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2024-07-20

国际税收的本质是(6篇)

1.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篇一

2.5.1意识的本质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答案]C

[解析]“狼孩”“熊孩”“豹孩”有人的身体和器官,没有形成意识,是因为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故选C。

2.人们的一切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意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外界其他因素作用于人脑的结果。上述材料中的意识( )

①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其内容来源于人脑

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④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抽象思维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错误。正确的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错误。

3.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吉祥物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吉祥如意乐洋洋,创意来源于羊城“五羊衔谷”的传说。亚运会吉祥物是亚运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她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亚运会吉祥物的问世说明(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物质依赖于意识

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D

[解析]亚运会吉祥物的问世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创意来源于历史传说,来源于广州以至中国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项正确。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

①想象是突发的 ②想象的内容是人脑自生的 ③想象的形式是主观 ④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诗人把降雪比作梨花开,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雪这一客观事实),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诗人想象的梨花),可见③④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②错误,①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对“造境”而言,无论如何虚构,“其材料必取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也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一观点( )

A.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B.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D.承认了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答案]C

[解析]“取之于自然”“从自然之法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6.根据欧洲航天局制定的计划,“ExoMars”火星探测器将于20xx年正式发射升空,这台机器人可以进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将采集的土壤和岩石样本进行即果检测,然后再将最终的检测结果发回地面控制中心。上述材料说明( )

A.没有人脑一样可以产生意识

B.高智能机器可以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

C.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D.机器人的意识的产生也离不开客观存在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机器人没有意识,只是一种模拟智能,是由人所控制的。据此可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7.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试分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因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属于重点基础知识,题意要求论证“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的正确性,从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和意识的内容说明即可。

2.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篇二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对金融改革,必须采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重要的是,必须对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当代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平台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和命脉,其体制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性质所决定。人类迈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致经历了自由竞争、国家垄断两个阶段,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与此相适应,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也大致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制”两种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向以美元为霸主的浮动汇率制或“准美元本位—浮动汇率制”过渡。

当代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就是以美元为霸主的浮动汇率制或“准美元本位—浮动汇率制”体系,它是由以“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脱胎而来的。美国于1944年7月1日邀请44国代表参加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确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只能在美元汇率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这一体系确定了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的工具。因此,这一体系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体系。

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变20世纪30年代以来混乱的国际金融货币秩序,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世界经济,而是要通过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控制世界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事实上,美国通过该金融货币体系确实获得了大量好处。可见,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公平、十分不合理的。

但是,美国的金融寡头—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对此并不满足。美国金融寡头—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目标是控制全球、掠夺全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金融寡头—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仅靠大量发行美钞便可无偿掠夺他国财富和商品提供了便利;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原则,意味着美钞发行量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当初美国政府依仗其在黄金储备方面的垄断地位(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的59%)抛出 “怀特计划”,提出 “美元与黄金挂钩”原则,是为了从英国手中夺取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然“智者也必有一失”,对于这一原则对美国无节制发行美钞的制约作用,是美国政府始料未及的。

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陡增至210亿美元,大大超过其黄金储备178亿美元,使美国偿债能力信誉发生大滑坡,最终酿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美元灾(过剩)”和美元贬值,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风潮,于同年10月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此后的十多年里,美国非但不吸取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的教训,相反,在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推动下,一面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一面充分发挥美元印钞机的“高生产率”,继续大量印发美钞,推行“以币易货”的掠夺政策,致使持续存在的国际收支逆差更趋严重,导致“美元危机”频频发生。从1960年10月发生第一次“美元危机”至1972年的短短12年中,“美元危机”竟又发生7次之多!

到1972年底,美国的短期外债已增至810亿美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够抵偿其八分之一,使美国的国际收支信用下跌到最底点,触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买进德国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的风潮。接着,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行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或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美国也宣告停止世界各国以美元兑换黄金。至此,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了。

1972年7月,就在“美元危机”频发,布雷顿森林金融货币体系摇摇欲坠之时,由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成立一个由美、英等11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9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有关问题专门委员会”(又称“二十国委员会”),研究、讨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并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的“二十国委员会”会议上,建议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某些条款。1978年4月1日修改建议正式生效,被称为“牙买加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降低黄金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稳定国际金融货币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协定虽然写进了“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的条款,但最大的赢家仍然是美国的金融寡头:首先,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中心地位、霸权地位毫发未损;其次,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即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有利于货币资本亦即国际垄断资本流动;再次,降低黄金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地位,意味着美国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黄金制约得以解除;最后,所有这些均表明,“牙买加协定”所构建的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基本框架,为美国金融寡头、乃至整个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向全球扩张扫清了在金融货币体系方面的障碍。

如果在更广阔的视野内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扫除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障碍,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为控制全球市场而开辟的诸多战场中的一个战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获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和扩张力、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的金融寡头的经济实力和扩张力极大膨胀。90年代初期,美国又炮制了“华盛顿共识”,向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为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开辟理想的国际市场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意味着美国所鼓吹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政治化、范式化、国家意识形态化,这是美国加速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又一重要举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英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加大了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力度和步伐,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推行金融自由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完全的利率、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改变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分离状态,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等等。1990年出笼的“华盛顿共识”明确规定: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等等。90年代初、中期的这些规定,是1978年的“牙买加协定”所没有或者没有明确的。金融自由化的强制推行,标志着适应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形成。在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使国际垄断资本有了一个控制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通过金融“扼制”,国际垄断资本可以把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更加牢固地置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这,便是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实质!

二、一些国家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导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积极诱导甚至以贷款和援助附加条件等手段,强制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与此并行的是,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出现被新自由主义所引导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潮。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国家,在引进和利用外资、建立和完善市场化金融运行体系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为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际垄断资本构建自由进出各国并确保套利套汇收益的操作平台,结果导致80至90年代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发生。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全球共发生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108次。其中,80年代45次,90年代63次,90年代比80年代多40%。这些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经济弱势国家。这说明,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所推行的金融自由化,对于经济弱势国家来说,决非福音而是祸水!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频频发生的金融货币危机,给当事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各当事国的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的部分经济学家,以及我国的学者都在从不同角度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我们看一看韩国学者的见解。

2004年9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一次中韩金融论坛。笔者(何秉孟)有幸被邀请主持了该次论坛。在此次论坛上,韩国财政部金融情报研究院的边阳浩院长,就1998年韩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治理过程发表了主题演讲。边阳浩先生直接参与了1998年治理韩国金融危机的工作。他在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后,提出了防止金融危机的五条措施:一是防止金融机构盲目放贷,加强放贷审批等防风险管理能力,国家应设置负责对金融机构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的监管机构;二是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不能急促收回贷款,必要时需要监管机构介入;三是营造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环境;四是切实加强监管金融机构的健全性机制,特别是需要建立政治上客观中立的独立监管机构;五是金融机构自律、负责任地经营。边阳浩先生提出的防止金融危机的五条措施之中,有三条直接同金融监管有关。他在演讲开始就申明:“可能我的观点同流行的看法不同。”看来,他的不同,就是体现在他不同意完全没有监管的金融自由化,强调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监管。这是韩国学者痛定思痛所形成的认识,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而且,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韩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处于经济实力大大占优势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扼杀社会主义中国,是国际垄断资本的既定目标。在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安全,不仅要面对来自我国内部经济运作、金融运作出现的失误,而且还面临国际垄断资本、特别是各种对冲基金、形形色色的金融大鳄索罗斯之流的蓄意冲击。可以肯定地说,来自后者的威胁更大。因此,同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所面临的威胁要大得多!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盲从美国人,搞什么金融自由化!

三、美国从不实行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非常特殊的行业。这首先是因为,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的血液和命脉。其次,还因为金融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商品一般,金融产品的流动,要求以市场为基础并自由流动;但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即作为商品交换结算工具的货币市场工具,以及作为资产储备或转移资金、安排资产风险结构等的资本市场工具,它必须在国家计划的调控下,在国家有关法律的框架内、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流动,以确保金融体系健康运行。最后,随着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增多和金融产品的虚拟化,其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现代金融产品同当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之后,其流动之迅速、流动量之大,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之大,常常出乎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如此,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过哪一个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金融体制而未遭受金融货币危机打击的成功范例!

对于这一点,美国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金融寡头们,以及其守门人——美国当局心里十分清楚。他们酿制的“金融自由化”这杯类似迷魂药的毒酒是为了给别人喝,以便在麻翻别人之后乘机抢占他国的金融市场,并趁火打劫,发他国之“国难财”;至于他们自己,是绝对不会喝这杯毒酒——实行“金融自由化”的。也就是说,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大力鼓吹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这仅适用于美国的国际垄断资本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如果其他国家的资本进入美国市场,这“三化”将会大打折扣,将会遇到法律的、甚至行政的种种壁垒,受到严格的限制、审查甚至被拒于国门之外。据有关调查研究,在这方面,美国通常有如下做法。

第一,不断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和限制。

第二,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有完备的机制、程序和标准。

第三,美国在对外国投资和并购进行国家安全管理时,声称实行对等、互惠的原则,强调美对外资开放一些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以外资来源国对美企业开放相应领域为条件。

第四,美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谈判,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重大利益。

第五,除美联邦政府外,美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采取一些对外资实行国家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需要指出,美国当局的这些“立法”或“规定”,绝不是“摆摆样子”和“吓唬吓唬人”的,凡涉及其自身利益,它是“言必‘行’,行必果”的。

一个时期以来,主张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不绝于耳;还有的人干脆主张放手引进美国的所谓“战略性投资”,以推进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因此,我们在此似乎有必要提醒:如果暂且撇开基本制度等层面的因素,仅就金融货币运作的层面而言,美国、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好东西我们当然应借鉴、学习——但这绝对不是美国人说教的所谓“金融自由化”。因为实际上,美国从未实行过它为别国设计的“金融自由化”。恰恰相反,要向美国借鉴、学习的是:近百年来不断完善在法律、行政严密监管前提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金融货币运作方式。

当然,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是绝对不应该撇开基本制度层面的因素,而仅考虑金融货币运作层面的因素的。鉴于诸多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如果把基本制度层面、运作层面诸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至少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其一,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其二,金融系统的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资产占绝对优势。要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私有化。

其三,金融企业经营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又必须依法经营,并接受国家计划乃至政府行政手段的调节。

其四,同金融国际化趋势相适应,金融货币体系应适度开放,但必须以法律的、行政的严密监管为前提。就是说,这种“开放”,不是美国为别人设计的“金融自由化”,并且,随着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监管应当越来越严密。

金融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风险极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常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笔者认为,金融改革正是所谓“攻坚”之所在。因此,金融改革到底应如何推进,应在排除各种干扰、误导,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的干扰和误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论证。

3.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篇三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齐齐哈尔市第十七中学王美玲

一、设计理念

本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创新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题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养成符合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聚合思维方式,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3)创新“问题”的培养。要求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探索,勇于提出问题。

(4)创新方法、技能的培养。即懂得一般的创新方法与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查找“创新”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2)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创新学习的意义”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3)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4)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力和健康的创新情感。

(1)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产生对技术课程的兴趣;

(2)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

(3)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

(4)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批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及学校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把两个课时合并使用。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教学内容。并从课外选取了别有洞天的小故事“把木梳卖给和尚”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策略

1、按照创新发现学习课堂理论进行教学的策略。

2、在教师制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3、根据情境教学的策略。

4、根据发现问题的教学策略。

5、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五、教学模式:

本次活动设计是按照“创新发现学习课堂理论”与“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按照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的要求,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下有效学习。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的内容:

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消息传出应聘者趋之若骛,但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都面面相觑。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10日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此题一出,应聘者多作鸟兽散,仅剩下A、B、C三人。按照公司要求,三位应聘者奔赴各地,10期到:A君声言10日艰辛,仅卖出一把木梳。自己前往寺庙推销,不料遭众僧责骂,被轰出山门。在归途之中,偶遇一游僧,自己将木梳奉上,并含泪哭诉。游僧动了侧隐之心,才解囊买下。听罢A君叙述,轮到B君,说卖掉10把木梳。称深入名山古刹。由于此处山高风大,前来进香者,头发被风吹得散乱不堪。见此情景,本人忙找到寺院主持说:佛门净土,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故应在每座寺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梳头鬓发。住持闻之,认为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建议,总共买下10把木梳。公司主管听罢,点头称赞。此刻,C君汇报,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份定单,自称已卖出1000把木梳,并且还需火速发货,以解货源不足之急。听此言,A、B两人啧啧称奇,公司主管也大惑不解。C君解释说,为推销木梳,自己打探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极旺的名刹宝寺,高方丈进言:凡进香朝拜者无一不怀有虔诚之心,希望佛光普照,恩泽天下。大师是得道高僧,且书法超群,可将“积善梳”三字刻于木梳之上,赠于进香者,让这些善男信女,梳却三千烦恼丝,青灯黄卷绝尘缘,以显示我佛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慈航普渡。方丈闻听,大喜过望,口称阿弥陀佛。此举一出,一传十,十传百,寺院不但盛誉远播,而且为求“积善梳”而进山朝圣者,简直挤破头。为此,方丈恳求自己急速返回,请公司多多发货,以成善事。众人听罢,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自叹弗如。对C君此举,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创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从本质上来

讲创新就是我们人类运用我们的这种能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新成果的过程。前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多种创新的方法,大家能说一说都有哪些方法吗?

第三环节:发现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要求

(1)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2)追求设想的数量

(3)在教师要求的范围内展开联想

(4)必须独立完成,不要与他人进行交流

(5)发现问题的时间5——8分钟

(6)做好记录工作

2、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学生自主学习,并同时进行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在小组已经组建好的情况下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1)在老师提供的范围内合作发现问题,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2)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法,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资料。

(3)追求设想的数量

(4)小组内交流发现的问题,这个过程建议采纳:交流经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5)发现问题的时间5——8分钟

(6)记录员做好记录工作

2、每个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校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第四环节: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数量成果同时展示设计方案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略)

第五环节:教师反思:

创新发现学习课堂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创新。不在实践中动手,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只能是空话,因此,我们提出动为主线,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学生必须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能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并且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①目标学习: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

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创新学习的首要特征。

②自信学习:自信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自信是人体自身能力和对自己先前活动的认知的总和,它对创新学习活动具有驱动作用。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他信任和尊重自己,具有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就。因此自信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创新动力的因素,同时,通过创新更能激发学习者自信。

③选择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分析贮藏信息、灵活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是新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④整合学习:“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那种“独善其事”、“万事不求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合作,而那种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的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在交往合作中,学习内容作为信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人。

⑤问题学习:让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独立思考,并能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探索出新的问题,使他们做出回答。学生学习中的“疑”,有多种办法产生,但最关键的是学习者敢疑。学生敢问敢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⑥实践学习: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⑦反馈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社会价值,从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自我调控,是创新学习的必要特征。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是创新学习的特点。⑧组合学习:创新不仅是发现、发明,能用大家熟知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意义,就是创新。一个创新的想法,很可能就是旧的成分新的组合;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再组织材料阐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创新。

4.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篇四

如果你想创业的话,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你不能指望着站在一边什么也不做就能成功。你必须意识到公司增长才是你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你的公司一旦获得了增长,其他事情都会随之而来了。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公司的增长」这一指标当做指南针――来做几乎一切决策。

红树林 Redwoods

让我们先从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区别说起:并不是每一家新开的公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公司成立,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算得上是「创业公司」。大多数是服务业的――像就餐馆,理发店,修水管业务等等。除了一些极个别例外,这些都不能算是创业公司。

当我说创业公司是被「设置」成能够飞速增长的公司时,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主观意识,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做不到。但另外是,创业公司在本质上就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就像在相同的环境下,一个红衫木的种子与一颗豌豆苗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创业公司」(startup) 这样一个专门的词,用来专指那些能够快速增长的公司。如果所有公司本质上都差不多,但其中一些因为好运或创始人的努力而最终导致公司快速增长,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了,我们只需要将其分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事实上,与其他公司相比,创业公司确实拥有不同的DNA。谷歌(微博)与理发店的区别不是因为前者的创始人比较走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是在一开始,谷歌就和理发店不一样。

想要快速增长,你需要推出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是谷歌和理发店的区别,理发店很难规模化增长。

一个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有两个原因:(a) 这个公司必须能制造出很多人都需要的产品; (b) 它所提供的产品可以抵达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理发店在(a)上做得很不错,因为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理发店和其他零售业的问题一样――不能解决(b)。理发店能为顾客提供个人服务,但是很少有人会跑很远的路去理发,而且就算顾客们真的愿意这样做,理发店也没有能容纳他们的规模。

开发一款软件是个解决 (b) 的好方法,但你最终仍然可能被 (a) 限制。大多数企业都被严格限制在 (a) 或者 (b) 上。而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会被 (a) 或者 (b) 限制住。

创业方向 Ideas

看起来选择开一家创业公司总会比开一家「普通公司」要更好一些。如果你想开一家公司,那么为什么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题在于这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市场」。

那些普通公司遇到的限制其实也在保护他们,这是一种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要和当地的理发店竞争,但如果你开发了一款搜索引擎,那么你将对抗全世界。

然而,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竞争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护他们的事,而是提出创新的难度。如果你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开了一家酒吧,地理位置的局限虽然保护了你免于竞争但也限制了你的发展潜力,所以地理上的局限间接地定义了你的酒吧。酒吧+社区是开展小商业的好主意,当然这样的公司会为 (a) 所限制――无法吸引大量的顾客。你的屏障既保护了你,也限制了你。

相反,如果你想开一家创业公司,你很可能不得不去想一些比较新奇的创意。一家创业公司必须要能推出能够投放到巨大市场的产品;而这类创意如此宝贵,所以所有明显而又优秀的创意都已被付诸实践了。

一般来说,创业想法已经被各种人彻底地选择过一遍了,所以一家创业公司貌似需要做别人忽视了的东西。我本来想说,你必须有意识地寻找别人忽略了的创业方向。但实际上大多数创业公司并不是这样启动的。通常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与众不同――能发现其他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创意。也许到后来他们回望时会发现他们最初的创意的确是很多人的盲区,进而从那开始就努力让自己待在那个区域。但在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创新是无意识的。

成功的创始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既擅长技术又正好能用技术解决一个问题是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发展的如此迅猛,以前的糟糕点子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想要搜索网页,但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有技术专长并且都注意到当时已有的搜索引擎不够好,同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改进他们。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时,你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时你会发现旧有算法不够好,当人们意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时,谷歌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霸主。

这就是创业方向与技术之间的连接了。某个领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的,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这些变革是很大的超前,它们改变了一件事情是否能被解决。在 Google 这一案例,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那里改变的不是可解决性,而是市场规模。

速率 Rate

一个公司需要多么迅速地增长才能被认为是创业公司?这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创业」是一根杆,而不是门槛。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发表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不仅应该致力于创办一家公司,而是创办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因此你得去搜寻这个类型的idea。但开始的时候,你有的只是一个新信念。在这方面,创办一家公司就像作为一个演员。「演员」也是一根竿而不是门槛。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演员是一个不断去试镜的服务生。成功第一步是不断地得到工作,但当他并不是成功时才能被称之为演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创业公司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具有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创始人而言这不止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相当于在问他们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创业成功的公司通常有三个成长阶段:

1. 最初,创业公司试图搞明白它正在做些什么,在这一阶段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或者没有增长。

2. 当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抵达这群人的时候,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3.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会发展成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性,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S型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它的长度和斜率决定了公司将取得多大的发展。

斜率代表了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有一个数字是每个创始人都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它是用来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你不是知道这个数字,那你就不知道目前你做得是好是坏。

当我第一次遇见创始人并问他们公司的增长速率是多少,有时他们会告诉我「我们每月增加约100名新客户。」这不是增长速率。我们关注的不是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新客户与现有用户的比率。如果你真的每个月都得到一个恒定数量的新客户,那么你可能遇到了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长速率正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计算一次增长速率。在YC一个好的增长速率是每周增长5-7%。如果能达到10%,你做的就非常出色了。但如果只有1%,这表明你至今还没有搞明白你在做些什么。

计算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倍数。

指南针 Compass

我们通常建议创业公司选择一个他们能够达到的增长速率,然后每周要做的只是尽力去完成它。关键的一个词是「只是」。如果他们决定每周增长7%并完成了,那么这周他们就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需要做的。但如果他们没有完成目标,他们在唯一要做的事情上就失败了,就应该小心。

程序员会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我们把创业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优化问题。任何一个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知道专注能够带来非常高的效率,代码优化意味着改变一个现有的程序,使其耗费更少的资源,通常指时间或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的更快。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满足感的工作。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多么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你可以围绕目标增长率做你所有的决策,任何有助于达到增长目标的事都是正确的。你是否需要花两天时间开会?你应该再雇一个程序员吗?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场吗?你应该去吸引一些大客户吗?你应该添加X功能吗?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以相应地做出决定。

每周测评增长速率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长远思考。一旦你经历过没有达标的痛苦(这是唯一要关注的事,但你失败了),你会对此后任何能减轻痛苦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你会想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他也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在未来一个月他可能会完善一些新功能来增加客户。但只有在以下条件都满足时才真的需要这么做:(a) 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b) 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并不是说你不需要考虑未来,而是在正常的限度内考虑。

理论上来说,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部最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速率迫使创始人不得不去行动,而行动的成功概率总比不行动高。十之八九的情况是,等在原地制定战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孤立,大多数好的点子旁边往往有更好的点子。

更棒的是,不断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实际上可以带领你发掘更好的创业点子。你可以将增长需求作为一种创新压力。如果从需要不断调整最开始的方案才能保持增长,比如每周10%的增长速率,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你想做的事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10%增长率的创业点子肯定会比你最初的点子好的多。

与小生意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则定义了一个创业公司。

通常你应该尽量遵循客观情况带你到哪儿,而不是被最开始的设想限制住。就像科学家应该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自己假设的结果一样。理查德・费曼说过,大自然的想象力比人的想象力更强大。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只遵循事实和真相,你会发现更多更酷的东西。对于创业公司而言, 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 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很可能就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一个公司每周增长1%,一年后就增长了1.7倍,而每周增长5%的公司,一年后则增长了12.6倍。一个公司每月赚1000美元和每周1%的速度增长,四年后,月收入达到7900美元,比硅谷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还少。而一个每周增长5%的创业公司4年内后将每月将赚2500万美元。

我们的先辈一定很少遇到指数增长的情况,因为我们的直觉里没有这个东西。创业公司的飞速增长有时候甚至连创始人自己都会感到惊讶。

增长速率里的微小变化能够产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创业公司」这个专门的词汇,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会做一些普通公司不去做的事情,比如融资和被收购。并且奇怪的是,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频繁地失败。

想想创业公司能够多值钱,如果其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这意味着在任何时间,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都会将致力于根本成功不了的领域,并仍然要以「创业」这一宏大的名号赞美他们如自黑般的努力。

这并不会让我不舒服。和其他beta系数高的职业,如演员或小说家一样,我早已习惯了它。但这似乎困扰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创办了普通公司的人。有些人很困扰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尤其当他们几乎很少有所成就时。

但如果他们后退几步,看到全景,可能就不会这样愤慨。他们正在犯的错误是根据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来对创业公司进行评判。如果根据创业公司的中位数判断,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似乎是一个骗局。你不得不制造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要启动或投资者想要投资它们。但是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 Deal

为什么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

评估任何一项投资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的问题。创业公司能通过这个测试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回报也是非常高。不过这不是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原因。普通的缓慢增长型的公司也可以有类似的风险回报率,因为风险和回报值都相对低。那么为什么 VC 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 IPO 后,或者被收购时。

为什么创始人想获得VC的投资?还是增长。好的创意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是双向的。你不仅仅需要一个可以规模化的创意去实现增长。如果你有这样的创意而发展不够快速,那么竞争者就会快速赶上。发展过慢对于一个有互联网效应的公司是尤其危险的,而最好的创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互联网效应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但是创业公司即使在他们已经或者可以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比较愚蠢,因为看起来以后会更加值钱,但是比起购买保险要好一点。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如何看待融资的。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但是风投给的额外的资金和帮助会让他们发展地更快。融资可以让你选择发展的速度。

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可以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因为比起他们需要风投,风投更需要他们。如果愿意,一个盈利的创业公司可以用自己的收入来发展。增速缓慢也许有点危险,但是发展的慢不会扼杀他们。然而风投需要投资创业公司,尤其是那些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否则他们将失业。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有足够前景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获得足以让他们无法拒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业公司成功的规模,风投可以从这样的投资中赚到钱。你不敢相信你的公司可以如此成功地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但是一些公司做到了。

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从根本上说,它跟每个人想得到成功的创业公司的股票的道理一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的原因想要收购创业公司。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不仅仅是有价值的,也是危险的。如果它保持扩张,它可能会扩张到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并购部分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忧,即使收购方不被创业公司本身威胁,他们也害怕竞争对手收购它们。因为对于收购方,创业公司具有双重价值,所以通常愿意支付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钱。

理解 Understand

创始人、投资人和收购方组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它运作良好,但那些外行就趋向于制造阴谋论来解释有些事情。正如先人是如何解释自然世界的运作方式,但这并没有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的事情。

如果你想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这件事。增长驱动着这世界的一切。增长正是为什么创业公司一般是技术类型的公司――因为能快速增长的创业方向太稀有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而技术正是驱动变革的最好的源头。

增长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创业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长也是风投愿意投资创业公司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回报高,也因为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风投那里获得投资:钱可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对于收购者来说,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是有价值的,更是危险的。

这不只是你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必须懂得它的驱动力。理解增长,是创业公司本质的组成部分。当你在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情是解决比普通公司更难的问题。你的使命是找到一些罕见的能快速增长的创意。因为这些创意太有价值了,于是它们很难被发现。

5.数学的学科本质是什么? 篇五

听了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林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领悟,更透彻的理解了数学的学科本质。那么,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落实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研究者能从很高的层面对数学有所把握,还需要研究者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了解。

1.数学学科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水平。对此见笔者另文《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第2期)。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

2.数学学科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数学基本概念背后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3.数学学科本质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又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

6.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篇六

关键词:语文 课程 性质

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

一、工具说

“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4]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就道出了三老语文工具论的特殊之处,语文工具是“活”的,是具有“思想”的工具。在工具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丢弃思想,要注意工具本身承载的意义。但是,目前语文教育界将语文教学过度强调机械训练,死板、毫无生气的现象归咎于语文工具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语文工具说的本质。

二、人文说

语文当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仅仅以工具而论无形之中忽视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为了追寻语文“美”的境界,学术界也有诸多学者对语文的人文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文说的观点。

王尚文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从听说读写的动机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来论述语文人文性,认为人文性一直都存在于语文之中。此时,王尚文关于语文性质的论述尚未深入到语文课程内部。之后,他又提出了“语感中心说”,认为语言是人精神的表现,是人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他对基于工具论的“知识中心说”进行了批判。在对“知识中心说”的批判过程中,他引入了“言语”的概念,并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论述,使得人文说对工具说的反驳进入课程内部,对语文性质的论述更加接近语文课程性质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从言语形式上来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才能够真正照亮语文,激活语文。[5]

韩军同样是基于“语文等于语言”的基本理念来论述语文的人文精神的,但是韩军比王尚文进步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他提出了“新语文”的主张,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对人来说,语言是人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没有语言人的精神就没有依靠。语文教育的本体论是“立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韩军还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工作思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所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6]。他对语文人文精神的论述更加全面,并且自成体系,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重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尚文和韩军的语文人文说为理解语文以及语文课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他们都是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这样不免会引起质疑“语文是否完全等同于语言”,有些学者认为语文包括语言,有些认为语言包括语文。总之,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在论述语文性质的问题上,语言与语文的关系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探讨语文的性质却站在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习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7]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主张二者要有机融合。董菊初认为,在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要力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8]巢宗祺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官方文件的表达也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主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是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语文性质的,是对语文进行的全面解释。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指明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有工具性,同时也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人文性,这两种属性不能简单的分开,而是统一的关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它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训练过程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意义,而不是将两者分裂开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相互融合,统一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的。endprint

四、言语说

“言语说”以潘新和、李海林、李维鼎为代表。潘新和认为言语性道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言语性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文的本体。他认为,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课程共有的特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言语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用言语性去容纳、彰显人文性。良好的言语性势必内隐着丰富的人文性。”[9]李海林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角度论述了言语性,认为语文教育通过语言与人产生联接、产生关系。[10]李维鼎认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是在学生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内化,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明确的提出,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这种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11]

言语说将语言与言语分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言语教学,认为言语性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概括出了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对于进一步认识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完全将语文等同于言语不免引起质疑。如果承认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言语作品,那么这些言语作品也都是含有人文思想的言语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人文思想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言语,这样来看,言语只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载体,并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归为言语性的观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五、文化说

“文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曹明海。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他从两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解释,“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12]文化说认为语文是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其从文化的角度探求语文的本质,是追求语文精神的代表,为解释语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更好的理解语文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但是文化视野下无形之中扩大了语文的含义,从语言领域一跃来到了文化的主要“阵地”,语文的覆盖范围太宽泛了。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依据此就将其本质视为文化,不免存在概念泛化的问题。若按照此种说法,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都可以列入文化说的行列,文化说并不能区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

六、悬置说和消解说

王荣生和甘其勋是“悬置说”的代表人物,王荣生主张避开语文性质的问题,以“课程取向”的概念来开展语文教育研究,并提出了“层叠蕴含”的解释框架。甘其勋也主张不直接谈论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注重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消解说”的代表人物是于源溟、荣维东等。荣维东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不是唯一的,企图给语文学科进行唯一的定位可能是徒劳的。他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要转化成语文课程理解问题。于源溟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学术假问题,要消解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13]

“悬置说”和“消解说”是在语文性质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并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是“悬置说”还是“消解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避开语文性质问题。“悬置说”将其暂时搁置,转而探讨其他方面,“消解说”直接否认语文学科存在性质,认为关于语文学科的争论是一个伪问题。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课程,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工作之中。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必然有其特殊性,也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否则语文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消解说”和“悬置说”只是为我们关注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关于语文性质的探讨仍旧是始终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就像一杆旗帜引导着语文教学。

七、结语

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导致了语文性质的多方争论。其实,探究语文的本质应该从语文本身出发。长久以来,语文一直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的。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课程论为基点来探究语文性质应该是最接近语文本质的一种视角,而不是将语文扩大为“文化”或者缩小为“工具”。这样的扩大或缩小,不免会存在语文概念的泛化或转移。所以,抓住语文的核心关键在于从课程论角度再出发探究其性质。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志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全国中语学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85年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5]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2期。

[6]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第5期。

[7]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8]董菊初:《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9]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

[10]李海林:《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1]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 ,第1期。

[12]曹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6期。

[13]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聊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上一篇:最新公司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下一篇:区统计局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