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共10篇)
1.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一
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工作情况汇报
崇阳县教育局
崇阳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五县交界处,属贫困山区县,版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47万人口。我县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县,是武汉“1+8”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6 所,其中高中3所,职校1所,初中11所,小学70所(含53所初小,34个教学点),特殊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21所,全县教师3819人。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我们精心准备、积极部署、周密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
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我县采取三大举措:一是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在严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关的前提下,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实际,予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规定欲在县直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条件为:流出地乡镇政府出具的父母双方同时进城务工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进城务工、在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居(暂)住证和房产证(或房屋租赁证明);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监护人的工商执照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预防接种证(小学报名用)。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实行就近免费就读。对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劝导回原籍就读。2011年春,我县招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7449人,其中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有7135人,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有314人,基本上实现了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读尽读”的目标。二是多渠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首先始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的原则,广泛接纳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我县现有11所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进一步缓解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就学难,2009年秋我县在教育城创办了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计划于2011年秋新建崇阳县第五小学。三是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管理。把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城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范畴,并根据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等特点,适当放宽入学、转学标准,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二、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情况
崇阳县有留守、流动儿童15427名,全县争取建立了三级留守、流动儿童托管机构。分别是教育城托管中心,托管流动留守儿童3400多名;白霓镇小托管中心,托管流动留守儿童308名;被县政府命名的12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寄宿学校的托管学校,托管流动留守儿童2400多名;县城各幼儿园、小、中、高、职托管流动留守儿童9000多名,全县被县妇联调查掌握进入数据库的在校留守流动托管儿童共有15400多名。现在全县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以2个大型的托管中心的管理模式为示范,我们正在推动其他的教育机构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如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幼儿园等,要求他们对流动留守儿童的托管问题特别是安全和品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招募了2000多名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初步建立了13所乡镇留守儿童托管学校、1个乡镇级托管中心、1个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一个县级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县直有70多个单位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双扶”责任范围,有7000多名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益,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更多的留守儿童受到关注。达到了帮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稳定一方社会的目的,促进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0一一年三月
2.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二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学校一方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上存在的差距也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市边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近二分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谈一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思想道德教育不连贯。
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由于父母工作地点不确定, 其子女经常转学, 因而老师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不利于因材施教。家长忙于维持生计, 早起晚归,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问题。
2. 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妨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较为特殊, 他们的家庭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 一些孩子在喧闹的菜市场、商店门口的小板凳甚至公园的椅子上写作业, 父母没时间辅导, 家庭作业、预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都无法落实。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往往体现出重智、轻德的思想。表现在过问成绩多, 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 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 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 因材施教少。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 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发展明显滞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城市学校读书, 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和城市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我评价偏低。虽然他们与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 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差, 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适应较慢, 也比较困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端正思想, 对他们“多关爱一点, 多理解一点, 多帮助一点, 多宽容一点”, 多与这些孩子谈心、交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 倾听他们的心声, 分享他们的快乐, 消除他们的困惑,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2. 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育环境内,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进一步规范家长行为, 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另外,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给家长提供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 经常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交流座谈,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请家长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 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3. 组织各种活动, 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校和班级要开展能展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长的活动, 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培养合作意识和友爱情感,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体会到尊重和理解, 形成健全人格。
4. 强化基础, 分层教学, 提高成绩。
3.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三
“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吗?”“都玩不长。”
这是15岁的孙榆跟记者的一段对话。因为父母经常在不同的城市打工,他也不得不经常转学。颠簸漂泊的生活让他不断留级,也没什么长久的友谊。
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辗转在城市打工,出现了一批像孙榆一样的孩子。他们為了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但因为父母工作经常变动,他们不得不像农村留守儿童一样: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甚至独自生活在陌生的城中村。
进了城,依然留守
孙榆的父母如今在石家庄打工,孙榆跟妹妹在河南郑州第七十六中学上学。离开郑州前,父母把66岁的奶奶黄仲英从老家河南信阳接到郑州,照顾孙榆兄妹俩。
如今祖孙三人住在郑州一城中村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记者在现场看到,狭小的房间里,祖孙三人的衣服、铺盖塞得满满当当。没有书桌,两个孩子就坐在床边,把小桌板放在腿上做作业。灯光昏暗,孙榆写字的时候把腰弯得很低。
因为姿势别扭,时间一久,腰和胳膊会疼,腿也会被压得不舒服。因此很多时候孙榆都在教室做完大部分作业才回家。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位于郑州市北部,生源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该校副校长陈广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多,学校招生规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由5年前每届8个班发展到去年的每届24个班。目前学校3?700名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3?1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82%,跟孙榆一样“留守”的学生不少。
与孙榆一样,11岁的小婕和8岁的弟弟孙冠冠也留守在南方的城市——广西南宁。
每天下午5点左右,70岁的陆生连就要提前赶到万秀小学,她不仅要去接小婕和孙冠冠,还要顺便把邻居的小孩也接回家。因为邻居夫妻俩下班都太晚,不能去接孩子放学。
小婕的妈妈农兰芳在电话里说,之前她和丈夫曾在南宁打工,去年他们在老家新建了一栋楼房,由于欠了不少债,今年春节后她和老公决定到广东省惠州市打工。孩子没法带走,只得留在南宁读书。“我们也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可实在没有办法。”姐弟俩曾是留守儿童,农兰芳深知不利于他们成长,毅然决然地将两个孩子接到南宁读书,只是生活压力太大,不得已姐弟二人再次留守在城里。
万秀小学位于南宁市区一处城中村,放学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的小轿车、电动车和行人交融在一起,喧闹声此起彼伏。走过狭窄的城中村主干道,走进更窄的巷道内,两边的楼房靠得太近只可见一线天,即使白天光线也显不足,当地人称其为“握手楼”。在一栋墙体未经粉刷的楼房前,陆生连用电子卡打开门,这里就是他们租住的地方。
房间有二十几平方米,一张高低床把本就局促的客厅几乎占满,床头摆放着一张书桌,两名孩子平时在这里写作业。姐弟俩每天早上七点多出门,除了午餐时间,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外婆陆生连负责照料二人的生活。
14岁的鑫鑫则已经一个人独自在郑州生活多年。从幼儿园开始,鑫鑫就被父母从老家南阳市带到郑州市读书,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离开郑州市到附近的中牟县做生意,留下他一个人在郑州市读书生活。
一家“午托部”成了鑫鑫在异乡的“家”。每个月缴纳600元钱,这里就能供应一日三餐,还有辅导老师帮解决学习难题,目前这里接纳了20多个像鑫鑫这样的学生。在“午托部”里,大房间里住六七个孩子,小房间则住两三个。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午托部”里有的孩子已经住了五六年。
由于处在升学关键期,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性格较为内向的鑫鑫虽然看起来很懂事,但学习上的压力仍是他难以排解的困难。有时作业到了很晚也写不完,或者一些难题总是无法解决,鑫鑫就会大哭一场,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安慰他一番,但最终问题还要靠他一个人去面对。
不仅是南宁、郑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广州市也存在留守情况。广州市海珠区康乐中学是一所接纳随迁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学校在校900多名学生中,95%以上是外地户口学生。副校长唐仁说,上个学期一名学生,父亲在佛山工作,母亲和哥哥在湖南工作,这名学生一个人在广州学习生活。因为学校不能寄宿,所以这个孩子独自居住在离学校半小时车程远的出租屋。
父母流动难安定,孩子“留守”城中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地区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正是看到城市优质的教学条件,以及留守儿童带来的成长问题,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将孩子带到所在城市就读。
在有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甚至超过本地学生。如珠海市教育部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珠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199?810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为116?096人,占比58.1%,超过户籍学生数量。南宁市教育局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急剧增加,原来按常住人口规划的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教育资源接近饱和,同时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存在周期性高峰和流动性难以预测,也增加了师资配置和资源配置难度。
而这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随迁子女学生中,因父母工作不稳定,在照顾子女与赚钱养家两方面往往难以兼顾,父母离开、孩子留守现象并不少见。南宁市一位中学校长说,不少家长来自安徽、湖南、河南等地,主要从事装修、建筑、销售等岗位,“他们时常更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有的虽然在一个城市却难住在一起,有的选择别的城市打工,还有的甚至出了省,家长会根本没办法参加。”
记者采访发现,“再留守”群体具有明显的分层,即小学阶段相对少、初中阶段相对多。南宁市一位小学校长说,孩子越小越离不开父母,但随着随迁子女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强,“不少孩子小学阶段就会洗衣做饭,每天独自搭公交车上学,具备了这些条件,不少家长才敢离开他们。”
这些“再留守”的随迁子女,父母基本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养家才远走,经济困难使他们大多数都只能生活在城市里房租廉价的城中村。尤其在专门针对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中,超过80%的学生为随迁子女。如在南宁市,万秀村、燕子岭社区、官桥村等民房多,且价格相对便宜,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也是?“再留守”孩子生活的地方。
与此相关,当前不少城市在改扩建,城中村不断被拆除,由此带来的居住难题成为“再留守”增多的因素。陈广融说,随着附近几个村庄被拆掉,房源减少的同时租金也变高了,不少务工人员纷纷搬离,由于更换学校难度太大,只得将孩子留下来。
成长之忧,成才之险
一位“再留守”学生的爸爸告诉记者,自己在外面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城里车多、人多,孩子如果走路不规矩很容易被车撞到。现在经常有拐卖儿童的新闻,很担心孩子的安全。”
农兰芳说,奶奶年龄大了,只能负责接送、做饭,学习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她说,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一般,“我觉得要是能多给她们补补课,成绩会提高一些的。”小婕曾在补习班里学习了一个月,英语成绩提高到90多分,“每个月300多块的补习费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贵了,最后只补了一个月。”
留守城市的孩子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里的各种安全隐忧。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年龄缺失规导,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成才风险。
一脸稚嫩的孙榆对记者说,他已经15岁了,这个年纪已经能克制对父母的思念了,他知道家里的难处,学好功课是对家里最好的回报。今年的目标是拿到全校前十名。神色间俨然一个小大人。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孙榆在做作业,其中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我在寻找那片野花》,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荞的下岗女工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困窘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教给我们一些道理,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乐观面对不能放弃,直到把它克服。”孙榆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孙榆一样上进懂事。陈广融说,“再留守”的学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孩子像孙榆一样在困难中积极奋进,但也有一些孩子被父母接到城市里后,沾染上玩游戏、泡网吧等不良嗜好,有的为筹集费用,甚至纠结社会人员参与偷盗。
在万秀小学老师眼里,正读七年级的小峰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问题少年。目前爷爷在城里照顾他的生活,却管不住他,夜不归宿、逃课、K歌、打游戏是经常的事。他平时和几个玩伴混在一起,并且还交了女朋友。“前几天我们去逛街,看一个人不顺眼,就把他打了一顿。”小峰若无其事地对记者说。
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翔南说,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似,“再留守”群体多为独居或由亲属代管,其生活虽然可以得到基本照料,但他们与城市学生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旦遇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没有父母的指导,其安全感就会下降,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出现各种成长问题。
不少孩子在初中阶段进入叛逆期,监管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行为。唐仁说,很多学生都住在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往往居住人员庞杂,黑网吧、游戏厅等不少,没有家人在身边管教,孩子一沾上就很容易陷进去。
王翔南认为,“再留守”孩子在城市面临成才高风险,又缺乏有效的矫正,容易在城中村等聚居地形成偏离城市社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的“边缘群体”。
一些地方随迁子女群体违法犯罪也呈多发趋势。来自南宁市兴宁区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该检察院辖区内随迁子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占全院未成年人犯罪受案总数的62.33%。
城镇化的新挑战待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说,“再留守”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背后有深层次原因。农民工子女进了城怎么办?这无疑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城镇化政策的衔接、相关措施的跟进、NGO组织资源的整合等各方面统筹推进。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校长张焰说,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就会与家长协商,尽量减少留守现象。针对“再留守”问题,经过多次沟通,有的家长已经回到孩子身边。
今年2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不少城市也正在努力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广东省今年宣布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只要满足“父母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合法稳定的居所;父母在广东拥有3年的社保、居住证,子女有在广东就读的3年高中学籍”条件,就可以参加广东高考,报考的院校也不再仅限于职高。率先破除了多年来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却不能在城市升学的藩篱。
南宁、郑州等城市教育部门表示已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应读尽读”。2015年南宁市接收的随迁子女学生人数上升到12.8万人。郑州市?2015年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27.8万人,占全市全部入学人数的40%左右。陈广融说,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由五年前的每届8个班发展到现在的每届24个班。目前教师数量、教学设施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资金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唐仁介绍,广州市对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补贴(中学)标准为每學期每人1?200元,仅此一项,每年对康乐中学的投入就超过200万元。
4.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四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受教育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黑山镇现有人口14677人,在校学生834人,其中初中324人,小学510人。黑山镇有368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占黑山镇适龄儿童总数的29.6%。其中,一年级有26人,二年级有60人,三年级有51人,四年级有52人,五年级有58人,六年级有45人,七年级有40人,八年级有16人,九年级有2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外省就的有23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在公立学校读书的有304人,在私立学校就读的64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点建议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黑山镇中心校
5.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五
育活动的情况说明
第一中学是一所林业局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我校在学校领导班子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在667名全体师生中开展了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学生在校领导、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孤残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6.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六
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在镇区内的学校,随着农村务工经商人员的增多,务工子女越来越多,为更好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双沟镇中心小学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说明如下:
一、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学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2
三、入户调查,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组织专班人员,入户调查走访,摸清务工子女情况。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为切实解决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确保他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入学通知制度。为方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校门张贴招生范围图内和相关政策。
2、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对每个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建立起家校联系卡,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增强双方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学校师生尊重、关爱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乐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3、家长座谈,提高监护水平。
7.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七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1) 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问题 (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是又脏又累又险的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 他们的劳动强度大, 劳动时间长, 工资待遇低, 生活的艰辛使得他们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健康问题, 甚至孩子生病了也不能到大医院诊治, 更没有工夫陪在身边照顾孩子。他们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很少从心理上关爱孩子, 因此孩子容易自卑、暴躁、冷漠, 戒备心理较强。
(2) 务工人员子女的人身安全问题。近年来,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师资力量薄弱, 迫使有些家庭不得已丢弃土地到城市打工供孩子上学, 大量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城市的住房短缺, 租金急剧增长, 即使毫无安全系数可言的房子租金每月也不得低于300 元, 加上水电卫生费等无疑加重了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一部分家长为了多赚钱, 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管, 在街道乱逛, 有的甚至小偷小摸。有的把孩子托付给不熟悉的人员代管, 孩子年幼, 自身防范意识差, 使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给孩子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3) 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问题。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 随时插班跟班就读, 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 影响了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 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4) 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 经济收入在整个城市生活中居于偏下水平, 居住条件及环境普遍较差,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力甚至缺失, 在配合学校教育上基本处于被动位置, 教育引导能力不足。
(5) 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动性问题。由于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 致使其子女也随着父母的工作地不断变换学校, 成了迁徙的“候鸟”, 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非常不利。
(6)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 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严重的不足, 校舍、课桌椅、图书、体育器材、活动场地紧缺, 大班额班级应运而生, 六七十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 给教师的管理和教学都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学校师资短缺, 教师工作量超标, 不仅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带来负面影响。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 广泛宣传, 增进认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做好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 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单位要依法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宣传,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 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 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接收外来子女较多的学校的办学条件, 在师资、校舍的安排上, 要完全按照平等对待的原则。
(3) 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教育和管理,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本学区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混合编班, 消除他们之间的地区差异, 让他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4) 办好家长学校,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实际出发, 成立家长委员会, 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开办家长学校, 以“播种习惯, 收获成功”为目标, 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 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 提出家长需要配合学校实施子女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家校联系, 密切配合,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5) 改善乡村办学条件, 让乡村孩子在生源地接受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 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8.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八
【关键词】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语文素质
我校是一所被指定招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普通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动性很大,学生经常随父母迁徙,父母到哪他们就到哪就读,公立学校不接收他们,他们就到私立学校就读。他们走马灯似地变换学校,他们告别了一位又一位教师,结识了一位又一位的新教师;他们感情很丰富,但他们缺乏城市孩子所特有的自信;他们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不易合群,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弱;他们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成绩普遍都比较差。怎样才能提高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呢?这已成为在新形势下我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的成因分析
语文素质就是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字、词、句等语言词汇的积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认字少、读音不准,字书写不规范;语言词汇匮乏,字词义理解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运用能力差,一些语文素质特别差的学生连简单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工具书的使用都不懂。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的成因。因为生活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在家庭中农民工子女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学校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平等的教育;个人方面的原因除了智力欠缺的以外,其他都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影响有关。个人懒惰,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思进取,不努力学习也会造成语文素质低下。
二、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是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家庭要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社会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好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家庭很重要,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启蒙工作做好了,夯实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就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可惜的是,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都很低,他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教育能力。特别是一些从偏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他们原来的语言都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是方言,由于受方言的影响,他们学习普通话特别困难。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压力就都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事情了,社会和学校都应当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和学校都要关心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这样他们的语文素质就能很快提高起来了。
(二)语文教师是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关键因素
语文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场合、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实施因材施教,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以情动人,恢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绝大多数语文素质都比较差,他们往往都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我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兴趣问题曾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我发现他们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有很多,基础差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思维能力差,接受能力不强也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教师怎么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呢?首先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温暖感。教师的关心爱护要体现在教学上,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技巧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多的关注,要选准问题的角度、难度多提问他们,让他们能答出问题,让他们在同学中能抬起头来;教师要更多地肯定、鼓励、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要更多地辅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帮助他们系统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预习新课的内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语文知识水平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这样,他们的自信就培养起来了。有了信心,学习兴趣就增强了。
2.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也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的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把讲台变作舞台,要借助甜美的语言,形象自然的动作,落落大方的具有艺术美的教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使学生喜欢语文,想学好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学生在思想交流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话,从而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效率,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效果。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不仅能教好课,而且还要能写好文章,也要能写一手好字,唱一口动听的歌,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学问,不同的艺术美感倾注入课堂,才能激活课文中所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了。语文课堂必须活起来,语文课活了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都好动,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就不失为一堂好课。课上活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狼》一课,因是文言文,让学生自学会使其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包办了又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根据该文情节性强的特点,我们可设计故事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准确生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致定然很高,他们会像电影演员研读剧本一样,全身心进入这个古代寓言故事之中。在群体研讨中,文言词语上的障碍一个个解决了。而通过表演,学生们对狼与屠户的形象会留下深刻的认识,这节课也许会使他们终生难忘。这样的效果,是“师授生受”的教学形式所永远无法企及的。这样上课既能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能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通过范文的教学和必要的语文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这是第一境;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这是第二境;进而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第三境。”语文课熔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炉,把课讲活,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尽管他们语文素质比较差一些,但是他们并不是“朽木”,他们是坚硬的“红木”,他们是可雕刻的。只要教师用心教学,心到人到,死水也可以激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是一定能够得到提高的。
9.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篇九
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
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县区力争实现就近入学,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县区应努力扩大定点学校,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要求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实现零障碍目标。
三、强化管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 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保障水平,使他们与本市居民子女一样能够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按各中小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经费,预以保障。
(二)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其建立义务教育学籍。中途转学或借读的,教育部门应为其在流入地或回流出地就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为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学籍证明,安排就读学校。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四同待遇”(同进公办学校,同编班级,同一收费标准,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儿童少年同样对待。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四)坚持“免试、免费”的原则,严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人为设置障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统一收费标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学生救助范围。
四、加强监督,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县区教育局要逐步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零障碍的体制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对待。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辖区内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接收管理的暂行办法
为解决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一、接收范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二、接收条件
(一)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对随迁子女的监护条件,能对随迁子女实施监护。
(二)有相对稳定的住所。
(三)进城务工人员向公安部门申报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取得暂住证。其未满16周岁子女同时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符合管理规定,经辖区派出所出具户口证明证实。
三、接收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就读相对就近的定点学校。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在新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县区教育局教育科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登记报名,填写报名表。一般集中登记报名时间为七月份。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家长提出申请;(2)户籍证件;(3)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证明及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4)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5)父母及学生在十堰市《居住证》或《暂住证》;在十堰市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十堰市居住的证明。
4、报相关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审定。
10.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篇十
及“留守学生”工作制度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街道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各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
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各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各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书法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各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
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及“留守学生”
工
作
制
【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08-01
进城务工09-29
进城务工青年生存现状与发展全景06-30
务工子女上学问题09-25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10-01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有关说明08-30
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08-06
教师进城考试申请11-08
农民工务工务工维权法11-28
小白兔进城三年级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