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8-06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1篇)

1.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史料教学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自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现行的初中历史教学在史料教学改进方面已经较大进步,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改进,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未来史料教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文对改进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有所帮助,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点思考。

2.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二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 而是应该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 看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否使学生产生问题, 进而自觉地去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探索采用选取历史史料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反响良好, 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价值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在《历史教学》中明确表示:“……‘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 融入到试题当中去, 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史料, 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 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 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 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在执教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堂二轮复习课时, 我在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为了强化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从而突破重难点能力, 设计了下列问题: (1)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很不平衡, 呈现出哪两种发展趋势? (2) 英、德代议制有何异同? (君主、内阁、议会) (3) 英与美代议制有何异同? (元首、内阁、议会) (4) 明清时期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是什么 (职权、性质) ? (5) 画出美国的民主制与唐朝中央机构图并比较异同? (6) 美国的民主制在中国运用的表现、结局、原因是什么? (7) 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有何异同?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什么异同? (经济基础、活动原则、权力主体) (9) 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内在联系?由于课本、学案上没有较多的阐释, 学生们不是哑口无言就是离题万里, 我只好单枪匹马地各个几击破。尽管讲得旁证博引, 口若悬河, 但学生们在下面表现出极度的“困惑”, 他们强打着精神, 麻木地听课, 丝毫没有配合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下结束了。课后, 我反问了自己:学生为什么死气沉沉或答非所问?我有没有责任?过渡、铺垫了吗?启发、引导了吗?

从理论到实践:一节课上得好不好, 贯彻课程目标、转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2. 适应高考试题新特点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一是选择题普遍使用材料创设情景。

历史试题现在命制的思路基本都是选择大主题再辅助“材料”设置新情境后再让学生去分析。

二是主观题材料文字多, 难度大。

2009年到2011年江苏卷材料题文字多达2500—3500字左右, 这些都贯彻了高考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等项能力考核目标。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汲取有效信息, 联系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

三是命题人的专业方向“潜规则”的影响。

高考试题也是社会意识, 试题的风格、特点、趋向、难度必然受命题人的主观意识和学术专长的影响。高考命题人大多是高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 因此命题可能在重视主干知识基础上更加强调获取、分析、理解、推理、判断和评价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思维能力与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对思维的厚度、宽度、长度、精度、敏感度要求更高。因此也要求历史教学中平时注意历史学者其学术专长专业范围内的文章、著作进行引用、阅读、解析。

二、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收集

1. 平时积累。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 当我们准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 可以想到查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要文献;准备“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查找《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等文献;准备《辛亥革命》一课时, 查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献;准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课时, 查找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等文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要把收集的这些文献资料的电子版按时间、专题或国别排序成册, 便于以后教学随时使用。

2. 网络搜索。

我们也可以买一些《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甚至《孟子》、《拿破仑法典》等历史资料书籍, 不过这需要大量时间跑书店和比较大的资金付出, 而且不易直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网络搜索这些文献资料就便捷多了。文章、文献、视频, 如《辛丑条约》、《共产党宣言》在“百度”中就有完整系统的内容。电子版文献极方便我们文字处理、加工打印、制作文本和课件等。

3. 同行共享。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交流”, 对教师也同样重要。如果在一个学校内教学组长或备课组长领导组内教师按教学内容或教师专长分工收集文献资料, 包括整理文献在教学中的使用资料, 然后汇总共享, 则更能节省时间、拓展视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结组共享资源。

4. 学生查找。

给学生一个收集题目或范围, 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电子邮件发到老师邮箱里汇总, 课上由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过程、感想、认识。既减少了教师繁琐的机械劳动时间, 余出时间对教学进行更深入地探究思考;又使学生主动参与, 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掌握收集史料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等。

三、怎样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

1. 全选或节选。

全选使用文献。对于文献本身比较短小的, 制作文档或课件呈现给学生阅读, 能使学生了解全貌, 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不至于断章取义。

2. 原文或翻译。

对古代文言文写成的文献, 如果阅读没有太大困难, 就直接呈现给学生原文, 个别词句稍有难度的可附加注释、如果特别难也可翻译成白话文。

3. 课件或讲义。

历史文献资料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屏幕显示;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这样可以反复揣摩, 留有痕迹, 随时温习。

4. 问题或感悟。

在学生阅读材料前后设计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可以引领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有方向性地认真阅读。但有时问题设计得不好也可能束缚、误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写感悟, 也是好方法, 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 生发创造性的见解。故两种问题设计形式可依情况灵活运用。

5. 课下或课上。

这是从使用时间上分类的。课下学习指把文献材料课后或课前发给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教师搜集批阅,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成果;课上研讨指教师课上呈现文献材料, 有学生当堂阅读研究讨论探索。二者视情况由教师灵活掌握。

6. 考试或平时。

在考试命题中使用文献材料, 既可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等能力, 也可验证学生所学知识, 这也是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产生新成就的途径。减少考试引发的紧张疲劳感, 增加趣味性和新颖性, 使学生乐于作答, 用于展示自己潜在的能力。

3.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作用“历史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既然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往事,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了解过去,单靠教師的空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接触最基础的原始资料。近年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不但历史课本中引入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史料,而且课后还设置“史海拾贝”栏目,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史实,拓展知识面,弥补教材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叙述的不足。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史料运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目前,江苏初中的历史课本选用的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川教版的历史教科书是以时序为线索进行编写的,时间跨度大,有时一篇课文要讲两三个朝代,显然只能抓重点,点到为止。这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不便。为弥补教材不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适当引入相关史料很有必要。例如,在学习“明清君权的加强”一目时,笔者在教学中展示了四则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君权得到加强”这一难点。史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史料二: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史料三: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史料四: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与其间。学生先阅读史料,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史料一讲的是军机处设置的时间、目的及组成人员;史料二则讲军机处能全面掌握国家的军政大事,那么军机大臣是否左右着国家的军政方向呢?阅读史料三、四,可以得出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起下达的作用,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决策者仍是皇上。然后,笔者出示教材中军机处内景图和故宫太和殿内景图,让学生读图观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看到军机处设施简陋,一桌一椅,而太和殿金碧辉煌十分气派,从而认识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大臣的地位低下,君权强化一览无余。

二、史料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料不仅仅是文字材料,还包括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内容丰富。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史料,让课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就可以一改传统历史课空洞乏味的课堂气氛,使呆板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些史料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插图,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官兵视死如归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段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甲午海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悲壮历史。当学生看到致远舰多次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二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这一场面时,学生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不少学生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大有自己也要上战场之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一刻得到强化,得到升华。可见,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影视史料,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史料运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应,客观事物越丰富,越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在讲“古埃及金字塔”的知识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尼罗河下游大大小小的八十余座金字塔的图片,首先让学生从外形上了解金字塔的雄伟壮观,进而通过文字介绍最大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底边每边长230米,用230万块经过磨制的巨石砌成,每块石重约2.5吨,巨石之间无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为修建这一工程,长年有10万余人劳动,历时30年才完成。学生先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分组讨论、思考。学生讨论激烈,各抒己见,形成答案,分组选派代表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段文字利用数字说明金字塔建造时间之长,气势之雄伟,技巧之精湛,人民之伟大,劳动之艰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向更深层次延伸,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同学们,公元前26世纪的古埃及建造技术低下,没有任何起重装置,如何运来每块2.5吨重的230万块巨石?从哪里运来的?又怎样把它垒到一百多米的高处且黏合得天衣无缝?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有的说这样建,有的说那样造。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最后,笔者进一步延伸:关于金字塔的建造,历来说法不一,这些只是推测,具体怎样建成,可以说是个谜,其实有关金字塔之谜还有很多,如果有兴趣,学生可借助资料或互联网作进一步探究。这样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4.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四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⒋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将徒劳无功。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无限制地使用史料,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史料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姜义华等主编的《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五

江苏省阜宁中学

杨延海

摘要:本文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的要求来阐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并对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的提醒。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为学生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中学历史问题的探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中学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史料运用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现行历史教科书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历史教学中逐渐发展起来,正被诸多教者与学者所倡导。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①激发兴趣;②“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信息;③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④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⑤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在我国,随着中学教材文本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目比重不断攀升,中学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程目标”设置中的运用

1、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学者所 1

言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历史资料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挖掘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载体。这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为深层探究历史作准备。同时中学历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历史这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辩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流于形式。朱汉国教授曾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这种转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依据历史资料自主的探究隐藏其中的价值意义,寻求积极的思维解题方式。

3、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中学生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概括和阐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中的运用

1、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课程内容标准设计中,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目标。在必修I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修Ⅱ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必修Ⅲ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在选修

(二)中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在选修

(六)中提出:“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历史选修

(五)的学习内容中,直接将“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本的学习要点。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史料来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的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史料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提出了大量的、与史料教学相关的具体建议。在历史必修I中,共提出了八条教学活动建议,其中与史料教学活动相关的有四条,它们分别是:第三条:“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第四条:“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第五条:“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六条:“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在历史必修Ⅲ中,共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有四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它们是,第一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四条:“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五条:“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第六条:“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在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有相应的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如选修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第一条:“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在选修

(五)《探索历史奥秘》中建议:“收集和交流你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告诉我们《课标》制定者希望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探究与拓展延伸是学活历史的真正初衷。历史中的史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 个触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注意对文中史料的关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挖掘隐藏其中的资源价值,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建议”中的运用

1、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④我们不仅如此,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科学严谨思维,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设议:(1)“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2)“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加工,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3)“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一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作者曾在文章中颇有感慨地写到:“(学生)在真切的感悟历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搜集与处理历史资料,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④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学生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潜能有着同样的积极意义。

3、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跳出历史教学的课堂,从身边去寻找学习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互联网、家庭、社区等,以提醒广大师生从中搜寻教学所需的史料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史料资源运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四、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1、史料运用要科学。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史料选择要慎重。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无限制地滥用史料,这样会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史料运用要分层。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当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设计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

进行探究。从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领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史学能力,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注释: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② 曹大伟、赵世瑜:《探索历史的奥秘》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版

③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 转引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70页

④ 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运用与作用》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P50页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朱汉国 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6.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篇六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

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无论史料引用的形式如何,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讲《美国内战》一课时,我先引用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说的一句话“一个小女人,引发了一场大战争”,并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个女人是谁?林肯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否真的就是由这位小女人引发的呢?在学生惊讶之余,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逐渐将学生们带入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这样先来个“抛砖引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讲解完毕之后,引用美国人对林

肯的一句评价 “具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及对林肯的评价。这就是在一堂课的最后来引用史料,突出本课的核心,来个“画龙点睛”。

7.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中, 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将要向“何处”去。从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从而使得自己的智慧得到升华。纵观历史, 那些伟人无不精通历史, 并且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今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能够在历史中发现一些影子, 但是我们如今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 我们都应该积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史料出发。特别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 对历史只有一点朦胧的认识。史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过去, 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 从中了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方向。并让学生们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定位, 如何才可以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学习好史料, 可以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从考试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考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 而且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去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由此可以看出, 史料学习将会对学生的中考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史料中记载了各种历史资料, 对于学生们来说就好像一个个历史故事, 学生对于故事肯定会十分喜欢, 因此, 如果史料运用得好,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提高历史成绩。

二、初中学生史料学习的现状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文字记载与一些图片等各种史料来进行学习。因此, 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就包括对史料的学习。但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学史料。初中生刚接触历史, 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历史学习中必然会碰到很多史料,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 历史老师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史料和学生们学习的历史都十分熟悉, 因此, 往往也会认为学生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文言文史料, 很少关注学生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史料。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并不是主动问老师, 而是不懂就算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读不懂史料, 没有办法做题, 乱做甚至是不做, 以后见到史料时就会感到头脑发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如果一直持续下去, 学生就会对史料敬而远之, 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 进而感觉到历史难学、不好考。

三、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 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史料, 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并不是随便引入的, 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 在必要的地方引入合适的史料[1]。史料的引入点可以是重点、难点, 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观点和结论处。例如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 重点是为学生们介绍黄海战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就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根据战争流程的原因、经过、结果, 我从原因入手, 引入背景资料: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基本国策———对外侵略, 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侵略的中心是中国, 跳板是朝鲜, 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日本“蓄谋已久”;然后结合地图讲解这场战争的经过, 并将重点放在了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及其战舰英勇作战的壮举资料上, 接着插入黄海战役后的一些资料, 例如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而下令将船驶入军港, 结果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时为学生插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以及《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的资料, 并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与《马关条约》上的赔款内容进行对比, 让学生们从对比中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这样学生不但记住邓世昌及其战舰, 而且明白正是李鸿章等人的妥协退让, 直接导致战争失败, 还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如果所涉及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过多, 则可以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对这些教材上的原始资料进行编辑、改写, 将无关的内容删除掉, 从材料中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 并转换为文字图表的形式。例如《图说红军长征》一课中, 有很多图片资料及文字解说。这一课中要让学生在感悟长征精神的同时, 学会文字解说、图画表达。为此, 我将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整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其中不仅插入了湘西、遵义、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图片, 还配上了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图文并茂地展现出红军长征的史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 既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内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 还让学生对文字解说、图画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运用史料, 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

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不相同, 真实的史料能够为学生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而虚假的史料则会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 错误地看待历史。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 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2]。通过史料的学习,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 史料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让学生觉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史料中有很多文字材料, 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当事人的回忆材料等, 此外还有各种数据、图片、纪实类的影视片、录音、实物等, 这些史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如今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 其中有许多较好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对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的描述, 以及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实情的, 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更好地感受历史。

(三) 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中可以渗透历史理论的某些元素,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但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认识到史料分析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式的演练, 因为“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同时, 对于史料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结果, 尤其是对历史人物都不要给出唯一的、武断的结论, 而应该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3]。例如对于陈独秀先生,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是这样评价的:“关于陈独秀这个人, 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 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陈独秀则不然, 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 但是他创造了党, 有功劳。”从毛泽东的评论可以看出, 对于陈独秀先生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 既要看到他的功劳, 又要认识到他的过失。又如在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 提供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汴水》

材料2:“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汴河怀古》

材料3:“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达江都之传输, 其利也博哉。”

可以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材料1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 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材料中不仅指出了开凿这条大运河所引起的各种负面影响, 还体现出了大运河的有利之处。在分析这几段材料时, 我们必须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关键字与词, 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 让学生们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然而最后一个问题:对大运河的评价, 却不能够简单地回答, 这需要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判断史料的真实性, 而且要从史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并对这些有效信息进行诠释。因此, 在选择、运用史料时必须慎重, 面对大量的史料, 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学生对史料会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 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史料在初中历史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07) :10.

[2]杨翠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 2010, (15) :67.

8.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史料学习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08

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边,治边必稳藏”思想的号召之下,值此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江苏援藏教师的一员来到“日光之城”——拉萨。在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所在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是课堂教学内容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点的掌握以学生的识记为主;二是学生考试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客观题的得分率比较高,而主观题的得分率低,年级均分在三十分左右。究其原因是所教学生都是藏族学生,汉语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语言掌握上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对汉语言的理解了。也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所以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识记的过程,“背多分”模式大行其道。学生学得苦学得累,对历史产生厌恶之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时,客观题得分主要靠猜,而对于主观题就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史料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得分率。

首先,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再现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教材在编排的时候,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历史事件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直接给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再现历史,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宋明理学》的“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时,面对教材的叙述,学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时,教师可以引用梁武帝与山中宰相(三教合一)的故事、杜牧的诗句、南北朝佛寺数量统计表、柏杨的言论和佛道图片等史料,依次提出三个问题:“三教合一出现的原因以及佛道对儒家地位的威胁”,“佛道兴盛的原因”,“佛道相比董仲舒新儒家思想有什么优势”。通过比较和对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白佛道儒三家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明白儒家改造的必要性和方向性。再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课中,教材讲述的平型关大捷是考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会重点提到平型关大捷属于正面战场这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学生会困惑不解,感觉与此前老师的讲述产生冲突了,无所适从。因为教师之前讲中国抗战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学生会觉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取得的,那么平型关大捷理应属于敌后战场了。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呈现,使学生明白平型关大捷是阎锡山要求八路军支援的,因此属于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历史是如此的神奇和精彩。

其次,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当前,材料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光是材料题,选择题也开始大量引用材料。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结合教学大纲适当地运用史料,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史料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答材料题的能力。且教师在讲解史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找对关键词。例如有一道考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选择题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是谁说的。首先题目已经把时间限制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考查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不难找出关键词“中央”,并由此词联想到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而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这样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教师在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可以引用材料“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角度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并结合材料时间1500年和地点大西洋,引导学生思考“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大西洋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让学生尝试补全省略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词“有利”和“灾难”,联想相关的历史史实: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而美洲印地安人被奴役和残杀,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然后,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欧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对新航路开辟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通过问题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篇九

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坊间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在这方面,英国历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的脚步较快,其自七○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新历史科」历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哲学,?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一些明确的看法。本文即拟介绍英国历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对于史料教学的讨论,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

「如果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知识结体,那它是什么?我们建议,将历史视为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学家乃用这些材料来作为关于过去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学生、教师和历史学家为重建过去而进行的一连串活动,亦因此而使它对他们而言变得真实与有临场感。此种历史知识观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于各种一手、二手的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SCHP研究组?

相较于其它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anongoing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历史所以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

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规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是掌握历史此一知识类型之「程序性规准」的基础。由于英国新历史科理念的根源即在于以历史为一「知识类型」而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之不可规避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即使不同的人可能对于何谓「新历史科」的意义看法并不相同,但是却普遍视「以史料做为教学基础」的主张,为新历史科的基础成分。?例如「史料对于历史的重要性」这个主题,即在表现新历史科理念之SCHP课程中一再回旋,甚且常常因而被贴上「证据教学法」的卷标。

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史事的说明和诠释。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证据」,以及证据「如何被理解与诠释」的关键概念。落实在教学中,学生要既认识那些处理史料的「技能」(例如:鉴定真伪、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从中萃取资料、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如神入、因果、变迁等等)。

但是,学习何谓历史证据的概念,以及处理做为证据之史料的各项技能,却

10.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

摘要:采用多元化网络数据进行历史教学,能够更便捷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 网络数据 应用

一、前言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具多元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师的共识。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的运用,特别是在教学上方法的改进等,都有进行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也通过实际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互联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辅助到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网络数据之间的联系

第一,网络数据能够拓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知识能够借助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让自身的教学更具备多元性。因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课程的教学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历史课本当中的内容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教材本身的设计状况均有重要的联系。很多初中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没有办法加入更多的知识外延,导致学生没有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资源。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当中运用多元化的网络资源,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通过网络数据的多元性连接,提升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事件,以及从历史当中学习到更多智慧。对于学生而言,历史事件是相对陌生的,因为并不是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接触到的,不过学习历史却能够让学生提升个人的智慧和拓展他们的阅历。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多元化的网络数据,特别是从网络上撷取有关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能够发挥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对于学生而言,多元化的网络数据拉近学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过程中产生生疏的感觉,能够让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作用,发挥到更加有影响力的教学效果。

所以,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接触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也能够切实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的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获得更多积极效果。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已经对历史课程的教学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尤其是很多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历史事件,帮助他们记住并且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但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课时相对较短,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更好的把握住调动学生气氛和积极性的关键要素。此外,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知识量相对较大,而课时较少,许多的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是不利于初中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有一些初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自己了解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课程所提供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也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热情。因此,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掌握到基础的历史知识,这对教学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第二,初中历史课程对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较少,很多教师仍然是针对教材中所提出的内容进行传输和教学,而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拓展自身知识面的需求,特别是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较少,一般仅局限于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而且信息化程度较低,也反过来降低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教学效率,没有发挥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从当前的状况上分析,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地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的气氛,让初中学生真正能够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需求,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历史知识当中的精华。

四、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路径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行为而言,积极地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真正地推动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结合当前实际,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二者结合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采用多种媒体数据支持初中课程的教学。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运用当前网络资源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从多种载体的媒体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课程的认知,尤其是帮助初中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到当前与初中历史课本相结合的一些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实,培养他们热爱历史课程学习的信心。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更加简短,但是却能全面介绍到具体历史事件的资料,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第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应该采用不同网络数据之间的差异,应该让学生能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感受到多样化。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情景模拟的方式,利用网络数据当中的配乐以及一些图片等资源的结合,然后学生在更加生动的历史氛围当中进行历史场景还原,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进行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只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到历史事件对于民族国家、个人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更用心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当中。

第三,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也需要从网络的平台上面创造一些互动性的机会,利用网络数据传播的及时性,让学生能够以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课题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讨不同的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等多种渠道,如利用移动的智能手机进行信息互动等,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讨历史课题,从而让历史知识和历史探讨的行为都能够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上。

五、结束语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于当前的日常教学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多元化的网络数据从多媒体数据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数据传输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从而真正意义上推动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只有善于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多管齐下,调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具体的历史课程学习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为他们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正文:

(一)引言:

所谓史料主要是编纂和研究历史所需要的资料。这些材料通常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重构历史过程的最重要的痕迹。因此,作为历史知识的源泉,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回归将更加突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使学生在能力与智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重要历史时间的讲解、对著名历史地点与伟大任务的阐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更加强调对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严格遵循历史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是学生掌握著名的中外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指引下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史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的能力。因此,努力探索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史料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史料充分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主题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育学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教学很容易走向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忽略教科书、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质与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应把握好以下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国初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原始史料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在新的教材中,精简了课文的行文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实物图片、历史图片、人物的艺术图片、原始的文献资料等内容,有的内容中还附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历史小常识。这些内容方面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资料,参考价值很高。历史教材的重要转百年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的史料运用多为课外补充资料外,那么,新教材中的史料将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挖掘解决了史料的来源问题、提高了史料的运用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准确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史料的运用效果。

2.2、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有的认为只要是基础知识能够积累到位,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有的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两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都是无法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使用史料作为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处,这样的误区也是存在的,即: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形成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以史料为依托,始终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2.3、尊重历史,把握史料运用中的真实、适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不適度运用很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主观判断一些历史现象的方向上,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着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偏执的怀疑会更多。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遵循真实与适度的基本原则。由于初中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很多史料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理解,为了让史料能够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那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前对史料进行精心的、特别的处理。特别是对古文字的处理和史料的编辑。例如:古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文字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将古文字资料全译成白话文,或者是对重点的词汇加以解释,尽量减少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存在的文字困难。另外,将适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增加史料说明。因此,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在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特征的同时换肩负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重任。因此,史料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探究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楠.浅议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上一篇:高级车工学员培训计划下一篇:鲁迅纪念馆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