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2024-08-06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精选15篇)

1.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一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小学作文%&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2.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二

关键词:用心写作,观察感知,多阅读多思考

教学中我常常发现, 学生中作文程度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稚嫩之作中, 总有那么一些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他们那鲜活的语言, 细致的观察, 敏锐的眼力, 令老师感到“后生可畏”。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 完全源于他们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看、多读。看多了, 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读多了, 下笔有神, 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 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 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 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 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作文的习惯

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两类:用心作的文和用脑作的文。目前, 在同学的作文中, 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 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 事是假的, 观点是强加的, 感情是浮泛的, 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 即便有些同学, 作文功底煞是了得, 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 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 这就是用脑作文, 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读者。只有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写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比如, 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以《往事》为题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中, 教师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把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难忘之事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老师在回忆她的小学生活时, 提到因为穷全班同学互相下座借橡皮, 有这样一个片段, “然而, 事情并非如愿以偿, 我们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我已记不起老师发怒的情景, 梅怎样被迫离开教室, 我努力把这些忘掉, 但我忘不掉梅银铃般充斥沙滩的笑声, 忘不掉梅离开教室时嘤嘤的哭泣。这一哭一笑永远留在了我十一岁的课堂, 留在了我以后所有的日月。它们仿佛是一场冬雨浸润了我的心, 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奈和心酸”。可见, 文章贵在真情,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 肯吐心声, 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 一味地说套话, 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 其实, 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 不论高下, 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 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提笔作文, 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而有的同学则眉头紧锁, “望题兴叹”, 究其原因, 就是能否具有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大自然的周而复始, 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变都是我们的信息资源库。同时, 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 长流不息。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 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只有热爱生活, 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 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积累生活, 思考生活, 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 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多作读书笔记,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 都记录下来, 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 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 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 都需要反复历练, 写作也一样, 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就难奏效,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 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 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 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 定什么样的主题,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3.家乡的风俗作文元宵节 篇三

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会独立生活的大孩子,头发已经白了的老孩子,一提到花灯,谁的脑海中不会浮现出一个个花灯美丽的样子呢?

在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家同往常一样到大街上去看花灯,那里的花灯各式各样: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花形的;有的画了牡丹,有的画着鱼儿,有的写有福字;还有的是彩灯形式的,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布的……花灯中点有蜡烛,显得更加喜庆!我心想:“这根本不是花灯的展览会,而是一场艺术的舞会!”

随着花灯越来越亮,人也多了起来,每户人家都被这美丽的花灯吸引了过来,大街上顿时挤满了人。

我们走着走着,妈妈就说:“元宵节看花灯,这一习俗大有来历呢!”“是什么?”我非常好奇。“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属于汉代,唐朝中期就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节日了。”妈妈望着挂在空中五彩的花灯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去打它。一天,一个猎人不小心打死了一只神鸟,天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下令把人间给烧了。他的女儿非常善良,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一位老人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放烟花,这样天地就会认为人间已烧掉了。果真,天帝没有来烧掉人间花灯,也就成了元宵节的一种习俗。我心想:“原来元宵节看花灯的原因是这个呀,历史可真悠久呀!”

4.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四

那天晚上,孩子们和长辈们都得连夜赶去祖宅,我经常也是迷迷糊糊地上了车,就去参加活动,它也并不盛大,可以说就是一种形式。这个极其简单的仪式,我却一直对它略略反感。

按长辈的话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公就会从天上出来,那我们就要摆好贡品,在午夜十二点时跪拜迎接。有时我问得长辈不耐烦,就会得到一句:你问那么多干什么?跟着做就是了。

我的祖上生活也是较为富足,住的是一栋小洋楼,只不过因为漫长的年岁,变得有些许残破。敬天公的位置通常在二楼,很简单,就是一个贡品桌,几柱香,几个跪拜用的垫子。

这种仪式感觉就像是过去早朝一样,一齐向天公跪拜。总感觉这里头有些许封建的影子,或许是从前封建的历史太久,已经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吧。

直到最近几年,我还是不太肯下跪。面对着空气一通下跪,让人知道了岂不是笑死?再说了,若是在我不经意间贡桌后站了个人,我朝他下跪磕头,那岂不让人占尽了便宜?每到这天,我都得是在爷爷的好说歹说之下,才肯不情愿地跪下去。屋里满是烟火味,让人够呛。我跪下的,还是不肯闭眼,非要看着前面没有人,才肯磕了几下头。看着我的弟弟们都纷纷跪下照做,我不禁疑惑,或许是因为他们还不懂下跪的含义,也或许只是我想得太多了。敬天公的习俗我至今都没能了解,每年也都只是极不情愿地跪下。那每年的下跪就权当是保佑我考试考好吧。

5.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五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来热闹热闹,据说这样才能赶走瘟神和厄运,让新的一年欢欢喜喜。我们的年要过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有时不能缝衣服,不然以后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时不能吹火,吹火过后瓦片会被大风刮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们总会去老人的坟前祭奠,乞求来年的平安,我总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们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有时走累了,总要抱怨几句。好不容易才走到坟前,把插着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坟前,让老人家“慢慢品尝”,在老“品尝祭品”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烧纸,纸钱灭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里人的财运就会跟随者风飘走。在每个坟前走了一遍后,看见坟上有草,还要用刀割干净,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晚间,每一家的灯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壮观,这是为了守年,这一晚都不能睡觉,爸爸这一晚就打牌,妈妈这一晚就烧火熏腊肉,而我们这一晚都在烤肉吃。虽然很困,但却有了说不完的情趣。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初一早上,吃完丰盛的早餐,早餐当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了。每个孩子都会提着一个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们总会准备好瓜子糖等,孩子们来到门前,只要说:“拜年啦”大人们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里装,有时一些较富裕的人家还会给你钱呢。回到家里,大人们也给红包。每年我们姐弟几个背着糍粑腊肉等礼物去给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钱,回到家,把压岁钱和拜年得到的钱全都交给妈妈,做来年的学费钱。

6.浅谈小学生作文习惯的培养 篇六

一、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 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去写

浓厚的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 是引起和保持学生写作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是建立良好写作心理的基础, 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钥匙.那么, 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变“爱”呢?在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 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注重学生写作心理的调控, 及时消除或克服写作上的不良心理.因此, 我在教学中, 让习作走出课堂, 走进学生的生活, 力求使学生在作文中留下成长的痕迹, 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写作兴趣.首先, 经常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以此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其次,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后, 我在班级还成立作文兴趣小组.发动学生办好班级期刊, 开辟学生发表作文的园地,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在教学中, 我采用“看看———写写”、“听听———写写”、“说说———写写”、“玩玩———写写”等形式, 使学生有“兴趣高昂, 有一写为快之感”.

二、改变学生的观念,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 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 写不出东西, 东拉西扯, 语无伦次;还有的学生干脆照着范文生搬硬套, 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 文章就不能打动人心.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其实, 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 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 教学中, 我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 要留心身边的一点一滴.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观察感受,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因为日记内容广泛、丰富, 记录了学生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同时也是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经验的一种好方法.在“感恩教育, 从我做起”的活动中, 我鼓励学生回家给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如:帮爸爸妈妈做一次饭、给爷爷奶奶捶一次背等等, 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 学生们实践以后都写得很动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对习作尤为重要.

三、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无物可写是小学作文的普遍现象.“眼中风景不够”, 何以“笔下风云翻滚”.平时孩子们除了学习, 课外阅读量明显不够,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因此对字词句的积累很少, 写作就缺乏素材.从而对作文望而生畏, 无话可说.要想孩子们在习作时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要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首先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能够读起来、读进去.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改善了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将读书中遇到的佳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读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厚积才能博发,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

四、教给写作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写起来

在教学中, 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写, 想到哪写到哪, 往往语句啰嗦, 条理混乱, 这无疑是教师的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学生消化不了, 根本谈不上领悟运用.那么, 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我喜欢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在说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自己练习写提纲.这样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了解到真实具体的学情, 教师再适时进行指导、点拨, 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列出一个提纲, 让学生根据这个提纲练习习作, 这样, 学生就不难接受, 习作也就容易多了.

7.家乡的风俗闹元宵作文800字 篇七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闹元宵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今年的元宵节已经到了。

“林子犀,过了那么多元宵节,你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吗?”妈妈一早就问我。对呀,今天是元宵节,我给忘了。“这……”我低下头,抠着纸,把纸抠破了也没想出来。“其实,古人把‘夜’称为‘宵’,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很久之前,元宵节是重要的祭祀日子。汉魏之后元宵才是民间节日。”妈妈解释说。

爸爸妈妈都是山东人。按照山东习俗,元宵节当天要吃元宵、送花灯、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节日当天老老少少都穿上漂亮衣服到街上看各种形式的杂耍活动。

由于疫情,我和爸爸妈妈也回不去了,只好在北京过元宵节。

元宵节当晚,我们开展了“灯谜大会”。比赛由我、妈妈、爸爸相互各出五题。前两轮,妈妈得三分,爸爸得四分。

“三水压倒山?”“当”。我猜对4题了,再猜对一题就可赢得比赛了。“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爸爸问出最后一题后,我竟然答不上来。“什么是两点?”“值钱又是啥?”我不停地嘟囔着……

我心乱如麻,一时间呆住了。这时,妈妈让我扔垃圾,我慢慢下楼,边走边琢磨,这题太难了,我完全不会。我慢慢吞吞地走到桶前,满脑子都是谜题,竟然把可回收垃圾扔到了其它垃圾桶内。我猛然抬头,看见熟悉的标语:“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是金!”

对呀!“金”和全只差两点,答案是“金”。我飞快地跑回家,对爸爸手舞足蹈,喘着粗气说:“是……金……金子的金,我……金,对……对吗?”爸爸笑着说:“别急,对了!”

晚上,我们按照山东的习俗,和妈妈一起做起了花灯——胡萝卜灯。先把胡萝卜切成五六厘米高的小块,用小勺子在胡萝卜块中间挖出一个深坑,花灯灯座就做好了,然后再找出一根火柴,火柴的一头用棉花缠上,另一头插在做好的灯座中间(当作灯芯),最后用蜡油浇在灯芯上,一个漂亮的花灯就做好了。我们一共做了6盏花灯。之后我们把6盏胡萝卜等都点上,分别放在门口、阳台和客厅,祈福平安、健康!别提多好玩了。

8.元宵风俗作文600字 篇八

呵!看烟花得人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议论,想象着美丽得烟花。仰首望天,盼望着黑夜中出现光点。“嗖”一声火苗冲天得汽笛,打破啦刚才得话语,火苗像彗星一样,拖着金色得小尾巴,投进啦黑夜得怀抱。“轰”火苗驶出齐天大圣得“七十二变”,瞬间在空中绽开啦美丽得笑容。嘿!瞧,一个光彩夺目得花中皇后——大牡丹闪亮登场!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赤、橙、黄、绿、青、蓝、紫,比朝霞云朵还要丰富,硕大无比。它那高雅素洁得舞姿令观众们赞不绝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叫,接着,那牡丹那牡丹分散成啦闪烁着得小星星在空中摇摇欲坠,这个牡丹还没有谢幕,哪个紫色兰花又接踵而至。烟花们一个又一个地粉装登场,他们那优美得舞姿令我们眼花缭乱,连连叫好。

不过最出众得还是“流星雨”,只见火苗一飞冲天,顷刻间在空中炸开,声音如雷贯耳,炸开得流星拖着细长得尾巴四散奔逃,又飘飘然燃地落啦下来,拖去啦小尾巴,瞧!尾巴们成啦才展开带黄色得嫩叶得柳丝,随后升腾起一缕白烟,宛若春风袅袅,我得思绪飞到啦“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得柳树群中。夜空像是一条包罗万象得锦缎,绣上啦一个又一个五光十色得花卉,绚丽多彩,令大家发出雷鸣般得掌声。

9.培养习惯,自主作文 篇九

一、发掘材源,积累素材

1. 走进大自然。

赞可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迷人的世界,可学生们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春花秋月冬雪、繁星苍穹、风雪雷电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可是,当老师布置学生写此类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细细地去体会。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指导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学生的笔下一定是妙语连珠。

有一年冬天,前一天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读课正是我的语文课。看着外面铺天盖地的白雪,很多学生都走出了教室。学生们被这不多见的景致吸引着,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场大雪。看到学生们兴奋的样子,我不忍心叫他们进教室早读,而是和他们一起谈论着这场大雪,让他们说说自己起床后到上学这段时间看到的情景。有的说“我推开门一看,呀!好大的雪!我一下子冲到雪地里捧起一把雪,抛向了天空。”有的说“我家的梧桐树上,挂满了雪,真好像是开满了一树的白花。”有的说“外面的山川、大地都穿上了白大衣。”有的说“我想到了一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听着同伴的发言,更多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随即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只见他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视着窗外。不到半小时,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草稿。

夏天满天的繁星,早晨弥漫着的浓浓白雾,雨过天晴后空中的彩虹,绵绵的春雨,倾盆而下的大雨,傍晚天边奇特的火烧云……这些自然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时,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去观察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及时地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会,学会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

这样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久而久之,他们将“采撷百花”。

2. 走进生活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并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捕捉习作素材。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有苦恼的,有难忘的,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积累这些素材的好习惯,写作时学生就能有话说,下笔千言。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我班的“长跑将军”王飞飞,在1500的比赛中,起跑时跌倒了,仍带伤继续比赛,结果只拿了个第二名,她伤心地抱头痛哭。回到教室里,很多同学都唉声叹气,我没有多说,沉思了一会儿问大家:“你们觉得王飞飞同学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就纷纷举起了手:“王飞飞今天虽输犹荣,因为她跌倒了仍能爬起来奋勇急追。这种精神就很可贵。”“王飞飞同学,你虽然没得金牌,可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永远是最棒的。”“王飞飞同学,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你能吃一堑长一智”。这时,王飞飞擦干眼泪坐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说:“大家说得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从中吸取教训,勇敢地跟上去,你就是最棒的!”当天我就布置了一次小练笔《她又跟了上去》。在学生的作文中,有对当时情景的描述,有对自己心理的细致刻画,更有对王飞飞真挚的鼓励与赞许。

在班级中,还可以建一个“奇闻趣事”箱,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最近了解的趣闻,用简洁的语言写在卡片上投进箱中,别的同学抽空可以读一读,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日子,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了解这些节日的不同风俗习惯,从中体味这些风俗习惯带给人们的情趣,并观察人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生活就是我们作文的源泉,作文就在平凡的生活中。

3. 走进书籍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交谈。所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让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将书中的优美词句和各种知识归类摘录。还可以让他们练习续写故事。这样“采撷百花”,就具备了“酿造甜蜜”的条件了。

二、拓展材料空间,培养个性思维

习作时选取一般的素材不难,但习作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要融入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这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抓住素材的闪光点,显现素材的闪光点,就必须拓宽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1. 培养捕捉的能力。

面对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和捕捉具有闪光点素材的方法。如(1)抓特征。也就是抓住该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之处。如马和骡子的异同。(2)抓本质。同一事物,他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表象,但他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例如,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西瓜,它们存在着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差异,但他们都有西瓜的味道和解暑的功用。这就是西瓜的本质。所以,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辨,抓住事物的本质,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2. 培养思辨的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维的个性化就会呈现出来。比如围绕“我自豪”这个题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为自己在校书法比赛中为班级夺得冠军而自豪。”有的说:“虽然在校足球比赛中,我班以1:2负于对手,但我们在比赛中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佳,虽输犹荣。”有的说“虽然我少了100元的零花钱,但我为救助了灾区而自豪。”……这样,同样一个题目,因思路不同,显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

三、激活思路,自主作文

10.元宵风俗作文600字 篇十

妈妈告诉我,南、北方的元宵在做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北方的元宵是先把馅料做成球状,然后加潮湿的米粉一层一层滚起来,所以称为“滚元宵”。而南方的汤圆做法则完全不同,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然后再把各式馅料包裹进去,因此叫做“包汤圆”。

因为妈妈曾经在北京工作多年,她告诉我,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花灯。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商铺都会挂上绢纱、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奶奶家在山西。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外婆家在江西,那里的元宵节异常热闹,各乡各县的舞龙队四处巡演,除了耍龙灯,还有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

最后,当然少不了我们一家人现在居住的地方——扬州。在扬州,正月十三这天晚上上灯,上灯时要吃元宵;正月十八晚上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11.上海元宵节风俗习惯 篇十一

孩子们用易拉罐和红包信封等制作的彩灯(3月1日摄)。

3月1日,“元宵初彩华灯会――上海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行元宵节特别活动”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举行。青少年自制的200多个彩灯将现场装点得喜气洋洋。除了制作展示,还有猜灯谜、钓春灯等传统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气氛。

3月5日元宵佳节,上海植物园将围绕元宵节习俗,在元宵节当天开展猜灯谜送礼品的活动,礼品包括灯笼花、手绘灯笼和精美小水瓶。

活动地点在植物园展览温室(一),游客凭联票参加活动,猜对灯谜有奖。一等奖奖品为“灯笼花”(蟹爪兰盆栽)。园方解释说,蟹爪兰花似灯笼,茎似蟹爪,花型两侧对称,盛开时下垂状似灯笼,很是独特。

12.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篇十二

学生在完成初稿后便悠哉乐哉, 好似大功告成。其作文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针对学生不喜欢修改作文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激发兴趣及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并使之形成习惯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四点。

一、榜样示范, 激趣导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生“厌改”这一情况, 教师应利用闲暇时间多讲些文学大家练笔的小故事。例如, 告诉学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代, 白天写诗夜晚读书, 顾不得睡觉和休息, 以至于口舌生疮, 手肘也磨起了茧子, 一首诗写完进行反复修改, 有时几乎改得原诗一字不留。正是这样, 他的诗作才广为流传, 赢得世人称赞。又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一诗时,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 光是“绿”字就经过反复推敲, 修改了十多遍, 最终才确定为“绿”字……以这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对修改作文产生兴趣, 鼓励学生不断修改, 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二、授之以法, 循序渐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文后, 教师应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修改, 炼字炼句, 使习作生动具体。笔者有以下建议: (1) 要求小作者多读几遍底稿, 对自己能发现的错误及时予以修改; (2) 与同组伙伴互换作文, 互相评改提出修改意见;; (3) 小作者根据同学间的意见正式修改习作, 并将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并让家长予以指导;; (4) 小作者将最后的作文抄在正式作文本上交给教师批阅。

这种做法, 不仅提高了作文本身的质量, 而且对整个作文教学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心, 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二来增加了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的机会;三是弥补了教师面对批改时间不足的缺陷, 这样做很好地把学生、家长、教师的智慧凝聚在一起, 从而拓宽了作文修改的渠道。。

这样循序渐进下去, 到了五六年级便可将优、中、差三类作文进行搭配发放, 优秀生作文发给中差生, 而中差生作文则发给优秀生, , 进行相互间地修改, 使他们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 这对每个孩子来讲也都是一种促进。

三、展开评论, 激活思维

小评论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青睐, 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现象。教师应每周抽出一节空堂课, 向全班学生展示一至两篇短文, 要求学生做出评论。如:语句是否通顺, 意思是否明白, 用词是否准确……学生可在小练习本上动笔修改, 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此期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也能够提高其思维能力。。由于形式灵活, 可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与讨论中明白,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 作文就是展现真实的自我。因而不会再为写不出华丽的词藻而大伤脑筋, 也不会为语言优美与否、结构紧凑与否而担心害怕了。作文修改并不难, 只要肯在字、词、句的运用上多花费些时间, 多进行一些思维推敲就能打破这种困境。

四、品评日记, 寓改于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原动力。坚持写日记而不去修改, 无异于给学生不断增加一些包袱, 使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得不到挖掘、得不到欣赏,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提供早自习或下午自习时间, 让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读给大家听, 再抽出好的日记作为参赛作品, 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在大家充分阅读所有习作后, 展开评比, 由学生自己评其优劣, 教师再加以点评, 当场打分并在建立的积分小档案中记录下来。学期终评时选出“小作家”与“小小评论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做法, 使得近两年来学生写日记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快地提高, 很多同学的习作在各类竞赛中也都获了奖, 从而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1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篇十三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的忙着制作元宵来庆祝节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制作汤圆了,但是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分温馨美好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

2、放烟花

从古至今,燃放烟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节日的助兴活动。当烟花被点燃后,飞向天空绽放开来的那一刻,虽然这份美丽只有一刹那,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赏烟花也是元宵节到来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

3、舞狮子

在有些地方,每到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喜欢通过举办舞狮子舞龙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因此舞狮子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4、赏花灯猜灯谜

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座绚丽璀璨的花灯,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猜灯谜活动,赏花灯猜灯谜从古至今都是元宵节格外重要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禁忌有哪些

1、忌丢失财物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里认为,如果在小正月这天丢失了财物,可能会影响一整年的财运,因此建议大家在元宵节出门时,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和贵重物品哦。

2、忌洗头发剪头发

在老一辈的旧思想里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不宜剪头发和洗头发的,为什么呢?

据说人们认为剪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是同一个字,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剪头发可能会剪掉一整年的财运,如果在这一天洗头发,可能就会将自己的财运给洗掉了。

3、忌空米缸

由于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的满满的,这样预示着一整年都不会断粮。

因为在古代时,很多人都生活的非常艰辛,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元宵节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满,其实是寄予了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美好愿望。

4、忌借钱给别人

每当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会说这一天一定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借钱给别人,会同时将自己的财运借出去了。

因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管是关系多么亲近的亲朋好友,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在这一天借钱给别人。

5、忌穿破衣服

正月十五这一天最好不要穿破衣服,也尽量避免将衣服弄破。

14.陆良元宵节风俗作文800字 篇十四

我和家人兴致勃勃地来到大润华,老妈又看到了什么促销活动,想去淘些什么既便宜又实用的东西。于是我们便挤进了人群之中,好象是在搞什么赠送,一群小朋友拉着父母的手想要拿礼物。原来是商店在给小朋友送小灯笼。小朋友们静静地排着队去拿礼物,谁知大人们都不耐烦,一拥而上,冲进小朋友的圈内,争先恐后地抢灯笼。不管是衣冠楚楚的`男士,还是打扮时尚的女士,都不顾一切地挤着,高踮着脚尖,伸长着胳臂。当时真想给在场的大人们好好讲一场礼仪课。自古以来多是权利和金钱的争抢,怎么为了这一个小灯笼玩具也能争抢呢?

在涌动的人流中我差点和老妈被挤开,不过还好我抓紧老妈,把她从人群中拉出,可是那些小朋友可就不那么幸运了。只听得一阵隐约的哭泣声,但又被喧闹的人群和轰隆的烟灰声淹没。后来我发现了那个找不到大人的小孩,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从人群中挤出,仗着身高体壮,他拿到了两个小灯笼,找到正在哭泣的儿子,一脸自豪地说:“看,你爸我给你抢了两个灯笼,怎么样!”儿子的脸上并没有多出几分喜悦,只是两只手紧紧地拽着爸爸的手指,一抹眼角的泪水,手里又紧握着爸爸的手,而爸爸并没有发现儿子眼中的泪水。

望着这一幕,我想了很多,这些大人们都只想着为自家孩子抢灯笼,从表面上看是爱孩子,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想要的并不只是礼物,他们也从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后大人们还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自私,要学孔融让梨”,“要懂文明礼貌”?如果孩子们都学这样的大人,那以后的社会将成什么样呢?

15.宋代东京的元宵节 篇十五

关于上元节的盛况, 在北宋中期已是热闹非凡, 官府也于此时休假三天, 以便官吏观赏。王安石就有多首描写上元节观灯的佳作, 他在《上元戏呈贡父》诗中说:车马纷纷白昼同, 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 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 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一游何处, 定把青藜独照公。如此迷人的灯景, 使游人有不尽不止之感。宋代诗人们关于上元观灯之诗, 可以说比比皆是, 足见上元灯节给人们的印象之深。

正月十五日晚上, 灯节正式开始。宣德门前的广场, 是元宵灯节的中心。上元节灯展的盛况, 记载最详的当数《东京梦华录》, 该书卷六《元宵》一节里, 详述了宫城前的大型山棚彩灯。山棚上结彩扎灯, 莹煌壮丽, 还画了许多仙人故事, 栩栩如生。在山棚前的宣德门两侧, 是两条巨大的龙灯, 每一条都有几十丈长, 都用草把扎成, 外罩轻纱, 灯烛一个挨一个有数以万盏之多, 灯烛齐名, 彩辉四射, 双龙昂首, 活灵活现。《东京梦华录》中有段描写:上元节期间,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 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全城大街小巷、茶坊酒肆, “灯烛齐燃, 金碧相射, 锦绣交辉”。大内宣德楼前, 临时用枋木垒成一座露天戏台, 用彩带装饰栏杆, 两边有禁兵护卫, 更替演出各式杂剧。皇上和大臣都坐在宣德楼上, 百姓则聚在广场和御街上, 一起观看各种文艺表演, 其乐融融。

上元节灯会期间, 整座城市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彩灯, 好像天上的星星落到城中, 万灯千盏, 闪闪烁烁, 遍地生辉, 把东京城装饰得人间仙境一般;到处是拥拥挤挤看灯的人群, 就像辛弃疾的《元夕》词中描写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玉壶光转, 凤箫声动, 一夜鱼龙舞。这些宝马雕车, 这些拥金戴翠的美女, 这些成千上万的市民, 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令人陶醉且迷人的灯景。

上元之夜, 各寺院的彩灯竞出新奇, 以招游人。其中大相国寺为观灯者必游之地, 东京城通宵的狂欢是在这座千年宝刹里边呈现的。相国寺大殿前设乐棚, 军乐队奏乐, 两廊有诗牌灯, 诗牌灯用木牌做成, 雕上文字, 外照纱绢, 内里燃灯。各诗牌灯相次排定, 可视为灯节赛诗会。如寺内诗牌灯有:“天碧银河欲下来, 月华如水照楼台”;“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这些优美动人的诗句, 令人流连忘返。整个寺院全被各样的彩灯所装点, 光彩夺目, 争奇斗妍。其中, 人物、景物、会动的马骑灯等创新的彩灯一盏挨着一盏, 被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孩子们不断地发出欢快的笑声和尖叫声。这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景确实激动人心。

上元之夜, 市井的彩灯也异彩纷呈。著名的商号都争着用彩灯吸引游客, 找到更好的卖点。矾楼除了各楼层都挂起金环玉柱彩灯之外, 楼檐上的每个瓦垄间都安装有一盏盏的莲花灯, 望去宛若仙宫。《东京梦华录》中特别介绍说:“就中莲花王家香铺灯火出群, 而又命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 游人无不驻足。”王家香铺舍得本金推出各样新奇彩灯, 又是做道场, 又是搞鼓乐表演, 既为灯节添乐助兴, 也给自家大做广告, 吸引顾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东京的元宵节最是热闹, 其热闹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达到了一种极致, 从形式到规模都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

元宵节的节日食品, 北宋东京时就时兴吃“圆子”, 老百姓俗称元宵。宋人周必太的《平园续稿》一书中说:元宵节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曾赋此。已指明元宵节吃元宵乃由宋代开始。作为平安、吉利、团圆、圆满的象征, 元宵这种食品一直流传了下来。

如果按照节日的热闹程度而言, 都比不上元宵节。所以, 民间俗称“闹元宵”, 这个闹”字, 更点明了这个节日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注释下一篇:鱼和潜水艇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