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

2024-07-21

利率市场化(精选8篇)

1.利率市场化 篇一

从信用与利率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而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时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在手段上更为灵活,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例如在2010年我国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上调至2.75%,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31%上调至5.81%,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3%上调至3.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

2.88%上调至3.3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

三、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整的金融市场为基础。

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2.利率市场化 篇二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更协调、更加有效率”。它本质上就是以市场取代货币当局成为利率定价主体的过程,形成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市场利率波动

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而且之后会随市场变化不规则地波动,而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变动趋势,而且在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这种利率风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净息差收窄

存、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也绝大部分依靠利差收入。但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预计会有攀升。而对于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有趋同趋势,一些优质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共同争取的焦点,商业银行可以为其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走向的逆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收窄。

目前,中国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高,一旦利率放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并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和银行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威胁到银行的财务稳健。

(三)利率市场化将带来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是政府变动利率的风险,其自身不存在利率定价问题。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商业银行可能会对不同的客户根据其贡献或者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由于无法获得客户的完整信息以及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将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农行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缺乏强有力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每次利率调整也都由央行决定,因此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在管理观念上,对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重规模扩张、轻价值管理”的观念依旧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利率走势的主动分析并做出反应。

同时,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利率风险意识薄弱,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同步提高。

(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来衡量利率风险,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及时调整以规避风险,但目前农行利率风险识别、测量机制的建立还相对滞后,没有系统形成一套健全的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度量再到风险处理的完整利率风险管理流程,这是制约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

虽然农行已积极主动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稳健经营利率风险管理核心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但在科学的风险计量和严格的监控制度方面机制仍不健全。

(三)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定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行已经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业务的期限错配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属于负债敏感型,由此造成的短期内利率大幅上升,使银行负债成本急剧加重。二是在利率结构上,产品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行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往往忽略了利率风险的存在,没有完全发挥通过金融产品定价来锁定利率风险、全面覆盖成本的作用。

三、探索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如何管理和防范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是农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管理方法。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在利率风险管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针对农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开展审计

针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早在1997年就公布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二项原则,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辨别、测算、监控利率风险头寸。具体内容主要有:董事会应审批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监控规程,并应定期听取银行利率风险状况的汇报;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银行业务结构及其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规模较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设计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银行应当拥有风险测算系统,该系统应能够及时发现利率风险的所有重大根源,按照自身业务范围估算利率变动所将造成的影响;银行必须拥有能够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要的信息监控报告系统,定期向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报告等。

处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具体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时,应结合《原则》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用以监控利率风险,保证所有交易和利率风险均能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该机制应独立于银行的其他业务,避免利益相互冲突,明确责任分工;是否有明确负责利率风险的个人或部门,其工作范围及分工是否明确,并与业务部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各分支行是否及时上报本行的缺口头寸或风险值,并做好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报告工作,为总行利率决策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对策提供依据。

(二)评价农行净息差管控机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农行未来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净息差产生的变化,因此如果能对息差变动进行科学的管控,那么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和管理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为保持净息差优势,农行已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净息差管控机制,以全行净利润增速确定净息差控制目标,并以量价结合的方式细化分解至各业务领域及相关条线和分行。在利率风险审计工作中,应将这一净息差管控机制设计、传导及运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评价其在具体使用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情况变化的科学认识,确认其净息差控制目标是否合理;通过对已设定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分析其指标体系设定、分解是否合理,是否及时根据内生、外生变量对净息差的影响,及时采取预调、微调措施,保证净息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沟通访谈、流程测试、抽样测试等方式在分行层面进行调研,评价该机制在分行的传导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落实净息差管理目标所起到的作用;最后综合净息差管控机制的整体效果评价其是否为农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作用。

(三)开展利率定价模型运行情况审计

利率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利率风险的度量,即关键在于了解农行目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合理地进行利率定价以覆盖其风险。为改变现有贷款定价模型测算结果定价指导作用有限的现状,给前台部门提供一套可靠的、可用于指导并约束定价的方法和标准,农行正积极实施定价管理机制转变,并最终全面实现定价模型测算结果的约束性作用。

新的定价模型以成本加成为基本原理,考虑中间业务收入、存款收益之后,实现全面覆盖各类成本之后的底线定价水平。这一模型在建设和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样应该作为利率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首先,应将利率计算中所使用各类成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为审计要点,分析模型成本影响因子的考虑是否完备,其计算过程及取值是否合理。如模型是否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识别、区域因素、资金供求及规模限制对利率的影响;其数据来源是否准确可行,且与现实无太大差距;在“其他成本”中还应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计量等。其次,在审计方法上,可以通过审阅运行报告、监控报告等资料,结合前台部门访谈、调研等方式,确定模型计算所得利率是否符合市场实际、满足客户需要以及在不同地域及行业是否通用等问题。如同业竞争、谈判技巧、经营目标等现实定价因素影响与模型定价是否有较大差异,导致模型定价流于形式。最后,还应关注如果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利率有较大差距,是否根据情况定期增减或修正了定价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并建立起利率风险缺口分析机制,切实提高利率定价测算技术,增强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

摘要: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稳步快速推进,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必须强化和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内部审计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应当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净息差管控机制以及利率定价模型使用等领域积极开展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发挥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利率市场化 篇三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风险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经营危机。即使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成 功的美国,许多金融机构也因不适应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频繁波动的冲击而纷纷倒闭。美国从 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 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 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年至1991年期间每年平均倒闭 银行200家,最多的一年竟有250家银行倒闭。而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倒闭的数量特别少, 比如从1943年至1974年,停、关的银行都不到10家。为防止我国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商业 银行必须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办法,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的 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根据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通常面 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成熟期错配风险、选择权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几类 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均有体现。

成熟期错配风险。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 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失衡,存款中定期存款 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在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利率敏感性 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调往往会减少银行的净利差收入。

选择权风险。多数存贷款合同都含有与利率相关的各种选择权。在利率上升时,存款客 户可能会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的利率重新存款;而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 有可能提前还贷,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重新申请贷款。这都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基本点风险。在利率放开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 趋势。在以利差收入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这一趋势给我国银行带来的冲击是不言 而喻的。

收益曲线风险。一般而言,长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的斜率是正的。但在 经济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由于在成熟 的金融市场上,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为基准来制定,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 的长期未清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降低甚至为负。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巴塞尔《利率风险管理原则》指出,商业银行稳健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四方面 内容:一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妥善监控;二是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 序;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四是完善内控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这是 国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普遍要求。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对 利率风险认识不充分,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没有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缺 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办法和技术,也缺乏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更谈不上建立模型化的利 率风险计量系统以及实施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不断加快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呼唤利率风险防范机制的尽快建立。

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德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德国的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风 险管理部,专门负责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分析,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各种风险 方面的信息,便于作出合理的决策。在我国,为了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应当把利 率风险管理职能赋予某一部门(如风险管理部)或者设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应负责研究利 率风险问题,制定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监测和管理利率风险。

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和分工,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定价程序,在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初步方案应由存 款管理部门和贷款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并吸收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参加评审,由总行最高管理 层确定。通过逐步探索,最终要根据银行各分支机构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 建立既能控制风险,又具有效率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做好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尽快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 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利率自主定价权后,竞争方式将由非价格竞争 为主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信贷风险程度、银行经营成本和 综合收益等因素,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需要银行的真功夫,包 括对资金成本的核算,对综合收益的预测,对资金供求关系的分析,对业务风险程度的评估 以及营销竞争策略的研究等方面。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缺乏利率定价的经验,因此, 要抓紧做好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和需考虑的因素,建立利率定价模 型,提高利率定价的效率和水平。

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 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可以通过借鉴宏观经 济管理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根据对利率的预测和市场变 化情况,及时对有关金融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对市场利率变化的科学预测能力、综 合分析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要充分利用本行的有关数 据资料,如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 等,采用国际银行业通用的重新定价法或模拟法进行分析,并设计出各种降低利率风险、增 加收益的方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面对愈发市场 化的利率体制,西方商业银行创造出许多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 率互换等,值得我国借鉴。但在具体运用这些风险防范工具时,必须注意各种工具的不同特 性:利率期货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利率互换比较适用于规避由 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因 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并注意各种工具的搭配组合。

拓展经营领域,大力发展非利差获利型中间业务。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90%的经营收 入依赖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承受的利率风险较大这一现实,从规避利 率风险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应增强金融产品创新意识,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 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

4.利率市场化 篇四

【摘要】来央行多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会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利率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下的利率定价现状,包括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情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内部利率定价机制,并就商业银行当前的利率定价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的差别也逐渐凸显。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定价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相对健全。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则较为粗放,目前基本上是简单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未科学制定和使用定价模型。

(一)利率定价机制

中国银监会发放的同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主要以资产负债部或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利率管理办法,日常定价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总行利率授权范围内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以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利率定价管理组织体系,统一制定产品定价政策。以浙江稠州银行、河北武强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主要由总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利率政策,分支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并未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内部授权制度及相应的利率定价模型。

(二)人民币存贷款定价方法

(1)贷款定价方法。由于我国贷款利率放开上限较早,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贷款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公司贷款和贸易融资已实现依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建立了基于RAROC的.定价模型。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多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法,利率浮动比例的确定主要参考历史和经验判断,缺乏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

(2)存款定价方法。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定价普遍缺乏模型和系统支持。206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逐步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仅对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适当上浮。二是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商业银行一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三是以地方性法人银行、信用社为代表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1倍。但也有少数地方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地区同业竞争情况未上浮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四是部分银行根据本行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按金额区别报价。

此外,各商业银行在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化定价,主要考虑市场利率、同业竞争和客户综合贡献率;同业定期存款采用shibor加减点方式定价。

(三)内部利率定价机制

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采用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逐笔匹配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计价结果直接入账核算,并体现在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中。对于市场化产品,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对应的市场价格,结合各行自身策略调整确定。而对管制类产品,则一般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通过统一的内部资金定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在总行统一管理,加大了总行政策传导力度。

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依靠外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结果用于经营单位利润考核。此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产品和利率市场化产品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根据外部利率基准变化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普遍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上存资金、二级准备金、备付金等,缺少定价模型及信息系统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有的利率定价管理现状来看,对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贷款投放大幅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平稳运行。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5%,比年初下降0. 31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为33.19%,比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年项目贷款投放较多,20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3%,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1%。这种信贷结构表明国内商业银行贷大、贷长问题突出,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盲目追求贷款低风险和稳定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急需提高。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农村信用社、城镇银行等地方性、区域性银行的定价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多数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这种客户结构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更高。二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贷款定价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执行统一利率,差异化不明显,无法体现不同客户盼风险溢价,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三是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为依赖存贷利差。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0910-600r6,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降至60%左右,但多数小型银行对信贷资产和存贷利差收入的依存度仍在80%左右,短期内难以承受利差大幅收缩的冲击。

(二)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11月之前,虽然经过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适应和锻炼,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逐步形成分层报价格局,但各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多数小型银行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浮到顶,仍延续抢市场、扩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利率定价的财务约束意识不够,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一旦人民银行继续扩大或取消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继续影响甚至阻碍小型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是存款利率定价易受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影响。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紧张时期,各银行为争夺存款、稳定客户关系,存款定价往往屈服于市场压力,出现不合理定价现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型银行关注存款利率上升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但也担心存款流失引发流动性风险,其存款利率定价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大。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以及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属于卖方市场,银行有条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选择贷款定价,实现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控制在75%以内,存贷比制约银行的贷款投放,一旦存款流失,存贷比将很可能超标。因此,面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承担着效益性、合规性、流动性等多项职责,其利率定价很难用简单的定价方法和模型确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更加困难。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二是利率定价政策仍比较粗糙,有待细化;三是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四是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定价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仍显不足,在市场要素变化时,难以迅速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波.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金融监管研究,,(10).

[2]韩松.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篇五

6月8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双管齐下着力阻止经济增速再下滑,向市场发出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决心的信号。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此外,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这是人民银行从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也是央行第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各大银行的浮动利率于6月10日已经呈现。浮动后,最高的银行一年存款利率达到3.575%(调整后基准利率的1.1倍,浮动区间上限),最低利率为3.25%(调整后的基准利率),五大行仍维持目前的3.5%(调整前的基准利率),但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4.65%和5.1%。

目前按照最高限标准来执行的大部为城商行,广东华兴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吸引存款,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75%,比五大行的3.5%高出0.075个点。北京银行虽然没有调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但是却将活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即0.44%。

二、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的意义

(一)这种双管齐下的减息政策说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严峻性,政府希望用更有力度的信贷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国内经济复苏。

(二)这次央行减息其实是一次不对称减息。因为,不仅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有很大差别,比如活期存款利率仅下降0.1厘,而5年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4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

(三)这样的不对称减息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次不对称的减息,就是通过存款利率上浮及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扩张来缩小银行利差水平,减弱国内银行的政策性获利。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

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而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因为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扰。

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成为一种长期化的趋势,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三)存款争夺从暗到明。

之前,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浮只不过是将部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整体成本并不会明显提高。从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开启,必然会加剧各家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银行之间的差距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拉越大。降息后,贷款利率降了,而存款利率如果不变的话,对银行的息差会有很大影响。但城商行存款少,压力不会这么明显,所以会更愿以高利率来吸引客户。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存贷降息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下滑。此次降息后,净息差的萎缩对银行业绩形成了较强的压力,会进一步导致理财收益的下滑。

(五)竞争加剧,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利差缩小,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促使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然而此次降息对大型银行更为有利,因为大型银行的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高的3.575%也比大银行的3.5%高不了很多,储户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么小的差额而转移存款。

(六)积极影响:

1、扩大利率浮动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权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价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

2、从表面来看,存、贷款同步减息维持了名义息差,但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却让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见真章,从而促使金融部门更有效率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有真实需求的部门,如产品有市场却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等。这正是央行以减息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所在。

3、提高存款利率对小银行的影响不能一概定论。一般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在资金定价方面空间可观。但是,这与地方经济又息息相关。如果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中小银行在当地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那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对于该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是,若当地民营经济不活跃,以大中型国企为主,中小银行在贷款议价中无定价权,那么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银行经营。

4、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小银行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浮动空间来揽储,这样其竞争优势得以体现,市场上将出现差异化的利率分布,而这将显著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然而,同时出台的降息政策有效缓冲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这一刻处于改革中的银行而言,感受要比没有降息政策来得轻一些,而且在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大影响的前提下,给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以时间和空间。

四、应对措施

(一)追随式利率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小银行跟随大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种行为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比较强,小银行根据其价格参考定价,至少能保证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

(二)突出特色,做强自身的传统信贷业务。

在传统业务能力升级方面,中小银行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为争夺市场,大型银行会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大银行的资金成本更低);二是中小银行通过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的步伐将更为艰难。

(三)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而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又更显落后

(四)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差的短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打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发挥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走差异化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挑战的背景下,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投行、理财、资金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无疑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对资本消耗较少,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约束下,银行力求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等轻资本消耗业务谋求转型。

6.利率市场化谁是赢家 篇六

央行发布《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仅回顾了20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绩,而且对今年金融改革中“存款保险制度”“企业及个人大额存单”都进行了阐述,利率市场化仍然是金融改革的主线。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政府放开对各种利率的行政控制,建立起以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市场化决定机制,进而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都已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而通过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存款收益也已经可以绕道市场化。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看似只差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改革目标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实现。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并未明显提升,本应受惠于利率市场化的民间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更大挤压。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拉长了资金投放的链条,而且降低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还明显增加了整体金融风险。

那么,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经济体对资金成本的敏感性,提高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改革目标在1993年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就已提出,从199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过程一直在进行之中,至今已经。刚刚过去的年显然是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一年。2013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者,而本应受惠的民营经济却在高利率环境中受到了严重挤压。”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指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还没有构建完善。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在于通过资金约束的硬化来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筛选,从而让回报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企业因得不到资金而倒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倒闭破产恐怕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看到,当触及实体经济的现有利益格局时,我们没有通过金融改革来倒逼实体经济变革,而是出于实体经济维稳的考虑扭曲了改革的本意。比如政府对许多资产的隐性担保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也变得模糊,进而令利率水平不再正确反映微观绩效。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国经济对资金需求缺乏价格敏感性,只有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不太顾及资金成本,其资金需求并不会因为利率走高而明显减弱,货币当局仅凭利率调控很难控制流动性投放。今年1月份的市面资金充沛,按理说贷款利率应该会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更加活跃,PMI(采购经理指数)也会上升。可是实际情况是,1月份的融资利率仍然维持高位,中小企业“钱紧”,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润很高,银行的流动性没有流进实体经济,主要在金融机构中打转。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我国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不遵循市场规律,那些有政府背景的过剩产能企业、地方债支撑的部分项目以及不会破产的信托产品,无所谓信贷利率的高低,使得储户的存款滚在这些风险越来越高的影子体系中,没有支撑真正产生价值的实体经济。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讲,政府的隐性担保弱化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敏感性,单纯的投资冲动缺乏风险制约,导致资金需求饥渴,推高了利率水平,让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侵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机会,还在金融机构中造成道德风险横行,越胆大发展越快,造成更严重的资金错配。利率市场化的资金配置作用只有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良好发挥,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政府的管理边界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体制问题以及央行对于通胀指数、货币数量投放的控制等都是与之配套的.改革保障,这是一整盘棋,需要统筹对待。下限放开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试运行一个月后正式运行,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在市场领域,打破利率管制一直是金融创新努力的方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的资产配置大部分投向银行的协议存款,让资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高于银行给出的利率回报。这些产品本质上是货币基金,是在存款利率管制背景下消费者的绕道选择。

目前,国内约有100万亿元的储蓄规模,其中有十几万亿元是活期储蓄,而货币基金的规模只有4000亿~5000亿元。比照美国,如果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平起平坐,那应该可达到40万亿~50万亿元的规模,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在影子银行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2013年年底银行的揽储冲动加大。对于大额存单,多家银行都采取了“一浮到顶”的措施,即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的政策。进入以后,银行步子就迈得更大,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利率上浮加上所送的礼品价值,使得存款利率相当于上浮了14.9%。各家银行虽然官方的网站挂牌利率政策都没有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期限、品种“一刀切”地确定利率,而是根据区域、客户等具体情况采取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定价策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

在市场的倒逼下,存款利率管制放开恐怕也不会太远了。当然,利率市行化的运行还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很多具体操作中的障碍。比如在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0.7倍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存款基准利率,且明确按该基准定价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推出贷款基础利率(即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之后,央行也未就旧基准与新基准之间如何平稳过渡和衔接做出明确规定。这给银行未来的贷款管理带来很大的隐形风险。无论如何,在未来几项主要金融改革中,利率改革是基础和前提。如果利率市场化进展不顺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金融冲击会大为加强。

对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好处,我们有很多理论化的美好描述。例如,资金价格充分反映微观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特性,引导金融资源配置,进而带来实体经济的市场化变革。但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大步推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让人担忧。“看似更加市场化的行为却并未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仍然是资金投放的最大获益。

7.利率市场化 篇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标准久期模型

引言

利率市场化即为利率自由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具体来说,即政府或者货币管理当局放松乃至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的行政管制利率水平及其结构主要由供求状况等市场因素作用形成的过程。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直接表现为进行利率调整的频率加快。从1978 年开始,我国逐步改变了过去长期维持较低利率水平的做法,转而实行由中央银行直接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一定百分比范围内自行调节存贷款利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形成机制,并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整体改革最为关键的环节。2011 年3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实现,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阶段。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是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许多变数,对其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水平形成了机遇与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带来了风险。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货币资产经营机构,以服务于赤字和盈余单位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形成了大量期限不一致的资产和负债,这具有较大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的大量表外金融工具,也增加其经营的风险。而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这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家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一直采取金融抑制的措施,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利率实际为负,而一旦利率管制取消,即实现利率市场化,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会呈平行上升的趋势,使实际利率由负变正,并达到与市场利率相近的水平才趋于平稳。如2004 年10 月29 日起,我国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存贷款利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到2008 年才有所下降(排除2008 年金融危机因素影响)。另外,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有所缩小,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导致利差有所缩窄,而长期利差缩小表现尤为突出。可见,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二、利率风险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一)理论

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指银行为了衡量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而对一定时期内即将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测的方法,这样的资产和负债被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其差额即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经常被用于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如果某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为正值,说明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在利率平行上升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大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在利率平行下降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小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因此,银行在预判了利率的变动方向后,可以对通过各种工具对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二)11 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各银行2013年上半年年报。

单位:%

数据来源:各银行2013年上半年报。

实证结果及分析:

1.从图1 可看出,11 家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其他10 家银行的3 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都是为负的,即银行的短期有息负债大于短期生息资产;另外,四大国有银行的负债缺口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建设银行的3 个月内的负债缺口最大。而长期(1 年以上)的资产缺口都为正,即银行的长期生息资产大于有息负债。

2.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所以利率市场化初期必然会出现利率水平的升高甚至是骤然上升的现象。商业银行维持短期负债缺口将面临风险,并遭受短期的损失,而获益的长期资产则由于其长期性,收益并没有实际得到。随后,利率将逐步下降,回归到市场利率水平左右,银行维持的长期资产缺口将使银行遭受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而获益的短期负债缺口带来的收益并未能弥补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可见,银行应该根据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其资产与负债的分配,即调整资产缺口与负债缺口,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3.根据表2 显示,大部分银行短期(指3 个月内)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可见它们并没有采取措施使其短期负债缺口减少和长期资产缺口缩小,即使短期和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更靠近1 或短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更加频发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因此,各家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各利率敏感性系数更接近1,以降低损失。

(三)敏感性缺口法的优缺点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原理易懂、简单明了、计算方便、容易操作。但只是对利率风险粗略的估计,存在很多不足(Brewer,1985)。首先,它假定给定时段,所有头寸都同时到期或重新定价,各个时段中加总程度越高,信息损失就越大,估值的精确性也就越低。其次,没有考虑利率变化的期权性风险,也没有反映利率变化对非利息收支的影响。

(四)风险测量方法的补充———久期模型方法

久期,又称为持续期。其主要分析的是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净值的影响,在管理策略上与敏感性缺口存在不同,其对缺口管理的策略是完全相反的。因为久期模型相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具先进性、复杂性,所以我们将会用久期模型方法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法进行补充。久期分析可以使用精确的久期,也可以使用基于重新定价法计算的久期,后一种方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定义的标准久期分析方法。

由于我们无法得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详细数据,所以我们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直接使用财务报告披露的重新定价缺口的数据来计算久期缺口。首先,基于重新定价法中各时段中资产和负债的久期,估算出各时段的敏感性加权因子,然后,再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通过久期的计量,我们可以分析银行的经济价值,久期越大,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会更大。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需要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收益率为5%,使用离散复利方法计算久期和修正久期,未考虑凸性。从基于巴塞尔委员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可以看出,期限长的缺口的久期更大,其经济价值的利率敏感性(敏感性加权因子)也更大,因此对银行的经济价值的冲击也越大。而通过久期缺口可以有效度量利率风险带来的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银行的缺口时段与巴塞尔委员会5 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6 附录4 中的时段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全部直接套用附录中的加权因子。

(基于 2013 年上半年报告缺口数据,单位:百万元)

表2 是通过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 基点中国交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1 个月的缺口和1—5 年的缺口为负,其他缺口都为正。利率上升200 基点,1 个月缺口和1年至5 年缺口的经济价值上升,其他缺口的经济价值都下降。由于期限长的缺口久期更大,对利率更敏感,因此,加总的结果是中国交通银行的经济价值会下降21 866 百万元,相当于2013 年6 月30 日的资本净额下降5.492%,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20%限额以内。

实证结果及分析:

1.表3 是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基点我国11 家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其中两家银行因缺乏数据所以暂无资本净额的变化值),压力测试的结果是11家银行的经济价值都会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前5 家银行是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为-20.02%、-18.45%、-17.05%、-14.34%和-13.81%,农业银行已超过20%的限额,所以,当利率上升时农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大。而下降幅度较小的是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

2.结合之前的利率敏感性系数表,1 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系数最大的前5 家银行是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由此可以看出,这5 家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明显偏向长期,久期缺口较大,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大。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短期,久期缺口较小,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比较小。

3.根据表3 可得,11 家银行的经济价值变化都为负,说明其缺口现金流偏向长期,而且长期正缺口较大。由表3 可知,期限越长、久期越大、资产价值越大,即长期正缺口越大,则当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下降就越大。所以,若商业银行要在利率上升时保持其经济价值不变或上升,就要在短期内保持正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为正,长期内保持较大的负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增加。

4.对于下降幅度最大的农业银行和下降幅度最小的民生银行,我们可以对比它们的不同点,民生银行是11家银行中3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系数唯一为正的银行,短期内的利率上升会使其净利息收入增加,而且其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短期,久期缺口较小,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比较小。农业银行则相反,由于其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所以,在利率上升初期会遭到较大的损失,另外其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长期,久期缺口较大,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下降幅度较大。

(基于 2013 年上半年报告缺口数据,单位:百万元)

8.利率市场化 篇八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一、引言

自1996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利率市场化全面改革阶段,并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及金融债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大额外币利率等。特别是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下限管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由各银行自主决定,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值得农信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认真思考。

二、农信社利率定价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贷款利率定价能力较为簿弱

日前,大多数县级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采取法定利率加点浮动的贷款定价方式,基层信用社仅遵照执行,大多没有定价主动权。贷款利率定价方式简单,普遍实行“一刀切”定价机制。虽然也有部分联社细化了贷款利率定价办法,实行差别化管理,但没有考虑贷款资金成本、风险补偿等因素,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在定价前虽进行简单测算,但缺乏事前细致的调查分析、事中科学的研究、事后运行效果的跟踪反馈,极易产生利率定价风险。同时,受自身定价能力欠缺影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普遍较高。从凋研情况看,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利率定价高于其他所有金融机构,因此在竞争优质客户时主要参照市场利率水平;个人贷款利率定价仅低于邮政储蓄和小贷公司,执行利率仍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2.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健全

一是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贷款利率定价部门或专门的利率定价岗位,这样就不能对贷款利率定价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二是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使得信用社只有选择一些粗线条的单一指标对贷款对象进行划分;三是贷款利率定价的趋利性较为严重,只考虑自身盈利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和自身的资金成本等因素;四是对于贷款利率定价缺乏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3.贷款利率定价风险意识不强

日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主要参照人民银行法定基准利率,较少考虑经营成本、贷款风险等因素。在农村贷款市场竞争尚不够充分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即使发生因利率调整形成利率期限结构错配,也不会从利率上去找原因,易酿成利率风险。如从以前调研结果看,部分机构的贷款执行利率在人民银行多次调整法定利率后仍多年不变,始终如一。同时,不能对利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能定期对贷款利率风险形成评估报告,抵御利率风险能力较弱。

4.缺乏专业的贷款利率定价人才

当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对贷款利率定价重要性的认识,就更谈不上重视利率定价人才的挖掘、引进和培养,形成了贷款利率定价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人员只能较粗放、较主观的进行贷款利率定价,不能较精细地进行科学定价和风险控制,对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较弱。

三、完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的建议

1.建全和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建议省联社加强对宏观利率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全省范围内统一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指导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开展贷款利率定价工作,避免出现系统内恶性竞争,有效提高利率定价水平;二是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各级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程和监控约束机制,加强对市场各种信息的收集,搞好对市场利率变化分析预测和利率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三是强化贷款利率定价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相应检查监督制度,确保贷款利率定价有理、有据、有因、授权有度,防止人情定价、主观定价等现象产生。

2.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的风险管理

一是把利率市场化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之中,防止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陷入高负债、高风险经营;二是建立利率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三是建立利率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省联社要负责利率风险评估和防范,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通报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引导基层联社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规避利率风险。同时,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积累,为基层联社提供与贷款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为贷款利率定价提供基础保证。

3.要重视贷款利率定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基本业务技能的培訓

一是重视贷款利率定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日前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专业人才储备方面还较为缺乏。因此,要通过招聘、选拔等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或向专业银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聘请有一定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讲解等具体形式,深入扎实地开展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的培训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信贷人员对贷款利率定价相关指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贷款利率定价总体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利率定价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琦,张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西部金融,2009年11期

[2]陈琰,许非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问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3]黄玉娟,刘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上一篇:支教工作小结下一篇:运输管理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