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反思

2024-08-15

观潮的教学反思(共12篇)

1.观潮的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的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并播放录像引入课文。再直奔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2.文化观潮:新旧撞击的三思 篇二

翻一翻 香港的图书

或许是因为香港太商业化,人们印象中香港人是不喜欢读书的,尤其不喜欢高雅文化,也因此香港才有了“文化沙漠”的绰号。

其实香港人到底爱不爱读书,从书店的多少也可略知一二。现如今的香港,网上书店在不断地拓展,传统书店更是大肆扩张,愈开愈多、愈开愈大。特区政府锐意推行终身学习计划话音刚落,书店经营者纷纷扩充业务,香港的四大书店——天地图书、三联、商务、中华书局,大展拳脚,在尖沙咀、新界等连开5家分店。

香港人读书很有特点,即“短平快”,所谓“短”是篇幅不能太长,“平”是要通俗易懂,“快”是要追赶上热潮,追得上城市焦点话题。

一般香港书市有两大潮流,一是实用书,二是通俗作品。实用的书如应用财经、商业管理、电子电脑科技等,在金融风暴之后更热门,香港人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大量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通俗作品方面,经常都会出现热潮,例如:流行鬼怪故事、时兴过DJ文化、日本等地漫画风靡一时,而最能经久不衰的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才是畅销不衰,金庸、倪匡、古龙、黄易、李碧华、林燕妮、深雪等人的作品,曾领一时之风骚。

聊一聊 台北的文化

琼瑶阿姨:台北俗文化最深得人心、最经典的代表,无疑当属长青树——琼瑶阿姨,她的通俗言情小说、言情电影、言情电视剧为文化与商业搭起了桥梁。今天,我们可以挑剔《还珠格格》电视剧的无聊与刮噪,甚至可以斥责它的庸俗与浅薄,但却不能不承认它在大众间的影响力是绝对的空前少有,它的存在证明了琼瑶、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城市民谣:城市民谣之如罗大佑的歌,亦是台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页。有人说,罗大佑是一个旋律与文字背后的歌者;有人说,他的音乐是映亮一代人心灵的灯塔,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还有人说,他的音乐承载了东西文化的碰撞,他为流行音乐注入了一种生命。

漫画:台北果真着了魔地哈日、哈韩?台北真的就这般迷失在日韩的漫画堆里?其实不尽然,在泛滥成灾的日韩漫画堆外,有两个人的书一定会有人看,即蔡志忠、朱德庸,他们两人的作品恰好一古一今,前者用画笔重新阐释老庄哲学、孔孟之道,后者提笔勾勒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反观历史还是近观现况,其漫画都蕴含着深沉的人文思考与关怀,让人寻找到一点什么,关于曾经与未来的东西。

古文功底:都说台北对古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的是相当的好,比如一本《菜根潭》风行了将近50年之久。一部古典读物能如此畅销,首先证明了整个台北人的古文根基相当的牢,古文造诣相当的精深。台北的小学生,通常一开始就要求读一些古文,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必定能读懂《古文观止》,而台北众多作家的古文功底更是不消说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现代的诗文中常常是引经据典。即使是一些通俗言情小说家,如席娟、言妍、于晴等,字里行间都跳跃着古典气质的熏染,这正是香港和内地的一些作家想学而学不来的。

听一听 上海的声音

文明碎片:怀旧的情绪,弥漫了整个上海滩。走到重新修复的“四川北路”,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风情一览无遗。乘坐上黄包车,眼里掠过的尽是旧时的广告与电影海报;走进烟纸店,可以买到旧日里的香烟杂货;要不,到恒丰茶庄亦可体味旧上海的茶馆风味;进一家“老电影”咖啡馆,更可欣赏旧上海的经典电影。上海,四处都在酝酿海派文化的氛围,昔日的文明碎片比比皆是。其实上海一直在缅怀着过去的文明:悠悠的爵士乐、手摇的留声机、周璇的歌、绅士的怀表、沉默的黑白电影、张爱玲的小说、鸳鸯蝴蝶梦……记忆尽管琐碎散乱,然而这些碎片无疑是上海特色文化中驻留最久的一隅。关于过去,在老人的记忆与年轻人的想象中怒放。

暗伤:最初提出文化暗伤的,是上海作家余秋雨,他在考察古文明发源地之后,对上海现代文明做出评价,认为上海文化存在着两处暗伤。其一是缺乏创新,他认为一个城市,最关键的得有创新精神,而遗憾的是上海没有,上海在文化套路方面突破太少,主流文化是记忆型的,总是用缅怀的态度来构建文明,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其二是,上海的文化流通强度不够,和世界公认的文化中心巴黎、纽约、法兰克福等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他认为任何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绝不是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由此,我们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暗伤意味着上海在建构现代文明时仍存在缺口与缺失,海派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任重道远!

3.《观潮》教学实践反思 篇三

《观潮

》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马 忱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观潮》教学反思 篇四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5.《观潮》教学反思 篇五

1、课件准备充分。如,从网上下载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为的是让学生能直观地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尤其是让他们知道,潮来之时,海潮那白浪翻滚,声音如山崩地裂的样子。

2、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有些句段的含义,并谈自己的感受。

准备充分,不一定代表成功。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措手不及。

1、班级的多媒体不够清楚,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潮来之时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介绍的。所以,从远处水天相接出现的一条白线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声音越来越大,发出的声音如山崩地裂,学生体会的也不够深。让他们想象说说潮来之时的样子时,很多孩子只停留在“轰隆隆”这个词上。也许课堂上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2、学生的表现,使我讲课当中消极起来。新的学期、新的班级让我讲课的时候,无从下手。也许学生也一样,新学期、新老师对他们来说很难一下子适应。所以,我讲课的时候,回答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使我很难受,总觉得,自己哪里讲得不够清楚。

6.观潮测海七昼夜 篇六

海军海测兵常年活跃在祖国沿岸海域的各个地方,他们上高山、下海岛,劈荆斩棘、战风斗浪,对沿岸水深、地形、底质、潮汐、灯桩、导标等进行精心测量,及时把变化的岸线、平均海平面、水下碍航物等助航要素准确地测量出来,为国家、部队绘制海图提供了准确的原始数据。

5月16日上午8时,海军旅顺保障基地某防救船大队海道测量中队外业部队5名官兵乘小渔船登上了海猫岛,按计划进行为期一周的潮汐观测,以准确测定该海区海平面。

当天18时,验潮作业正式开始。5名官兵新老搭配,分成3组,24小时连续作业。天有不测风云,从第二天20时起,狂风暴雨一并袭来,而且连续3天,这可给验潮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官兵们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顶风冒雨坚持24小时轮流作业,大家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干的。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正好赶上了天文大潮期,风浪推着海水直接涨到了帐篷里,行军床上的褥子也被海水打湿了。这还不算,更糟糕的是下雨天柴油发电机也不能启动了,官兵们只能靠两只防水手电筒借光。就这样,5名官兵在阴冷、潮湿、黑暗、困乏中度过了3个难熬的夜晚。

第5天,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气温快速回升到27摄氏度,大家把被褥、衣服都拿出去晾晒。中午,透气性较差的帐篷里又闷又热,大家穿着裤叉都直冒汗。而到了晚上,阴冷的海风吹来,又把人冻得受不了。

7.《观潮》教学反思一 篇七

《观潮》教学反思(一)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轼赞钱塘江的千古名句。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到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按观潮的时间顺序梳理全文。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8.小学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八

这篇课文写作顺序清晰,学生只要认真读书都能找到,而且归纳的准确,我在板书方面也是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由于假期刚结束,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很多学习方法都忘记了,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扶着学生学习,默读思考:潮来之前的(《黄河颂》教学反思)景象怎样?边读边画句子体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找到句子,而且能进行概括,通过概括学生知道作者主要写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在通过朗读感受此刻的景象。

学生在学习潮来之时,学生就能按照上面学习方法开始自己学习,效果很好。他们能准确的找到句子进行体会归纳,并能通过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壮观。

9.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篇九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之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很多学生没有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制作了课件,也布置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10.《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的教学反思范例六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 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1.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十一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12.观潮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二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有得必有失,遗憾地是学生在朗读时还没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只重视音扬顿挫,声音宏亮,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只是浮在表层上,没有流露出真情实感。我想:如果在制作课件时,录取真实地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景象,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在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就会读出大潮到来时雄伟、壮观气势。

上一篇:合作协议经营合同下一篇:怎样在小学语文习作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