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2024-07-12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精选11篇)

1.《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 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多媒 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交流法。

2、说、评、议 结合法。

3、系统知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法国《人权宣言》)

2.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 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等)

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2页导读框中的内容,思考伏尔泰为什么要替卡拉辩护?由此可见欧洲启蒙思想包含着哪些进步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讲授新课

那启蒙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由上所述,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伏尔泰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有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他批判天主教 会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还说天主教就是“一群狡猾的 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落网”

伏尔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和伏尔泰自己的经历有关系。下面有两则关于伏尔泰的小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你从故事中的出了什么结论。

路易十四死后,权利落到了摄政 王手中。有一次,摄政王为了节约开支,卖掉了皇室马厩半数的马。伏尔泰评论说,更 好的办法是裁掉朝廷里半数的蠢驴。摄政王大为恼火,一天,摄政王在公园里见到了年轻人。并对他说:“我敢打赌我能让您看到一些您从未见过的东西。”

“什么东西”

2.《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文化最大的特质, 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 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 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 文化始终是血脉和纽带, 铭刻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追求, 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的认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 文化是引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旗帜和号角, 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社会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进步为先导。近代欧洲一批国家的崛起可以说是源自于文艺复兴, 正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 将欧洲推向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中国重新踏上民族复兴之路, 也正是从文化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启的。当代中国所以能够创造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以思想上的新解放、文化上的新进步推动了事业的新跨越。事实证明, 文化深刻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创造力生命力, 是民族生存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一个国家不可能兴盛强大, 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文明进步的标识。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文化功能定位的认识大大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文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需要文化有一个更大的繁荣进步。从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 文化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 而且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更强大力量的时候, 当发展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 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从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看, 文化是“润滑剂”、“减压阀”, 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 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 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 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看,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既要有发达的经济, 也要有繁荣的文化, 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 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快文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人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对人来说, 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 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 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 始终是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的需求, 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愿望更加强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现在, 各地都很重视改善民生, 社会上也在热议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实际上离开了文化, 民生的改善就是不全面的, 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难以得到保障和提升。这些年, 我们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大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不平衡, 一些地方群众看书看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实现人们的“文化温饱”, 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需要把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努力。

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当今世界,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有人认为, 如果说过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军事的较量, 未来将以文化论输赢。现在, 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 利用文化展示本国形象、拓展国家利益。美国制定了《国家战略传播构架》, 欧盟20多个国家发表了各自的文化政策官方文件, 日本和韩国也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15%以上, 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而且传播了他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软实力成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设计、文化理想, 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可能的。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快构筑我们的文化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描绘了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路线图”和宏伟蓝图。为新的文化征程开路、为中华文化复兴献力, 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四个一批”人才作为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 更应勇担重任、走在前列, 切实发挥好引领表率作用。

第一, 秉持崇高文化追求, 在弘扬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树立什么样的文化理想、坚守什么样的文化立场、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始终是文化工作者修身立业的根本。古今中外, 那些挺立时代潮头的文化先驱, 那些彪炳史册的名家大师, 无不拥有高远的文化理想、高尚的价值追求, 无不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历史发展进步有机结合。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坐标, 才能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 才能启迪人们心灵、引领社会前行。在当代中国,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文化工作者, 都应当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满腔热忱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与呼, 用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 用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塑造兴国之魂、传承文化精髓、礼赞高尚情操, 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新闻宣传, 还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都要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遵循、作为衡量标准, 融入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 融入自己的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 为时代放歌、为民族写史、为人民立传, 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人们、影响社会。

第二, 树立人民至上理念, 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 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人民养育了我们, 我们理当做人民喜爱的文化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增强大众情怀、摒弃小众意识, 想问题、做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 自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 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 多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 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文化工作者的价值。生活最深刻, 群众最智慧, 泥土最芬芳。与群众越贴近, 对生活的理解越真切, 我们的文化工作越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现在, 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给宣传文化工作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改进宣传文化工作的根本措施, 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应当成为宣传文化战线的一种“常态”。实践也启示我们, 文化工作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 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 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 心中才会有感动。希望“四个一批”人才发挥带头作用, 多到基层、到一线去, 走进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 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 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中汲取智慧营养、增长本领才干。

第三, 保持与时俱进品格, 在投身改革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文化总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前进的, 也是在创新创造中实现发展的。只有创新创造, 才能达到学术艺术的高峰, 才能实现文化园地的繁荣昌盛, 才能焕发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要有所造诣、有所成就, 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继承发扬前人的文化创造, 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要增强改革意识,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特殊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破解文化发展难题需要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动力需要改革, 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关键也在改革, 积极主动地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也永无止境。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 始终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以敢为人先的胆识、超越前人的勇气,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推进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表现形式创新, 推进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创新, 在开辟文化发展新天地中留下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光辉印记。

第四, 强化精品意识, 在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文化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 精品纷呈、佳作迭出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年, 我们不乏优秀作品, 但真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还不多。时代呼唤更多的精品, 人民期待更多的佳作。打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 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 关注现实生活、不断开阔视野, 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丰富自己的文化实践, 努力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融汇起来, 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 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要加强学习、勤于汲取、善于积累, 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 打牢根底、扩大储备、丰富学识, 为创作精品打下扎实基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笃定志向、潜心创作,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

3.《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事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第一步。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候德榜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众,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候德榜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慨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候德榜等人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詹天佑、候德榜等中国名人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整理、归纳出来,列表说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詹天佑和候德榜的卓越成就,认识到中国人具有杰出的创造发明才能,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悦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信念。

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措施。学习这一知识使同学们感悟到伴随经济、近代化的过程,教育近代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通过讨论“你认为詹天佑、候德榜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的问题,认识到詹天佑、候德榜均出身贫苦,但能刻苦发奋,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候德榜和“侯氏制减法”;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理解詹天佑、候德榜等人发愤图强、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教学方法】 典型事例分析法,提问引导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伴随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的过程,教育近代化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晚清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㈠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6页中的内容,回忆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思考)

1、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在实践上迈出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师提问)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2、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

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教师拓展)

(学生回答)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和维新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㈡新式教育的开端

1、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中西并用

2、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旨: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3、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以经学为主,后来逐步增加了科学、商务、艺术等课程。

4、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之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发源地 ㈢科举制度废除

1、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危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28中的第二段内容)

(学生回答)由于科举考试一直是清朝选官的主要途径在新式学堂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西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四书五经、八股文,严重住足碍了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2、科举制度的废除的时间:1905年,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3、科举制度废除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使得学校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

(教师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

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8-130中内容,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1、人物姓名:詹天佑(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简要生活经历)

2、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3、修筑京张铁路年代:1905——1909年

4、詹天佑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他又是怎样解决的?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129页和130页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一起探究)

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说明几点问题)

詹天佑的创造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在居庸关青龙桥地段采用折返线巧妙设计出了“人”字形走向的轨道,成功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詹天佑创造性地用中距凿井,同时打开四个作业面的方法,加快了速度,缩短了工期。京张铁路虽然只有200多米,但詹天佑在筑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和创造性智慧,是外国铁路专家受到震撼,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5、成功原因:

A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B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C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1.候德榜的生平简历

通过老师介绍让学生了解

2、候德榜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侯氏制减法”

师:候德榜克服种种技术上的困难和挫折,战胜外国技术封锁和压制,揭开制碱的奥秘那么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

生:……

师:老师引导学生掌握候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一种新的制减法——侯氏制减法,在中国和世界化学工业的地位,美国化学家称赞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启发学生,自我提炼)⑴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⑵代表作:《制碱》

⑶成功原因:(他们有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A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B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 C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教学小结】

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事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第一步。为了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候德榜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众,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预习提纲

1、教育变革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大量涌入,传统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弊端,变革势在必行。表现: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戊戌变法中1898年光绪帝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开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辛亥革命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奉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1905年清政府废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科技: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德榜,《制碱》——“侯氏制碱法”

【课堂小检测】

1.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____________________.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学堂的办学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教学内容最初以____________为主,后来增加了科学,商务,艺术,外语等科目.辛亥 革命后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7年____________任校长,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源地/ 2._____________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3.1909年,由____________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减缓坡度,他创造性地设计出__________字形折返线路.除了京张铁路,他回国后还主持设计修建了外国工程师无法修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______________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上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广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沪铁路

4.《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塑料袋,感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的气体。

2、能够从“摸塑料袋”“吹纸杯”的实验中理解空气是具有力量的。

3、体验自身参与探索“空气是有力量的”这一实验过程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材料的准备:塑料袋1个、气球一个、奖励贴画、向杯子吹气方向的PPT图片。

2、经验的准备: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空气是有力量的。

2、活动难点:幼儿自由探索总结空气是有力量的实验过程。

活动过程:

1导入:

通过手指游戏“小手变变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刚刚我们小朋友的小手变出了那么多的小动物,那今天刘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魔法口袋,我们来看看口袋能变出什么魔术呢?

2、活动开始:

师:(把口袋装空气并用手捏住不让口袋漏气)好了,小口袋变好魔术了,你们来看看小口袋变成什么样子了?里面有没有东西?

(幼儿自由回答)当幼儿说出空气时,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捏一捏口袋。

师:好,小朋友们都很棒,那我接下来请每个小朋友都来摸一摸、捏一捏魔法口袋,然后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在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有空气。

师:总结:(口袋里有空气,并把手放开,让幼儿观察口袋内没有空气时口袋的样子)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师:出示气球,并往气球里吹气,然后用手捏住不让气漏出来。请幼儿来猜想如果把手松开气球会怎样?

幼儿:气会漏掉、气球会飞走了。

师: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是什么力量让气球飞走的?

幼儿:空气的力量。

师:总结:原来呀我们的空气也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今天刘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关于空气的小实验--会跳的纸杯,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手上有两个叠在一起的纸杯,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在不用手的情况下如何让上面的纸杯自己跳出来。

幼儿动脑思考后自由作答,当有幼儿说出用“吹”的方式时请幼儿尝试方法,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师:那刘老师也想来试一试小朋友们说的方法,看能不能让纸杯跳起来。

师:第二次尝试吹杯子,并要求幼儿观察吹的方式。结束后发放纸杯请幼儿自己用杯子尝试。巡回观察、指导,并请成功把杯子吹起来的小朋友与大家分享吹的方式。探索后,请幼儿将纸杯放回原位。

观看向杯子吹气的方向图片。与幼儿一起总结吹的方式,请小朋友进行尝试。总结完吹的方式后,请幼儿再次拿起纸杯探索用哪一种方式最容易把杯子吹起来。再次探索结束后将纸杯放回原位。

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纸杯会自己跳出来?

幼儿:空气产生的力量能将杯子吹起来。

师:总结:我们的空气是有力量的,它有力量才能将我们的杯子吹起来。

3、活动结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力量,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一下还有哪些更神奇的力量吧。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5.《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五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一宗旨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其中之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句话从哲学的高度肯定了人民的伟大,它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在任何一个国家,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中国也不例外。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人民的力量才促使了历史的进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所以,对于中国历史的变革,农民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国第一次群众性的**是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实行严苛的统治政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人道路以目,不敢说话,最终激起了反抗,发动起义,推翻了周厉王的残暴统治;东汉末年,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黄巾起义;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剥削和压迫,纷纷起身反抗,并最终爆发了黄巢起义;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军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末年李自成又率军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虽然他们的行动都是破坏旧有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毕竟,在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过后,中华民族得以流传下来了。到了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各帝国主义强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虽然这一次的农民起义历史很短,但它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觉醒。之后兴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封建制度,直接促使了历史的变革。事实证明,正是中国历次农民运动,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帝国主义入侵以后的那一段时间。如此说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是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终推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变革方面,而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文化等显在的方面以外,在经济方面,人民群众同样有着伟大的力量。在中国,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56年,社会主义在中国正式确立,但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大跃进、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造成全国大片土地荒芜,人民食不果腹。这种现象在安徽凤阳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大部分人以乞讨为生。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严格的条条框框下,饥饿难耐的十几户农民迫于生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血手印。这一行为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划入“走资派”,但是无可奈何的农民敢于冒这个险。可是没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几户农民的粮食大获丰收,他们为国家所交的纳税粮比多年来国家发给谈们的救济粮还要多。这一创造性的成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来,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仅如此,这一成功还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而农村的改革又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并最终推动政治上的全面改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形成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改革开放方案。从此,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之后,中国农民还发明了又一创举——乡镇企业,这无疑是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特产”,在国民经济中起了很的作用。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在农闲时就开办工厂,制造工产品,这样,乡镇企业在中国异军突起。这对国营企业有着巨大的冲击力,最终推动了国营企业的改革,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等到了巩固。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的确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尤其不能缺乏人民的力量。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得到民心了的。有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将会前进不止。如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这三十多年发展的大幕,改革开放依然蓬勃进行着。我深信,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6.《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我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小朋友们记得要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哦。

二、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三、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四、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7.《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站起来,探索并发现直筒形状不同承受力有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种纸筒的承受力,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圆柱若干;书本若干(辅助材料);幼儿人手一张纸、记录表。

2、经验准备:幼儿有折纸、搭积木等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探索让纸张站立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纸可以绘画、可以折飞机等,如果你有这张纸,你想用它来干什么呢?

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一个任务,看看能不能让你手中的纸站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其用折、卷等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评析:让软塌塌的纸张站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引发了幼儿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此环节中跃跃欲试,乐此不疲,为后面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铺垫。)

二、想一想,尝试纸张顶书的本领

师:纸除了卷成圆柱纸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也能站起来呢?

师:我的这张纸站起来力气可大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本书顶起来!

师:你们站起来的纸能顶起一本书么?试试看。(幼儿探索)

小结:薄薄的一张纸,小朋友把他卷一卷、折一折、变一变就能顶起一本书。

(评析:让幼儿探索纸的多种站法,在站起来的纸张上摆放书本,在这样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幼儿的探索兴趣更浓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结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圆柱力量的大小

探索一:在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上摆放书,比比谁的力量大

1、探讨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教师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请幼儿说说书的什么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比较稳;一边摆一边数数,待放到最后一本时,请幼儿说出三棱柱纸筒上顶起了多少本书。

(2)幼儿实践,发现秘密。

师:这还有许多三棱柱纸筒,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去试一试吧。

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多,有的小朋友顶的书少?(引导幼儿发现将书的中心部位放在纸筒上会更加稳定,同时操作时还要注意轻拿轻放。)

(评析:本环节既给了幼儿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探讨三棱柱纸筒上摆放书本数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与大胆质疑能力。)

2、探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数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师: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听说三棱柱力气大,心里可不服气了,到底谁的力气大呢?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师:小朋友在纸筒上摆放书时一边摆一边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纸筒标记的下面,记好后再选另一个形状的纸筒摆放。听清楚了吗?

幼儿探索在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顶的书数量最多。

小结:刚才,我们在同样大小纸张变成的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和圆柱纸筒上摆放书,通过比较发现,圆柱纸筒上顶起的书数量最多,圆柱纸筒是大力士。

(评析:每人一张记录表,提醒幼儿在不同的纸筒摆放书本时要及时

数一数、记一记,做到记录及时、有效、准确,便于幼儿观察、对比、分析,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不断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

探究二:在三个圆柱纸筒上摆放书,探索纸筒的不同摆法及承受力大小。

师:这儿有三个圆柱纸筒和许多书,怎样摆放力量大?两个好朋友一组去试一试。

小结:三个圆柱纸筒在一起,可以顶起更多的书,如果摆法发生变化,顶起的书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评析:从一张纸到一个纸筒、从一个纸筒到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再从一个圆柱纸筒到三个圆柱纸筒,层层递进的操作材料,不断增加的探索难度,促使幼儿之间两两合作,接受挑战,不怕失败,循序渐进,兴趣盎然,对纸的承受力的发现和认知也随之逐步深入。)

1、摆一摆,体验圆柱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战

师:一个圆柱纸筒力量大,三个圆柱纸筒力量会更大,现在我要用五个圆柱纸筒接受更大的挑战。怎样摆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吗?

(2)全体挑战

师:这儿有许多圆柱纸筒,还有一块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个小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奇迹。

(评析:当思维被调动之后,幼儿创造的灵感源源不断,操作活动也从手部动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摆一摆、站一站、试一试等动作的变化带动了探索范围的变化,新的科学概念在探索、实践、验证中悄然建构。)

2、看一看,了解圆柱功能的运用

(1)欣赏桥墩照片

师: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伟的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链接生活经验

圆柱的作用有很大,桥墩的建筑都需要圆柱来帮忙,生活中哪儿还用到圆柱呢?

教学反思:

1、巧用素材,发掘价值

桥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幼儿对“桥墩都是圆柱体”这一现象感兴趣。本活动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充分发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2、设置情境,体验快乐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让他们在“玩”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我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引申与放大,创设了充满趣味、不断深入、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体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学道理。

3、自主操作,挺升经验

该活动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摆一摆、看一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有趣有意义的操作、尝试、猜想、比较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问题、总结经验,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并实现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实施要求,自主获得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8.《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八

教版必修2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九专题第二节159页至163页

二、思考题目:

1、欧共体形成的原因?

2、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三、自主解答: 1、20世纪50—70年代西方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日本经济崛起给中国发展的启示?

3、什么是综合国力? 【互动学习】 情景激趣: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问题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原因?

A.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

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

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但是,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各

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

济。

B.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 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过去都是从它们所属的殖民

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者被堵塞。这就使西欧各国认

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

D.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法德两国逐渐排除宿怨,实现和解;西欧各国都实行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这一切表明,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

地位;因此,他们的联合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问题二: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1975年,共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

问题三: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 国家的关系。

主题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问题一: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问题二: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

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 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问题三: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

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题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

(1)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有国内

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2)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

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

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

(4)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主题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问题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问题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总结固趣

1、自主构建本节知识结构:

2、发展中国家应如何争取发展的条件?

【素质提升】

一、选择题

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美苏争霸的威胁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 C.争夺市场的需要 D.政治一体化的推动

2、法国和德国开始走向和解的重要步骤是()

A、“舒曼计划”的提出 B、共同加入“北约”集团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欧洲共同体的经济目标实质上是()

A.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 B.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欧洲经济独立 C.对抗美苏两个超级经济大国 D.避免经济危机,保护欧洲市场 4、18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不包括()

A、法国和意大利 B、荷兰和比利时 C、卢森堡和民主德国 D、英国和爱尔兰

5、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6、下列有关欧共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欧共体各国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 D.使美国的霸权地位一落千丈

7、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美国有能力来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 B.美使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 C.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 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8、20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在()

A、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D、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 9、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0、新中国成立后,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完成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③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④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表现有()①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②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建立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新中国的成立 C.“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13、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14、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15.有关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改变了世界面貌②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说明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力量④维护了世界和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1978年为101.25亿美元,1988年为521亿美元。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也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2 C、3 A、4 D、5 C、6 D、7 D、8 C、9 C、10 A、11 D、12 B、13B、14 B、15C、二、材料解析题

9.近代科学与文化历史教案 篇九

1.列举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2.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作品的价值,培养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成就。

难点:认识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成就的价值。

导入新课

出示牛顿图片,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牛顿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牛顿主要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意义: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达尔文的成就: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

影响:

它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三)合作探究

阅读漫画,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

10.《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十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②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③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配给学生在课前搜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②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示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比较法、讲述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十三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下面来介绍一下本课的说课流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通过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制定相应的学流程,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们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开始了模块化专题式的教学,而必修三正是高中必修三大模块的文明史部分。本课位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承接了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启发了本单元下面两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同时又与上一个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对比,也与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相呼应,所以本课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在内容上就是围绕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展开的,在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讲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主张,侧重点不同,他们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的分析呢,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难点是理解思想家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我们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方法,而且他们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对于理解本课的内容有帮助。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本课中几位思想家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兴趣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本节课要关注的点。

在新课导入中我选取了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上和性格上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得出具有人性化和人形化的特点,通过小故事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人文主义思想转变为具体,在导入中就感性地初步认识人文主义。并从导言入手选取了泰勒斯和赫拉特利特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主要关注对象的变化是从神到自然,那关注的下一个对象就是由自然到人,由此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11.《科学和思想的力量》历史教案 篇十一

3.拱形的力量

首案编写者:崔xx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对实验现象会思考、分析,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重点】测试拱形的承重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承重的秘密。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实验、实验、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在桌子上放两本书,现在我们把这两本书看成是一条河的两岸,现在想从河岸的一边到另一边,怎么办呢?(搭一座桥),老师随手把一张卡纸放在两本书上面,用硬币来测试这座平桥的承受力,发现它能承受的压力很小。那我们有哪些办法可以增加桥面的承受力?

3.纸拱承受压力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预测能放几个硬币。教师演示

明确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纸拱形状变化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它不能再承重了?

最后如何计算纸拱承受了几个硬币?

4.以小组为单位做纸拱并测试纸拱最多可以承受几个硬币的重力。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在放硬币的过程中拱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纸拱受压时拱足向两边推开。压力大拱足向两边移动的距离更大了。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4.让学生用把一根小竹竿弯成拱形,体会拱形对两手的作用。然后在拱顶上用力。继续体会拱形对两手的作用。

小结: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四、长寿的石拱桥

.介绍有关赵州桥的资料

2.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一千多年,还如此牢固?

五、拓展延伸

拱形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不仅仅应用在桥梁建设上,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也随处可见,课后请大家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拱形,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3.拱形的力量

上一篇:日语二级语法总结190个句型下一篇:大东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