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

2024-09-21

环境管理体系(共8篇)

1.环境管理体系 篇一

2011年06月EMS审核知识试题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针对GB/T24001-2004 4.4.7条款常见的审核证据有哪些?

『说明』关于GB/T24001-2004标准条款的审核证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审核员培训教材对各个条款的讲解,后面附有审核时需要收集的证据。

答:1)组织充分识别和确定其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的证据

2)组织针对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制订的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其程序内容充分适宜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

3)定期评价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及必要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修订的证据

4)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启用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证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后对程序进行评审以及必要时进行更新的证据

5)可行时,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行定期试验的证据

2、对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时,要得到哪些证据?

『说明』要得到: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针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的证据;进行原因分析的证据;针对原因的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实施纠正措施计划的证据;组织内审员跟踪验证并报告验证结果的证据。

3、某铅酸蓄电池厂审核,在勘察现场时发现,企业污水总排口水流湍急,流量较大,审核员再接下来的审核中,应重点关注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标准中那些条款有关?(2010.6.3)『说明』此类题型,需要关注具体的产品,产品不同,涉及的环境因素、法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铅酸电池的生产流程如下:纯铅--铅粉--和膏--(前面并列有基板的铸造)涂板--生板熟成/放置--化成--水洗--干燥--裁板--研磨--极板隔离板排列--办群焊接--入槽--中间检查--穿壁焊--封盖--端子焊接--气密测试--充氮气——封口——打码——包装。污水中涉及一类污染物质铅。这是问题的关键。另外,针对某个场所的审核思路,写到相关条款时,只需审核相关条款中与此场景相关的部分要求即可,不需要审核条款中的所有要求。简答题,可以写简单一点。『参考答案』

4.3.1要素: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否包括了含铅一类污染物废水的排放?

4.3.2要素:查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清单,是否包括了含铅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 G/ d: b _, } 4.4.6要素:查该项目的三同时资料,了解污水产生排放量,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查是否建立了含铅污水的处理规定等。

4.5.1要素:查废水排放监测测量的管理规定及监测结果,含铅废水是否在车间排放口采样并达标,查废水中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监测结果。还可查4.5.3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或4.3.3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符合要求的证据。

四、阐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城市工业区内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工艺为:

清洗除油→水清洗→磷化→水清洗→涂漆→水清洗→干燥→中涂→烘干→喷面漆→烘干3 U-_9 ~1 v9 u 清洗除油采用NAOH和合成洗涤剂,磷化使用磷酸锌、镍硝酸,涂底漆使用不含铅的水溶性涂料,中漆和面漆含甲苯、二甲苯,烘干采用热空气加热方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吸附处理后由30米高的排气筒排放;产生的废水排入汽车制造厂污水综合处理站处理达标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1)该涂漆车间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2)请给出喷漆废水的主要污染因子,评价污水处理方式的合规性。(3)与该生产过程有关的固体废弃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为什么?

2、举例说明对标准“4.5.2合规性评价”的符合有效性进行审核时,应取得哪些证据?(2009.6.3)参考答案:

先到主控部门了解合规性评价程序的策动是否满足标准4.5.2,抽查最近合规性评价的记录(如评价记录表、评价报告),了解合规性评价依据的环保法规和其他要按是否适当,各部门提交的合规性评价输出信息时对组织 的环境运行情况描述是否充分,例如第古文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污水排放监测报告;

再到相关部门,结合其他条款审核,验证监测记录其守法情况。例如污水处理厂部否保持正常运行的证据,查运行记录、污水监测记录、药品使用记录;到危险化学品仓库看现场管理是否定序、危险废弃物分类处理情况(处理记录、处置相关方案资质等)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6分,共30分)请对以下场景进行分析,写出不符合标准条款的编号及内容,并写出不符合事实。

1、审核时发现某公司内审时开具了不合格,查其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其纠正措施包含对生产工艺控制要求的修改,但查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该生产工艺的控制要求并未修改。4.5.3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2、近似题意:对某企业进行审核时发现,该公司下个月即将投产一条新的加工生产线,查阅环境因素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8年1月份填写的,此后前没有修改和补充,询问车间有关负责人,他说2009年1月份进行的新的生产线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4.3.1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3、某公司2007年第一次审核时,共发现20个问题,其中车间审核3个时,发现15个问题目,办公室审核2小时,没有问题。到2008年第二次审核时,审核安排车间审核2小时,办公室审核3小时。

4.5.5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审核的结果。

4、5月18日在某服装厂审核,审核员注意到锅炉房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便问陪同的推进室主任关于烟气排放的达标情况。主任说,我们每个季度请市环保监测站监测一次,大部分都达标,偶尔有超标的现象。主任说针对黑烟问题,我们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因为除了编写文件,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还没来得及去搞方案调研,准备这次审核结束后就马上去调研。

『说明』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倾向4.5.3,4.3.3。题中,锅炉房的烟囱,监测结果又出现超标的情况,应该改进。改进的方式,可以采取纠正措施,也可以针对不达标的情况,制定管理方案,确保达标排放。此题意图应该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问题,所以建议判4.3.3。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3.3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在锅炉房审核发现,锅炉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监测结果显示超标的现象。企业针对黑烟问题,年初计划6月之前改造旧的除尘设备,但没有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

5、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审核员询问负责消防的安全员,如果办公楼着火怎么办,安全员回答说逃生。

『说明』有两种说法,4.4.2和4.4.7。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意吧。审核员问的话,可以表明正在审核的是关于火灾如何应急,属于4.4.7的范畴。安全员作为负责消防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应急方法(只是逃生),所以建议判断在4.4.7。不一定要题中清楚表明没有建立应急程序才判4.4.7啊。

『参考答案』

不符合标准4.4.7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在某公司一车间审核时,针对办公楼着火的应急与响应,负责消防的安全员,除了逃生没有其他应急和响应措施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

目 录

1、范围 Scope--------------4

2、引用标准 Normative references------------------------4

3、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4

3.1 审核员 auditor-----4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5 3.3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5 3.4 文件 document---5 3.5 环境 environment-5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5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5

3.8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5 3.9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0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6 3.11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2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6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6 3.14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6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6 3.16 组织 organization-6 3.17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7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7 3.19 程序 procedure-----------------------------7 3.20 记录 record---7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7 4.1 总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7 4.2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7 4.3 规划(策划)Planning-----------------------------8 4.3.1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s---------8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leg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8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Objectives, targets and programmes---------------------8 4.4 实施与运行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9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Resources, roles, responsibilities-------------------9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awareness---------------------9 ` 4.4.3 信息交流 Communication--------------------9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ocumentation--------10 4.4.5 文件控制 Control of documents-----------10 4.4.6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10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11 4.5 检查 Checking----11 4.5.1监测和测量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11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11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Nonconformity, 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11

4.5.4 记录控制Control of records--------------12 4.5.5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12 4.6管理评审 Management review-----------------12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其他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那些能为组织所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用以下方式向外界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鉴定及自我声明,或

2)为组织具有利害的一方,如消费者,寻求符合性的确认 3)由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符合性寻求确认;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及其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

2.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本条款的使用是为了与原ISO14001:1996版本一致。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ISO9000:2000,3.9.9] 3.2持续改进

连续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而采取的行动。3.4 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

注:媒体可以以纸张、磁性材料、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本,或他们的组合.[ISO9000:2000, 3.7.2] 3.5 环境 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具有重大的环境影响。3.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

整个管理体系中用于建立、实施其环境方针和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一个管理体系是一组内在相关的要素,用于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注2: 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

组织规定的,与环境方针一致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绩效

可测量的、组织管理其环境因素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结果应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其他环境表现要求的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明的组织对其环境绩效的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提供了组织的行为框架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的框架。3.12 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

系统化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以获得审核证据,客观评估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小型组织,独立性应表现出被审核活动与职责间的独立性。3.15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 3.6.2] 3.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7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

为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释放或排放,而独立或综合采用的各种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和能源,以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除或消减,过程更改,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物质的替代、再用、再回收、再循环、再生及处理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3.19 程序

为进行某一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ISO9000:2000 3.4.5] 注:程序可以也可以不形成文件。3.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3.7.6] 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并形成文件。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针对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适用其环境因素的有关法律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c)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及以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人员; f)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考虑那些计划中的,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活动与产和服务.b)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如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

组织应确保这些重要因素在建立、实施、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和获取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b)明确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这些法律与其他要求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考虑.4.3.3 目标和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相关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目标与指标在可行时应予以量化,并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包括对污染预防,符合适用组织的法律与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用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包括: a)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包括改进的建议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组织应确保其工作中可能带来组织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影响的人员,包括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具备能力。能力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组织应保存有关记录。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组织应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使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中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沟通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是需要外部沟通,组织应建立、实施与外部沟通的方法。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

c)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参考的相关文件; d)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由组织决定的为确保重大环境因素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过程所必须的文件,包括记录。4.4.5 文件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应得到控制。记录是文件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件,应按4.5.4中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使: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 g)防止失效文件的误用,出于任何保存的目的而留存的文件应适当标识。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并策划与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包括合同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确定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组织将如何响应这些事故和紧急情况。

组织应对实际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进行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负面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估,必要时修订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测试上述程序。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应包括文件化相关的监测信息,包括环境绩效、适宜的运行和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组织应确保使用得到校准或验证的监测和测量设备,设备应得到维护,并保存有关记录。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

4.5.2.1 为符合其遵守法规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定期评价期对适用法律法规符合性程序;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定期评估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组织可以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以下要求:

a)识别,纠正不符合,并减少其环境影响;

b)调查不符合,确定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 c)评价需采取的措施以预防不符合,实施相关措施防止偶然发生; d)记录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来证明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符合性,及其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保护、恢复、保留与处置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持应立足于所涉及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审核程序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并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确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选择审核员及实施审核过程应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修订的需要,包括方针、目标与指标。应保存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的结果,对法规及其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的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情况,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 f)前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发展; h)改进的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因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修订后做出决定和措施,并与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2.环境管理体系 篇二

近年来, 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 企业的环境责任感备受关注。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基于环境的发展模式, 成为各国企业发展所遵循的理想模式。绿色发展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开展经营活动、拟定投资计划和进行业绩评价等各个环节均要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注重节约和环保,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在绿色发展模式下, 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这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违反环保法规的可能性, 将所生产的环保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效加以区别, 也有助于企业按照环境标准做出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 并大幅降低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成本, 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在企业建立、运行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 会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会计在环境管理的决策、计划、控制、评价和信息传递等环节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企业实际运营中, 真正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很少, 原因是一些企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会计系统与环境议题存在冲突, 会计变革势在必行。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日益关注, 企业越来越需要运用环境会计手段来控制环境成本、计量环境影响、提供决策信息、开展绩效评价和进行环境信息沟通等。因此,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破解目前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瓶颈, 使环境会计真正为企业所用并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会计缺失的主要原因

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遍的应用, 许多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 在其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 除了报告环保投资、排污等数据外, 很少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工具, 缺乏系统核算和报告, 并且所反映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不全面, 缺少对环境负债、环境罚款以及环保收益的货币信息。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缺乏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动力

目前, 我国对于企业是否运用环境管理会计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 也没有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会计制度作为指导。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巨额的环境罚款, 暴露出我国的环保法规惩罚力度偏弱, 同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所支付的成本以及后续的环境投资相比, 环境违规成本太低, 企业感受不到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外在压力。

2.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必须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并将其对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量化指标处理, 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环境方针, 降低企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缺少对现有环境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系统性分析, 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指标, 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

3.缺乏环境管理会计人才

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 要求环境管理会计人员具备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环境管理和环境经济学等多领域的知识, 并将其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为企业更好、更有效地提供环境管理会计服务。但是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从而制约了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三、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有助于企业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

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 能够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单一的弊端, 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进行单独确认与计量, 量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使企业更清楚地了解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促使企业削减成本, 提高业绩, 以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 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可以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而使企业更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价, 有利于提高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2.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能够帮助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以及资源存量的分布, 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 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 分析原因, 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帮助企业规避环境风险,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3.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更加严格, 企业环境成本与风险日益增大。许多国家都提倡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 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 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基于此, 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措施, 努力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环境管理导向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

环境会计包括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境财务会计, 而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并且对于环境会计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缺乏系统研究, 对它们之间的协调性研究也很少。但是, 这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目标, 即服务于企业的环境管理, 因此建立基于环境管理导向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图1所示: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遵循环境法规、协调财务与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沟通。环境管理会计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环境信息, 环境财务会计面向企业外部提供相关环境信息, 其最终工作成果是环境会计报告。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不是对立的,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内部环境审计以相对独立的地位, 运用观察、访谈、复核和测试等手段, 对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与评价, 以获取客观证据, 最终得出审计报告。在环境管理体系框架下,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者的共同目标。

五、结语

在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应该自觉履行环境责任,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体系中, 充分发挥会计的重要作用, 不断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披露已初见成效, 无论从参与披露的企业数量, 还是从披露的内容来看, 都有向好的趋势, 但是在环境绩效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披露方面尚待改进。因此, 企业应建立基于环境管理导向下的环境会计体系, 正确认识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之间的关系, 大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树立良好绿色形象, 以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颉茂华, 王珉, 刘向伟.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10 (1) .

[2]干胜道, 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 2004 (10) .

[3]胡谷乔.议环境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 2004 (4) .

[4]田志莹.推进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建议[J].科技咨询, 2007 (3) .

3.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践 篇三

摘 要: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化企业通用的一项管理体系,该体系在我国石化企业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体系的审核及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雷文琪.HSE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243.

[2]孙联昌,艾志刚,余志.HSE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04:49-52.

4.环境管理体系 篇四

1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2 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控制

2.1 识别重要环境因素

粘胶纤维生产过程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有:1)酸性废水、中性废水、碱性废水的排放;2)CS2、H2S 废气的排放;3)危险固体废弃物的排放;4)噪声的排放;5)锅炉烟尘和SO2的排放;6) 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

2.2 废水

2.2.1 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a) 酸性废水:纺丝工段包括二浴溢流排放水、纺丝机洗涤水等。酸站中有洗涤过滤器排水、蒸发器、结晶器、贮酸槽等的酸液及洗涤水。后处理工段排出的酸洗废水,酸性废水中含有H2SO4、Na2SO4、ZnSO4、H2S、CS2、硫磺及其他硫化物、油剂及表面活性剂等。主要污染物是硫酸、硫酸锌;

b) 碱性废水:原液工段的碱回收、废碱液、滤布、以及机械或地面的冲洗水。纺丝工段的滤布洗涤水、纺丝机洗滤器及喷丝头水、纺丝机换滤器和喷丝头时带出的粘胶落入的水。后处理工段的上油废液、脱硫废碱液及其洗涤水。碱性废水中含有烧碱、纤维素、硫化物及各种变性剂等,且COD 值较高。主要污染物是氢氧化钠和粘胶。

c) 中性废水:酸站: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排出水;后处理工段:上油废水。

2.2.2 废水排放要求和一般处理措施

废水主要排放指标应满足《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的适用要求, 主要的监测项目包括:PH、SS、COD、BOD、NH3-N 和色度。对于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还应满足有关的总量控制要求。

目前,国内粘胶行业废水处理技术较成熟,在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经混合中和、曝气吹脱硫化物、加石灰乳除锌和沉淀澄清等一级物化处理后,出水中的S2-、Zn2+ 和COD 等不易达标。在一级物化处理的基础上再加活性污泥二级生化处理工艺,使得废水中BOD5、COD 等得以进一步去除,正常运行时出水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但可能存在偷排现象。随着国家节能降耗、废水排放总量控制等相关环保政策的落实,中水回用技术也已应用到废水处理过程中。

2.3 废气

2.3.1 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粘胶纤维生产的每一个工艺过程,几乎都有废气产生,主要是硫化氢、二硫化碳、还有少量二氧化硫等。例如:磺化工序加入二硫化碳,在磺化机、拉伸机、纺丝机中大部分变为CS2和H2S 气体逸出,其中一部分溶解在酸浴中带走,一部分生成硫化锌及硫化物等沉淀,还有一部分遗留在丝条上,导致在后处理过程中有一些废气逸出。粘胶生产过程产生的主要废气为:CS2、H2S 气体。

2.3.2 废气排放要求及一般处理方法

废气排放指标主要执行标准:a)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e) 地方制定的废气排放标准等。

废气治理方法主要有:1. 蒸汽冷凝回收法。通过冷凝回收装置回收CS2,CS2 冷凝回收率一般在45% 左右,国内最佳回收率可达50%。2. 酸浴脱气燃烧法。粘胶纺丝酸浴经真空脱气解析出来的.H2S、CS2 可直接燃烧成SO2, 再用NaOH 吸收,生成Na2SO3,此法可将二硫化碳总投放量的15% 转化为亚硫酸钠。3. 活性炭吸附法。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通过解析回收二硫化碳。4. 栲胶氧化还原法。将碱液作为吸收硫化氢的介子,栲胶液(钒化合物)作为催化剂,被吸收的硫化氢通过催化氧化反应转化为单体硫。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复旦大学研制的“低温等离子技术”;北京大学研制的DDS 脱硫技术回收硫磺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一般将上述两种以上方法结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4 危险固体废弃物

2.4.1 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

粘胶纤维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丝、污泥和废渣。废丝主要有3 种形态:酸性废丝主要来源于纺丝工段、短纤切断工段;中性湿废丝主要来源于后处理工段;干丝主要来源于纺丝加工各工段和检验室等。污泥主要来源于废水处理厂(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等)和各车间内外下水道。废渣主要以生产CS2 的硫渣和锅炉房的灰渣为主。

2.4.2 处理方法选择

废丝可以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泥和灰渣可以作为原料制造建筑材料,污泥的处理也可以用焚烧的方法回收锌。污泥和灰渣如作为制造建筑材料的原料,应有经检测符合使用要求的检测报告。同时可以委托其他有资质能力的地方进行处理和处置。

3 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

3.1 应急情况

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主要有:危险化学品的泄漏、C2S 等危险化学品的火灾/ 爆炸、锅炉的爆炸、环保设施故障导致的意外排放等。

3.2 应急控制措施

企业应根据危险场所、设施设备及周围的情况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建立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应急预案或计划,内容宜包括:组织和职责、关键人员、设施设备、物资、救援机构、联络、控制事态的措施、避免或降低环境损害的措施、恢复性措施等。应急程序/ 预案/ 计划应尽可能予以试验或演练,并及时修订。

应急响应所需设施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栓、防火沙、围堰等,应定期检查、维护,保证使用效果。危化品储槽(罐)区的防护围堰及“事故状态下清净下水”的引流和储池设施。锅炉房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制度,按期接受年检,日常建立各项记录。

5.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总结报告 篇五

2012年06月30日—7月02日,北京联合智业对我司环境管理体系运作一年之后进行了为时两天的监督审核;验证组织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依据是GB/T24001—2004idt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环境体系各层次文件,审核涉及的部门有管理层、铸造质量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技术部、总调度、铸造事业部、加工事业部、加工质量部、财务部及办公区域、食堂、库房的巡视,审核结果为:推荐保持认证注册资格。

这次审核结果是通过审核了,审核老师也对我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但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各相关部门对手册和标准的理解不够需加强学习

二、环境内审员的能力需要加强

三、文件管理需要加强,例如:环评报告的验收查不到,由于人员流动没有交接仔细产生

四、管理评审报告的输入材料的欠缺如:绩效方面、五、法律法规有过期的现象,需要责任部门及时更新国家、地方、行业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部分组织调整有变动,职责和接口要分清(建议组织架构要细化到个人)

七、工业园内缺少车辆进厂不能鸣笛、限速等标识

八、员工的三级教育要跟上

九、老设备和新设备资料要建档(如图纸和线路图、说明书等)

十、各项检查的内容要多一点关于环境的内容

十一、管理评审要根据每年的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十二、此次审核开立书面轻微不符合两项如下:

1)管理方案时,发现车间正在对浇注机和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对浇注机改造其目是:为减少废渣的排放,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减少烟尘的排放和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再生砂设备进行改造其目:是为了砂子的重复循环使用,节约能源,达到铸造废砂零排放的目的。但提供不出制定的管理方案的证据。不符合标准中4.3.3条款关于“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的要求。

2)车间垃圾分类不够细致,有个别垃圾混装如:公司将油棉纱等危险固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查看车间外部固废分类箱3个,标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实际并没有进行分类,不符合GB/T24001-2004标准4.4.6条关于“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求(书面不符合项之一)。

在这里,也再次强调,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各责任部门应该更加积极面对,发现问题后,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及时有效地给予纠正,对于潜在的问题,及时做出预防措施。至于其他暂时没有发现的问题则要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工作态度,与其他部门一起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继续踏踏实实将工作做好,将记录填写好,将文件资料保存好。在工作中,大家相互间交流心得体会,利用

PDCA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最终达到标准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将我们的工厂建设成为绿色生产的花园式工厂。

6.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图 篇六

普 及教 育

业 教 育

特 殊 工 种 教 育

法 制 法 规 教 育

项目部每月一次检查项 目 部 定 期 检 查

队每周一次检查 工班每日一次检查 班组每工序检查,材料、运渣车每辆检查环保部门日常监督

思想保证

组织保证

检查保证

技术方案、措施保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体系

强化环保意识 增强预防能力

污染和水土保持工作未作到的逐一落实解决工作领导小组

综合办公室

严格制定科学合理按设的方案施工现计和场布局合理采环保用有效措施确要求保运输车辆不实施施工废水不影响水土流失

按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法规规定办事

对特殊工种制定强有力防范措施

队环保、水保领导小组专职环保检查员

班组长 义务检查员

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方案来保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的实现

7.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篇七

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都是近现代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近些年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有一些, 但无论关于环境管理或是环境规划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虽然没有一致的看法, 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实践都证明了他们都是环境保护工作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 并且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紧密相连, 难以分割。本文将从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开始和发展, 讨论二者关系。

2 环境规划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2.1 环境规划的含义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中给出的定义,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的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环境资源是稀缺的,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规划可以理解为调整人类行为的决策安排 (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 , 其目的是保护包括生产功能、承载功能、调节功能、信息功能在内的环境功能, 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人类环境宣言》中的环境规划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世界各国共同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战略, 一致认识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环境规划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 “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需加以规划”, “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 以期提高环境质量”[1]。以上几条都是《人类环境宣言》的内容, 并且根据会议所提出的环境规划原则, 各国开始编制环境规划。

2.3 我国的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过程

1975年5月, 我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关于制定环境保护十年规划和“五五” (1976~1980) 计划》的文件中, 首次在国家层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环境规划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7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和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必须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统筹安排, 病人中组织实施, 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必须做出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解决”。

我国最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在对环境规划问题的不断深入认识将环境规划的责任明确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并且明确了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

2.4 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马晓明认为早期的环境规划萌芽起源于城市规划、生态规划[2]。在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基础上与环境问题碰撞出环境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最开始是试图从社会改革的角度出发解决城市矛盾和危机。

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 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做出的具体规定, 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3 环境管理含义及发展过程

3.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 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对环境的管理”。我认为可以分为宏观的环境管理和狭义的环境管理。宏观的环境管理是管理人类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管理的主题是人类, 管理的客体是各自人类活动。狭义的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水、气、固等具体环境要素的管理。

3.2 最早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人类在与环境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 环境问题基本上被看作一个由工农业发展而带来的污染问题, 解决的办法主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污染, 谈不上环境管理。进入50年代后, 污染逐渐由局部扩展到更大范围, 迫使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工农业生产产生的有害废物进行单项治理。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些国家被迫研究采用综合治理措施, 花费了大量资金。如在发展消烟除尘和污水处理装置的同时, 还广泛开展了工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推行闭路循环工艺, 建立生态村, 改用较清洁的能源, 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和结构等。由于采用了这些限制手段和治理措施, 从而使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当时把治理污染问题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技术问题, 在以污染治理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支配下, 走着“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但是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付出的代价很高。

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机构, 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规, 制定了许多防治污染的规划、条例, 实行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这种方针是从规划入手, 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抓起, 对环境污染, 除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治理以外, 还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等控制污染。尽管这时实际上已在进行环境管理工作, 但并无明确的环境管理概念, 环保机构的工作范围主要是控制污染, 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也有所重视, 但对人类生态大环境还缺乏足够认识。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为此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管理工作的历史转折点, 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一个历程碑。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了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的专题讨论会。这两次会议总结除人类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 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这就使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为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要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机理, 就应对整个人类环境系统实现科学管理。这种环境系统管理的概念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家认识到, 要解决好环境问题, 首先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和规律, 并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整个经济开发过程中, 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始终重视对环境的影响, 不仅考虑经济效果, 也要考虑环境效果, 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

3.3 我国环境管理的过程

在我国, 环境管理的思想也是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80年代, 人们对环境管理的理解, 停留在环境管理的微观层次上。长期以来, 环境管理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污染源作为管理对象, 并没有从人的管理入手, 没有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 使环境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人们对环境管理有了新认识。首先, 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认识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 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环境管理应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干预, 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其次,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设计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和资源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内容广泛而复杂, 与其他的管理工作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成为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环境管理是针对此生环境问题而言的管理活动, 主要解决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

4 结论

4.1 目标相同

不难看出, 环境规划的发展过程有许多被同样认为是作为环境管理的历程, 比如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机构, 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规, 制定了许多防治污染的规划、条例, 实行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 都被许多学者同时归纳为各自的发展过程。这点可以充分说明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目标。这也恰恰证明了两者之间相互关联, 难以割舍的关系。

4.2 管理与规划的差异

从全球环保历史范围来说, 环境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 继而在20世纪70年代因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矛盾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而环境管理是在人类与环境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从学科领域讲, 环境规划属于规划学的分支, 环境管理属于管理学的分支, 在内容和方法学体系上的形成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大多是宏观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具体活动。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中更像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深入将环境管理归纳为一种思想不断完善。具体来说, 从发展过程比较二者我认为环境管理更是一种的战略思想, 环境规划的战略性没那么全面, 更像是一种具体的措施。

并且, 从现代管理的职能来看, 有三职能说, 即规划、组织、控制, 也有五职能说, 指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还有七职能说, 分别是规划、组织、用人、知道、协调、报告、预算。这些解释管理的首要职能均是规划。从环境管理职能也能充分说明,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是环境管理部门的一项职能。

综上所述, 从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来说, 两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 而是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环境规划可以作为环境管理的一个步骤, 环境管理中也不能缺少环境规划。

参考文献

[1]刘琨, 李永峰, 王璐.环境规划与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10.

[2]马晓明.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7.

[3]沈洪艳.环境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1.

[4]吕永龙.现代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何德文.环境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8.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体系探讨 篇八

摘 要: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答理的环境发生了变迁,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并且还受到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的挑战。从传统财务管理困境分析如何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信息;财务管理;制度

1 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困境

1.1 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不强

首先,网络安个问题是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次,传统的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面对庞人的、不断增加的互联网用户,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1.2 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财务管理难以满足电子商务

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从交易磋商、签约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虑拟化。这此变化对财务管理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生成账簿、生成报表,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等。

1.3 对新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不适应性

在网络经济下的各种经济活动大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的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在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仅仅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不能真正打破时空限制。

2 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对策

2.1 预防网络经济的新风险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

险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的范畴,具有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处在一种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阶段。在现实中,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企业产生财务危机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了解各种异常征兆,迅速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防范风险或是减小损失的目的。财务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答理方式,将企业所而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行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作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通过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为企业经营者该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从而使企业把有限的财务资源用于最需要或最能产生经营成果的地方。

2.2 建立、健全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复杂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来自不同方而的安全威胁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技术,需要从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管理层等不同层面加以综合的考虑。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方而的原因,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隐患很多。许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网络答理员,一般采用兼职的管理方式,这使企业的网络管理在安全性方而存在严重的漏洞。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维护、运行、升级等事务性工作繁重而且成本较高,这也使得企业在防范病毒上进退两难。因此,如何搭建安全网络架构,将非法入侵者拒之门外,是所有企业在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3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以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出旅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