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2024-09-18

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9篇)

1.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篇一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理解

文/孟建军

班主任是班级大船航向的舵手,是高中生思维和灵魂的塑造者。在高中阶段,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之外,班主任另一个核心工作就是德育工作,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要能当好“心理医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班级内整个教育工作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疏导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境况,要选择不同的谈话、疏导方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循循善诱。在帮助后进生时不能急于求成,对后进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他们也正缺少尊重和鼓励,我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我们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们要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也策划了许多主题班会活动。如《新学期的第一步》,通过本次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在新环境中应该如何更快适应这里的寄宿制生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和对待自己的成绩,应该如何与同学们相处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题班会)在《励志歌曲大家唱》活动中,同学齐唱《相信自己》,振奋人心,增强凝聚力,这都说明开展好主题班会十分重要。

三、与时俱进,学习尝试新方法

我们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以及互相学习新的方法。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要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班主任之间也有着不同的管理和德育的方法,经常进行班主任交流,互通有无,也能获得很多经验,比如我曾学习别人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量化的规章制度,并加上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新的德育方式也能在网络上和很多全国各地的班主任们进行交流,有很多教育论坛上都有教育学生的心得和经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这是我们把班主任工作发扬光大必须要做的。

当然当一个优秀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的远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我们还要不断探索,继续学习和丰富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

2.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篇二

德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德育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类型, 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 院校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 办学特点鲜明, 然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核心问题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1 影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显现, 使得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影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校园。历史与现实, 传统与现代,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交错, 各种社会问题同时显现, 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产生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影响。另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受市场利益驱动而出现了大量重利轻义行为, 以功利取代道德, 利己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负面影响增加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度, 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大障碍。

1.2 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 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娱乐方式, 甚至是语言习惯, 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 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 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 网络中的消极、迷信和黄色等信息势必造成职业学校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情感冷漠、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弱化等, 这是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3 职业教育功利性倾向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呈现过度发展趋势, 并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与手段。在教育价值观、大中专院校学科设置及发展观等方面都体现出过于功利化倾向, 教育成为“升学谋职”的手段, 学校教育只迎合市场短期需要, 而不求长远利益。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很明显, 办学理念上的功利性思想导致实际教学中的功利性教学行为, 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实践轻人文素质培养、重才轻德等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

1.4 学生价值取向现实化、功利性的影响

在价值取向上,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参与调查的职业学校学生中, 58.0%的人生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 22.2%选择了衣食无忧。同时, 在人生价值取向上, 仅有14.0%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40.0%选择了是否有自己的事业, 20.7%选择了生活是否舒适、潇洒, 仅26.0%选择了人格的高尚。另外, 随着高校的扩招,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就业方式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就业矛盾和困难逐步显现, 从而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功利性倾向。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致使其对个人利益过分关注, 易产生功利主义倾向, 甚至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

2 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所谓德育工作实效性, 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效果和德育工作资源投入的收益水平, 即学校德育工作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的同时, 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 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德育工作观念、德育工作方法及德育工作素养问题。德育工作只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遵循德育工作发展规律, 与时俱进,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 提高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牢固树立德育工作为首的教育观, 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职业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 (包括技能和知识等) , 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最大根本。古往今来, 德为人之本。在当前形势下, 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根本任务。因此,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关键和核心, 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21世纪的人才, 除了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2张教育通行证外, 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 否则前2张通行证毫无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学校德育工作, 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这一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具体德育工作目标。具体目标应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和学生特点,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循序渐进, 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目标层次网络系统。

2.2 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贴近学生实际

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就是要明确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与人格的升华。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工作应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根本出发点。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民主、平等方式对待学生, 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要立足学生的成人、成才和长远发展, 不能重才轻德。二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自觉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此, 职业教育应当改变机械灌输式教育方式, 在心灵对话式和思想交流式的德育工作中, 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 提高判断能力, 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在实践中巩固和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2.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提倡德育工作渠道多元化和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尤其是德育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要发挥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 同时也要与其他学科协调共进。课堂教学要做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 在注重学生日常行为引导和矫正的同时, 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 特别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 以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外, 社会实践、党团活动及日常德育工作都要发挥应有作用, 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就整个社会而言, 学校德育工作、家庭德育工作与社会德育工作应实现一体化,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 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另外, 德育工作方法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采取多样化方法, 重实效、重渗透。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工作形式, 使德育工作内容完全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4 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构建由校领导、政教处、团组织、政治教研室 (组) 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机构, 依据教育形势发展, 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变化, 加强德育工作过程管理, 把德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落实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身上, 真正做到全员育人、齐抓共管, 使德育工作深层化, 管理规范化。另外,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学习教育、机制监督、纪律约束, 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依法治教、服务育人成为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并自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以良好行为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不断深化团队组织建设, 发挥团队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教师寓德育工作于各科教学中。加强后勤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明确德育工作责任, 使其工作真正体现服务育人这一宗旨。

3.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 教育 实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9-02

目前,我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因此,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孩子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拓展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抓教育观念,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学校做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首先要确立“以德治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始至终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中较突出的位置,并且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认识到德育工作做得好,能增强学生上进心、激发求知热情,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促使各方面素质全面,促进智育更好发展,使学生的一生发展永远受益。要切实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班主任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为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挑选责任心强,关心和爱护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可采取“班主任师徒结对制”、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课堂永远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任课教师是德育队伍的基本力量,所以学校还应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要抓住学科教育的主渠道,树立以德育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想道德教育。

二、抓养成教育,促进规范逐步提升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及时发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纠正,往往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具体,收效也更为明显,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而在实际的教育工程中怎样避免枯燥繁琐的说教,化无趣为有趣,化无聊为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方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行为规范强化月。每学期的开学阶段,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通常是学生们行为规范方面最松散的时候,而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强化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学校可将开学的第一个月命名为“行为习惯强化月”,让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利用晨谈课、班队课的时间重新温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实行每周几条的强化落实;也可利用黑板报或班级一角专门开辟行为规范教育区,对《规范》中的行为规范具体化,制定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温馨提示等栏目,为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制定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做使学生能很快步入学校学习生活的正轨,达到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的良好效果。

2、着力改革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制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的评价制度运用是否得当,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认为学校的评价制度应当从严、从细、从实。从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把关,学校可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应编制出学校的一些训练常规、条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在评价时严格要求,对每一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指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即评价时,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為习惯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所以在评价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细小行为和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同时教师还要作好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实即扎扎实实,讲究实效,充分利用了行政值周、值周教师与值周大队委员和值周学生的督查作用,加强检查力度,开展行为规范检查,以普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及时进行小结和反馈,将问题及时呈现并进行纠正,做好及时的调控工作,改变强化重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校的校风更趋文明、健康。

3、抓好“行规后进生”工作。任何一个班级中总归还是存在着个别的行为规范的后进生, 有的“行规后进生” 在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后,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如何来抓好这些“行规后进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这些学生能跟上集体的步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是做为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行规后进生”既然在班级中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我认为学校可以将他们集中在一起,专门开设一个学习行为习惯的地方,用于帮助那些在行为规范上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个场所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优质资源以及学校政教处,对各班中行为规范的后进生进行强化教育,通过讲故事、说道理、上网查资料、做游戏等形式让这些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自觉规范个体行为的意识,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抓活动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增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从而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根据各个传统的节日帮助学生开展主题周、主题月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生喜爱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学生的需求带学生开展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除了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娱乐氛围,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外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除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以外,各个班级、各个中队也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丰富学生課余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能力得到锻炼,智慧得到启迪,充分展现了活动这一载体的优势。当然在活动的组织中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不能让他们人在心不在,那样他们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体验。而做为活动的组织者,则要精心策划、设计、组织活动,让活动紧紧吸引学生,并且及时做好活动的小结与延伸工作,要做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它的教育效果却是绵绵不断的。

四、抓家校合力,形成联合教育阵线

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方携手,形成德育合力共建。“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因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社会和学校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家校形成的教育“合力”,对他们的影响比光来自学校的要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也最容易、最大,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教育,形成家校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4.实践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篇四

实践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吴云霞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摘要】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李老师首创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以德育为先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围绕同一主题,将教育活动中的“相似块”有机结合,从各个不同角度,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多年来,我校坚持实施“主题性大单元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归纳,进一步系统化、课程化,与生活融通、与学科联动、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增强了道德意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的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优化的活动情境;道德成长

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道德失落的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的极端行为一再引起我们的反思:学校究竟应该如何使道德教育从认知层面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落实到儿童的日常行为中?

我校是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早在1990年李老师就提出:“克服思想品德教育中抽象、空洞的说教方式。优化德育情境,激起儿童道德情感,动情晓理,并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儿童践行,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李吉林文集》卷三)当时在李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各种生活中道德情境的模拟,让学生活动其中,真切体验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学期2~3次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模式。

所谓“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是以德育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围绕同一主题,将教育活动中的“相似块”有机结合,从各个不同角度,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这样就能将分立的课程发生的影响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并协调它们的功能;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在特定德育目标的引导下,协调运作,相互迁移,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反思、发展,我们不但有了大量鲜活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案例,更归纳、总结出实施“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活动主题要富有道德内涵和时代精神;活动内容要能够覆盖比较宽广的学科空间;活动方式要注意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另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学生活动主体的地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只有遵循了以上几条,良好的道德精神才能从不同学科、各个角度,以儿童喜爱的方式,通过他们自身的行动,不知不觉地内化为他们的情感和意识,从而收到道德教育的实效。下面就这四点具体地谈一谈其操作及意义。

1明确主题,体现道德内涵及时代精神

“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是以德育为先导的,因此主题的确定必须要体现道德内涵,也就是在活动设计之初就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对整个活动起到道德引领的作用。

例如我们曾经举办过“情系灾区,我们共伸援手”、“喜迎奥运盛会 争当文明使者”、“我们爱祖国妈妈”“节水,在我们身边”等活动。从这些活动的标题中就能看出其蕴涵的德育目标。

再比如“欢欢喜喜闹元宵”,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走进科学王国,放飞童年梦想”则是让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求真知、有理想的美好品质。总之,这些内涵的道德教育目标在活动前老师们就是十分明确的。

在列举的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到“情系灾区,我们共伸援手”、“喜迎奥运盛会 争当文明使者”等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下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在设计主题时特意考虑的。因为儿童虽然身在校园,可他们将来还是要成为社会的一员,对于这些富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们不应该“不闻不问”,“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当让他们从小养成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⒎8级地震,多少房屋在瞬间倒塌,多少生命在地震中消逝,多少人在等待着救助。这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应该让它成为使我们的孩子心灵受到震撼和影响的教育事件。于是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情系灾区,我们共伸援手”的主题教育。大队部先在学校小喜鹊广播台播送了这一消息,并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接着各班立即开展了“情系汶川”的主题班队会,交流、了解地震的严重灾情。晚上,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收看关于地震的报道。第二天师生们纷纷踊跃捐款,全校共计捐款三十一万余元,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红十字会,送往灾区。之后,每天的晨会大家都在交流最新的救灾情况。品德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重温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学习官兵、志愿者们奋不顾身抢险救灾的忘我精神,感受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孩子们也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领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科学课上,老师讲授地震原理,一起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及灾后防护措施。作文课上,孩子们写下一篇篇感人的习作,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诗歌,用文字表达对伤者的同情,对逝者的哀悼。他们有的感动于那份无私的母爱:地震中的母亲用生命拯救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感动于解放军叔叔的不畏艰辛:整个晚上睡在寒冷而布满乱石的路边。孩子们用最诚挚的祝福,为灾民、为祖国祈祷。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意,师生都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主题鲜明而富有道德内涵及时代精神的大单元教育活动,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神五”、“神六”成功发射,对孩子们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客观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神六真神,英雄真棒”“我是长翅膀小博士”这样的主题活动,成为儿童效仿英雄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探索科学奥秘的起点。同样,迎接奥运盛会的契机,则为孩子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提供了推动力。儿童就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触摸到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并以主人翁的姿态亲身参与其中,为他们日后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2丰富内容,让学科与学科联动

“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是有赖于它各方面影响力结合所带来的“力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传统教育“因为分立了的缘故,每种课程往往偏于一个境界”,“教育的最终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叶圣陶《西川集》)因此,李吉林老师首创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正是围绕同一主题,拓展教育的宽度,将学科与学科联动起来,整合各科的影响力,增强教育力度。

具体地说,就是各科老师都来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课程资源,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

例如20秋季,学校五年级组开展的“我们捧了个大丰收娃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这个活动的出发点就是要让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走进乡间,走进田野,去感受“丰收”这个金秋特有的美景,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和粮食成果的来之不易。于是,数学老师们带领学生来到如皋长青沙农场感受丰收的壮美景象。孩子们掏出准备好的皮尺、线绳,丈量农田面积,计算丰收数据,无不为粮食产量的巨大而惊叹。他们还尝试了推磨、称谷、碾米等农活,切实体验了一把“小农人”的力不从心。学校还邀请到农业局的专家,为孩子们做农业科普知识的讲座。而语文课上,关于农业新科技的科普文章的讨论更加热火朝天;作文课上,一篇篇构思新颖、想象大胆奇特的丰收童话作文层出不穷。美术课上,“未来丰收美景”的构想化作缤纷的图画,可爱的丰收节吉祥物纷纷“出炉”,节徽设计新颖精巧,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丰收娃娃创意无限。音乐课上,各民族轻快动听的旋律都奏出丰收的喜悦;体育课上,小“农民”们正摩拳擦掌训练着各项模拟劳动技能……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喜迎丰收的欢乐气氛中。多学科联动带来的是极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孩子们多彩的创作成果。以丰收为主题的学生书画、摄影、日记、手工作品展,不仅吸引了全校孩子们驻足欣赏,还赢得了前来学校的领导、专家们的声声赞誉。

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反映出来: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了解了家乡的农业新貌,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以及国家农业新科技的美好前景。这些都增强他们了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意识。道德教育的目标就在这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活动作用下达成了。这再一次证明,德育不是靠说教、灌输,而是要靠潜移默化地影响。只有真正被儿童接纳的、认同的,才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情境教育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正是充分利用了情境的影响力,从各个学科让学生获得丰富、多重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他们形成的道德意识才不会是单薄的、脆弱的。

3融通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美、智、趣正是吸引儿童投身活动之中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思考:如何让活动体现美、智、趣的特点。我们从儿童的角度,揣摩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儿童喜欢色彩鲜明的形象,儿童喜欢竞赛,儿童喜欢无拘无束地想象,儿童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种种思路使得我们设计出符合儿童审美、需要的活动形式。

像三年级开展的“海洋之旅”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中就有:模仿海洋生物游动、爬行的“海洋运动会”,这让孩子们在无穷的趣味中充分地活动了四肢。还有科学课上的走进海底世界、认识海洋生物,孩子们通过观察海洋生物标本,观看海底图片和录像,了解了许多深海异景和海洋生物的奇闻趣事,常常能够激起他们阵阵惊异的欢呼。《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这些描写海底奇异景物的文章,则引起孩子们美妙的想象,他们仿佛在老师的带领下潜入了深海,探寻那里无尽的奥秘。还有不少同学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城市,唱起了《小螺号》等等优美动听的与海洋有关的歌曲。有的中队则举行了海洋知识竞赛,发起了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这些活动都深受儿童的喜爱,海洋的美丽富饶,海洋的神秘精彩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促成了他们珍惜海洋、爱护海洋的愿望。

其实生活中蕴涵着无数美的场景、美的事件,大自然中的趣味是无穷无尽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的源泉就是周围世界,依托这个源泉我们可以给孩子带来许许多多的精神养料。儿童则在渐次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培养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

例如,春天来了,一、二年级老师确定的主题是“我们在春天里聚会”。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是《春姑娘来了》《春雨的彩笔》《放风筝》《小蝌蚪找妈妈》这些美丽的、有趣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短文、童话;在校园里,在放学的路上,感受到的也是春天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美景。观察说话课上,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小河边看柳树,看河里的小鸭子。美术课上,他们学画校园里的小花、小草。孩子们还制作了“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等许多引导全校同学爱护花草树木的小警示牌,甚至还有班级的小朋友分成了小组轮流看护一片花圃或是草地。从课堂到校园到野外,构成了一个宽阔而多彩的春光无限的大课堂。

世界节水日期间,我们又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关注“水”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去做一做社会调查,看看自己家里、亲戚邻居家里每月的用水情况,有多少浪费现象,又有多少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再让孩子们去网上了解水资源的现状,看看缺水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查阅资料、调查了解,孩子们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节水的必要性。他们有的制作了节水小报;有的举行了节水自主队会,用演讲、讲故事、表演小品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节水的认识;还有的还用绚丽的色彩、巧妙的构思,创作了节水宣传画。他们绘制的这些宣传画连起来达百米之长。更可贵的是孩子们还能在生活中提醒家人自觉节水,使学校教育的效应扩散到了家庭、社会。可见如果我们很好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他们是会自发创造出许多生动新颖的形式,进而更加深入地推动自我道德行为行成的。

4引导实践,确保儿童主体地位

节水活动的案例已经可以使我们看到儿童潜在的.智慧和自我教育的力量。这种潜能是非常可贵的,正是这种力量引导着儿童人格的逐步形成。我们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一直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性。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践行上。没有儿童的参与,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就不可能有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激活。只有确保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情境中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处处可以见到孩子活跃的身影,以及他们智慧的显现。

黑板报的布置,教室的美化,吉祥物的确定、设计,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寻找材料完成的。“丰收节”上那些扎着辫子的萝卜娃娃、戴着帽子的南瓜博士、被掏空了瓤子的镂空南瓜灯,几个水果拼成的小熊、小狗,无不是孩子奇思妙想的杰作。在“我是长翅膀的小博士”主题活动中,六年级的同学在劳技课上学习了基本的“制作火箭模型”的方法后,自己设计制作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火箭”,最大的一个有一米多高,旁边还配上了“推进器”。看着这个“巨大”的火箭,低年级的小朋友们都不禁惊叹、雀跃。元宵节操场上挂满了四年级孩子们自己做的灯笼,莲花灯、兔儿灯、纸糊的、雪碧瓶改装的,还有他们收集来的几百条灯谜,使得这个传统佳节在校园里搞得有声有色、热热闹闹。

三月,结合学雷锋日和妇女节,我们引导孩子关心他人、体贴妈妈。就有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幼儿园,帮助小朋友穿衣、整理床铺、收拾房间,为小朋友表演故事,同小朋友开展游戏。而妇女节低年级的同学则为妈妈泡上一杯热茶,送上一句祝福的话;高年级的同学有的烧一样妈妈爱吃的菜,有的在劳技课上为妈妈织一条围巾。许多妈妈给老师写信,打电话,述说她们的感动。

十月,我们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去收集资料开一个小小交流会。于是,他们从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找来许许多多反映祖国发展喜人成就的数据;有的还下载了图片,翻出了老照片;还有的采访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过去到今天的诸多变化。甚至有学生来到家乡的港口,拍摄照片,采访那里的工作人员,询问家乡船舶运输货物的情况。

孩子们在实践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锻炼能力,进而获得深刻的体验,领悟其中的道理。正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情境”作为“人为优化的环境”,其实质就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

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儿童自主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每学期都会在各年级以及全校范围内展开。这一系列既生动又深刻的教育情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行为训练课,以及各科教学中道德内容的渗透,六年下来,儿童全面、健康的优良品质基本形成。当然,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前景广阔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价格观的日益多元,我们必将面临许多道德教育的新问题。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为儿童的学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11月第1版

[2]《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9月第1版

5.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与探索 篇五

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

王志强

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中华民族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跨入新的千年之际,我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

在新的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敌对势力极力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必将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踏进国门,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因此,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九五”期间,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乃至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使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九五”期间,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党委开展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教职工形象”的“双塑”工程;学校工会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征集教师标准用语和教师形象标准”的“双征集”活动,并将征集上来的内容汇编成册,在全体教师中学习落实;学校教学行政部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知识更新,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组织“教学课件”评比,鼓励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积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以上活动推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在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力量。学校各项教育计划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班级管理上,落实到班主任的肩上。学校有关学生的各项工作和要求都是通过班主任贯彻落实的。所以班主任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不仅要善于“言教”,更要善于“身教”,做到言行一致,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正人先正己,以身立教,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先后制订实施了《班主任实习制度》,由有经验的班主任指导无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实习,使新班主任上岗前即对班主任工作做到了“四个”认识,即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制度;《班主任选聘制度》用以选拔教师队伍中职业道德高尚、业务水平一流的教师组建班主任队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班主任量化考核奖惩制度》用以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激励机制;《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用以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交流、学习,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业务水平。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推进了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在工作中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严谨的行为教育学生,提高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依法治教、严格管理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根本保障

德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受教育者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目标;博文约礼、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泰而不骄、宽容敦厚的气度;修德摒金、献身社会的精神与胆识。因此严格管理,依法治教,变学生的被动服从为自觉行动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九五”期间,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委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是“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对住宿生从起床、走读生进校到走读生“静校”、住宿生熄灯就寝,实行全方位的规范要求和严格考核检查;二是各种教育经常化,利用班级例会、全校学生电视例会、班主任例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定期举办实事形势报告会、全校运动会、演讲比赛、普法宣传、学生业余党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三是学校环境文明化,通过整修校园、规范教室布置、建立校园宣传橱窗等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通过建立《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学生餐厅行为规范》、《班级卫生检查评比细则》、《班级流动红旗评比细则》、《文明宿舍评比细则》等制度优化

学校的人文环境;四是学生管理规范系列化,设立班级卫生、精神文明、早自习、课间操、班级宣传、文明宿舍等流动红旗,每月进行检查评比,开展争优创先活动;五是对学生及班主任评比考核数量化。学校对班级和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考核实行百分量化,由学生干部、学生科教师进行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并每月召开全校学生大会通报各班成绩,颁发流动红旗,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评比总结,学期末以此为依据评选先进班级体和优秀班主任。对于学生个体实行操行量化考核,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其操行成绩紧密联系起来,每学期评比两次,并以此为依据在学年结束时评选三好学生,学生毕业时择优推荐工作。学校通过严格落实上述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跨上了一个台阶,学生在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多项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三、丰富德育工作的载体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含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因此,丰富德育工作的载体,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组织德育教育活动,使教育要求和方法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

“九五”期间,学校根据中专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项思想教育活动。为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定期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纪念“12.9”演讲比赛、实事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开办学生业余党校14期,累计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近200名,发展学生党员17名。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运动会,学生会每学期组织各项球类比赛,学校合唱团定期活动,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学生艺术节活动,多次荣获个人和集体奖项。

通过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了自身修养,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6.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篇六

根据工程办自主研修课程的总体安排,我采用精读与浏览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了袁振国所长著的《教育新理念》和顾明远、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两本书籍。其中,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引发了我的思考,今天我就以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路径——将“发现教学法”引入德育工作为题,向大家作一汇报。

我的汇报分为三部分:

一、对当前德育实效性的分析。

二、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三、引用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对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简要分析。

时下,我们有一支热爱德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围绕着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问题,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努力做到:

一是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德育理念及新的对策,我们率先在本市开展了网络德育的研究。

二是坚持德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德育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亲、实”。

三是开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坚持“四中心”的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尽管我们努力去探索、去尝试,但德育的效果与我们所期待的还是有差距。学校德育还是比较程式化、固态化,德育方式简单化,习惯于抽象式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内化和自省。就以班会课为例,我曾经就班会课的现状和实效性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见下表)

班会主题明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只占班会总数的55%;班会目标明确,且能紧紧围绕主题设计目标的只占25%;班会内容丰富,内容与目标一致的只占55.8%;能紧紧围绕班会目标设计班会环节的只占34.7%;能积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只占35%,形式丰富多彩,环节设计合理,克服表演式的班会只占15%,而45%的班会完全是表演式,40%的班会存在表演的痕迹。

表一:主题班会的现状统计班会主题有班会主题,主题明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55%有班会主题,但主题过大34.7%有班会主题,但与学生年龄不符10.3%班会目标班会目标明确,且能仅仅围绕主题设计目标25%班会目标模糊,目标与主题不符75%班会内容班会内容丰富,内容与目标一致55.8%不能仅仅围绕班会目标设计班会主题44.2%班会环节能紧紧围绕班会目标设计班会环节38.7%班会环节游离于班会目标之外,过密或过输61.3%班会形式形式丰富多彩,环节设计合理,克服表演式15%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完全停留在表演式45%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不能完全摆脱表演式40%班会过程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35%忽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65%即能发挥教师主导,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4.7%此例只想说明,目前我们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德育工作者非常辛苦,(班主任工作)而德育的实效性又不显著,我时时思考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只是外力的作用,而没有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研读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给我的启发很大,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二、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认识与解读。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的独立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的具有四个特点:

1.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因此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学会怎样学习。

2.强调直觉思维

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像,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强调内在学习动机

布鲁纳重视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发现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知识就会表现出兴趣,他主张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强调信息提取

他认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这样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从而便于学生提取。

发现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教学不能只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发现知识,从而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

他还为我们提供了发现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即:提出课题,假设结论,创设情境,解答论证,总结概括,等等。

综上所述,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强调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我想这正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缺失的根源所在,我们的德育或是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或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最后形成学生的信念。因此,我想尝试将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引入德育工作,我的观点是引入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引入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的因素众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7.更新德育措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篇七

新的课程理念, 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专业知识可以研制出有用的机器, 而我们的教育, 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健全、和谐发展的人。事实证明, 马加爵、徐力等成材不成人的教训是非常痛心的。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对学生进行亲情感恩教育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我们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高尚品格, 先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做起。因为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爱的人, 何谈爱别人, 关心别人?爱祖国, 心系祖国?一个冷酷的性格的人, 是不健全的。近几年的寒假, 我们都给高年级学生留一项特殊作业, 就是“为爸爸妈妈洗脚”。开始有的同学还觉得难为情, 经过老师的教育, 他们还是不情愿地完成了作业, 但也有学生描绘道:这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给妈妈洗过脚, 甚至没有真正观察过妈妈的脚, 当我用柔软的小手揉搓着她那粗糙的大脚时, 我的心感动了, 泪水也流了下来, 妈妈为了我们全家起早贪黑, 才30岁的人就满脸皱纹了。上个学期, 我们在全校搞了“我最想和父亲 (母亲) 说的一句话”征文活动, 其中六 (3) 班的江鹏同学写道:“如果在我们当中一定要牺牲一个的话, 那么就让我去吧!我愿为你们付出一切。”五 (1) 班的岳家鑫说:“虽然我不能用金山银山去换取你们的青春, 但我知道, 我的一句祝福, 一句安慰能让你们得到满足。”在家长会上, 当同学们读着自己发自肺腑的心声的时候, 很多家长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 东风小学举办了“报答母爱, 立志成材”诗歌散文朗诵会, 同学们如数家珍, 深情地表达着对亲情对母爱的感动, 使在座的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最后全场起立, 面对着为自己操劳辛苦的母亲激动地喊出“妈妈, 您辛苦了, 我爱您!”

二、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合同经济, 所以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德国一个博士后, 毕业以后到处找不到工作, 原因是他上学期间有三次逃票的记录, 可见他的诚信出了问题。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一些在学校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在家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他们在学校劳动中可以抢着干, 但在家却生活不自理;在学校对教师有礼貌, 但在家对父母却颐指气使。在期中期末考试中, 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作弊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通过周会课、品德课、主题班会等形式, 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少先大队向同学们发出了“在校做好学生, 在家做好孩子, 在社会做好公民”的倡议, 同时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列入品德考核内容。在考试之前我们还在五、六年级进行了诚信签字活动, 并提出了“考试认认真真, 分数清清白白”的口号。推行了无人监考申报制度, 一些班风、考风正的班级, 经全体同学同意, 班主任申请, 学校教导处批准, 在平时的考试中可以不派教师监考。尝试过几次之后, 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考试时, 老师紧盯着我们, 我们都战战兢兢的, 情绪特别紧张, 甚至影响成绩;现在无人监考了, 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受尊重的滋味, 既然学校信任我们, 我们也一定会让老师放心。”

三、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深深懂得, 一个人的好习惯是他的有效资本, 其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常言道:意志决定习惯, 习惯塑造性格。一个人的好习惯甚至比智商都重要, 作为学生来说, 他们所具备的好习惯应该有:做人要拥有爱心, 关心帮助他人, 爱护集体荣誉;做事要遵守规则, 说到做到, 诚实守信;学习要勤于思考, 主动钻研, 勇于创新。为此东风小学在班级管理中推行了“学生预定荣誉”活动。

中小学传统的荣誉激励教育往往是在学期末或是学年末进行的评优评先, 我们认为这样做只能激励一小部分同学, 大多数同学觉得自己对优秀和先进可望而不可即, 而放弃对优秀、先进的争取, 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没有奋斗努力的目标。对于被评上“优”和“先”、受到表彰的同学来说, 有的只在乎在台上戴红花, 领证书的那个结果, 而忽略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基于这个认识, 我们积极营造“人人都能成为先进”的心理氛围。并向同学们发出了预定荣誉的号召。具体做法是: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说是自己的缺点, 在学期初预定1~2项荣誉称号, 比如“不迟到奖”“不抄作业奖”“不说脏话奖”“文明礼貌奖”“爱护公物奖”等, 班主任将学生预定的荣誉公示出来, 以便大家互相监督, 也便于自省。同时还开展“五星”评比活动, 即“文明礼貌明星”“爱护公物明星”“学习刻苦明星”“遵守纪律明星”“环境卫生明星”。每个学期, 学校都在评选局“三好”, 局“优干”的同时, 评选学校的“学习星”“进步星”。被评上的学生, 学校大会表彰, 并发给荣誉证书, 这让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了获得荣誉的机会。学校将获奖学生的名单和大幅照片制作成展板放在橱窗内。通过表扬先进, 激励待进和阶段性的总结, 实现学生们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克服缺点、养成好习惯、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格完善。

四、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首先, 我们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上来的具体行动。比如“道德品质素质”细化为“犯了错误勇于改正, 见到不道德行为能及时制止;不进游戏厅、网吧, 不抽烟喝酒, 不看暴力、迷信的影视及书刊;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困难;惜时守信, 借人钱物按时归还;健康消费, 不吃零食, 不乱扔废弃物, 不随地吐痰等”;“运动与健康素质”细化为“坚持体育锻炼, 认真对待两操一课。做操动作规范到位, 出勤率达到100%, 勤洗澡、勤换衣、勤剪头发和指甲, 保证个人卫生, 积极参加学校体育运动周的项目, 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我们采取自评、组评、师评的评价方式, 规范学生的行为, 达到了预期效果。

8.整合德育资源 提高德育实效 篇八

一、整合学科德育资源,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的方法、途径,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整体育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按学科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学科训练重点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如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一课,在教学时通过美妙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浩瀚的大海,去感受它变化多端的特点,体味人物美好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将语文、品德、音乐欣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美术课《有趣的民间玩具》,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制作,可以带领孩子们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引导他们关注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这样的教育结合点蕴藏在每一个学科之中,需要老师们细心发现,精心设计,使德育效能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中实现和提升。

二、整合校内活动资源,促使德育活动常态化

活动是孩子们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孩子们的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滋润,在身心愉悦中得到升华,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能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

德育活动常规化。学校对每天的班级争章评比、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每学年的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的举办都有明确的规定,从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都有不同的部门负责落实。多学科、多领域的常规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主动参与中发展能力、培养特长。

德育活动主体化。在校园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大队委、广播站播音员、活动小主持、雏鹰争章监督管理员等都是孩子们在班级和学校的竞选活动中产生的。孩子们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如小广播员按照“七彩校园”“环保天地”“文学天地”等不同栏目组,每周由组长组织精选内容,进行训练,开展广播活动;雏鹰争章监督员在大队委的组织下,共同开展常规评比活动,并由大队委每周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小结。在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共同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实践能力都大有提高。

德育活动系列化。学校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为主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社会时事等,巧抓契机,精心安排,开展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开展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了“学规范、守规范,做文明东实人”系列教育活动;结合绿色文明教育,开展了“绿色文明我先行,垃圾不再出校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以及“低碳新生活,文明在东实”系列教育活动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促进德育生活化

现代德育观认为,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只有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验,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状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达到让良好品行内化的目的。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德育基地。学校以社区为德育实践基地,与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三月份,孩子们在社区内的绿色实践基地中开展“绿色环保社区行”绿化植树活动;重阳节,孩子们与社工、老师们一起到孤寡老人家庭,送去温暖和问候;社区活动中,孩子们走出校门,在社区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八一”建军节,孩子们走入消防队,在送去节日问候的同时,了解消防安全知识。

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学校十分注重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建设并优化了一支社区教育队伍,使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显身手。如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聘请书法家朱墨、社区民警、消防大队指导员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艺术指导、法制安全讲座、应急疏散演习等活动,每项活动都做到定人、定时、定内容。再如发挥关工委的辅助教育作用。学校拥有一支由退休校长、老师组成的热心教育事业的“关工”队伍,他们组成帮教小组,与学校的部分学困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帮教活动;他们还组成了心理辅导组,定期到校与孩子们进行谈心活动;此外,他们还发挥余热,为学校教育出谋划策。再如,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通过家委会的组织,对全体家长进行普及型家庭教育知识讲授。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的课堂学习情况和学校教育要求。坚持每学年的家庭普访活动,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和家长携手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化教育方式。

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改变社区德育环境。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德育氛围。让孩子们以自身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家庭和社区,促进社区德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如结合读书节活动,学校开展了“书香家庭”创建和评选活动,带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图书馆、一起走进书城,一起阅读;结合灾区捐款活动,学校举行了家庭劳动环保日活动,将家里的废旧物品卖出后的钱捐给灾区;结合国庆、中秋节日,学校举行“献爱心、送环保”活动,探访困难家庭,并宣传环保知识……

在家、校、社区的合力作用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环保主题活动多次被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及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多次被评为区特等奖、市一等奖;学校“关工”小组被评为区先进“关工”组;学校管乐队成功承担“盛世欢歌——广州地区(越秀)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游园联欢活动”迎宾任务。此外,学生良好文明行为得到了社区和家长们的认可和好评。教学相长、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发展专长、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尊师爱生、坦诚融洽的人际环境,追求精品、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

广东广州510600)

9.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 篇九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学生只是在学校循规蹈矩,一旦出校门就判若两人,甚至于有些学生只是在自己的班级中约束自己,离开了班级照样做有悖于道德的事。这些事实表明,我们的教育只控制了学生暂时的行为,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管制的地位,教师指向哪儿学生走向哪儿,压抑了学渴望成长、主动发展的愿望,没有解决学生的内在素质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见,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上。

一、创造条件 开展活动 给学生提供自主教育空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也都有取得成功的潜能。只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教育空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投入学校班级教育管理,切切实实担起小主人翁职责,才会激发群体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1、实行“班干部轮换竞争制”,激励学生参与管理。遵循“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管理的主力”教育原则,为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班级、学校管理的时空,我们实行了“班干部轮换竞争制”。

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于去发掘,去培养。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采用轮换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即,让每位小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干部,参与班级管理。任职期里,班主任要教会他们如何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榜样;如何大胆去管理同学,并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采取及时表扬、奖励等方法,激励每位同学当干部的积极性。工作出色、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可以成为下一轮班干部的顾问。这样,通过轮任班干部,让每位同学熟悉干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

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强,都有一般不服输的特点,适宜实行竞选法。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毛遂自荐,再由班主任审查批准,确定候选人,然后通过竞选演讲、学生民主选举等程序,竞争班干部。竞选前要有一周的自我表现,内容包括:较强的自制能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等。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任干部为了不落选而努力地工作,竞选的同学为使竞选成功而主动表现,提高自己的威信。每位干部时时都有危机感,次次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自主管理的意识也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进一步增强。

2、实施“自我管理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将每周五确定为学生“自我管理日”,旨在拓展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精神。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自我承诺。每位学生写一份自我管理日行为表现决心书,进行“自我承诺演讲”,向全班学生承诺,自我加压。第二,自我监督。对照《实验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实行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第三,自我评价。每位学生对照“自我承诺”进行自评,找出问题,加深自我认识。第四,自我完善。教给学生自我调整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近两年,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日”,我校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大增强,并促进了良好班风、校风、学风的养成。3、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班队活动。传统的班队活动注意教师导、学生演,教师训、学生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班队活动,让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操作者。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制定出适合本班特点的班主任工作计划,选准每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将主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家作主自己设计活动,自己组织活动,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教育自己,从小学习当家做主人。如,教师节我们的活动主题是“给老师一个惊喜”。小干部们领到任务后干劲十足,自行组织起来研究方案,充分发挥班级中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筹备工作。第二天当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有的班级黑板上挂满了同学们祝福的话语,有的班级齐唱祝老师快乐的歌曲,有的讲桌上备了一杯热茶,有的将自己最好的字画放满讲台......给了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此活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感情,培养了学生自制、自主、协作的能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开展系列化自主教育活动。所谓系列化自主教育活动就是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的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以 “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庆七一”系列文体活动、“雷锋在你我中间,文明礼仪教育”等为主题的系列化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组织,精心设计,通过听报告,学材料,办专栏,举行演讲会、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组织,既锻炼了能力,又在具体参与过程中达到了自我教育,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为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改革了已往由大队委负责升、降国旗的形式,建立了标准的中队“国旗班”,选拔优秀队员做升旗手、护旗手和礼仪旗手。每天早晨,在国旗班的护卫下,在国歌声中郑重地将国旗升上杆顶。校园内过往教师行注目礼,学生行队礼。通过庄重的、别具一格的升旗仪式,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升旗队伍中来,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开展家庭自主教育活动。学生家庭生活内容丰富,不仅有各种家务,还有与父母相处、待人接物等学问。为此,我们开展了“今天我当家”、“亲朋到我家”、“做生活的小主人”等活动。通过对家庭事物的料理,做客礼仪、待客礼仪的实习,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庭角色意识。另外,我们提倡家长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到农村去,接受劳动教育;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家庭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锻炼意志,热爱美好家园。

二、重视激励 科学评价 提高学生能力

小学生自主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伴之以多彩的形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1、开展“雏鹰争星”达标活动。学校设立了友谊、勤学、守纪、环保等十几种奖章,每种奖章又分达标章、优秀章等若干级别,激励学生积极争章、自觉自律。例如:在争戴“文明章”活动中,我校100•余个活跃在大街小巷的“送温暖”小组、“清街道”小组几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活动,每周定时、定点活动,将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将清洁带给大街小巷。

进行各类标兵评选。学校围绕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榜样,定期进行节俭标兵、学习标兵、劳动标兵、纪律标兵等评选活动,让评选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的始与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活动的每个空间、每段时间,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教育能力。

2、设立《学生素质评价手册》,科学地进行评价。评价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学校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主体进行评价时也注重主体的自我设计、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学校编辑的《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分教育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三大部分。培养目标既面向未来、突出做人,又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具体、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在评价原则上,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强调全面发展,承认个性差异,注重知识,培养能力。在评价标准上,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教育为主线。在评价形式上,采取个人、小组、教师、家长四级评议的办法,每月评价一次,期末进行总评。对评价内容则坚持“全面、自主、发展”的原则,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过程的综合评价。例如:学生期末总评包括学业成绩、各种竞赛成绩、有关荣誉记录等内容,配之以对学生自主教育能力、良好行为习惯的评语评价,展现在学生、家长及社会面前的就是一个全面的、自主的、发展变化的人,而不是一个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定格的人。

上一篇:红领巾广播发言稿下一篇:中考英语作文热门话题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