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英语试卷

2024-06-24

中国文化英语试卷(精选8篇)

1.中国文化英语试卷 篇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A 广义的文化)。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B 母系氏族有关)。

3、西周确定“礼”的目的是(D 使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长期听命于周天子)。

4、甲骨文产生于(B 商周文化)。

5、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D 精神文化)。

6、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主导思想是(C 法家)的思想。

7、佛教的创始人是(C 释迦牟尼)。

8.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创举,因此,中国史书上称之为(C凿空之行)9.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B《农政全书》)

10、《红楼梦》中,能够集中反映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的人物是(D 薛宝钗)。

二、【多项选择题】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C] 以儒学为主干 [D] 以天人合一为目标)。

12、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是(B重阳节C 元宵节)。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A] 农具[B] 陶器[C] 绘画[D] 典籍)。

14、明末清初,因为都有高深的学识、都参加了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都提出了先进的思想论点儿被称为“明末三先生”的三个人是(A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

15、世界文明古国包括有(B古希腊C 古代埃及)。

三、【判断题】

16、“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T)

17、姓氏是标志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T)

18、礼制的经济基础制度是“井田制”。(T)

19、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T)20、秦统一车轨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国联系紧密。(T)

21、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T)

22、为选拔人才,汉朝从汉武帝开始采用了“察举”制度。(F)

23、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帝从“拓跋”改姓“元”,属于少数民族改汉姓.(T)

24、《四书章句集注》是由朱熹完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 注释的。(T)

25、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两大类。(T)

26、就文化意义而言,明清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一种家长制宗法社会结构体系.(T)

27、石榴和葡萄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水果。(T)

28、宋代理学家所辨析的“天理”与“人欲”和文学家所面对的“政治”与 “人生”是一个问题。(T)

29、元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要比唐宋以前简单得多.(F)30、清代的“乾嘉学风”,标志着理学文化重新崛起并占领政治舞台.(F)

四、【简答题】

3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包括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义利和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32、简要说明儒家所倡导的“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孔子创立的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学,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学,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2、孟子从人性、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上,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政治学说,从《孟子》、《中庸》等著述中充分反映了他的观点,即行仁政、民为贵、性善论与法先王。

3、荀子属于儒家,但其思想又有别于儒家,他主张:隆礼重刑、尊君爱民、人治与法治。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主张人性恶。为了使人禁恶从善,由恶变善,就既需要“隆礼”以教化,又需要“重刑”以禁恶,礼和刑都生根于人性,产生自改变人性的需要。儒家政治思想的建立,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设计的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其理论,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去看,有其合理的、有益的成分,但也同时存在很多局限,与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存在很多冲突。

33、中国最初出现的市民阶层与西方相比有什么不同?

中国最初出现的市民是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一般并不包括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但包括在城市中从事服务业的人群。大致属于城市平民,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级代表。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

而西方有关市民社会的理论一般可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社会为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一种与野蛮的部落生活相对应的生活状况。亚里士多德把市民社会解释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而西塞罗认为,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此后,市民社会逐渐演变成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自由的理念和经济的形态相结合,使得市民社会在欧洲大陆上萌芽、成长、壮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4、论述《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中国文化英语试卷 篇二

1 中国英语的界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就开始了关于中国英语的界定以及命名的争论。最早对中国英语做出界定的是汪榕培先生, 他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91, 3) 。”1993年, 李文中先生重新定义了中国英语, 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1993:19) 。”随后谢之君 (1995:7-11) 认为, “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 能够进入英语交际, 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而贾冠杰、向明友 (1997:11) 又指出, 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以上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了界定。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了规范英语或标准英语是中国英语的核心, 同时中国英语应承载传递中国语言与文化特色的功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英语首先是世界英语的一个国别变体, 对中国英语界定、研究应关注并遵循世界英语的既有共识和研究成果。早在1994年, 姜亚军在他的 (近二十年World Englishes研究述评) 一文指出世界英语语言理论有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英语语言的标准是唯一标准还是多标准, 目前更多的专家倾向于多标准, 并且指出英语的多标准已是一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些, 对中国英语的核心做描述时, 显然用规范英语比用标准英语要好。

近年来另一对中国英语的讨论是中国英语究竟应用“China English”还是“Chinese English”。无疑“Chinese English”在中国人心中意指过多的受汉语语言习惯负迁移干扰的英语。随着今天中国英语教育水平的和中国人实际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用Chinese English来表述中国英语显然不合适, 那么我们用“China English”有没有理论依据呢?香港城市大学的Deyuan He和香港教育学院的David C.S.Li (2009) 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依据语言学家Mufwene (1994) 的建议, 对于已被大家接受的制度化的英语变体, 应用形容词前置修饰English, 如India English, Philippine English, American English, 而其他的使用型变体, 则应以名词前置修饰English, 比如China English, Mufwene同时指出, 制度化的英语变体指的是英语是具有官方地位, 并且用于国内和国际交流的英语, 后者则指的是, 不具有官方地位, 通常用于国际交流的语言, 我们不难发现, 内圈和外圈国家的英语变体多是制度化的英语变体, 而发展圈国家的英语变体应是后者。因此, 中国英语理应是“China English”。

2 中国英语必然传递着中国文化

任何一门语言必然承载着其文化。R.Ladeo (1975:324) 认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记载着各自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 体现其人文精神、思维特点。作为对东、西方文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汉语和英语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一方面都“保守”地保持其独立性, 另一方面, 又海纳百川, 将其他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汉语在其历时发展过程中曾有三次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语言文化。一是战国时期吸收西域、匈奴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对佛教词语的吸收。三是明清至五四时期吸收来自西方语源的词。其中第二次规模最大,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一些佛教中的词语, 如:解脱、觉悟、无常、浩劫、三生有幸、大千世界、镜花水月、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等都成为了汉语言中的一部分, 并影响者人们的思维、哲学观念和信仰。

英语, 作为迄今为止, 全球范围内唯一成功的一门国际通用语, 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这门语言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的吸收、融入其他语言文化。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的历史也是正其不断接纳、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历史。在2010年牛津词典收录的新词中, 收录了vuvuzela和hikikomori。Vuvuzela是南非世界杯人们用以比赛加油时的一种工具, 名为呜呜祖拉, 而hikikomori是借用的一个日语词, 意指“宅”, 之所以会借用这个日语词, 是因为日本宅男的形象最为典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呆在家里, 足不出户, 日本的动漫作品中也有一些典型的宅男形象。以严谨对待增加新词著称的《牛津英语词典》, 在2010年新增的12个词语中就有两个代表着他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外来词源, 英语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英语一国别变体的中国英语既是处在世界英语发展圈中的普通一个又有其独特性。中国英语一方面作为一个变体, 是中国人用以和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需符合英语的基本规范, 另一方面, 中国英语的使用者为中国人, 语言表现文化及思维方式, 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必然对中国英语有所影响, 中国英语也必然承载、传递着中国语言文化。

3 中国英语中的文化融合

中国英语的文化特点首先表现在其语音上。语音是语言的外衣, 反映其物理特征。任何一门语言的语音都是这一地域的人们受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风俗习惯、人文气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语音也是显示人们的文化身份的标志之一。今天对于各种不同英语变体的不同口音, 人们显得越来越乐于接受, 甚至引以为荣。新加坡驻联合国的代表T.T.B.Koh曾有这样一段讲话:When one is abroad, in a bus or a train, or aero plane, and when one overhears someone speaking, one can immediately say this is someone from Malaysia or Singapore, and I should hope that when I am speaking abroad my countrymen will have no problem recognizing that I am a Singaporean.由此可见, 人们尊重这样一个事实:英语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用以交流的一门通用语, 而在越来越重视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 具有不同语音特点的英语变体也是显示话语者文化身份的载体。

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指的应是在遵循规范英语的语音原则下所表现出来的受汉语发音影响但又不影响国际交流的语音特色。例如, 汉语中很少有/θ/、/v/、/dr/的音, 中国英语学习遇到这些音发音不标准是一种普遍现象。汉语中没有虚词轻读的习惯, 很多人在说英语或朗读英语时也不会这样。很多的英语学习者也不太会区分长短音, 最为普遍的是, 汉语发声是大多运用口腔和舌前部, 因此他们在讲英语的时候也是这样发声, 不大用喉部发声。中国英语的这些语音特点, 同中国英语的其他特征一起, 标志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其次, 中国英语词汇尤其是中国英语文化词汇传递着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词汇是构建语言信息的一个重要语素。而文化词汇指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承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 (吴利琴, 2005) 汉语中具有文化指向的词汇、谚语、成语等尤其具有记载、反映我们的民族文化生活、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特征。文化又是民族的。一种语言其词语的文化意义往往是在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中愈发明显。“孤立地在一种语言中找民族的文化要素, 就像久入芝兰之室而要分辨芝兰之香一样困难” (吴国华, 1996) 。

中国英语的各要素中最能直接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就是中国英语的词汇了。西方社会首先藉由“silk”、tea这两种中国特有的物质开始认识、了解中国社会, 其后, 一些反映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词语以音译的手段成为英语词汇, 既丰富了英语词汇, 又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 如Tai Chi (太极) , kung fu (功夫) , mahjong (麻将) , yamen (衙门) , xiucai (秀才) , chow mein (炒面) , fengshui (风水) 等, 其中kung fu, fengshui等已是英语国家的热门话题。

还有一些反映中国社会现象的词汇是以译借或语义再生的方法翻译成英语词汇的。如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 , One China Policy (一个中国的政策) , laid off workers (下岗工人) ,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 , paper tiger (纸老虎) , 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 。译借所产生的中国英语的词汇有些并不贴切, 甚至会引起误解如steamed bread (馒头) , 有些最初引起了西方人士的不解和争议, 后来却被广泛运用, 比如paper tiger (纸老虎) 。

有趣的是当今中国社会有些广为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情感、情绪的词也以音译或其他的方式被收录为英语词汇, 如gelivable (给力) dia (嗲) 等。

第三, 中国英语融入了汉语的思维及语篇表达方式

任何一国语言都与其民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英语在中国的本地化而形成的中国英语必然也会受到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一点在中国英语的句式和语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反映中华名族智慧和思维的谚语为例, 在翻译谚语时, 既要确界表达其内涵, 又要注重表达汉语的语言特色。因此, 有些翻译句式不惜突破传统的英语语法规则而力图表达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对仗和押韵的特点, 如effort halved, result doubled (事半功倍) ,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 长一智) 这些表达既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又丰富了英语的句式。规范英语的语篇多注重逻辑, 讲究形合, 这种反映西方人思维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益颇多。但同时, 汉语的篇章所呈现的讲究语言美感, 注重意合的特点虽在用中国英语表达时会引起误读, 但随着中西方语言语言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 相信这样的中国英语语篇模式也会被西方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受益。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又传递着文化。全球一体化、高科技、互联网等多种因素使得各种不同文化更多地接触和碰撞。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为这种接触和碰撞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媒介。也正是在此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全球语言文化“和而不同”的大趋势。汉语和英语的背后是这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汉语和英语又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因此, 有时我们用中国英语去表达中国社会特有的事物时显得尤为困难, 甚至引起误解。我们不断寻找贴切的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也正是更多的了解两种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从而跨域文化的障碍, 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渠道的过程。

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很难全面地描述, 且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方言差别很大, 这使得各地区的英语因受方言及文化的影响而又不同的特点。但重要的是,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使用者既要认识到规范英语是中国英语的核心, 从而认真学习英语的规范, 使自己的英语表达贴切, 通顺。同时, 我们也要了解中国英语的特点, 中国英语和世界英语的关系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规避汉语的负迁移同时又受益于中国英语。

参考文献

[1]Kingsley B.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He Deyuan, Li David C S.Language attitud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China English”Debate[J].World Englishes, 2009, 28:70-89.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3) .

[4]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

[5]姜亚军.近二十年World Englishes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6]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7]刘冬冰.国际化进程中语言文化的“和而不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

[8]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

[9]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 (5)

[10]吴国华.文化词汇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3.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篇三

【关键词】英语学习 中国文化 传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英语学习在中国有了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上至八十老翁,下到童稚幼儿,每个人的嘴里都能说出一两句英语,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多数人升学、评级乃至有更大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文化受到英语文化的强势冲击,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的英语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其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而确立了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强势地位。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构成了词汇基础,其他的欧洲语种对英语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说英语也是在吸收其他语系精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完备体系。这样一种强势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总的说来,其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有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英语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并不矛盾,学好英语不仅使文明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借助英语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日浸润其中的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更何况那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化,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导致英语无法翻译或者言不及义、文不对题的状况屡屡发生。也正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神秘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致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正确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学好英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通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文化一直讲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也是有很多长处的,对于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相互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切入点,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

(三)学好英语,与国外友人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加,汉学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兴起,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且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阐述和理解,他们的经验和成就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只有学好英语,才能与他们交流沟通,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诠释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四)学好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英语学习在中国是一股热潮,每个让你都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英语知识,随着我们的出入国门,走向世界,我们本身所潜藏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会在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不断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最好的途径。所以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沟通的使者,只要我们学好英语,和外国朋友做好交流,随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中国文化就会在不经意间传播开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凡事有利就有弊,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因为英语已经成为社会对个人能力评价的硬性指标,也成为很多人提升自己的门槛。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技能,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训练班中去学习,反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母语教育,更不要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可能因为不堪英语学习的重负,而厌学、弃学,最终成为废材;而另一种可能,即孩子西化严重,满心都是英语文化,不论好坏,一概接受,已经完全丢弃中国传统的道德与文化,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就会出现断代,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会很快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文化一旦中断,历史也就中断了。这样的后果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希望看到的。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在實际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将中国文化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一)课堂引导,渗透中国文化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差异,我们在教学生学习英语时,可以将这种差异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我们在教学生“打招呼”时,英语一般是:“Hello, how are you?”汉语的打招呼一般是:“吃了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礼仪,也巩固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课下熏陶,学习中国文化

在学校和教室的板报和宣传栏内,把中国的古诗和名言警句用英语翻译出来,在中英文对照中学好两种语言。同时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的熏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发扬其有利的一面,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要加强国学教育,深化中国文化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烙印,尽量消除学习英语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不但要学好英语,融入开放的世界,同时带着自身的文化积淀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周莹莹、王跃洪,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考试周刊》2007年第38期

[2]周小凤,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9年第5期

4.中国文化英语试卷 篇四

一、单选题:

1—5:AABDA6—10:CBABD11—15:BBABB16—20:ADADA

21—25:DABAD

二、填空题

26.秦代27.淮南子28.三字经29.周敦颐30.宗族31.什伍里甲制度32.蒙古33.崇尚和谐统一34.毕昇35.清明节

三、名词解释

36.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文化即在同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文化。

37.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特点为“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从军。

38.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39.避讳:为中国特有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之名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及口中呼出其声。

40.五伦:由孟子提出的,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五种关系。

四、简答题

41.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造型为主要手段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42.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2.家族本位的理论法占重要地位 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强调等级特权,注重同罪异罚

43.1.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特殊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4.吉、凶、宾、军、嘉五种

4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论述题

46.1.商代,中国人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卡拉克苏文化产生影响 2.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丝绸之路促进东西贸易 3.唐代,中国炼金术、近代化学传入西欧、阿拉伯 4.宋元,“四大发明”西传 5.中国农业栽培技术对古代世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英语演讲有关中国文化 篇五

ello everyone,today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our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industriousness and wisdom, has created a long and over-lasting history and a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as a chinese,we are suppose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lize its importance.

first,wha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cludes material and moral products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he moral products involve confucianism, taoism, legalism, buddhism and social system. material ones include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lics, ancient architectures etc.no matter how broad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it is the moral.

6.高考英语作文预测:中国文化 篇六

1、春节在中国人中的地位

2、春节前,人们……

3、春节期间,人们……参考词汇:对联couplet 爆竹firecracker

Dear John,

How time flies! Four moths have passed since we saw each other last time. I cannot helpbut miss you. You asked me abou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Now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something about it.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njoyable one. A few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houses are cleaned and red couplets are put up on the doors of every household. They are said to frighten away the ghosts. On that day, people are dressed up. Firecrackers ring out in the air, which adds to the atmosphere of the festival. People after a year’s hard work begin to relax and visit one another. Presents and dinners are given to celebrate the happy reunion of friends and relatives. Families get together. They have jiaozi and enjoy the New Year TV show. Customs may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he same happy atmosphere is to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y.

Now, I hope you have some idea of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Best wishes,

Yours,

7.论英语翻译与中国文化 篇七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 宣扬个人主义至上, 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 “强者” “英雄”。有本事, 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 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 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更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 “走出去”, 成为从我国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谢天振教授在清华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指出, 我们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其实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很长时期以来, 我们国家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即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普通的翻译问题, 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和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 中国文学、文化就自然而然地 “走出去”了。然而, 中国文学、文化要 “走出去”, 是否只要迈过语言翻译这 “第一道坎”就万事大吉了呢? 答案恐怕远非如此简单。

上述思维方式的背后涉及的是对翻译的认识问题。迄今为止, 我们对翻译的绝大多数认识, 包括翻译理论、思想、主张、标准、目标等, 都是建立在 “译入” ( in - coming translation) 而不是 “译出” ( out - going translation) 基础上的。具体而言, 这些认识都是站在接受者立场上对其从事的翻译活动展开的思考。传统译学理念的转折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 很多学者意识到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 翻译现象也不是简单孤立的文本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本身, 包括翻译的方法、策略甚至翻译的结果, 必然要受到翻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 人们开始将目光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跳出来, 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文本等值和忠实问题, 而是开始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外部因素, 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 开始关注 “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的问题, 并阐释翻译与译入语文化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借助译介学的视角, 我们重新来审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就不会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个仅仅关涉语言文字转换的翻译问题, 而就会注意到它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传播的方式、途径、接受心态等相关的因素。在涉及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议题上, 我觉得还有两个具体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语言差, 另一是时间差。

所谓时间差, 指的是中国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而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也就是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罢了。这种时间上的差别, 使得我们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的积累, 中国的广大读者也都能较轻易地阅读和理解译自西方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述, 而西方则不具备我们这样的优势, 他们更缺乏相当数量的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译自中国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述的读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当今西方各国的中国作品的普通读者相当于我们国家严复、林纾那个年代的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明乎此, 我们也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当今西方国家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中国作品时, 多会采取归化的手法, 且对原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删节。

译介经典, 在西方却评价很低。

《红楼梦》的英译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但迄今为止, 《红楼梦》120 回全本在英语世界里只有两个英文全译本: 1973 年英国翻译家霍克思、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 简称 “霍译本”) 和1978 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简称 “杨译本”) 。众所周知, 自这两个译本问世以来, 杨译本的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备受推崇。然而, 一个也许是我们以前无意忽视、也许是有意回避、然而却又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且令我们颇感几分沮丧的事实是, 与霍译本相比, 杨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和影响 ( 从译本的印刷数、再版数、图书馆的借阅人次数以及译本的被引用率、相关重要文学选本的入选率等数据看) 却远不如霍译本。江帆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 “《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里, 根据她在美国高校实地收集到的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指出: “首先, 英美学术圈对霍译本的实际认同程度远远超过了杨译本: 英语世界的中国或亚洲文学史、文学选集和文学概论一般都直接收录或援引霍译本片段, 《朗曼世界文学选集》选择的也是霍译本片段, 杨译本在类似的选集中很少露面; 在相关学术论著中, 作者一般都将两种译本并列为参考书目, 也对杨译本表示相当的尊重, 但在实际需要引用原文片段时, 选用的都是霍译本, 极少将杨译本作为引文来源。其次, 以馆藏量为依据, 以美国依利诺斯州 ( Illinois) 为样本, 全州六十五所大学的联合馆藏目录 ( I -Share) 表明, 13 所大学存有霍克思译本, 只有2 所大学存有杨译本。最后, 以英语世界最大的Amazon购书网站的读者对两种译本的留言和评分为依据, 我们发现, 在有限的普通读者群中, 霍译本获得了一致的推崇, 而杨译本在同样的读者群中的评价却相当低, 二者之间的分数相差悬殊, 部分读者对杨译本的评论甚至极为严苛。”

在今天我们纪念杨宪益先生去世的时候, 举出以上事实, 也许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甚至会被认为是对杨先生的大不敬。其实以上事实并不能动摇我们对杨宪益先生的尊崇, 也不会让我们对杨先生高超的译艺产生怀疑。我们之所以举出以上事实, 正是出于对杨先生的尊崇和热爱。我们唯有冷静地直面事实, 通过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引发国内翻译界、文化界的反思, 从而让杨先生以及让许许多多像杨先生一样正在勤勤恳恳地从事中译外事业的翻译家们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 在世界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中国译界以往对这两种不同取向的翻译方法通常都是贬霍褒杨, 认为杨译忠实原文, 霍译 “用面粉和面包代替了大米, 餐碟代替了饭碗, 平锅变成了长柄锅”, 很不可取。然而如果我们能站在英语读者的接受立场来思考这个问题, 特别是考虑到我们与西方读者对彼此的了解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那么我们对这两个译本的比较, 也许会有另一个结果。

另一个个案是对 《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的研究。从1981年起, 为了扩大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影响, 国家外文局下属的中国文学杂志社主持编辑并翻译出版了一套 “熊猫丛书”, 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体制下的对外译介行为。“熊猫丛书”持续了20 多年, 共出版了英文版图书149 部, 法文版图书66 部, 另外还有少量的日文和德文版图书。研究者耿强博士同样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以翔实的数据, 展示出 “熊猫丛书”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 ( 上世纪的80 年代、90 年代以及进入新世纪以后) 其翻译、出版、销售数量的变化, 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等许多图书馆的馆藏数量的变化, 指出 “熊猫丛书”的翻译生产, “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还要接受异域文化环境的检视与考验”。

由此可见, 那种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 中国文学和文化就自然而然地 “走出去”了的观点, 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而没有考虑到译成外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国外传播、被国外的读者接受的问题。一千多年来中外文学、文化的译介史早就表明, 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所以能被周边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并不是靠我们的翻译家把中国文学和文化翻译成他们的文字, 然后输送到他们的国家去的, 而主要是靠他们国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翻译家, 或是来中国取经, 或是依靠他们在本国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在自己的国家出版、发行, 然后在他们各自的国家产生影响的。我们即使出版了一本甚至一批翻译质量不错的中译外的译作, 但是如果这些译作没有能为国外广大读者所阅读、所接受、所喜爱的话, 那么凭借这样的译作, 中国文化显然是难以走出去的。

今天我们在思考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 首先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观念, 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摒弃那种以为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文化 “只能靠我们自己”、 “不能指望外国人”的偏见。事实上, 国外有许多汉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都怀有很深的感情, 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 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进他们各自的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我们对他们能给予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具体翻译实践上的帮助的话, 那么他们在中译外的工作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 也必将在他们的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从而产生更大、更有实质性的影响。

有鉴于此, 为了让中国文学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 我觉得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 一件是设立专项基金, 鼓励、资助国外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工作。我们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出一批希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书目, 向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译外翻译家招标, 中标者不仅要负责翻译, 同时还要负责落实译作在各自国家的出版, 这样做对促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国外的流通有切实的效果。与此同时, 基金也可对主动翻译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译者进行资助。尽管这些作品不是我们推荐翻译的作品, 但毕竟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作品, 而且因为是他们主动选择翻译的, 也许更会受到相应国家读者的欢迎。

另一件事是在国内选择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个或几个中译外的常设基地, 这种基地相当于某些国家的翻译工作坊或 “翻译夏令营”。邀请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来基地小住一两个月, 在他们驻基地期间, 我们可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作家与他们见面, 共同切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当然, 鉴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差和时间差, 我们不可能指望西方也像我们国家一样拥有众多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因此, 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中译外翻译工作者也完全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事发挥他们的作用, 作出他们的贡献。事实上,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件事上, 全靠我们中国人固然不行, 但全靠外国人也是不行的。

摘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 摸得着的那部分, 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 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 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 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国文化,联系

参考文献

[1]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与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

[3]王令申.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5]於奇.世界习语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3.

8.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浅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介绍等极为详细,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却甚少提及,这种忽略母语文化介绍与传播的不良现状,将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充分重视。

1、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重要需求,还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其实质应该是汉语和英语的双向交流,而不应该是英语的单项输入。如果中国的学生在学校了若干年的英语之后,仍然不能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那些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现象,那么,所谓的汉语和英语双向交流便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这无疑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不仅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要学习并掌握英语的语言及相关知识,而非运用英语来认知世界。这种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特定的思维模式,那便是在英语的学习中夹杂着广泛的汉语,即中国式英语。由此可见,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本国文化的正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第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大学英语教材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如果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介绍一下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将其与中国特色文化相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及把握。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首先,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单词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使词汇成为中国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非词汇莫属,它不仅是其赖以生存文化的真实反映,更加忠实的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及心理变化。所以,笔者认为,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词汇来发掘相应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效率,實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选取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阅读材料,以充实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材丰富多样,教师应该在重视讲授西方文化的同时,积极选取各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阅读资料,使学生在英语的学校过程中,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进知识、拓展视野。

第三,大学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还要注重渗透于英语语言中的汉语文化的讲授。从英语传入中国并受到广泛的重视以来,英语和汉语不断交流、融合,产生碰撞,致使许多汉语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不断的融入英语,丰富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及英语文化。例如:功夫—kungfu,福娃—fuwa,纸老虎—paper tiger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包含汉语文化表达方式的讲授,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汉语知识来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素养。

第四,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激发学生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其中国文化的修养。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内,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知识的获取,它不仅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形式,更是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表演、看电影、分组讨论以及改编话剧等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小结

总而言之,大学的英语课程担负着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使命。作为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以及学生英语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王洪月.论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渗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5):200-201

[2]赵鹍.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73-74

[3]陈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关于公开招聘工学院教师的启事下一篇:中班科学有趣的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