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2024-07-20

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共11篇)

1.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一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企业对自主设计研发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正在逐步转变教育思想,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由此对研究型教学、项目驱动、讨论式教学的研讨和探索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随着国内高等教育逐步迈向高水准,深入探索面向研究型教学的系统方法和评价体系,推动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是高校实现向国际一流教学研究机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项目驱动式作为研究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国外先进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欧美大学中大量课程是以项目驱动的研究型课程。国内高等教育在开展项目驱动、研究型教学方面起步较晚,我们无论在教学理念、过程及方法上,与国外大学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针对高等学校工程和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本文着重讨论在《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如何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现存的问题

1.对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定位过低

实践不仅仅是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是全面培养人格、人文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培养专业思维行为方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践是学真本事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激发开拓探索创新能力唯一有效的途径[1]。

2.很多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喂奶瓶、保姆式的传统思维,项目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缺乏选题训练,实际上选题是科研活动中最难的环节

项目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也是由教师想办法解决。项目驱动式教学是要建立学生自主做事的环境,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做事。这也是造成学生能力和责任感低下的主要原因。

3.项目缺乏企业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考虑企业真实情况下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和我国其他专业一样,工业设计的大多数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不会设计产品,不了解企业实际,设计作品变成了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最终停留于纸上。

4.结果缺乏实际应用或企业评价

项目的最终考核仍然由教师完成。是否被企业认可、是否产品化应作为项目结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目的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是传授各种设计技能。设计专业最大的忌讳就是模仿,而这些设计技能课程几乎都在传授模仿技能,模仿无法培养设计专业所需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过程性知识和面向未来企业要求的工程师标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工作所需的基本人文素质、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2]。

项目驱动是利用企业真实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驱动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纸上谈兵。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3]:

1.如何寻找和确定研究课题或设计项目。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和难点性问题,要求学生到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去寻找和解决问题。科研和生产中找课题是最难的环节。

2.项目驱动迫使学生参与实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习题、实验、课程设计脱离实际,逐渐变成闭门造车。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企业实际项目和科研项目作为专业课程的训练内容,学生进行行业、企业调查,承担真实设计项目,通过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真实设计过程。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在开设研究型课程中经过了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已经建立了数门具有独特设计思维体系的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把传授陈述性知识转变为带领学生自主选题,以项目驱动掌握过程性知识;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调查、实验和讨论,探索全局性知识。本专业主干课程《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企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通过与企业、创业团队、产品孵化平台等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创新设计方案的产品化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自主的开放做事环境。项目驱动的实质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4],项目驱动教学应该在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实施。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跳出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机。教学过程应该按照动机心理学从设计过程的目的动机、计划、实施、评价这四方面展开[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团队,选择可行的实施项目,制定项目实施的相关方案、计划和进度。通过企业实践、合作项目、企业调研参观、学生实习等方法,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除课堂外的多种教学实践环境。

2.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培养体系。项目驱动不仅是把企业真实课题带入课堂教学,而且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或者由学生独立承担企业的设计课题[6]。在项目驱动教学中,由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企业、行业情况,丰富设计经验的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设计流程,多方面考虑问题,学会沟通合作。包括建立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制定详细的课程内容,建立教学评价方法等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二

关键词:创新课程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

1、前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专业已有十年发展历程。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处理、软件工程和科学计算方面受到严格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教领域、经济部门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科学计算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根据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3年的调查报告中列举的统计数字, 截止2002年7月全国有超过300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 目前全国超过500所院校开设该专业【1】。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结合, 其存在的价值毋容置疑, 但其所跨学科多、综合性强也给自身发展与建设带来了困扰。就办学现状来看, 一些院校在对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一系列专业建设问题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 摸索出了一定路子。但是, 对许多院校来说,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克服实践环节存在的诸多弊端,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2、创新课程设计简介

创新课程由教师制定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在综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等。开展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给予学生灵活的时间、空间, 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我系自2006年9月开始专门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创新课程设计实验项目, 每个学期安排指导老师给定研究方向和实验目的之后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并在实验过程 (通常持续三到四个月) 中及时给予指导。主要实现了

(1)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实验方案,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能力;

(2)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包括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

3、创新课程设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意义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交叉学科, 在知识跨度上优于传统学科, 但在专业建设方向上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方向迷茫、缺乏建设重点的问题。该专业是信息工程和计算数学的结合, 创新课程设计实现了两者间很好的结合。

开设实验首先要求对理论有深刻的掌握, 理论的掌握要求对基础的巩固, 对信息与计算

科学专业来说计算数学就是基础。换句话说, 创新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计算数学的学习【4】。

同时, 创新实验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外, 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发挥, 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体会到书本上看似浅显的数学计算如何在信息工程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当开设的实验是当今信息领域的热点话题时, 学生内心的潜力会加倍得到挖掘。从而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锻炼, 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反过来更激发其进一步学好计算数学的积极性。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课程设计的探索与成效

(1) 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 结合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教育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任务。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但却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做起。创新意识和精神体现为:乐于思考,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挑战权威。

为此, 在创新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 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多分析现实世界, 从而养成创新思维和意识的习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 拆除知识的围墙, 放飞联想的翅膀, 在设计中大胆提出新思想, 新方法。

创新设计能力来自创造思维, 对于一项设计, 既要求学生有求同思想、顺向思维, 更提倡求异存疑、标新立异的逆向思维, 在不同思维碰撞中闪现出火花, 摈弃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 导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2) 加强管理, 完善实验室建设

首先, 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范教学管理, 不断地对创新课程设计环节加以完善, 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对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有效实现。

其次, 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我系实验室已更新了120台高配置电脑, 保证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以实验教学为手段, 以软件为工具的教学模式, 从硬件上为创新课程设计的实现打好了基础。

(3) 结合课外科研活动, 丰富创新课程设计内涵, 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

实践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理论学习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 才会有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因此, 采取多种形式, 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我系采取的主要手段有:

(1) 贴合工程实际的课程设计项目。从提高选题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入手, 收集工程技术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课程设计项目, 让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课程设计中得到体现。学生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法的训练, 在实践中切实感受综合设计过程, 使创新设计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2) 实验室全面开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我系实验室实现全天候的开放, 学生可以自主进入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和实践, 为学生进行创新课程设计提供良好条件。

(3) 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 锻炼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每年一度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 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鼓励,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在选题阶段, 学生们非常踊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尤其积极, 并表现了交叉学科的特殊优势。选题方案思想活跃, 涵盖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筹优化等各领域的课题, 闪烁着诸多的创新思维火花。

5、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时间短, 实践环节的完善问题是专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我系在该专业开设创新课程设计的经验, 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力民, 何建军, 在数学的边缘-关于数学学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 , p36-40.

[2]李荣春,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版) , 2008 (3) , p49-51.

[3]刘锋利,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高教论坛, 2007 (1) , p56-57.

3.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三

关键词:Access;数据库;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11.138-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仅仅只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调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意见,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典型核心课程应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建设。

学习和掌握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已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 选取“Access”作为数据库入门学习的可行性

现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信息资源已成为各行业的重要财富,而数据则是各种信息的载体。如何对这些数据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各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数据库技术,为计算机收集、存储、加工和利用大量数据提供了全面的支持,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Access是一款功能强大、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它具有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其友好的界面、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深受广大用户喜爱。Access内创建了强大的操作向导,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基本表的模板和一些图形化的界面与工具。使用Access时,只需使用简单的鼠标操作就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中使用的各种基本表、查询、报表、窗体等,不用编写任何程序代码或仅编写少量的程序代码就可以开发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因其使用方便、功能强大而得到广泛应用。

2 “Access”教学存在的现状

一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但是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不够,二是“Access”实践课几乎模仿书上的实例来完成 ,让学生缺少创新和开放性思维,三是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师生关系,而忽略了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和良好团队精神的培养,四是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在拓展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对这门课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3 课程对教学对象的要求

在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会”就是了解数据库理论知识,懂得Access数据库基本操作;“用”就是使用Access编写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数据库;“管”就是学会管理、维护数据库。

4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讲数据库系统的概述,从为什么需要数据库进行引入,弄清楚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等概念。(2)学习应用软件ACCESS2007的基本操作,关于ACCESS2007的运行界面的使用和其所包括的对象的学习(表对象、查询对象、窗体对象、报表对象、宏和模块对象)。(3)学习SQL查询与操纵语句的使用。(4)学习VBA程序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象对象的程序设计)

5 教学方法改革

5.1 理论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从概念着手,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只有清晰了概念,才能掌握数据库的各种操作。数据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枯燥,但这却是数据库教学上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的一个实例,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其次,相对于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应该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固有的思维习惯还扭转不过来,所以数据库程序变成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再次,在课堂教学安排过程中,应当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出一些随堂或课后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2 实践课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学习任务。在“Access”教学中,一般以一个实际应用的项目为主线来展开,例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点名系统》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可以分解成各个独立的短期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最终完成了一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兴意识。通过设计一个较复杂的大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从而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在选择任务时,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是贴近生活的日常事务,而且必须是新鲜有趣的,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出发点,以物流专业的学生为例,使用Access数据库开发工具,开发一个简化版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三个模块功能:用户管理模块、管理员工模块、配送点管理模块。一是用户管理模块要实现用户注册与登录,用户订单管理,用户查询路线运费。二是管理员工模块要实现车辆管理,线路管理,价格与收费信息管理,配送者信息管理,公司人员登陆。三是配送点管理模块要实现配送点管理员登录,订单管理、整合订单生成交接单、接受交接单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将项目按知识单元分解,在各个知识单元中逐步推进情境的发生和迁移。由于这些知识点贯穿在同一个数据库项目主题中,情境的推进和转换具有丰富的上下文内涵,因此充分激发了学生欲望和动机。

5.3 在任务的选择上,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个任务应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需要提供学习步骤说明和学习资源给学生,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和研究。要开设讨论的时间,进行彼此切磋,使得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个部分学生可以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交流完成任务的经验,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批评和改进,甚至可以是自由话题。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和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点评上应采用激励的方式,由于这门课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即使学生作业存在明显确立缺漏,教师也需要找出一些优点给予肯定,再从改进的角度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5.4 在教学环境方面,采用更先进的教学软件。可以直接控制所有学生的屏幕,方便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能清楚的看到教师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起到了更直接的教学效果。老师也可以直接将实践课的作业传输到每台学生电脑上,学生完成作业之后也能直接提交,使得实践课过程更加顺利。

6 结束语

通过对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教学研究之后发现,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使用Access数据库开发工具,完成对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的开发过程。同时,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计算机的编程思想,为今后有兴趣学习更高级别的数据库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志峰.提高ACCESS教学效果之我见[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161-162.

[2]李荣,冯素琴,李朝霞.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3.

[3]吴立锋,关永,等.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数据库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作者简介:杨娇(1984.09-),女,江西九江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管理。

4.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四

摘 要:通过社会设计师资源整合与学校实训课程体系结合形成实战式 Workshop(工作坊),进行社会学校资源优化服务高校实训课程,建构多元化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实战能力,达到就业时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结合实战行动合作植入品牌设计实训课程为例,探讨 Workshop(工作坊)在实训课堂的实战转化及资源优化服务课堂的意义,旨在拓展实训课堂的多样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带来新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Workshop 实训教学;资源优化;视觉传达设计

现今,国内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研究型与应用型教育目标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两大核心趋势。而现代设计以应用为先,更加突出了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性的重要意义。恰恰是这样的应用性,让我们看到了国内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少实用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平衡,学生实训教学分量不足,内容形式化;2)高校师资实践经验有限,扩展面不足;3)实训教学资源缺乏,有限的实训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规划,发挥不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些都是导致实训与社会应用无法接轨,造成大量的资源流失,无法真正实现课程的应用目的。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考,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实训教学资源利用不得当的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出了与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设计师联合把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引入实训课程中,把实训课程与实际项目结合,建立真实的设计师团队,形成完整的设计项目实战体系,最终完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产品。

探索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体系专业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的融合方法。提出对学院与社会资源共享,共同运用自身所长的建议,对设计教育体系的实训课程建设提出思考。

1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背景

Workshop即工作坊或活动营的实践教学模式,最早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主张“艺术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制度。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每门课程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是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教育。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适用于以应用为本的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

实战式Workshop是由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联合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设计师一起进行的实训课程实验,旨在优化实训教学资源,服?沼诟咝J导?课堂,培养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人员。

2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实训课程引入实战式Workshop(工作坊),共建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

高校专业资源提供基础教学设备、专业教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技能师资,实战项目资源,形成互助互利,互通互用的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实训课堂增加社会实践内容,丰富课堂的同时,提升设计实战能力。本次实训课程中,引入实战式Workshop教学模式,是以一名设计师(设计公司一线工作的设计总监)和一名专业教师(高校内的设计专业教师)作为项目经理及核心,由10-13名学生组建的实战课题小组,在项目经理的引导下,针对项目主题进行设计制作,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本次实训课程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依托,由专业教师团队与实战教师团队经过数月的协商,进行了严谨的课程规划,反复考量课程内容,形成2拖13,多小组并进的课程实践模式。课程中针对高校设计教育体系中出现的设计实践资源不足,实训课堂形式单一,积极与社会资源沟通合作,引入实战式Workshop活动形式,达到优势互补,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有利于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实战式Workshop 课程模式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思考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推进实训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训课程与实战式Workshop的融合不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合作,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化设计。依托实战式Workshop,按照实训课程的课程性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实战设计思维,领会实战设计所需技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优化实训资源。高校建设中缺乏实践教学资源是各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实战式Workshop课程中,融入社会力量,改善实践经验不足,解决了项目落地不易等问题之外,更能够搭建起与行业交流的桥梁,扩展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元素也得到了一定的共享资源。

通过实战式Workshop的引入,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建设。实战式Workshop与专业实训课程的结合,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建设的切入口。从实训课程的改革到实践教学的建设都需要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Workshop把合作的设计思维带入了课堂,同样把互动、交流、协作的理念带入到了设计教育的校、企两个方面,为专业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

4结语

实战式Workshop植入实训课程,课程设计从实战前开始进入课前调研、课内互动、研讨,课间协作设计制作,课后提案分享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过程中实战导师引领,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将实训课程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实训课程的改革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重点,优化实训教学资源是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发展的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一致的。实战式Workshop教学模式与实训课程的融合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更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乃至设计教育行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5.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五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6.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六

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字逻辑”教学过程中的观点。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逻辑的原理、知识、概念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字逻辑;探究教学;探究学习;

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性教学是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要求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求出解决方法。把课堂授课从教师展现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如今探究性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新形势下如何深入理解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点,切实将其应用于“数字逻辑”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1研究背景

1.1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

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数字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功能;掌握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方法;具备正确运用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如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打下牢固的硬件基础。

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比较强,涉及多方面的数理知识,而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的电路进行分析。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能够学会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字电路。但是目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以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将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公式和定理告诉学生,使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若干公式定理,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知如何运用相应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1.2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泛指一切努力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它往往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展开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在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发现与创造,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3]。

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增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灵活创设情境,利用设疑抛砖引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助长学生探究行为的一种教学形式。即是利用探究思考使学生主动解疑的策略,并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独创和精

密的思考探究能力,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否在数字逻辑课堂中进行?这是实施探究教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问题解决是开展建构性认识或学习的有效过程,而科学探究正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探究性教学引入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从三方面来说明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2.1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在探究型课堂中,应通过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善教者必善问,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2]。

在数字逻辑课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既要与数字逻辑的概念紧密相连,又要能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围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实际系统工程设计将数字逻辑的内容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讲述,尽量采用与计算机有关的通俗例子。例如在第一章讲解数制及常用的编码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内容在计算机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计算机是如何进行加减运算的?这些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这一章的重点二进制及补码运算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了理解。

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时,笔者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一个“数字钟的设计”。要求数字钟具有“时”、“分”、“秒”的十进制数字显示;小时计时以一昼夜为一个周期(即24进制),分和秒计时为60进制;具有校时功能,可在任何时刻将其调至标准时间或者指定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余时间进行了设计,提出各种设计方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设计方案对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讲解,指出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同时着重介绍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不偏重于讲解电路设计技巧,多讲计算机最基本的器件,如寄存器、计数器、序列检测器等,重点放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讲解上,对异步时序逻辑电路仅作一般性的介绍。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利用探究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解疑,并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独创和精密的思考探究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2.2实验教学中探究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如集成门电路与触发器、组合及时序逻辑电路等。面对抽象的没有任何物理含义的纯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产生具体概念。因而面对实际任务,就不知该如何着手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大加强了实践环节。

实验首先应立足于基本内容,选题、范围、难易程度应与课堂内容保持一致。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及后面的可编程器件有所帮助。在保证“基本”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组织实施。实验课题在选材上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趣味性和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在安排上,将较大的设计任务,如“交通灯控制器”、“火灾报警系统”等实验只下达给学生具体技术要求,让学生在开放式实验室中自行设计、开发较复杂的逻辑电路,借助于开放式实验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中,我们教师会对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动手题目,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这些题目有的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专项题目,有的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通过对这些动手题目的练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4]。例如设计一个“数字抢答器”,具体做法是先给出实际问题、要求选用实验室现有的集成块,学生根

据所学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先根据实际问题要求列出真值表,然后用卡诺图化简,写出最简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通过选件、连接电路调试完成设计任务,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训练了学生用所学数字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设计电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安排上,我们教师逐步从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分析设计性实验, 改变了过去那种按照书本或说明书作简单观察的作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实验当中常见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述探究性实验课程中体现了从培养单纯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课程设计中探究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一般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首次接触的课程设计,因此学生的热情比较高。在此情况下,教师所选课程设计题目既要全面利用所学知识,又要灵活、有层次。

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可提倡放开型教学管理。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更应强调放开思路、开拓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思考,全方位构思,多选择设计方案。选题上,可用本课程知识进行设计,也可结合前修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如:对于某一课程设计的题目,可在几种逻辑芯片中进行选择,针对不同芯片采用不同的电路结构。这样,一则可促使部分学习自觉性强、有开创性的学生,在不同设计途径、不同处理方法的设计选择中,更多地碰到问题,更多地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得到更多的锻炼,提高分析

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经过不同处理方法比较分析后,对同一问题采用多种解决方法,激起学生开拓创新的欲望。二则可加深和拓宽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内容。这种情况下,题目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老师指定的题目,具有代表性;另一种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在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设计,团队训练也是一个主要方案[5]。团队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实验指导教师,二是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实验指导教师主要承担知识的辅助指导任务,学生团队一般由5人左右组成,并选择一位作为组长。在团队成员能力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会将设计任务进行分解,每个任务由相应的同学负责;在团队成员能力基本比较均匀的情况下,由成员先讨论任务实现方案,然后各自进行实现,进而选择最优方案在集体实现。例如,在进行“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这个设计题目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基础差一些的团队由指定教师进行辅导,将题目进行分解,由学生各自完成分解任务;对基础好的学生,由成员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设计。最终每个团队不仅完成开发项目,并且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且在实践开发过程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实践证明,数字逻辑课程中使用探究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探究教学可以使得数字逻辑课程目标更好地实现,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切实体现了教学互动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斯特伯里.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7.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七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高教领域将迎来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高峰。各高校应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各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来展开分析研究。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

环境设计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而设立的专业。随后,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尽管叫法各异,但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门类。[1]

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速,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 环境设计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环境设计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与不稳现象,众多高校在专业的设计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和社会接轨。

二、转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找准定位,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确立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将每学期18周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为16周专业课程和2周专业综合训练。其中,2周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练习,力所能及地参加设计实践工作,以稳固学生本学期所学内容,避免产生以往练习时间短、学完不用继而忘记的现象;其次,将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五个工作室中任意选修两个工作室,完成社会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美术与设计学院尝试摸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增设五彩风设计工作室、威客设计工作室、流水间设计工作室、新空间设计工作室、一片林设计工作室等五个专业工作室,借助工作室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强抓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完成所承接的社会项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对接。

(三)美术与设计学院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跟上时代、市场经济的步伐,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 承接社会项目,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提倡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承德市经济建设。通过与承德市部分工作部门的合作,承接承德市地方工程项目设计,完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流水间设计工作室与承德银行合作完成承德银行总部大楼企业文化展厅设计、休闲区设计、休闲区陈设设计,与上板城监狱合作完成了上板城监狱办公楼部分楼宇文化设计等诸多社会实践项目,均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与肯定。

三、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实践意义。根据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标准,将学生培养成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间。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资源,进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该专业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8.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企业项目教学法 专业实践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5-01

一、企业项目教学的特点

企业项目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实际的企业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采用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项目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分为多个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就熟悉了工作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项目教学的实施,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积累企业经验和对口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课程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实施“项目导入—项目解析—项目实施—项目提交—项目评价”五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

二、应用企业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实施企业项目教学法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项目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实用价值。项目实施的流程、计划的制定、协作完成等环节都与岗位环境相近,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项目化教学就是要通过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项目化教学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学习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评价反馈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企业项目教学法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课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资源的要求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瞄准行业岗位需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注重前后课程的有效衔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变更内容,淘汰过时的、无实用价值的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展新的、实用的内容。将学生学习的技能同他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间的“无缝连接”。从实际项目中来,到实际项目中去,按企业标准设计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

教材力争按照立体化的思路进行修订与完善,把企业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材建设中,更好地反映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特点、专业领域知识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教学备课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服务。

3.教学资源

开发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情境设计、课程任务书、实习指导书、案例库、实训项目库、技能测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演示视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考核方案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企业项目教学法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资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企业专家合作,力求最有效综合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资源。一方面是在动画制作的不同阶段,我们邀请企业的人员以多种方式跟学生做互动交流,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想从事职业的特点及所需技能的具体要求。同时在项目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也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过来与学生交流企业生产制作动画的一些经验,针对动画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就项目的开展进行项目基地的建设,提供场地、设备、耗材等,实行教师分组负责管理和教学,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跟进辅导,质量把关,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突发情况等。

2.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分级带动学习,培养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人才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项目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与他们将来的工作中相近的任务。通过小组分工协作,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位小组成员有更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体验不同岗位的技能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协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分级,根据项目的要求,分出难易,难度大的先由班级中能力较好的同学承担,带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随着项目的逐步进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适应什么岗位能够发挥得更好也逐步体现出来,从而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熟练上岗。

3.企业项目安排与实践课程跟进,达到课程学习之后进行实际工作锻炼

在一至四学期,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如,《设计素描》,《色彩基础训练》,《原画技法》、《动画后期合成与特效》、《三维动画短片创意设计》等课程,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从第五学期开始,开始专业实践程的学习,我们把课程安排穿插在企业项目的过程中,采取集中授课和分组授课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项目生产过程中领会贯通所学的课程知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应对实际面临的问题时重新优化自己的知识

4.项目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

学生课程学业评价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是企业验收评价,企业根据项目的结果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要求项目退回要求在指定期限内修改完成并再验收,在企业验收与学生返修到最后完成的互动中,实现学生对市场评价规则的一定认识。二是教师、项目组长评价,其中考核内容为所承担的任务数量、项目完成质量、沟通及合作能力、对项目贡献大小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遵守,考勤情况等评价。

综上所述,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应用企业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角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创新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适合高职院校影视动漫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作者简介:

9.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九

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适应统计学专业研究生需求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视角,为提升《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统计学专业英语对于支持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了解最新国内外统计学研究动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语言桥梁作用。但是,国内诸多院校对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认识和重视不足、专业英语师资匮乏、教学方法不合理、考核测评体系不健全,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仅掌握了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口语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未能实现适应国际交流需求的统计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创新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统计学专门高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情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三年制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课时数为36学时,学生人数为8~10人。

2。教学目标。在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统计学和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该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术论文写作为核心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第二,基于国际学术交流需要,设置针对研究生需求的真实交流环境,培养学生学术会议英语能力;第三,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利用英语写作。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展示。具体包括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范式、

英文论文

相关信息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

中的研究设计、最新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用英语报告学术论文等。要求学生掌握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前沿统计分析方法,撰写并展示英文学术论文。

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式部分,首先介绍

英语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浅谈英语的全球化过程以及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优秀学术英语论文题目最新推荐学术用途英语相关问题的探讨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英语学术论文致谢

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内容。以授课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例,详细阐述每一部分的写作规则和要点。其次,介绍统计学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国内外论文写作体例,总结优秀英语学术论文具备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经典的或最新的文献为例,介绍几类适应统计专业硕士生学习阶段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调查与实验设计、混合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多水平模型构建等。

在学术论文报告演练部分,首先教授学术会问汇报的基本要点,选取一些本学科国外学者在学术会议上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同时授课教师将自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的过程和体会与学生交流。其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篇中文论文,根据拟选期刊或国际会议的格式要求,运用前面所学的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逐段、逐句翻译论文,力求准确、简练。然后,要求学生准备PPT,熟悉报告内容,反复演练,要求基本能脱稿,并控制好时间。最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可以邀请同专业学生或任课老师参与观摩和点评。

4。教学方法。基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学习必须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在《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体验式教学。(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要求研究生将每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当作一次研究性任务,将研究方法中涉及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内容串联起来,在英语文本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引入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将“学以致用”的观点灌输到课堂中,让研究生将英语学习与统计学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为真实环境的学术交流积累经验。

5。考核方式。《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占4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英文口头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给予评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全英试卷和笔试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对统计学专业词汇、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写作等进行测试。

二、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对全部9名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几个开放式问题:

(1)你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英语能力?

(2)对于本学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哪个部分?

(3)你在阅读英文文献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说明原因。

2。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问题1,学生普遍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87。62%),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54。46%),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5。94%)。这说明研究生对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期待集中在提升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反映出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产出的全面需求,即全面提升研究生专业领域的读、写、听、说能力。对于问题2,80%的学生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来自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这说明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更专注统计学前沿方法的学习,对研究设计的关心度不高。这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相符。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并不包含英文论文写作,大部分学生并不打算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作报告,显然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统计方法部分要差一些。对于问题3,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时经常因为专业词汇缺乏而遭遇阅读停滞现象,超过六成的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喜欢逐字逐句翻译的坏习惯,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解专业英文文献时遇到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亟待加强。对于问题4,70%的学生觉得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认为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再熟练运用。另外三成自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基础差、阅读速度慢、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等。

三、《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学习专业英语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用心配合。首先,对于学生而言,给予课程足够的重视,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专业英语(统计学)》的课时为36个学时,完成设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精心准备,同时保证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本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每个授课单元均配有1~3篇阅读材料,提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做好笔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以这些文献为例,将授课要点穿插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势必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或者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不得不减少教学内容。不管哪种取舍,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看,如果学生不准备继续从事科研活动,则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能找个好工作,并不打算继续从事科研活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并未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在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以阅读中文文献为主,较少被要求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更不被要求撰写英文学术论文。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完成课前阅读任务的原因除了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外,还由于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很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有限,专业词汇量少,缺乏阅读技巧,在遇到生词时喜欢逐字翻译,结果是不仅读得慢,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最后渐渐丧失信心从而放弃阅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融合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口语练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10.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十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的`具体措施、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3个方面,阐述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 者:王晓岩 Wang Xiaoyan 作者单位:四平职业大学,吉林四平,136002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712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11.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164-02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物流配送、数据安全以及安全加密、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领域,而且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法律等学科相关理论。更何况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很大。所以,计算机专业学生要一下子接触大量的非专业概念,往往就会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1]。鉴于此,该文提出将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类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目标明确的分解化的项目训练,使学生逐渐对电子商务课程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1 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的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电子商务课程是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基础。因此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学习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电子商务意识,这是信息时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把电子商务知识和技术灵活地应用于本专业领域[2],也就是要将那些不懂得创建和管理电子商务站点和只知道创建Internet 站点而不精通电子商务内部安全技术的的人都能培养成为一名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3]。根据上述目的,作者认为,对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应以技术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重新组织教学体系,避免片面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而使内容过于庞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需要决定内容的取舍,围绕计算机技术应用深入开展教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应用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技能。

2 电子商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及其案例概述、电子商务网站建站思路、电子商务支付及其安全技术、电子商务B2B案例、电子商务B2C案例、电子商务C2C案例。据此设计了七个项目。

2.1 项目一 信息检索、完善教学网站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项目组建设了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经过最新修改的课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及时挂到教学主页上,以便学生随时下载,如图1。同时,该网站还有信息发布功能,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分组汇总后加入教学网站的信息库中,教师学生共同动手完善教学网站,增加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兴趣。

2.2 项目二 熟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注册用户、CA认证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环境,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引入电子商务模拟试验系统。

1)项目目标和要求:熟悉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掌握CA认证相关知识。

2)项目内容:学生登录系统后,注册用户;学生登录CA认证系统,进入到CA认证模块,查看CA认证相关概念;证书申请。学生申请CA认证,同意协议,填写数据申请,申请后等待后台认证;学生下载证书,安装。安装时,将下载到本地的证书右击,点安装证书,将证书导入本地机器,此时,本机和颁发证书的服务器建立相互信任,实现了数据传输加密。

2.3 项目三 网上银行

1)项目目标和要求:了解网上银行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学习如何进行个人网上理财活动,了解企业网上银行理财功能。并对其安全性进行相关了解。

2)项目内容:登录各大银行网上银行页面,了解网上银行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在模拟平台下进行网上银行操作。

登录电子商务实验平台,进入网上银行模块;申请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分别给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存款;给其他同学转账汇款。

2.4 项目四 创建和发布网站

1)项目目标和要求:学生建立自己企业的网站,利用网站对企业进行宣传,并把企业网站和网络营销相关联,利用网络营销宣传网站。

2)项目内容:域名申请;创建网站;上传网站;管理网站。

2.5 项目五 B2B电子商务

1)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注册卖方和买方身份,熟悉B2B电子商务的模式和特点。

2)项目内容:分别以买方和卖方身份参与一次B2B交易过程

2.6 项目五 B2C电子商务

1)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注册卖方和买方身份,熟悉B2C电子商务的模式和特点。

2)项目内容:分别以买方和卖方身份参与一次B2C交易过程

2.7 项目五 C2C电子商务

1)项目目标和要求:通过注册卖方和买方身份,熟悉C2C电子商务的模式和特点。

2)项目内容:分别以买方和卖方身份参与一次C2C交易过程

每个子项目都明确项目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先理解“项目设计思路”,然后按“项目要求“进行项目开发,独立完成项目内容,并提交项目报告。

3 结束语

对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大量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学难点,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抽象,产生厌学情绪。该文提出将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类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目标明确的分解化的项目训练,使学生逐渐对电子商务课程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何洋.论任务驱动法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时代金融[J],2012(23):125-132.

[2] 张宝友,吕旭芬.非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探讨.硅谷[J],2008(06).

上一篇:郎咸平的演讲下一篇:商品条码管理办法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