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

2024-06-16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 篇一

今天,我们去花市买了一盆兰花,这盆兰花一共有十片叶子,宽宽的叶片左右张开,绿油油的很是惹人喜爱。

没过几天,这盆兰花居然长出了两个花骨朵。我发现这两个花骨朵是在第七片叶子和第八片叶子中间长的。

第一天一早就下起了暴雨,我来到客厅看兰花。一看见兰花,我惊呆了!这些兰花的花骨朵竟然在一夜之间长了起来。昨天还是大豆般的大小,今天就有拇指般的大小。一共有两个花骨朵,这两个花骨朵的颜色非常漂亮,让我想起了美术课上老师讲的渐变色。这两个花骨朵的颜色是淡粉色和嫩白色组合起来的渐变色。原来兰花的花骨朵是这样美丽的。

第二天阳光明媚,客厅里的那盆兰花显得格外美丽。远处望去,它仿佛在朝我点头。走近一看,兰花居然开花了。花瓣是橘红色的,花蕊是嫩黄色的,花瓣把花蕊紧紧包住,一层一层的.。外层花瓣稍大一些,颜色稍微深一点,越往里颜色越淡,这就是美丽的兰花。

2.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 篇二

小学阶段对象管理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 具有了管理思维, 才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具体到小学阶段, 对象管理部分的教学目标可以从核心素养的三个层面加以关注。

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 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在问题解决层面:能根据需要, 从文件的时空属性出发提取分类管理的线索, 能做好个人数字设备中的信息管理;能根据需要利用搜索工具获取有效信息。

在学科思维层面: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4]

宏观:基于对象管理思想的教材内容组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对象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模块内容中予以体现。本文中笔者尝试面向三年级学生, 以管理为主题, 将知识模块进行梳理统整, 构筑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体系, 根据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桌面管理、网络浏览与下载、文件 (夹) 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五个单元的内容编排。

微观:基于对象管理的“文件管理”教学设计

笔者具体以第三单元文件 (夹) 管理中整理文件、管理文件两课的教学为例进行介绍。

1.整理文件:利用对象属性进行分类

整理文件是第三单元文件管理单元的初始课, 学生在第一单元“桌面管理”和第二单元“网络浏览与下载”中已经学习了在计算机中下载音乐、图片、文档等文件, 产生了管理这些文件的需求。本节课让学生先认识文件的属性, 从而了解文件的类型, 进而对文件夹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在于让学生有“类”及分类管理的意识, 并掌握整理文件的基本操作。

对此部分内容教学时, 教师的惯常做法是,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例如, 对衣物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衣物的颜色、式样、适合的性别等进行分类, 在学生有了分类的概念后再迁移到文件的分类,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文件分类。但是, 生活中物品和文件的属性不同, 文件是什么?文件又有哪些属性?对不认识的文件怎么处理?学生只有在了解文件的属性后才能准确地确定分类的依据, 更好地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文件进行更加适合的分类。基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件, 如图1所示。

学生通过练习, 了解到文件的类型和用途不同, 图标也不同, 知道通过文件的图标可直观判断文件的类型和用途, 如音乐文件、图片文件、文本文件等。

学生还可以通过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了解文件的类型。笔者设计了“查看多个文件的文件类型”的活动, 让学生打开本地磁盘, 选择图标显示方式为“详细信息”, 以列表的方式同时查看多个文件的类型 (如图2) 。

笔者让学生观察文件类型的同时, 引导学生发现文件存放杂乱无章, 从而引出分类及分类存放的思想, 即先认识文件的属性, 从而了解文件的类型, 进而对文件夹进行分类。分类操作的学习, 先通过对文件和文件夹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新建文件夹, 并能够根据实际的分类需要建好分类所需的多个文件夹, 再通过文件 (文件夹) 的操作:选中文件 (文件夹) 、复制文件 (文件夹) 、移动文件 (文件夹) , 把计算机中的图片、音乐、文本等文件存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这样设计之后, 本课实际上体现了技术的三层内涵:管理的具体操作, 即对文件及文件夹的复制、移动等操作, 属于动手做的技术;管理的方法, 强调分类管理, 属于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目的及作用, 属于为何做的技术。

2.管理文件:对象关系与管理结构

在整理文件一课中, 学生已经把文件分类存放了, 那么怎么查找呢?在管理文件一课中, 学生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存储结构;学会了使用文件排序、文件分组、文件搜索的方法查找文件;学会了删除文件;学会了使用回收站来更好地管理文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管理文件也是一门艺术。

内容设计上, 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存储结构 (如图3) 。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文件结构图倒过来看像什么?像是一棵树, 一般称其为树形结构。为了分类保存文件, 在计算机上建立了多个文件夹及子文件夹, 多层文件夹就构成了树形结构, 计算机中的文件就是按照树形结构来存放的。迁移到生活中, 超市的货品、图书馆的图书, 都是采用树形结构进行管理的, 图4是学校年级管理的树形结构图。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促进学生理解用树形结构对对象进行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明确了文件的存放特点之后, 就可以根据树形结构逐级打开文件夹找到文件。但如果文件夹中的文件太多, 学生很难快速找到, 就需要使用文件查找方法, 教师自然引入计算机内部文件快速查找的三种方式:排序、分组和搜索。

文件分组是根据文件的属性将文件分类, 从而缩小查找范围, 以便快捷地查找到文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同一文件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分组的结果。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 所管理的对象 (文件) 之间以不同分组形成关系, 同时使得文件处于不同的关系圈中, 不同的关系圈之间又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关系。例如, 同一个文件 (《虫儿飞》音乐文件) 因为不同的分组方式造成其与周围文件的关系发生变化, 但文件属性并没有变化。即有属性就有关系, 有关系就有结构, 依据不同的关系, 可以给出不同的结构。这个练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对对象、属性、关系、结构等概念形成初步的认知。

文件搜索部分, 基础操作是在“计算机”窗口右上角搜索栏中输入文件名来查找文件, 进而让学生思考并探索除了文件名还可以根据哪些属性查找文件, 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搜索栏涉及的文件属性, 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 文件的查找属于本地文件搜索, 与之前学习的网络文件搜索共同组成文件搜索。因此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本地文件查找与网络中的搜索进行比较, 发现共性。

学生的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需要系统性地管理, 因而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意味着需要从学习中的管理出发延伸至对学生自我“事”“物”管理方法及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自我“事”“物”进行管理的意识的形成、管理目的的明晰、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 是对象管理思想的应用价值, 也是其终极追求。[5]

参考文献

[1][3]李艺, 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梳理思路简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1 (44) :5-10.

[2]朱彩兰,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5) :76-81.

[4]李艺, 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本质说[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2) :74-79.

3.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从属性上看,课堂提问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其形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从目的性上看,课堂提问则是教师的知识传递过程,通过对话实现信息交流与互动。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知识,更加能够通过课堂实现个人素质与见识的增长。因此,教师与学生两者的高效课堂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提问环境,选择提问对象

美术教师可以选择提问环境,通过在班级中制定规则对班级成员进行小组划分,并平衡小组的实力水平,达到力量均衡。确保竞争的公平性,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竞争意识,这样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积极性。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形成良性的交互与沟通。同时形成奖励机制,对于回答正确的给予加分鼓励。而对于提问对象有创新性的或者是标新立异的教师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

二、通过姓名随机提问学生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以一种公平宽容的姿态向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应当允许学生的个性展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姓名随机提问的形式,抽签决定由哪个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方式的提问对象规则,能够让学生一方面感觉到公平,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觉得刺激有趣。因此,学生并不知道下一个被提问到的是谁。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思考、提问问题,通过借助随机选择提问的形式,根据学生实际性格特征与动向情况进行提问。

每一名学生都有完全无法复制的性格特征,美术教师应当细心观察,选择性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着美术教师提问不能够简单化一。针对具有特殊才艺的学生美术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因此,适当地对这样的学生“开小灶”、多提问,能够帮助他们在审美与艺术方面快速成长。美育教育工作应当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美术课堂提问对象选择规则要具有科学性

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看成为是一次游戏,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个游戏规则,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富有娱乐性、趣味性。例如,在规则创设方面,设置“最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想要回答到问题必须以更快的举手速度才可。”当然,需要为学生留出回答问题思考时间,科学合理设置规则。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争抢回答问题。这种游戏规则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举手不及时可能会觉得不够公平。有时候也可能有学生发现被提问的学生可能并不是第一个举手的学生。

当然,本身对美术这项学科就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会成为课堂中的活跃分子,他们表现出来的热情可能更加高涨。一些相对性格内敛低调的学生则会看见大多数学生举手然后才举手。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就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课堂中的提问环节应当怎么样进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选择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好,通过情境创设以及时间设定,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在进行提问对象的选择方面不能完全拘泥于一种或者两种方式,只要适用于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就可以应用。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就是为教学服务而产生的。只要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就是有用的策略。这是我们看待和认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视点,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理念、方法的根本依归。与此相违的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和方法可能会收到短期的、甚至轰动的效应,但可能会伤害儿童的终身发展,而与此相合的小学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才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正道。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开展更加灵活的提问,设计合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提问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应当更加关注提问艺术,只有形成有效提问,才能够形成有效教学。提问教学就是对话教学,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选择对象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4.深圳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申请对象 篇四

民办学位补贴是面向所有民办中小学的补贴,每年春季和秋季可申请一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深圳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申请对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深圳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申请对象:

具有深圳市学籍,符合《深圳市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办法》规定条件的深圳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深圳市户籍适龄儿童;

(二)享受市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人员适龄子女;

(三)父母双方或一方具有深圳户籍或持有具有使用功能《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的非深户籍适龄儿童;

(四)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81号)申领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台适龄儿童。

材料要求

深圳民办学位补贴申请材料大多都不用实体证件,只需准备相关证件信息就好。

学生:

1、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入校时间;

2、户籍属性(深圳户籍、非深户籍、港澳户籍、台湾户籍)。

监护人:

1、监护人姓名、户籍、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

2、非深圳户籍监护人一方必须持有具有使用功能的.深圳新版居住证;

3、计划生育信息登记(深圳户籍和港澳台湾籍的学生,不需填写此项),非深户籍学生家长申报前务必到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录入计生信息(如已录入的,则不必重复录入)。

注:

台湾户籍的学生,需向所在学校提交学生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签发地为深圳市公安机关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居民居住证》;

港澳户籍的学生,需向所在学校提交学生的签发地为深圳市公安机关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居民居住证》;若无此证,父母双方或一方具有深圳户籍或持有具有使用功能《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的则需要提交深圳市公证机构出具的亲子关系公证书。

补贴标准

小学:每人每年最多7000元(每学期最多3500元);

初中:每人每年最多9000元(每学期最多4500元)。

补贴规则:(实际补贴)

受委托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低于补贴标准的,最高补贴额度为其学费收费标准;

受委托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高于补贴标准的,补贴额度为补贴标准的最高值。

也就是说,家长实际能补贴多少钱,和学校学费有关系。

例如:

某民办初中学校一年学费为8000元,低于初中补贴标准,家长可拿到手的补贴为8000元;

若该校一年学费为10000元,高于初中补贴标准,家长可拿到手的补贴为9000元。

注:

5.以山茶花为观察对象的小学作文 篇五

茶花是世界名花之一,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云南省省花,浙江省金华市和温州市的市花。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有光泽,花形艳丽缤纷,故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

茶花的主干较细,它上面的花五彩缤纷,使人看了眼花缭乱,从远处远处看去,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茶花开花时需要更多的水来补充水分。

茶花的品种也很多,比如可娜、复色格兰那达、鸳鸯凤冠……我家的`那盆茶花是山茶花,它的花瓣呈粉红或红色,真是人见人爱,草见草绿的茶花。我用一首诗来形容它:“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6.社区矫正对象GC个案分析 篇六

一、基本情况

XXX,男,1988年5月16日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已婚,家住民权县XXX村。

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双方及妻子XXX均为农民。XXX现与其妻父母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犯罪及处罚情况:

2012年3月因盗窃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宣判,由于犯罪XXX盗窃财物案发前全额退赃,认罪态度较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被民权县人民法院从轻判处缓刑一年。(考验期自2012年4月16日至2013年4月15止)

目前情况:

XXX随父亲在民权县干装潢,收入不错,生活稳定。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XXX家庭人口5人,XXX及妻子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及主要社会关系:

XXX家住农村,生活较条件一般,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2010年与妻子秦艳花结婚,2010年8月因盗窃岳父的钱,2012年3月因盗窃罪被民权县人民法院从轻判处缓刑一年。(考验期自2012年4月16日至2013年4月15止)

三、存在问题

1、社会适应情况

XXX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鲁莽,行事草率。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XXX案发时人们感到很突然。

2、思想观念问题

由于受到了法律制裁,狱中生活使XXX越发趋于沉闷。纳入社区矫正后,自认低人一等的XXX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好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人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四、风险评估

XXX的犯罪性质,应属性格急躁,鲁莽,行事草率,容易冲动做事。现被判缓刑,说明XXX的悔罪态度较好,现已不至于危害社会,只要我们以平等的观念对待XXX,接纳她,尊重他的性格,以个别化,人性化的观念对其开展矫正工作。相信经过一定时间,花上一定的功夫,齐抓共管,XXX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介入与方案

1、介入理念

XXX犯罪属于,他本人行事鲁莽草率,应属文化知识低下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的犯罪行为,这些因素对他的犯罪有着一定的催生作用。因此,需要对其恶习劣根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的对XXX进行个别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做到因人施教。鲁莽草率,孤僻的性格,决定他不善与人交谈,交往,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简单的说教,对他来说,无济于事,但这种人自尊很强,往往人敬他一尺,他敬人一丈,因此,从信任他,接纳他,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运用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让他主动对我们敞开心扉,一泻无余,以便我们对症下药。

2、矫正思路与方案

①建立档案,实施目标管理。

②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

从XXX犯罪的性质,矫正的期限难度,收效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访谈,疏导,激励等方式对XXX开展了“几帮一”的帮教。

③对XXX进行行之有效的日常管理,有效的放矢。

④亲情感化,攻心为上。我们邀请其亲属给他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刻骨铭心,感激涕零。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六、矫正措施与分析

1、制定全年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进行目标控制。

2、每月对XXX等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以学习法律为主要内容。每次授课后组织对象们进行讨论,双方互动,当日消化。

3、要求XXX每月按时交一份思想汇报,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4、每月至少XXX谈话1次,谈话前事先构思好谈话的目的,内容,方式,并提前三天通知XXX,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打动他、触动他。并有目的地让XXX表达情绪,进行宣泄,在思想和情绪的交流中,使XXX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七、进一步跟进与反思:

虽然对XXX的矫正工作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继续探讨,需要跟进。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执法工作,依法矫正正是我们对矫正对象进行日常行为管理的基本准则,研究、把握和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社区矫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1、进一步融合社会资源,充分运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形成社区与职能部门共同作用的矫正体系,共同构筑一个资源网络。增强矫正对象取得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发挥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所用。

2、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对XXX有针对性的适当增加分类教育学习,开一些小灶,充分体现个别化,个性化,有效性的原则,使XXX在浓重的政治氛围总受到熏陶,在感化中得到矫正的效果。

7.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分析 篇七

《教育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 (1909年) , 是我国近代历时最长的教育期刊。它既是中国近代教育艰难曲折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 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作为专业期刊特有的功能和影响。[2]本文以《教育杂志》为分析对象, 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一、设计教学法引入的背景与概览

20世纪初期, 随着新学制的推行与班级授课制的建立, 五段法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指导地位。不过, 随着五段法的逐步推广, 人们逐渐认识到五段教学法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规范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主要有: (1) 教师为动作的主位, 学生为受动的客位。好像教育是为了先生要教, 并不是为了学生要学。学生不过是来听说书、学乖巧而已。 (2) 教师用力多而收效少。教师在讲坛上忙活, 学生却呆坐冷看, 过一天是一天, 临毕业不过认识了几种符号。 (3) 一切教材教法, 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把学生当做算盘, 拨一拨, 动一动, 违背儿童的本性。[3]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起以及欧美教育家的纷至沓来, 人们对欧美教育思潮逐渐接纳, 对教学法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被引进的各种教学法中, 影响较大的有设计教学法。正如有学者所言:现在比较完善的教法, 要算设计法了。[4]以《教育杂志》为例, 短短的十年时间, 其所刊发的文章中, 有27篇在标题上就直接指向设计教学法。还有一些文章, 虽然没有以“设计教学法”为题目, 但若对其中内容做一细致审查的话, 仍可发现有许多文章是关于设计教学法的, 例如, “小学教学法上的新趋势”“小学教学法的新旧冲突”“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小学校之科学教授法”, 等等。

粗略对上述文章进行归类, 可以看到, 研究者对设计教学法的研究,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这也大致反映了设计教学法在中国传播的三大历程。 (见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 第一部分研究聚焦于对设计教学法在理论上的介绍。包括什么是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有哪些原则;实施设计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等等。

对于设计教学法的界定, 大部分文章都认为, 设计教学法的要义, 可说是一种大学习单元, 即集合许多有关系的材料, 组成完好的全体。这样的学习, 能使儿童得到明确的观念, 具体的知识。设计教学法一般按照“拟订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判断计划实施程度”这样一个流程进行。但是, 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 当儿童设计无论何种中心的具体事实的时候, 教师须在旁注意儿童的不经济、不适当、不完密的地方, 指导他, 改正他, 补足他, 使他愈觉得顺利, 愈觉得容易, 愈觉得有兴味。其次, 当儿童设计无论何种中心的具体事实的时候, 教师须在旁注意儿童的不经济、不适当、不完密的地方, 但不要直接去指导他, 改正他, 补足他, 最好用暗示的方法, 施一种强迫观念, 使他自己不得不去改正, 不得不去补足。总之, 设计教学法非常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5]

第二部分的文章, 大都是关于设计教学法的试验与实施, 其中夹杂着对设计教学法的理论引入与阐述, 例如:1922年第7期沈子善的《设计教学法之真谛与其发达史》, 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学法教授Samual Chester Parker所著文章的编译。

由于设计教学法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试验, 加之克伯屈来华所掀起的波澜, 研究的重心又发生转移, 人们开始重新理性地认识与评判设计教学法, 第三部分的文章特别对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以及教师在实施设计教学法时的作为等问题, 进行了反思。

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与实施

上述大致概览了研究者对设计教学法进行研究的三大粗略的部分。其中, 关于设计教学法的试验与实施的文章篇数最多, 也是最具华彩的一部分。这既是对第一部分的延伸, 也为第三部分的反思提供了依据。所以, 有必要对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与实施进行分析。根据《教育杂志》的研究资料, 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忠实于设计教学法的“犬形”

早期试验教学法, 主要是力求所做的设计尽可能符合书本上所介绍的教学法的“形式”。

我国正式研究和试验设计教学法, 始于1919年秋。“1919年秋, 南高师附小在俞子夷主持下, 首先在中国研究和试行设计教学法”[6]。1920年秋,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也由沈百英、顾西林在一年级进行试验, 《教育杂志》从1922年第1期起, 相继连载了三期, 报告了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实施设计教学法的情况:[7]

讲到植物研究, 比动物研究, 兴味上要减少许多。因为植物是静的, 动物是动的。好动恶静, 本是儿童的天性。但是植物对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 不得不想法使他喜欢研究。教师就造出一个环境, 使他们多接触, 后来不期而然的却研究植物了。环境是怎样造呢?先同他们去观察别学级里种的东西, 再观察附近农民种的蔬菜。过了一天, 他们竟也要栽培蔬菜了。乘着机会, 就讨论:怎样整地?怎样种法?个人照着方法做去, 做了三天, 都成功了。接着研究:要浇水吗?每一颗浇多少水?一天要浇几回水?且做且研究, 到后来蔬菜长大了, 不料都破碎不堪, 教师就问:“为什么菜会破碎呢?我们去查看。”个人把自己种的菜一看, 都有几个青虫蚜虫。怪声说道:“呀!怪不得!怪不得!有虫子吃的。”教师再叫他们拿回教室里, 细细底去看。他们就连菜带虫拿到教室里, 有的用肉眼观察, 有的用扩大镜观察, 有的看它吃菜, 有的用蜡笔画它的样子, 看他们的兴味, 真正浓哪!

以上引文, 是一个植物研究设计教学的片断, 这是6—7岁儿童参与的设计教学, 所以整个流程比较简易。窥探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所施行的设计教学法, 应能看到早期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影子——师生共同订定目的、制订计划, 在实践中进行, 相对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小小一个“螺狮壳”, “道场”依然做得活色生香。这种忠实按照书本上对设计教学法的介绍进行实践的做法, 在早期较有代表性。

(二) 理性看待设计教学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 一些中小学教师发现, 完全按照书本上的要求亦步亦趋, 显得极为被动, 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因此, 在试验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这段时期, 看待设计教学法的态度, 由第一阶段的“盲目崇拜”“全盘吸收”, 逐渐转变为“理性地审思设计教学法”。

在“我第一次试行‘设计教学法’的情形”一文中, 王家鳌讲述了自己第一次试行“设计教学法”的缘起、过程与反思的大概。[8]难能可贵的是,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王家鳌并不满足于自己是否能够践行设计教学法, 能否做到“形似”, 而是结合自己单级教学的特殊情况, 对设计教学法提出了两点困惑与疑问:

1. 试行一个设计时, 倘若不能包括各种学科, 应当怎样补救?

2. 单级学校, 试行设计教学, 是不是这样办的?

其实, 这两个问题在理论上早有阐述。人们认为, 依各科教材的分与合的观点, 可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类:混合设计法、分析设计法、分科设计法与联络设计法。[9]明了这些, 就可解答作者的疑问。

为了对设计教学法的试行有更深入了解, 教学法专家沈百英继续不断地探究与摸索, 并在1922年第6期《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设计教学法试验报告”, 与前面的文章关注一个教师在一个教室试验的情形不同, “本报告是由一个学级几个教师在几个教室里试验的情形。方法不同, 结果也不同”[10]。在报告结束时, 作者也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1.这样试行, 有什么危险?

2.各人各科目, 能不能调剂?有什么危险?

3. 这种试验, 有几点是优点, 几点是缺点?

4. 幼稚园能不能找这样办法?

5. 教师方面有什么弊害?要想什么方法补救?

作者指出, 施行设计教学法, 可能会潜在着一些弊端乃至危险。这就给当时“头脑发热”的教师树了一面反思的“镜子”。第五点提出教师在运用设计教学法中的责任和不足, 提醒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法时, 需要明白自己的责任, 并敬告教师要反省在施行教学法时的不足。

(三) 改造设计教学法的尝试

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刻, 有些学校和教师开始根据具体的情况, 对设计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改造。

江苏第九师范附属小学校在1922年9月15日开始筹备设计教学法。[11]筹备期间, 学校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 研究设计教学法的原理原则; (2) 参观实施设计教学的有名学校; (3) 测验将试行设计教学法的班级儿童的智力; (4) 选备儿童用书及玩具、运动器具、工作器具。在每一步骤中, 都有了对设计教学法进行改造的痕迹。

在研究设计教学法原理原则时, 江苏第九师范附属小学校渗入自己的理解, 对设计教学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界定:

自己筹划最经济最合效率的方式, 学得整个的知识、技能、经验, 叫做设计。能够引导各个儿童自己很高兴地筹划最经济最合效率的方式, 得着整个的知识、技能、经验, 叫做设计教学。

该校对于所参观学校的经验, 也并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所见所闻, 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意见与方法。例如, 他们对很多试行设计教学法的学校, 追求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设计教学法的内涵的做法, 提出了严厉批评:“哎!旧教学法的不良, 在灌输知识;新近的设计教学又变成灌输工具及装饰品;难道中国的小学生, 交了‘灌输的魔运’么?”

这个案例表明, 当时人们已经很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学法的引入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设计教学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 很多教师在尝试设计教学法时也出现了误区。人们在反思的同时, 也尝试对设计教学法进行改造, 扬长避短, 改进教学。

三、教学法的走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之下

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经历了短暂的高潮后就渐趋平静, 这当然和当时的动乱、贫弱的国情不无关系。虽然作为一个新鲜事物, 在中国也有了相当的根基, 却依然陷入“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不得不引起人们的理性审视。为什么设计教学法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就慢慢沉寂了?在当时的背景下设计教学法应如何改造?等等。这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恰恰也是过了将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理性看待教学法时, 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 辩证地看待教学法:适应的量与不适应的量的判断

设计教学法的风行, 的确是因为它有着内在的优点。较之注入式、五段法、问答法, “此种方法其本身均固有之价值, 均较现时通行之机械的年级制与主观的分级标准为优”[12]。但我们相信宇宙间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放诸四海而皆通的公理, 更没有一成不变, 永久适用的方法。真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方法有利总有弊, 所谓好方法, 不过是它的适应的量大于不适应的量, 然而绝不能等于全。

关于设计教学法自身的弊端, 有学者根据调查、访谈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并从“困难”与“危险”两个方面展开, 比较入微地说明了设计教学法的弊端。[13]的确, 正如舒新城所说:“所谓真理或适应的方法者, 不过在某时某地能满足一般人的需要罢了。”[14]

设计教学法如此, 教学法亦然如此, 在一百年后我们对待教学法还是需要秉承这种态度。

(二) 教学法的本土化思考:可否不问病者的身体如何

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承认, 设计教学法本身有很多的优点。徐珍在《中外教学法演进》一书中, 把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归纳为四点。[15]问题在于, 在二三十年代,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吾国学龄儿童之已入学者, 仅有百分之十二强, 其未入学者占百分之八八弱, 去教育普及之标准深远。而审视吾国现状, 均是难遽结束, 政费支用浩繁, 国计民生两俱窘之, 欲求推广学校, 夫岂易言?”[16]对此, 舒新城也有类似看法。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 欲探讨今后教学法的路径, 就如同探寻药方应怎样配置, “是不可不问病者的身体如何”[17]。所以, 在极贫积弱的旧中国, 完全按照西方那一套实行设计教学法, 似乎真有点“奢侈”。其实, 在当时也有很多人看到了这一层, 并试图在行动中改革之。李邦和就曾提出“小学旧教法中参用新教法”的方案。

(三) 教师在实施教学法中的重要性解析:正解与误解之间

对于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在实施的最初, 很多人往往不能真正明白其精义所在, 而偏重在虚伪与肤浅的形式上, 久而久之, 都成为“告朔饩羊”式徒有其名而无其实。舒新城曾拿国语文运动为例来揭露这一事实:“国语文之产生, 主要的目的, 在于谋教育普及的便利, 现在却止于作国语文, 普及教育一事, 大家都不去管它, 好像国语文运动就只有国语文运动而已。”[18]设计教学法当然也不例外。实施设计教学法时, 有些教师往往并没有彻底明了设计教学法的意义和它所根据的学理, 便贸然尝试, 居然也抬出这块新招牌来, 其结果是流弊百出。例如, 许多中小学教师为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忽略了教学法本质是“法”这一事实, 而满足追逐于教学法为目的。“我曾在民国12年5月里参观各校的设计教学, 见某小学的组织把普通部和设计教学部并立为两大项, 而且在教室里的时间表上, 竟大书特书‘设计班几年级’字样。这仿佛告诉儿童说:‘我们行的是设计教学法, 和普通的不同。’这岂非可笑!后来一想, 这不过是他们误以手段为目的罢了!”[19]的确, 当时设计教学法的影响日益扩大, 很多学校和教师都以行设计教学法为荣, 在此情况下, 不少教师都盲目地进行设计教学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 很多教师只在形式上做工夫, 把设计法的外表——我们一看便可以看见的外表——做得“一模一样”:“我们只看见他们功课表是学生定的, 上课的教师是常常更换的, 讨论一件小事情也须表决的, 称儿童叫‘小朋友’的;甚至只有几张矮凳, 几种工具。除此之外, 我们便不见什么!儿童的生活仍是干枯着, 活动仍是盲目着, 所学到的仍是些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上去的死知识!”[20]既如此, 何苦要糟蹋“设计教学法”的招牌呢!教师在实施设计教学法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 在教学法的执行和运用过程中, 教师依然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

8.刑法中的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分析 篇八

关键词:刑法;行为对象;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

出现的问题:在以往的认识中,刑法理论界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它看来,犯罪对象是构成犯罪客体的一部分,是犯罪行为直接产生作用的客观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会关系主体,而物指的是反映这种关系的一种客观体现。犯罪分子对犯罪对象施加的违法行为,其实就是借助实际存在的人或物对社会关系构成侵害的。但若是根据此说法做进一步的推论,结果就变成了:由于犯罪的行为要对犯罪的客体构成一定的侵害,必须依靠犯罪对象来完成,所以,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是彼此统一的。

不同于这种传统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犯罪对象是构成犯罪客观要件的因素,但不属于构成犯罪客体的一部分。他们还认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之间的关系可借本质和现象来体现。将其以本质现象来做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并非在所有场合之下,这一观点都能得以成立,就拿受贿罪来说,虽作为行为指向,但贿赂并不是犯罪客体在实际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一点来看讲,如果贸然把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转化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条件下,犯罪对象可能不是行为直接指向的东西。

二、行为对象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很少涉及与行为对象有关的内容,尽管行为对象一词曾被使用,而且只是用来代替以往意义上的犯罪对象。通常来讲,在刑法理论中,行为对象常被称做行为客体,指的是被危害行为威胁的人或物。

还拿前面提过的伪造货币罪来说,依据刑法理论的相关规定,货币管理制度是受该罪侵犯的客体,而对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关系进行分析可知,真币才受法律保护,只有真币才能真正体现货币管理制度,只有真币才能充当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的承担者,所以不可能是假币,而犯罪分子所实施的违法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用假币冒充真币。但是当前刑法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是,伪造货币的犯罪对象是假币。从上述分析可见,此观点明显不符合。连其专业人士也说:行为人伪造货币的最终企图是将假币冒充为真币使用,即以假货币作用于真货币。所以,真货币才是该罪的犯罪对象,才能体现国家货币制度。

我国刑法对假币在犯罪构成理论中所占的位置规定如下:客观说来,伪造货币就是对目前流通的货币的颜色、式样、防伪标记以及图案、质地、票面等进行伪造,借助影印、复印、扫描、印刷和描绘等途径以假币充当真币的各种行为。此罪之所以能够成立,假币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然而假币却不是犯罪对象,也不能用来体现犯罪客体。本文将其暂定为行为对象,行为对象属于犯罪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客观事物是其行为的直接指向,它主要用来界定行为,使其成为某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特定行为的标志。感官直接感知是行为对象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此才能直接把握,以方便认定犯罪。在确定行为对象时,只要对行为的认定没有影响,就无需一定要找出行为对象,如逃脱罪等,从认定行为的角度上讲,也可以说不存在行为对象。此外,作用于假币的这个“行为”是一种中性行为,没有经过主客观地综合评价所以还不能称得上犯罪行为。只有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对其是否犯罪进行最终认定。而此罪的犯罪对象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作用的对象,这种“行为”是经过了主观客观评价的行为。两者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客观方面行为的对象,后者属于犯罪对象。

三、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的区别联系

1.性质不同

犯罪对象主要是对经过主客观综合评价的犯罪行为进行说明的,对犯罪行为是否侵害到刑法保护下的客体做更深一步地认识,即犯罪对象是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能夠对社会关系进行具体体现的事物。需注意的是,此处的犯罪行为除了包括客观行为,还包括受综合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从行为对象的角度来看,它只是犯罪行为认识中的一个时期,要想对犯罪行为做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充分了解行为对象,全面掌握犯罪的各个方面,行为对象仅仅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下的事物,主要用来对某些行为客观上与刑法规定是否保持一致进行界定。因此,犯罪对象主要是对犯罪行为做进一步阐释,而行为对象主要负责犯罪的客观方面和刑法规定是否相符的辨别工作。

2.存在范围不同

综上分析,任何犯罪都存在有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犯罪对象是构成犯罪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对于任何犯罪是否都存在行为对象就莫衷一是了。本文对此的态度是否定的,以脱逃罪为例,从客观看,脱逃行为作用的对象的确难以找出,导致理论界大都认为逃脱罪。另外,也有人将高墙电网当成该罪的犯罪对象,但若是发生在押解车上逃跑又该如何对犯罪对象做解释。而且,在犯罪客体被侵犯时,这些犯罪行为都没有变化。任何犯罪的犯罪客体都会有相应的客观表现,逃脱罪也是一样。其监管秩序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需保持既定状态,一旦有所违背,就被认为构成犯罪。

3.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性

行为对象只是犯罪行为指向的具体人具体物,犯罪对象则是经过主观评价之后才认识的,是体现犯罪客体的具体事物。二者的范围略有差异,对不同的犯罪,其体现也不同。但也有二者的情况不一之时,如伪造货币罪,从客观看,假币是其行为的直接指向,若能更好地把握该犯罪行为,可得知实际上是真币受到了侵害。由此可知,行为对象和犯罪对象的范围虽不完全一致,但也会重合的。

四、结语

综上论述,在犯罪的构成中,犯罪对象和行为对象两个概念应该同时存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有时候会重合,但是由于功能各异,两者在性质、范围以及作用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所以不能将两者其混淆,更不得互相替代。

参考文献:

[1]韩成军.行为对象理论述评及其实践意义.《学术界》,2012年6期

9.用户搜索行为分析的重点对象 篇九

用户搜索行为分析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常见的分析对象有以下几种。

1、查询词分布情况统计

我们必须了解用户在查找某一信息时,使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或关键词组合,这些关键词

和关键词组合有什么特点,核心关键词和长尾关键词的分布情况等。

2、翻页情况统计

翻页情况统计即分析用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考虑翻页以及翻页人数的比例。以及分布在

不同页面的点击情况。

3、搜索结果文字描述对点击的影响

主要探讨搜索结果(包括标题,描述,网址,补充材料,快照等)的的文字描述,文字

长短和文案写作水平,对于用户点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4、搜索结果不同位置的点击分布

一般而言,排名越靠后,点击量越少,但具体到某个位置和某个页面的点击变化增减情

况,所占比例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于PPC 竞价计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用户对于不同搜索引擎的习惯

主要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教育、学历或收入状况的用户在选择搜索引擎上的不同,什么

样的情况下用户会转而使用另一搜索引擎等。

10.增员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十

文章发布者:菜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收藏本文

由于增员工作十分频繁,而且增员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员者所面临的境况也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一个准增员对象也往往面对多个增员人的争抢,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按部就班地做雷同的增员动作,抑或是仅仅增强增员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增员的赢家还须具备自己所特有的增员利器。然而,任何增员手段和技能的施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要做好准增员对象的现状和心理分析,尔后,对症下药,从容应对。本文就准增员对象在被增员时常见的心理状况作一个简略分析,同时给伙伴们提供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准增员对象犹豫不决

准增员对象犹豫不决是最常见的,产生犹豫不决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对保险行业还不够了解,心中没底,害怕一旦保险没做好,把原来的“工作”也丢掉了,与其西瓜捡不到,还不如守着芝麻。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要分析造成其犹豫不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例如:

准增员对象原来家庭经济负担很重,他本人的收入刚好维持生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他将面临“揭不开锅”的风险,他不太敢于冒这个风险,但又对保险营销存在很大好奇心,也很想试一试。

对于上述情况,首先,我们要向他详细讲述保险营销的美好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让他心中有希望,还要鼓励他树立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也可以给他讲一讲自己或者他人进入保险营销之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急于催他放弃原来的工作,“义无返故”地加盟,可以一边帮他鼓起加盟的信心和勇气,一边帮他做好加盟前的准备,主要是投保准客户的准备,让他提前看到希望,也就是把新人入司后要做的事情拿到入司前来做。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很有效,待时机一旦成熟,就立刻帮他办理入司手续。

增员成功后,要趁热打铁,陪访、辅导训练、巩固信心等一系列动作都要跟上,不可松懈。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使他尽快融入营销大家庭的工作,如多安排他发言、参与集体活动、有了业绩鼓励他上台分享等等。准增员对象害怕求人

准增员对象原来生性内敛,不事张扬,或者原来从事的是很少与外界打交道的工作,养成了一种万事不求人的处事风格。他虽然觉得保险不错,做保险营销也挺好,但是总以为这种工作是在求人,人家买了保险是在帮自己,而自己又欠了人家的,实质上,他是从保险营销的形式上来肤浅地看待这项工作。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最关键的是要做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的灌输,可以给他讲解保险的形成和发展史,可以给他讲保险理赔的案例,也可以通过光碟、报刊杂志、公司保险宣传小册子等向他宣导保险的意义和功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他深入了解保险的真蒂,让他认识到保险是人人需要的,做保险不是在求人,而是在帮人,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可以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

与此同时,做保险营销可以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拜访任何人,保险营销员与任何一位客户都不存在不对等的上下级关系,不管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同样需要保险,因此,我们做保险营销也不存在求人的问题。准增员对象担心找不到业务

当准增员对象已经了解到做保险要靠自己揽业务挣钱以后,就立刻会感觉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对于原在传统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原来在传统行业,尽管收入不算高,但总还是有保证的,工资月月发,到时候就发到手,可是做保险,收入虽然可观,但那却是没有把握的事,要根据每个月的业绩领取收入。

对于存在这种心理的准增员对象也可以采取类似于以上的措施,但更要紧的还是要帮他分析业务市场,他主要是对销售流程、保险营销不懂才产生的这种畏惧心理。

具体讲,要使他了解,保险是人人都需要的,包括他本人、他身边的所有人,只是这需要是潜在的、隐性的、不显山露水的,做保险营销就是要通过一定的销售流程和技能发现这种需要,销售这种需要。这种销售的流程和技能不是凭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学得会、运用得了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辅导和训练,还要通过主管的陪访和具体指导等过程。当然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逐步掌握,因此,需要加入进来,慢慢就熟悉了。

还可以就他本人所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作一个具体的保险需求和购买潜力的分析,当然可以告诉他,做保险营销是需要找准客户的,对于准客户的判断和筛选也是有很大学问的,这些都是可以在加入以后慢慢学到的,因此,他还是要先加入进来。

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他知道保险营销的市场无限大,客户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只要有决心,再加上勤奋和用心,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营销员,也可以通过保险营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现代社会管理对象特点分析 篇十一

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已降到50%以下,城镇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分别达到了国际标准的“小康”和“富裕”行列。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如油、肉、电器、服装、汽车)占有量不断上升;人均寿命和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被管理者的追求就会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又云“饱暖思淫欲”。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既有可能产生智力投资、追求高雅、注意修养和自尊自强;也有可能产生空虚无聊、挥霍无度、寻欢作乐、丧失理想、丧失人格等等。作为管理者,要顺应被管理者的需求发展,适时引导;满足温饱之后,就向小康发展,继而向健康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发展。

文化程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受到的教育比较单纯,阶级性和阶级感情是评判人的主要标准。人们办事情、想问题往往从朴素的感情出发,多少带有盲从的意味。近些年来,随着国力增强和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种信息、知识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增强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工作和生活,不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平庸与愚昧,也不再把管理者看成是普渡众生的“救世主”,而是用智慧的心灵、自信的精神、乐观的态度、旷达的胸怀去面对现实中一个又一个酸甜苦辣的问题。这就迫使管理者要“水涨船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在管理方法上掌握规律、讲究艺术。

自主意识、竞争精神日益增强

传统的中国教育总是把人训练得“合群”,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想法,也尽量加以隐藏或压抑,有时甚至自欺或欺人,慢慢养成了人们“恪守中庸”、“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人们的竞争精神受到压抑。“枪打出头鸟”成了绝大多数安于现状的人的口头禅。改革开放后,社会体制和人们思想有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于单位和领导的安排,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

面对管理对象这种竞争精神的增强,管理者应给予肯定与鼓励。“物竞天择”是自然界的规律。任何一个单位和组织都必需有合理的竞争氛围,它不仅仅能提高效率,更是使组织保持活力和不断进步的源动力。现代管理者不要害怕下属争强好胜、标新立异,恰恰相反,需要的是给予鼓励,即提供竞争机会,鼓励主动奋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

民主思想、公平心理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产品逐渐丰富,而在社会生活和物质分配中却又出现了种种不公。因此,随着人们的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要求公平的心理也越来越迫切。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一些人用非正当手段成为暴发户,拉大了贫富的差距;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腐败高发现象始终不能有效遏止。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心中的怨愤。愈是如此,人们便愈是渴求公平。

在此情况下,管理者一是要满足人们合理的需要,关心被管理者个人的物质利益。二是创造社会生活中机会均等的环境,尽量避免分配上的不公平现象。三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金钱观念,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情。四是用制度保护人们的正当权益,打击腐败和不法行为。

完美追求日趋强烈

追求完美是一种趋于完善、趋于美好的心理趋向,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本能的反映。人们总是希望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以这种无形的心理尺度,去检验我们生活的质量:事业是否成功?学业是否优秀?朋友是否真诚?家庭是否和睦?爱情是否幸福?身体是否健全……。然而,现实生活中又往往不尽如人意,人们心理追求完美的趋向是绝对的,而与之对应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完美程度总是相对的。与人们美好的愿望相比,现实生活形成了诸多遗憾和缺欠。

面对失败,面对不太完美的现实,常常有两种态度:愈挫愈勇或一蹶不振。前者值得颂扬,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做好后者的工作可能更有意义。面对应得未得、得而复失、人际冲突、事业受挫、财产损失、子女离家、青春逝去、健康受损等等,如何从不完美中寻求完美,如何变不完美为完美,甚至于如何接受完美与不完美同在的现实,这一切,需要管理者付出教育、引导、协调的心血。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上分析的现代社会被管理者的特点,也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变化而产生的,它也必定会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新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特点。现代社会管理者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据此施以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站在社会发展洪流的前端,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打造高效凝聚团队的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春天来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