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读书心得

2024-07-03

梦想的力量读书心得(精选11篇)

1.梦想的力量读书心得 篇一

今天,我读了《梦想的力量》这篇文章。

它主要写的是:一个叫瑞恩・希里杰克的加拿大男孩为了灾民有干净的水喝,靠自己的劳做先赚了70元钱,70元钱可能对现在的孩童而言,不算什么,可对小瑞恩来言是一个多大的数目啊!

当小瑞恩知道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要钻一口井要元时,他只说了一句话:“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可是他挣70元钱都那么辛苦,怎么挣2000元钱呢?终于,小瑞恩妈妈的一个朋友被瑞恩感动了。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了一篇文章,登到了当地的报纸上。

一周后,瑞恩收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后来他不断受到别人的捐款……最后终于凑齐了2000元,打了井。灾民们十分感激瑞恩,就请瑞恩和他的父母去他们那里。有一个人说:“感谢瑞恩,感谢我们加拿大的朋友!”在这感动人心的时刻,人们纷纷落下了热泪……

这让我十分感动,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向瑞恩学习,以瑞恩为榜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不要像猴子搬东西一样,拣一个扔一个,这样最后自己却两手空空,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2.梦想的力量读书心得 篇二

2009年高考后, 热爱农村、把为农前行作为梦想的他选择了多数年轻人不会选择的农业院校——沈阳农业大学。在沈农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他了解到许多涉农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让他意识到国家在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详细调查和细致筹划, 2010年他成立了家乡当地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北省黄骅市金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招募社员时, 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农民们保守的观念、固执的态度让他几度想要放弃, 但是年轻不服输的他通过潜移默化的交流、大张旗鼓的宣传、孜孜不倦的讲解, 让当地农民逐渐了解、接受并加入了他的合作社。

如今, 他的合作社发展的有声有色。通过普及标准化管理, 合作社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黄骅冬枣;社里还采用了先进的生态种养技术, 建立了稻田养蟹高效生产模式。滕金鹏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正将产品销售从普通渠道转向电子商务营销, 利用微博微信开拓市场, 使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有梦想, 让他选择了农业这片蓝海;有胆识, 让他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有智慧, 让他的创业之路渐入佳境。在农村, 还有很多像滕金鹏一样有魄力、有思想的新农人, 他们愿意为农业付出, 愿意为农业前行。在他们的脚下, 是一条洒满阳光、充满希望的创业之路。

李编辑点评:

3.梦想的召唤力量 篇三

《乌拉尼亚》?当他们歪着脑袋问我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答:或许是桃花源吧。桃花源?她们兴奋得眼睛里都有了光。

想起先前上《桃花源记》的时候,她们曾经兴致勃勃地研究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试图寻找更多关于理想社会的痕迹;想起上课的时候提到《理想国》,他们满是好奇和期待的眼神,这群孩子们的心中种满了对明天生机勃勃的希望和对远方色彩斑斓的幻想。

读《乌拉尼亚》,对于这些十五六岁的小孩子真的合适吗?“理想世界讨论会”如此巨大的题目是他们所能够讨论的吗?这些疑惑都被他们火红的热情和鲜艳的言语所化解。

《桃花源记》《理想国》《乌拉尼亚》,他们分析的语言或许稚嫩,他们分析的层次或许还带有强烈的模仿色彩,但是,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或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热情、真诚、执着。我还记得他们说到三部作品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的时候那种激动不已的语气,我还记得他们说到一个理想国家应该具有的德行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的神情……或许,读书讨论会的意义,不在于理论有多深,语言有多精辟,而在于,他们激扬文字时引发了的心灵的碰撞,他们争辩讨论时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寻找理想之路上的同伴。

4.《梦想的力量》读书笔记心得领悟 篇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望能让非洲国家的人喝上干净的水,就坚持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在想:为什么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就有如此大的力量呢?原来,这一切都是瑞恩梦想的力量。当瑞恩立下这个梦想,他就开始向这个梦想努力,70元、200元,买钻进机,成立基金会,瑞恩在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小小的梦想竟然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我使我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一个人立下了梦想,他就会向这外梦想努力,并尽全力达到自己的梦想。

一个小小的梦想竟能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我也要立下自己的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5.林书豪梦想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五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高度评价林书豪 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励志故事,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意义,深受感动! 这让人倍受鼓舞,也从中能明白了点什么,书中的林书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nba的体育明星,他还是一个哈佛高材生,他对梦想有着不懈的追求,他被认为是 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的典范。此书中作者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解读林书豪成功精神真谛, 其大致可以分为如坚持梦想、做好准备、等待时机、长期为梦想坚持不懈等等!

林书豪已经成为一颗璀璨的篮球新星,但他离巨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近两个月来林书豪的状态起起伏伏,这一股林书豪现象也在逐步褪去,但他的经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与坚持。书中写到了林书豪的内心世界非常强大,他内心的强大并不是同龄人所能比拟的,这从林书豪的经历可以窥探一二,林书豪他曾经是高中时代最棒的球员,赢得过州冠军,在大学联赛中也有过上佳的表现,但最终的选秀会上却无人问津。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许有的人会一蹶不振,但林书豪没有,他唯一去做的就是埋头努力打球。在nba他是唯一的顶着哈佛光环的球员,所以我认为林书豪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励志书,我们在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给自己梦想注入力量!

 

6.读书心得《习惯的力量》 篇六

研究习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命运,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中国古代流传的俗语中提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与之相对的,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如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备受瞩目的命题应该是:如何建立符合自己人生观的习惯,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带着解决这个命题的期待,我遇到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是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还曾经入围2009年普利策奖最终提名,因为他够专业,所以我想这本书值得一读。在读过之后,我也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因为正如这本书宣传自己时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不能单纯地抑制某种习惯,我们能做的是产生新的更好的习惯,代替它。为什么抑制如此之难,甚至不可能,为什么可以产生新习惯,为什么新习惯可以代替旧习惯。书中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也正是这些论述的客观性,让我们发现,拥有有利于自己的好的习惯,是可以操作的,是可以实现的。旧习惯的顽固,源于他的生理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两个方面。从生理学因素上讲,我们的头脑倾向于处理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对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做出响应,如果头脑已经习惯于对某种场景产生某种特定响应,那么当这个场景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就会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重新思考。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响应,不一定理性客观,而是我们大脑优化运作的一种结果。从心理学因素上讲,人类具有远离危险的心理习惯,对同一事件采用不同的应对,尤其是在首次采用不同应对的时候,会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就是一种对于危险的直觉感知。走老路的人一般对于前方有什么沟沟坎坎,了如指掌,即使会遇到困难,也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措施;走新路,永远是意味着不定因素,意味着危险。正由于以上两个方面,旧习惯,非常顽固。然而,在我们定位出它顽固的原因之后,也发现,建立好的习惯的方法其实变得明确了。

同样是从生理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两个方面考虑。

7.梦想的力量 篇七

——题记

击败残缺的梦想

这天,世界著名画家吴炫三油画展在台湾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展。他站在吴炫三的油画前,深深地被吴炫三的油画艺术所震撼。他思索再三,决定要拜吴炫三为师,专心学习油画艺术。

他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因为,他刚刚学习绘画,没有一点基础。同时,他还是一位残疾人,他的四个肢体只剩下一条左腿,眼睛也瞎了一只。但是,画画是他最大的梦想。他不想放弃。

这次油画展来的社会名流和收藏专家很多,吴炫三应接不暇。他默默地站在吴炫三的身后,等待吴炫三。终于,吴大师有了一点空闲,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他抓住这个机遇,急忙站到了吴炫三的面前。

他看着吴炫三的眼睛,红着脸说,吴大师,我要拜你为师,我要跟你学习油画!吴炫三看着这个冒失的无臂青年,心里咯噔一下:哪有这样拜师的呀!

吴炫三问,就是你?他说,是我!吴炫三问,你用什么绘画?他说,我虽然没有双手,但是,我有嘴,我可以用嘴绘画!吴炫三摇了摇头,对他说,对不起,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入室弟子了。

吴炫三拒绝了。他不死心。他要拜吴炫三为师,他要学习油画。他听人说,吴炫三每周三下午在台湾艺专开设有油画课,他决定前去旁听。可是,他来到画室的门口,从中午12点等到下午6点,也没有见到吴炫三的影子。第二个星期三,他又去了,不过,他再次扑了一个空。

是消息不准确?还是吴大师临时有事儿?他托人打听。原来,吴炫三很忙,所以,他的油画课很不准时。他打定主意,吴炫三不收他为徒,他决不罢休。他不再跟朋友一起去了。他又去了,坐在画室的门口,支起画架,用嘴咬着画笔,一边练习绘画,一边等吴炫三。不知不觉,学校已经是灯火通明。这时候,他站起身,准备收拾回家。可是,当他转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身后站着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油画大师吴炫三。吴炫三被他执著和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

六年过去了。这天,吴炫三决定举办一次酒会。不过,这不是一般的酒会,这个酒会的四周挂满了爱徒的油画作品,而参加酒会的人全部是台湾、香港等地的著名收藏家。大家看了这些油画,根本不相信这些作品是用嘴画出来的。大家深受感动,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

他叫谢坤山。他的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他说,是梦想成就他的今天。

冲出逆境的梦想

白天,她是个女佣。臃肿的身材,蓬乱的头发,指甲缝里都是黑泥,她干所有的杂役,并经常遭到房东太太尖声的催租和谩骂,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但每当夜晚来临,在她破旧的小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她趴在地板上细细地勾画着一幅幅画作——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让她忘记了劳累和疲惫。

她没有画桌和画布,连颜料都是自己利用河底的淤泥、路边的野草、教堂的烛脂、动物血、面包屑调制的“独家配方”。她以手指做笔,在一块块小木板上;画着只屬于她自己的画。

就在法国桑里斯小镇上,她的人生就这样孤单走过了50年。没有人搭理她,人们只知道她是杜佛夫人家的帮佣。

1914年的一天,德国知名艺术评论家伍德发现了她的画作,大为震惊,决定为他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可她的好运刚刚开始;命运就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战爆发了,德国军队打进了法’国。伍德被迫逃走了:她越来越老了,很多人不愿雇她干活。她每天只吃一顿饭,靠着人们的施舍勉强度日。尽管生活如此艰难,窗外战火纷纷,但他就像忘记了一切,每天坚持画画。

13年过去了。伍德回来了。在伍德的资助下,他第一次购来亮晶晶的银器,第一次有了宽大的画室;她为巴黎画展开幕给自己订做了一套一生中最昂贵的纱裙。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捉弄了她。就在画展前夕,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了,她的作品突然没有了买家。她又重新回到了破旧的小屋,昏暗的烛光里,她握着画笔,疯狂地涂抹着。

1942年,她在疗养院寂寞离世。1945年,在伍德的努力下,她的作品终于在巴黎和世界各地展出,她,萨贺芬,一举成为法国现代原始画派的著名画家。

超越极限的梦想

他出生于1976年的美国,从童年起,他就对冒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20岁时,他就迷恋上了低空跳伞。1998年,意大利举办了一场低空跳伞表演,当时他恰好也在现场,首次见识了翼装飞行的魅力。也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穿着翼装完成了低空跳伞。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他先后在全球16个国家完成了近一千次极限跳伞,征服的高地包括美国皇家峡谷大桥、金门大桥、巴西基督山耶稣像、巴黎埃菲尔铁塔、瑞士马特洪峰、吉隆坡石油双塔、西雅图太空针塔、委内瑞拉安赫尔瀑布、上海金茂大厦等。

随着挑战极限运动次数的增多,他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挪威朋友发给他一张中国天门山天门洞的照片,朋友鼓动他可以穿着滑翔翼穿越这个山洞。

天门洞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以220公里的时速从200余米高空俯冲而下。穿越天门洞,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当他第一次来到天门洞前时,他的直觉告诉自己将要有非同一般的经历发生。

为了顺利完成“穿越天门洞”的挑战,他改良研发了新型的滑翔翼,它可以提供给自己更多的滑翔时间和安全性。凭借最新的GPS定位系统和滑翔装备,他已经可以完全跟踪确认自己的飞行线路和滑行线路,过去的三个月里,他几乎每一天都在欧洲进行着跳伞训练,为穿越天门洞做准备。他不断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他可以安全地实现这个复杂而又极富挑战的项目。

万事俱备,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24日15点45分,只见他沮丧地从楼梯上走了下来,原来,他的第一次挑战失败了。不过,他很快重新登上了直升机,并在第二次挑战成功。

他叫杰布·科里斯,一个真正的“蝙蝠侠”。如今,他穿着翼装成功飞行穿越天门洞,书写了人类飞翔历史上的新传奇。

再次面对梦想,他激动地说:“鸟儿能做到,我也同样能。”是的,他真的做到了,只要为梦想做了充分准备,并为之努力了,就会获得成功。这是杰布·科里斯告诉我们的道理。

成就奇迹的梦想

如果你是一位苹果手机iphone的手机玩家,如果你是一位爱好手机游戏的时尚达人,你就会知道一款名为“泡泡球”的游戏,这款游戏在一面世后,就受到游戏玩家尤其是苹果粉丝的疯狂追捧,带来超过200万人次的下载量,打败了由苹果17位专业编程专家合作开发出来的,极其风靡的“愤怒的小鸟”,排列苹果手机游戏下载量第一位。可是很少人相信这款游戏的开发者竟然是一个只有14岁的少年!是的,这位14岁的天才少年就是美国男孩罗伯特·内伊。

罗伯特·内伊是一位疯狂的“苹果迷”,更是一位游戏玩家,经常用苹果产品玩游戏。

在一伙同龄人当中,他的游戏是玩得最棒的,尤其是苹果的号称有最多玩家的“愤怒的小鸟”,对他来说,简单得很,通关很容易。在他对目前的手机游戏不再有更多的兴趣时,他突然有一种冲动,我要自己开发一款手机游戏!同学们听说了这个想法,都很支持,因为内伊天生就对电脑感兴趣,三年级的时候,他就创办了一个小型的个人网站。

他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父母也很支持,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内伊首先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找关于游戏开发的资料。此后,他在课后业余时间里,每天坚持编写几个小时的程序,遇上不懂的问题,他就往图书馆里跑,为了研究需要,他有时候周末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终于编写了400多行的游戏代码,完成了游戏的设计开发。其实这款游戏主要集中了几款相似游戏的优点,再加上他自己对游戏的独到见解而已。他把它命名为“泡泡球”。

母亲通过网络联系上了苹果游戏开发的相关部门,希望苹果可以在其手机游戏商店里摆放儿子的这款游戏,苹果权威游戏开发工程师对此游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此款游戏构思巧妙,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暗藏玄机。于是“泡泡球”作为第一个非苹果专业设计师开发的游戏产品破例进入了苹果的手机商店里。没想到,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免费发布这款游戏后的两星期内,下载量达到100万次,不久突破200万次,取代了“愤怒的小鸟”,成为最受欢迎的苹果免费游戏应用程序。

苹果的游戏部门高层震惊了,一个只有八年级的小男孩开发的游戏竟然能有这么高的下载量,苹果的“愤怒的小鸟”的那些工程师也震惊了,想不到自己对游戏这样专业的“老鸟”竟然被羽翼未丰的“小鸟”打败了!

“小鸟”打败“老鸟”,并非没有可能!从现在开始,追随你的梦想,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你也会成为那只打败苹果“老鸟”的小鸟!

8.《教师的力量》读书心得 篇八

——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力作《教师的力量》有感

《教师的力量》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希望有时间有机会大家都读一读,因为它是“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的声音;;文风犀利,却予人温暖”的书,又不失品鉴的角色。引用和他受同等教育高度的范美忠的话:这是一本广泛触及各种教育问题,务实而又深刻的书,其间独到的见解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活蹦乱跳。完成学生的思想启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纠正学生常识上的偏差,让学生有一颗能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的大脑是他教育理想最为具体的表现。

读了此书,我就想了解作者魏勇。他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全国特级教师、枣林村书院的院长,任教历史学科,荣获2014年中国新锐教师奖,对任教的历史学科和课堂教学深有见地,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出版了《教师的力量》、《用思想点燃课堂》、《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等书籍,深刻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他既包容理解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更认可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整个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读史人的胸怀练达处世,教书育人,他也凭借思维缜密、视野广阔的课堂表现大受学生欢迎。

再来说说这本书。全书共分五辑,分别是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的真实存在;做老师要“有种、有料、有趣”;高考向何处去;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电影让教师走得更远。我就着这本书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和大家分享并讨论一下:

1、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1)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

他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争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快乐才是可持续的,更何况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用汗水和眼泪!

言外之意,我们当老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要有进取心和吃苦精神。一句话,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额宝贵品质。

(2)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

无自由无创造,这是常识。关键把握好一个度。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试错机会,把强制减少到保证个体基本素质发展良好的程度。(基本素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礼貌待人)

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p14)总之,一个有所建树的人具备的三个特质:优越感(自信),危机感(努力进取),自我克制(理性和专注)。这些要求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

从本质上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但是,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额天赋。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为前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所以孩子深度体验或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

关键是强制的度在哪里?这要因环境而异,因孩子的承受力而异。

无论强制和赞扬,如果不当,达不到或超过一个度,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赞扬过多会导致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强制过多就会没有自信、悲观消极。*我认为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这与他的“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P72、P80)

离开了必要的体罚的教育实际是一种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一种万能教育论。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体罚,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来说,也必定会失败的。不过,体罚不能乱用,要有度,最好与家长联系,共同想对策。

2、读书不是越多越好(P35)

他认为,文学和生活是有差距的,生活比小说复杂得多。过分沉醉于书本的人有时候会忽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至于做出误判。其

一、他觉得,所有的教育理论都不能穷尽人类所有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我们看到的现代教育书籍几乎全是西方的,中西方在民情、文化、传统方面差别很大。

其二、教育是关于人的一种学问,而人具有多变性,暧昧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学者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全部可能。所以,经典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概率上的指引。

比如,尊重孩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引。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过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会伤害孩子,耽误孩子。理论家们的理论是有前提的,而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与它的前提可能是错位的。(P43例子)

第三、读书会使我们变得富有逻辑性,但可能也会使我们缺乏感性和练达。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读一定数量的书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电脑要装一定数量的程序一样,没有足够的程序这个电脑是没法运作的,或者功能不强大。但如果装了太多的程序,这个电脑也会死机。有时候人要活的有意思要接地气,需要让大脑空一会儿,需要像农民一样在连续三年种地之后,把土地撂荒一段时间,这叫休耕,之后再种,庄稼长得更好。

第四、书读多了,会比较关注自我,很少关注别人,给人以冷漠感。第五、书读多了还可能精神活动多于实际行动。第六、书读多了,容易被书本驯服而缺少野性。

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读书不是越多越好,防止以上几种情形。

3、教师的力量来源于教师的真实存在。(P32)

他说,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学生胜过了解人性,认识专业胜过认识自我,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例外。教育需要整合来塑造完整的人性灵魂。所以,一个完整的自我,必然需要综合的营养。否则,学科的专业特色便没有生命,就像树枝没有树干。好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一定是拿一个真实的存在来和学生相遇,并促使学生以以同样真实的存在来呼应老师,彼此见证。当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存在之谜时,意味着我们正在接近教育的原点,正在走出荒诞的教育丛林而步入真实的教育世界。

我直白的理解概括就是尊重人性特点:以一个真实的自我,走进学生的心里,真实的和学生融为一体,真实的感受学生的一切。

4、做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

“有种”指的是有教学的勇气,敢于直面真实、揭穿谎言,敢于追求真理;“有料”指的是有真才实学;“有趣”指的是有幽默感(P90)。(中国知网)

在这本书里,我举得好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很值得一看,在此因为水平有限,可能并没有把自己那种思想上的收获与喜悦表达透彻,希望没有看到这本书而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

另外这本书里的观点也不是没有缺憾,我觉得作者的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厚,蕴涵之丰富不可否认,它的高度完全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但尽管如此,学海无涯,不可穷极。我觉得他在传统教育这块儿,还是有些缺失,观点有些偏颇,思想过于现实。

比方,他在“少儿读经,是启蒙还是愚昧?”他认为当前的读经热是想通过古代的经典来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复辟;从历史角度看,只能够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否偏激呢?

还有“我对修订语文新课标的看法”中,他对小学初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会写毛笔字的意见是不要做硬性要求,喜欢则学,不喜欢不要勉强。他的理由是:“”我不知道练习毛笔字的意义何在?除了作为文化瑰宝加以保留,毛笔字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练一种以后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技能,这才是不折不扣地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是不是更偏激呢?

9.《母亲的力量》读书心得 篇九

文章说的是土耳其的一场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在废墟中,用手撑着,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苦苦支撑了两天。她的7岁小女孩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空间里,致使她的手后来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文中有两点令我的印象最深。

一是刚看到救援人员,母亲便拼命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多么伟大的母亲,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我仿佛亲耳听到母亲的呼救,亲眼看到了母亲焦急等待的眼神,我的心酸得掉下泪来。

10.梦想的力量 篇十

What’s your dream?

大部分人认为你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Most people think you should dream big.

你记得儿时的梦想吗?

Do you remember your childhood dream?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梦想有改变吗?

Have your dreams changed as you’ve gotten older?

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去旅行。

When I was young, I dreamed of traveling.

虽然那不是荒诞不经的梦想,但也似乎遥不可及。

It wasn’t a wild dream, but it did seem distant.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In the end, my dream came true.

很多人最大的夙愿就是坠入爱河。

Many people’s most cherished dream is to fall in love.

但是,那可能是个空想。

But, that might be an 1)idle dream.

希望有电影中的爱情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那不是真的!

Wishing for the love we see in films is a vain dream; it isn’t real!

梦想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别。

There can be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dreams and reality.

然而,我总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做白日梦。

However, I always see my students daydreaming.

他们沉迷在爱情或视频游戏的白日梦里。

They get lost in daydreams about love or video games.

早上醒来的时候你还记得做过的梦吗?

Do you remember your dreams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有人说你应该坚持写梦境日记。

Some people say you should keep a dream journal.

他们认为你的梦境能表达你的潜意识。

They think your dreams can tell you about your 2)subconscious mind.

有人甚至认为他们能从梦境里看到自己的未来!

Some even think they can see the future in their dreams!

你有没有做过后来变成了现实的梦?

Have you ever had a dream about something that came true later?

我从来记不住自己的梦。

I never remember my dreams.

我想是时候停止做白日梦,回去工作了!

I guess it’s time to stop daydreaming and get back to work!

11.《品格的力量》读书心得[推荐] 篇十一

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

——感悟《品格的力量》

申 林

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这阳光明媚、欣欣向荣的五月时节里和大家相聚一起,分享《品格的力量》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本好书蕴涵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能对一个人树立信仰、追求理想、转变观念、净化心灵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好书——《品格的力量》。

我手中这本书(展示)是1999年7月首次在我国发行的版本。对此,我常感到幸运。因为我是在它走进中国后的第一时间就与之相逢,这使得我能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经常去拜读它、品味它、理解它、践行它。既感激它对我的至深影响和积极作用,更期冀,通过今天这次交流,使大家也能了解它、亲近它。让它成为我们坚定信念、追逐理想、认真做人、努力做事的准则,成为我们塑造品格,锻造人格,最终达到提升人生品位的指南。

一、《品格的力量》简介

1、作者简介

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年),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作家、成功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编辑、社会改革家、铁路大臣、公众道德家、演说家,这些都曾是他的职业和经历。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观察人性的优劣,观察人生成败得失的原因和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塞缪尔·斯迈尔斯一生写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有关人生成功与幸福、有关良知、信仰、道德、自由与责任等领域的随笔作品。这方面的名著除了今天提到的《品格的力量》,还有《自己拯救自己》、《金钱与人生》和《人生的职责》几部。这些书在全球畅销一百多年不衰。他也因此获得“西方的成功学之父”、“卡耐基的精神导师”等美誉。

2、内容简介

翻开本书(具体展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渴望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人们‛。接下来有这样几段精彩的文字:

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诚实的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

当有的人靠溜须拍马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为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

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本关于做人处世的书。全书围绕着“品格”这个话题,通过‚第一章 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第二章 女性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第三章 圣贤之士可以百世为师‛、‚第四章 劳动是成功和幸福之本‛、‚第五章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第六章 自律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石‛、‚第七章 恪尽职守塑造平凡而卓越的人生‛、‚第八章 温和的性情是一种无穷的力量‛、‚第九章 风度是心灵的镜子‛、‚第十章 伟大的爱情造就伟大的人生‛、‚第十一章 苦难磨练出高贵的品格‛这些基本内容,从家庭、劳动、勇气、自制、责任、性情、经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品格培养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性及其伟大的精神力量。

3、社会影响及价值功能

本书自1871年在英国问世算起,至今正好140年。这期间它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每年不断重印,畅销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因为它塑造了亿万人的高贵品格,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人格修炼的《圣经》”。

关于本书的社会影响及其价值,我想引用一些国际知名媒体的评论来阐述: 英国《观察家》杂志这样说:‚斯迈尔先生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贡献了非常优秀的精神食粮。他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了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

《泰晤士报》(英国综合性日报,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巨大影响)这样评价:‚本书内容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是超越时空的,它像人生的北斗星一样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过此书的人。‛

《纽约时报》的评价是:‚斯迈尔斯先生的这本书表明,我们那脆弱而不完美的人性可以达到多么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境界!可以发展和拥有一种多么真实而高贵的人格品性!……应该受到人们的认真阅读,以便完善人类的感情生活和促进人类的家庭德行。‛

1998年伦敦《金融时报》在发表纪念斯迈尔斯的社论时指出,‚同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家相比,塞缪尔〃斯迈尔斯先生将带领人类更加健康进入21世纪。‛

而写在本书封面的‚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这是一本能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这段由美国《时代》周刊作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本书价值功能最贴切、最生动的概括了。此外,‚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泽被后世的心灵福音‛、‚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高贵情操的良知和堡垒‛等赞誉,也都深刻反映出本书的社会影响和教化功能。

二、为什么推介此书

这些年来,尽管行政事务繁杂,但我始终保持着读书习惯。特别是到我们学校工作后,总觉得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是育人的基地,更增加了读书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动力。应该说,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且读过不少好书。但为什么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很庄重也很难 3

得的场合,这样坦诚地与大家交流读书心得?原因固然很多。这里我想立足人生成长与人格完善、时代变迁与大学责任这两个视角,和大家谈两点认识。

1、品格就是力量

拿破仑曾经说过,道德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不是人的智慧所能计算的,那就是品格。

本书开篇(第一章)也这样写到:‚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不少靠品格赢得天下的人。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89~1797年任职)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使他赢得这些美誉的,并不仅仅是依靠“总统”,更多是蕴涵在“总统”身上的品行。翻阅那些介绍他在就任总统之前情况的资料,你总能看到“富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待人谦和,心地善良”这些文字。1798年,这时的华盛顿年岁已大,已经离开公职生活。当法国可能向美国宣战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亚当斯给华盛顿写信时这样说:‚如果承蒙您同意的话,我们一定要使用您的名义;您的威名的力量,远远超过无数的军队。……为了改变事情的某些方面,虽然我没有权利要求您作出牺牲,我还是不得不求助于您的这些品格,请求您改变以前的决定,继续留任公职。因为我不能求助于我本人急躁的性格或其他人的品格。‛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能看到亚当斯对自身品格不及华盛顿的坦诚,所以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要“不得不求助于”华盛顿的这些品格。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位伟大总统的高贵品质在他的国民中具有怎样崇高的威望!

我们再来说说中国的毛泽东。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影响,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凝聚民众的力量!像我这样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最切实的感受。那时不用怎样发号施令,也不用怎样强调“贯彻落实”,但万众一心都向北京,都向中央。因为“北京的金山上”有伟大的毛主席,因为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以至于当他晚年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亿万人民还是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1976年去世时的场景,4

永远扎进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中,也永远印刻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和大家交流这些,姑且允许我不去从政治视角评论“文革”和“个人崇拜”这些问题。因为我更想从“品格”这个词出发,谈谈个人品行的影响和力量。如果没有毛泽东一生都在履行的为国家、为人民的殚精竭虑,无限赤诚;如果没有他整个生命对事业、对民众的倾情付出,为此他不仅奉献了自己,还献出了包括他最至爱的妻儿6位亲人的生命;如果没有他始终的果敢坚强、勤政廉洁、心底无私等这些品行的力量,且这些品行强有力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影响着后人,那就无法构成“立体”的毛泽东。“毛泽东”这个名字也不会从它扬名之日起,就成为进军的号角声,且能抵抗住岁月消磨记忆的力量,始终响彻云霄,始终让人刻骨铭心。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华盛顿、毛泽东,但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我们工程学院的所有人,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品格高尚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或许在物质上不是富有的,但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或许在社会地位上不是很高的,但在荣誉和声望上是最高的;或许在智力上不是超群的,但在德行上是最好的。一句话,他虽然不是最有权势和最有影响的人,但却会因其高贵的品行而赢得最多的尊重。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必将是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人。而他的未来,包括人生发展、事业发展,也必将因为他的品格优异而步入坦途。因为,‚善行的魅力和感染力是极其巨大的。被善行所鼓舞的人是人类真正的国王,他会领导人类的灵魂。‛

品格就是力量!为了获得我们人生的支持、生命的脊梁,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每时、每日都去锻造和锤炼自己的品格。惟有如此,我们自身才能强大;我们这个民族也才能因其所有个体的强势而获得新的希望、新的力量,让“伟大复兴”不再反反复复地出现于媒体,反反复复地出现于人们的铮铮誓言中,而是让梦想早日照亮现实。

2、找回失落的品格

说句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总觉得它更多是对个人品行的指导,而且指导得很具体。比如,书中用很多篇幅告诉我们要热爱劳动、远离懒惰,要自律自 5

制、远离堕落。它还很具体地告诉我们要性情温和、欢快乐观,要言行得体、风度优雅等等。并且专门有一章写“女性的素养”,专门有一章写“伟大的爱情”。当读到这些时,你甚至会觉得斯迈尔斯这个老头有点絮絮叨叨,有点嘀嘀咕咕。但是,当你真正深入地读进去时,特别是随着这些年自己工作阅历的丰富、人生阅历的成熟,才发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个人的书,更是写给一个乃至所有民族的书。

也正如此,这本书的深刻魅力不仅在于提高个人品行,还尤其旨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让社会迈向国富民强之路。‚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这是写在本书封底的一段非常醒目的话。去年7月我在给学工干部培训班做辅导讲座时,引用过这段话。它充分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对于国家的前途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这种品格,要远远胜过“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但遗憾的是,如何殷实国库、如何坚固城堡这些显性的东西正日益引起人类社会重视,而培育公民文明素养、锻造品格这一“利害攸关的力量”,却因其隐形,极易被忽略。

这并不是骇人听闻的谎言,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也正如此,有学者说:‚也许,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它真的不太‘实用’——不会使你在三天之内致富——但这是一本可以放进你们家保险柜,传给你的子女的书。‛这段话固然突出了本书的教化功能,但也从另一方面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崇尚“实用”、追求“致富”这些深刻的社会弊端。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读书”开始。而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弊端,通过“读书”也能反映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阅读更多的是周末杂志、画报和马路报刊,也更多地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上上网和叙叙街头小道传闻。真正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浮躁情绪越来越强烈。隐藏在高度物质文明之下的是人们的精神痛苦和行为堕落,世界因此而失去了与道德不可分割的美的存在。在弥漫着这样一种引人注目的不安和焦虑气氛中,有西方学者提出,由 6

于价值理性的过分缺失,我们的时代面临着毁灭的可能性,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绝对文化的门槛”,没有任何人不会不受到它的巨大转变的影响。

应该客观实际地说,人类并不是有意要将道德抛弃,但在追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无意远离了道德,并造成了它的缺失。为此,我们多么真诚地渴望,能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之鸟能够站立起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生活的未来。能使人类在过多地占有自然资源、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重新找回业已失落的纯真的精神家园。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遍的人类社会,中国亦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难免助长实用主义倾向。现代社会对“投入—产出”关系的情有独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功利意识,诱发了人们的物质冲动,使现代人的人生情趣日渐趋同,心灵空间日显封窒。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关怀的极大缺失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不断地表现出来,并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中不断强化。

面对这种情势,大学应该做些什么?大学人应该身体力行地做些什么?这是这些天来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作为培育先进文化的基地,作为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大学理应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倍受关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大学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应逐步走出“象牙塔”,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真正作用。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品格的失落,人文的缺失,大学和大学人必须惊醒!

大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超越。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去保护、守护好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其中包括坚守传统伦理中的精华,传递那些深刻的哲理智慧,尤其包括对优越品格与道德品格的守望和捍卫。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大学都应让自己置于那种深邃与冷静之中,而决不随风飘荡,决不随波逐流。

有人说,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谈论品格也许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谈论品格更是被许多人当作迂腐而落伍的表现。我要说,这不对!中国需要大谈“品格”!大学校园内尤其要大谈“品格”!所以今天向大家推介这本书。它虽然写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但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具 7

有更加特殊的启示意义,对大学具有更加特殊的引领意义!这本书虽然是作者针对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状况而写,但它却丝毫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不仅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似乎对当今中国的状况更加“对症下药”。因为如果品格立不起来,人格立不起来,国格也就立不起来!

三、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

刚才我从社会发展、大学责任、人格完善这样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向大家推介《品格的力量》这本书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原因。大家知道,今年学校党委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广泛开展‘做一个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活动‛这一要求。“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这个提法前所未有,也算与时俱进吧。正因为前所未有,我们才更需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以促进其实践的推进。

(一)对“品位”的解读及限定

首先,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什么是“品位”?

这些年来,“品位”这个词很火、很热、使用频率极高。有意思的是,“主流媒体”、“主旋律”中常见它,包括政治标语、宣传口号等,如“高起点、高品位、高目标”、“有品位才有未来”。与此同时,网络、民间、包括衣食住行这些生活领域,也都经常使用它,电视广告中更是常见,如“穿出你的品位”、“吃出你的品位”等等。如果我们把带有“品位”的词都列出来,不管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政治的还是生活的,那真是不胜枚举:科学品位、文化品位、学术品位、艺术品位、城市品位、阅读品位、居住品位、服饰品位、服务品位„„。更有意思的是,“品位”这个词前边总是再冠以一个修饰词,而人们又总是关注这个修饰词,却忽略了“品位”这个词本身。也正如此,人们大谈“品位”,却很少用心思考,什么是“品位”,我们也很难在学术资料中找到对“品位”的解读。

到底什么是“品位”?为了能和大家做好这次交流,我又必须认真搞清楚这个问题。这的确让我费了很多工夫。最后,还是在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品位”有三个解释:①指官吏的品级,官阶——这个好理解,我们熟悉的“七品芝麻官”,就是这个“品”意。②矿石中有用 8 的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越大,品位越高——这个也好理解,“低品位露天金矿”、“低品位石灰石”,就是这层含义。③指物品的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这个也不难理解,生活品位、阅读品位,就是这层含义。

但是,这三层含义又都不能覆盖我们要说的“品位”。“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这里的“品位”应该如何定义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可以从刚才提到的第三层含义‚物品的质量‛延伸到评价人的层面上,意指人骨子里所特有的东西。它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习惯。它体现为人高尚的品格、有见地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谦逊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以及非凡的鉴赏、得体的衣着等等。基于此,我们提的“品位”应重点包含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这四方面内容。当然,我也期望大家都穿有品位,吃有品位,开有品位的车子,住有品位的房子——这也同样是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这些不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

接下来,我再对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这四个词,都谈一点自己的理解(或者说做以概念界定),以便于我们更深入的交流。

1、人格品位

人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人群和社会中,个体人格的存在、个体人格对人群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具体而现实的。在中国古代,人格就是人的品格或品性,它包含人的智慧、品质、道德、追求、能力等内涵。人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格品性问题,尤其重要的是,理想人格的确立、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铸造,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和后世的文化传统。也正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非常直白地说,若无人格,何谈品位?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先来谈“品格”、“品性”等。

2、思想品位

思想是一种力量,一种与宇宙精神、与自然规律相联系的力量。要想把这种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挖掘这种思想的力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就没有自我。也正如此,我们很强调“思想品位”的重 9

要性。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品味很高,但思想品位却很低;有些人社会地位不低,但思想品位却不高。要提高思想品位,应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利,保持思想的纯洁和警醒;应努力增加阅历,丰富深刻的阅历会让你面对任何问题都处事不惊;应敦促自己多实践、多思考,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还应涉猎多种领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文化品位

它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基于知识、经验积累内化而成的,反映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信息和程度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是个体基本素养特别是文学、艺术、审美和科学素养个性化的自然流露。在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日益加强、文化生产力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品位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大学和大学人来说,文化品位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文化是大学的内在力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和特征。任何一所大学,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文化”。任何一所大学,也都必须把提升文化品位作为重要目标。作为大学人来说,文化品位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就是标志性的软实力。

4、心灵品位

品位源自心灵。人的心灵是有品级的,心灵的品级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乃至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提升个人的心灵境界,促进个人的人格和谐,意义深远。提倡“心灵品位”,要求我们应有高品位的心灵境界、高品位的心态。心态是人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精神素质的集合体。高品位心态是相对于消极、不健康甚至有害等心态而言的。有了高品位心态,才能外化出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需要。一个心灵品位高的人,无疑会有一种自豪感和奋发感,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进取意识,孜孜不倦,开拓创新。

综上可以看出,“品位”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能力。既可以是我们自我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我们评价他人的标准。“品位”涵盖了思想道德、价值取 10

向、知识文化、修身养性等多方面内容。有人格才有品位,有道德才有品位,有理想才有品位,有追求才有品位,有文化才有品位,有素质才有品位。上述这些既是提出“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理论支持,也可以说是行为导向。“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是以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为底蕴、为基础、为主旨、为引领的。其中,“人格”是价值导向,“思想”是力量源泉,“文化”是素质底蕴,“心灵”是行动指南。

(二)对“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的要求

接下来,我将在“人格”、“思想”、“文化”、“心灵”视域下,结合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和我校实际,面向干部、教师(也包括教职员工)、学生这三个群体,就如何提升品位、成为有品位的工程学院人,分别有针对性地谈几点认识。

1、砥砺官品,提升管理品位

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政权都十分强调为官之德、为官之品、为官之道。而官品,首要就是解决“为官作甚”。对此,中国儒家思想作出明确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思想就是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关于“官品”问题,我还想引用曾国藩的一段话。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褒者称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贬者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近年来“曾国藩热”一浪高过一浪。走进书店,总能在很醒目的位置上看到这个名字。今天我们暂且不去评说他的是非功过。据《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记载,曾国藩在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即‚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破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应酬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这“四耐”——耐冷,见胸怀;耐苦,见操守;耐劳,见精神;耐闲,见气节。这“四耐”,如果我们常能思之、鉴之,并身体力行,必能大大受益。

古人重视“官品”,今人亦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向书本学习,11

向实践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这段话突出强调了坚持学习,强调了党性修养,强调了理想事业,强调了权力取向,可谓是对当前领导干部“官品”的直接、具体、深刻的解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结合习近平的这段话,关于砥砺“官品”,并以此实现提升管理品位问题,我谈三点意见。

(1)好学善学,提高干事能力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历史,党的事业的成就,同全党的重视学习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党要更加善于学习,以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正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审时度势,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命题。这是党顺应时代发展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提高党性修养的强烈敦促、深刻警醒。

目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这两项活动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将两项活动紧密联结,那就是“学习”。

为什么执政党当前如此重视学习?党员干部的学习现状到底如何?我们不妨看一份调查:据《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者每周读书时间仅为0—3小时。我没有在同志们中间进行过调研,不知道大家的学习状况。但仅就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党员干部(确切说‚多数‛都不及)都能做到愿学、勤学。也正如此,有人发出‚目前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以学习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 12

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的深刻忧思。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这段话饱含危机意识,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我们肩负的领导重任。

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社会转型的具体国情,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发展的潮流,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着力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党对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在学习理念上由阶段学转向终身学。

学习是人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行为。提到学习,很多人认为就是指在学校所受的正规教育,认为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了。有些干部甚至感叹,工作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学习啊?还有些干部认为,参加干部集中培训、短期学习,是增长知识、提高才干的速成速效的好办法。

实际上,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任务,更不只是阶段性干部培训,而应当是终身学习。有专家指出: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学习教育,就足可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应延伸为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必须把十二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才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这对于领导干部尤其如此。因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繁杂问题,要进行一系列的决策。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新的问题频繁闪现,新的工作内容层出不穷,如果只凭借以往知识和经验,必然难以做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强调终身学习,还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干部品德的修养、才智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都是一生所必须的。如果不加强学习,思想就会蜕化,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僵化。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这段话意味深长,有些干部之所以会“本领恐慌”,就是因为缺乏学习、不善于学习。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修养、才智、素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第二,在学习态度上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

态度影响行为。在学习态度上,应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即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为什么强调“我要学”?作为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而学习正是明理、修身的最佳途径。邓小平曾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通过学习,有助于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可以不夸张地说,干部个人的修养和人生境界的高低,是由学习决定的。而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自身的修养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党的事业的要求、人民的重托所在。通过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明是非、知廉耻,始终保持对各种思潮的识别能力,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少走些弯路,不误入歧途,更不栽跟头。此外,学习不仅可以明理,还可以增智,决定进退。干部本领的大小、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习。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固然是“我要学”的强大动力,但与此同时,还要做到自我加压,持之以恒。只有把学习变为自觉行动的过程,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自我敦促,自我警醒,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不是一件短期的事,不能“走过场”、“做样子”。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作秀,或许有些事情可以做做秀,但我认为,这也是我的切身体会,别去作“学习秀”!那既是对“学习” 14 的玷污,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只有坚持不懈,长期耕耘,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第三,在学习内容上由专业学转向全面学。有了“我要学”的意识后,我们要学些什么?

作为领导干部,当然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不做政治报告,这个话题我就不再引深了。

除了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我们还要学好专业知识。应该说,这方面大家都不欠缺。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同志们都能很重视也很认真地去学。这里,我特别想和大家交流一个“全面学”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也先引用一段胡锦涛的话:‚干部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领导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实践已经证明,领导者的威信和影响力,不能仅仅依靠权力去建立和提高,更多是依靠知识、能力和人格魅力去赢得。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学习;人格魅力看似为品德修养,其实同样离不开学习。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更要全面学习,深刻学习。仅是干什么学什么,只注重专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既要有理论素质,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有业务本领,又要有全局能力,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习内容必须由专业转向全面,要拓宽学习领域,使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综合型转变。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干部需要无界的知识,需要跨界的知识,需要融合的知识。要努力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如果把干部的知识结构用“T”字型来表示,其中的“竖”就是支柱,代表专业知识;那么,“横”代表的是广博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管理、领导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四,在学习方式上由书本学转向实践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蕴含着最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向实践学习,才能深化认识、获得真知,才能增强本领、提高素质,才能运筹帷幄、推动工作。

作为干部来说,不能为“学习”而“学习”。在去年6月份召开的学院党建工作会议上,我曾强调,所谓“干部”,就是要“干事”。“干部”绝对不能成为我们身份尊贵的代名词,而是时刻敦促我们,要去努力做事,要比群众多付出,多流汗,多干活。也正如此,除了强调丰富知识、修身养性、提高能力这些,我还要特别强调,学习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干事。其实丰富知识、修身养性、提高能力等,也还都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只是这里我说得更直接一些、更直白一些。

既然学习是为了工作,那学习必然离不开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既强调学有所成,更强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关键也就在于学以致用。为此,我们要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立足我们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未来工程学院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本领,努力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

(2)廉以洁己,完善理想人格

在《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础。‛作为一本引导我们道德养成、人格完善的书,应该说,它所推崇的所有信条,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秉承、去借鉴,而它视为“精髓”和“基础”的 16

东西——“自律自制”,就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警醒、去践行。特别是作为干部,尤其要加强自律自制意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这是我们干事的前提基础,更是根本保障。

第一,干部腐化对政党和政权具有严重危害。

毛泽东早就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当年在论述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立和区别时,他指出:‚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这里提到了“国统区”。当年,“国统区”领袖蒋介石是否直接听到过毛泽东这段话,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能从蒋介石与蒋经国的谈话记录中发现,他与毛泽东在对待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竟然不谋而合!尽管那些年中,这两位历史风云人物势不两立,尽管他们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根本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介石作了这样的评价:‚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1949年离开大陆前夕,蒋氏父子有一次长谈。蒋介石对儿子说:‚我以为:第一,党心不一。我党有史50余载,从来没有统一。党心不一,政令不行,互相拆台,拿大家以私小家。第二,干部腐化,共产党骂我们党腐败,不能说他们骂的都是错的。第三,对老百姓笼络不力。凡此三,岂有不败之理?‛‚我们只有另辟路径,重新训练党的干部,统一党心,让党员能自觉地为党的事业工作,使他们能够严格执行纲纪……铲除空洞不实、因循敷衍、麻木不仁的官僚作风,而代之以实事求是、急公尚义、严正不苟、是非分明、赏罚公允的新作风。‛期间,蒋经国打开父亲日记本折叠的那页,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以定海、普陀、厦门和台湾为训练干部之地区;建设则以台湾为起点。实行训练干部、编组民众、计口授田、积极开垦,在社会上不许有一个无业游民。……‛看到这些,蒋经国感慨到,如果早有这样的认识,怎能有今天?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绝对无意去为“蒋家王朝”遗憾和追悔莫及。只想用这个事例说明,干部腐化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具有怎样无以伦比的杀 17

伤力!也正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上(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这也是当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从昔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承载着13名一大代表,代表当时党员50多人,到今日拥有7700多万党员;从90年前党的稚嫩起步到后来的成长成熟,再到今日的发展壮大——作为共产党人,我们理应为它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是一个大党老党。如果抛开革命热情和政治感情,仅从政治学科学角度讲,这一“大”一“老”非常令人忧思。20年前红旗落地的苏联,就是典型的大党老党。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大党特别是老党,都难以逃脱“腐败”之厄运。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其回忆录中写到:‚一切都腐败了,一切都在改变。‛当时的苏共高级领导干部拥有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特卫权、特支权等名目繁多的各项特殊权利。难怪有人说,是特权害了苏共。

也正如此,1989年6月16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刚刚确立,邓小平就提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的忠言警示。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二,如何对待权力反映着干部觉悟和品格。

春节期间,网络上有这样一个热点事件,不知大家是否关注:春节刚过,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隆重推出,共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4类体裁的20篇作品入选,每类体 18

裁各有5篇作品上榜。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再回兴义忆耀邦》位居散文排行榜榜首。

温总理的这篇文章最早刊发于2010年4月15日的《人民日报》。因为当时没有在网上“火”起来,关注它的人们并不多。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地追忆了耀邦同志。“胡耀邦”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已经是遥远的记忆了,对于当代大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熟悉。为什么在他离开人世21年后,温家宝总理还这样满怀深情地追忆他?为什么这样一篇文章能在文学作品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时间关系,我不能太多介绍这篇文章和介绍耀邦同志,但是特别建议大家到网上去看看这篇追忆文章。因为我以前从事过共青团工作,应该说,对曾担任过团中央书记职务的耀邦同志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读这篇文章时,我几次热泪盈眶。但是我坚信,即使大家不熟知、甚至从来不认识耀邦同志,读这篇文章,你也一定会饱含热泪!因为凝结在他身上的“官品”,是那样打动和震撼人心!耀邦同志一向襟怀坦荡、亲民爱民,特别是他的廉洁自律作风,有口皆碑。也正如此,百姓爱戴他,总理缅怀他。

我们知道,权力本身不会带来觉悟,带来品格。但为谁掌权,怎样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却反映着一个人的觉悟、品格和精神境界。权力如果和个人私利“在一起”,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权力不等于威信,建立在对权力恐惧基础上的表面服从,并不等于内心深处的尊敬和信任。如何把手中的权力看成人民的信任,恪尽职守用好权;把权力看成是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把权力看成是奉献,而不是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把权力看成是党和人民的重托,而不是贪图享乐的温床——这些值得我们深思。权力也是一种风险,离权力最近的人风险也最大,一步可以上天堂,一步也可以下地狱。犹如营养丰富的食品最易腐烂一样,权力本身就具有自行腐败的特性。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抵制腐败,这些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以道德的内省和品格的提升抵制腐败。

腐败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真像有些人说的“不反腐败亡国、反腐败亡党”吗?今天我们不去细数它的危害,更想着力思考一下,能否从道德内省、品格提 19

升层面,去考虑如何抵制腐败?

从文化的视角看,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积淀,是滋生腐败的深层因素。也正如此,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借助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廉荣腐耻的价值判断,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党风政风,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索。但今天,当我们从“品格”切入来探讨为官之道、探讨廉政建设这个话题时,最终,我还是想把问题的解决,引向品格的砥砺、人格的完善、品位的提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吻合。

早在1952年处置刘青山、张子善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被处死刑的高级干部贪污案),毛泽东就对前来求情的人说了这样的话:‚我建议你们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将干部的堕落同“礼义廉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年我们先是强调思想反腐,后来强调制度反腐。面对腐败的愈演愈烈,我们不得不思考,腐败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和法律制度的漏洞吗?能否从人格锻造、官品提升上增加些内在约束和内敛力量?因为今天不是做政治报告,我不讲过多的政治术语,更想从提升为官之品的角度,重嘱大家,好好做人,好好做官!加强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志向立得高远,拒绝腐败的能力才可能增强。一个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应遵循。何况为官者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这样,谋私的心不会像火焰一样燃烧,酒醉一样燥热,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像池水被沉淀透明,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值此之际,人们深情缅怀将“民主”“共和”火种播向中华大地的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曾经殷切地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人民最重要。如果做腐败的事情,那就是在违背规律,违背人心,违背潮流。个人是这样,政 20

党同样如此。为了对党、对人民负责,我们必须秉承“为政者廉以洁己”、“为政者慈以爱民”(引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太宗的话),从洁己、爱民、任贤三个方面来提升“官品”,其中“廉以洁己”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身体力行做到这些,就是“顺之”。这既是我们提升品格、知行合一的体现,也是“品格的力量”的落脚点!

2、锻造师德,提高育人品位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书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的论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此,我想结合这篇讲话相关内容,并立足我校正着力推进的工程文化教育,面向广大教师,兼顾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些要求和建议。

(1)育人为本,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在2005年1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2007年教师节前夕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他继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又鲜明提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在这一年诞生。在大学几近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也使得它的职能与任务日益清晰、完善。长期以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被公认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21

质量”,并提出“四个大力”,即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四方面内容,既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科学、鲜明地回答了大学职能问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大学的基本职能、基本任务。而在这四方面中,总书记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并把它作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培养”对于高等教育,具有怎样特殊的地位;“人才培养”对于一所大学,具有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人才培养来保存和传递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文明,是大学合理存在的基本理由。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已无需质疑。问题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如何体现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感?如何适应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情势?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总书记也作出鲜明回答:“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上述可以看出,面向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创新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由此也对高校教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第二,育人是现代大学核心使命与责任。

提到“人才培养”,就必然要提到“育人”。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一种误区认识,认为“人才培养”是教学的事情、是专任教师的事情,而“育人”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情。这种观念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

古籍《大学》早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国古代,“亲”与“新”通假借用。这里的“亲民”实则为“新民”,意为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可以看出,古时的大学是多么重视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多么追求至真至善!尽管那时的“大学”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大学,但它也是相对于“小学”的成人之学。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依然应将追求“亲民至善”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所以,“育人”应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事情。应以“育人”为主旨,去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可以这样说,在一所大学里,再没有比学生的事情更重要的工作了。一所大学的社会声望,首先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一定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注重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孕育文明的殿堂,还应是教育人、发展人、塑造人的世界。如果说,肩负起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和文明希望是大学的崇高使命,那么,引领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成才,则是大学理应承担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基本职责。也正如此,立德树人、育人为先、育人为本,应成为大学最核心的使命与责任。正如总书记讲话中提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2)立德树人,造就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古往今来,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今天,我们探讨“品格”、“品位”,面向教师层次,尤其离不开对“师德”的重新解读。

第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师德建设。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一个有几千年教育史和优秀师德传统的国家。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在《师说》一文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当今时代的高校教师应遵循怎样的师德规范呢?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95年11月23日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强调:‚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置专节论述加强师德建设,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 24

路人。‛

上述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始终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强调师德建设,强调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二,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内涵。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与此同时,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势下,仅仅重视师德建设还不够。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师德”新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在2007年8月31日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要求和希望: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继续提出‚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这些要求,并要求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其实就是对我国新时期师德内涵的准确定义,是对师德准则的富有时代特质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核心可以概括为“敬业爱生”。敬业,就是热爱教育事业,钻研和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爱生,就是热爱、相信、帮助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进步,这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不断提出新课题、新要求。刚才提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强调了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等。这些要求过去也有,25

但今天要求更高,更迫切。而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等,更是对师德建设提出更高标准、更新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创新富有时代气息的“师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看来,对于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我们仅强调传统的“学高”、“身正”、“奉献”、“人梯”等品格还远远不够,还应更重视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素质的培养,重视创新、探索、大爱等精神品质的养成,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每到教师节,我们都吟诵这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这个职业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求、无所为,成为一种悲苦性的职业。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教师的真正使命是遵从生命优先法则,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人生幸福,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那么,教师的职业应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幸福快乐,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给的,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教师的幸福感则是一种高峰体验。所以,在强调教师加强自律、牺牲自我的同时,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都应是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

(3)精育良才,深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

近些年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这两个词格外引人关注。的确,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每一所大学都秉承着自身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反映大学独特个性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大学受教育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同样前所未有。可以这样说,当今中国大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 26

需要找到一种在大学制度、管理模式之上起统摄作用的要素——大学文化及其作为其核心要素的大学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组建本科十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并在切实培育、建设自己的大学文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大力推进的“工程文化”教育,就是我们大学文化的特质,我们大学精神的支点。

第一,工程文化教育是指导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关于工程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目前能查阅到的理论资料并不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更是微乎其微。也正如此,它才成为我们宝贵的探索。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深层推进,面临不少挑战。

工程文化教育是基于工程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旨在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这里提到“人文精神”,就还得对“人文精神”再说几句。“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且很难确切解释的概念。关于人文精神,尽管不同学者表述不同,但实质却是相同的。人文精神就是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内涵在于追求理性与自由。它的内涵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弘扬人文精神,既关系到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塑造,从这一意义说,关系到民族希望与未来;与此同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它担负着致力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优良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独立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的使命。

当初我们在提出“工程文化教育”时,更多是立足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经过刚才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工程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学领域的事情,而应成为指导我们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大家知道,现代大学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这只是“职能”而不是大学的核心使 27

命。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换言之,大学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一核心使命来进行。从这一意义说,工程文化教育将是我们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要旨。也正如此,它成为今年也是未来学院的工作重点,重中之重。不仅仅是教师,不仅仅是教学领域,学院所有师生员工、所有部门,都有为工程文化教育尽职责的义务。

刚才我提到,工程文化的核心要旨是加强工科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做人应秉承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正如此,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在于既教会学生做事,又教会学生做人。这正和我们今天提到的“品格的力量”不谋而合。

第二,塑造学生优秀品格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更具有社会化特性。工程活动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它还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各种社会群体的参与,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分配等,使得现代工程活动无处不渗透着人类价值。此外,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要求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坚守工程伦理准则,学会在工程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增强工程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托罗斯教授认为,300年前,人类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文与科学分开发展。在他看来,这种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作为国际知名的工科院校的知名教授提出的这一认识,足以说明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品格教育,对于培育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实践也已经表明,“品格”对于现代工程人才具有怎样特殊的力量。对于工程院校学生来说,人文底蕴越厚,文化背景越深,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越高,就越能开阔眼界,激发创新思维,就越有可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成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要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首先要提升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品格。《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对一个伟大和善良的人看上一眼,往往也会感化那些 28

青少年。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崇拜和爱戴他们的亲切、勇敢、真诚和宽厚。‛我由衷地期望,我们工程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不管你学历、职称、职务高低,不管你是在教学、党政、后勤、产业哪个领域,都首先要去“伟大”和“善良”!要去“亲切、勇敢、真诚和宽厚”!可以现在做不到,但要争取早日达到!因为我们首先是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引领学生道德养成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无法设想,如果我们自身品行不过硬,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顾阿桃指点陈寅恪做学问,甫志高教导许云峰讲气节。‛这句话让人笑喷,但笑过后又发人深思。我们所有教职员工都担负着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既包括我们对学生直接的、显性的教育工作,还包括我们自身优良品行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要知道,青年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可塑性。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时时刻刻准备模仿他们身边人的生活和言语。在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步入大学校门后,我们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交给我们时,不仅期望我们能教他们知识,更期望我们能教他们做人。‚一个人的品格力量往往会激发别人的品格的力量。它会产生共鸣,这是人类发生影响的重要媒介之一。这种样板是极具感染力的,它迫使人家去效仿。‛普通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师生之间?

在青少年时期,品格正处于形成阶段,崇拜的热情也最高。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玉米”啊,“钢丝”啊,“粉丝”啊„„我倒是不反对“偶像”。我们年轻时也都有自己的偶像,只是多是毛泽东、斯大林、保尔.柯察金等等,而不是这个“星”那个“星”的。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去热衷追星,而是转向崇拜我们呢?前提得是,我们得有吸引他们、打动他们的东西。我们身上可能没有明星的“范儿”,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们可能有、也应该有“星光灿烂”的品行和学术成就,以此来感召他们的心灵!

正是从致力于学生成长和提高我们自身素养这双方面出发,我才强调,培育 29

工程文化和在此基础上推进工程文化教育,通过工程文化教育的实施,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道德层次、人格内涵,也包括知识、能力这些优越品格都得到提升,是未来我们育人工作的走向。而在一所大学里,再没有比育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也正如此,推进工程文化教育,是未来我们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党政工作要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为主旨,教师和科研人员应致力于工程文化教育改革与研究,学生应主动接受工程文化教育,并努力去践行这一教育理念中蕴含的极其深刻的人文精神,核心在于注重品格、人格的锻造和提升。总之,让我们所有人都为工程文化教育去尽责,让工程文化教育成为优化我们工程学院人一生的支持性力量!

3、品学兼修,追求卓越品位

今天在座的,除了教职员工,还有部分学生。目前,我校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要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仅在于专业技能的卓越,更在于道德品行的卓越、人格品位的卓越。换言之,如果不具备卓越的人格品行,也很难获得精深的专业技能,养成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成为现代工程技术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所以,我还想面向青年学生,也贯穿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提出的“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从加强学习与道德养成两个方面,提一些品位提升的建议。(1)自强不息,培养学习品德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永远是第一使命。但今天,我们不着力探讨学习重要性这些大道理,而是换种视角,说说“学习品德”。

大家可能对“学习品德”这个词感到陌生。是的,以往“学习”与“品德”这两个词是各自独立的、并列的、并用的。“学习品德”是最近有学者提出的新观点,这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学习品德”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道德品质来看待和培养,即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品德。学习是人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学习既是一种理智德性,也是一种伦理德性。30

作为理智德性,学习是一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作为伦理德性,学习是一种自强、求真和开放的品德。“学习品德”强调,学习是能力和品德的统一,是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统一。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普遍强调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习品德”的提升。当然,“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应有的一个基本素质。但“学习能力”只是一种行为的可能性,唯有“学习品德”才能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学习品德”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学习品德”的培养,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说,“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的训练;那么,“学习品德”的培养,则是价值观的历练。只有同时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品德”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生“学习品德”的培养,就是要培养自强、求真和开放的品德,尤其是自强品德。《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自强就是人们着力倡导的一种道德品质。所谓自强,就是自己努力向上,奋发图强。自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自强才能自立;自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学习品德”的培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自强的信念。而自强的信念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自强的信念会促使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有了自强的信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不断地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人生的境界。才能在学习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知难而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从以往重视“学习能力”到而今提出“学习品德”,这一提升过程,既是一次学习观念的革命,也是大学生锻造品格、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谈“品格”问题,还有什么比在学习中砥砺品格更直接、更有效、更生动的呢?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品德,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终身学习。

前面讲到干部学习时,提到了“终身学”。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所有社会成员都应秉承的学习观念。青年学生尤其如此。终身学习,强调人一生都 31

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要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高品质的生命、高品位的人生,靠一次性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学习品德”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强自立的过程。而坚持终身学习,积习成善,长期不懈,自强的信念就会油然而生,并会内化为人一生的信念准则,外化为人一生的行为方式。

第二,秉承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科学精神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精神影响下,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变得更为合理有序。当大学生的头脑被科学精神所武装的时候,求真的精神也将伴随而至。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支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起点和必要条件,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在倡导“学习品德”时,特别强调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开拓进取、革新创造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征。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进取、勇敢、自信、乐观等优良品格,积极迎接未来的挑战。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且更多地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那些目标高远、信念坚定,具有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的人,更容易赢得成功。青年大学生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在学习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2)知行合一,完善道德品格

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相继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他们的个人品德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且,大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世界观、32

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固,面对纷繁复杂、变化迅速的社会现象,容易感到困惑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品格建设,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同理,道德素质在个人综合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和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也正如此,道德品格的不断完善是成人成才的重要内容、前提基础。良好的道德品格能促进人的成才成功,反之,将会阻碍人的成长成熟。青年时期,着力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为此,我提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思并进,提高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个人品德提高的重要阶梯。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善恶、荣耻,在此基础上,确立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大学阶段是广泛积累各方面知识的最佳时期。大学生应该合理地利用好这个时期,不断学习、敏于求知、善于思考。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大学生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应“学”与“思”并进,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经验。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的结合,择善去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

第二,积善成德,锤炼道德意志。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实践活动中抵制住各种不良影响,始终从善如流。人的道德意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大学生要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坚持积累善行和美德。日行一善,天长日久,成为习惯,在遇到困惑乃至诱惑时,就能够用顽强的道德意志去克服、抵制,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本色。

第三,知行合一,提升道德行为。

“明德求真、知行合一”是我们的校训。“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上,尤其需要“知行合一”,需要“行为重”。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大学生不仅要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知识,还必须通过日常的道德修养实践,把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以上我以提升人格品位、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心灵品位为主旨,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重点谈了管理者的官品、教师的师德、学生的品学。应该说,这些是“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管理者”、“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师”、“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生”各自应秉承的行为准则。不同群体固然应有所侧重。那么,“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是否还应该有些共同要求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同在工程学院校园中,昨天,我们一同见证了这所学府从专科到本科的艰辛跋涉,一同见证了它的成长成熟,一同参与了它的发展壮大;今天,我们一同经受着“工程文化”的深厚润泽,一同致力于“三项试点”的加紧推进,一同期冀着“工程大学”的美好愿景,一同盼望着“历史宏韵”迸发出明亮新声。这些一同的付出,一同的渴望,一同的心声,使我们理所应当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知行准则:锤炼品格,完善人格(共性要求);勤学善学,廉政勤政(对干部的特殊要求);以德树人,精诚育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始终如一地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推进三项试点,坚定不移地培育工程文化,艰苦卓绝地守望事业理想,日积月累地提升人生品位(所有工程学院人的最终目标)。——这就是我对所有工程学院人的期望和重嘱!

结 语

同志们、同学们,2011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年迎来90岁生日,“十二.五”规划在这一年开始起步„„2011年于我校来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学院施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们经过十年本科求索后迈向新征程的发端之年,是我们深入推进工程文化教育、以此全面提升工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年份,在有鲜花盛开、有歌声飞扬的红色五月里,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以往学院从没有过的形式)相聚在一起,共同经受一次心灵的润泽,精神的洗礼。于你们,这或许是一次学习提高;于我,则一定是一次珍贵的记忆!

同志们,同学们,让我们以《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为指引,以“做有品位的黑龙江工程学院人”为行为导向,匡扶我们的人生态度,校正我们的行为风范,锻造我们最优秀的品格,塑造我们高尚的人格气质,以优良的精神风貌、庄重的睿智魅力、优雅的品行美德,完善的内涵修养,去全面提升我们的人生品位吧!品格就是力量!品位就是人生与事业的支撑!让砥砺品格、锻造人格成为我们不竭的力量源泉,更让提升品位成为撬动我们生命终身发展的支点,成为支持我们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谢谢大家!

上一篇:教师节 作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