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怎样产生

2024-06-19

人大代表怎样产生(12篇)

1.人大代表怎样产生 篇一

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产生办法

一、基本条件:

1、登记注册的06、07、08、09级本科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校期间未受过处分;

2、热爱祖国,关爱校园,爱护公物,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3、道德品质优良,是非分明,有参政议政能力,能代表同学切身利益,能如实反映广大同学的意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4、学习态度端正,无挂科现象;

5、热心关注学生会建设,关心学生工作;

6、团结同学,乐于为同学服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代表名额及产生办法:

1、团代表按年级组队:06级人52人,07级52人,08级人52人,09级52人;

2、各分团在推选时,请注意男女比例,党员、团员、群众比例和少数民族比例,代表应具有广泛性;

3、大会主席团成员不包含在本班代表名额中。

三、代表由各班级按代表基本条件民主选举产生,提交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各分团产生的代表经本次大会筹委会审查后并通过各分团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成为本次学生代表大会正式代表。

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

2008年10月

2.人大代表怎样产生 篇二

事实上,缺乏对危机公关的重视、放任普通民事纠纷升格为城市品牌危机,是很多地方主政者易犯的错误。另一方面,城市品牌战略规划不明和重政绩轻舆情的理政惯性,也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维护和提升。

如今,新媒体日益成为公共事件的第一曝光渠道和第一舆论发酵场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教育不断普及,网民在信息检索和话题参与方面的欲望和能力随之增强,任何一起负面事件都有可能对所涉地区的声誉带来灾难性打击。

城市的人文风貌,市政管理的秩序性,旅游市场的规范性,无不塑造着一个城市的品牌美誉度。如何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借助新媒体力量有效引导舆论,塑造和强化地区品牌形象,对地方政府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的刚需。

在2015年6月由新浪网和重庆市网络媒体协会发起的“做一回重庆人”2015微博达人重庆行活动中,自媒体“大V”、New Media联盟发起人袁国宝参与了活动全程,他对这次成功的城市品牌营销感触颇深,“参与活动的几十位自媒体人中很多并不熟悉重庆,但这次活动让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赞不绝口;点滴感受都被微博粉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自媒体人发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上,他们的意见也影响着粉丝。重庆的勃勃生机和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一时成为微博热议焦点,无形中宣传了城市品牌。”

无独有偶,他也见证了西北省会城市“金城”兰州在2016年年初乘着新媒体的东风完成的一次城市品牌营销。2月份,袁国宝和New Media联盟核心成员、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New Media联盟核心成员、资深自媒体人@传媒老王等网络“大V”应邀来到兰州,观看和评点展现兰州历史风貌的纪录片《金城兰州》并走访了当地多处名胜古迹,新媒体强大的传播逻辑再次彰显了自身的力量:"金城"兰州在微博、论坛等社交网络中小热了一把。网民感受到了来自这座西北城市在猴年初春乍暖还寒时节的温度,这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化道路上积极求索的宛如热血青年的温度。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开始注意到新媒体的威力,顺势而为,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新媒体不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显学,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在二三四线城市润物细无声。进入4月,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山东潍坊”微信公众号联合主办的“新媒体新城市——媒体论道2016中国城市品牌营销大会”在“风筝之城”潍坊召开。作为聚合三百余位意见领袖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联盟,New Media联盟发起人袁国宝受邀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演讲,向出席会议的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孙起生,中国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石现升和400多位来自中国互联网界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分享了New Media联盟“新媒体+城市品牌”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提出“新媒体+”概念的第一人,袁国宝及其创立的New Media新媒体联盟已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地产”“新媒体+时尚”“新媒体+影视”“新媒体+金融”“新媒体+餐饮”“新媒体+汽车”“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精准医疗”等遍布几十个行业的新媒体生态布局,与万达集团、中信银行、蒙牛、三星、华谊兄弟等各行业领域顶级企业开展合作,行业影响力巨大。

“新媒体+各行业”产生的“化反”情况各异,却无一不远超传统时代的媒介传播效能。袁国宝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品牌打造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传统媒体时代,一个城市只要有个好概念,投入一笔可观的预算,将概念演绎在传统媒体上,就可以得到可观的回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受众和舆论声量的分流都使得这样的策略再难应验。

根据新媒体广泛性、互动性、碎片化、急速化和情绪化五大特征,袁国宝提出"新媒体+城市品牌"的解决方案:第一,创造新思维,根除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打法;第二,建立新通路,以全媒体进行降维打击;第三,发掘新创意,建立城市品牌标杆,打造标识性定位直击目标受众;第四,完善新体验,增强互动;第五,构建新社群,形成城市品牌专属圈层。

3.绝望是怎样产生的 篇三

辽宁师范大学的刘文教授来给《祝你幸福·最家长》的读者做“生命教育”讲座时提到,现在,自杀已经成为学生死因的首位因素,比车祸还多。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起过自杀的念头吧?那是不是一种极端无助、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脱的绝望?那绝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形成的过程。

塞里格曼找来两条小狗,一只进行实验处理,另一只什么都不做,作为对照。

先把实验组的小狗放进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电击装置,而且,小狗没有办法从这个笼子里逃跑。给小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让小狗很痛苦,可是却不会伤害小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小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从笼子里逃跑,但怎么努力都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

随后,把这只小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而且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小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而把那只没经过前面实验的小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用人来做这种残酷的实验(用小狗也很残忍),因为它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无法恢复的。但这只小狗的情形又多么像我们人会遭受的境遇啊?当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他会丧失斗志,并陷入绝望。

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呢?塞里格曼又重新设计了实验。

让小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小狗能轻易地学会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做几次练习。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它们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看来,让小狗有一些成功的体验,对它在绝境中保持希望,有很大的作用呢!

4.党员代表产生程序(发) 篇四

乡镇党员代表,要严格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

一、提出工作方案阶段(第一次请示得到县委批准后)

一是乡镇党委换届组织组根据县委分配的代表名额、构成比例和所辖党组织数量、党员人数及工作需要,研究起草《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方案》、《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提名和选举方案》等材料。

二是乡镇党委换届组织组向乡镇党委汇报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工作事宜,按照要求修改完善相关材料。

三是就《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提名和选举方案》,与县委组织部当面进行沟通,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是乡镇召开党委会讨论确定《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方案》、《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提名和选举方案》等材料。

五是乡镇召开各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指导组、换届办成员参加的会议,安排部署×××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和所辖党组织负责同志学习《党章》和有关代表选举工作的文件及领导讲话。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选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下发代表选举工作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召

开代表大会的根据和时间;代表应具备的条件;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构成的指导性比例、分配原则及分配到各选举单位选举的代表名额,并将代表名额分配表附后;代表候选人提名、确定和代表选举产生的办法;代表产生的时间和呈报材料要求。)《××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办法》?。

二、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提名阶段。

一是各选举单位党组织按照乡镇党委的安排,研究本选举单位的代表选举工作。

二是各选举单位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学习《党章》有关代表选举工作的章节、《关于推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人选工作的宣传提纲》等文件及领导讲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党员根据代表条件、名额及构成比例广泛提名。这里主要是通过会议讨论,广泛酝酿提名,做好记录。还要通过电话联系、登门走访等形式,征求在外流动、行动不便等党员的意见,努力扩大代表推选的参与面。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率力争达到100%。

三是各选举单位党组织听取所属党支部第一轮酝酿提名及人选情况汇报,经过协商(与乡镇换届组织组沟通同意后),研究提出初步人选意向性名单。

四是各选举单位以支部为单位再次组织党员对第一轮提出初步人选意向性名单进行酝酿讨论。

五是各选举单位党组织听取所属党支部关于代表初步人选酝酿讨论及人选情况汇报,根据多数党支部或多数党员的意见,从党支部

推荐名单中,按照多于代表名额30%以上的比例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名单,并与乡镇党委进行沟通。

六是各选举单位党组织根据乡镇党委提出的代表构成比例要求,按多于代表名额30%以上的差额比例,提出拟考察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建议名单,并向乡镇党委汇报拟考察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情况,按多于代表名额21%以上的差额比例,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考察对象名单。

三、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考察阶段

一是选举单位党组织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的安排意见,召开参加考察工作人员会议,进行具体部署。村“两委”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由乡镇党委负责考察,其他人员由各选举单位党组织负责考察。

二是选举单位党组织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逐个进行认真全面的考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考察时只进行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不进行测评。查阅档案,农村党员查看近五年内民主评议党员情况。考察后统一听取乡纪委和派出所的意见。考察对象在垂管站所的,要征求垂管部门的意见。

三是考察工作结束后,向换届组织组汇报代表初步人选考察情况。形成能反映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特点的考察材料。

四、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阶段

一是选举单位听取考察情况汇报,经充分酝酿讨论,提出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

二是征得乡镇党委同意后,在一定范围对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

三是选举单位党组织召开委员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按照多于代表名额21%的差额比例,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四是各选举单位向乡镇党委呈报《关于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情况报告》、《预备人选名册》和《登记表》。

五是乡镇党委对各选举单位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进行审查并批复(审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审查程序是否合法;二是审查差额比例是否符合规定。三是审查界别是否符合规定;四是审查是否符合代表条件。对不符合程序和条件的,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五、代表的选举产生阶段

一是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批复后,选举单位党组织认真做好召开党员大会筹备工作。

二是各选举单位组织党员大会,将批复的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会议进行充分酝酿,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席中共×××乡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三是选举单位(村级党组织)向乡镇党委呈报《选举产生代表情况的报告》、《代表名册》和《登记表》审批。

5.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篇五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6.《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观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材料:鼓、小棒、音叉、钢尺、橡皮筋、水槽、绿豆等 其他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 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

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

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3、活动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出示钢尺和橡皮筋)师:要想使钢尺和橡皮筋分别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激发思考,参与探索)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4、活动

(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师(演示):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

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学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生:物体没有上下的动 生:物体没有快速的动„„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钢尺和橡皮筋发声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记录单,希望大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实验并且进行了讨论,那么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物体在上下快速的动,来回的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钢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现在谁能再把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说得更准确一点呢?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做振动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师:这是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摸一摸,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到手麻麻痒痒

师:说明什么? 生: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用手能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放在水槽中

老师示范将音叉放入水槽中,水面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

师:(师敲鼓)听到鼓声的同时你们能很明显的看到鼓面的振动吗?为了能清楚看到鼓面的振动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在鼓面上放上绿豆

教师将绿豆放到鼓面上,然后敲打鼓面,绿豆随鼓面振动在跳动。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就发出了声音,你们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在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5、活动

(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仅物体能发出声音,我们的身体也有一个发声器官。现在请伸出你们的左手将它放在喉咙上,然后一起大声说:“我爱科学!”感觉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当声带受到损伤时,我们的声音就会沙哑甚至不能发声。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在我们的身上还有一处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得器官。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耳朵,更确切地说是耳膜。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小心保护它。

欣赏一首古筝乐曲《高山流水》,体验一下动听的声音。

6、总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师: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吗?想知道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一定还想探索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声音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7.怎样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堂产生兴趣 篇七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多媒体,兴趣,课堂教学手段,地位

生物学包容的内容非常广阔, 时空跨度很大, 小到动物、植物的细胞, 大到包含世界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 远到世界各地。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 它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并且有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的, 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绘的, 甚至有些动物和植物还无法命名。正因为如此, 要想让学生获得各科文化知识, 就要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手段。同时也要得到社会、学校关注。要打破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把课堂教学手段运用得十分巧妙。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够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引起社会、学校的重视, 才能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学一直是将重点放在语、数、外、理化系统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 而对中学生物在以前一直认为是副科, 期中和期末属于应付考试, 会考便结束课程。虽然近几年提出作为中考科目, 可考一年停一年, 根本没把这科当回事, 甚至许多领导只把每节生物课当作每节语文、数学、英语课的0.77节的常规模式。前几年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对“普实”工作地开展, 各校有了生物实验室。配备了部分器材、药品, 购进了许多生物实验材料, 但实验室开展刚起步, 学生对学习生物这门学科刚有一些了解认识, 许多知识正在学与玩中逐渐获得。可是好景不长, “普实”检查结束, 由于财权收回, 生物学科的地位又回到了从前。希望社会、学校重视一下这门学科, 关心一下这门学科科任老师吧!因为学生学习兴趣差, 生物教师的成绩也更差, 职称进不了, 更谈不上评优、评模。连教师待遇、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认真备课,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必须做到“轻车熟路”。而在课前不管准备采用什么备课方式, 如实验课、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等传授方式教学, 都要使学生在感知上产生对动植物知识的探究欲望, 这样, 学生才能够从心底激发对知识的追求, 产生对课堂的兴趣, 兴趣产生了, 学生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究。

2. 多用鼓励语言, 肯定学生成绩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不管对错如何, 哪怕是很差, 教师也要鼓励他们的闪光点, 如:运用“有胆量”“肯动脑筋”“有进步”等鼓励语言, 鼓励他们学习。课堂上决不用参有批评的语调, 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影响课堂效果。这样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 成绩有所提高, 真所谓:“学生的进步是夸出来的”。

3. 要充分利用书法和简笔画进行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书写工整, 能够给学生美的感觉,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慕之心, 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 运用简笔画、概念图等方法教学, 尤其是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事物中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涵, 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学生在学与玩中获得知识

近年来, 随着济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了中学生物课堂, 生物学是一个十分广博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具有许多学科没有的特点。如微观性、宏观性等。这些特点使得许多生物学的真实情景不能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另外,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也能使许多困难很好地得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优点是:

1.多媒体技术能化远为近。如学习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鲸、海蜇、海葵等, 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大海亲自考察。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大海中鲸的活动光盘, 同学们一看, 生活环境、形态、运动一目了然, 形象直观、生动。

2.多媒体技术可以化大为小, 也可以化小为大。近几十年来, 生物研究兼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通过多媒体手段就可再现情景,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如学习病毒、水蚤知识, 病毒、水蚤个体非常小, 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摄影记录下来的光盘再现学习情景。

3.多媒体技术可以化快为慢, 可以化慢为快。如发酵的过程是很慢的,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经过技术处理, 将几十个小时的过程浓缩为几十秒种, 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再如, 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运动是很快的, 很难看清楚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慢放和定格展现给学生。

4.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地将学习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如, 蚕吐丝做茧的过程, 是受时间限制的, 不可能随时出现。教师可以用摄像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以后就可以随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了。从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多媒体的利用, 能够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对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 以实验为手段贯穿于教学中, 从而体现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的教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教材是实验少、理论多, 而当时多数教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如今教材是以实验为主, 通过实验揭示每课的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动手和动脑。这样对知识也就易于接受和消化。特别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一些实验可进行改进, 既能缩短时间, 又能节约实验材料,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可用强光照射在课堂上演示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水浴保温改为手捂加热, 实验效果更好,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 除完成实验外, 还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插入一些相关事例, 如讲授植物部分应结合生活中同学们爱吃的水果、蔬菜的形状、颜色、味道和六个器官的变化, 传授动物部分以每家养殖的六畜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补充说明;讲解微生物部分则以培养平菇、木耳和常吃的菌类为例, 环保知识以岑巩水泥厂废水排放污染河流和废气排放污染空气及目前城市建设住户卫生间废水排放污染河流。另外,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活动, 如开展保护动植物、环境污染的宣传,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进行花草的盆栽、植树造林, 饲养一些小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等, 这样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有更新的认识, 产生浓厚的兴趣。

8.怎样避免农药对作物产生药害 篇八

关键词:农药;农作物;危害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3-1

1农药药害产生的原因

1.1时机把握不准

无论哪一种农作物,其生长期都包括若干个生育时期。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的农作物对药物的敏感度不一样,所以在喷洒农药时必须区别对待。例如在农作物的幼苗期只能按最低防治剂量用药;开花期一般尽量不要喷药,如必须喷药应避开每天的授粉时间即下午4点钟以后(据观察:绝大多数农作物均在早上9点钟后至下午3点钟以前开花授粉),否则极易发生药害而导致结实率降低。

1.2方法不正确

喷洒农药的方法有很多,如大雾滴喷雾、直射病虫危害部位的“靶标”、毒土、泼浇等。施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喷洒方法。例如在防玉米行间苗后杂草时,要求在杂草出苗后至杂草6厘米高之间用药,并且喷雾器的喷头应加防护罩和喷雾器的摇手柄不能摇得太快,更不能对着玉米苗的中上部喷除草剂,最终目的就是严防喷出的药雾飘到玉米叶片上而发生药害。

1.3浓度过大

一些农户为了提高施药的效果,盲目增加施药的浓度而对农作物产生危害。例如,“翠竹牌”植物生长剂,使用时应将其稀释1000倍,如果仅仅稀释了800倍就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如果稀释在500倍以下则会导致植株死亡。

1.4品種不对路

在选用农药时要对症下药。一是要对农药的特性、作用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有个基本的了解;二是要对植物有所了解,看该植物是否会对所选农药产生过敏反应。例如,农户在防治棉花蚜虫时,使用了杀虫双,而杀虫双对棉花会产生过敏反应,最后导致棉花全部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避免或减轻药害的措施

2.1注意施工时间

在施药时要注意施药的时期,农作物不同的阶段,对抗药性不同;在高温季节的每一天当中,中午喷药比早晚喷药易发生药害。因此,施药之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遵守其规定的施药时间。同时,在田间喷剩下的药液不能马上回头重复喷雾,相同一种农药必须相隔7~10天才能进行第二次喷雾,否则受重复喷雾的农作物易发生药害。

2.2使用正确的对药方法

在喷洒农药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不易溶化的农药,喷雾前要在水盆中将农药用木棍充分搅拌,待农药彻底溶解后才能加到喷雾器中喷雾;粉剂农药要采取二次稀释;加农药前,喷雾器中要先加少量的清水再加农药。只有这样才能使喷洒过程中药液浓度保持均匀,避免因药液在喷雾过程中前后浓度悬殊过大而发生药害。

2.3严格控制混施农药

由于某些农药在某一地方长期使用而导致某些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因而农药经常会出现混用的情况。在混用时一定要坚持科学性,要充分了解药性的情况下进行混用,否则会因混配不当而发生药害。

2.4避免使用对农作物敏感的农药

凡是农药标签上注明该农药对某些作物敏感或注明对某植物的某一时期敏感,则该农药就坚决不能在敏感作物、敏感时期使用,否则会发生严重药害。

目前市场上常见有下列农药必须慎用:敌百虫、敌敌畏对高粱、玉米、豆类、瓜类、月季花易发生药害;马拉硫磷对瓜类、豇豆、樱桃、梨、葡萄、苹果易发生药害;辛硫磷对瓜类、豆类茎叶敏感,但如发生蚂蚁等地下害虫时可用其灌根;毒死蜱(又称乐斯本)对烟草敏感;乙酰甲胺磷对菜豆和向日葵敏感;杀虫双在夏季高温时对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幼苗敏感;乐果、氧乐果对杏、樱桃、烟草、枣敏感;稻瘟净对水稻和玉米以外的其他作物幼苗易发生药害; 10%百菌清油剂对桃、梨、柿、梅、苹果等果树的幼果易发生药害。

2.5减少药害的措施

当农作物出现药害时,只要受害植株没有出现死苗,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药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喷洒缓解的药物如氧化乐果、对硫磷等农药对作物产生药害时,可喷洒0.2%的硫酸锌溶液缓解;硫酸铜、波尔多液引起的作物药害时,可喷施0.5%的石灰水缓解药害;无论出现哪种药害,均可喷雾解救剂,如昆明绿色中迅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一遍绿”,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该药品包装袋上注明有增产、抗病、解药害的功能。除去药害部位:在农作物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方法施药过量、过浓而发生药害时,应将受害较重的树枝迅速剪除,以免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并要及时灌水,防止药害继续扩大。在作物上喷水或灌溉:在刚刚产生药害的作物上及时喷洒冲水,可反复喷洒大水2~3次,可以起到稀释药液浓度的作用,从而减轻对作物的药害。

3结语

从农作物角度思考,应根据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区别对待,在农作物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幼苗时期,受害不严重,可以补施一些氮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生长;对于受药害较严重的,要喷水或者灌溉并施钾肥(特别是喷雾3~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相应的松土,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增强植株的恢复能力。对于受害特别严重的,无法挽救的农作物,要立即改种,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宇,郭正元,林毅青,张舜.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4):11-12.

[2]尹冬,曾勇军,章建其,曾敏,祝懿,韩延,冯小虎.稻烟轮作区二氯喹啉酸残留对烤烟药害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08):22-23.

9.选举产生党代表的基本程序 篇九

1、召开支委会议。主要是传达镇会议精神。参加人员为支委成员。

2、召开“两推”会议即是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推荐票不能写上姓名,支委可以提供应选总人数两倍以上的口头建议名单。推荐票人数最好的是等于但绝对不能少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30%(目的是为了便于统计票数)。参会人员为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包括非党员的村民小组长、先进群众代表4-10名;其中机关、部门支部为非党干部代表,人数1-5名。)

3、研究确定代表候选初步人选。“两推”结束后,支委与镇党委沟通,按多于该类代表名额的25%以上的差额比例,确定代表候选初步人选,党支部要对代表候选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写出考察材料,并要填写好代表候选初步人选名册表(集体一份)和登记表(每人一份)。参加人员为支委、驻队班子及党支部选举指导组成员。

4、召开支委会,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支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多于应选代表20%以上的差额比例,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确定后要进行不少于3天以上的公示,并同时报镇党委审查。参加人员为支委成员。

5、选举党代表。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对候选人预备人

选进行充分酝酿,根据多数选举人的意见确定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和差额选举的办法进行选举党代表。参加人为全体党员。

选举党代表应注意的事项

1、镇驻队班子和选举指导组必须全程参与所挂点村有关党支部的选举工作,其将代表镇党委对支部的选举进行考察、监督、指导、考察。

2、支委提出的推荐人选名单必须是2倍以上的口头名单,不能写出来。

3、推荐人选和正式候选人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代表结构和妇女代表(其中妇女的代表正式候选人必有两名以上)。

4、推荐票和选票都要当场计票,马上公布,为此要推选出监票人和计票人。

5、以镇党委的名义对各支部的代表候选预备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名单只是各支部相应人选。

6、正确把握好有效会议的人数,即是要有应到会党员的五分之四参加会议才有效(应到会人数的说明附后)。

7、在推荐会上,联系支部的班子应向全体党员说明:“根据各级党委的要求,一般支部书记都应选为党代表。”

各支部选举党代表应上报、存档资料

1、会议签到表;

2、会议记录本;

3、推荐票;

4、代表候选初步人选登记表;(上报)

5、代表候选初步人选名册表;(上报)

6、代表候选预备人选的公示;(上报)

7、选举票;

8、正式党员代表人选登记表;(上报)

9、正式党员代表人选名册表;(上报)

10、选出结果请示。(上报)

11、所有上报的资料都要电脑打印。

镇党委应备的资料

1、代表候选初步人选考察材料;(各指导组负责完成)

2、代表候选预备人选的资格审查;

3、党代表选举结果的批复。

其它工作

1、县党代表的全额推荐(该项工作应在党代表选举大

会进行,详细的操作另行开会通知);

2、“七一”表彰推荐工作(该项工作应在党员群众推荐会上进行);

3、上半年发展党员工作(含新吸收和转正,该项工作一定要在选完党代表之后才能进行);

4、党员教育工作(可组织收看有关专题片、驻队班子或支书上党课等);

应到会的说明:

1、党员因下列情况不能参加选举的,经报上级党组织同意,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1)患有精神病或因其他疾病导致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2)自费出国半年以上的;(3)虽未受到留党察看以上党纪处分,但正在服刑的;(4)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5)工作调动,下派锻炼、蹲点,外出学习或工作半年以上等(外出流动党员也属于此类情况,但要持有流动党员证者),按规定应转走正式组织关系而没有转走的。

10.《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正式上课之前,王老师就在《赢在每一天》中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导入。“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那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的呢?”利用学生课外的讨论结果导入,不仅是整个导入更加的自然,而且越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劲头。同时对这个讨论结果的质疑是整堂课进行的一条线索,它引领着学生通过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都很强,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留一个疑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堂课一共有2个实验。第一个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第二个是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第一个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较多,包括尺子、梳子、皮筋,这时课堂的气氛会非常的活跃,课堂纪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会出示实验要求。而王老师在这里并没有提出要求,而是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一个实验约定。“要求”——“约定”,只是简单的变换了2个字,但是这简单的2个字足以体现王老师对学生重视,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视。在交流第一次实验结果时,王老师强调发言时要完整、清晰,要把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明白、清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这让我认识到,科学老师并不是仅仅把科学这门课的知识教给学生,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反馈学生那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事情,在听王老师这堂课时,我再次发现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比如说经验。课上,一学生回答说:“物体发声时会动,不发声时不会动”。我当下就愣了,这个该怎么回答呢?你说他不对吧,尺子、梳子、皮筋在发声时真的在动,你说他对吧,向我们拍打桌子时,有声音发出来,但是桌子并没有在动啊。正在我苦恼的时候,王老师顺势问到:“比较大、比较重的物体发出声音但是没有动,会不会是你没看清楚或是你看不到呢?”这么一问,学生就马上陷入思考中。这时,王老师就请全班同学见证“鼓发声时是否在动?”进而引导学生借用别的工具来证明鼓是否在动。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小纸片、米粒来证明鼓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二个实验,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有点难度,教师要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实验现象非常的明显,实验现象还让学生觉得非常的惊奇,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惊呼声。王老师没有制止学生的惊呼,脸上也没有出现不安的表情,一直都是微笑地巡视着,不时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实验结束后,王老师顺势问到:“实验时,不时地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在惊呼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旁边的同学还不时的点头,课堂的气氛恰到好处。交流完,小结完,我总觉得这堂课也可以完美的结束了。而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只见她面露难色的问道:“我们知道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但是同学们看,老师敲了一下音叉后还能听到声音继续发出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稍做思考后,一些聪明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因为音叉还在振动。只要把振动制止住,音叉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最后,王老师再次出示课始的问题“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这个时候,学生都能自如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了。

11.“八路军”番号是怎样产生的 篇十一

“西安事变”过去整整7个月,但对国共联合抗日,蒋介石仍难下决心。于是,毛泽东决定借助民主人士的力量,敦促蒋介石联合抗日。

毛泽东写下了一大摞信件,分別发给马叙伦、蔡元培、马相伯、朱蕴山、沈钧儒、沙千里、柳亚子、周建人、黄炎培、胡厥文、胡适、粱漱溟、楚图南等七十余人。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读了毛泽东的信后,赶赴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国民政府采纳共产党的意见,接受红军改编,国共共同抗日。蒋介石冷言相对:“不必说了,你回去吧,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蔡元培说:“委员长如果不答应我的请求,我是不会走的。”

陈布雷见状,设法把蔡元培劝了出来,蔡元培气愤地说:“我绝食静待,以死相报!”整整三天,蔡元培滴水未进。蒋介石只得再次接见蔡元培。蒋介石一见蔡元培便说:“好了,你什么都不必说了,我马上召开国防会议。中共方面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已经来到南京。这次会议就要决定这个问题,红军改编就要实现,请你回去吧。”得到了蒋介石的应允,蔡元培这才告辞。

冯玉祥攻心说蒋

可是,蒋介石的国防会议迟迟不开。周恩来便乘此机会,频繁活动,利用各种关系,拜会了冯玉祥、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刘湘、龙云、黄琪翔等一大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诚布公地表明了红军抗日的决心,并将半年来国共两党会谈的真相告知于天下。

此时,南京已危在旦夕,每天都有日军飞机在南京上空狂轰滥炸。这天,冯玉祥风风火火地闯进总统府,请求辞职。他气冲冲地对蒋介石说:“国共和谈大半年了,这么大的事,我这个军委会的副委员长竟然一无所知。你说,我这还算什么副委员长?这个副委员长不该辞职吗……我就是不理解,人家共产党要求把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上前线打日本鬼子,这有什么不对嘛!你为何变着法儿找理由不批准呢?”

蒋介石说:“焕章(冯玉祥字焕章)你有所不知。共产党精明得很,他们以抗日为口号,实际上是想取得政府的承认,得到政府的经费,好名正言顺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冯玉祥说:“委员长,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红军只编3个师,仅有国军六十分之一。再说,你可以让他们到最前线,再划定一个防地范围,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不就行了。”

蒋介石听了,想想倒也是个办法,说:“好,就依你的话,同意他们改编。”冯玉祥见蒋介石表了态,只怕他反复无常,马上说:“那就立即召见周恩来,与他谈妥此事。”“好吧。”蒋介石终于同意了。

把败军番号给八路军

蒋介石召来了军政部长何应钦:“我打算收编红军,准备给他们3个师的番号。这3个师之上给个什么名义,划归哪个战区,防区划多大地盘等等,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何应钦说:“整编桂系时,空出来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就授给红军算了。至于师的番号,有的部队打了败仗,撤销了一些师的番号,整编时又空出许多番号,随便用3个就行了。我看就用115师、120师、129师这3个番号,也就是一个暗示吧。再将他们划归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具体地盘嘛,干脆指定为太原以北,大同以东的晋察冀一带,这里是日军近期进攻的主要目标。红军亡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也算是为国捐躯了。”蒋介石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蒋介石召见了周恩来与中共代表团,表示同意将红军“收编为国民革命军”。周恩来虽对“收编”一词不满,但蒋介石总算是明确表了态,所以他也就没再去苛求字眼。就这样,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诞生了,下设115师、120师、129师。

12.人大代表怎样产生 篇十二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的壮大, 以及工业化进程发展需要, 一些大型混凝土结构物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了我们的祖国大地上, 这些大型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的裂缝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造成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开裂问题是在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裂缝一旦形成, 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 危害极大, 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削弱构件的承载力, 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 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认为, 建筑物的基础最小边尺寸在1~3m范围内就属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较大, 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注短期内形成, 此时设计荷载尚未作用于结构上, 因此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但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 大体积混凝土自身又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 因此其内部温升幅度较其表层的温升幅度要大得多, 而在混凝土升温峰值过后的降温过程中, 内部降温速度又比其表层慢得多, 在这些过程中, 混凝土各部分的温度变形及由于其相互约束及外界约束的作用而在混凝土内产生的温度应力, 是相当复杂的。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 混凝土就容易出现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2.1 水泥水化热的影响水泥水化过程中放

出大量的热量, 且主要集中在浇筑后的7d左右, 一般每克水泥可以放出500J左右的热量, 如果以水泥用量350Kg/m3~550Kg/m3来计算, 每m3混凝土将放出17500KJ~27500K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升高。 (可达70℃左右, 甚至更高) 。尤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讲, 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 因此混凝土中心温度很高, 这样就会形成温度梯度, 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 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2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收缩。

混凝土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这种自发变形, 受到外部约束时 (支承条件、钢筋等) , 将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 使得混凝土开裂。引起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有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等三种。在硬化初期主要是水泥石在水化凝固结硬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 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部自由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干缩变形。

2.3 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

构在施工期间, 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起着很大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叠加之和组成。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关系, 外界气温愈高,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愈高;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则又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梯度。如果外界温度的下降过快, 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 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另外外界的湿度对混凝土的裂缝也有很大的影响, 外界的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 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4 其他因素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影响因素还包括水泥品种、用量、掺合料、化学添加剂, 施工工艺, 环境温度, 骨料温度, 养护条件等等。

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防水性、危害严重, 必须加以控制, 大体积开裂主要是由于内外温度梯度过高引起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中的温度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采用合理的措施来防治和控制裂缝产生和发展, 所以采用适当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度升高和温度变化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 就可避免出现裂缝。这些措施包含了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 包括选择混凝土组成材料、施工安排、浇筑前后降低混凝土的措施和养护保温等。

3.1 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料。

3.1.1水泥的选择理论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量。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尽量使用低热或者中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 并尽量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 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体积稳定性。为保证减少水泥用量后混凝土的强度和坍落度不受损失, 可适度增加活性细掺料替代水泥。3.1.2骨料的选择在选择粗骨料时, 可根据施工条件, 尽量选用粒径较大、质量优良、级配良好的石子。既可以减少用水量, 也可以相应减少水泥用量, 还可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现象。在选择细骨料时, 采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 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干缩, 减少水化热量, 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有重要作用。3.1.3掺加外加料和外加剂掺加适量粉煤灰, 可减少水泥用量, 从而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但掺量不能大于30%。掺加适量的减水剂, 它可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 且能提高水泥水化率, 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从而可降低水化热同时可明显延缓水化热释放速度。

3.2 设计优化措施。

3.2.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采用“三低 (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 二掺 (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 一高 (高粉煤灰掺量) ”的设计准则, 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3.2.2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3.2.3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 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

3.3 施工控制措施。

3.3.1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入模温度的高低, 与出机温度密切相关, 另外还与运输工具、运距、转运次数、施工气候等有关。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可以在施工现场对堆在露天的砂石用布覆盖, 以减少阳光对其的辐射, 同时对浇筑前的砂石用冷水降温。在搅拌过程中向混凝土中添加冰水。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施工, 因为要防止早期混凝土被冻问题, 所以要求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浇筑温度。在浇筑混凝土以前还应该对基础及新混凝土接触的冷壁用蒸汽预热, 对原材料应视气温高低进行加热。3.3.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一次浇注的混凝土不可过高、过厚, 以保证混凝土温度均匀上升。保证振捣密实, 严格控制振捣时间, 移动距离和入深度, 严防漏振及过振。3.3.3砼温度控制、监测与养生。a.温度控制、监测为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 在混凝土的内部通入冷却循环水, 采用循环法保温养护, 以便加快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b.砼养护砼养护是大体积砼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以便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促进砼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从砼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砼而言十分重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在其顶面及时加以覆盖, 要求覆盖严密, 并经常检查覆盖保湿效果。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蓄水保温, 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和抵抗受太阳辐射与刮风时温度骤变, 二是保持内外温差的稳定。3.3.4健全施工组织管理:在制订技术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同时, 还需落实组织指挥系统, 逐级进行技术交底, 做到层层落实, 确保顺利实施

结束语

上一篇:工作转岗通知书下一篇:绿化施工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