后的反应上来看, 100%的观众认为《三枪》无论从内容、视觉效果、还是笑料上来说都要远远好于《花木兰》、《刺陵》、《风云II》, 虽在影片故事情节和悬念设置上略逊于《十月围城》, 但《十月围城》固然很热, 却丝毫没有打消掉《三枪》的火爆, 甚至在《十月围城》上映两周后, 《三枪》场次依然不减, 笑声依旧密集, 观众似乎并没有受到舆论挞伐和恶评的影响, 依旧我型我素, 本着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追求休息和放松的原则选择了《三枪》, 虽然也有将近50%的观众看后表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笑”, 但也大多为影片打出了70以上的分数。
由此, 在我们对《三枪》进行着种种指点之时, 是否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惯性思维是否狭窄, 期待视野是否粗暴。我们都知道电影有很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变形金刚》、《阿凡达》之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 而诸如《三峡好人》、《团圆》等艺术影片, 则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 给人带来深思和警醒, 同样《十月围城》的感情基调是为了感动他人激发热血、《风声》的基调是悬疑和刺激引人遐想、而情人节才上映的《全城热恋》则是为了让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因此, 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务必需要先弄清电影的类型定位, 然后按照这一类型恰当的标准去要求它, 而同样, 广大的影评人们在对一部电影发出评论的时候也需要理智客观的审视影片本身后再对它的艺术表现力做出论断, 不能因为张艺谋是拍艺术片出身的大导演, 就将《三枪》的问世视作其追求市场自甘堕落的表现, 事实上越是艺术上有追求的导演, 越谋求超越自我, 拍出一部在电影史或个人创作历程中全新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则不仅对张艺谋, 即便对全部中国电影史也是创新之作。
回溯电影诞生之初, 1895年的卢米埃尔兄弟不过是弄了些短片杂耍来逗乐观众, 而喜剧之王卓别林, 也是靠夸张的肢体动作, 无意义的滑稽恶搞给观众带去笑声。杂耍手段、娱乐功能, 是电影的重要传统, 也是电影诞生之初最基本的功能, 更是经久不衰的“疯癫喜剧”类型片所秉承的最基本的理念, 而《三枪》不过是回归了这一传统。1910年代中期格里菲斯之后, 世界电影叙事手发越来越趋向复杂, 故事性越来越强, 出现了很多电影类型, 也被附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 人们开始希望在电影中通过挑战智力, 理解力, 以及谋求内心深处的心理认同来满足自己的观影需求, 这无疑带来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大飞跃,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复杂电影的大行其道就剥夺简单电影的出现权, 不能因为一部分人想看深度电影, 就不让另一部分人单纯寻个乐子。
张颐武先生曾经说过:“张艺谋是我国电影文化的宿命”而当有一天, 我们在经历了“后张艺谋时代”开始走进所谓的“后奥运时代”之时, 我们真的应该开始认真的思考, 无论是第五代导演对奥斯卡的疯狂渴求, 还是第六代导演对小众电影的坚贞不渝, 能够协调好产业经济利益, 和社会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让人民群各种在越来越多的走进电影院的同时, 能够看到更丰富的人性特点, 更深刻的生命内涵, 才能真的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以自己的特色走向世界吧。
参考文献
[1]董石桂.《张艺谋累获成功之我见——浅谈张艺谋影片的民俗基因》《理论与创作》1993-05-01.
[2]安岚.《现实、文化、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从谢晋到张艺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5.
[3]冯清贵.《生活的铭证与现实的超越——弹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质》《电影评介》2009—06—23.
8.为张艺谋叫好 篇八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张艺谋 叫好
好莱坞电影一直是象征美国强大文化影响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亚洲也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自中国大陆的票房收入大约为10多亿美元,其占台湾地区的票房总收入的90%,占泰国票房总收入的78%,即使在日本,也占到票房总收入的65%,所以最近好莱坞的几个大公司都开始制定进军亚洲的计划。
可喜的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制作的电影作品开始进入美国,其中的几部大片还成为美国票房排行榜上夺冠的作品。
2004年8月,张艺谋先生导演的武侠巨片《英雄》在美国公映,立刻轰动美国,高居榜首连续两周,之后又创收伍千四百多万美元,打败了多部同时上映的美国大片,美国影评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惊呼中国武侠影片创造的奇迹,报告中说,由于中国武侠片的上演,在美国掀起了中国功夫热,仅加州就建立了100多个中国武术馆;还有之前由李安导演的在2000年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当年的票房收入高达一亿两千八百多万美元,创造了中国影片的票房纪录。2007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放映,虽然没有《英雄》那样红火,但收益还是不错的。
在这其中,张艺谋的作品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好莱坞的评论家为此甚至惊呼:中国电影开始入侵美国了。作为美籍华人电影学者,我们要为中国电影叫好!要为张艺谋先生叫好!
我们为张艺谋叫好的第一个理由是,张艺谋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适应世界潮流——即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潮流的。多元文化代表了美国人以同化为特点的自我心态,美国人从整体来讲是希望以美国白人即英格鲁。萨克逊为中心的文化,并以此来同化其他文化,全球化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很多有识学者对于全球化提出批评。但是,像李安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使得好莱坞不得不注意到亚洲的电影天才和能力,从而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提出较为积极的阐述,也正是李安、张艺谋的努力,使得美国人改变了对亚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为张艺谋叫好的第二个理由是,张艺谋导演是一位积极进取的艺术家,从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来看,他从不满足已经取得成就,而是不断地创新、奋进、探索。张艺谋已经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几个第一”的创造者,是中国电影界在经济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士之一,在目前大力发展“商业电影”的时期,我们应该鼓励和推介张艺谋获得成功的技巧和创意。
为张艺谋和李安大声叫好的第三个理由是:他们懂得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大范围观众的电影,尤其懂得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观众的奥秘,他们会打商业牌,在商业宣传上也是成功的。李安就《卧虎藏龙》一片的创作曾经说过,他是从全球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普通话版的好莱坞式的功夫片,以便吸引更多的西方观众。
作为美籍华人电影学者,我们远在海外,既关心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国内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我们认为某些对于张艺谋导演的批评不够公允,当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一些影片在国外获奖时,一些批评指责他是后殖民形态,在他创作这些获得商业成功的大片后,又对这些影片吹毛求疵,您们要让老谋子怎么办?我们认为还是厚道一些、宽容一些和公允一些好。
9.张艺谋 时代定义忠诚 篇九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新作《归来》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已经破亿,被看好将刷新中国国产文艺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片子开映前就卷入舆论的暴风骤雨。凤凰网上周推出与张艺谋做的专访视频与文字实录,张艺谋谈到片中女儿为保住心爱的舞蹈事业而告发父亲的文革伤痕时,认为那个时代的那种行为,并非今天人们所说的“冷血”,反而是“热血沸腾”,是“忠诚”,“对时代、对信仰的忠诚”。此语引起不少网民质疑,包括:
“纳粹屠杀犹太人,也是出于热血和忠诚?恐怖活动也是对信仰的热血和忠诚?”
开映后,评论也是两极化。一派认为张艺谋把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成电影《归来》,原著前300多页描写一名中国知识分子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他在中国动荡近代史中尤其是反右、文革期间的苦难遭遇全隐没了,只剩下小说最后20多页的内容:男主角文革结束后回到失忆妻子身边、重新开始生活、弥合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史诗变成了煽情的爱情故事,缺乏批判和反思,因此批评张艺谋“名为国师,实为顺民”,香港更有媒体人痛批:“从当年的《活着》到今天的《归来》,张艺谋像被打断了一条腿的丧家之犬。”
另一派则重复多年前一些人对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指控:妖魔化中国社会,丑化中国人,对1949年后的中国满怀阴暗的仇恨„„中国左派舆论领军人物司马南看片后的评语甚具代表性:“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片,开启‘新伤痕文学’。”
其实,要把一部从1920年代写到文革结束后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本来就吃力不讨好,更何况其中涉及中共建国后不那么光彩的一页历史。评论的两极化,恐怕也折射了社会其实还未对这段历史达成共识,和中共的政治走钢线态度:文革革错了,但共和国前30年不是只有黑暗面;否定文革,但不能否定开国领袖毛泽东,更不能否定政权。借用张导的忠诚论来说,虽然犯错了,但对共产党来说,忠诚,对信仰和时代的忠诚,一贯更重要。
中国舆论空间近年进一步收缩,趋向保守,张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改编,无疑让电影可以安全地拍出来并且上映。
已经嫁给美国外交官、在美国定居的严歌苓在一次访问中提到,在美国,一个作家因为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创伤,可以成为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素材,而中华民族经历、承受了那么多苦难,最富有的就是历史、经历,“不去挖掘这个富矿,是巨大的浪费”。
10.主角张艺谋超生事件始末 篇十
2013年12月04日 22:55
来源:华夏时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分享到:
本报记者陈岩鹏北京报道
他是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最多的中国著名导演,3次提名奥斯卡和5次提名金球奖。他于1987年执导影片《红高粱》一炮走红。20多年来,他导演的影片总会引来强烈关注,要么引领方向,要么票房大卖。2008年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其事业登上了巅峰。如今,张艺谋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身份不再只是个导演,还是个名副其实的“主角”:多胎超生。这显然不再是娱乐大片,这是严肃的社会话题。
迫于舆论压力,张艺谋日前承认与其妻陈婷育有三个子女。但经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委核实,此三子女均在两人婚前已出生,属非婚生育。而张艺谋也将因此受到“超生”与“非婚生育”两项罚款。民间预计版本最高罚2.4亿元。
1950年出生的张艺谋现已“知天命”,此前在膝下一女的情况下,却连生了两男一女。他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作品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反映中国乡土的电影,或许,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乡土观念对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超生门”
最早爆料张艺谋超生的是演员何珺,2012年3月,何珺发微博称,过年回老家无锡时得知,导演张艺谋早已再婚,并且育有3名子女。对于何珺的爆料和外界排山倒海的议论和猜疑,张艺谋沉默应对,此事也渐渐不了了之。
而“超生门”再度发酵是在今年5月。有媒体曝光张艺谋“妻子”陈婷及两个儿子的照片。据报道称,加上与发妻所生的大女儿,张艺谋至少是7个孩子的爹。
事件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无锡市计生委政策法规处一位副处长当时表示,已就此事开展调查,“陈女士只是户籍和房子在无锡,其本人并不在,相关调查工作将会有一定难度。”8月,有媒体再次致电无锡市计生委,对方回应称“仍在调查”。10月,无锡市计生委依然表示:“还没接到下面反馈回来的情况。”
11月3日,《南都娱乐周刊》称张艺谋和陈婷还有一个小女儿,并透露:“如今张导新片开机,我们再次发现其妻女行踪。这次除了俩儿子还有小女儿。”时隔两周后,《南都娱
乐周刊》再爆新料称,陈婷为张艺谋育有两子两女。爆料人还发布了几张陈婷四个子女的近照以及一张张艺谋与陈婷的合影。
张艺谋终于坐不住了,借作家方希微博回应了超生一事。方希问道:“你咋不回应?”张艺谋说:“别人一泼脏水我就洗,这一年到头该天天洗澡玩了?”
张艺谋工作室副导演蒲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在张艺谋身边工作了那么长时间,从没看见过陈婷,我个人确实不知道张艺谋导演秘婚生子这件事。”
而就在“剧情”处在真空期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半路杀出一个“张艺谋大舅哥”来搅局。日前,“导演陈剑”以“张艺谋大舅子”的身份发出致媒体的公开信,替张艺谋撇清“超生”,不料引来张艺谋工作室“举报”其“冒充亲友”。
“超生门”事件一波三折,并未因为张艺谋低调而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希望他现身解释的舆论日渐增多。这把张艺谋逼到了死角。
11月29日晚,无锡市滨湖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60多字的消息,称张艺谋及陈婷已委托其代理人到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局接受调查,结果待出来后公布。
12月1日晚,张艺谋工作室发公开信,承认张艺谋与陈婷再婚,确实养育两子一女,愿意接受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局的调查,全力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并依照国家规定接受相应处罚。
“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此向公众致以诚挚的歉意。”在公开信中,张艺谋依然倔强,他用一半文字斥责“别有用心之人”通过非法手段,跟踪、偷拍未成年子女,曝光家人隐私,炮制并散布虚假信息行为。
天价罚款?
无锡市滨湖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最新发布的消息是,张艺谋、陈婷违法生育的事实已查实,两人生育的三个子女均在两人婚前的2001年至2006年间已出生,属非婚生育,均未取得计生部门批准生育的证件。
而非婚生育和婚内计划外生育均属于非法生育,相比于婚内计划外生育,父母在为非婚生育子女缴纳社会抚养费时将会支付更高的费用。
这意味着,张艺谋将面临“超生”与“非婚生育”两项罚款。至于到底会罚多少,法律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征收标准需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一旦核实,像张艺谋这种国际级别的导演,数额可就不少了。
据了解,“超生罚款”的法律术语叫“社会抚养费”,该费的征收标准由各省制定。《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城镇居民以孩子出生前一年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计征的基本标准;其中,非婚生育一个孩子的,按照基本标准的0.5倍至两倍缴纳社会抚养费;非婚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按照基本标准的5倍至8倍缴纳社会抚养费。
对照上述规定,以及媒体所报道的张艺谋三个孩子的年龄,就江苏省统计局的公开资料计算,无锡市居民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3元,2003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7元,2005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05元。就此大概推算,张艺谋及陈婷双方按照基本标准需要为三个小孩超生至少支付28万元。
不过,28万元的罚款只是一个底线。根据规定,实际收入是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的,除按照相关条款缴纳社会抚养费外,对其超出人均收入部分还应当缴纳1倍至2倍的社会抚养费。生育三胎时,罚款再加倍。
一位曾为张艺谋做过宣传的人士告诉记者,张艺谋从影20多年,加上他在“印象”系列秘密占有股份,张艺谋早就是亿万富翁。根据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张艺谋年收入最高4800万元,最低550万元。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对于名人的收入统计,仅统计艺人演艺收入,不考虑艺人的副业或其他。有报道称,张艺谋副业方面,近几年单是“印象”系列每年就能分到六七千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保守估计年收入8000万元。
有媒体据此粗略计算出:张艺谋生二胎至少需交罚款8000万元;生三胎时罚款高达1.6亿元,总罚款超过2.4亿元。
【张艺谋作品集】推荐阅读:
影评活着张艺谋09-15
观张艺谋【归来】后感10-07
关于张艺谋导演的风格10-27
关于点评张艺谋的职业规划10-27
我的偶像张艺兴作文09-01
美术作品集后记07-27
读毕淑敏作品集有感07-23
余秋雨作品集读后感07-26
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10-09
《油画家李昆山作品集》读后感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