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的教案(通用9篇)
1.怀疑与学问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2.17 怀疑与学问 教案1 篇二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讨论并归纳:(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 虚妄()2,步骤()3.懒惰()4.启迪()2. 5.停滞()6.塾师()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 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
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9.提问:课后练习三。10.提问:课后练习四。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 常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怀疑与学问》 篇三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4.第五册怀疑与学问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议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5.九年级怀疑与学问作文 篇五
一个小区有100户人家,其中99户人家都安装了防盗门,只有一户人家没有安装。有一天,安装防盗门的99户人家都被盗了,只有没安装的那户人家没被盗,小偷在他家门口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你”。
信任,怀疑,在这两个不同的道路上,你会选择那一条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嘴里说选择信任,但是心里会选择怀疑,还要说自己是警惕性高。多么可笑!
你认识的人向你求助时,你多半会帮助他,少半会冷眼相待,但是我会选择尽全力帮助他,因为换个角度想想,我都不会太好受,更何况他了。我想,等他渡过难关了,当我们或者别的朋友向他求助时,他也会愿意帮助别人的,拒绝的可能应该会降低一点。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像下棋一样,要顾全大局,既要防守保护自己的领地,也要进攻对方将他的军,这样不是和做人一样吗?
6.怀疑与学问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4.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二、文题解读
教师提问,这个课题,表明了什么?表明了它们之间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知道,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心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
步骤(zhòu)...大儒(rú)譬如(pì)辨别(bi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2.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经常与贬义词一起使用。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
四、整体感知理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独立思考并写出各段段意,然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2.划分段落,归纳部分大意。师生交流: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深入探究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1.投影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3.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也……”。
教师点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观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试着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
六、思考练习
1.教师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以不能删去。
2.教师提问: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就深入了。(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众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七、本课小结
本文论述了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段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又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7.学问与智慧教案 篇七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8.怀疑与学问的教案 篇八
二.学会看衣服的质地。
三.了解衣服价格变化的特点。
四.对学生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五.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买衣服的简单常识,增加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二.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准备
一.几件儿童衣服。
二.购物清单。
三.准备若干个商业场所(表牌),以及各种衣服。
四.画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五.布置六个四人小组准备六个买卖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逛街”
展示课件(今天,我逛街。)
师:同学们,“我逛街”的活动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活动结果吧,拿出活动题,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活动。
活动二:“怎样买衣服”。
1.衣服质地的选择:
2.分小组活动。
3.衣服的选择:
(展示两件不同的衣服)
师:比一比,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能说说原因吗?
指名回答。
师:在购买时,也应该根据家里经济条件来定,先做合理的计划再购买。
4.了解价格的变化
5.学生实践。
师:我们既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又参加了讨论和总结,肯定收获不少。让我们再次走到市场上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火爆的商场)。
师:这多的商品,同学们想进行一次模拟的买卖活动吗?
生:想。
师:我宣布活动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
师:请说说你在刚才的活动中用了哪些买东西的学问?
指名回答。
9.怀疑与学问作文300字 篇九
但这种怀疑也只有以谦虚为前提,那才算得上是具有十足的分量。不然,见到别人的论点、学说和传闻,闭起眼不理睬,心里起疑,毫无接受之意--这类怀疑,同骄傲自满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试想,李四光若心中无底,光凭一股爱国热情坚持说“中国贫油”是错误论调,那是不会有人相信的,也没有石油会冒出来。这样的怀疑。又有何用?
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充满欢快朝气的年轻人后来竟一举推出了《羊脂球》--那个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他默默地听我们的谈话,然后他的作品源源而出,显出了炉火纯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说,《羊脂球》的响誉文坛,是谦虚好学的结果。
作为一个淘金者,不仅要用他的左手,也要用其右手。
如果我们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苏联专家的“中国贫油论”唯唯诺诺,那一个堂堂大国将继续面临石油资源贫乏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李四光站在了怀疑这一伟大的立场上,终究用自己的学识针锋相对地与“贫油论”“干”了一仗。他的怀疑,最终引出了中国大地下沸腾不已的油源。
淘金者用他的左手--谦虚,挖取了带金的泥沙;用他的右手--怀疑,筛去了无用的泥沙,淘出了灿灿的纯金,甚至,把它打造成光芒四射、无与伦比的首饰和金器。
【怀疑与学问的教案】推荐阅读:
怀疑的反义词07-05
有人说一味的怀疑范文09-04
钓鱼的学问作文06-30
养花的学问作文06-25
学问的名人名言07-30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08-18
剪枝的学问6月反思06-28
《搭配中的学问》反思09-05
以生活处处有学问为题的作文11-10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读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