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
1.论持久战读后感1000字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法治武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牢牢织密疫情防控“法治”网,为打赢战“疫”保驾护航。
提升疫情防控法治素养能力。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各地以“非常手段”应对非常时期的非常考验,涌现了很多的好做法。可也存在虽出于好意、但与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全相适的问题,反映出在运用法律思维应对疫情防控中的不足和失误。为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做到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及时遏制疫情势头蔓延。要坚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和已有条例条令不相适应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修订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切实强化公共安全的法治保障。要始终恪守法治底线,坚持法律原则,加强风险评估和审慎决策,杜绝为追求防控立竿见影之效搞简单粗暴“一刀切”,不断提升法治公信力和影响力,注入疫情防控强大动力。
强化疫情防控法治效能建设。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必须形成众志成城、一心移“疫”的磅礴合力,特别是面对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发“疫情财”、暴力伤害攻击医护人员防控人员等影响制约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必须扛起依法防控这个有力武器。为此,要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法治建设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升法治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保障。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及时化解疫情期间出现的突出矛盾问题。要聚焦野生动物保护、捐赠物资监管、借机哄抬物价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找准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及时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要加强社会治安、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暴力伤医、造谣传谣、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教育。做好疫情处置的关键就是防和控。然而,在严令之下,仍然有家庭聚集、朋友聚餐、聚集性娱乐活动甚至隐瞒逃避有过湖北、武汉经历并堂而皇之与他人接触等聚集性疫情发生,甚至出现拒不配合防控隔离治疗、高危重点人员拒不履行登记报告等现象,加大了疫情扩散的风险。仔细深思,究其原因,就是法治意识淡薄。为此,必须把法治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实。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采取多种方式同步加大疫情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水平,不断凝聚群防群治的正能量和向心力。党员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强化法治意识,积极教育引导家人亲属和身边同事严格遵守各项法律纪律规定,推动形成人人守法、人人尽责、人人担当的浓厚氛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2.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二
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之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来的,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问题的提起是在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反对意见,也有空洞无物的了解。“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3.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
院系年级: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12级经管系财务管理4班120740219方晓明***丁爱华2013年12
月
关于《论持久战》的感悟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军事著作,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是一篇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本文主要阐述《论持久战》于今日之意义,对现实生活可以借鉴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我定位,优势与劣势,方法论,现实意义
正文:
《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战争爆发只有10个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议论纷纷。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他预测这场战争必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来的战争实际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在此我们不得不为毛泽东的智慧所折服,就当时的背景而言,中国百年间历经了数次变革,但终究以失败告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则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敌我双方的差距明显,任何人也不能百分百地肯定中国必然赢取战争的胜利果实。但毛泽东做到了,他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篇伟大著作,有力地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具体道路,坚定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毛泽东首先从战争的性质,结合中日各自的优劣势和国际大环境对战争的趋势进行分析,认为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 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 的。”“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 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 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之所以能准确地预计,我认为这与他能清楚地认清敌己两方各自的优劣势有很大的关系。他通过总体来认清形势,而不是只盯着个别特点片面地分析。“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
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 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 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的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的来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实际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能否解决问题,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从大方向来认清形势格局,而不是片面地如盲人摸象般,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站在战略高度上认识事物”。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即延长战线,通过运动战和游击战消耗日本资源,消耗其优势,同时在战斗中增强己方的优势,减少己方劣势,从而缩小双方差距,最后实现反击超越。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使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己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远的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人或团体的实力都不是从来就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这就是“持久战”的精髓所在。
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论持久战》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我认为其意义不仅仅是兵法而已,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把兵法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得好,就成为了人生哲学。面对困难,我们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是不可能的,如同“速胜论”那般是一种高估己方,低估敌方的表现。我们能做的是科学客观地分析形势,将大困难分成无数个小困难,分阶段解决,循序渐进。毛泽东就是将这场持久战分为3个阶段,依各个阶段不同形势而作不同的部署,最终才能赢取胜利。
或许有人会说《论持久战》已经落伍过时了,就拿伊拉克战争来说,美国人根本就没出动多少兵力就瓦解了萨达姆政权,大部分是依赖高科技的军事手段;日本的“广岛原子弹”更是打得日本直接投降。时代在进步,理论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但理论的本质不会改变。就拿当今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来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不少人就认为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盛世,而国外就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排除国外反华势力的宣传夸大因素,大部分人是被中国高速的发展速度冲昏了头脑。我们不难发现在国际上对中国发布的数据大多是整体水平,而不是人均水平的,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在很多方面甚至不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说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如今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抗日战争并无区别,都将是一场持久战!当然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是应科学地完善理论,再来运用到实践当中,即前面所说的时代在进步,理论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
4.论持久战读后感 篇四
——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军事著作,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是一篇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本文主要阐述《论持久战》于今日之意义,对现实生活可以借鉴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我定位,优势与劣势,方法论,现实意义
(字数:3021)
正文:
《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战争爆发只有10个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议论纷纷。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他预测这场战争必将经过三个阶段:
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来的战争实际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在此我们不得不为毛泽东的智慧所折服,就当时的背景而言,中国百年间历经了数次变革,但终究以失败告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则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敌我双方的差距明显,任何人也不能百分百地肯定中国必然赢取战争的胜利果实。但毛泽东做到了,他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篇伟大著作,有力地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具体道路,坚定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毛泽东首先从战争的性质,结合中日各自的优劣势和国际大环境对战争的趋势进行分析,认为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 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 的。”(一二)“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 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 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七)
毛泽东之所以能准确地预计,我认为这与他能清楚地认清敌己两方各自的优劣势有很大的关系。他通过总体来认清形势,而不是只盯着个别特点片面地分析。“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 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 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的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的来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倾向。”(二六)实际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能否解决问题,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从大方向来认清形势格局,而不是片面地如盲人摸象般,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站在战略高度上认识事物”。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即延长战线,通过运动战和游击战消耗日本资源,消耗其优势,同时在战斗中增强己方的优势,减少己方劣势,从而缩小双方差距,最后实现反击超越。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使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己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远的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人或团体的实力都不是从来就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这就是“持久战”的精髓所在。
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论持久战》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我认为其意义不仅仅是兵法而已,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把兵法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得好,就成为了人生哲学。面对困难,我们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是不可能的,如同“速胜论”那般是一种高估己方,低估敌方的表现。我们能做的是科学客观地分析形势,将大困难分成无数个小困难,分阶段解决,循序渐进。毛泽东就是将这场持久战分为3个阶段,依各个阶段不同形势而作不同的部署,最终才能赢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