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2024-06-20

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共9篇)

1.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一

调研范文

【精品文档】

职业中学幼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探微

【摘 要】声乐课是幼师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由于幼师课程设置的原因,声乐课目前大多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实施声乐集体课教学呢?除了一般意义上歌唱发声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外,在教学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2)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3)选曲要适宜;(4)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关键词】兴趣 声音观念 选曲 评价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叩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来自于学习者科学的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更来自于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的精心指导,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准确、更仔细、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但这种“一对一”的教类多、声乐课时少、幼师学生多等原因,所以长久以来幼师声乐课普遍采用集体课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认为兴趣的培养才是学好声乐的前题。

二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歌唱发声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外,还有声音观念。知识的概念如有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知识外,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歌唱的过程就是人体各有关器官相互协调工作的过程,但发声器官的具体运动又无法直观面对。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呢?首先,多让学生接触正确的“声音”,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驰有度。让学生多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没有声音表象的感觉和积累,当然无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只有听多了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深层感觉到声音的美。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因为教师离学生最近,能及时给学生以具体的声音参照。

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正确的声音,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然而模仿正是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声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

唤起她们唱歌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她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的特性,在掌握科学的声音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唱出自己的音色。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在集体课内,但正确的声音还是会出现,即使是一个音、一句乐句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强化,让学生记住自己发出的正确声音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 选曲要适宜

由于幼师班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要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会用到所学的正统美声歌曲、大型创作型歌曲、艺术歌曲等,实际当中用的歌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师声乐教学的曲目选择上,除了要对一些初、中级美声、民歌、艺术歌曲等作品有一定的涉猎外,还应当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大量浏览实用型的声乐作品。

四 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唱歌和学习带来的乐趣。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态度。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每个具体教学内容、环节的评价,也可以是整节课或者整体目标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学习程度,什么地方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什么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声乐技巧的学习,需要学生很大的耐心和良好的心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和困难。教学评价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不同个性、气质类型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声乐集体教学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力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3(01)

[2] 雷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3)

[3]王懿颖.幼儿音乐教育[C].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4]腾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吕晓红.如何使新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J].音乐探索,2000(4)

[6]朱玉.谈音乐学院“一对一”小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把握[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

2.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二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让学生发挥其鉴赏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 跌宕起伏, 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 具有悦耳的音乐美, 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

古诗词讲究押韵, 如“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押韵的字分别为:秋、流、舟、留, 使全诗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美, 产生前后呼应的回环美, 读来琅琅上口, 耳目一新。

另外, 古诗词还富有节奏和停顿, 这节奏和停顿一般有章可循。我们以七言诗为例来说明。七言诗一般是三顿, 即“———/ ———/—————”如“山围 / 故国 / 周遭在, 潮打 / 空城 / 寂寞回”十四个字,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来抑扬顿挫, 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更感受到了节奏变化之美。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 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 读准诗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 做到停顿正确。

二、读出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捕捉形象进行练笔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 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 阅读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传统的诗词教学中, 虽然也注重对诗歌形象的诠释, 但往往是简单的解释, 生硬地解释句意, 对于这些形象所营造的诗境根本无法感受。学习《登高》时,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练笔的:师: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想, 把这些景物在自己的脑里展现出来。学生朗读、品悟。师:谁来说说在你脑海里仿佛看到的什么?生: 我仿佛看到了急飞的鸟儿, 落叶纷纷的树木, 浩瀚的长江……生 :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着长衫、面色凝重的老翁在江边徘徊……师: 我知道在你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特别的图画。就请你为这幅别人看不见的图画配上解说词吧!学生写话。针对《游子吟》中的细节描写:“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展开想象, 练习说写。这样的教学过程, 由“纳”到“吐”, 达到了激活形象、入情入境和内化语言的目的。

三、读出诗歌的语言美, 让学生背诵积累, 化诗为文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 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 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的“咽”和“冷”,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的“红”“绿”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欲狂”耐人回味, 我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将诗人“喜欲狂”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绘。这样抓住诗词之“眼”, 练习写话, 不仅更加纵深地挖掘了诗歌内涵, 还在运用中巩固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些诗歌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诗眼, 但往往也存在值得挖掘的字眼、句子。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 从读中, 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 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 实现祖国的统一。“家祭勿忘告乃翁”, 他会对他的儿子说些什么呢?想象当时的对话情景写下来, 通过这写话训练, 学生更能了解到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愿望, 更深一层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写结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个性言语表达能力, 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积累了语言,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在古诗词教学的探索方面, 我们语文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愿意为有益的尝试付出不懈的努力。分析初高中语文教材, 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 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我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 适当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 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 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古典文学的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才能让古典诗歌的阳光普照心灵。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 化诗为文,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情感的熏陶, 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让学生自主诵读, 发挥其鉴赏主动性;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开拓想象, 捕捉形象进行练笔;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让学生背诵积累, 增添其文化底蕴。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方法

一、由意象着手,挖掘诗歌意境

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意象中,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诗中的“春泥”“暖树”“燕”“莺”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早春景象,而“浅草”“乱花”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早春的花草特点,整首诗歌通过早春的意象把西湖初春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还蕴含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之情。

二、把握“诗眼”,解读全诗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揭示诗主旨的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诗眼”是解读整首诗歌的关键。如在教学《玉楼春·春景》时,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凸显出整首诗歌的意境。一个“闹”字,可能是春风春雨的畅谈、红杏与绿叶的私语,可能是杏花争春的喧闹,也可能是红杏枝头上翩翩起舞的彩蝶与辛勤的蜜蜂在采蜜、争春等,不禁让人遐思万千,联想到幽泉清冽、青山朗润、红杏满园、万紫千红、春泥润泽等景象。

三、从背景材料入手,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人生状态、生平遭遇以及社会情况等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首先,在教学古诗词前,教师应通过教案、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其次,教师应有效整合搜集的背景材料与古诗词内容。如在教学《声声慢》时,词人李清照借助描绘秋景秋情,抒发了自己沦落天涯的悲苦之情。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翻译这首词,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使得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内涵。鉴于此,笔者从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感受到作者在秋寒肆意的天气中孤身一人的凄惨境况,感受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所表达的意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诗意。

四、展现诗歌美感,实现知识延伸

教师通过挖掘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展现诗歌美感,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延伸。如在教学《凉州词》时,教师可以把《凉州词》与《从军行》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充分了解两位诗人及其创作风格,还能拓宽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古诗歌的良好习惯。《凉州词》描绘了将士守戍边塞的孤寂与凄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虽然抒发了作者饱受边关的寂寥与孤苦之情,但诗歌并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反而体现出将士保卫边关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同时,《凉州词》《从军行》都抒发了守卫边关之人的思乡之情,都展示出边关战士精忠报国、保卫边关的壮志豪情。通过知识的延伸,学生可以深切地感悟到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诗歌间的联系,向学生介绍与讲解更多经典的诗词,让学生积累更多优秀的古典文化知识,拓宽学生古典文化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王雅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2]赵颖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

[3]张艳芬.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4,(20).

[4]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道——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

[5]欧阳小珑,李维娜.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6]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1,(21).

4.中学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探讨 篇四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为了有效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中学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效率,本文现从认真阅读体会古诗词的情韵、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和内涵、全面分析典故三个方面对中学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

1.认真阅读体会古诗词的情韵

情韵并美是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读”以充分的重视,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对古诗词的情感美、意境美等进行深入的感受。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是阅读的四个主要类型。音读要求学生将字音读准,促进自身初步感知的形成,同时给予停顿和节奏以充分的重视,为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意读是以音读为基础,边读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句的含义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诵读表演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古语所说的读书的一种境界[1]。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说:“应该用有声的语言读出无声的文字,并反复诵读,将古诗词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就好像古诗词是自己写的,古诗词的感情是发自自己内心的。”[2]特别是很多古诗词的美和意味通常蕴含在多读之后。同时,古诗词的语气和语势也应该在阅读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寄寓在诗词文中的情感进行确切的理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的奔腾激越或喜怒哀乐。在想象过程中将诗词所表现出的情调及境界呈现出来。比如,在温庭筠《忆江南》一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等中所蕴含的渴盼和落魄之情,从而对词作的情感进行更深入的体悟;悟读是以音读、意读、情读为基础将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读出来,从而从深层次体会古诗词的美,并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词[3]。虽然学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理解,但是只要他们内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体悟,就证明教学受到了一定的成果。

2.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和内涵

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均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词中所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要想一下子就通透地理解一篇古诗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给予语言运用技巧的品味以充分的重视,从而循序渐进对对古诗词进行正确深入的赏析应该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在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开阔的平野、浩渺的江水、平静的波浪、高悬的船帆的景致,令人扼腕称赞,而这一景致的展现却只是通过“平、阔、正、悬”四个极为简洁的词表现出来的;其次,对古诗词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品味,对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进行认真的学习。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将最能表现诗词情感的词句自由诵出并寻找出来,然后将理由一一陈列开来。也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将问题探讨解决掉。比如,在李清照《武陵春》一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将音乐创设情景播放给学生,从而将学习韵氛围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诵读,并对熟读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让学生将词的感情基调说出来,对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自由诵读,和其他同学一起将最能体现词人“愁绪”的句子寻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体会和了解,从而对词作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对词作的情感进行熟练的掌握[4]。

3.全面分析典故

古诗词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典故,典故一方面能够使作品的意蕴显著增强,另一方面还能够对读者的赏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典故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概括性、含蓄,因此要想对古诗词的内涵进行真正的理解,进而对作品进行熟练把握,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显著提升,就必须对典故的出处和原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作者借用典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的体会。对用典进行分析就是将古诗词中的典故明确下来,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积极的查看,对典故的内涵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作者用典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把握。比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二)的教学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作者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了两个人物,通过用典有效排解了自己仕途不顺的郁闷情绪,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相信自己日后定然大有作为。在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下,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自己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诵读在我们耳边[5]。我们要想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好的理解,就必须让学生对典故的内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因此,如果古诗词作品运用了较多的典故,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典故的分析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性阅读教学中只给予了字词句翻译水平以充分的重视,而忽略了进一步赏析古诗词的任务,一些教师虽然在古诗词的赏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但是并没有做到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在该教学方式下无法将韵朦胧感知上升到明晰的认识,因此无法有效形成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采用以上措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为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洪英.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J].学周刊,2011,9

5.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五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3.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6.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六

摘 要:古代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大量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理解诗词大意,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中学古诗词教学特点,浅谈古诗词教学朗读、鉴赏、积累这“三部曲”。

关键词:诗词教学;朗读;鉴赏;积累运用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我国文化之骄子,诗词是语言的皇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颗灿烂的东方明珠。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奔流不息,万世不竭,昂首屹立在人类文明之林,古代诗词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古诗词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文就浅谈中学古代诗词阅读教学分诵读、鉴赏、积累三步走。

一、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古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高效的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教学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增强语感。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准字音。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词离现在年代较远,古诗词中一些字词的读音与现在的读法不一样,如,通假字、多音字、假借字等。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中的“长”读“zhǎng”(茂盛之意);王维《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燕”字读“yān”(古地名);汉乐府《长歌行》中“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中“华”读“huā(花的意思)。

2.划分节奏,读准重音。朗读古诗词,划分节奏,读准重音,是一个重点。韩愈在《师说》中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断句、划分节奏十分重要。古诗词节奏的划分,重音的读出,是有章可循的。五言诗,节奏可划分为“221”式或“212”式,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七言诗的节奏划分为“2221”式或“2212”式,如陆游《十一月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词的节奏划分可根据音律、意思

断句。

3.读出语气,富有激情。诗词的朗读,要根据诗词内容、感情色彩、字句的押韵,富有激情,或哀婉缠绵,或铿锵豪放,或恬淡闲适,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学会鉴赏,品析诗词

1.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内容,要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作者生活的年代、阶级立场、个人经历等进行了解,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从了解社会背景入手: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未定,诗人流落成都,靠亲朋好友帮助盖起一间茅屋,却被秋风所破,作者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和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

2.品味“诗眼”“词眼”“名句”,体会作者感情。对于古代诗词,重点品味“诗眼”“词眼”“名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如,赏析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抓住词眼“狂”字,进行品味。全词围绕“狂”字着墨,写“狩猎之狂”“观猪之狂”“想法之狂”,表达词人报效国家、安边定民的豪情壮志。

3.玩味关键词语、诗句,品析语言特色。鉴赏诗词品析诗词语言特色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悲”“独”用词精练、准确,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慨。

4.了解诗词形象,分析表达技巧。鉴赏诗词形象和了解表达技巧,是赏析诗词的最高境界,诗词中的形象是意蕴和情感的载体,它与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之间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诗词的表达技巧则有: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蕴涵着诗人意象。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营造了一种形象生动、情感浓烈的美的意境。

三、反复吟唱,注重积累

1.反复吟唱,引起共鸣。吟唱是指学生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最感人肺腑的语言、声调来唱读古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土香花已尽》,要读得哀婉缠绵、悲痛凄泣、荡气回肠。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名家吟唱,配乐朗诵等。欣赏不同的吟唱风格,激发兴趣,提高欣赏诗词水平。

2.诗词背诵会,默写竞赛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可采取分组、个人等形式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兴趣。默写又是对背诵的检验,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达到积累的目的。

3.培养兴趣,学会运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的积累,讲求方式方法,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背诵积累,鼓励学生在与人交谈、作文时,学会引用,增强文采。

总之,中学古代诗词的教学,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重点突出,激发兴趣,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地指导朗读、鉴赏、积累这“三部曲”。

7.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之探微 篇七

一、美育的概述

(一) 美育的本质内涵

美育即精神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和文化熏陶三个部分, 最深层次的学习是文化熏陶。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密不可分。而古诗的教学也涵盖了这三个部分, 其中美育便是对古诗的深度剖析和感悟, 它是一门关于人文精神的艺术, 需要人们通过审美的眼光, 去感受古诗所包含的韵味和深意, 使之真正的成为一门艺术。

(二) 美育的特征

1.过程性。美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审美眼光和情感认知, 美育具有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怡情悦性和激发美趣的功能, 而古诗的美学教育是将美育的目标和功能寓于学习过程之中, 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 人们逐渐走入古诗, 感受古诗所营造的氛围, 逐步升华情感, 提升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获取美的享受。

2.全面性。美育没有明确的范围, 它既可以包含天罗万象, 又能描写虚无缥缈的事物;它既可以谈天论地, 又能独自遣怀;它是理性的, 它也是感性的。有一千个人, 就有一千个哈波利特, 就能出现一千种领悟和感受。它涵盖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包含了个性和共性, 所以, 美育具有全面性。

3.趣味性。美育不单单是一门学科, 更是一门艺术,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 也可以抒情遣怀。它是一门兼容并包的学科, 每个人的个性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人们既能认识美、发现美, 又能创造美、想象美, 它能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潜力。所以, 这是一门带着趣味的学科。

(三) 美育的功能

1.有助于个人成长。审美使人们在个性的充分展示中升华自我的内涵, 达到在成就自我与社会意识相融合的育人目的。美育旨在通过感性的体验促进自我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兴趣, 它克服了一般教育所存在的单板重复的特点和片面性, 使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压制的个性得到充分的绽放, 挖掘学生的潜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任何个性的发展都与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 个性与共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们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会不经意间创造美、传递美、交换美的认识, 所以美育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它在促进每个人的个性情感发展的同时,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3.文化功能。文化是美育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 一切认识和理解都基于对文化的学习, 因此, 美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文化是美育的前提, 美育是对文化的升华, 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便是美育, 诗歌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感悟, 古诗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具备的特有的韵味。要想充分领略古诗的奥妙, 走进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体会古诗的思想情感, 就必须从美学入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具有以下功能。

(一) 感受优美文字, 培养语感

我国的古诗大多具有整齐性和旋律美的特点, 语言文字经过诗人们的锤炼推敲和形象构思, 诗句在整齐中带有参差的声调韵律, 文字优美, 韵味十足, 意境悠远, 从而流传千古。诵读起来或抑扬顿挫, 或娓娓道来, 个中意味, 需得细细品味。例如,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具有大气磅礴之感, 使人精神振奋。而古诗中的绝句, 短小精悍,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适用于学龄儿童学习。学生在感受优美的语言和学习积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形成对文字的语感。

(二) 体验精神情感, 怡情悦性

古诗是诗人内心的反映、情感的体现和心情的积淀, 它是智慧的结晶和感性的浓缩, 诗人思想情感的表达。所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 走进诗歌的意境,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 拓展想象空间, 激发兴趣

上文提到美育的作用, 其实古诗的美学教育也同样具有这种作用, 美育给每个人发展个性的空间,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去感悟诗歌的美妙之处。所以, 美育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对美学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古诗教学往往不受关注, 教师通常是通过讲解古诗、背诵古诗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无暇顾及古诗的意境之美, 更不会让学生通过思维方式去想象、感悟, 去体验诗人的情感。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美育的提出, 让广大教师在语文古诗的教学中更加关注美育, 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能够真正地去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林金海.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 (7) .

[2]张海玲.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J].科普童话·新课堂 (上) , 2014 (12) .

8.中学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33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可以说,达到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旅程的最终目的地。而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难道如此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 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2.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一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笔者不揣浅陋,作了一些尝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品灿若星辰,因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接触甚少。为了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七年级时,笔者就组织开展“古诗词摘抄”活动。起初,由学生自由摘抄在课外接触到的诗词,每月交流一次,教师挑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在班上张贴,并对优秀摘抄者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接着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背诵至少一首诗词(在张贴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再接下来进行分类摘抄。例如,要求学生按季节,分别摘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按作品描写的景物,分别摘抄描写风、雨、雪、月、花等景物的诗词;按诗词的内容,分别摘抄描写送别、思乡、爱国情怀、爱情、亲情等的诗词。一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古人云:“厚积薄发。”个别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诗词。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目是:当你在困难中得到了父母的尽力帮助,你会怎样对父母说出你的感激之情呢?同学们正在议论的时候,班上一同学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父母爱我情。”这化用了李白《赠汪伦》的诗句,既精练典雅,又切题切情,答得相当不错。

第二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笔者借用了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师的做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由一位同学上台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讲出诗词的大意,或借助想象和联想,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些兴趣,而且手头上有很多材料,所以都跃跃欲试。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缺少了评析的常识和经验。于是,笔者适当地作了指导,提示可从诗词的表现手法、作品形象、意境和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分析,特别要关注个别词语的应用效果。同学们表述的语言虽然有点稚嫩,但他们的参与热情鼓舞了笔者。一部分同学主动查阅了一些与诗词赏析有关的书和文章。在实践中,许多同学都能感性地捕捉到诗词的文眼。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自主鉴赏阶段

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教材中的诗词由同学们来评析。评析的方式是由若干名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在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往往是一位同学侧重从内容上作分析,另一位同学则从艺术特色入手,其他组员或介绍背景材料,或简介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互相合作,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湖·薄雾浓云愁永昼》时,笔者就安排班上的学习小组成员负责评析。先由A同学介绍李清照的生平,接着由B同学简介写作背景,再由C同学讲解词的内容,最后由D同学负责评析词的艺术手法,重点对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进行了赏析。E同学还通过对《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一番比较,解读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当然,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作补充发言,也可质疑。当理解有分岐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取得共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做法,笔者认为非常难得。两年下来,这一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学们在语言、语态,甚至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用语准确、语言流畅、表意清晰,神态大方,少数人见解独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除此以外,在古诗词欣赏教学中,笔者还尝试采用比较阅读欣赏法和仿写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在欣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笔者拿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要求学生从内容、思想倾向、语言等方面展开比较,并举出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各小组评析完之后,笔者拿出白朴的《天净沙·秋》让学生比较赏析。激烈讨论一番后,同学们都能理解白朴的作品景物色彩较为明丽,感情积极乐观,表现的是秋高气爽的景致。它与马致远作品中那种天涯游子之思有明显的不同。笔者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试写一曲《天净沙》,景物可任选春、夏、秋、冬中的一季,模仿前两首《天净沙》的写法,融情入景,以景明志,并具备堆叠景物的句式特点。同学们的习作中有不少佳句出现。

9.我县山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篇九

仁化县扶溪中学

李汉球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曾孕育了一代代名家大师,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真理、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学好古诗文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而现实中,山区中学的古诗文教学却令人担忧。我们曾对我县山区中学八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不喜欢古诗文,95%的学生认为古诗文难学,78.6%的学生只能背诵10篇以内的古诗文。可见,我县山区中学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人文环境因素。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长期以来相对滞后,导致文化氛围不浓,且山区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有效地指导子女学习古诗文。可见,山区的地理文化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

2、语言演变因素。古诗文流传至今,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文言字词的不断演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给学生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度增大,兴趣不高。

3、课堂教学因素。从教的方面看,许多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传统的释字译句,背诵检查,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据调查有68%的学生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不满意,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从学的角度看,有83%的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从而滋长了古诗文不易学的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便导致了古诗文教学的费时低效的局面。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特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学生智力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发展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想方设法去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钱理群先生在《中学教育门外谈》中也说:“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之美,……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就是要通过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一、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惧心理

1、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有意识地组织实验班的学生参观当地的一座千年古庙——南台庙。庙中飞檐斗拱、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将庙中的签词和石碑看了起来,似懂非懂的,转而纷纷问我,我当即将意思解释给学生听,并说:“要想看懂签词和石碑的内容,其实并不难,只要学好了古诗文,其中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学生们显出了跃跃欲试的神情。

2、突破字词难点,消除畏惧心理 对于生性好动的少年,古诗文确有一种陌生之感,一是历史的鸿沟,二是字词音义的演化,导致难以理解。针对古诗文教学中文言字词难以理解的瓶颈,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1)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留、替、补、删、调”五字翻译法,重点突破学生的畏惧心理。“留”对古诗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纪元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替”就是用现代汉语的字词替代文言字词;“补”将在文言语句中省略的字补出来,使语句 完整;“删”则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字;“调” 即在古诗文中为了韵律的和谐,倒装了句子,将倒装了的句子顺序调换过来。把这一方法教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读懂古诗文其实并不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信心。

(2)积累文言实词 古诗文的学习必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并根据不同的语境知道词语的意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实词的意义,用开展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不断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

3、开展讲古诗人的故事比赛 了解古诗文作者的生平背景对深入理解古诗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作品,我们有意识地在实验班开展了讲古诗人的故事比赛,激发学生去探讨古诗人的生平故事。如:“李白铁杵磨成绣花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要”等等。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中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从读着手,以读培“趣”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人也常说: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呢?我们的做法是:倡导每日一诗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质量,着重读的指导。由浅入深地分层次读,读的层次不同,其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1、模仿读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先注意听录音或范读,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要求读得文通字顺,读出韵味。模仿读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的节奏。尤其是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把握语句的节奏,其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中的节奏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指“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

2、想象读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读书唯在悟。”就是在 诵读时调动想象力,去理解、去体验、去领会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而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指导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因为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读《桃花源记》,在朗读中让学生化身成渔人,沿溪打鱼,忽逢桃花林——想象出作者陶醉于桃花林的美景;发现桃源洞,穿洞而入——想象洞中之奇;进入桃花源后——想象着所见所闻;在桃源人家中作客——想象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离开桃花源——想象着桃源人的再三叮嘱;寻找桃花源——想象着寻求而不可得的茫然。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画面还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授,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他们的心智和悟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3、竞赛读 指导学生诵读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这样既可避免单调枯燥,又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竞赛的方式可分为小组竞赛读、个人擂台读、配乐表演读、分角色诵读等等。如分组读《捕蛇者说》,一组读作者的话,要求读出深切的同情;一组读捕蛇者的话,要求读出如诉如泣的哀痛;一组读其余的句子,要求根据内容和情节,读出相应的感情。读完后,进行评判各组读的效果,然后调换顺序第二次读。这样的竞赛读,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趣”为径,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显然,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又如何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呢?我们开展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导语引趣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好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发掘古诗文中的有利因素来设计导语,创设认知所需要的情境。

(1)用故事导入 通过简短的故事,为学生进入文本作铺垫,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谈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又如教学《订鬼》一文时,由令人毛骨怵然的鬼怪故事谈起,引出有无鬼怪的讨论,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课文。

(2)探究、解释成语导入 如《黔之驴》中的黔驴技穷,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解释黔驴技穷,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探讨:黔驴有哪些技能?结果如何?又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讳疾忌医,谁讳疾忌医?怎样讳疾忌医?结果如何?这样从探究、解释成语导入,创设悬念,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3)由文中名句导入 名句富含哲理,脍炙人口,常令人发醒。由释句而引出作者,从人而入文,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2、探讨激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课文内容,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积极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鼓励他们不断自我探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赏景、探奇、品文”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探讨,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3、拓展阅读增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实验班进行了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训练。让学生通过课外文言短文的阅读,印证和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每星期布臵2至3篇文言短文,如《万字》、《塞翁失马》等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从而既达到共同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目的,又增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自励用趣 即运用文言文中的名句自励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基于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努力达到“让古人的话表达学生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共鸣效果,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因此,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创设运用古诗文名句的情境,当学生碰到挫折时,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安慰他,使其心胸顿感豁然开朗;当学生在学习上刻苦追求时,低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会产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豪情。当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时,高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用名句,或表达自己的情怀,或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或引以自励,鞭策自我,或借以自慰,调整自我的心态。在运用文言名句的乐趣中又促使学生喜爱古诗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1至12期、2008年1至12期

6、《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7、《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河北大学出版社

者:李汉球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扶溪中学 工作单位:仁化县扶溪中学

联系电话:(0751)6288381

上一篇:年级组长就职演讲稿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