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2024-10-22

爱莲说教学的课件(精选10篇)

1.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篇一

从《爱莲说》一文中体会审美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总结了几十年来语文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点。因此,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并进而明白得正确的人一辈子价值取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执教《爱莲说》这一课时,我始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优良古诗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一、重朗读训练,加强对课文的懂得能力

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懂得力都有特别大的关心。有些教师疏忽了这一点,一味追求课文的分析讲解,我感受是不妥的。过去许多人为啥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为啥我们会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这都归功于朗读背诵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的传统教学方法依旧要继承发扬的。

我在执教《爱莲说》这一课时,对《爱莲说》一文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让学习小组委派一名同学朗读,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读错的地点予以更正。二是要求学生放声齐读,查找不正确的缘由,接着师生共同探讨朗读的语调、停顿、语气等。课文第一段介绍状态,当用陈述语调朗读。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显著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字要轻读。以下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行,要读出层次感。课文第二段可分二小层:前一层是3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行,要用极其确信的语气读出;前两句亦轻读,后一句当重读。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评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期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之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之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之意。通过重复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爱莲说》的执教过程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合作的良好适应。请每组同学把课前画好的莲花图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紧接着请同学看图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例如:“莲”美在何处?作者给予莲花哪些品行?这样一方面遵守了中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品、悟,审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师能够在黑板上板书,莲的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体态香气方面:“中通外直”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风采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通过板书设计,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即所托之物:莲花。所言之志:志行高洁。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个儿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一辈子态度,婉转地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

三、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针对这部分训练,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引导学生向人文性方面集合。一是讨论明确。同学们既然差不多明白了陶渊明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个儿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作者为啥在文中还要写菊和牡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用菊花正面烘托。菊:秋季独抗寒霜,作者把它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但这样的人极少。用牡丹反面烘托。牡丹:雍容艳丽,象征富贵,作者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二是课外延伸。同学们明白帝王爱龙凤,一般老百姓爱牡丹和鱼,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爱梅、兰、竹、菊。这时能够用多媒体展现梅、兰、竹、菊的图片,同时配以文字内容如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

屈原《离骚》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傍晚。——宋

林和靖 《山园小梅》

不要人夸好色彩,只留清气满天地。——元

王冕 《墨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 《石灰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

曹雪芹 《红楼梦》

已是陡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

《卜算子

咏梅》 ……

全课结语: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三千多弟子,他们的成就各有千秋,其中孔子最赞美的、德行好的有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因此,我们要学习和继承古人的精良品德,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行,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审美情趣、人文精神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朗读、审美、人文,这三者最重要的是人文。对学生的教育领域是个“宽带”,毋庸置疑。我们对学生教育的时候,要加大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时候,你能够看到一个特别可爱的儿童,在其成长的某个时期猛然变得粗俗无礼,目露凶光,你就明白了,教育的温暖阳光没有穿透他。因此,假如不对他进行多方面的教育,特别可能社会将失掉一个有益的人,也特别可能监狱将多一个没有自由的人。君不见,那些社会上的贪官污吏金钞票观上的堕落,那些反社会的邪教之流,那些相声界个别演员的流氓语言,这些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误。即使一些人今后依靠知识成为社会的“能人”,殊不知一些相当有“社会交往能力”的人,一些相当有“能力”的人不正是走邪道而成为高智商犯法者的吗?

所以,教育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身心大脑更加健康的人。教,教授知识;育,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教育。一些家长只重视高分,而疏忽小孩人文精神的培养,那是不全面的。假如仅仅是传授各类知识,教育对人、对全部社会的作用和贡献就没有那样伟大了。一个中学时期,它对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阻碍,往往不在于“灌输”了多少书本知识,而在于对人的智力开发、道德的养成、自信的建立、自我设计的定位……

中学所学的许多科技知识,以后会随着时间丢失,然而中学时期所培养起来的一些重要的 2 人一辈子品行和求知品行,却会陪伴着他们走完一生。中国科学院许多院士在他们的自述中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他们在中学所受的教育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对他们的一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心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他们一生的。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至关重要,语文和各科教师要引起重视。要不断地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交流,认真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定会绽放出更加壮丽的花朵。

2.《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二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1.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 言志

(莲)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爱莲说优质课课件 篇三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 淤泥(ū ní) 濯清涟(zhuó qīnɡ lián)

妖(ā) 蔓(àn) 枝(zhī) 益(ì)

4.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篇四

刘永军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题。

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 “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主题是什么?

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方法:

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背诵。

5.《爱莲说》教学教案 篇五

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

5、1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学生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熟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

(1)落实重点字词,结合具体语境灵活理解。

(2)把握句式特点: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理解翻译能力。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对语段中重要的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3)领会语句大意:根据上下文衔接,理解句意,根据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体验理解句意,根据事件的发展理解句意,结合现代用语习惯理解句意。

2、自读课文,同桌为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探讨疑难之处。还是不会的勾画出来。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重点字、词、句。

4、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甚蕃 :多

2、不染:沾染

3、濯清涟:濯:洗涤,清涟:清水

4、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5、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6、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8、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

9、独爱莲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凊,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的去玩弄啊。

(指名学生做题,并在课本中标注出来。然后整理翻译、词语解释在笔记本上)

再读课文,分析莲的品质。

1、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

描写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

 

( 中……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美名远扬)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五)、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6.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篇六

《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有很大相同之处,他们都在宣扬君子文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注释儒家文化的意义、生存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不论是在政治实践,还是在地方教化、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并实践着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使得这些道德价值观融化到一切文化形式之中,他们始终把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命作为天职。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家学的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胸怀大志。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久蓄“报国松筠心”的他很快成了“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官之路。《陋室铭》就是刘禹锡贬官朗州遭受势利小人多般刁难之下写下的一篇愤然之作,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立于陋室前,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文章开头,他就运用类比立论,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向那些势利小人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和情操,告诉他们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在文章最后突然连举三位古贤人进一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例证,其实也是自比古贤人,自比君子,作者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时省去了“君子居之”四字,该句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刘禹锡所推崇的这些古贤人,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志节高尚,他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那么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又是具有怎样道德情操的人呢?他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君子呢?先来了解“南阳诸葛庐”,诸葛亮人称卧龙,有匡世救民之志,定国安邦之才。曾一度隐居南阳,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十年磨一剑,终于等来了明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足见刘禹锡认为君子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固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德;接着来了解“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扬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扬雄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同流合污,而是埋头著书。足见他认为君子还应该像扬雄那样具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美德;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心中的“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学生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大同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辉,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就是那大仁、大智、大勇之君子。足见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还应该像孔子那样具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理想人格。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殊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他愿自己的生命就像那池中圣洁的莲花。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诚如黄庭坚所说的那样,周敦颐有着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但是造福一方百姓,美名远播。为官期间还一边著书立说,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功盖孔孟之间,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正是他心志纯洁、洁身自好、胸怀磊落所散发出的精神芬芳,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他渴望自己成为像莲一样的君子。这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明证,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然后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真可谓一唱三叹,感慨真正隐逸的高士少,感慨贪慕富贵的俗人多,更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的品格的人实在太少,同时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俗之人。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一直是清醒的追求者,让生命走向真善美,成为一首吟诵不完的最美的诗,是他们超越俗世、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

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面对现实的重重矛盾,儒家文化能使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孔孟的生存哲学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是他们能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始终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并济、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的精神原动力。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们就能够触摸到他们高尚的灵魂。

虽然刘禹锡命运多舛,被一贬再贬,被迫三次搬迁,但他仍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几乎完全成了朝廷的弃儿,漫漫的贬官之路,情何以堪?但是他悔也不改其志,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颇有翩翩君子之风,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爱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让他能独享这份远离喧嚣的幽静清雅;他爱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陋室,让他享受这份来自鸿儒的儒雅;他爱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陋室,让他享受这份超然物外的清心寡欲;他爱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让他享受这份没有繁弦急管、没有俗务缠身、不受羁绊的闲适和宁静。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他为陋室中清幽闲适、高雅脱俗的生活而满足,为自己能够像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感到自豪。《陋室铭》表现了陋室主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贤者刘禹锡在这间小小的斗室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朋友,精神的家园。而贤者周敦颐在“一花一世界”里也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净土,诗意的栖息地。他写了三种花,实际是写三种人,一种是隐逸之人,一种是追求荣华富贵之人,一种是人中君子。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花中君子”。他爱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爱她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爱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花,爱她刚正不阿、特立独行的品质;他爱这“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爱她不事张扬、正直孤傲的品质。“爱莲池”的主人借圣洁的莲花表达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向往,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俗生活的鄙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他们追求自我心志高洁的宣言,是他们超越现实、精神境界获得升华的明证。沧海桑田,逝者如斯,先贤智者早已化作历史的尘烟,然而《陋室铭》《爱莲说》却光照千古,流芳万代。

因此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应牢牢把握两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似之处,从解读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君子人格,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7.《爱莲说》教学反思 篇七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8.《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八

1、认知目标

⑴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⑵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情目标

能够努力将君子的高洁品质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3、创新目标

⑴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⑶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 设计思路

以探究为主线,以诵读为手段,辅之以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完成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赏画评花,设境启疑

1、展示几幅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中花的姿容后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最喜爱的花并说明喜爱原因。

2、师启发质疑。⑴导入课题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 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荷花、牡丹、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⑵解题质疑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说”是古代议论文中的一种,可以直接阐述道理,也可以借助写人、叙事、咏物来议论。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要进行讨论。

二、涵咏诵读,整体感知

 教师导学:

《爱莲说》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对于这样出色的文章,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了。同学们仔细听读,认真品味。(老师范读,配乐《出水莲》)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那么接下来就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教师导学:

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能感受到一点文章美了,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理解,我们先来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字典翻译课文)

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 误,我们可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帮他指正。

三、品析揣摩,欣赏文美

 教师导学:

同学们,周敦颐在众多花中偏爱莲花,必定有其充分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就好好的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找到这些理由,看看是否能让我们信服。

1、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2、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它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它的精神和品质。那么莲花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研究,促成发现

 教师导学: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得知周敦颐一直在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这几个事例。(屏幕展示)

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上就有牡丹、菊花、荷花等图案。例二: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对牡丹的赞美。 教师导学:

看了这两个例子同学们是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菊花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而周敦颐又极不喜欢这两种花,那为什么人们要将它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周围?又为什么要在歌中赞美牡丹呢?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花本来是没有任何人的品质和感情的,它之所以有了许许多多的象征意义,都是人们赋予它的。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以及感情的不同,赋予花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种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象征。周敦颐赋予了荷花高洁的品格,同学们能从哪些方面赋予荷花不同的象征意义呢?)

教师提示:(象征吉祥,佛教的八宝吉祥,就以莲花为首。以莲花和鱼剪纸贴图成画,谓之“连年有余”。)(天真纯洁的少女)(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4、所以,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有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操?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板书: 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5、我们还学过哪些也运用了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学生讨论)

6、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九百多年前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了他那独特的情怀,希望大家能够像周敦颐那样,努力成为一个像莲花样的君子。下面让我们满怀激情的去背诵这篇课文,没背会的同学可以偷偷参考一下课本。(师生同背课文)

五、总结

《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许多人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爱莲说》教学设计

授课人:汪单 位:何湾中心初中时 间: 卫 东

9.爱莲说教学的课件 篇九

舞蹈主题

中国古典舞蹈作品《爱莲说》是由赵小刚编导,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诗人周敦颐创作的散文《爱莲说》,作者通过散文表达了对莲花的情有独钟,作者认为莲花在所有花中是最具高尚情操的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内心通达外形刚直,莲花的香气是清新、淡雅。舞蹈编者完全领会了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感情,才能将莲花化作美的化身,舞者通过优美的动作向人们传达一种心灵美,歌颂莲花高贵的品格,利用灵动的动作勾勒出莲花纯洁美好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和编者对莲花地喜爱。

舞蹈动作

不得不说作者周敦颐的《爱莲说》给了编者很好的创作灵感,诗中对于莲花的描写近乎前所未有,将莲花在泥垢中被绿叶衬托得圆润、饱满、洁身自爱的内在精神。舞蹈动作以圆为主要要素,从始至终都是围绕圆的轨迹在表达,无论是舞蹈动作上的拧、倾还是舞蹈旋律上的起承转合,都充分体现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方式,将圆的各种姿势充分的融入在舞蹈动作中,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舞蹈中对圆的诠释是依据莲花外部造型而来,其间变化充分表现莲花在淤泥中不屈不挠、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舞蹈编者在动作上的艺术表现力还体现在其打破传统古典舞程式化的固定套路动作,从文学作品主题出发,利用舞者优美的身姿展示莲花的美好与高洁,将莲花内在精神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舞者利用前胸后仰的方式形成一个圆曲形莲花形态,再通过身体局部动作的变化将莲花动态和静态的各种美感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更具艺术感染力,既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地享受,又可以引导观众一起思考各种姿态下莲花的内涵和精神。《爱莲说》舞蹈全程围绕展现莲花优美外部形态和高雅的内部精神,动作时而缓慢时而迅速,时而刚直时而圆润。时而伏地静卧时而欢呼雀跃,将莲花在淤泥中不受干扰、自得自乐的闲适、不争名与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们在观看舞蹈表演时会发现舞者的动作多以柔为主,我们能够通过舞者的动作联想到文学作品,但是舞蹈并不是直接将诗词外化为动作,而是根据诗中对莲花形态气质地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将莲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象,舞者用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肢体语言向我们传递了东方女性身上具备的古朴典雅之美,正如莲花身上具有的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质。

舞蹈技巧

中国传统古典舞的美好在于它可以向人们传递一种美好内在精神,在于它能够抓住观众的审美需求,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愿望充分展现出来。通过各种舞蹈技巧将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展现出来。《爱莲说》舞蹈作品就是将诗词中主体思想和人物感情渲染得得体、大方、优雅,将舞蹈动作与文学情境结合在—起,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艺术氛围,都传达出编者表达对莲花喜爱的初衷。《爱莲说》舞蹈具备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舞者动作上的变化表现出莲花圆润形态、柔美動态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在品格,为了符合文学思想情境,舞蹈编者利用控制、弹跳、旋转、翻身等动作技巧将莲花各种自然姿态表现出来。舞蹈中有一个动作比较经典:舞者利用“后翘折腰”的动作将莲花在自然生存状态下的能伸能屈精神传递给观众,既能够将莲花形态展露无遗,又能够深化作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作品中还利用不同舞姿和不同角度的旋转为动作技巧,舞者利用身韵动作元素,在地上做平转或原地转,舞蹈动作之间的衔接充分展现了莲花圆润美。同时利用平转、翻身以及甩腰的动作将舞者动作连贯在一起,让人跟着舞者动作的变化感受莲花散发内在精神和气息。

舞蹈表演

动作神韵。舞者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要展现舞蹈的优美和高雅,还要向人们传递更为深刻的内在精神和品质。《爱莲说》的表演者是邵俊婷,人如其名,整个舞蹈都充盈着俊秀婷丽的气质,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有章可循,看似随心所欲却又循规蹈矩,舞者与莲花似为一物、浑然天成。她身袭墨绿和浅粉通裁的衣裳,加上莲叶形的裙摆,在似潺潺流水的前奏中伏地而起,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沐浴着清澈的月光,静待盛开,于波光潋滟中散发出淡淡清香;晚风在月光下袭来,琵琶声起,这朵莲花宛如浣衣女子慢慢舒展她那纤细、秀丽、婀娜的身姿,如同芙蓉出水,不沾濯水,在平稳的琵琶音乐中,她或含羞遮于莲叶之后,或热隋似火、翘首待放,或放下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将脱俗气质舒展得无与伦比;当婉转的弦乐响起时,舞者的动作由缓慢变得明快潇洒、奔放与羞涩中收放自如,舞台上的表演者是生命的强者,是智慧的代表,是彻悟尘世的智者,颇有一种“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和自信;但是莲花毕竟不是那种争名逐利、在世人面前搔首弄姿的俗物,它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舞者通过结尾动作上的若隐若现技法将莲花亭亭玉立、不怒不争的品性展露无遗,将莲花花中君子的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

舞者通过对舞蹈动作上的神韵让观众沉醉在莲花高洁的品质中,让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含苞待放的莲花在微波中摇曳不倒,在浊泥中不染一丝泥垢,舞蹈动作散发出强烈的古典舞神韵和风采,将舞者、编者以及诗人内心对莲花的喜爱情感抒发出来,表演者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莲花外部形态,却能够让人很快顿悟出表达对象是莲花。舞者将自己看作那一朵莲花,将身心都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利用每一次的呼吸调整传递莲花在生长过程中变化,利用每一个的眼神凝聚传递莲花对尘世领悟,总之,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艺术气息,都充盈着对莲花地喜爱。

节奏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感能够带领观众迅速进入到舞蹈情境中,因此在舞蹈节奏上的处理对于舞者表达情感来说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节奏能够反应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和感受,塑造出不同外部形象并展现不同事物的各种动态。舞蹈的节奏是通过动作的力度、速度和幅度变化来表达,即使是相同的动作,在速度和力度上稍微进行调整,传达的感情和意境都会存在差异。《爱莲说》舞蹈作品中,表演者将自己内心情感与莲花形象融合在一起,通过自身形体的轻盈婉约、楚楚动人展现莲花圆润、饱满的外在形态和纯洁、脱俗的内在精神,舞者对舞蹈动作节奏的掌控非常到位,不仅完美的将舞蹈动作完成得优美高雅,同时将对莲花热爱之情在动作调整和音乐变化中控制得如鱼得水,在或快或慢的节奏中,由内而外产生一种节奏地变化。舞蹈是在优美舒缓的古筝弹奏中开始,舞者是通过缓慢上升的动态表现莲花出水芙蓉的姿势,当然并不是一味强调慢节奏,在舞蹈进入高潮时,舞者进发出强烈的节奏变化,虽然动作在瞬间变得很快,却没有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反而在这种明显的快慢差异中表现出莲花的细腻、延绵不断的生存特征。舞者在快节奏舞蹈动作上的处理很得当,并没有为了追求旋转的速度而将舞蹈动作模糊化,在快速节奏中通过加强动作幅度使得观众将动作看得更为清楚。在起承转合之间将快与慢处理得非常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舞蹈《爱莲说》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创作灵感,编导在创作舞蹈动作时,充分利用各种身体元素,使得整个舞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包括身体部位的各种拧倾、提沉、冲靠等。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不仅让观众看到莲花的婀娜多姿,同时通过舞者动作领悟到莲花内外兼修的神韵和美,舞蹈虽然具有现代舞的编舞激发,但是在技术和动作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给人带来一种浓郁的古典神韵,可以说《爱莲说》舞蹈作品带来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态势改变,同时让我们体验到更具现代舞蹈技法和古典舞神韵的充分结合之势,将我国古典舞中含有的美、优雅、高贵表达得淋漓尽致。

10.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十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中学

赵伟州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坚持以“实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爱莲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篇精读课文在单元说明中,既要求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要求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要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四、学生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担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10分钟内就能理解

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五、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的教学,共设计了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直接导入,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莲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问,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我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释题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从而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赏析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播放原文配乐录音,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否明确了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朗读,学生读后师生点评;齐读

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板书。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当中体会短文的语感和情感,掌握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分别回答以上三个思考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质疑:“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

(五)、知识迁移,延伸拓展 利用投影仪显示问题:

1、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者之谈思想感情)

2、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并具体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托物言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第2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隐逸者

(正衬)

莲 ——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我这样设计板书,直观形象,脉络清晰,能醒目地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正确默写。

上一篇:党课心得1500字左右下一篇:制作简单动画教学反思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