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

2024-07-07

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通用10篇)

1.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 篇一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导入语:您好!今天我与您一起学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方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把字句和被字句)

一、把字句

(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把”构成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示例】夕阳西下,太阳的余光把天空渲染得格外美丽。

二、被字句

(是)现代汉语的另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示例】小张被大家推举为劳动模范。

三、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方法(下面我着重讲讲把被句的转换方法)首先找出句子中人和物的关系,再用把字句或被字句来重新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几个例子)

例1:大水淹没了庄稼。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对了)大水和庄稼的关系;那谁把谁怎么样了:大水把庄稼淹没了。(“庄稼把大水淹没了”显然不可能,以下不再解释)那是谁被谁怎么样了:庄稼被大水淹没了。

再说长一点的句子,长一点的句子会碰到很多修饰语。例2:孙中山流利地背出了昨天所学的功课。

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对了)孙中山和功课的关系;那是谁把谁怎么样了:孙中山把功课背出了。孙中山怎样把功课背出:孙中山流利地把功课背出了。那又是怎么样的功课:昨天学过的功课。

所以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孙中山流利地把昨天学过的功课背出了。” 那是谁被谁怎么样了:功课被孙中山背出了。怎么样的功课:昨天学过的功课(被孙中山背出了)。被孙中山怎么样的背出:流利地背出。

完整表述:“昨天学过的功课被孙中山流利地背出了。”

再说一种更复杂的情况:一个句子中涉及到多个人和物的关系。例3:姐姐送给我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对了)姐姐,我,礼物。表示动作的词是:送给。那是谁把谁送给谁:姐姐把礼物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一件有意义的礼物。

完整表述:“姐姐把一件有意义的礼物送给我。” 那是谁被谁送给谁:礼物被姐姐送给我。什么样的礼物: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完整表述:“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被姐姐送给我。”(当然一般我们不会这么说话,只是举个例子。下面我们到句子加工厂来练练吧。)

四、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凶猛的洪水把一座堤坝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雨水把小菲的衣服淋湿了。)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同学们把一项任务交给我。)(您做对了吗?我们继续来改句子)

五、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妖魔被森林爷爷战胜了。)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3、蒙蒙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人们的衣服被蒙蒙细雨淋湿了。)

结束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方法,您掌握了吗?谢谢您的陪伴,再会!

2.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 篇二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类型,教学对策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式。因为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以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把”字句的习得情况调查为依据,从结构和语义表达上将外国留学生“把”字句的主要偏误分为遗漏、误用、错序、误代、回避、搭配不当几种类型,每类偏误内部又分为不同的小类来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遗漏谓语中心词。

遗漏动词性补语前谓语中心动词:(1)他把那些书都掉了。(他把那些书都扔掉了。)(2)我把这篇课文懂了。(我把这篇课文弄懂了。)遗漏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心动词:(3)老师,请您把字大一点儿。(老师,请您把字写大一点儿。)(4)女同学每天都把宿舍干干净净。(女同学每天都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1)、(2)是遗漏了动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心动词。“掉”、“懂”都是不及物动词,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主语的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词常常做动词后边的结果补语,所以应填补上遗漏的谓语中心词。(3)、(4)是遗漏了形容词性补语前的谓语中心动词。“大”和“干干净净”是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不能表示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都不具备“把”字句的谓语的资格。在语义上这些形容词应做结果补语,体现动作的结果。所以,应添加上遗漏的谓语中心词。

2. 遗漏补语:

(1)他把钱用。(他把钱用光了。)(2)他把汤洒。(他把汤洒光了。)“用”、“洒”都是动词的简单形式,即光杆儿动词。“把”字句一般表示处置意义。正如李大忠(2007)所说,“‘把’字句表达意义的需要决定了‘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可能是个光杆儿的形式,在动词前后(主要是在动词后)应当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与动词有联系的其他相关意义。”]要表示结果或变化,动词后边就应当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要表示动作的某种方式,动词谓语前就应当有表此类意义的词语形式。总之,“动词前后的成分……才具有积极的性质,才是近代汉语里发展这个‘把’字句式的推动力。”(吕叔湘,1990)除了一些“动词+补语”结构的双音节动词:端正、放松、缩小等可以使用,因为这种结构本身包含了结果意义,或者说在意义上是自足的。

(二)误用

误用是指句子从语法形式或语义表达上不具备使用“把”字句的条件,因而不该用“把”字句表达,但却用了而造成的偏误。而外国留学生经常泛化“把”字句的使用规则,忽视“把”字句的限制条件,导致偏误的产生。

1. 受动词限制不能使用“把”字句的句子。

“把”字句的动词本身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构成“把”字句的动词有以下几种:关系动词:(1)她还没有把那本词典有吗?(她还没有那本词典吗?)(2)中山广场北边把中国银行是。(中山广场北边是中国银行。)认知、感受动词:(3)苏林教授把事情的全部经过知道了。(苏林教授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4)希望你们把大连喜欢。(希望你们喜欢大连。)趋向动词:(5)我早就把泰山来过了。(我早就来过泰山。)(6)我至今还没把西藏去过。(我至今还没去过西藏。)(1)、(2)中“有”、“是”是关系动词,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其间存在的某种关系,不表示行为动作,词汇意义比较抽象,所以不能做“把”字句的谓语。(3)、(4)中“知道”、“喜欢”是表示人的认知、意愿和心理感受的动词,不能做“把”字的谓语,所以不成立。(5)、(6)中“来”、“去”是趋向动词,趋向动词虽然是动作性动词,但是没有处置性,所以不能构成“把”字句。另外,句子的语义内容决定了不能用“把”字句。

2. 受动词后边补语的限制不能使用“把”字句的句子。

动词后边有可能补语的句子:(1)我把你的箱子打得开。(我打得开你的箱子。)(2)我把老师的笔迹看不懂。(我看不懂老师的笔迹。)动词后边有结果补语的句子:(3)我把他的话听烦了。(我听他的话听得很烦。)(4)大家把电影看乐了。(大家看电影看乐了。)动词后边有状态补语的句子:(5)他把练习做得很认真。(他做练习做得很认真。)(6)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我学中文学得很努力。)动词后边有表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起来”的句子:(7)他把舞跳起来。(他跳起舞来。)(8)我把这本小说看起来。(我拿着这本小说看起来。)(1)、(2)是谓语后边都带了可能补语,表示的是主观或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实现某种结果或变化。而“把”字句的语义是表示通过动作的实现给“把”的宾语带来某种确定的结果或变化。两者的意义相矛盾,所以不能使用“把”字句。(3)、(4)中的“烦了”、“乐了”是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在“把”字句中,结果补语在意义上是指向“把”的宾语的,即谓语动词给“把”的宾语带来的结果或变化。而“烦了”指向的主语“我”而不是宾语“话”,同理(4)也不成立。(5)、(6)中的“很认真”、“很努力”是状态补语。按照鲁健骥先生(1993)对状态补语的分类,这种状态补语“是对‘把’字宾语的描写或评价”。而“很认真”、“很努力”却指向主语而不是宾语,所以不成立。(7)、(8)中谓语动词都是持续动词,后边有“起来”,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延续,是一种状态意义。表示这样的意义,在汉语里不能用“把”字句。

3.“主语+把+O+V+在+处所”格式的句子。

(1)我把汉语学在辽宁大学。(我在辽宁大学学汉语。)(2)我把饭吃在饭店。(我在饭店吃饭。)在汉语里,这个格式中一定包含这样的语义特征:主语通过动作行为(V)使处所中原来不具有的事物(O)存留于该处所中。但是(1)、(2)都不具备这样的语义特征,所以不能用“把”字句。

(三)错序

错序是指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1. 能愿动词错序:(1)你把作业应该交上去。(你应该把作业交上去。)

2. 表示时间的词语的错序:(2)妈妈把东西已经准备好了。(妈妈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

3.“把”字宾语错序:(3)他把家寄回去了那张照片。(他把那张照片寄回家去了。)

4. 否定副词错序:(4)大家把书本不要乱放。(大家不要把书本乱放。)

(1)“把”字句中“应该、会、能”等能愿动词必须用在主语之后,介宾短语“把……”之前。(2)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已经”、“马上”等一般要用在“把”之前。(3)病句中的处所词不是受处置的对象,不该用介词“把”引进,根据语义,受处置的对象“照片”改作“把”的宾语。(4)“把”字句中,如果有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等,那么它应当出现在“把”字之前。

(四)误代

误代是指没有区分“把”与其他相近意义介词的区别,用“把”字替代意义相近的其他介词。

1.“把”与“给”:(1)她把她爱人写信。(她给她爱人写信。)

2.“把”与“用”、“拿”:(2)他把笔写了几句话。(他用笔写了几句话。)(3)他会把筷子吃饭。(他会拿筷子吃饭。)

3.“把”与“对”、“向”: (4)我把她大叫一声。(我对她大叫一声。)(5)公安局把人民宣布了交通规则。(公安局向人民宣布了交通规则。)

4.“把”与“叫”、“让”: (6)我不能把你白来。(我不能叫你白来。)(7)我把朋友陪我去机场。(我让朋友陪我去机场。)

5.“把”与“使”: (8)这把我的生活愉快。(这使我的生活愉快。)。

汉语中有这种“把”字句:“把+名词1+动词+名词2……名词1和名词2是双宾语”],名词1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对象,意义上是直接宾语;名词2是名词1的接受者,意义上是间接宾语。而(1)中让间接宾语占据了直接宾语的位置,不符合上述格式中的语义。(2)、(3)中的“把”表示做某事凭借的工具或手段,应改为“用”或“拿”。(4)、(5)中“把”的宾语“她”、“人民”都是后边谓语动词的动作方向或动作涉及的对象,不应该用作“把”的宾语。(6)、(7)的句式可以概括为:大主语+把+小主语+谓语,而大主语对小主语是“使令”意义,汉语里表达这种意义应当用动词“叫”、“让”。(8)中的大主语对小主语是“致使”意义,应当用动词“使”,(6)~(8)改正后就是典型的兼语句。

(五)回避

回避是指句子从语法形式或语义表达上,已经具备了“把”字句的要求,需要用“把”字句表达,却没有用“把”字句而出现的偏误。

1.“S+V+N1+在/到/给+N2”的句子。

(1)他放课本在桌子上。(他把课本放在桌子上。)(2)请你交课程表给玛丽。(请你把课程表交给玛丽。)(1)、(2)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转移或关系的转移,必须用“把”字句表达。(1)表示事物“课本”因“放”的动作移动了位置,应用动词“在/到”。(2)表示事物“课表”因“交”的动作发生了位置的移动,“给”做补语用在动词和N2之间。

2.“S+V+N1+成/做+N2”的句子。

(1)我写“太”成“大”。(我把“太”写成“大”了。)(2)人们都叫作她孟姜女。(人们都把她叫作孟姜女。)(1)、(2)表示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个事物,或通过动作使某事物变化为在性质、特征有等同关系的另一事物,该用“把”字句。

3. 表示处置的结果为受处置对象的情态的句子。

(1)人们挤礼堂水泄不通。(人们把礼堂挤得水泄不通。)(2)大家打扫教室干干净净。(大家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并且处置的结果为受处置的对象的情态,该用“把”字句表达。

4.“主宾谓”形式的句子。

(1)她这本书还给玛丽了。(她把这本书还给了玛丽。)(2)请你的照相机给我用一下。(请把你的照相机给我用一下。)这类偏误的产生是母语“主宾谓”语序迁移的结果,一般是韩国学生犯的错误,应该用“把”字句更得体。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语法表层的偏误,也有一部分偏误是属于语法内部的,因为不符合正确的语义关系而导致“把”字句使用不当。

(六)搭配不当

(1)我们把衣服穿干净了。(我们把衣服穿脏了。)(2)我们把他的话听错误了。(我们把他的话听错了。)(1)表面上看符合“把”字句的基本句式,但是“把”字的宾语和动补深层的语义关系并不成立。(1)中“穿”的受事是“衣服”,“脏”是“穿”的结果而不能是“干净”,这种隐含关系上不成立。补语在深层与其他成分之间语义的整体性制约着动补的共现。(2)中尽管“错”和“错误”意义相同,但“听”和单音节的“错”能搭配,而与双音节的“错误”不能共现。

二、“把”字句的教学对策

1.教师需加强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提高自身的修养,保证所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讲解到位,加强语义方面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正确。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正误两种表达进行对比、目的语和母语对比,加深对“把”字句的理解、培养语感。如对“把”字句误代意义相近的其他介词的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把”和相似的含有致使义的几个介词,区分它们出现的不同语境。

2.注意“把”字句语法项目选取的原则:应该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初级阶段讲解典型形式,中高级讲解非典型形式。“把”字句的习得过程是复杂的,除了“把”字本身的位置,更大的难度来自“把”字后面动词短语必须采用复杂的形式。“把”字句的习得必须伴随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介词短语的习得,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安排好“把”字句的习得顺序,不同阶段学习相应的“把”字句的语义和句型,可以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把”字句。

3.精讲多练,加强针对性练习。通过变换、选择等练习,使学生理解每种语法形式所表达的语言环境和使用条件。如“把”字句的否定形式的语序就可以进行大量的专门练习,加深对“把”字句否定形式转换的印象。

4.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把”字句语法理论和语义、语用方面的结合,同时考虑学习重点。初级、中级、高级练习的侧重点应该不同,随着等级不同,难度逐渐加强。另外,应该针对不同国别的学生编写针对其语言特点的教材。如韩国学生和泰国学生偏误重点和类型往往不同,如果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学生要善于总结归纳,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尽量摆脱母语的负迁移,在自己使用“把”字句的时候,进行监控,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端正态度,主观上积极学习,不能产生不求甚解的态度。

通过对外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把”字句偏误的规律并指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可以深化对“把”字句的认识,预测偏误,指导教学,从而让外国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把”字句。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151, 152, 158.

[3]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

[4]刘月华, 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 2001.

[5]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5) .

[6]魏红.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 .

[7]成燕燕.哈萨克族汉语“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 2006, (3) .

[8]杨柳, 城南昌.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

3.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 篇三

前言超过半个世纪的把字句语法、语义及语用研究使得把字句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专家学者们对把字句的文法结构、语义构成、语用,以及与汉语其他句式(如被字句)的区别和比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描述和剖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与理论研究的高潮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教学实践上的无奈。学生常常只知道汉语中有一种特别的句式叫把字句,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把字句,即使知道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形式,也不会有意识地使用把字句,能不用就不用。语料库研究和实验研究发现,留学生对“把”字句的使用,偏误率、回避率很高,正确使用率却很低(姜德武 1999,熊文新 1996,刘颂浩等 2002)。随着新形势下任务型教学法的发展,语法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在该教学法的指导下, 语法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实际使用的要求。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贯彻始终,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应该在重新审视传统语法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语法教学的地位 ,明晰语法教学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得语法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工具。”(李晓琪,2010:86)。因此, 我们应该调整语法教学的设计思路, 在原有教法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

教育部组编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对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了如下解释: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将需要完成任务的实践环节作为学习的过程,不再以测试的分数而是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目标语和发展语言能力,从而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当前,被公认为最具借鉴意义、设计最完整的、在语言教学实践当中运用做广泛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Willis(1996)提出的教学程序模式。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一Based Learning》中把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任务阶段,第二阶段:任务环阶段,第三阶段:语言焦点阶段。

在教学实践中,课前的任务设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其设计原则应该遵循真实性、目的性、阶梯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合作性、学生主体性和结果性这八个方面的原则 (范文苑2007)。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各原则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注意配合使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任务型把字句教学设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首先应该思考清楚如何在三个教学阶段即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during--task)和任务后(post--task)贯彻教学设计的原则。不要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任务活动来操练把字句。教师的指令都含有把字句,都是带有处置性、位移性的句子,学生操练多了就会对把字句的使用条件和语境有语言经验的积累,从而正确习得把字句。

下面我们以实例来探讨如何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组织把字句教学。

实例一:

教师先准备一些纸条,每张纸条上写一个指令,如“把门打开、把黑板擦干净、把灯关上、把窗户打开、把书打开、把字典放到老师的桌子上、把老师的包打开、把椅子搬到前边、把同桌的文具盒放到自己的桌子里、把自己的笔放到同桌的头上。。。。。。”

然后每人抽取一张纸条,按座位顺序让第一位同学根据纸条上的话做动作,另外指定一位同学先描述这位同学的动作,要求必须用上把字句,如“小明把字典放到老师的桌子上了”,再猜字条上的指令。

最后让小明读出纸条上的指令。如果两人说的完全一样,大家鼓掌表示祝贺,然后进行下一个。(周健 2009)

实例二:

教师先展示各种家具(包括部分家用电器)的图片,让学生每人抽取一张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在家具图片的下方写上家具的名称。如:书桌、电脑桌、沙发、餐桌、床、衣柜、书柜、橱柜、床头柜、躺椅、大衣架、梳妆台、酒柜、鞋柜、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饮水机等等。遇到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书写并注上拼音。

教师再展示一套住房的截面图,让学生说出其中各房间的名称,如:客厅、卧室、厨房、书房、洗手间、阳台等。

然后教师让学生假定自己是房子的主人,现在指挥搬家公司的工人摆放这些家具。要用“请把。。。。。。”这样的句式。教师可先要求学生A指挥工人把家具搬到合适的房间里,再要求学生B 进一步指挥工人把家具放在房间里合适的位置上。(周健 2009)

教师在任务前、任务环节和任务后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要的知识、能力、信息和文化。

三、任务型把字句教学效果的思考

为了全面了解任务型把字句教学的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教学成效:

第一,学生的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否得到锻炼。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改进。

第三,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否得到活跃。

第四,对外汉语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否被拉近了。

第五,任务是否为学习者提供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六,任务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条有利于培养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学习汉语和运用汉语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他们最终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提供有效的保障。语言学习者对任务型语言教学也會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认可,继而积极参与,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对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正确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德武,1999,从 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汉语学习》第 5 期

[2] 熊文新,1996,留学生“把”字结构的表现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4.把字句与被字句教学设计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图片故事为贴入点,学生易于接受,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背景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的一项内容。学生认识把字句和被字句,能把一般 句式改写为把字句、被字句这两种特殊的句式,并能做到这两种句式的互换,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句子转换技巧使文章增色。因此,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转换把字句与被字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把”字句与“被”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把”字句与“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熟练运用“把”字句与“被”字句并学会两者的转换。

五、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把”字句与“被”字句并学会两者的转换。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句子王国里有两位大将军,他们都是文武双全特别厉害,但是这两位将军却是势不两立,平时只要一个出现,另一个肯定不会出现,那么这两个将军是谁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你猜猜图片上红太郎在干什么啊?嗯一猜你们就已经看出来啦,红太郎在打灰太狼。(图片下面出示字幕)。

(二)相机提问:

这个句子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提示:红太郎把灰太狼打了。

我们还可以说成:什么被谁递给了谁?

灰太狼被红太郎打了。(下面字幕出示)

(三)分析句子成分:

1.红太郎把灰太狼打了。这是一个把字句,那么我们可以说成谁把什么怎么了?

2.分析句子成分:红太郎(主动者)、灰太狼(被动者)、打(动作部分)。

3.灰太狼被红太郎打了。这是一个把字句,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什么被谁怎么了? 4.分析句子成分:

(四)引导学生通过句子对比初步找规律:

1.咱们的语言文字可真奇妙啊!你看两个句子前后变了一个字,又重新调整几个词语的顺序,却还是能表达相同的意思。这就是“把”字句变“被”字句产生的奇妙的效果。“把”字句变“被”字句你学会了吗? 2.我们一起来看看把字句变被字句的规律:

将把字句中的主动者与被动者调换位置,把字变被子就将把字句变成被字句。

(五)扩展练习:

1.看图片乐乐吃香蕉:乐乐把香蕉吃完了。

改成被字句:香蕉被乐乐吃完了。2.出示苗苗读书的照片:苗苗把书看完了。

改成被字句:书被苗苗看完了。

(六)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把和被两位将军,希望大家可以多认识几位这样的将军,那我们就可以在句子王国里尽情遨游了!

八、教学亮点

本次微课我的设计亮点主要有:在该微课设计中我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创设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先用一张简单漂亮的图片引起大家的注意,再用连环提问,解答的方式,一步一步将大家引导到句型转换上,看似问题较多,但是却不会给大家造成思考方面的学习负担。既让大家在模拟的情境中自觉的跟我互动,又让人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九、教学总结

5.把字句教学设计 篇五

——微教学设计

微课内容: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读读写写

教学背景:本次微课程教学设计是结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

七里面的内容进行的。由于二年级学生初次接受“把字句

和被字句的互换”,有很多知识和方法孩子们不是很懂,为

此,设计了这么一节微课程。

教学目标: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

字句的互换。

教学重点: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教学难点: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教学方法: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讲练结合的有效方法很好

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适用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观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讲的是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以往学生在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中,常常弄出了一些笑话。比如:我把教室打扫干净了,改为:我被教室打扫干净了。我把香蕉吃了。改为:我被香蕉吃了。希望这个微课的讲解对孩子们有所帮助。

二、新授

1、我们先来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课件)太阳会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

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呢?对了,有把字的句子就是个把字句。

谁把什么怎么样?太阳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太阳是主动者,浅水洼里的水是被动者,蒸干是动作部分(课件)(也就是)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接下来认识一下被字句。(课件)浅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什么被谁怎么样?浅水洼里的水被太阳蒸干。

谁是被动者?对了,浅水洼里的水是被动者。太阳是什么?对了,太阳是主动者。蒸干还是动作部分。(课件)(也就是)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2、通过刚才的了解,那么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就是:

(课件)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动作部分照抄”即可。

师:弄清了两者之间的互换方法,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3、(课件)改改试试看

他把小鱼捧回大海里。

改为被字句就是:小鱼被他捧回大海里。

三、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裁判,看看你的判断能力吧!

1、例: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

改为:他被小鱼扔进大海里。

()

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哪一个正确呢?对了,第二个正确。

第一个为什么错了呢?对了,他和小鱼没有换位。提醒注意的是: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一定要互换。

2、例:炎热的太阳把水蒸干了。

改为:水被太阳蒸干了。

()

水被炎热的太阳蒸干了。

()哪一个正确呢?对了,第二个正确。

第一个为什么错了呢?对了,第一个句子漏掉了“炎热的” 提醒注意的是: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3、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

改为 :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

()

全部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那一个正确呢?对了,第二个正确。

第一个为什么错了呢?对了,词语搭配不对。

提醒注意的是: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四、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希望这个微课对您有所帮助。教学反思:

6.把字句 被字句 篇六

1、妈妈做好了饭。

2、乌云遮住了太阳。

3、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4、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8、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9、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10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11孙晓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4、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5、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8、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9、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10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警察叔叔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5、疲惫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小明不小心把教室里的一块玻璃.打破了。

8.、满山的红叶把妹妹的脸映红了。

9.、爸爸把刚印好的文件拿走了.。

10、连长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11、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12、一头海兽被一条鲸鱼吃掉了。

13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

14、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15、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6、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17、山上的石头被大水冲下来了。

18。王大妈被她们气得晕了过去。

7.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 篇七

一、把+N+V+了

动体式“把”字句是学者们一致认可的形式, 在这类句子中, 出现最多的就是“把+N+V+了”。“了”在“把”字句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许多结构中都会出现, 对否定式也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一类句型中, 我们只涉及“光杆动词+了”。木村英树《关于补语性词尾“着”和“了”》指出, 在由光杆动词组成的“把”字句中, 只有具有[+去除]语义特征的动词才能进入。 (1) 他把钢笔扔。他把钢笔扔了。 (2) 他把这件事忘。他把这件事忘了。 (3) 他把大衣脱。把大衣脱了。 (4) 公司把他解雇。公司把他解雇了。 (5) 书记把会议取消。书记把会议取消了。 (6) 老师把难题解决。老师把难题解决了。

现在, 考察这一类型的“把”字句, 我们发现否定词“没”、“别”、“非”可以单独进入“把”字句, “不”进入“把”字句不能独立出现, 必须有一定的语境, 有后续的小句出现。具体分布如下:

(一) “没”可以出现在“把”字前。

动词为单音节时, “没”和“了”必须共现, 否则句子不成立;动词为双音节时, “了”可有可无。如:他没把钢笔扔。他把钢笔扔了。“了”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二是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此外, “了”具有成句的作用, 附加于[去掉]动词之后, 使得光杆动词“把”字句式独立成句。王慧指出, 这类“了”是介于动词“了”和时态助词“了”之间的一个结果补语性词尾。“V了”实际上是表结果义的述补式, 它和动词结合在一起, “共同表示动作的结果——受事者从原处所离开, 或原状态不可逆转的丧失”。

(二) “不”一般不能出现在“把”字前, 即便是出现

也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行, 或结合别的词语或句子, 这是因为“不”一般用在否定事物的性质状态, 不能对动作或行为进行否定, 所以在这类句子里不能用“不”来否定。

二、把+N+V+着

“着”用在动词后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二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不是任何成分都可以结合动词构成“复杂结构”, 表进行体的“着”就没有表状态的功能, 也就是说在这个句式里, “着”只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能进入“把+N+V+着”句式的动词很有限, 如“摆、带、放、盖、搁、挂、装、戴、罩”等, 这些动词都具有[持续][附着]的语义特征。比如:把钱拿着;把手套戴着;把书带着。只有“没”能进入这类句子, 且主语不能是第二人称。因为第二人称一般用“别”来进行否定, “没”表示对客观情况的陈述, “不”表示主观意愿的表达, 都不符合第二人称的语用习惯。“着”不能单独表示结果状态, 但可以与动词结合在一起, 构成述补式, 与否定词共现。

三、把+N+V+过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 动态助词“过”有两个, 一是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完毕, 我们称之为“过a”;一是用在动词后, 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 我们称之为“过b”。带“过”的“把”字句, 其谓语动词都是复杂结构, 单个动词前后要带上一些成分才能进入“把”字句。“V过a”可以前加状语或后加补语成分, 独立成句要后加句末语气词, 不然就必须有后续句。如:他把房间打扫过了;他把这本书看过三遍了。这类句子排斥否定词, 因为否定词用来否定动作的完成, 而“过a”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果共现, 就造成了语义上的矛盾。所以, 否定词不能进入“把+N+V+过a”。“V过b”前面可以出现否定词“没”, “没”一般用于否定动作完成或经历, 与“过b”在语义上呈一致性。所以, “没”对这类句子有成句的作用, 某些不能单独成立的肯定式“把”字句, 其否定形式却可以出现。如:他把这本书拿出去过;他没把这本书拿出去过。

四、小结

动体式“把”字句一般都能用“没”来否定, 不能用“不”来否定。这是因为动词加上动态助词, 具有结果补语的性质, 结果补语是表示动作或变化是否发生或完成, “没”一般用于否定动作完成或经历, 所以其否定形式用“没”。正因为否定词的这种语义特征, 在一定的语境下有成句的作用。当然, “把”字句的结构复杂, 我们只讨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的语言现象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摘要:动体式“把”字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本体所关注的重点, 其中对动词的选择限制研究更是热点, 本文从动体式“把”字句三类:把+N+V+了, 把+N+V+着, 把+N+V+过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式,补语,助词

参考文献

[1]王慧.“把”字句中的“了/着/过”, 汉语学习, 1993 (1) .[1]王慧.“把”字句中的“了/着/过”, 汉语学习, 1993 (1) .

[2]王环宇.谈谈“不”和“没”的语用区别及“不”和“没”的位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增刊.[2]王环宇.谈谈“不”和“没”的语用区别及“不”和“没”的位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增刊.

8.“把”字句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篇八

关键词:“把”字句;特点;功能

在现代汉语里,含有介词“把”的句子,是非常常见的。无论在日常会话里,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随时都可以遇到这一句式。然而,在印欧语言里,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我们都找不到对应的句式(其实,汉语中有很多句法格式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也是语法的民族性的一个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从外国朋友的反应来看,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但同时也是汉语中独特的语法现象,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一个难点。这些都促使我们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合理地解释这一常用而有富有特色的语言现象。

汉语里的“把”是一个常用的字,用这个字构成的句式很常见,但却很特别。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能运用自如,没有困难。但外国留学生在习得这一句式时,却总会面临多种困难。当我们从语言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时,也会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给外国人。因此,多年来,“把”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探讨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把字句,用介词“把”构成的句子,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

一、对“把”字句的研究

对“把”字句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把”字句的外部功能特征,即:解释“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众所周知,一个句子除了它所表达的命题意义之外,还有这个句子的结构式所表达的意义。命题意义可以通过命题分析得到,而结构式所表达的意义有时候比较难确定。只有准确把握了句式意义才可能解释该句式的功能以及它的使用条件。另一类是研究“把”字句的内部句法、语义结构,试图寻求解释该结构得以成立的句法条件和语义条件。

二、“把”字句的成立条件

(一)动词一般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即能带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

(二)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

(三)“把”字所介系的宾语通常是确定的,即说话人要有确指的对象。

三、“把”字句的特點

(一)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即动词后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单独出现,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如:把笔给他。把水喝了。把这事说说。或者动词前面有状语,如:别把东西到处扔。动补型双音节次可以单独出现,如:不要把直线延长。韵文中可不受上述限制,如:把家还。

(二)表处置义的把字句中的“把”的宾语主要是动作的受事,也可是工具、处所。表致使义的“把”的宾语是施事。如:把大娘乐得合不拢嘴。

(三)“把”的宾语在意念上一般是有定的,已知的人和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如: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不能理解为动词的宾语提前或前置宾语。“把”介引的成分跟动词的语义联系不大,而是跟整个中补短语有联系。

(四)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应该有较强的动作性。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

(五)“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党。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我把衣服没有弄乱。为什么把消息不告诉他。”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如“怎么能把人不当人。”

四、“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原来主要是用于词汇的对比分析,后来学者们成功地通过对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解决了不少句法上的问题。近年来有学者将语义特征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句式的分析,以此来判定句式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但是问题还是在如何证明这些所谓的句式语义特征。例如张伯江归纳了“把”字句的三个语义特征,分别为:自立性特征、位移性特征、主语的使因性特征。然而在证明这些句子具有这些特征的过程,基本上还是语文式的方法。例如(张伯江例):

“把小背心脱了。”----“把小背心穿了。”

“人身上不是生来就有衣服的,所以对人的饿身体来讲,要穿的背心不可能脱离‘穿这个行为而独立;相反,穿上的背心能脱离动作‘脱而独立,所以这个例子里的第一句汇总‘背心是自立的,第二句的‘背心却不是自立的。”

那么对上面的例子,其他学者很可能提出下面的疑问:为什么“要穿的背心不可能脱离“穿”这个行为而独立?如果它不能独立,此人还穿什么?没有穿的对象存在,能穿吗?如果不能穿,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所有“穿衣服”的行为。假如“穿衣服”能成立,那为什么“把”字句中的“穿衣服”不成立?假如说“把”字句要求宾语自立,其他句式是否不要求宾语自立?假如其他句式也可要求宾语自立,则自立性不是“把”字句的句式特征。假如下面的句子成立:

“他们要把一个崭新的世界创造出来。”

这个句子说明“把”字句的宾语不必自立。既然如此,张伯江的

“把”字句的“自立性”语义特征不是“把”字句的必要条件。张伯江为“把”字句设立的另外两个语义特征“位移性特征”、“主语的使因性特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语文学的方法可以用同样的语文学的方法来反证。如:

“你快拿衣服来。”

上面例句中的“衣服”有自立性;“你”、“衣服”和“来”有位移性;“你”有使因性。可以如下分解:

“衣服”:动作“拿”和“来”之前存在

“你”、“衣服”:随着行为“来”而移动

“你”:是“衣服”移动的主体

因此,关于“把”字句三特征说还无法与其他局势意义相区别。

五、“把”字句的功能

(一)语篇功能

语篇是由一个个句子构成的。每一个句子都在语篇中发挥它特定的语篇功能,有的句子能够单独构成一个最小语篇,而有的句子却不能;有的句子不能作始发句,只能作后续句,有的句子不能作煞尾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句子的语篇功能。句子的语篇功能与句子的结构式有关,二者可能互为因果:语篇功能制约了句子的结构式,结构式制约了句子的语篇功能。很多后续句要根据前面句子的结构来确定自己的结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句式都能够处在语篇的任何位置上的。

金立鑫曾经将把字句作为后续句出现的条件总结为:如果后续句中的宾语与前面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同指,则后续句倾向于使用“把”字句。其主要理由为,如果相邻的两个句子存在同指名词,并且后续中同指的名词处于底层宾语的位置上,则后续句为了接应前面的句子,保持两个句子之间的连接,后续句的底层宾语要求向前移动,靠近前面句子的同指成分。但是,为什么后续句的同指成分不移动到居首呢,那样与前面照应的句子距离更近,照应效果应该更好。问题是,如果后续句的宾语前移到居首意味着该宾语成为话题。而假如说话人并不想改变话题,要保持原来的话题,那么既要满足宾语前移的要求,又要满足与前面句子同指成分靠近以加强句间衔接的要求,并且又不能移动到句首改变话题,那么最好的位置便是主语或话题语后面、动词之前的位置。这便是“把”字句宾语所处的位置。

(二)交際功能

通常我们将句子的交际功能分为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虽然有相当多的“把”字句在语篇中处于后续句的位置,但是祈使句却是可以独立成篇的。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把字句中的宾语大都是旧信息,而且“把”字结构通常结构上比较短,刘凤樨从信息交际角度对把字句、话题句和主谓宾句与新旧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他统计了40万字的汉语语料,其中15万字为口语语料,25万字为书面语。作为旧信息的短结构宾语与“把”字句、话题句和主谓句差别不大,但话题句的倾向性更强。主谓宾句能够容纳旧信息宾语为较长的结构,话题句拒绝长结构宾语。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当宾语为新信息时,在“把”字句中主要是长结构,其次是中等长度的结构,短结构为零;所有的话题句不接受新信息宾语;正好与把字句相反的是主谓宾句,其宾语倾向于短结构,长结构的宾语受到较多限制。这实际上是由宾语前面如果有较长限定语,其性质倾向于定指,定语越长,定指度越高。这与“把”字句中宾语要求定指是一致的。而主谓宾句则正好相反。

在这里顺便一提的是,金立鑫曾经提到,有些“把”字句的使用很难从语义、句法、语篇等因素方面找到解释,即:用不用“把”字句语义上差别不大,句法上没有限制,语篇上都很合适。这一类现象可能属于作家的语言风格。这一点在李宁、王小珊的统计中有所表现,他们发现:北方人用“把”字句多于南方人,这可能与作家风格有关。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6]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把字句被字句doc 篇九

1、了解三种句式的特点: 陈述句:主语+动词+宾语 我们征服了洪水。把字句:主语+把+宾语+动词 我们把洪水征服了。被字句:宾语+被+主语+动词 洪水被我们征服了。

主语——人物; 宾语——对象; 动词——动作。“把”字句:用“把”字将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其他不变.“被”字句:将对象提到人物的前面,并在人物的前面加上“被”字,其他不变。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例: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

①、乌云遮住了太阳。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②、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改成把字句: ③、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改成被字句:

1、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我的错误马上被朋友们纠正了。

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下面的句子换为“被”字句。

1、我把桌子修好了。

2、秋风吹落了树叶。

3、售货员的态度感动了我。

4、雨水把战士们的衣服淋湿了。

二、把下面的句子换为把字句。

1、他的病被医生治好了。

2、小花猫捉住了那只花蝴蝶。

3、洪水淹没了庄稼。

10.把字句被字句练习题 篇十

(2)伶俐的猴子激怒了船长的儿子。

(3)战斗才打响五分钟,尖刀排就歼灭了这股敌人。(4)少先队员送迷路的儿童回家。(5)网络迷住了许多青少年。

(6)下雪了,你收起一片片发黄的小凉席。(7)孙民找到了这本书。

(8)指导员交给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9)宽广美丽的大草原陶醉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10)美丽的西双版纳迷住了中外游客。(11)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魏兵。(12)在最后关头,董存瑞舍身炸掉了敌人的碉堡。(13)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毁了。(14)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15)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16)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7)北纬17摄氏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极限,终于被我省科技人员冲破了。

(18)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那是因为它有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

二、将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0、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1、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漂亮极了。

12、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4、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5、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6、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8、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19、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2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2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2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3、张韧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惫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推荐阅读:

520表白文字句06-30

上一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下一篇:联通客服经理的工作总结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