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2024-09-24

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精选8篇)

1.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篇一

本人xxxx,男,198小年x月x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员。2011年7月从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学习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学、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测量学、遥感学等相关课程。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土地规划与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2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2011年7月-2011年11月:长沙地腾土地规划与咨询有限公司

在长沙地腾土地规划公司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开发等前期可行性研究及相关文本撰写工作。主要参与了:增城正果、小楼腊圃村农田整治工作;从化市太平镇、良口镇、鳌头镇农田整治工程。主要技术工作如下:

(1)项目前期调查:主要采用现场了解土地利用现状,灌溉情况、土壤、植被、土地农作物生产情况,形成初步的土地现状调查,利用CAD、南方cass制图软件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等布局图。

(2)项目研究方案:采用Arcgis信息系统、CAD、Photoshop进行项目范围各项地类面积统计、分析土地利用实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评估土地整治、开发利用的潜力分析,制定初步的道路规划方案、沟渠规划、土地整治、开发方案,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后期设计:可行性研究通过后,主要对土地整治方案进行细化、对农田水利、沟渠、水源、机耕路、土方量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二、2011年12月-至今:

2011年12月进入工作,工作主要从事测绘、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等相关工作。

(1)测绘工作:参与项目的实际测绘放桩,利用CAD进行相关的绘图工作,制作后期房屋测绘图、清场图、清点图,实地调查村的土地利用现状,制定用地地类图、权属图及相关审核工作,主要有地铁四号线南延段沿线地类、权属的调查、中心医院三期项目权属、地类的调查等等。

(2)土地资源管理:利用Arcgis信息系统对土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对全区征地拆迁情况工作进行信息管理。根据南沙区规划发展的要求,对南沙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分类,同时根据土地利用计划,对南沙区有序开展土地收储工作,利用遥感技术配合镇街开展国有管理监察工作。

(3)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工作:根据国土部门收地计划,开展对收回的国有土地进行前期调查,了解评估范围及对象的详细情况,制定估价目的、估价期日、价格类型。对项目涉及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主要完成了番禺市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评估、地铁四号线南延段各站点土地、资产评估、广州亚山电子有限公司土地评估、广州南沙区高技食品厂土地评估等项目。

以上是我主要的技术工作,为使自己的专业技术等到巨大进步,在利用业余时间,我不断利用机会参加技术交流活动、培训班。现参加了土地全国土地估价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2.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篇二

1 数字规划背景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讲演中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全球又一次信息化建设的高潮。我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部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开展了数字城市、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示范成果。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总则第十条中写明“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数字规划的概念出现在规划人员面前。

2000年,简逢敏先生提出数字城市规划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以数字地图为基础,集成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等信息来描述城市空间形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此后,数字规划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但大家对数字规划的概念及理论的认知还未达到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数字规划是以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安排,是一种可持续的、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效手段,它涵盖城市规划业务的每个方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虽然数字规划的概念还未统一,但是可以看出,在规划工作中运用数字规划技术是数字规划的本质。

近年来,数字规划技术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规划单位的重视,2013年为加快各类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完善数字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科技信息中心加挂“数字技术研究中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数字规划技术与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融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亦下设数字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从事GIS、城市仿真等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开发,为将武汉规划院建设成为“数字化规划院”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

2 数字规划发展历程

该文将数字规划发展历程概括为4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数字规划技术应用及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

2.1 数字规划萌芽阶段

数字规划萌芽阶段就是以CAD技术为代表的规划设计成果的辅助制图阶段。为了推进CAD技术在规划设计行业的应用,1994年建设部推行“甩图板”工程,规划人员彻底抛掉了水彩笔和图板。CAD技术的应用,使规划人员对设计成果的编制效率大大提高,使规划设计成果更加精确和详细,通过计算机对规划成果的处理与渲染,使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且和传统的纸质成果相比较,CAD电子成果更加容易保存。

2.2 数字规划起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及3D技术进入规划行业,数字规划迎来起步阶段。

2.2.1 遥感

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的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正式启动。项目成果为城市规划人员利用遥感技术服务规划工作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且对城乡规划、建设、决策、管理和立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明显[3],为遥感技术今后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获取信息的速度、周期短、受制条件较少可概括为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解决了部分数据源的获取问题,通过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城市现状数据。其次,利用遥感数据更便于规划人员分析城市问题,如利用不同年份遥感数据研究城市增长问题,利用夜间灯光遥感界定城市建成区等。

近些年无人机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因其获取数据速度快、分辨率高且成本较低,被应用于小区域航空摄影测量。

2.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进入规划行业。虽然CAD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绘图功能,但是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有所欠缺,而GIS正好弥补了CAD的空白,它能够为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定的辅助分析和决策的手段。而且规划成果由CAD格式存储转为GIS数据库形式存储,更加便于对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因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各个规划单位开始注重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立足规划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新视角,开展了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WEBGIS和移动GIS应运而生且进入规划领域。通过网络对空间数据进行地图服务发布,规划人员在局域网内可方便浏览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便捷度。互联网的普及,使得WEBGIS应用在规划公众参与领域,公众可直观地查看规划设计方案并反馈合理的建议。移动GIS则运用在规划移动办公领域,可提升规划人员办公的便捷程度。

2.2.3 三维可视化

2000年前后,三维可视化技术快速发展,随后被引入规划工作。开展相关工作较早的当属武汉市。2006年,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开始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国内首个特大城市级的“三维数字城市”模型及信息平台,且总结提炼出国内首个城市三维建模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形成了数据生产、管理、更新与应用的一体化循环体系。

将城市模型建立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规划人员可直观地看到一个立体可交互的虚拟城市。城市现状及规划成果的展示由以往的二维变为三维展现,且在三维系统中可进行科学模拟及预测,如通过三维系统对不同规划方案建筑高度和视域的分析,可及时发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亦可快速选取众多方案中最优的一个。

2.3 数字规划成熟阶段

2000年之前,数字规划技术主要是以单项应用为主,在2000年后,规划人员逐渐发现现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如何将各项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提出“规划一体化”思想,开展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信息整合—共享—发布一体化方法研究工作,数字规划进入成熟阶段。

一体化方案实施的核心是整体设计架构采用CAD技术、GIS技术、Web 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融合运用的方法,通过系统配置为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多平台松散的应用模式,实现不同的应用策略,同时运用技术融合方法巧妙地将信息整合和标准规范实施融入到日常辅助规划工作中去,从而解决了信息的整合、组织、共享、再利用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2.4 数字规划新模式探索阶段

在规划一体化的背景下,学者们正探寻数字规划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更倾向于将规划全局化、整体化,主要包括地理设计和CIM(城市智慧模型)两个方向。

2.4.1 地理设计

2008年“GIS与设计中的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in GIS and Design)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强调应重新审视GIS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并首次提出地理设计的概念。地理设计是一种把规划设计活动与实时的(或准实时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动态环境影响模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决策支持方法论。

将地理大环境纳入评估范畴,借助GIS实现设计过程的实时评估与反馈是地理设计的最大特点。近年,地理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规划学者的关注。金贤锋等(2014年)总结了地理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他认为地理设计依托地理信息的地理分析,借助评估模型的动态评估与即时反馈,涵盖“规划委托—规划编制—成果报批—规划实施—规划修编—规划委托”的整个过程。

清华大学周文生等(2014年)在地理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开发了清华地理设计平台(THGeo Design),该平台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覆盖规划设计全过程,即从现状数据采集、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模拟、规划方案展示到规划成果输出等的规划设计支持平台。平台主要由系统配置管理、属性数据处理、图形数据处理、规划分析、规划设计、规划评价、地理模拟以及专题制图8个子系统组成。THGeo Design已在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规划、大庆市总体城市设计、大庆市西城区分区性规划、昆明滇池流域景观风貌保护体系研究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4.2 城市智慧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建模技术,将各种项目信息纳入建筑模型之中,可应用于项目设计、实施及维护全生命周期。2015年中国BIM应用价值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两年我国运用BIM的施工企业总数增长速率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发文鼓励推进BIM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BIM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BIM目前在城市规划中有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不能够解决城市问题。

城市智慧模型(CIM,City Intelligent Model)是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2015年)在“从BIM到CIM,从增量建设到智慧协同”演讲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城市不仅是机器,更是生命体。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城市要以单体建筑为基础,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

CIM的研究重点是介于建筑单体之间的联络网络,例如交通流、气流等等。城市的单体建筑是固定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连接网络是每天变化的,通过对这些网络的研究,便可以发现城市中的问题。CIM将BIM作为城市的细胞,把时空数据接入CIM,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城市未来蓝图的模拟。

无论是地理设计还是城市智慧模型,两者都是把整个城市纳入到模型系统中进行模拟及评估,更加注重规划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这两种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应用不多,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可能成为数字规划服务规划工作新的方式。

3 结语

通过对数字规划技术发展回顾,不难发现,由最初启蒙阶段发展到新模式探索阶段的过程中,数字规划技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规划方式。为了让数字规划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两点:(1)首先要做到数字规划技术集成应用。数字规划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日常规划工作中的需求,分析各项数字规划技术特点、挖掘其应用潜力并进行集成应用,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2)其次要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应该及时掌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有潜力的新技术引入规划领域,使其与规划工作相结合。

数字规划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规划工作人员的效率,而且使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化。数字规划技术未来必将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城市问题。

摘要:该文介绍了数字规划出现的背景,通过回顾数字规划的发展历程,总结当今学者的研究热点,将数字规划发展总结为4个阶段,即CAD技术应用到规划的数字规划萌芽阶段、以3S及3D技术加入的数字规划起步阶段、以规划一体化思想为主的数字规划成熟阶段,以及以规划全局化和整体化为目的、以地理设计和CIM(城市智慧模型)研究为主的新模式探索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数字规划技术及应用案例的分析,提出数字规划技术的应用建议:首先规划信息化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动向,找到新技术与规划工作的结合点,其次,将已有数字规划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以便产生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规划,发展历程,新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简逢敏.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规划:兼论上海城市规划信息系统[J].上海城市规划,2000(4):23-32.

[2]党安荣,毛其智,史慧珍.数字城市规划中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研究背景与内容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7(5):49-53.

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勢,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強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4]张勇,赵雯.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

4.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篇四

时间:2009年4月30日20:00-23:30 地点:甘肃文县中庙乡茶园村马桑坝社 参加人员:共20人

其中村民代表共15人,包括茶园村书记、茶园村主任、马桑坝社社长、马桑坝社村民,参加人群有老、中、青各年龄段村民,其中妇女代表3名。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3人、陇南“绿源”环保协会志愿者1人、甘肃怡欣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1人共同担任此次座谈会的协作人员。

一、背景

甘肃省文县中庙乡茶园村位于文县东南部,白龙江下游,四川省广元白龙湖上游,南与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接壤,北距212国道和白龙江4公里。茶园村有合作社7个,共153户,510人,均为汉族。

茶园村与四川省青川县仅一山之隔,是“5.12”地震中文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地震造成该村4人死亡,705间房屋、圈舍、厕所、沼气池报废,4处人饮工程全部报废,交通、通讯和农网线路中断近1个月,高压电杆折断6处,并发生多处山体垮塌和堰塞湖。由于茶园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本次地震救灾中收到外界的援助和支持较少。

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于2008年10月起在茶园村开展重建项目。目前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向居民宣传普及草砖、轻钢全框架房的原理和效益,结合自然地理和风俗习惯设计生态建筑建设方案,对村民进行生态建筑建造技术培训,设立生态建筑支持基金,资助较贫困的草砖房示范户及该村公共设施重建,在重建中引入生态理念和技术,比如沼气、生态厕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2009年4月27至29日,茶园村社区代表和绿驼铃工作人员参加了由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办的“甘肃省灾害社会评价及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培训。培训完成后,茶园村社区代表、绿驼铃工作人员以及前来参观的另两家NGO代表希望将培训收获应用于实践。

二、会议内容(一)村领导致辞

茶园村吴书记首先介绍了民间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甘肃绿驼铃作为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在“5.12”地震后来茶园村开展的工作和做出的努力。然后,其分享了参加为期两天 “甘肃省灾害社会评价及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培训的心得,强调了认识社区灾害影响及制定社区灾害应对策略的重要性。最后,吴书记希望村民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茶园村马桑坝社灾害预防与灾害管理规划。(二)座谈会目的介绍

在介绍了此次座谈会的协作人员后,绿驼铃工作人员向各位村民代表介绍此次座谈会的目的――“5.12”地震发生后,灾害的影响十分巨大,许多NGO和志愿者积极参加了救灾行动,展示了民间组织的力量和爱心。目前,社区已进入灾后社区重建阶段,民间组织将继续细致和持久的参与社区重建。除了绿驼铃目前正在茶园村开展的生态房项目外,我们希望提升茶园村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灾害管理规划方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我们将从马桑坝社开始试点,社区和各位村民将是项目的主体,希望各位积极发言,提出对项目的需求和意见,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三)参与式讨论和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规划

通过参与式讨论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规划的流程为:绘制社区图和社区灾害图――灾害大事记表――灾害影响及排序表――灾害应对策略及可行性表――防灾减灾具体规划表。

1、绘制社区图和社区灾害图

会议前,经过实地考察,绿驼铃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当地村民绘制了马桑坝社区图。社区图包括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原有房屋和在建房屋的分布;河流、道路、水田和茶园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在座谈会上,我们向村民展示了社区图,由村民集体讨论,标注出了灾害风险区,绘制出社区灾害图。山体滑坡和洪灾被村民认为是主要的灾害风险。

2、编写灾害大事记表

通过共同回顾灾害历史,村民列出社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影响较大的灾害――1976年7月发生松潘-平武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1962年8月水灾造成社区水田、水磨全部冲毁,房屋部分被毁,1976年5月水灾冲毁部分水田,2005年5月水灾冲毁新建桥墩;1976年5月发生的冰雹引起夏粮大幅减产;1996年发生牲畜疫情使全村猪、鸡几乎全部死亡;1997年和2007年发生的山体滑坡造成部分房屋损坏;对于旱灾村民认为大旱小旱经常发生,造成粮食减产和茶叶产量、品质下降。

3、编写灾害影响及排序表

通过讨论,村民得出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山体滑坡,人心恐慌和农业、交通、电力、通讯中断等。水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引发泥石流,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桥梁,中断交通、电力和通讯等等。冰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房屋损毁,茶叶减产或绝收。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茶叶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牲畜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有:经济损失,影响村民健康。鉴于我们给出的以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其造成损失和影响的大小为评估依据,村民得出的灾害影响排序为:地震――水灾――旱灾――牲畜疫情――冰雹。

4、灾害应对策略及可行性表 针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建抗震房和紧急避难所。建抗震房效果很好,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评估等级四颗星;建紧急避难所,效果好,可行性强,可直接利用将建成的小学,评估等级五颗星。在软件方面村民提出成立一支应急小分队和组织抗震房屋修建的知识培训。成立一支应急小分队效果很好,但缺乏相关知识培训及药品,评估等级四颗星;组织抗震房屋修建的知识培训,效果较好,但缺乏培训技术及专家,评估等级四颗星。针对水灾造成的影响,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疏通渠道,修建河堤,效果很好,但缺乏资金,评估等级三颗星;在软件方面村民提出多关注天气变化和给学生做一些紧急转移的培训。关注天气变化效果一般,可行性不理想,不能准确把握天气变化,评估等级一颗星;给学生做一些紧急转移的培训,效果很好,可行,评估等级五颗星。针对旱灾造成的影响,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修建蓄水池和修渠引水及抽水。修建蓄水池,效果很好,但环境不允许,评估等级一颗星;修渠引水和抽水,效果较好,但缺乏资金,评估等级三颗星。应对牲畜疫情的策略硬件方面是1年不低于2次防疫,其效果很好,有可行性,评估为五颗星;软件方面为防疫知识培训,效果也很好,有可行性但缺乏技术人员,评估为四颗星。

5、防灾减灾具体规划表

在灾害应对策略及可行性表的基础上,村民们继续讨论制定了社区防灾减灾具体规划表。针对地震,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的活动是修建抗震房,加固原有房屋和修建紧急避难所,需要资金和技术,时间是6个月,负责人为村主任,监测评估人为投资方,需要政府和NGO的资助;在软件方面村民提出的具体任务是成立紧急救险小分队和组织抗震知识培训。成立应急小分队,需要技术和专家,长期进行,负责人社长,监测评估人为NGO,需要NGO来组织培训;抗震知识培训,需要培训专家及资料,进行长期不定期培训,负责人是社长,监测评估人为NGO,需要NGO来邀请专家。针对水灾,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通过疏通渠道、修建河堤来应对,需要较大资金和相关专家,为期一年,负责人是社长,监测评估人为投资方,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及NGO的资金支持;软件方面村民提出组织学生紧急转移培训,需要宣传册和长期开展,负责人为教师,监测评估人为村书记,需要NGO来编写宣传册。针对牲畜疫情造成的影响,在硬件方面村民提出一年不低于两次的疫情防疫,需要防疫员和药品的提供,长期进行,由乡防疫站负责,监测评估人为乡长,需要政府提供技术人员与药品;在软件方面村民提出组织防疫知识培训,需要技术人员,长期进行,由乡防疫站负责,监测评估人是乡长,需要NGO提供相关手册和技术人员。

三、经验与不足

本次社区座谈会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参与式方法完成了预定内容的讨论和图表的绘制。部分村民参与和讨论十分积极,特别是在编写灾害大事记和制定防灾减灾规划环节。通过此次座谈会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灾害管理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积累了社区居民和NGO共同制定社区发展和治理规划的经验,绿驼铃也将以此次座谈会的讨论成果为基础设计实施社区灾害管理的项目。

5.质量环境体系管理评审总结 篇五

一、质量目标:①所有新入社的员工都进行三级教育。②对特种作业的人员能做到先培训取证后再上岗,已取证人员按时复审。③通过外请“XX公司“对各级分批进行管理知识及技能培训。④配合新《劳动合同法》对公司的《就业规则》实行了修改,员工每月工作小时工资计算由原来的167.4小时变成174小时。

环境目标:①水、气、声能达标排放,实际废水达到GB一级排放标准、废气达GB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噪音达成都三类区域类标准,都在规定标准内。②火灾事故为0,实际未发生。③公司年用电量≤1660千瓦.小时/台,实际为1248千瓦.小时/台。④年用水量≤15.8吨/台,实际为15吨/台。

二、环境因素识别

识别一般环境因素67项,部门重要环境因素10项,整个公司共识别重要环境因素25项。

三、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识别、转化和合规性评价

总务识别了21项环保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并且结合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合规性评价。总务是公司的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共识别95项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并作出规定根据因素的变化要对法律法规作出更新。合规性评价于09年4月7日以邮件方式讨论。(报告见附件)

四、文件记录

质量:总务共四个受控文件:《人力资源考核制定》、《职工工资

规定》、《岗位工作任职要求》、《各类人员质量职责规定》。共有17个受控记录:《业绩目标评价表》、《现场人员绩效考核表》、《培训签到表》、《员工入社申请表》、《保安登记表》、《培训申请表》、《劳保用品发放记录》等

环境:共有7个受控文件《环境管理手册》、《生产废水处理操作规》、《生活污水处理操作规程》等。共有19个受控记录:《培训计划》、《工作检查记录》、《重要岗位人员名单》、《纠正预防措施处理表》。

五、计量器具的管理

污水处理站的两个压力表,每年在3月底和9月底到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结果为合格。

六、QC改善

环境改善方面共22件。“环保水池”、“库房雨棚”、“门口栏杆绿化”、“食堂环境照片”等。

七、预防和纠正措施

“无环境管理培训记录”的不符合项报告,补充了部门环境管理体系的培训记录。有培训效果验证记录。所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员工环保意识。

八、人员配置及培训

① 根据各部门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报纸上发布招聘信息、收集应聘人员简历资料、初步筛选、交予各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试、录用人员、办理入社手续等过程。及时把人员补充到位。② 新员工入社后进行三级教育,讲解安全知识、5S、就业规则

等,从事特种作业者到技校培训取证后上岗。

③ 通过外请“XX公司“对各级分批进行管理知识及技能培训。

九、部门环境工作

总务的环境工作是最直接、最重要:①负责公司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②废气、噪声的监测;③危险废弃物的处置管理;④垃圾场的废弃物管理;⑤食堂卫生、水电能源的消耗;⑥环境体系的贯标及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工作;⑦农药的管理;⑧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为配合环境体系工作从最基本做起,配置了6个垃圾桶在公司内,并且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类管理。建立了环境生态池,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的“实际环保教材”。还组织了部门员工的环境管理体系、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意识培训。

十、内审工作的开展和整改情况

2008年11月-2009年1月进行了质量和环境体系的内审工作,共有三个问题点:质量方面:①.查2008年X月X日《质量目标、方针、体系知识》培训记录(主讲XX),有员工签到表无培训内容记录。在09年X月X日补充了培训的质量目标、方针、体系知识等方面内容记录。环境方面:①.查看了培训计划,《环境体系相关知识》培训记录,有培训签到、无培训记录。在XXXX补充了培训的环境体系相关知识记录。②查看重要环境岗位名单,共19人、缺少垃圾转运岗位人员。在09年2月4日把垃圾转运人员列为重要环境岗位人员。

十一、基础设施新增和维护、生产环境改善的完成情况

①、建立环境生态池,对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有宣传作用、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员工及送货人员在休息时有好的环境。

②、总装大棚增加挡雨檐,减轻下雨时泥水污染车间,促进清洁生产。

③、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改造,改变废水处理工艺,提高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国家二级标准提高到一级标准)。

④、每天对地面、树木进行冲洗,保持干净整洁的地面,整齐的花草树木,为清洁生产提供好的大环境。

十二、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①、现场人员对ISO9000体系及ISO14000体系的理解还不彻底,参与度不够深。加强对现场人员的体系知识培训。

②、垃圾分类收集还是不明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没有分开,主要原因是在于大部分员工丢垃圾时哪些是可回收那些是不可回收的认识度不深,没有刻意去区分。还有清洁工在这方面认识度也不够。希望以后能在全公司各个部门、课室、班组进行宣传讲解。让全体员工能分清楚垃圾种类,在丢入垃圾桶时看清标识丢,这样有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

总之:质量是企业提高产品信誉度、占领市场、增加销售产值及利润的条件之一,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相当严重的环境危机。所以我们只有在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我们的产品质量、生活环境、为我们的社

会做出贡献。

总务部

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篇六

2012年06月30日—7月02日,北京联合智业对我司环境管理体系运作一年之后进行了为时两天的监督审核;验证组织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依据是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环境体系各层次文件,审核涉及的部门有管理层、铸造质量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技术部、总调度、铸造事业部、加工事业部、加工质量部、财务部及办公区域、食堂、库房的巡视,审核结果为: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

这次审核结果是通过审核了,审核老师也对我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但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各相关部门对手册和标准的理解不够需加强学习

二、环境内审员的能力需要加强

三、文件管理需要加强,例如:环评报告的验收查不到,由于人员流动没有交接仔细产生

四、管理评审报告的输入材料的欠缺如:绩效方面、五、法律法规有过期的现象,需要责任部门及时更新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部分组织调整有变动,职责和接口要分清(建议组织架构要细化到个人)

七、工业园内缺少车辆进厂不能鸣笛、限速等标识

八、员工的三级教育要跟上

九、老设备和新设备资料要建档(如图纸和线路图、说明书等)

十、各项检查的内容要多一点关于环境的内容

十一、管理评审要根据每年的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十二、此次审核开立书面轻微不符合两项如下:

1)管理方案时,发现车间正在对浇注机和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对浇注机改造其目是:为减少废渣的排放,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减少烟尘的排放和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其目:是为了砂子的重复循环使用,节约能源,达到铸造废砂零排放的目的。但提供不出制定的管理方案的证据。不符合标准中4.3.3条款关于“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的要求。

2)车间垃圾分类不够细致,有个别垃圾混装如:公司将油棉纱等危险固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查看车间外部固废分类箱3个,标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实际并没有进行分类,不符合GB/T24001-2004标准4.4.6条关于“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求(书面不符合项之一)。

在这里,也再次强调,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各责任部门应该更加积极面对,发现问题后,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及时有效地给予纠正,对于潜在的问题,及时做出预防措施。至于其他暂时没有发现的问题则要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工作态度,与其他部门一起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继续踏踏实实将工作做好,将记录填写好,将文件资料保存好。在工作中,大家相互间交流心得体会,利用

PDCA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最终达到标准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将我们的工厂建设成为绿色生产的花园式工厂。

7.社区环境绿化的规划与管理 篇七

可见, 对于城市中社区绿化的效果控制已经逐渐被政府和各级园林绿化单位所重视。如何做好此项工作, 是我们作为城市园林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1 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

首先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 使规划到位, 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执行社区绿化面积占小区总面积的30%, 还要按照设计人口居住小区集中绿地面积人均1.2m2、社区人均2.2m2的要求, 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游憩康体设施, 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公共绿地。其次配套设施完善, 综合功能齐全。社区的基础设施除了绿地外, 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等。另外, 规划要有超前意识, 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社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 注重经济实用, 注重管理, 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2 增加投资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绿化经费投入一定终身或一次性使用的办法, 都可能造成绿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管理水平的逐年滑坡。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美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所以, 小区开发商应加大绿化投资力度, 同时也要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小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 也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单位自管房屋, 可按有关条例规定, 由该单位按年度制定支出预算;物业公司或房管站管理的房屋, 则由物业公司或房管站制定支出预算。无论由谁管理, 都要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

(2) 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在居民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绿化养护经费, 按照物业有关管理规定中的0.155元/m2的标准收取绿化费。使居民既尽了义务, 又对绿地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情感。

(3) 分清职责, 加强对社区绿化的保护和管理。园林绿化部门要认真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对社区的绿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依法加强管理。并制定养管标准, 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奖优罚劣。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要把监督管理绿化作为己任, 纳入工作日程。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是社区绿化的责任单位, 一方面要安排好绿化养护经费, 组织好专业力量进行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另一方面要接受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使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

(4) 对于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 居民委员会要采取新的有效措施, 积极鼓励认建认养绿地的活动, 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

(5) 实行养护招投标, 走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是真正实现养管分离, 节约养护成本, 确保绿地养护质量的有效途径。

3 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是提高新建社区绿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 责任不清, 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 在房屋产权单位多样化的今天, 对新建社区的综合管理, 应由开发商组织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物业公司可自管, 也可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 但绿化行政管理单位一定严把质量关, 实行养管责任制, 明确责任。并执行绿化养护考核标准, 加强各项养护措施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

4 多管齐下, 确保绿地安全, 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要强化全民绿化意识, 充分利用媒体大造声势, 利用植树节设立宣传、咨询站, 提高公众爱护绿化成果的自觉性, 力戒有法不依的现象, 坚持不懈地对群众进行绿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 使绿化造福人类的思想家喻户晓。

二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遏制破坏绿化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控制树木的伐移审批手续。凡不按绿化法规缴纳有关费用的单位和个人, 不予办理绿化审批手续;凡单位庭院尚未达标的, 一律从严审批开工项目;凡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腾、辟出绿地, 由绿地部门统一规划, 实施绿化, 从而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三要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研究,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社区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 应下大气力做好绿地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及生物防治方法的推广工作。目前, 随着养护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 植保和养护工作量和难度不断扩大, 应进一步充实植保养护的专业技术力量。

5 应用多种植物材料, 提高社区绿化品位

社区绿化经过10多年的实施、总结和应用筛选, 形成了适应的乔灌草配套的基调树种, 特别是推广应用了一些适合社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金丝桃、金丝梅、八仙花、凤尾竹、火棘、丝兰等, 这些植物体量适中, 耐阴湿, 速生, 具备自我维护的功能。社区内还保存了丰富的花灌木, 如:锦带花、黄金条、榆叶梅、斗球等等, 常用品种有100种。但是社区绿地迅速发展, 这些品种被反复使用, 绿地给人以雷同感。继续丰富和扩大植物应用品种, 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建议一要绿地增加观花植物, 如木本的榆叶梅、碧桃、连翘、牡丹、月季等;二要提倡自然植被, 即以铺设的草坪生长高度为标准, 允许多品种共存, 以降低养护成本。

总之, 社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只要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原则, 体现绿化设计的最佳效果, 实行规范的施工程序, 强化有力的养护管理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及执法力度, 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 建管并重, 努力贴近生活, 不断创造和谐自然宜居环境, 定能使太原市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在当今社区环境绿化成为建设居民小区必须具备硬件的条件下, 如何做好社区环境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园林绿化专业角度出发探讨社区环境绿化的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社区,绿化,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8.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篇八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关系

在城市建设和乡镇发展中,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都是重点工作,不仅是当前建设的需要还关系着经济的未来发展,对社会的整体进步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能将这两项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发展城乡经济,就要充分认识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实施之间的关系,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促使两个工作的平衡开展,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土地规划管理及城乡规划体系

1.1城乡规划体系结构分析

城乡规划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在系统中,管理主体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规划方案在具体设计中,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展具体的分析,当规划方案确定后由相应的部门进行评估、审批等工作,这样不仅确保了规划方案的总体价值,也使方案更具保障性。总之,城乡规划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顺应社会体制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出作用。

1.2土地规划管理作用分析

第一,土地规划管理实现了对土地用途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尽管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土地人均占有量非常少,因此土地的应用必须实现高效化,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就要通过法律条例来强化约束,并从发展需求上出发实现对土地的分类,不仅能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引导和限制,还能实现土地、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1]。

第二,土地规划的有效管理,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化利用。对土地实现了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在空间、经济结构上强化对土地的利用,还能协调产业间的发展,促进人、土地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土地规划管理的实现,强化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促使社会的良性发展,还促进了土地的生态化利用,推动了我国可持续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关系分析

2.1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与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从目前对城市规划的研究看,在众多的学术交流中很多的学者都开始认识到土地规划不具科学性这个现实问题了,并且城市土地规划也因此对其严谨性起到了弱化作用。党中央对于地方有一定的束缚性,并有严格的管理,这就使得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推移越积越多。尽管土地规划、城市规划都是由同级政府来编制和组织实施的,上報程序也相差不大,但两种规划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很多问题方面是无法达成统一的。城市规划,是对地方政府发展的表达,土地规划则是上级分配的表现,这是两者存在的根本性区别,也是导致两者无法实现统一的根本因素之一[2]。另外,地方政府在未来和新增用地的审批方面始终都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约束,没有自己决定的权利。近几年,城市土地规划科学性受到了众多学者及社会的质疑,政府对此及时做出了反应。出台政策进行调整和部署,强化对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控制,针对集镇和村庄规划管理作出了调整,并重新调配建设用地的指标,进而有效的对“圈地热”现象做出了有效控制和改善。但实际中,土地规划和用地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这是由于中心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都受到上级的严格控制,另外,经济发展状况也对用地指标有直接性影响,这两个方面就使得矛盾不断累加。从整体上对土地规划进行分析的话,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尽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对于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也未必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有效手段。

2.2土地管理手段是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抓手

①城乡发展中,建设用地增减和村镇规划的挂钩。从农村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农村建设用地中,土地规划一直保持传统的方式开展,但在工作实际开展中,居民点的拆并整理问题上,很多时候农村建设用地是通过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挂钩这种方式来实现的,以达到中心村、城镇的集中化建设。简单来说,当城镇建设需求增大、上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无法满足时,地方政府就通过村庄的拆并、整理来实现用地指标的增加,以满足当前城镇建设的需求,这就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功与过。从实际来看,当前的很多地区对于城镇建设指标的达成存在一种盲目的追求和满足,在未经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就对村庄强拆、强建,强迫农民集中居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生活造成不便和压力,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也让农民无法享受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下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这种违背城市建设土地规划原始初衷的做法一度使增减挂钩政策成为风口浪尖上被质疑的对象,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这也作为一项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政策,广泛的在等众多地区中应用。尤其是一些城市化进程快、实施农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农村地区和一些新农村示范地区,本身对于建设用地就存在很大的需求,这样就应用挂钩政策中的优惠政策,如免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和交耕地開垦费、配套安排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同步审批建新区用地等实现了建设用地的开发,这样看来,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在这些地区还是可以应用推广的,也具有实惠大、压力小等作用,有效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结语:总而言之,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是我国开展土地管理的两个重点工作,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只要有树立正确的认识,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的合理性,就能够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维娟,殷毅.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2013,10:34-38.

[2]黄欢.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联性[J]. 地球,2015,12:106.

上一篇:外研版初一英语短语词组下一篇:5年级开学典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