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观念的转变

2024-10-12

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观念的转变(共5篇)

1.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观念的转变 篇一

关于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xx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为做好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空间规划,配合编制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xx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年-2035年),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聚焦民政主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我市福利设施专项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福利设施建设的高标准、高速度、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x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遵循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最迫切和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规划水平的标准。

共同推进,统筹协同。坚持市县编制共同推进,协同联动,立足民政实情,以人民所思、所盼、所忧为主线,从全市民政发展大局中进行战略规划。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坚持xx“沿海率先发展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和“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定位,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考虑民政事业发展痛点、难点和问题,提出开创性务实措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注重宏观、尊重规律,前瞻谋划,科学分析,根据各自发展阶段特征和需求,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三)基本思路 一是明确思想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谋划、研究、设置民政各项业务发展指标、规划任务和重大项目。

二是树立全局理念。“十四五”时期,将开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坚持把民政“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放在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xx”全过程中谋划,体现全局发展,既要部署五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也要加强对未来十五年甚至更长远发展的思考。

三是聚焦发展重点。全面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确定要集中突破的领域和任务,集中力量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进行集中攻关,推动民政事业整体持续发展。

四是科学创新发展。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牢牢抓住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殡葬服务等政府关注、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形成统筹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任务安排 此次规划编制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两个规划共分前期摸底研究、提出思路框架、起草发布文本三个阶段。

(一)前期摸底研究阶段(2019年9月30日前)1.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情况摸底研究 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调查摸底。全面精准掌握目前已有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设施配备、服务提供、风险隐患和短板等情况,彻底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形成设施分布图;

二是提出建设需求。按照“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考虑实际需求与科学发展,精准提出“十四五”期间乃至2035年的建设种类、数量、布局等总体需求,争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以保障未来用地需求;

三是提出运营方案。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对机构正常运营的基础性需求做出判断,提前筹划“建、管、用”有效衔接的资金解决一体化方案。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全面掌握本地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底数,明确设施建设重点,明晰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谋划编制设施建设规划。市局各业务科室要统筹各县(市、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总体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整理服务设施摸底情况和建设需求情况,于2019年9月3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为编制xx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福利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提供数据资料支撑。

责任科室: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各县(市、区)民政局。

2.民政政策举措落实情况摸底研究 工作任务:

一是开展政策举措落实情况调查摸底。围绕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社会组织、社会救助、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社会事务、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和福利彩票发行等工作,系统梳理各业务领域政策,形成政策目录,彻底摸清政策举措实施效果、资金补贴发放标准、服务保障对象人数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结构、服务质量等情况,形成摸底清单;

二是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十三五”以来的发展经验,根据业务工作摸底总体情况,组织开展本业务领域课题研究;

三是提出工作构想。深入把握国内外大环境和发展大势,精准了解我市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本业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结合课题研究,深入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构想。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自我创新发展,体现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思路,提出意见建议并报送市局对口科室。相关业务科室要着重提出各项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举措,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3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二)提出思路框架阶段(2019年10月1日—11月10日前)1.提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 工作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引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建设经济强市、宜居xx,擘画全市发展蓝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民政“十四五”各项重点业务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助于从党委政府层面解决阻碍民政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推动民政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要在前期摸底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集体研究、共同谋划,提出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重要内容,使部门规划内容体现到政府战略意图中。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研究提出纳入县级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的重点内容。市局相关业务科室要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加强对各县的指导,并将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的主要内容于2019年11月10日前送规划财务科梳理汇总。

责任科室: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各县(市、区)民政局。

2.提出民政“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和框架 工作任务: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指引未来五年民政事业发展和福利设施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是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课题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成果中的每一个重要事项引向深入,逐项提出重大事项的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同时,算好劳动力、资金、土地、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的平衡账,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研究提出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要内容。

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市局各科室于2019年11月10日前将细化深化的“十四五”规划、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送规划财务科,市局规划财务科于2019年11月底前将汇总材料送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三)起草发布文本阶段(“十四五规划”起草时间2020年初-2021年4月底、2035年福利设施专项规划起草时间2019年12月初-2020年4月底)工作任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共同起草xx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形成文本草案,征求相关部门、民政系统、社会公众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修改完善,报局党组会研究审议,正式报送市政府印发实施。

责任科室:机关党委(人事科)、社会组织管理科、社会救助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区划地名科、社会事务科、养老服务科、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各县(市、区)民政局。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各单位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负责,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保证,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二)上下联动。

市局各业务科室在做好市级各项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局属各单位的指导;

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既要思考本地区“十四五”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又要配合市局相关科室开展调查摸底、前期研究等工作,从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以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福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三)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敢于担当,精心筹划,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明晰责任,及时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分工和时间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2.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观念的转变 篇二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教师

从心理学上来讲, 需求与动机是一种正比例关系。那么,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们都有哪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呢?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无记名调查, 关于学生心理需求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信任, 尊重, 自主, 鼓励, 赞扬。

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当前,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我以为,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一些固有的观念, 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

科学教学观要求以人为本,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创设各种情境, 使学生在自信的心理状态下, 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形成创造力以提高综合素质。过去, 教师终日辛勤地在课堂里“精耕细作”, 学生面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试卷、考试。师生纯粹成了教书、读书的“机器”, 使学生不但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时间、机会, 缺少综合潜能的全面开发, 更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思想营养。

生命的本质是快乐。若学生们总在压抑、苦闷的状态下完成学业、学习过程、其成长经历必定是低效和乏味的。科学教学观应该让学生们快乐地体验努力学习的激情和生命的温馨。这样成长的生命才是健康的、理性的。

二、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观

科学的教育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以促进学生生命的综合发展为核心, 并建构学生饱满的精神世界。但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被量化成一份成绩单, 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左右着老师的优、劣、荣、辱。所以, 在教师的心目中, 至关重要的是考试分数、年级排名等, 从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期待和发展需要。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是教师自我目标的达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不可能被学生悦纳的“管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在量化管理中被扭曲的变了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理, 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和渴望, 在同一地平线上起跑, 在同一架钢琴上四手联奏, 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 真正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 因此, 教师的崇高不仅来自于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 更来自于对人性关怀的传承、倡导和实践。以学生为本, 就要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合理需要,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教师要有一颗“善心”和“责任心”, 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 积极营造良好的民主教育气氛, 诚心诚意的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心灵对话,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设置“改过”的平台, 在学生迷惘、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双手。我相信只要这样, 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学生就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所在。

三、在教育教学中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观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释放人的潜能。“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2) 而要点燃‘火种’, 就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一种和谐、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 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师生间的关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前提下, 建立尊重、平等、和谐、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所以, 教师要在反思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真正抱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民主管理学生, 把批评与抱怨转换成表扬与激励, 关心学生的心理、学习与生活, 分享他们的快乐, 分担他们的痛苦, 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彼此心理相容, 情感相依, 从而唤醒学生主动求学的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基础, 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追求, 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实现自主发展。正如“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 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3)

四、在教育教学中完善评价观

教育教学的评价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行为。只有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指导教师的教育活动, 引领学生的学习, 才能把“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培养精神饱满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变为现实。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太过于急功近利, 分数高于一切,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都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长此以往, 我们的学生除了分数, 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的学校除了升学率, 什么都没有了。

回收过去的教育, 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根源就在于“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必须在反思中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从单纯地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体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使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单纯地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解放教师, 解救学生。

快乐地成长, 和谐地发展, 在乐中教, 在学中乐, 学中求乐, 教中求乐, 尽职尽责, 助人为乐, 享受生活, 享受人生, 找到了“教与学”的乐趣, 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 这才是我们高中教育应该追求的美好境界!

注释

11 《陶行知教育箴言》, 2011年8月1日, 哈尔滨出版社

22 《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刘继才孟庆欣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 《教育心理学》图书2, 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ISBN:7040172046,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 作者:陈琦。

3.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观念的转变 篇三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城市管理部门亟需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完善工作职能,转变执法方式。本文基于福建省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现状,就如何做好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对策建议,借助《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平台,以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

一、龙岩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摊点众多,占道经营严重

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各类流动摊点主要集中在医院、中小学校、居民小区、车站、商场、广场、市场周边等人流和车流较大的地段;经营工具主要有板车、机动车、手推车、挑担摆卖,特点是数量多、流动性大,不易管控,不仅严重阻塞交通、影响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污染环境,有损城市形象。中心城区各主要街道沿街商户占道经营极为普遍。一到夜晚,各主要街道聚满了夜市摊点和大排档,噪音扰民,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市容环境卫生。更有一些摊贩强买强卖,坑蒙市民,甚至以暴力手段阻挠执法。对此,龙岩市城管执法局严格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查处。

(二)小广告大量存在,集贸市场规划不合理

龙岩市中心城区有36条主次干道,沿街商户的橱窗、卷帘门、电线杆等处乱张贴乱涂写,背街小巷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入口处,乱张贴乱涂写更是随处可见,不仅清理难度大,而且清理后很难巩固,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0万,只有16个规模不大的市场。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市场摊位早已饱和,市场周边的“马路市场”随之形成。

当初,设置便民服务摊点为的是方便市民生活。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大大小小的钥匙摊、修鞋摊很快形成了规模,分布在城区路口,增加了治理难度。除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城中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据调查,龙岩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区域内现有“城中村”74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能否认,近年来,随着龙岩市中心城区的建设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脏、乱、差”是其主要特征,被市民们称为“举头不见天、鸟瞰不见路、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的地段。

二、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服务性、强制性等特点,是一种导向性非常强的工作。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深度转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愈发突出,给城市管理执法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机制原因

随着城管执法职能的不断增加,执法内容涉及城市管理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有责无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造成城管执法力度减弱,严重束缚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

(二)规划滞后、重建轻管等政策原因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决策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政策制定多倾向于城市空间拓展,造成城市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在具体的城市管理层面,软件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相关管理规范、标准滞后于城市建设,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统一集中行使部分城市管理行政职能后,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城市管理职权的行使仍然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城管部门缺乏强制执法权,导致执法行动失去应有的时效性和威慑力,造成“执法难、难执法”。

三、龙岩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要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落实到城管执法的每个环节,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增强取证意识、程序意识,从立案、调查、取证、制作执法笔录、听证到结案等环节,必须依照法定职权、法定程序、法定时限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形成全面、系统、相互衔接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三是出台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在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督,提高违法成本,确立城市管理法治的公平性、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和长期有效性,推动城市管理走上常态化、法治化轨道。

执法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不仅要看法律效果,还要看社会效果。改进执法方式既要坚持严格执法又要做到文明执法,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一是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力求执法效果最大化;二是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城管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城管执法人员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倾听市民意见,构建市容管理多元化格局

实现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會治理模式,引导、鼓励、支持全社会参与,形成多种层次、多元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体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格局。为此,城管执法部门要进行换位思考,努力做到管理、服务、执法有机统一。比如,龙岩市城管局根据中心城区市容管理实际,合理规划一级路段、二级路段和三级路段,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收到了一定效果,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了服务合作关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按照“先划好格子后下棋”的思路,预先高标准规划城区基础设施如便民市场、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引导商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段有序经营;采取多种形式,畅通城管执法部门与公众沟通渠道,广泛听取公众对中心城区市容整治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通过向社会公布城管服务热线、建立12319服务平台、设立短信投诉号码、开通城管投诉邮箱,多种形式扩展公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的渠道,发挥城管执法部门与公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与管理对象的交流对话机制,开展“结对子”、“心连心”等活动。执法人员面对面听取商户意见建议,提高广大商户的参与意识,明显改善了城管执法的困境,降低了执法难度。

nlc202309090233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管理互动格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了依据,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多元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将市场竞争激励机制、社会组织先进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服务,把适合由市场决定、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承接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福建省政府的有关文件明确了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规范实施办法等,将一般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等5类服务确定为购买项目,为政府购买市容保障服务、开展区域保序试点,提供了政策支持。龙岩市城管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推进城市道路管理市场化,借鉴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按照国家城市道路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在列入管理的保序市场化运作路段和区域,广泛进行前期宣传教育、有序疏导、集中整治,在此基础上交由专业服务公司,采取定人、定岗、定责,全天候管控的办法,提高市容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把城市新增道路环卫保洁作业全部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确定市场化专业作业公司,探索多种类型的环卫市场化作业模式,全面提升作业水平;三是将城区道路兩侧小广告的清理作业向社会公开招标,扩展小广告清理市场化的作业区域,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高清理作业水平;四是试点推行大型户外广告市场化,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完善户外广告有偿出让办法和工作程序,积极推进与城投等专业公司在户外广告市场化方面的合作;五是积极探索开展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工作。数字城管的信息采集工作实施市场化招标,聘用专业公司,为城市管理工作挑毛病找根源,提高市容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和及时解决率。

(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提高市容管理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必须对市民的需求及时作出负责任的反应。在市容管理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要优化决策和执法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向市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目前,龙岩市数字城管平台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市容管理区域,涉及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相关职能部门33个。龙岩市城管执法部门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初步构筑了良好有效的“大城管”格局,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职能,成立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指挥、综合协调和综合调度;进一步理顺了市、区两级之间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明确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并将管理触角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通过建立“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监督、协调和指挥机制,确保了数字城管系统运转流畅监控指挥中心与各相关业务部门信息对称、同步;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监控指挥中心的整体联动效应,建立全市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各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城市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

(五)壮大志愿者队伍,发动市民广泛参与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转变,要求广泛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搞好城市管理要通过扩大城管志愿者队伍,开展宣传、文明劝导、环境清洁、市容监督等服务活动;要广泛发动各类社会组织,拓展专业队伍管理与市民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管理途径;采取日常招募、活动招募、网上招募、定向招募等形式,广泛吸引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加入城管志愿者协会;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城管志愿者协会的组织架构,形成“市区建立城管志愿者协会、街道建立联络站、社区居(家)委会设立服务队的三级网络格局;制定协会章程、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度,在城管志愿者协会设立城管知识宣传员、城管执法协助员、城市管理监督员、文明意识倡导员、公共设施维护员、方便市民服务员;建立激励机制,将城管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次数及时、准确记录,以此为依据,评选“十佳城市”管理志愿者。

(责任编辑:李静敏)

4.谈谈教育观念的转变 篇四

梅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荣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

在学科定位上,要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是人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对于小学生说它基本涵盖四个方面任务①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②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③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④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站在“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三个方面任务①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②提高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③具备良好品格与健康个性。为什么新课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在学科定位上提出?如果你是教育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这两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节课中又是唱歌,又是画画,又是游戏,又是多媒体,还有合作探究。教学目标不明,双基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本身搞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要种好自己的田,烧好自己的园。语文学科就是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而且是教学活动中动态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有位知名教育家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是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是与之俱来、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工具性是“皮”,那么人文性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有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段、篇等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语文教师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吸收人文的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而提出来的。以往教师频繁地讲、频繁地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自主是基础,是关键,没有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运用的基础,合作、探究则无从着手。因此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课首先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去感悟。有时,学生对课文都不怎么熟,就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去搞一些虚的语文活动,这是决不可取的。(《新型玻璃》一整堂课围绕“新型玻璃”开展新闻发布会,看似形式新颖,耳目一新,可这堂课的实效是什么,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既提不出任何问题,更回答不出任何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素养等方面到底收获多少,甚至可以说学生学语文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也谈不上。)。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探究”要有实效。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探究”的问题,也要看是不是值得探究,它是否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如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往往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如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看就能明白,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我认为以下情况可以考虑:

(1)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与旧知识有关联或相类似时,可以让学生探究;(2)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作好准备与对方争辩。合作时要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记录员各负其责。要求每位组员既要表达见解,更要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5.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反思 篇五

《纲要》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的。因此,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最终会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即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迫使我们转换角色,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实施创造型的教育。《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教师还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经常会无拘无束的说话、交往、热情很高,但是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冷淡,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之间可以积极的交谈,但是和老师在一起却显得无话可说,这些现象很常见,我并没有在意,也没思考为什么,直到有一天,丁丁小朋友对我说的那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那天我和丁丁一起在盥洗间洗手,丁丁忽然冒出一句话:“杨老师,你真好!” 我愣住了:“什么,你说什么?”对于我的反问,丁丁反而不好意思结结巴巴地又说一遍。当时虽然搞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可我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的。事情过去了,可话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我不停的在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念头闪过,可我不确定,便找来丁丁,求证似的问他:“你为什么说老师好?”“你对我笑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的脸象发烧似的,望着丁丁不知说什么好。回想起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情景,我给与他们的笑容太少了。换而言之,是我太严肃,总是绷着脸同他们说话,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孩子们很想同我亲近,可是由于我那严肃的面孔使他们忘而却步。而我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真诚的爱他们,关心他们,可是我连笑容都舍不得给他们;今天我只是对丁丁灿烂的笑了笑,便换来丁丁赞扬,孩子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希望老师笑这又是多么简单的要求。想到这,我真是愧疚极了。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里所倡导的是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容的教育气氛和教育方式,还需要与孩子之间有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心灵交流;就象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说过的:“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美妙的相互接触”。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只要我们常用一个简单的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已成功的体验,让孩子们时时刻刻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个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生活、成长的同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要用实际行动改变我与小朋友之间的这种关系,我要把灿烂的笑容给幼儿,热情的参与幼儿的活动,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与幼儿建立真正地平等的师幼关系,和他们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现代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任何活动都应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共同的活动,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则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双边的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因此,《纲要》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即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从前的学习大多是教师教,幼儿被动的学习。现在我把单方面地教师的活动,变为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活动。例如,在进行《服装与衣料》这个活动时,我改变以往的那种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服装是什么样子,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有什么特点等方式,而是将幼儿置身于一个服装店中,通过让幼儿自由地看、摸、试中来发现,来探索这些用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是自由、自主、自如的探索、发现、和交流,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再如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整个教育活动中,幼儿一直是在自己玩纸过程中探索发现不同纸的特点,特别是当幼儿把纸放到水里,再进一步观察时,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过程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交互作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

三、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自我反思中成长。

新的课程观要求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本,突出幼儿为主体。因此要求教师把视角由原来的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向幼儿是如何学的上面来。这样,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变成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观察记录是教师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点、思维特点、学习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教师成功反思的基础,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在工作中我一直坚持写观察记录,但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因为工作的繁杂,而忽视了对幼儿的细心观察,总是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思考如何去解决。我也常为自己找借口――忙,太忙了。在我学习《纲要》之后,我才意识到“会观察幼儿”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有意识的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并随时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渐渐的我发现,原来孩子们的世界是这么丰富多彩,他们是天生的研究者,在时时刻刻研究着、探索着,他们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通过写幼儿观察记录,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泥鳅,是因为它总是在水里窜来窜去(在探索后发现原来泥鳅不喜欢阳光);幼儿把保温壶上的水龙头手柄拿下来,是想看看没有手柄,水还会不会流下来;他们总是趁老师不注意用小棒将种植区的泥土挖洞,是想学蚯蚓翻土……这些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其实正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如果不观察幼儿,不记录幼儿的行为,不加以分析。怎么会了解幼儿呢?便会失去许多教育契机,这正是幼儿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课程。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我设计了几个教学活动如《泥鳅的秘密》、《可爱的蚯蚓》、《水是怎样流动的》;在这些由幼儿生成的课程中,我积极的引导幼儿去探索,与幼儿展开互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而且提高我观察记录幼儿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优秀教师。

上一篇:文苑办事处组织收看《人民的好儿女》下一篇:班干部生活委员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