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

2024-09-29

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共10篇)

1.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 篇一

杨坚(541——604),汉族,系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废杀北周静帝宇阐后称帝,平南陈灭北齐,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的分裂格局。《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非常了不起。”杨坚特别在反腐的道路上,呈现了很多奇招,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推行科举选拔制度,堵住用人的腐败之源。他性格沉稳内敛,治国有道。《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国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试取第,体现出很大程度的公平性,堵住了用人的腐败之源。

规范日常管理,严惩官员的贪腐行为。杨坚不仅从官员的源头去治理腐败,而且对官员的日常管理也很有一套。他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根据《隋书》中的记载,杨坚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进行铁面反腐。具体操作是:他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的风险如此之高,自然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谁不珍惜自己的脑袋呢?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

重视体察民情,与百姓同甘共苦。杨坚还是一个体察民情且身体力行的好皇帝,他对百姓的甘苦非常在意,带头与百姓同甘共苦。当时,关中每遇荒欠,往往都会出现大批灾民为了吃饱肚子,长途跋涉去粮食收入情况较好的洛阳一带逃荒。而此时就上演了一出官民一体逃荒逐食的大戏,这些西来的难民的头头有时居然会由大隋的天子杨坚亲自来充任。开皇四年和十四年,杨坚就曾先后两次担当这批要饭的头头,带领浩浩荡荡的要饭大军开往洛阳,《隋书》中的“逐食天子”一章,就记载了杨坚带领难民逐食的具体经过。为此,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善于身先士卒,做官员、民众的表率。难能可贵的是,杨坚的后宫生活也与很多皇帝相比,大不相同。古代帝王大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杨坚却只有皇后独孤伽罗一个女人,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这为当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杨坚是隋朝的一位好皇帝,是一位清正廉洁、节俭爱民的好官,为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百姓的敬重。《天命论》中说道:“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当今的官员,应好好地反省自己,要向杨坚学习。学习他清正廉洁、节俭爱民;学习他酷爱工作,严惩贪腐行为;学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求实效工作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帝王故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篇二

当时,英国是一片对俄开战叫嚷声,并且要求帕麦斯顿领导这场战争。

谣言纷坛,说艾伯特是俄国间谍,他与俄国人的通讯已被截获,已被逮捕并被送进伦敦塔…… 攻击艾伯特的小册子也出版了,指出这位女王的大夫应该以叛君罪接受审判。

英法联军在克利米亚失利并且一触即溃的消息传来,由于公众舆论都相信唯有帕麦斯顿能够赢得战争,维多利亚女王被迫违心地于1855年任命帕麦斯顿为首相。尽管帕麦斯顿上台以后,联军的作战能力改进不大,但战争还是打赢了。而且,多亏帕麦斯顿在缔结和约时的坚决态度,俄国被迫割地给土耳其,并放弃在黑海留驻舰队的权利。

维多利亚女王赞赏帕麦斯顿在和平谈判中的表现,同她的关系开始好转。女王同首相关系好转的另一个原因是,帕麦斯顿成功他说服议会,最终满足女王的愿望,将“女王之夫”这一头衔正式授与艾伯特。

维多利亚女王同首相较好的关系只维持了几年。1864年,德国和丹麦爆发了战争,帕麦斯顿和他的外交大臣罗素支持丹麦,而女王却同情德国,所以出现了新的紧张关系。帕麦斯顿1865年就去世了。女王说:“上帝知道,在外交事务方面我们与他有多少分歧。不过,作为首相,他在国内搞得不错,对我也很好。可我从来就不喜欢他。”

1861年12月,维多利亚女王经历了个人最大的悲剧:艾伯特死于伤寒,享年42岁。女王因丈夫之死而身心交瘁,她几次哭昏迷过去。

丈大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完全隐居起来了,大臣们要求她亲自主持议会开幕式,要求她至少偶尔在臣民中露面,她一概不予理会。但在丈夫去世的最初几天里,女王仍强忍悲痛审阅外交文件。后来,女王大部分时间住在苏格兰高地的别墅中,那是她与艾伯特于1847年得到的,他俩曾在那里度过快乐的时光。

艾伯特死后的中,维多利亚女王处于一名苏格兰臣仆布朗的影响之下。布朗的率直态度和善意关心很使女王高兴。当他把一条围巾披在女王双肩上,防止她着凉并训斥她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时,竟称呼“女人”而不是“女王”。女王并不在意。维多利亚女王在这一点上和丈夫生前一样,认为劳动人民忠于君主而不遵守宫廷礼仪的常规,远比那些傲慢、虚伪而且常常道德败坏的贵族强得多。女王遗憾的是,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就成了他们那一伙。

维多利亚女王理想的政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国王,根据宪法治理心满意足的忠实臣民。女王认为她的这一理想被自私而一心追求享乐的贵族和信仰民主的激进派,双双破坏了。

1868年,本杰明·迪斯雷利成为首相。尽管他在职仅仅9个月,但与维多利亚女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1874年第二次出任为期6年的首相时更为密切。迪斯雷利告诉一位朋友说:“人人喜欢奉承。见到女王,竭力奉承就行了。”他求见女王或给女王上书,言词都非常夸张,到了肉麻程度,但并没达到女王反感的程度。

维多利亚女王给了迪斯雷利非凡的荣耀,在他倒台时,女王亲自到他的乡间别墅看望他。第二年,迪斯雷利死时,女王也十分悲痛。

维多利亚女王回忆迪斯雷利生前,曾劝说同意授予她印度女皇尊号,这使她感到满足。维多利亚女王津津乐道于这一头衔,对她的殖民地印度帝国,表现出强烈的关心。

1857年5月,在英国军队中占绝大多数的印度高等种姓军人起义时,由于英国殖民者及其家族在坎普尔等地遭到杀害,英国国内舆论要求对印度人大开杀戒,以示报复,而维多利亚女王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保持冷静的人之一。

维多利亚女王回忆,那时艾伯特还健在,精明能干的丈夫协助他妥善处理了印度的突发事件。女王授意印度总督坎宁勋爵发表通告,劝说战场上的各级指挥官,在处死印度人时一定要克制。女王对她的印度臣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对印度就像对英国一样,她的理想是家长式的政府。当她看到在印度的英国军官流露出种族偏见时,总是怒不可遏。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晚年,她由于与一名印度臣仆关系密切而激怒了朝臣。当时在南非的布尔人——荷兰人的后裔,对当地黑人大肆杀戮;英军在女王号召下,发动了两次对布尔人的战争,并且消灭了两个布尔人的共和国。

由此可见维多利亚女王反对种族歧视的开明态度,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毕竟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当沾满中国太平军战士鲜血的英军将领戈登,在非洲苏丹被起义的人民杀死时,维多利亚女王却“非常震惊”,并且坚决谴责首相没有采取迅速行动去援救戈登。

维多利亚女王保守主义的、帝国主义的观点,与相当数量的英国人不谋而合。由索尔兹伯里勋爵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在她一生最后的中执政。晚年的女王极受英国公众的崇敬以至于崇拜。

189月23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在位期已比乔治三世的长了一天,任何一位以前的英王,在位都不如她的长。1887年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大典,成了全国的狂欢节日。而10年后的18庆祝她统治60周年的狂热场面,使10年前那次大典黯然尖色。庆祝登基60周年大典的高潮是,女王光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万民欢呼,女王喃喃地说:“我太感动了,也太感激了。”

在业余时间,女王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当她读完《爱丽斯漫游奇境》一书后,为其中情节所吸引,命人转达作者,下一部书一定要先送她一本。女王果然很快又收到了作者寄来的新书。

维多利亚女王与中国也有过交往。当时中国的女统治者慈禧太后曾向维多利亚女王赠送过条幅,这条幅至今还存放在伊丽莎白二世的行宫温莎城堡中。

1890年,维多利亚女王送给清朝德宗皇帝一座自鸣钟,钟上镌刻贺联:“日月同明,极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没想到慈禧生平最恨。“明”字,“日月同明”,在她看来,与民间反清秘密组织的口号“扶明灭清”无异,时钟被搬出大殿,封进库房之中,194月,81岁高龄的雏多利亚女王,一改每年去法国南部度假的惯例,前往爱尔兰,以表示对爱尔兰为英布战争提供兵源的感谢。她在首都柏林住了3个星期,身体略感不适,此后一天不如一天,于191月22日病故于怀特岛,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如此之长,以致全国绝大多数人从记事起,就一直在她的统治之下生活。她的去世,使不少英国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官员们手忙脚乱,不知道新国王应该如何继位,因为这种事情已经中断了整整62年。

女王的家族中已有37个曾孙曾外孙,遍布欧洲各国宫廷。

3.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 篇三

塞拉两生来个头矮小,只有1.60米,但极富勇气,野心勃勃,自信而又聪明过人。7岁就能熟练地阅读和书写阿姆哈拉文,9岁时就已熟知法国文学。13岁获首领头衔,14岁被任命为绍阿省的总督。16岁就开始行使司法权,宣布死刑和肉刑,率军讨伐,成了百万人的最高长官。父亲死后,塞拉西回到家乡哈拉尔省任总督,当时他年仅18岁。

19世纪未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对外面临西方殖民列强的威胁,对内封建诸侯割据的形势日趋严重。因此,一批主张革新的地主、商人和知识分子奋起疾呼,认为唯有改革才是埃塞俄比亚的振兴之路。塞拉西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在任总督期间,采取了广泛进行土地登记的制度,以便于征税;实行官员薪金制、不准自行筹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他的努力,哈拉尔省被誉为“模范省”。

孟尼利克皇帝极为欣赏塞拉西的才干,多次召他进宫,井有意使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由于皇帝连续中风,因而把这事耽搁了,老皇帝临死前选择了自己那个无才无德的孙子里雅苏继承皇位,可此人品质太差,最后遭到废黜。

19,皇族会议立孟尼利克皇帝的女儿佐迪图为女皇,并推举塞拉西为摄政王。这是塞拉西后来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关键性一步。

塞拉西利用自己的特权,更积极地推行革新活动。1923年,他使埃塞俄比亚加入了国际联盟。

1924年,他又主持通过了一道敕令,部分地取消了奴隶制。但是他的改革主张却遭到以年迈的女皇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对。女皇想方设法企图消灭青年埃塞俄比亚派,由于塞拉西握有军队的指挥权,使女皇的阴谋没有得逞。女皇病逝不久,1930年11月2日,37岁的塞拉西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海尔·塞拉西一世陛下、众王之王、征服犹太之狮、上帝的特使。

海尔·塞拉西称帝后,大力推行改革。

1931年,他颁布了埃塞俄比亚有吏以来第一部宪法。宪法确立了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地位和权力,规定建立议会制度,加强司法部门,以及解放奴隶,保护人权等方面的条款。此外,他还效法西方的科学文化模式,设立国有银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重视武装力量建设,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本国军队,还修建了飞机场,创建了一支小型空军。

从1930年起的4年时间里,塞拉西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后来由于抵抗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改革被迫中止。

在抗意战争中,塞拉西不仅亲自指挥作战,而且每当战斗最激烈时,他都身先士卒,把子弹射向敌军,为此,他受到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战士皇帝”。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战斗以失败告终。

1936年5月2日,塞拉西被迫与全家一起撤退,辗转到英国开始了他4年的流亡生活。5月5日,意军攻占亚的斯亚贝巴。4天后,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在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这位流亡国外的皇帝声泪俱下地呼吁各大国支持他抵抗意大利的斗争事业。

1941年5月,他在英军的帮助下,凯旋返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标志着神圣的抗意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同时,塞拉西拒绝了英国提出的要埃塞俄比亚接受其“保护”的主张。英国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在1942年正式承认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以海尔·塞拉西皇帝为首的政府。抗意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独立的恢复,使塞拉西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宣布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将开始“新的纪元”,即要建立一个博爱、民主和自由的国家。

1955年,他的银执政日,即执政25周年到了。在隆重的庆典上,他颁布了一部新宪法。规定将通过不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下院的议员。1957年他还召开了第一届选举产生的议会会议。但是,他放弃的只不过是少许一点传统的权力,而实际上他手中仍握有几乎绝对的皇权。例如,在宪法中再次确认皇帝的世袭制度,规定将全国最大的金矿归于皇帝的私人财产,甚至明文写上皇室开支占全国预算开支的比例数,这种作法是以往所没有的。他还废止了以往改革中的土地登记和税收制度,广泛实行土地分封制度。就这样,海尔·塞拉西一改往日那种勇于革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内进一步强化皇权统治,对外积极投靠美国,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和一系列军事协定。

他在埃寒俄比亚建立了电台,后来又办起了报纸,发展了电视。但是,这些宣传工具只是起到宣传皇室的作用。每晚的电视新闻总是以有关皇帝的一条消息开始的,或是陛下参加一座桥的落成典礼,或是陛下出席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出席慈善展览,或是陛下召见某个大使。而报纸的头版头条更是永远由皇帝陛下参加的活动所占据。在埃塞俄比亚,不存在政党,连秘密政党也没有,而秘密警察组织却遍布全国,电话被窃听,人们会因为一件小事而被控告低毁陛下,从而被投入监狱,或被绞死。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25个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仅能维持生存的农民。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各地统治者、酋长、贵族、将军、教会占有一半的土地。贫苦的农民只有租用他人的土地。世世代代处于饥饿之中,每年还要无偿地服劳役,交纳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海尔·塞拉西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社会**时有发生。1960年12月,当塞拉西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时,皇家卫队的6000名军人,在卫队长门占斯图·纽威准将及其兄弟杰尔马内的带领下,发动了叛乱。这兄弟俩,强烈反对封建制度,提出一个改良计划,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自由。杰尔马内曾留学美国伯克利大学,回国后成了吉吉加省领导人。门吉斯图作为卫队长,可以出入皇帝陛下的私人寓所,包括卧室。有人建议他趁皇帝酣睡时将他扼死,他愤怒地拒绝了,因为他僧恨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不仅是皇帝本人。由于美国教官领导的陆军仍对皇帝保持忠诚,海尔·塞拉西闻讯后立即返回,政变才得以平息。在镇压叛乱中,至少有1万人被打死。纽威兄弟俩杀死作为人质的宫廷显贵,逃往山区。在那里他们被包围。为了不当俘虏,杰尔马内先向门吉斯图开了枪,然后开枪自杀。杰尔马内当场身亡。门吉斯图负了重伤,当了俘虏,被判处绞刑。他自套绳索,踢掉板凳而被吊死。海尔·塞拉西皇帝还不解恨,下令将他的尸体在绞刑架上悬挂8天,并把杰尔马内的尸体也吊起来示众,以解心头之恨。

经过这场未遂政变后,塞拉西不得不作出一些民主的姿态,他起用一批年轻人取代他的老部长,并试图通过广播讲话来接近人民。

1966年,他允许单独组阁,但仍然坚持内阁的最后名单要符合他的意愿!

1968年,亚的斯亚贝巴的海尔·塞拉西大学的学生,由于近半数人毕业得不到就业机会,而发生一系列骚乱。塞拉西采取高压手段,索性下令关闭了这所大学和其他几所高等院校。几个月之后,他才批准它们重新开放,并严厉警告学生,如果需要,将永远关闭学校。其结果,更使学生们不满。

到了7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形势更趋恶化。从1972年起,全国连续3年遭受特大旱灾,致使死亡人数高达30多万。由于400万城市人口严重缺粮,使得物价飞涨,一年间竟上涨一半。塞拉西非但不采取措施,相反却终日沉浸于纸醉金迷般的生活之中。他的一个孙子,收集着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豪华汽车,他更换汽车如同更换皮鞋那样频繁。达官显贵们用金银盘子盛着的肉喂养自己的爱犬,而成群结队骨瘦如柴的饥民云集街头,简直成了“乞丐王国”。一场反对君主专制、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1974年1月,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一支卫戍部队因缺水缺粮而首先发难。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军队起而响应,要求提高军晌,并以不服从命令相威胁。2月,斗争浪潮波及到城市平民。出租汽车司机举行罢工,反对提高两倍的汽油价格。学生和教师罢课,走上街头示威,呼吁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工资,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塞拉两企图再次采用高压手段控制“骚乱”,结果适得其反。工会号召全国工人举行总罢工,农民也自发地抗议示威,全国上下民怨沸腾,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以铁腕统治这个国家数十年之久的塞拉西皇帝,面对如此汹涌澎湃的反抗浪潮,也慌了手脚。他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许愿6个月内制定一部新宪法,以使人民得到更大的民主和享有更多的权利。但这篇演讲措辞含混,没有实质内容,响应者寥寥,根本无济于事。

与以往不同的是,军队作为一支强大的新的政治力量已经崛起了。在这场大骚乱中,军队里的一些军官成立了一系列的委员会,由正规军、警察和地方军三支力量成立了“最高协调委员会”。

1974年5月,军队不顾皇帝的反对,逮捕了至少200名将军、大臣和高官。这意味着,军队已经有效地掌握了国家政权。同年9月12日,由“最高协调委员会”组成的临时军政府发布第一号文告,宣布永远废黜皇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随后,海尔·塞拉西被军队软禁。统治埃塞俄比亚44年的海尔·塞拉西帝国终于垮台了。

4.帝王故事:文盲帝王阿克巴 篇四

莫卧儿军队占领印度德里以后,巴布尔为印度斯但大帝,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统治了印度北部。

巴布尔称帝后,常常暗自叹息,他的王位,儿子不感兴趣。巴布尔为没有后代接替王位,整日闷闷不乐。

1542年10月14日,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出世了。巴布尔喜出望外,他把希望全寄托在孙子身上。

巴布尔做梦也没想到,孙子虽然聪明可爱,可到读书年龄,他就是怕念书。阿克巴13岁时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每天只知道和小伙伴在宫中饲养小动物。小狗、小猫生病或受伤了,他就精心地给它们喂药、治伤。宫中上下的人背地都说阿克巴是善良的孩子,将来当帝王恐怕治理不了国家。

望着阿克巴,巴布尔常常仰天长叹:“唉,莫卧儿王朝后继无望,啊!”

不久,帝王巴布尔一病不起。一天晚上,他把阿克巴叫到床边,痛心地说:“你这样下去,日后怎能治理朝政,统帅三军?”已布尔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首相伯伊拉立刻接过话,说:“阿克巴天资聪明,到那时一定能够治理好莫卧儿王朝。”

巴布尔连连摆手:“这话我不愿听,我希望到那天,你要全力辅助幼王。”

伯伊拉双膝一跪:“老奴愿为王朝孝尽犬马之力。”说着他两眼不住地

朝帝王巴布尔的脸上瞟。

第二年春上,帝王巴布尔病死了,14岁的阿克巴继承王位,成为莫卧儿王朝的帝王。

就在阿克巴即位的第三天,首相伯伊拉接连处死了10名老臣,就连同阿克巴一块长大的3个好友也被他处死。阿克巴得知后,心里“咯噔”一下,他不明白大权在握的伯伊拉,怎么滥杀无辜,便立即召见他要问个清楚。

首相伯伊拉摇摇晃晃走进王宫,见到帝王阿克巴一不朝拜,二不下跪。两边的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吭气。

没等阿克巴开口,伯伊拉满脸怒气:“怎能随便传我进宫。你这毛头孩子,也不摸摸下巴上有几根毛!”

左右大臣们听了,个个目瞪口呆。对帝王如此胆大无礼,实在叫人看不下去。有的大臣正要发话,伯伊拉望着阿克巴,发出两声冷笑:“你知道吗?文盲称帝,天下必乱啊!”

阿克巴被他说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非常气恼,几次想发怒,转念一想,伯伊拉是莫卧儿王朝的三朝元老,又是有功之臣,只好忍住这口气。

那一夜,阿克巴怎么也睡不好,一合眼,耳边就响起伯伊拉说的“文盲称帝,天下必乱”的话。现在想起来,字字犹如钢针刺着他的心。阿克巴再也睡不安宁了,他连夜将老臣达布召进王宫。

见到阿克巴,达布说:“陛下,恕我直言,首相伯伊拉掌握大权,早有篡夺王位野心,要尽快革去他的职务。”阿克巴摇摇头,喃喃自语:“不可能,不可能。”

元1560年5月的一天深夜,首相伯伊拉率领多人团团包围了帝王府。伯伊拉高叫着:“冲进去,给我抓住阿克巴!”

这时,阿克巴才感到伯伊拉果然要叛乱篡夺王位,后悔当切没有听老臣达布的话。就在阿克已焦急万分的时刻,达布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陛下,不必惊慌,快随我走。”原来,达布见帝王不听他劝说,预料到首相伯伊拉的阴谋,便命令手下在王宫后院暗暗地开了一条暗道,才使帝王阿克巴脱险。

伯伊拉冲进王宫,见宫中空无一人,他惊慌起来,立即吩咐赶快撤退。可是,已经晚了,阿克巴率领大军将他围个水泄不通。伯伊拉和他的部下全部被俘。第二天,阿克巴下令将2000多人处死,将他们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来警告叛乱者。

平定了叛乱,阿克巴亲自主持朝政,对内部事务进行整顿,又下令重新丈量田地,严格分等级征税,不得任意增减,还责令取消人头税和田赋附加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遇到天灾,一律免缴田赋。百姓耕种、收获,过着安定的生活。在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文盲帝王阿克已,好像天上的太阳,为百姓谋幸福……

听了百姓的传唱,阿克巴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堂堂的莫卧儿王朝的帝王,竟然是个文盲,岂不让世人耻笑吗?于是,他下令严禁传唱,如果谁敢再唱,罚做苦役。

莫卧儿王朝虽然越来越强大,可阿克巴心中的阴影却越来越重,他时时没有忘记首相伯伊拉辱笑他的话。于是,他决心苦心攻读。可是,阿克巴识字不多,天生的怕看书,捧起书就眼发花,脑发胀。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唉,这比治理朝政还难呀!”阿克巴为此吃不香,睡不安。

第二天清晨,他草草地用了点早餐,走出王宫。

太阳升起来了,耀眼的霞光,把田野、树林、房屋都镀上了一层金光。阿克巴不知不觉走到一所学校门口,侧身细听,朗朗的读书声传出校园。他心里一颤,要是能返回儿时,一定好好读书,现在,唉,晚了……

阿克巴正要转身离去,忽然,读书声戛然而止,传来了老师的声音:“同学们请注意,下面听我念,大家要一字一句地听清,才能明白书中的道理。”阿克巴心头一亮,“好办法!好办法。”他回到王宫召来大臣,开口问道:

“你们谁能熟读诗文?”

大臣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不知君主是何用意,个个默不作声。

阿克巴说:“各位大臣,你们知书识字,难道都不会读?我本想请你们读书给我听,可你们……”

众臣听罢,恍然大悟,齐刷刷地跪在阿克巴面前,大声说道:“愿为君王效力。”

“好!”阿克巴顿时眉开眼笑,“从今后,你们轮流将各种书读给我听,我将按你们所读的页数奖赏。”

从那以后,大臣们轮流为阿克巴读书,渐渐地发现阿克巴记忆非凡,听读以后过耳不忘,还常常同大臣讨论文学、宗教。

一次,一位大臣给阿克巴读一本风俗书,书中讲到印度流行一种愚昧、残酷的风俗,丈夫死后,妻子必须跳进火堆为丈大殉葬。听到这儿,阿克巴手一摆,打住了他,问道:“你可知道这种残酷的风俗,什么时候形成的?”

大臣两眼直眨,答不上来。

阿克巴走到大臣身边:“我来告诉你。这种可恶的风俗早在10前就形成了。”说着他把手一扬,“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妇女断送在这恶习之中,可眼下,在莫卧儿王朝这个风俗仍很盛行。早晚有一天,我要革除这个风俗!”

没多久,阿克巴果然委派几位督察专员到各地辨明谁是真心愿意殉葬的,以便保护那些不肯为此断送性命的妇女。

一天,阿克巴正在王宫举行宴会。忽然,一位督察专员走到阿克巴身边,悄声说道:“报告陛下,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妻子要跳火啦!”

阿克巴问:“什么时候?”

专员回答道:“就在今天。”

阿克巴立即说:“好,我现在就去……”

阿克巴说着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匆匆走出王宫。他知道,孟加拉总督的妻子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决不会自愿跳进火堆的。

阿克巴骑上一匹快马,带了十几名随从,前呼后拥,直奔孟加拉总督府。

片刻,阿克巴来到总督府,没等人迎接,便径直走进内厅。只见大院子里,许多人正围着一个火堆,狂欢乱跳,熊熊的烈火映红了整个庭院。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在众人搀扶下,哭哭啼啼地向火椎走去。

正在这时,有人喊道:“君王驾到——”

听到呼喊声,火堆四周狂跳的人们立刻跪了下来。那个啼哭的女子正是已故总督的妻子,她抬起头看见阿克巴,立即向他投去期待和乞怜的眼光。

阿克巴走近她的身边,轻声问道:“你这样做是自觉自愿的吗?”

那个女子“扑通”一声跪在阿克已面前,抽泣着说:“圣王在上,贱妾不敢说谎。我本人不愿这样做,只是夫家怕妾分得总督财产,逼我跳火殉葬。”说完放声痛哭起来。

阿克巴手一挥:“既然如此,那就免了吧!”他转向众人,“大家听着,今后不论什么人,一律不准强迫寡妇跳火殉夫,若有违令,严加惩处!”

众人听了,只得齐声附和,立刻收拾了火葬仪式。

5.帝王故事:末代沙皇的传奇 篇五

但是,亚历山德娜皇后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就远没有这样成功了。她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知识面狭窄,加上性格又固执,不知道犯了多少严重错误。但她就那样一直坚持干着,并且不断撤换与她意见不同的官员,直到改组内阁。而她信任的人,又多是些能力很差、品格低下、只知道讨她欢心的人。最可怕的,是她对一个叫拉斯普丁的人言听计从。拉斯普丁是一个巫师式的人物,他用一些似是而非的预言迷惑人,在农民中有很大影响。因为他曾经在医生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减轻了皇太子血友病的症状,使得皇后对他十分钦佩,以致什么事情都要去向他请教。而拉斯普丁又总是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这就使俄国的政事陷入了更大的混乱。最后,皇后又开始插手军事指挥,乱发议论,影响前线的决策,导致更多的俄同士兵倒在血泊中。

1910月,俄国开始崩溃。物价不断暴涨,人民都在挨饿,军队中也经常发生叛变,军火供应更加跟不上,铁路交通也几乎中断。尼古拉二世比亚历山德娜皇后先感觉到这一点,作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司令官,他似乎已经承受不起这样过重的负担,他的面容日益消瘦,脸色一片惨白。当国家议会开会的时候,所有的党派团体,从革命左派到极右派,都站起来反对沙皇政府。这场大风暴迫使沙皇不得不撤换了受到议会激烈攻击的。

但是,这种作法已经不足以改变人们对沙皇政府的看法了。人们到处都在议论沙皇和皇后,甚至怀疑皇后是德国间谍。连沙皇的亲属们都劝告沙皇要同议会搞好关系,争取议会的支持,最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可是尼古拉二世坚决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他在自己的加冕典礼上曾经宣誓,要把统治权完整地移交给他的儿子。他不能允许任何人与他一起分享皇家的权利。

亲王、将军和议会一致认为,首先必须把亚历山德娜皇后最宠信的顾问拉斯普丁消灭掉。一个名叫普利斯克维奇的议员说要立即采取这一行动。尼古拉二世的外甥茹索波夫亲王很赞成普利斯克维奇的呼吁,第二天就把他找到家里共商大计。参加这个阴谋行动的还有尼占拉二世的堂弟底米特里公爵和一个叫拉佐弗特的医生。他们打算用毒药把拉斯普丁毒死。

12月15日晚上,茹索波夫请拉斯普丁赴宴。拉斯普丁答应赴宴。于是,几个谋杀者赶紧动手,把剧毒的氰比钾粉末掺进拉斯普丁平时最喜欢吃的点心和饮料中去,然后,几个谋杀者既开枪打,又用木棍打,好不容易才把这家伙弄死,将厚冰敲开,将尸体丢进涅瓦河里。

亚历山德娜得到消息后,写信告诉沙皇说:“我总不相信他会被人杀死!”尼古拉二世感到十分惊惶,他亲自回到彼得堡处理这件事情。可是沙皇不敢杀害这几个人,因为他们被人们看成了英雄人物。结果,底米特里公爵被勒令随同俄国大军出征波斯;茹索波夫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去了;普利斯克维奇被削职为民。

拉斯普丁被安葬在皇家公园的一个角落里,皇家的成员全都穿着丧服来到墓前。亚历山德娜皇后泪流满面,把拉斯普丁的塑像和一封表示哀悼的信放在墓上。沙皇的精神也近乎崩溃,他接连好多天不出门,说话含含糊糊,遇事犹豫不决。而皇后却坚强得多,她继续操纵国家政事。皇宫中的电话主机不是放在沙皇的办公桌上,而是放在皇后的卧室里。

沙皇的表兄亚历山大大公跑来劝告皇后退出国家事务,并说全国各阶层都反对她这样做。议会主席鲁江科也来见沙皇,要他注意别引起严重的混乱。

他坦率他说:“陛下,在你的周围已经没留下一个可靠的人了。人们对皇后的愤恨有增无减。为了挽救皇室,陛下可得想办法不让皇后再插手国事,不要逼得人民在你和国家的前途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也就是说,人民已经打算为了国家的前途抛弃沙皇了。

尼古拉二世两手抱着头,问道:“我尽最大的努力,为治理国家干了22年,难道这22年全做错了么?”

鲁江科鼓足勇气对沙皇说:“是呀,陛下,22年来你一直走错了路。”

尼古拉二世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人,他希望他能坚持到世界大战结束,那时他一定想法改善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

可是人民没法等待。彼得堡的人民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妇女们不得不冒着摄氏零下35度的严寒,在面包店门口排长队。由于没有煤,人民没法取暖,工厂更没法开工,工人们也都在街上议论纷纷。

3月8日,尼古拉二世返回前线司令部,以便作出春季攻势和计划。就在这一天,彼得堡发生了骚乱,排着长队的人群突然拥进面包房,动手乱抢起面包来。第二天,更多的面包房被洗劫一空,无数的人高呼着:“给我们面包!”饥民们塞满了街道。负责维持首都安全的哥萨克巡警却向饥民们保证:“不用担心,我们不会向你们开枪的!”

3月10日,涌向街头的人更多了。人们公开喊出了反对皇后的口号,要求停止战争。内阁要求尼古拉二世赶紧从前线回来处理骚动问题。可是,尼占拉二世没有看到事态的严重性,反而回复了一份态度粗暴的电报说:“战争正在紧张的时候,首都居然如此混乱,令人不能容忍!我命令明天恢复正常秩序。”

军务大臣卡巴洛夫将军不顾人民和军队的情绪,盲目执行沙皇的旨意,强迫军队镇压在街上抗议的人民。3月11日,军队向人民开了枪,大约有两百人被打死。但是,士兵中有很多人是下愿意这样做的,有的人把子弹全都射向了天空,有一连队的士兵甚至打死了强迫他们开枪的连长。当天晚上,鲁江科电告沙皇:“首都出现大混乱,政府己处于瘫痪,请立即指派能为全国人民信任的人担任大臣着手处理。”可是尼古拉二世却漫不经心他说:“这个混帐胡说八道,我才不理他!”

第二天,革命发生了。彼得堡的6万6千名士兵叛变,他们在刺刀上系着红旗,加入到**的人群中去。兵工厂的大门被打斤了,军政大厦和十几处警察局都起了火,监狱中的犯人都被放了出来,内阁大臣纷纷逃往陶立德宫,希望能得到设在那里的议会的保护。可是,工人和士兵们也涌进了陶立德宫,他们手执红旗,高唱《马赛曲》。克伦斯基站出来号召议会站到人民一边,取代沙皇政府行使权力。议会主席鲁江科不得不同意了。接着,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诞生了,她同议会联合在一起,成为俄国新的权力机构。

沙皇政府倒台了。

然而,远在前线的尼古拉二世,一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只听说首都的街道上有些乱糟糟的,他认为这只是城市警察的事。可是3月12日夜里,他收到了皇后的电报,说:“妥协已不可避免,许多部门已落在敌人手中。”尼古拉二世大吃一惊,连忙下令准备火车回彼得堡。13日早上5点钟,沙皇启程回酋都,一路上,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议会和苏维埃已经决定,要尼古拉二世退位。沙皇的脸都吓白了。最后,在与他的亲信们仔细商讨后,尼古拉二世表示愿意退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迈克尔。然而议会警告说,迈克尔如果接受皇位,则不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迈克尔听说后立刻夹着尾巴逃走了。

接着,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宣布,要剥夺沙皇和皇后的自由。

3月15日,守卫皇宫的卫队一哄而散,再也没有人肯保卫这被赶下台的皇帝了。

3月21日,亚历山德娜皇后在宫中被捕,第二天,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被押解到关押地点,成了人民革命的俘虏。

6.帝王故事:波斯王冠的角逐 篇六

性急的大流士却不同意,他主张立刻动手,不能耽搁,大流士像他的父亲一样勇敢,不是那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的人。

欧塔涅斯问:“皇宫守卫森严,我们这几个人如何能冲进去呢?”

大流士说:“我刚从波斯府来,就说有一封信要面呈国王。你们几位都是地位很高的人,卫兵出于尊敬,不太可能拦阻。我相信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复杂的事会变得简单。准备过程太长,反而容易走漏风声。”

经过一番争论,6个人终于都同意按大流士的办法行事。

正当大流士等人商议铲除政变者的时候,高墨塔也在筹划如何巩固他窃取的王位。他知道杀死巴尔狄亚的普列克撒斯佩斯在波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想把他拉拢过来。让他证实并当众宣布国王是居鲁士的儿子巴尔狄亚。这也就掩盖了他亲手杀死巴尔狄亚的事实。

普列克撒斯佩斯被召来了,他假装同意这样说。

于是,高墨塔便下令把波斯人召集到城楼下,让普列克撒斯佩斯站出来讲话。

普列克撒斯佩斯并没有按照高墨塔的授意讲,而是当众承认自己受冈比西斯之命杀死了巴尔狄亚。他说:“现在统治你们的不是巴尔狄亚,而是高墨塔。那个端坐在王位上的人是高墨塔的兄弟,是个冒牌货!”

说完之后,他就从城楼上头朝下跳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来,一切都无法隐瞒了,高墨塔惊慌万分。波斯人则乱哄哄群龙无首,不知该怎么办。

大流士等人还不知道发生的一切,他们怀揣利刃来到皇宫大门口,要求晋见皇帝。果然,卫兵没有多加盘问就放他们进去了。在他们走近高墨塔内室时,一个侍卫挡住他们,说要进去通报之后才能放他们过去。

大流士拔出匕首,刺死了这个侍卫。这一下惊动了其他在场的侍卫,于是双方发生了战斗。

高墨塔听见外面有动静,便和他的弟弟跑出来看,他的弟弟拔剑助战,高墨塔则一转身钻进一间暗室。

戈布里亚斯发现后也随后冲进去,与高墨塔扭打成一团。大流士也紧跟

着冲进去,可是因为屋里太暗,分下清两人谁是谁,不好下手。

戈布里亚斯喊着:“用你的刀来刺吧,刺中我也不要紧。你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于是,大流士便持刀向其中的一个人刺去。很丰运,被刺中的正是高墨塔,他们割下他的脑袋,向外面仍在格斗的人们宣布:“篡位者已经被处决了!”

侍卫们立刻斗志全无。高墨塔的弟弟慌乱中也被刺死。一场由管家发动的政变就这样平息了。

波斯民众听到这一消息,一个个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这一天成了欢庆

的节日。

铲除了政变者之后,波斯面临着由谁来统治的难题。关键是建立什么体制,波斯人面前有三种选择:民治——由议院和人民代表共同治理;寡头政治——由几位要人合作治理;独裁制——一人掌权,也就是帝王统治。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争论得很激烈。

欧塔涅斯是主张由人民来治理的。他的理由是,波斯人已经尝到冈比西斯和高墨塔独裁统治的苦头。他认为,即使是一个最优秀的人,当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时,他也会变坏的。

美伽比佐斯主张建立寡头政治。他认为人民不过是一盘散沙,他们在许多事情上不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只考虑民众眼前的利益,像一条泛滥的盲目奔流的河,没有几位优秀人物出来把握是不行的。

大流士则是主张实行君主制的。他说:“一个优秀的人物统治,他可以使国家稳定,不会出现几个人统治意见不一,彼此产生敌对情绪,会出现相互倾轧,勾心斗角的派系斗争。我们应该保留我们父辈建立的优良法制,不应该废弃它。”

最后争论的结果是7个人中有4人赞成实行君主制,这就确定下来。可是,立谁为帝王呢?

欧塔涅斯说:“我是不会和你们竞争的,我既不想当统治者,也不想被统治。但我要提出一个条件,即我和我的子孙中任何人都不受你们中间任何人的支配。”

6个人都表示同意,他们答应给予他一些特殊的尊敬,如不须经过通报就可以进入皇宫等等。

但是,怎样确立新王的办法仍设定下来。

后来,经过协商,他们决定听从天意:明日天亮的时候,6个人在郊外

向东的沙滩上相会,谁的马最先嘶鸣,谁便是国王。

大流士回到住处后,把这个决定告诉他的马夫欧伊巴雷斯,问他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让他的马先嘶鸣。

欧伊巴雷斯说:“主人,你放心好了,我有把握给你办到。”

马夫先将一匹漂亮的母马带到郊外指定的那地方。然后,再将大流士的公马带到那里去,让两匹马交配,做完这一切后,他把母马系在木桩上,骑上大流士的马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6个人按约定来到郊外河滩,正当他们信马由缰缓缓往前走时,大流士的马突然看见那匹母马,便发出一声欢乐的嘶鸣,放开四蹄往那里奔去。

大流士得胜了。他的同伴们都跳下马来,跪在他面前称王朝贺。

大流士的确是一位强有力的君王。在他的铁腕统治下,波斯帝国空前强盛。他率军南征北战,建立起东到印度河流域,西至撒哈拉大沙漠,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至今在伊朗西部贝西斯顿山的山崖上还铭刻着大流士夸耀自己战功的铭文。铭文上方,刻着大流士的全身像,他高昂着头,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姿态。在他的脚下,是一群跪着的人;旁边还有9个囚犯,都被捆绑着,他们就是埃及等9个国家的国王。

大流士把被征服的国家改为“行省”,派总督去统治。这些国家的大量金银财宝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波斯皇帝的宫殿里。同时,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化也迅速传播到波斯帝国统辖下的各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7.帝王故事:隋文帝执法的故事 篇七

【拼音】dì wáng jiòn xiàng

【简拼】dwjx

【近义词】王侯将相

【反义词】平民百姓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成语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例子】鲁迅《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英文翻译】emperors,kings,generals and ministers

【产生年代】古代

8.帝王故事彼得大帝的使团 篇八

不久,高级使团与彼得大帝会合了。喧闹的荷兰人拥挤在道路的两边,观看俄罗斯使团的通过。他们看到,俄罗斯大使们身穿金光闪耀、上下镶嵌着无数珍珠钻石的华丽服装,乘着豪华的四轮马车;卫兵们身着军服,手持银制的斧头和弯刀;宫廷侍从们穿着鲜红的制服;最后他们看到的是一位自坐在末尾那辆车上、打扮得像个下级军官的巨人——据人们说,他就是沙皇。市镇当局向他表示了敬意。他拜访了市政府大厅,在剧院观看了一场芭蕾舞和一场喜剧,在无休止的官方宴会上痛饮,在观看烟火后以一个内行的身份大加喝采,还热情洋溢地参加了一次海上作战演习。但是这许多欢庆活动,并没能使彼得大帝忘记正经严肃的工作,他要求镇长对他开放荷兰东印度总公司的规模庞大的工地。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于是,他化名彼得·蒂莫曼斯去当木匠,住在工头的家里,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就跑到工地上去干活。有时候他累得筋疲力尽,便坐在一块木料上,把斧子夹在腿中间,用手背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呼吸着木头、松脂、沥青、盐卤混和而成的宜人气息。

同时,彼得大帝也不允许高级使团里有任何游手好闲的人,所有的“志愿者”都被他分配到工地或作坊中去学习各种手艺活:木匠、造船、制作船帆和绳具、航海等。几个月以后,沙皇从他的师傅手里领得了这样一份证书:“彼得自始至终参加了船身长100法尺的三桅战舰的全部建造工作。在这过程中,他表现为一个熟练、灵巧的木匠。此外,他在我的监督下,深入学习

了造船技艺和绘制平面图的要领。我认为,他现在已经能完全胜任这方面的工作。”

彼得大帝放下斧头后,便启程去海牙——那里的三级会议正准备接见高级使团。旅途上,车夫不得不按照彼得的命令一次又一次停车,以便沙皇下车去丈量一座桥,或者参观一个风车,或者去向锯木工场的工人提几个问题。到了海牙,彼得大帝拒绝住进为他准备的豪华房间,而是直奔“老多伦客栈”,他的仆人已被安排在简陋的房间里,正睡在一张熊皮上。彼得一脚把仆人踢醒,对他说:“把这地方让给我!”旁观的荷兰接待人员看得目瞪口呆。后来,坚持隐瞒沙皇身份的彼得大帝又不愿参加隆重的招待会,他要求呆在宴会厅附近的房间里,以便在别人看不到他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宴会厅里发生的一切。荷兰人对这位古怪沙皇的古怪要求已不再感到惊讶了。遗憾的是,高级使团中的另一些人,也学起了沙皇的模样,跑到沙皇的藏身之地来了。彼得大帝很不高兴,于是决定离开这里。但是他走出去时必须经过宴会厅,他便要求荷兰三级会议的成员们集合起来脸朝墙站着,让他穿过大厅出去。荷兰的议员们抗议说,他们不能无礼地用后背对着一位君王,结果当沙皇经过时,他们一起站起来向沙皇鞠躬行礼。彼得大帝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把自己的假发一直拉到鼻子上,怒气冲冲地跑出了大厅。幸而在这个小插曲之后,招待会又继续进行了,俄国的3位大使很好地完成了使命,费多尔发表了精采的长篇讲话,勒富尔向主人赠送了600对貂皮筒。三级会议的成员们答应研究俄罗斯使团提出的联合反对土耳其等问题。

在访问中,彼得大帝被他看到的一切弄得眼花缭乱了。无止境的求知欲使他不住地东跑西奔:参观工地,观看捕鲸船队返航,研究印刷机的使用方法,听医学教授讲人体解剖学……尽管他在医学上是外行,但他坚持参加了几次外科手术,还为自己购置了一套手术器械。有一次,他在广场上看到牙医在露天为人拔牙,于是又对这一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极快的速度学会了有关拔牙的要领,买下了全套器材。从此以后,高级使团的250名成员,都成了他的“病号”,只要他认为谁的牙有问题,便立即将它拔掉,没有人敢说沙皇拔错了牙,这使彼得大帝一生都自认为是手艺高超的牙医师,此外,他还初步学会了铜版雕刻。他之所以有这样异乎寻常的、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完全是因为俄国的文化落后。他恨不得一跃而成为一本活的巨科全书,以便把自己掌握的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本国同胞!

彼得大帝的下一个目的地是英国。英国国王威廉三世派了自己的私人游艇,在3艘军舰的护送下前来迎接彼得大帝。而高级使团的其它成员仍留在阿姆斯特丹。

161月7日,彼得大帝在几名随员的陪同下登船出发去伦敦。

英国国王很了解这位贵宾的癖好,指定马尔卡森公爵做他的向导。他们在伦敦白金汉街15号为彼得大帝安排了一幢漂亮的房子,可是彼得大帝和往常一样,对豪华的房子采取了鄙夷的态度。他搬到另一间简陋得多的房子里,同他的3个仆人住在一起。威廉三世到这狭窄住所来拜会俄斯贵宾时,被室内的臭气熏得几乎喘不过气,尽管外面正是冰天雪地,他还是只得请求彼

得大帝同意他把窗子打开。

几天以后,彼得大帝到肯辛顿宫回拜英国国王。他对王宫中价值连城的油画、壁毯以及各种摆设不屑一顾,只对一只测量风速的仪表发生了兴趣。马尔卡森公爵根据彼得大帝的要求,带他参观了科学院、牛津大学、兵工厂、作为监牢的伦敦塔、铸币厂、天文台和铸炮厂,还有各种工地、码头……对英国当时的君主立宪制度困惑不解的彼得大帝,还秘密地旁听了一次英国上议院的会议,他通过天窗的小洞看到国王端坐在宝座上,王国的贵族们也坐在凳子上。通过翻译,他大致了解了会议上讨论的情况,他很感兴趣他说:“听一听臣民们公开讲述真实情况很有好处,应该向英国人学习的正是这一点!”然而在彼得大帝的心目中,也只限于“听一听”臣民们的意见,最终的决策还是要由他来作,他仍然要掌握着让臣民们绝对服从的权力,不允许任何人有半点反对。

不久,彼得大帝对大都市伦敦也感到厌倦了,他搬到泰晤士河边德普福镇皇家工地附近的伊夫林海军上将家去住。他在这里使用斧头干活,和街头的工人们一起喝啤酒。他向工程师和技术熟练的海员们请教,在本子上迅速地记下他们的话。他说:“如果不来英国,我可能一辈子只会当木匠。”但是到了晚上,干了一天活的俄国人,便像在国内那样开始饮酒作乐,他们大声怪笑,扯开喉咙嚎叫,搅得四邻不安;喝醉以后胡乱地席地而睡,随手抓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间吃。他们在这幢房子里住了3个月,当伊夫林上将收回他的房子时,那仿佛遭到洗劫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门窗被拆下来烧掉了,窗帘被扯得一塌糊涂,上面沾满了痰液,珍贵的地板被撬开了,艺术大师所画的人物肖像被当成了练习射击的靶子,花园里的花坛全部遭到践踏,好像有一群战马在这里放牧过……伤心的海军上将气愤地请了司法警察来开列损坏物品的清单,全部损失高达350英镑——不过这笔钱没有由俄国沙皇支付,而是从英国的国库里支出的。

不仅如此,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还一再表示,能接待这样一位贵客,使他感到万分荣幸!他要求彼得大帝允许宫廷画家克内勒为他画像,以作为双方这次会见的纪念,并把彼得大帝在英国时驾驶过的“皇家交通”号快艇作为礼物送给了贵宾。彼得大帝则把一粒未曾加工过的大钻石赠给威廉三世作为回礼。

直到4月末,彼得大帝才回到荷兰与高级使团会合,启程去奥地利。在奥地利,他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是,在狂欢之后,彼得大帝不能不承认,这一次长达18个月的出访,并没有得到他预想的外交上的成果。西欧各国看不到支持俄国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次出访的主要收获,就是高级使团在国外招募了许多各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从船长、水手长到熟练水手,从医生、厨师到水利专家……总共有600多人。此外,彼得大帝还采购了大量物资:枪支、大炮、帆布、指南针、圆规、船锚、大理石、鳄鱼标本……据说高级使团在国外花掉了300万卢布的巨款!

不过,高级使团的这次出访,还有一个无形的收获,就是人的观念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收获对于俄罗斯更为重要。在这次长时间的游历中间,彼得大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祖国,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与经济文化落后、不断受到侵略威胁的俄罗斯进行对比,并且已经决定要按照先进的西欧国家的经验,在俄罗斯进行改革。

9.帝王故事 篇九

张献忠出生于贫困之家,少时读过一些书,长大之后也当过捕快、边军,后来因为犯罪差点丢了性命。灾难发生的时候,张献忠也参加起义军。因为读过书有谋略懂兵法,所以很快就混出头来,并渐渐的成长为一方起义势力首领。

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张献忠建都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然而这两人最后都败在了清军手中。张献忠盘踞四川的时候,清军向他招安,许以高官厚禄和子孙富贵,却都被张献忠拒绝了,他坚持抗清。

张献忠不降,清军自然强攻,豪格领兵作战,张献忠饮恨,并最终在凤凰山被一箭射中,就此离世。

张献忠怎么死的,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知道张献忠是否有后代,后代结局又如何吗?

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势力那么大,自然不可能没有女人和孩子。但张献忠的后人却记载不详,只知一幼子亲手被张献忠所杀。

据说张献忠当初决定放弃成都,北上陕西抗击清军的时候,为了妻儿不受污辱,亲自下令将他们杀死。“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除了这个被杀的幼子,张献忠是否还有其他儿子活命,又生活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张献忠除了亲子之外还有四位养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孙可望和李定国二人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弱,还同为张献忠养子,但两人却选择而来不一样的道路。张献忠去世之后,二人坚持抗清,并拥护永历朝廷。然而后来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孙可望失败继而降清,属汉军正白旗。

关于孙可望之死,众说纷纭。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孙可望于顺治十七年病死,但还存在孙可望被毒杀,以及随从狩猎之时被射杀的说法。

李定国在孙可望降清之后,仍然坚持抗清。永历帝死于吴三桂之手后,李定国悲愤成疾。他一直坚持在西南边陲抗击清军,直到顺治十八年病逝。

张献忠第三位养子刘文秀,随同李定国一同抗清,他在李定国去世之前病死。刘文秀留下一子刘震,李定国去世之后同李定国之子李嗣兴投降清朝。

张献忠最后一位养子艾能奇,随孙可望一同拥护永历朝廷。永历元年在出兵东川之时,中当地土司禄万钟埋伏,身中一箭。此箭乃毒箭,艾能奇就此去世。

10.古代帝王的传奇故事 篇十

如果不是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也许刘备只能编一辈子的草鞋,幸亏这个起义给了刘备一个机遇。当时,东汉朝廷派大军镇压起义军,各地的军阀豪强也纷纷拉起人马,以镇压义军为名,抢占地盘,扩充实力。刘备也趁机拉起一支乡勇,加入镇压起义军的行列,正是这次起兵,使得刘备有幸与关羽、张飞二人结识,并成为兄弟,留下了一段“桃园三结义”的佳话。

后来,刘备因镇压义军“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但随后,刘备就因鞭笞前来巡视各县,督察官吏并收受贿赂的督邮,挂印而去。他走投无路,便去投奔早年的同窗好友,幽州军阀公孙瓒,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在此,刘备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赢取世人民心,使得附近民众及各方人士纷纷来投奔依附。

上一篇:中百大厦青州店2周年店庆活动方案下一篇:改革开放广西经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