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

2024-10-02

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共12篇)

1.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 篇一

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传染病管理:感染传染病的人,建议在医院或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痊愈才能出院或离家;对于感染传染病的动物,控制在一个区域内,必要时进行捕杀、焚烧、深埋。切断传播途径:对传染病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进行全面消毒;在公共场所及家居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对局部空气进行消毒;理饮食,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有非特异性措施和特异性措施。非特异性措施包括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注意卫生习惯;均衡营养;改善居住条件等。特异性措施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通过给易感者注射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迅速、短暂的保护作用。而主动免疫则通过注射(或服用)某种传染病的疫苗、菌苗或类毒素,使易感者体内产生免疫力,在我国通过在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一类疫苗(免疫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预防传染病,二类疫苗如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接种水痘疫苗预防水痘、腮腺炎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等。

2.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 篇二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导致个体发病, 并可在群体中通过各种方式或途径形成传播和流行的疾病。

2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

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接触性传播。

3 传染病的预防

3.1 平时的措施

3.1.1 各学校应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组织机构:

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指定专 (兼) 职人员负责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 并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和登记本;学校设立卫生室, 并配备相应的器材和应急药品。

3.1.2 学校的疫情报告人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在校内发

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或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时, 要指导学生立即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同时要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1.3 学校要建立晨检、缺课原因调查制度, 要及时掌握因病缺课学生的情况,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 应及时报告。

凡患有急、慢性传染病并在传染期内的学生不得到校上课。因病请假的学生, 复课时要查验医院康复证明。

3.1.4 要严格执行小学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

小学每年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对入学新生的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 对流动人口及外地儿童要进行重点查验, 使学校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降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3.1.5 要结合学校的健康教育, 针对教师及学生开展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的宣传, 提高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保证教室符合卫生要求, 班级人数合理, 冬春季要增加教室及学生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频次, 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1.6 有校办医院和卫生室的学校要建立消毒及隔离制度,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3.1.7 要加强对校内食堂及学生饮用水源的管理, 保证各种食品、饮

用水符合卫生要求, 食品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 有自备水井的学校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 要按要求进行水质消毒及处理, 保证供水安全。

3.1.8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是做好校园内的环境卫生, 包括消灭四害 (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以及蟑螂等有害昆虫;

对饮食、水源、粪便加强管理或无害化处理;不随便倒垃圾, 不随便堆放垃圾, 并对垃圾及时处理。

3.1.9 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校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卫生防病知识

宣传教育, 同时要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在校学生的计划免疫年龄组接种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免疫接种工作。

3.2 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3.2.1 早发现:

强化晨检制度。在传染病流行季节, 还可增加午检。对可疑者应由校医做进一步检查、确认。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 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3.2.2 早报告:

有关科室的医师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3.2.3 早诊断:协助卫生部门采样、调查, 使之能尽快做出诊断

3.2.4 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2.5 早治疗: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 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 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

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疾病监测、疾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及疫情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在监测方面, 要向卫生部门提供本学校的人口资料、发病资料;通过晨检等各项措施, 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做好疫情登记等工作。在卫生部门进行疾病流行因素调查时, 向卫生部门反应各种可疑线索, 提供卫生部门需要的各种资料, 协助采集各种可疑样品。

3.3 在疫情控制方面, 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3.3.1 协助对病人的隔离治疗, 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医学观察, 根据需要提供名单或提供场所;

3.3.2 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 做好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工作;

3.3.3 协助在易感人群中开展应急预防接种;

3.3.4 开展应急的健康教育, 要告诉学生该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早期症状、预防措施等, 同时要注意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4 关于新发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 的预防工作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 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 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 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 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损伤, 导致死亡。

5 个人防护措施

5.1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等) 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5.2 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5.3 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 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5.4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5.5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6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5.7 预防可采用中医药方:防甲型H1N1流感凉茶药方。

5.8 疾控中心建议, 出现染病症状后, 最好在48小时内服用流感病

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 这样可以使病情减轻、更快康复, 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童若雷, 周沭仁.金华市1416所学校食品卫生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2]张颖, 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3]陈武, 欧剑鸣, 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监测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4]陆朝国, 高岚, 李学等.贵阳市学校及托幼 (园) 所传染病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韩建康, 金玫华, 沈建勇等.湖州市学校传染病防治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1990.

[7]卫生部, 教育部.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2006

3.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G478;R183

学校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之一,一旦出现传染病,则极有可能大肆蔓延,引起学生感染,对校园内部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近年来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各类传染病在不同学校内部的暴发情况有所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校园内部的管理,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双重折磨。为了减少常见传染病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维持校园内部良好的教学秩序,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了解传染病及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传播。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一)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鸭、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腮腺炎、结核等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有效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3.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二)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包括现在的H7N9禽流感,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鱼、吓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2.尽量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特别是每次接触畜禽类动物后及每天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以免抵抗力下降。

6.不吃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不对人打喷嚏;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

8.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11.学校发现发热(特别是体温超过38°、咳嗽等症状)及出疹学生必须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凭医疗机构返校证明复课,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还要做好缺勤的学生统计工作。

虽然传染病种类繁多,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校园内常见的传染病,学校除了做好预防与控制,也应从监督、制度、管理等层面上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学校如何预防控制传染病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1.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2.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

(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3.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意义 篇四

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等 其他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腮、流脑等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的高热(>38.5℃)、全身酸痛、咽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减少。

诊断:未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的相似患者,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诊断

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2.水痘

主要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疱疹(初期为红斑丘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 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加强水痘病人的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14天。3.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1-2日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使下颌骨边缘不清。最佳的预防措施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流腮疫苗。加强流腮病人的隔离,隔离至发病后21天。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其中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出现柯氏斑为特征。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5、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6.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口腔粘膜如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患儿常因疼痛流涎拒食。7.猩红热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通常2~3天

临床表现: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咽峡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皮疹(皮疹初呈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草莓舌”、“杨梅舌”。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疲劳,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加衣服。

2、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

3、每天早上起床后注意开窗通气。

4、发生病例后,要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喷洒消毒剂。

5、探望病人要注意自我保护,带口罩。

6、把好“病从口入”关。

5.学校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 篇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应急预案。我们该怎么去写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1

根据教体局的文件精神,为加强我校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有效应急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保障我校教学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一、成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

组长:江廷明

副组长:张付显

成员:全体教师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及时准确掌握全校师生身体状况,协调和组织全校力量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紧急处置,确保对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保健教师负责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日常工作。

三、建立校长、各处室、班主任、学生通讯联络住处网:

建立学校与教工及家属单位信息,保证通讯畅通,能及时取得联系。

四、预防措施

1、坚持晨检,严禁体温在38℃以上师生进校,如遇班上有38℃以上的3位同学有同种症状,应立即由保健教师上报卫生院防疫站和教育局。

2、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整洁。

3、坚持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4、保证在校学生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同时做好预防接种证的.登记工作。

5、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并不能歧视他们。

6、谢绝外来人员(包括学生家长)进校。

7、利用黑板报、广播、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广泛宣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五、传染病应急事件的处置:

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立即做到:

1、迅速将该病人隔离,对该病人所在班级、楼面隔离消毒。

2、保健教师对该生所在的班级及任教老师密切观察,确保做到“四早”。

3、学校传染病和控制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设立临时现场指挥部,立即上报去疾病控制中心和教育局。

4、得到上级部门允许后,启动通讯联络信息网。

5、后勤部门准备好钱和物品,以备隔离之需。

学校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2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4、医务室要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5、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镇小学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6.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 篇六

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因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流行,做好管理不仅对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控制社会上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学校领导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预防保健协调组织,明确校长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确定专人负责预防保健工作并有疫情报告人,具体防治制度如下:

一、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检查到位、奖惩到位。

二、建立“群防群控、盖边沉底”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三、落实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四.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五.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定晨检制度,做好晨检查,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缺课情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给学校卫生室,学校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疫情报告顺序为:学生、班主任、卫生室、学校领导、疾病防控中心、市教育局办公室、市保健所。六.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浸泡等。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七.学生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7.浅谈鸡传染病的预防 篇七

(1) 要做到精心饲养, 饲料和饮水应注意清洁卫生。

(2) 饲料合理搭配, 给予足够的矿物质和盐, 做到各种营养齐全。

2 注意环境卫生和鸡体卫生

(1) 鸡舍要阳光充足, 通风良好,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密度。

(2) 鸡舍内外要经常打扫, 垫草要经常翻晒和更换, 保持清洁和干燥, 确保鸡体、饲料、饮水和用具清洁。

(3) 运动场的表土要定期更换, 1年至少要换1次。

(4) 清除的粪便和更换的表土要堆积发酵, 杀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5) 运动场地要平坦、整洁、雨天不积水以防蚊蝇孳生。

3 做好清洁工作

(1) 鸡场和鸡舍的进出口都要设立消毒槽, 放置石灰或火碱水等消毒药物, 并经常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便于出入人员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可设置紫外线灯。

(2) 饲养人员进入鸡舍时要更换工作服和鞋, 饲喂前要洗手。

(3) 饲养场地和鸡舍实行定期消毒, 每季1次彻底消毒, 饲养用具也要定期消毒, 做到3~5天1次。

4 做好定期预防注射

注射疫苗或菌苗后, 鸡体内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而提高免疫力, 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发生传染病。

5 严格检疫

(1) 凡需要从外地购买雏鸡和种蛋时, 须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并确定购买地为非疫区, 方能购进, 所购雏鸡须隔离观察7天以上, 确认无病时经预防注射后方可与原有鸡群混群饲养。

(2) 如发现有鸡白痢病时, 每隔6个月要对鸡群进行一次检疫, 逐步淘汰阳性反应鸡, 建立无鸡白痢病鸡群。

(3) 在有寄生虫的鸡场和鸡群, 应定期进行驱虫工作。

摘要:禽业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养鸡业在禽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做好鸡传染病的预防成为规模化养鸡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是降低养殖风险, 实现最佳效益的保证。要防止鸡的重要传染病, 须采取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实行定期消毒和预防注射, 进行严格检疫等综合措施。

8.预防传染病的N个关键 篇八

弄清传染方式

何谓传染?指的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削弱防御功能,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病变的过程,一旦出现症状就是传染病。那么,传染病的病原体是通过哪些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通过水与食物侵入人体 病原体借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喝了污染的水或吃了污染食物而被传染。如菌痢、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

通过空气飞沫侵入人体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散播在空气中,混在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

通过虫媒侵入人体 病原体在昆虫(如蚊子、跳蚤、蜱虫、恙虫、苍蝇)体内繁殖,再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如叮咬等)侵入人体。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回归热、斑疹伤寒、鼠疫、恙虫病等。

通过接触侵入人体 又分直接接触(狂犬咬伤、蚊蝇叮咬)与间接接触(通过污染的手传播)两种方式,前者如炭疽病、狂犬病、乙型肝炎、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后者如腹泻、菌痢等肠道传染病。

通过性接触侵入人体 如梅毒、淋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最容易遭受传染时段

一个人是否会被传染病所击中,取决于敌我双方的态势,敌方指病原体,包括其毒力大小、数量多少等;我方指人体的免疫状态,即免疫力正常还是趋低。如果敌方势力大于我方势力,你就会成为传染病的“俘虏”。

传染病流行高峰期 如早春季节,气温逐渐回升,时寒时暖,雨水也逐渐增加,乃是麻疹、禽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高峰期。到了夏天,人最容易被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所传染。秋季则以病毒性肠炎(如轮状腹泻)、脊髓灰质炎等多见。冬季气候寒冷,加上人口流动(如春运),呼吸道传染病又会大举进攻,甚至造成局部大暴发,如流感、流脑等。

与动物打交道 如与死禽频繁接触者可能染上禽流感;与猫、狗等同玩或接吻者易受猫爪热、狂犬病之害。

灾后 包括地震、洪涝等灾害后,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污水、粪便、垃圾无法管理,导致蚊、蝇、鼠类孳生,极易引发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等传染病流行。

外出旅游 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加上劳累、饮食不规律、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人群流动和密集等原因,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增大。尤其是有些旅游目的地可能正在流行某种传染病,如果你又没有防备(如接种疫苗),就有被传染的可能。

周围有人得了传染病 患者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染性,作为家人、同事、同学的你不知情,照样与之密切接触而被传染上。以麻疹为例,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你如果不慎与之接触,又没有接种疫苗,被传染上的几率高达90%。

人体免疫力差 如肾病患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导致免疫力被抑制,很容易被传染病所击中。

天气影响举足轻重

影响传染病传播或扩散的因素不少,其中天气变化举足轻重。原因在于病原体(如病毒)及其传播媒介(如传播乙脑的蚊子)处于特殊的环境之中,包括有利于它们存活、生长及扩散的降水、温度、湿度及紫外线辐射强度等,一旦天气具备适合这种环境的条件,就会引起病原体的扩散,导致传染病流行。

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很怕热,却对干燥及寒冷有相当的耐受力,所以气温低的冬春季节容易扩散,如曾引起世界性劫难的“墨西哥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都是首发于墨西哥的1~3月份,然后向全球蔓延。

霍乱 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因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大范围流行(波及19个国家)创造了条件。

恙虫病 原本高发于江南一带,随着气候变暖,其流行区域逐渐向北方推进,以致山东、天津农村等地方也相继发现了恙虫病患者。

乙型脑炎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很适合蚊子生长,而蚊子恰是传播乙脑病毒的媒介,可通过叮咬皮肤传播乙型脑炎。

细菌性痢疾 病原体痢疾杆菌在37℃的环境下存活力最强(可存活20天以上),于是成为夏季威胁最大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真菌 梅雨季节气候潮湿,真菌活动猖獗,癣疾(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等)常令人防不胜防。

所以,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并用来指导对传染病的预防,可以大大减小盲目性,收到最佳效果。

易感人群大展示

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人,有人得了传染病,有人却安然无恙,前者就称为易感人群,与职业、年龄、传染病种类以及免疫水平等密切相关。

职业 医务人员、托幼机构人员、教师等,接触人群多,尤其是医务人员常与传染病患者打交道,中招几率高。

年龄 老人、儿童离传染病最近。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老人免疫力因衰老而减低,易感染传染病,且感染后病情常较重,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免疫水平 慢阻肺、结核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患者,抗病力弱,抵御传染病侵犯的能力差,因而成为传染病最先发难的受害者。

传染病种类 儿童常是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者。其他如麻疹、风疹、手足口病、猩红热、水痘等的易感者也是儿童。

宠物爱好者 或从事饲养业的人员,容易感染上狂犬病、鹦鹉热等人畜共患病,若被咬伤、抓伤更为危险。

性乱者 容易感染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乙肝、艾滋病等。

卫生习惯差者 如不爱洗手者(容易遭受接触传播)、不愿意带口罩者(容易遭受飞沫传播)、不习惯碗筷分开者(容易遭受食物传播),故丢弃恶习,培养卫生习惯刻不容缓。

免疫缺陷者 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后天性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容易成为传染病流行时首当其冲的靶子。

未接种疫苗者 体内免疫水平处于低谷,难以抵挡传染病的进攻。

传染病的高传播区

传染病的病原体并非平均分布,有些区域多,有些区域少,在病原体多的区域遭受传染的几率会明显增高。医学研究显示,以下区域值得高度警惕:

脏、乱、差的生活环境 适合蚊、蝇、蟑螂、老鼠等生长繁殖,容易传播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伤寒、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

游泳池以及洗浴场所 容易传播结膜炎、咽炎、皮肤病、沙眼、性病等传染病。

健身场所 由于空气中以及运动器材散布有大量细菌与病毒,容易传播感冒、扁桃体炎、肺炎、伤寒、菌痢、腹泻、肝炎等传染病。

电话亭、卡拉OK等娱乐场所 调查显示,电话听筒、手柄或麦克等部位都不同程度地沾染有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容易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公交车、影院、商厦、公共卫生间 其扶手、坐椅、门把手、冲水按钮等处,寄生有不少病菌,故成了传染病的重要传播渠道。

网吧 电脑键盘、鼠标等多人轮流使用,患者可将病毒或细菌留在上面,致使后来者通过手的接触而感染,常见结膜炎、红眼病、肝炎等传染病。

托幼机构、学校、厂矿 这些人群集中的地方,也容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并引发流行。

医院 病人最集中的地方,病原体多而杂,极容易受到传染,又有医源性疾病之称。

预防传染病

家庭是人类的第一生活场所,也是病毒、细菌生存的“风水宝地”,所以预防传染病应从家居卫生做起。

保证足够的通风和光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窗,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开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在温暖舒适的春秋季节可以全天开窗;夏季使用空调,要保证早晚开窗或间断开窗换气。记住:通风是消毒空气的最好办法,尤其有利于防范呼吸道传染病。

做好重点区域卫生 包括厨房、冰箱、卫生间、沙发、家具、空调、电话、抹布等,定期对这些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抹布为例,可放入浓度为有效氯含量(每升250~500毫克)的消毒液中浸泡20~30分钟(具体用量应参照产品包装上的说明),再用来擦拭物体表面。

做好客人造访的卫生 客人到家,首先要换上专为客人准备的拖鞋或一次性鞋套。然后将外衣、皮包等放在更衣柜处。水具最好用一次性纸杯。进餐使用公勺公筷。餐毕要对食具进行消毒。

勤洗手 目前公认的预防传染病的最佳举措。洗手有讲究,洗手方式和时间一定要到位。如洗手一定要用流动水,而且要“面面俱到”,手心、手背、手指缝等处都要洗,一处也不能漏掉;洗手时间至少持续20秒以上。否则,防病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9.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篇九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有关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订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努力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本学年中电做好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加强晨检,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兼职卫生保健教师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健教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及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区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食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四、做好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同时,还不能放松对甲肝、乙肝、菌痢等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卫生与防病意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时间及各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还应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大港二中

10.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篇十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做好传染病防控方面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责任到人。

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教育厅《转发卫生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制和监测机制,加强预防控制监督检查工作。

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要及时了解师生的出勤、健康情况,确保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患病、诊断、治疗等相关情况,并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报告,由学校主管领导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三、加强业务学习。

坚持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卫生法律意识、卫生防控知识和卫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督查。

学校采取月检和随时检查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方式,强化卫生安全督查,严把源头关,加强安全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健康教育课。同时,充分利用班会、多媒体、广播、板报、家长信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疫、防中毒宣传教育,加强对常见传染病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流感”、“流脑”、“甲肝”、“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使广大师生掌握卫生和防中毒的基本知识,提高师生防病和防中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制度,认真清扫和清理学校实验室和教室,确保学生学习场所的通风和清洁。

11.浅谈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传染病;特点;防控措施

传染病总是存在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人们都对很多传染病束手无策,而随着二战之后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对传染病的防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抗生素的出世对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也从50%左右下降到10%以下1。但是由于近年来很多新病原的爆发和一些旧传染病的复活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传染病的发病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交际更加频繁,人员流动量增大,这样一来传染病的发现难度和控制难度就更大。

1.1 病原体 任何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这里的病原体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按照病原体分类也是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的方法之一。

1.2 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特征,传染病的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将会通过各种渠道导致人们感染,这种传染性的强弱一般与被感染者的免疫能力和免疫状态有关。

1.3 感染后的免疫性 在传染病人康复后,往往会对其之前感染的病原体产生免疫能力,而根据其所获传染病的不同,这种免疫状态也不一致,比如有的人在传染病康复一段时期后又会感染同一种传染病,而有的人只经过一次感染并痊愈,今后都对某种传染病有免疫作用。

1.4 流行性和季节性 传染病的流行性指的是在某一地区的某一时间段内,某种传染病发病率超过历史同期水平;其中大流行指的是在短时期迅速传播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超过流行的强度;而暴发就是在更短的时期内,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大流行2。另外传染病还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某些特别的病原体会在特定的季节滋生蔓延3

2 传染病的防控对策

2.1 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能,而应该依靠全体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对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应该放在防控工作的首位,只有从根本上切断传染病的根源才能够对传染病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科学的预防知识,那么传染病也就失去了蔓延的机会,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把防控重心放在指导人们科学防治上来,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2 建立合理的医疗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医疗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特别贫困的地区,医疗基础建设还处在建国时期的水平,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还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控设施,传染病在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健康人之间就很容易流行。要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善医院的治疗环境,完善医院的医疗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控制体系,最大限度的避免病原体在医院中传染。

2.3 完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机制 一是要对传染病加强监测,这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要求加强发病、死亡和病原体的监测力度;二是要建立健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体系,如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治疗救助体系等;三是要加强卫生检疫工作,特别是在国境检疫,以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进入国内。除此之外,我们应当认识到,单纯的预防工作并不能让传染病得到彻底遏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的控制力度,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4 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几点措施之外,还可以加强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普及工作,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对现有的传染病疫苗进行全面推广,让人们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应该加大对传染病防控的资金投入,加快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促进对传染病的防控研究;最后还可以通过建立传染病防控相关的研究机构来提高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能力和控制水平。

3 结 语

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交通工具日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如果不加强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人们的恐慌和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时,我们首先必须对传染病的特点充分了解,并结合每种传染病不同的发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时要加强传染病防控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全员参与,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薇薇,梁景青.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09):P194.

[2] 姜建明.试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J].医学信息,2010(07):P1933.

12.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篇十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600名流动人口进行研究,男312名,女288名,年龄14~61岁,平均(44.61±4.08)岁。所有流动人口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流动人口的生活场所进行现场观察,由当地卫生院的防保医师、流动人口及本市居民来参加座谈会,了解流动人口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干预措施。设计调查问卷,并查阅流动儿童接种预防的资料以及全市主要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工作生活情况、人口的基本情况,传染病以及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医疗服务以及防病知识水平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文化程度:小学108名,占18.0%;初中285名,占47.5%;高中156名,占26.0%;高中以上51名,占8.5%。年龄:不足20岁49名,占8.2%;20~29岁273名,占45.5%;30~39岁203名,占33.8%;40~49岁52名,占8.7%;50岁以上23名,占3.8%。排名前4位的职业:工人、家政、货物运输、商业服务。

2.2 生活环境

住在出租楼房内398名,占66.3%;住在出租的平房内163名,占27.2%;住在搭建的工棚内39名,占6.5%。使用自来水464名,占77.3%;使用井水130名,占21.7%;使用河水6名,占1.0%。在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主要为:人员较多,较为拥挤,卫生习惯较差,有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等现象。

2.3 患病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8名患病,疾病包括贫血、胃炎等,占1.3%。

3 讨论

3.1 健康知识教育

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卫生知识的了解也较为匮乏,对常见呼吸道、重大传染病及消化道的传染防治知识了解度也较低,不熟悉儿童的预防接种知识,不能较好的落实结核病以及预防接种等[3]。本次调查了解到流动人口一般通过电视了解健康知识,而目前主要采取健康宣传资料和报纸的宣传形式。资料中文字较多,流动人口有一定的接受困难,为此,新闻部门要增加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的时间和栏目,使流动人口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卫生部门一定要加强健康宣传的力度,扩大健康知识的覆盖面以及人群的覆盖面,可发放以图片为主、通俗易懂的宣传画页及放映卫生科普电影等,提高防病知识的水平[4]。

3.2 政策和环境干预

要和相关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政府机构及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合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强化目前和传染病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当地广播站、电视台协调,对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健康和技能等相关行为进行传播[5]。出台有利于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的支持性政策和行为干预。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动员流动人口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创建有利于疾病控制、预防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尤其对于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处的人员,夏天要注重卫生,及时倒垃圾,避免滋生细菌,导致食物的腐败,从而引起其他传染疾病。冬天也要注重保暖,避免因伤风感冒引发其他并发症。

3.3 建立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设立流动人口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和计生、公安、教育、妇联、民生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定期召开会议,做好登记和管理工作,负责流动人口就业、培训、疾病防治及计划生育等工作[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督,控制好传染病,提高人口信息透明度。

3.4 外来儿童免疫工作

我市本地儿童在免疫工作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较低,在免疫工作中要掌握好外来儿童基本情况,动员儿童家长积极按照相关规定,为儿童按时接种疫苗[7]。要充分发动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及当地居民为流动儿童做免疫接种工作,减少儿童出现传染病的发生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5 知识技能和行为干预

相关的卫生部门人员要在娱乐场所、建筑工地、餐厅、宾馆、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场所,组织现场咨询以及讲座等活动[8],并做骨干培训,开展同伴教育。在人口众多的地方,播放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宣传片,若场所具备条件,可循环播放。张贴、发放重点传染病的预防资料,采用墙报、黑板报等方式来宣传相关知识及相关操作。

总之,针对患者目前文化程度低、居住环境较差、人口较多及主要从事的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知识的了解度,减少传染病的出现。目前主要针对健康知识教育、政策和环境干预建立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外来儿童免疫工作和知识技能和行为干预。设立相关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并发放相关资料,采取流动人口较能接受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认识到传染病的严重性,以及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保持好自己及身边的环境。

摘要:目的 研究流动人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60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出现传染病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排名前4位的职业:工人,家政,货物运输,商业服务。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人员较多,较为拥挤,卫生习惯较差,有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等现象。结论 针对患者目前文化程度低,居住环境较差,人口较多及主要从事的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知识的了解度,减少传染病的出现。

关键词: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腾学敏.我国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0,26(6):687-689.

[2]罗桂华,张雪玲,李秀芹,等.西安市某社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1):20-23.

[3]肖琴,石鹏,孔浩南.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3):274-276.

[4]刘晖,肖琴,孔浩南.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重点传染病预防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0):104-108.

[5]徐建.大同市流动人口重点传染病预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4):273-275,304.

[6]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吴位新,庞志峰,王俊艳.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83-85.

上一篇:初中德育活动总结下一篇: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