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2024-10-21

张桥小学校本课题(共8篇)

1.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一

安庆市公园小学试验课题《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课题批准号:教电馆字062921087号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包含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艺术、环境教育(校自开课程)、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刘和润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公园小学校长、书记

正文:

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内容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⑴ 信息技术在经典诗文吟诵中的有效应用语文教研组 ⑵ 信息技术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研究数学教研组 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环境教育)有效整合大队教导处 ⑷ 安庆地方特色戏曲校本课程——黄梅戏艺术组

实验的方法:本课题以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主,配合以跟踪观察调查、统计、经验总结等方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科制定的目标和本校本科本年级的实际进行测试,并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师实绩突出。

⑴、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我校的叶荷英、王娟、胡洁、黄若谷等6名教师参加市区各学科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20多名教师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设电教公开课,充分发挥了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⑵、课件设计水平提高。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课件制作的大量经验(详见胡朝晖《CAI﹣多媒体辅助教学浅谈》)。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做到求精求美求实效,他们设计的近20个课件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胡朝晖、方桂香、李卫兵等制作的课件分别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⑶、理论研究成果喜人。刘和润、张小玲、方桂香、胡朝晖、肖红等15教师撰写的30多篇论文在相关教学会议上交流、发表、获奖。其中叶荷英老师的《鸟儿的侦察报告》发表在《绿色视野》上,肖红老师的论文《搭建生活与作文间的桥梁》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上。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作文、航舰模、计算机编程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习作20多篇,在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达数百多人次。2009年,在市计算机竞赛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其中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学生获三等奖。

3、整体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带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过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特色学校”

“安庆市平安校园”“安庆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术价值:

近几年,学校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应用研究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开展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使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为“资源的来源、交流的空间、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开发的有效整合途径,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层次,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全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又一次得到快速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1: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配以动画,用动画展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一块块石子落入瓶中,水面慢慢上升,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接着向学生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放入石子它便喝到了水?学生回答:“因为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什么原因使水上来了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知识”(板书——体积)。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体积”这一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在导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孩子一般是会读其音,不懂其意。将这段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讲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原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将作品浅显化、趣味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演示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理解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理解作品内容,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后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探索实践的经验或总结,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具有一定价值,并且经过亲自探究获取的,掌握是相当牢固的。

案例1: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包装的学问》一课中,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制作出长方体“磁带盒”课件,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经过旋转、重叠、平移的动画演示过程,很形象地把磁带盒

不同的包装方法展现出来,同学们看到课件演示过程就明白了,课堂注意力也增强了,教学反馈也很积极,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活动实践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2:在《游子吟》的网络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查找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情况,欣赏flash视频朗诵,它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或放或收,时教时学,时听时诵。古典诗歌网络教学的特色十分突出。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集中于所学课文,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就是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探究是教学的本质。而多媒体网络承载的教学信息是学生接收与加工的对象,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认知客体,因此,构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能使人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发现,有效地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新知,发展能力。

案例1:如教学《挂历的制作》时,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进行电脑排序、选图案等,整个过程各组学生能同心协作,积极发表各自意见和见解,多数小组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制作出挂历,并主动对没有完成的小组阐述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直到挂历制作完成。“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只有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即情景引入→探索发现→应用创新。首先着力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实践,利用网络课件建立学生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表象,并注意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为计算公式的概括打下了基础。其次着力于分层差异练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课件,进行差异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由学生自行在几何画版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长方体与其它形体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地获取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归纳检测评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沟通起来,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整体结构快速形成。既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多媒体的集成性、控制性和网络管理系统,既能顺利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不断“厚积薄出”,使知识越学越薄,又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进行监控评估,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复习时,先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用多媒体逐步演示该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形成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多媒体转动网络图时,就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就像一棵知识“树”。最后设计网络课件的自测题,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将自测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辨析题,第二种是操作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相应的题目。当学生进入独立完成学习检测后,既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几何学习活动中去,达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案例2:在教学《数据告诉我》一课时,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和数据统计。当自主学完后,让学生在网页形式的汇报表上填写汇报情况并上传,老师则及时收集汇总,组织学生评议,然后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活动中拓展新知、培养思维,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

(五)活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

学科的学习单单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认识事物、总结规律。课外的延伸应该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相联系,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知识的深层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课外的延伸作业。

案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两道练习作业:一是设计一张“地球又笑了”的图画,或者写一篇《地球又笑了》的作文。二是搜集资料,出一期《只有一个地球》的手抄报。这两题都要求在电脑中完成,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又可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创造出心中那广阔的“绿色世界”。

(六)加强工具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通迅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运

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收集、整理、挑选、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学习活动,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融人到信息社会中去。

案例1:《铺地砖》一课,在学生自学完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公式计算后,设计了“小小室内设计师”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你的家有多大面积,想一想,画一画,应如何设计你的家园,并制作出平面设计图和室内房间形状大小的数据统计表。通过这样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发展其主体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

案例2:教《江雪》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在网上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学生按各自的兴趣阅读了许多趣味文章,花虫鸟兽、精美图片等,课后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反映:“上了网络,课堂变大了,老师更多了,知识更有趣了。”这样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改进与完善:

1、健全机构,管理工作日趋制度化;

2、加大投入,注重资源与环境建设;

3、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活动阵地,加大宣传;

4、学、用结合,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今后的课题研究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实践、总结、交流,并要求实验教师自觉行动,将课题研究活动常态化、自动化,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安庆市公园小学

2010-6-12

2.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二

一、以实践的理念引领选题

科学选题是做实校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专业成长的自主性特点和校本研修的实践表明:只有研究来自于实践、生成于发展需求的课题,才能有效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激发其探究和创新精神、促进其专业成长。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了“从实践中生成、服务于实践”的校本课题选题指导原则,通过“强化反思制度、搭建教研平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措施来引领教师选题,既为选题找到了有效路径,又为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是强化反思制度,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从小处着眼、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原则,建立了教学反思制度,确定了问题发现的路径。要求教师将个体初备、集体研备和二次精备的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疑问记录下来,作为教研课题或话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引领教师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等具体环节着手,在备课反思中、课堂实践感悟中、学生学习状态观察中、作业批阅的体验中,产生灵感并提出问题。

二是搭建以同学科教师为活动主体的教研承载平台,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源。相同学科教师使用的教材相同、面对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状态相近;虽然他们在教法上各有特色,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但相似环境下的教学体验总会产生一些共鸣,这些共性问题正是校本课题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感悟作为教研活动交流和研讨的话题,并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汇聚群体智慧,提炼并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三是建立校本课题征集和梳理制度,为教师选题提供指导。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对实践中产生的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列为学校教研课题,编制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实践和研修需求科学选题;并通过专家引领,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

二、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

科学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是做实课题的基础保障。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就是要组织和指导教师依据“重实践、重过程、重创新、重实效”的校本课题研究原则,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创造性地实施研究,力求实现突破、创新和生成等多维发展目标。

制定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案,是引导研究与探索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运行的保证。我们把指导教师做实课题研究方案作为推动“创新”的切入点,引导研究者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定位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预设成果,科学设计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和步骤,形成既充分体现引领和驱动功能,又突出创新与生成作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研制过程的引领,使研究者明白:“实践”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过程”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创新”是课题研究的动力,“实效”是达成策略生成、措施生成、方法生成的期盼。

创造性地实施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实践和探究。课题研究既不是做文章,也不是课时设计,更不是常规的话题交流,而是一个融理论研修、实践和探索为一体的递进性专业认知的深化过程,更是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规划、预设,需要在理论引领下经历反复的实践验证,并在不断反思、提炼、改进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策略和方法。其过程既是一个策略实践与方法验证的漫长且艰苦的探索过程,又是一个内化理念、追求创新与实现突破的奋斗过程,在这个不断探索与奋斗的历程中,必然会有诸多障碍、困难及挫折。因此,我们坚持以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指导研究,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设身处地设想他们可能的困惑和疑虑以及需求;在他们可能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在他们疲倦时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努力激发其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体验解决困惑、破解疑难问题的乐趣中,培养奋斗精神,进而生成克难攻关、超越自我的能力与智慧。

三、以发展的思维激励创新

如果说课题研究过程是引领教师实践理念、探索措施和专业研修的发展过程;那么科学归纳与总结成果、深化成果的推介与应用,则是理念转化为常规、成果转化为行动的新起点。只有以发展的思维总结成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和推广成果,成果才能成为创新的生长点,研究才能成为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课题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三项措施,引领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发展、服务于质量提升。一是引领教师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化认知的成果梳理和分析过程,提炼并形成可供推广的成果报告,使成果梳理过程成为教师专业认知的深化和发展过程。二是通过组织开展融成果汇报、评价、推介为一体的同课异构、说课、评课等展示活动,举办成果点评、教育论坛,邀请专家与教师对话等交流活动,引领教师从活动体验与反观对比中吸纳精华、开启潜能、创新思路。三是通过不断完善“注重过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教研引领和激励机制;用制度规引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研修,提升能力;用激励措施引领教师立足于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发展。

3.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题 中小学 英语 教师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85-04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教学成果的好坏。好老师是好教育的基础,有好的老师,才有优质的教育。成为好老师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知识,矢志不渝地开展研究,揭示教育潜在的规律。随着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学习和领会新时期英语教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优化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近年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然而,由于广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对教师教育投入仍然不足,能接受良好继续教育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应立足现实,在现有的条件下,探索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路径,开展基于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的持续成长。

一、校本课题研究解读

课题源于问题,又完全不等同于问题。问题是课题的基础,课题包含着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形成课题。课题是指那些值得人们关注、期待和探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研究。校本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的范畴,源于学校或教师自身问题,内容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主体力量为学校教师,包含“为了学校(for the school)”、“在学校中(in the school)”和“基于学校(based on the school)”等三个层次的意义。“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在学校中”指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学校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基于学校”指研究的基地在学校,研究的问题是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学校自身的力量。

校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反映在“小”、“短”、“低”、“快”四个方面。“小”指“嵌入点小”,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相对小,研究者即教师研究的是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最具体、最真实的一些小现象和小问题。但“小”并不意味着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相反,校本课题研究的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典型的、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校本课题往往基于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如中小学英语超大班额有效教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问题,中小学生英语创新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等。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些小问题,但都关系到教与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发展。“短”指“研究的时间短”,校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不长,以半年至一年为研究的周期;“低”指“研究的难度较低”,所研究的是教育教学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相对简单;“快”指“见效快”,校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小,时间短,易于操作,研究的效果能迅速彰显出来。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从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把那些典型的、值得解决和能解决的问题当作校本课题研究的论题,通过研究带动自身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题研究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促进

校本课题研究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基于现实需求,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不断成长的一种路径。新时期中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教学情境,比如,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在英语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要落实这些理念、思想和方法,教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有价值、有能力完成的问题当成课题,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新时代的学生接触到的东西更多,思维更活跃,求知欲更强,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据此展开相应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教师找到解决问题之匙,有助于提高自身科学施教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形成问题意识,不断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李冲锋,2013)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教师的教学自信心更强,更加积极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保持专业的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促进教师科学施教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英语课改的深化发展,教师原来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与新要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的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从学生成长出发,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创新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体验、感知和领会知识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地实施教学是每位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科学施教,就要对有关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是科学施教的重要途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题研究往往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开展研究,探寻教学的规律、原则、模式、策略和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学越科学,效果会越好,信心更足,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更高,而科学施教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科研可开阔教师视野,完善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开展基于自身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校本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课题研究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自信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此外,课题研究还有利于教师们形成问题意识,认真梳理和筛选自己在新课改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论题,在研究中又不断发现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自身教育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优化。教师知识包括两层意义:教师拥有的知识和关于教师的知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还应具有其他非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行为,还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原有的一些知识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发展潮流,而体现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则掌握不多。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基于自身问题的校本课题研究,创新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近学科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优化和改善自身的教师知识。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指导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的关系,教学效能感越高,自信心就越足,对获得更大成就的期望值就很强烈,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就很高。反之,教师自身的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教研成果突出,就会使教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中小学英语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校本课题研究,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教育教学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感。

三、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校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对教师提出更供的要求,教师要有实施教学的能力,能够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不仅成为“教学实施者”,而且还要成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者”、“研究者”,懂得如何发现课题、开发课题和研究课题,为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获得坚强有力的保障。虽然如此,现实中却只有少数的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大多数教师从未参与,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课题。以广西教育学院2014年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置换项目班的学员为例,参加培训的26位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分别来自广西桂林市的龙胜县、资源县和灌阳县,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及东兴市等的乡镇一级中心小学和村一级小学。在笔者做的有关课题的调查中发现,有2位教师主持过课题研究,占学员总数的7.6%;6位教师参加过课题研究,占学员总数的23%。大部分的学员从未主持或参加过课题研究,有的还未听说过课题研究。这既与教师没有意识到课题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有关,也与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没有掌握课题研究方法,尚未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有关。

(一)教学任务过重,无暇顾及课题研究。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整体素质与全国相比偏低。以小学英语教师为例,“全区目前共有小学英语教师5669人,其中专职教师2724人,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其余的均为兼职,全区小学缺乏英语教师达1.5-2万”。(广西新闻网,2014)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农村小学尤其如此),有的学校只有1-2位教师,却要承担全部英语课程的教学。更有甚者,有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除了承担本校的英语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临近两个村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这类教师被称为“跑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认真梳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中选择和确认课题研究的论题。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意识。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忽视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本职工作,自己的中心任务就是搞好教学,应把精力放在“备好课”和“上好课”上,至于课题研究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课题研究的事应是专业人员要做的事,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关系,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这种意识完全忽略了课题研究对开阔教师教学视野、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缺乏课题研究方法。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有做课题的意识,也知道课题研究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却又缺乏从事课题研究的知识和方法,不知道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过程是什么。新时期的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如大班额教学问题、留守儿童教学问题以及其他教学方面的问题。然而,他们不知道如何梳理这些基于教学实际的具体问题,也不知道把其中有价值、能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当成研究的论题。选题、定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和结题成了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校本课题研究策略

教育科研就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渠道之一,是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成为“研究型教师”,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师掌握科研的方法,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能力,包括选题的能力、论证能力、制订方案能力、操作能力、收集和整理及分析资料的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能力等。中小学领导应对此加以重视,想方设法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鼓励教师依据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从中确定研究的课题,开展基于校本问题的课题研究。为此,学校要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其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课题研究。

(一)增加教师数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目前,广西有17所高校设置英语教育专业,每年有1000多名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并非所有的英语教育毕业生都到中学或小学工作。据悉,在这些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学生到中学或小学任教,绝大多数学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及其他单位从事翻译、文秘及其他工作。以广西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届普通专科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例,全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128人,到小学任教32人,占全部英语教育毕业生的25%。从事非英语教育工作的96人,达到75%。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职称低,待遇不高。以小学教师职称为例,教师的职称最高的只相当于中学教师的一级。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职称过低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招进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增加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减轻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增强校本课题研究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意识,才会有行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课题科研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从自身的教育教学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广西各地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所起的作用。从“小问题”研究开始,先尝试参与课题研究,从中体会课题研究的意义,再逐步过渡到独自主持申报和研究课题,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

(三)掌握校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方法的科学探索过程,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其研究工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和“九个步骤”。三个阶段指的是前期准备、中期研究探索和后期成果表述阶段。前期阶段包括“选择和明确课题”、“设计和制订研究方案”、“申请课题立项”和“撰写开题报告”四个步骤。中期研究探索阶段包括“课题实施”和“中期检查”两个步骤。成果表述阶段包括“撰写报告”、“课题结项”和“成果推广”三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研究者要不断收集、分析和加工相关资料,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

1.选题。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受时间、精力、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当成研究的课题。教师要认真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那些典型的、有价值的、对教学实践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自己及团队成员能够完成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比如,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发现自己所教的班级规模较大,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很困难,教学效果也不好。有些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调控很困难,不知如何有效组织和控制。还有教师发现,农村地区中小学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把其中有价值、能够完成的问题作为课题。

2.设计方案。课题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就要对研究方案进行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假设、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等。

3.申请立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或论证之后,课题负责人向项目主管部门或学校提出立项申请,以便获得批准。课题组应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决定申报的渠道。如果课题属于学校一级下达的项目,则向学校科研主管部门申请课题立项以期获取学校的批准和资助。如果课题是上级下发、申报者从中自主选择的课题,则向上级课题下发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被批准后获得立项与资助。

4.开题论证。课题获得立项批准后,项目主持人要做好开题论证工作,即对课题研究方案做进一步的论证,使研究的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和有效,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要撰写开题论证报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开题论证报告包括课题选题的目的、研究的价值及研究的条件、方案、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等。

5.实施研究。课题立项后,进入实施阶段。此阶段主要的工作是项目主持人及其成员走出理论依据找寻的误区,探索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之与研究的内容相适应,获取、分析和整理各种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并发表阶段性成果,负责人还要做好项目的分工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6.中期检查。课题主管部门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会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检查的方式有通讯检查、会议检查和现场检查。通讯检查是课题负责人把中期检查报告和有关材料寄送课题管理部门,由专家对其进行评审,评定课题研究进展。会议检查指通过组织会议的形式对课题实施情况做出评价的检查方式,会议可以由课题负责人召开,也可以由课题主管部门召开。现场检查指的是课题管理者和评审专家进入现场对课题研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检查方式。中小学英语课题大多属于实践类课题,中期检查到课堂教学现场中进行评价是一种直接和直观的检查方式。

7.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结束后,项目主持人及其成员要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结题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的概述,包括题目、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得出的结论等。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摘要部分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的内容。引言内容包含提出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假设、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指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研究结果及其分析指的是用不同形式(如图、表)表达研究结果,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分析结果。结论部分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尚未解决;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印证了原来的假设,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8.结题。课题研究完成后,项目主持人要把结题材料送到批准立项的部门认定,确定该课题的研究是否完成了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课题才能结项。在结题阶段项目主持人要撰写结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结果及研究反思和今后的设想。

9.成果推广。校本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的,对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有较大的帮助。课题研究结项后,项目负责人及其成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题成果推广传播。课题成果的推广有多种路径,可以是学校内部的推广,也可以是学校外部的推广。推广的方式有成果的发表,包括期刊发表、会议发表、著作发表、网络发表等,还有会议推广、行政推广、实验推广、宣传推广、培训推广、课程推广、奖项推广等。只有经过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才能得到应用,为教育教学服务,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校本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探索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使教师的知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下,积极主动申报主持或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活动,认真梳理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中发现值得研究和有能力研究的问题,以此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诊断问题的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中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

[2] 李冲锋.教师如何做课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四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

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特别日、韩等东南亚国家都普遍开设了美术自主课程,其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具有美育和智育教育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美术活动课程理念的进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领域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代中小学美术活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趋向多样化、科学化、人文化、地域化的特征。在一些教育强省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与实验,沿海发达省份中小学的美术活动课已不再是单纯的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反思。从开发主体,开发场所,活动方式等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都进行了指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两个实验学校(金凤二小、奕龙小学)美术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从普通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发挥实验学校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的建设,以课程的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

3、充分利用实验学校美术教师的个性特长,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和发展,探索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形成小学校本课程实践体系;

4、以实验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为起点,逐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特点开发多门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5、以多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课程来开阔实验学校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并在品质、能力、个性、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指从美术活动课程的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美术活动课程中产生的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美术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共同合作研究以解决美术活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整体,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虽以学校为本,但事实上是以学校为主的开放民主的过程,即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

评价活动需多方共同的参与、合作,绝不是学校自我封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都立足在学生实际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与完善,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过程。

美术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针对国家美术课程开发对本地师生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我们将课题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地方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地方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地方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为学生注入新的活力。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文献法:课题组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内目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资料,让教师进一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明确学校、教师(研究实践者)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发展性、创新性、参与性、合作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分析法:对区域、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根据区域、学校、教师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共性

薄弱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和子目标,研究确立实验学校对本课程开发模式。

3、实验法: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多门校本课程,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计、编写校本教材。将设计的课程与教材,投放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调整、丰富、完善,并观察、分析学生的变化状况。

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详细记录过程和发展中的动态变化。

5、经验总结法: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对成功的做法,效果佳的案例及时加以提炼总结,由实践提升至理论,并形成物化成果,以进一步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

在以上主要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同时贯穿调查、反思、比较以及成果展示、应用推广等方法进行研究。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1、课题申请;做好开题论证工作,修改课题报告

2、拟好研究方案,落实主要成员,明确分工及任务。

(二)、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1、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实验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3、做好实验准备,重点研究确定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开发编写(初稿)等;

4、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和开发模式。

(三)、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7年3月

1、实验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

2、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策略;

3、探索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4、探索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5、开展教学实践,边开展活动边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检查。

(四)、总结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总结提炼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举办有关课题研究的成果展。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将结合实验学校实际,根据实验学校特有的地理优势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在本课题开发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将摸索出可学性、趣味性、现实性、有效性、创新性、独特性的课程开发原则。

通过研究实践逐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特点开发出多门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并在品质、能力、个性、生活态度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等。

呈现出来的物化成果如下:

1、关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

2、形成一套校本课程教材

3、调查问卷,阶段性总结,研究课教案集,反思集,案例集,课题论文集,校本培训专题讲座集

4、学生各阶段,各类型的作品集等。

九、课题组成人员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武建川(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汇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二)课题核心组成员

冯建军,高级教师,校长,金凤区第二小学。白玉春,高级教师,校长,金凤区奕龙小学。

李新娟,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第二小学。刘 岩,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奕龙小学。郭正源,小教二级,美术专业专职教师,金凤区第二小学。(负责根据课题要求开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调研;负责挖掘、筛选、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开展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参与编写相关的素材性教参;参与建立相关的资源库;负责课题参与研究人员的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三)资料收集整理:

武建川

李新娟

刘岩

郭正源(负责资料的整理、分类、归档)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成员由两个学校校长,和最能体现校本课程成果的学科的三位美术专业教师组成。两位校长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调动教师共同参与,发挥群体力量,同时有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课程开发的丰富经验。;三个美术教师个个都是业务好手,人人都有务实奉献精神。课题组成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全部具有本、专科学历。

2、研究保障

课题组所在两个学校(金凤二小、奕龙小学)对教科研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每年都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来开展相关教科研工作的,在学校工作中,总是把学校特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供条件,配备力量,真抓实干,有始有终。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尤其热衷,为此课题的资金保障上奠定了基础。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及《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五

一学期来,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切入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治校,认真抓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师德是一种职业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1、思想上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专题会、全干会学习了县局局有关教师作风建设文件,坚决执行“渭南市教师八不准”等文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做学生的表率。

2、强化师德培训,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求全体教师爱护关心学生,通过“大家访”活动、精准扶贫帮扶活动,走近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和学生的家长交朋友,不准冷嘲热讽伤害家长,更不准教师训斥家长;二是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三是禁止教师有偿补课、私自为学生乱订资料。

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切入点,强化本的教学工作。

1、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针对学校的特点,制定了《张桥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张桥小学作业量化对照表》、《张桥小学听评课量化评分细则》、《张桥小学课堂上课常规》等制度。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教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教导处做到认真检查、认真考核评价,强化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实效。除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外,平时学校还对教师授课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特别是进入6月份后,为了迎接期末统考,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期末复课督查活动。加大了听课、查课的力度,要求校委会成员每期听课不得少于18节,其他老师不得少于12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载,根据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认真组织了期中、期末和两次月考教学质量检测活动,并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听课、业务学习及作业批改等情况并及时记载,作为学期结束,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要求各位教师平时要重视基础训练如:作业分层次,抓好错题过关,作业布置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做到精而少,辅导及时、针对性强。特别要重视个别辅导,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宗旨。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继续开展帮教活动。学校每学期集中安排了公开教学周、推门听课、“同课异构”等听评课活动,并聘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深入课堂一线,巡诊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反馈教学情况,使教师比较迅速地成长起来。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学习课改精神和理念,积极钻研新教材,3、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意识”,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提升自己的专长,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把上学期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继续细化,大力提倡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启迪智慧。学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把最优秀的读书笔记,以《课外阅读汇报卡》的形式向学校上交,学校评选出“阅读小明星”进行表彰。

三、坚持以德育为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点,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我校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位。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精心准备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班队、夕会等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教育。

(2)坚持文明班级评比,继续开展了“流动红旗”评比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3)注重常规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争做规范生活动。

(4)开展了“诵中华经典,做文明少年”诵读比赛,结合课内课外,既有利于巩固课内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5)举办了“张桥小学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我校一年来素质教育的成果,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的才艺。承办了“张桥镇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获得参会人员一致认可。

2、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

由于时代不同,部分家长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有些落后,往往只有良好的愿望,但效果未必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要求各位教师加强与学生父母或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采取家访、电话访谈、微信群等形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动态。把家长请进来,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我们将对“家校”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做好。

四、加强学校安全和后勤服务工作,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学校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学校后勤部门本着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安全保障,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开学初,向每位学生家长都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并要求在回执上签字。学校也与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大了安全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了安全课进课堂,每期都组织了不少于两次的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和学生紧急疏散演练,并聘请镇卫生院医生为我校师生进行了预防疾病知识宣传,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学校教学设施、体育设施、电路等,不定期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加强学校内保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把教师轮值制度落到实处,认真履行职责,严禁闲杂人等进入校园,确保校园安全。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在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养成上还应不断加强教育督促;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和师德等方面还需要我们去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另外,农村学校如同贫困的家庭一样,同样摆脱不了贫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很多工作的开展和质量,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园虽然硬件基本建设到位,但是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功能室配备都迫在眉睫。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紧抓机遇,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力争2017年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期末工作总结

张桥小学

6.张桥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我校从2004年秋参与全县新课程改革实验。本次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我校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及规律。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课改培训。

1、进行通识理论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从2004年暑假开始,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明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利用每月双周三午后集中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新课程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分组参与培训,系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探索与研讨。

1、我们成立了课改指导小组,与实验教师一同分析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我们发挥实验指导组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安排集中备课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备课研讨机会,指导组阐述备课思路及说明、教学案例及设计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典型课例,提高备课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同时引领其它年组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旧教材。着重探讨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教师要讲解,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组织和指导实验教师按照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典型教案相互交流。组织教师对进行教学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在自省自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

逐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行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在成绩表述上采取等级评价,以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感到成功的喜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实验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实验,教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时,把生字的组合编成儿歌,在课堂上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实验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过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在教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即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分出来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五、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7.张桥小学校本课题 篇七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国家提出基本普及高中目标的实现, 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质量高低主要由教师队伍来决定,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所学校可能有漂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仪器, 但如果没有教学理念先进、学科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其教育质量也不会高, 学生也不会有所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是教师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和批判反思。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终身学习, 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 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 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强劲的思想浪潮, 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广为流传, 这种观念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 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 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目前, 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 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教师树立较高的专业素质意识, 培养教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处理、分析问题, 为建设成“终身学习型教师”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2)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校本培训的最佳模式, 使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之中, 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3)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课题人员作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 达到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目的。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调查, 了解教师的需求,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2) 建立学校“孔孟学堂”, 将教师按年龄层次及培训需求进行分班 (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 , 为自主参与式培训搭建平台。

(3) 构建“自主参与式”校本培训模型, 研究各环节培训策略。

(4) 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 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策略。

四、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吴忠回民中学教师培训 (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约为200人) 为样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把学校作为培训和研究基地。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收集教师校本培训成功案例, 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借鉴成功经验。

(2) 调查法。对实验样本开展调查, 收集资料, 初步确立培训计划和相应策略。

(3) 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学校“孔孟学堂”, 构建校本培训的基本框架, 引导研究对象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和各环节的培训策略。

(4) 个案研究法。对校本培训中成功的做法, 收集相应资料, 不断进行总结, 对样本教师进行跟踪, 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轨迹, 总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经验。

3.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3年8月~2013年9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上报立项。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0月) 制定调查工具, 通过问卷调查, 交流谈话等形式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初步确立校本培训模式, 制定各阶段培训内容和相应策略并开展相应培训。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 完善各种资料, 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撰写结题报告, 迎接有关专家的验收。

五、本课题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及主要参考文献

前期相关成果。学校已尝试进行多期校本培训, 教师有愿意参加校本培训的热情和自我提升的愿望, 人人有争取当名师的发展志向, 学校已多次举办《名师是怎样成长》的系列培训, 并且有多名教师就个人专业发展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形成多篇与此相关的心得体会和教学论文。

关键词:民族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华东师范大学

[2]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文修订版

[3]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考.广东教育:高中版.2013年第2期

[4]谢世勇.教师专业化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考试周刊.2013年第2期

[5]白然、张国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途径研究.2013年第4期

8.做校本课题研究的引领者 篇八

一、以实践的理念引领选题

科学选题是做实校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专业成长的自主性特点和校本研修的实践表明:只有研究来自于实践、生成于发展需求的课题,才能有效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激发其探究和创新精神、促进其专业成长。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了“从实践中生成、服务于实践”的校本课题选题指导原则,通过“强化反思制度、搭建教研平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措施来引领教师选题,既为选题找到了有效路径,又为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是强化反思制度,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从小处着眼、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原则,建立了教学反思制度,确定了问题发现的路径。要求教师将个体初备、集体研备和二次精备的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疑问记录下来,作为教研课题或话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引领教师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等具体环节着手,在备课反思中、课堂实践感悟中、学生学习状态观察中、作业批阅的体验中,产生灵感并提出问题。

二是搭建以同学科教师为活动主体的教研承载平台,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源。相同学科教师使用的教材相同、面对的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状态相近;虽然他们在教法上各有特色,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但相似环境下的教学体验总会产生一些共鸣,这些共性问题正是校本课题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感悟作为教研活动交流和研讨的话题,并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和探讨,汇聚群体智慧,提炼并形成有价值的问题。

三是建立校本课题征集和梳理制度,为教师选题提供指导。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对实践中产生的重点、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列为学校教研课题,编制校本课题研究指南;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实践和研修需求科学选题;并通过专家引领,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提供经费等方式,为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环境与资源保障。

二、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

科学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是做实课题的基础保障。以科学的态度指导研究,就是要组织和指导教师依据“重实践、重过程、重创新、重实效”的校本课题研究原则,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创造性地实施研究,力求实现突破、创新和生成等多维发展目标。

制定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案,是引导研究与探索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运行的保证。我们把指导教师做实课题研究方案作为推动“创新”的切入点,引导研究者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定位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预设成果,科学设计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和步骤,形成既充分体现引领和驱动功能,又突出创新与生成作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通过方案的研制过程的引领,使研究者明白:“实践”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过程”是课题研究的载体,“创新”是课题研究的动力,“实效”是达成策略生成、措施生成、方法生成的期盼。

创造性地实施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实践和探究。课题研究既不是做文章,也不是课时设计,更不是常规的话题交流,而是一个融理论研修、实践和探索为一体的递进性专业认知的深化过程,更是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规划、预设,需要在理论引领下经历反复的实践验证,并在不断反思、提炼、改进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策略和方法。其过程既是一个策略实践与方法验证的漫长且艰苦的探索过程,又是一个内化理念、追求创新与实现突破的奋斗过程,在这个不断探索与奋斗的历程中,必然会有诸多障碍、困难及挫折。因此,我们坚持以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指导研究,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设身处地设想他们可能的困惑和疑虑以及需求;在他们可能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在他们疲倦时及时给予激励和指导,努力激发其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体验解决困惑、破解疑难问题的乐趣中,培养奋斗精神,进而生成克难攻关、超越自我的能力与智慧。

三、以发展的思维激励创新

如果说课题研究过程是引领教师实践理念、探索措施和专业研修的发展过程;那么科学归纳与总结成果、深化成果的推介与应用,则是理念转化为常规、成果转化为行动的新起点。只有以发展的思维总结成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和推广成果,成果才能成为创新的生长点,研究才能成为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课题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三项措施,引领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师发展、服务于质量提升。一是引领教师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化认知的成果梳理和分析过程,提炼并形成可供推广的成果报告,使成果梳理过程成为教师专业认知的深化和发展过程。二是通过组织开展融成果汇报、评价、推介为一体的同课异构、说课、评课等展示活动,举办成果点评、教育论坛,邀请专家与教师对话等交流活动,引领教师从活动体验与反观对比中吸纳精华、开启潜能、创新思路。三是通过不断完善“注重过程、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的教研引领和激励机制;用制度规引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研修,提升能力;用激励措施引领教师立足于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发展。

实践表明,这种突出“求实”的理念,基于“实践中发现问题、实践中解决问题、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校本课题研究,依托的是学校自身的资源,解决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追求的是措施改进、师生发展和质量提升,其研究过程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其成果在工作中用得着、见效快,因而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它不仅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找到了载体,还使课题研究成为了融实践与研修为一体的人人能做、人人愿做的常态性工作,是引领教师深入开展业务研修,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上一篇:季度总结如何写下一篇:秋瑾的孤独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