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

2024-09-03

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精选8篇)

1.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 篇一

(1)切西瓜

游戏目的

能跟着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增强快速奔跑的本事。

游戏准备

宽阔、平坦的场地

游戏玩法

选一名幼儿做切西瓜的人,其余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切西瓜的人站在圈里,顺着一个方向边走边说:“切、切、切西瓜,西瓜西瓜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我把西瓜切开来!”

同时,用一只手在幼儿拉着的手上做切的动作。当念到最终一个字时,用力将两名幼儿拉着的手切开,然后站在切开的位置。

被切开的两名幼儿则从不一样方向绕圈跑,先到达原位者获胜,可做下一轮游戏的切瓜人。

游戏反复进行。

游戏规则

1.能够全体幼儿一齐说儿歌,也能够一问一答地说,切西瓜的动作要随着说儿歌的节奏做。

2.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要注意躲闪、不碰撞。

提议

幼儿熟悉游戏后,可引导幼儿把儿歌改成“切、切、切苹果,一个苹果切成俩”等,也能够换成“切梨”“切橙子”等,丰富游戏资料。

切西瓜的人也能够灵活地切,如能够挨个切,也能够间隔切,边切边找准最终要切的目标,增加游戏的不确定性和趣味性。

(2)踩高跷

游戏目的

1.练习踩高跷走,能控制身体前后、左右的重心。

2.发展身体的协调和平衡本事。

游戏准备

1.用尼龙绳和木头做的高跷。

2.场地上间隔两米左右拉一条橡皮筋,高度为20厘米。

游戏玩法

场地上画一条起点线,一条终点线。幼儿两人一组站立在起点处,每人一副高跷。听到教师的口令后,踩着高跷行进,跨过障碍物,看谁先到达终点。

游戏规则

跨障碍物时,要拉紧绳子,脚不能离开高跷。

提议

1.提醒幼儿踩高跷时,双脚中心放在高跷上,行走时将绳子拉直,双腿蹬直。

2.也能够分组比赛,看哪组先跑完。

(3)粘知了

游戏目的

1.练习在必须范围内追逐跑。

2.提高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游戏准备

1.大树头饰若干(数目是幼儿人数的一半),粘知了人头饰一个。

2.场地上画出(或指定)四散跑的范围。

游戏玩法

一半幼儿戴上头饰当大树,在指定的场地上四散站好,选一名幼儿当粘知了人,戴上头饰站在场地旁边,其余幼儿当知了,站在场地四周。

游戏开始,当知了的幼儿四散在大树周围自由地飞来飞去,边飞边说:“夏天到,知了叫,小朋友们粘知了,知了吱吱叫。”

说完后,粘知了人立刻跑去粘知了,知了一边“吱吱”叫,一边四散跑,快被粘住时,能够跑到扮大树的幼儿旁抱着大树,粘知了的人就不能再粘他了。

一棵大树上仅有一只知了,找不到大树的知了就会被粘知了人抓走,退到场地外等候。游戏可重复进行。

游戏规则

1.必须说完儿歌,知了才能飞去抱住大树,一棵大树只能有一只知了。

2.大树、知了、粘知了人的主角能够相互交换。

(4)挤花生

游戏目的

1.练习在必须范围内走、跑。

2.提高动作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游戏准备

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游戏玩法

全体幼儿站在圆圈上,教师作领队站在圆圈外。

游戏开始,教师带着幼儿边拍手边说儿歌:“花生长,花生短,花生剥壳咔咔响,生个虾儿(宝宝)红衣裳,聚一聚,挤一挤,挤出油儿炒菜香。”

说儿歌的同时幼儿要向圈内走。当说完儿歌后,教师就立刻伸手去碰圈内的幼儿,也能够趴到地上伸手去碰,可是脚不能进入圈内。

圈内幼儿尽量躲闪,不让领队碰到。被领队碰到的则变为油,走到圈外等候游戏结束。所有的花生虾儿(幼儿)变油后,重新选领队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1.进入圈内的幼儿脚不能出圈。若走出圈,则自动变为油,要在圈外等候,直到游戏结束。

2.在圈内的幼儿不能推别人,也不能踩别人。若违反,则停止游戏,到圈外等候并暂停一轮游戏。

3.被领队碰到任何部位都算变成油,要退到圈外等候游戏结束。

提议

幼儿熟悉游戏后,可增加领队,也能够缩小圆圈,增加游戏难度。

(5)太阳和小水点

游戏目的

1.练习四散奔跑。

2.提高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游戏准备

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游戏玩法

指定一名幼儿当太阳,全体幼儿扮演小水点,围站在圈内。

游戏开始,全体幼儿闭上眼睛,一齐说:“小水点,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

说完后幼儿们睁开眼睛。这时,扮太阳的幼儿说:“太阳出来了!”小水点立即四散奔跑,太阳则去追捉小雨点。

被太阳拍到的小水点要原地蹲下表示蒸发掉了,不能再跑动。

游戏进行1、2分钟后,未被蒸发的小水点胜出。休息片刻,继续游戏。游戏可重复3~4次。

游戏规则

1.说儿歌时,幼儿们要闭上眼睛。

2.小水点听到“太阳出来了”才能四处跑动,太阳才能够追捉小水点,被拍到的小水点要蹲下。

提议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可适当增加扮太阳的人数,如2~3名,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难度。

2.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 篇二

角色游戏的讲评作为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在游戏的讲评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讲评效果。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如下:

1.讲评草草了事, 只局限于形式。

游戏的讲评来源于对幼儿游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但是由于观察目标不够明确, 或缺乏一定的观察方法, 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讲评环节中, 教师只能就游戏规则以及幼儿游戏的整体情况作简单且笼统的讲评, 纯粹是让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2.讲评内容孤立, 缺乏问题的延续性, 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 习惯于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因为问题的出现是随机的, 评价也就变得毫无计划, 只能就事论事, 缺乏长远的考虑。在下次的游戏中, 又习惯性地着眼于新问题的讲评, 而忽略了讲评过的问题的重复发生, 使得讲评没有目的, 没有计划, 缺乏延续性, 幼儿游戏发展得不到提升。

3.讲评不能提供引导性策略, 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发展。

幼儿依赖性较强, 游戏中遇到问题习惯报告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往往有两种做法:直接处理解决;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经解决。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直接解决, 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把问题再抛给幼儿, 对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来说影响游戏的继续开展。缺乏合适的引导, 导致幼儿缺乏在“跳一跳, 够得着”的方式中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讲评活动中, 教师不能给予幼儿做出引导以及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使得幼儿在下次游戏的时候对此类问题仍然束手无策, 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 我不断地改变讲评的方式, 丰富讲评活动的内容, 使讲评活动有效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由点及面, 深入挖掘。

案例:今天轮到两位动作慢的幼儿在银行发钱, 银行的队伍排了很长。昊昊急着去医院, 直接插到了队伍的前面。嘉宝不乐意了, 一边挤昊昊一边说:“老师说取钱要排队, 你插队了。”昊昊没有理睬, 准备取钱。嘉宝火了, 准备推昊昊。我及时制止了危险的发生, 让昊昊排到了队伍的最后。游戏继续正常进行。

评价:游戏结束以后, 我把昊昊和嘉宝请到了前面。“插队”看似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 却隐藏着安全隐患。针对游戏中的安全问题, 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 组织幼儿讨论:当发现有人违反游戏规则时, 该如何处理?提醒幼儿以暴制暴会制造更大的安全隐患。引导幼儿说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动用群众的力量。

接下来的游戏中, 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时而出现。幼儿之间能相互提醒, 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幼儿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 相互的提醒, 并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知道防范于未然。

分析:在游戏中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 让幼儿意识到不恰当的解决方法, 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发生。同时, 让犯错的一方明白, 看似小小的错误, 会引起重大的事故,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后的游戏中幼儿能够彼此提醒, 不再重犯。但是如果当时停下来集体式教育会影响到游戏的进程, 不利于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 以保证幼儿游戏的延续性, 将游戏活动顺利的进行到底。讲评时提出, 并组织幼儿讨论, 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中。

方法二:粗中求精, 深入研究。

案例:娃娃家是每天游戏中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客人们出出进进很频繁。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忙着招待客人, 家里凌乱不堪。

评价:游戏结束之后, 请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今天游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请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说:娃娃家总是很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幼儿自发的集体讨论, 得出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 如:控制客人的数量, 客人来做客先插卡, 插卡袋满了就不能再接待客人;同时接受礼物时要有选择性, 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委婉的拒收。

通过讲评后, 大家一致采用了幼儿提出的看插卡进客的方法, 限定了娃娃家的人数。现在娃娃家干净整洁多了。客人们也能安心地坐下来喝茶聊天。由于不用忙着招待客人, 爸爸、妈妈的活动也变得丰富了。妈妈可以抽时间带着宝宝去逛超市, 去看快乐舞台的表演。爸爸想出了各种招待客人的方法。当蛋糕店开业以后, 他给宝宝过了生日, 请客人们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大家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了。

分析:到了中班, 角色游戏都能比较有序地正常开展起来, 但是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都比较粗糙, 没有得到提升。针对游戏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现象, 要引导幼儿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减少游戏中一些重复而枯燥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幼儿参照约束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了提高的同时, 整个游戏也变得井然有序了、内容也更丰富, 不但扩大了幼儿交流的范围, 也让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了成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方法三:投其所好, 深入发展。

案例:平时就爱滚在地上的豪豪小朋友, 今天扮演起了娃娃家的宠物。妈妈在前面走, 豪豪跟在后面爬。一边爬, 一边发出“汪汪”的声响。由小朋友来扮演小狗在地上爬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直接制止这种行为, 就表示否认幼儿游戏中的创意, 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在游戏结束时, 针对这个现象, 引导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娃娃家要养宠物我们需要怎样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用毛绒玩具代替小朋友做宠物, 就像毛绒娃娃代替娃娃家的孩子一样。于是, 小猫、小狗被孩子从家中带了过来。

接下来, 宠物商店、宠物医院、宠物美容院也随即产生了。商店里的宠物饰品也热销了起来, 到医院里给宠物看病的人也多了, 宠物美容院的生意可好了, 游戏变得更丰富有趣。

分析:游戏开展的过程中, 有些孩子会出现奇特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源于生活, 但是孩子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的做法欠缺。如果这个信息不被老师及时关注并推广, 一个好的游戏点子在下次游戏中就不一定能闪现。幼儿无意间的想法得到肯定以后, 往往能促使他更大的发展, 想象出更多的更成熟的点子, 使游戏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 要组织好角色游戏的讲评环节, 必须在仔细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 了解幼儿游戏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在讲评的时候, 教师要依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切合其游戏能力实际, 讲评点要根据其价值进行有效取舍, 做到眼中有孩子, 心中有目标。从孩子的游戏中不断地积累讲评的方法与策略, 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 使孩子们的游戏越玩越丰富, 越玩越有创意, 促进角色游戏更加深入的发展。

摘要:教师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问题, 采用由点及面、粗中求细、投幼儿所好的策略, 切实有效地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中班角色游戏案例[C].版权所有:小精灵儿童网.2010.08.03.

[2].冯淑娟.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J].早期教育2010, (7) :87-88.

[3].吴学香.角色游戏讲评的策略[C].现代教育教学网.2010.01.06.

[4].陆婷婷.注重讲评的作用, 有效推动角色游戏发展[C].嘉定教网.2009.06.15.

3.中班幼儿游戏主动性的探索 篇三

一、中班的角色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角色模仿的年龄特点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是: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教师应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幼儿在小班和中班的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娃娃家、超市、创意吧等游戏区。在游戏中幼儿已经具备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模仿能力。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但又高于生活,其中的一些情节是需要幼儿自主创编和应对的。从选择和确定角色的那一刻起,角色游戏就已经开始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所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日常的行为规范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所以角色游戏兼具“游戏性”和“模仿性”正是角色游戏不同于基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二、角色游戏的主题

以角色扮演为核心,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运用到角色游戏中去,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和兴趣点,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或者是角色,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教师给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模仿、探索。

幼儿以往接触的游戏大多是简单的角色游戏对于许多的角色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并没有扮演过。中班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了,可以一点一滴的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扮演,了解基本的对话,礼仪等等,让幼儿更系统、清晰地认识各种职业的区别和特点。

随着幼儿对游戏区的熟悉和了解,幼儿对于开展的各个区域的活动需求发生变化。在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往新材料的区域前进,除了基本准备,在幼儿探索过程中,需提供丰富的半成品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引发游戏的动机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角色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角色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激发幼儿不同阶段的角色游戏动机。

(二)关注游戏的问题,充分发挥讨论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

角色游戏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幼儿自己的经验与游戏经验存在着差距问题,现有材料与游戏所需材料的矛盾问题等,其中存在着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缺乏具体可见性,幼儿常常无法主动发现,这时教师的有效支持,利用幼儿对新游戏的强烈愿望,用启发性地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意识到为实现游戏愿望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建构有效的支持

在任何一个主题的探究性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并能及时做出专业判断进行有效支持。当教师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繼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指导。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仅需要教师给予有效地支持优势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在游戏结束时,讲评只能根据自己观看后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看到的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建议,以便下次活动时能有更好的状态,也能促动自己更好的投入到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

(四)注重讲评,让幼儿分享成功的体验,增强游戏自信心

每次游戏的讲评是幼儿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困惑的过程,同时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发地开展交流学习。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享受已知、表现已知、升华已知的过程,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分享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的过程。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

四、结语

讲评中的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儿童自己的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多的是幼儿的建议和看法,突现了幼儿在的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儿童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的培养发展。尊重幼儿发展规律,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让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充分体现,同时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地体现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4.中班幼儿游戏观察反馈 篇四

幼儿表现:

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在益智区中投放了几块大型的拼板,一大清早就有几个幼儿早早的来到了幼儿园开始玩起了拼板,当其他幼儿来时,这里的人数已经满了,可蒋思涵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于是我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蒋思涵还是不肯走,我就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拼板的地方来玩。当时,我觉得我这样做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但当我看到蒋思涵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玩拼板那里瞟。这时,我觉得我这样做错了。

分析: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

在今天的活动中,原本幼儿应该在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但是很明显,这名幼儿并没有得到快乐,因为孩子缺少了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今天这位幼儿的自主选择落空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选择能够实现。

构想:

5.中班幼儿听力游戏教案 篇五

游戏目标:练习幼儿两脚交替跑的能力。 游戏玩法:

参加游戏的幼儿一部分当小马,一部分当赶马人。游戏开始齐说:“小马,小马,准备好。小马,小马,快快跑,得儿——驾!”说完当马的幼儿沿场地周围跑步前进,“赶马人”边跑边扬起一臂,模仿赶马的动作。当听到教师说:“吁——”时幼儿要逐渐停下来,然后互换角色,游戏可重新开始。 规则:

1、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小马”与“赶马人”都必须沿场地周围跑。

2、当听到教师说:“吁——”时幼儿要逐渐停下来。

中三班游戏 游戏名称:吃毛桃

活动目标:练习幼儿追逐跑的能力。 活动准备:一块宽敞场地 游戏玩法:

游戏开始,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蹲下,选一位幼儿绕圈外边走边与圈上的幼儿说儿歌:“吃呀,吃呀,吃毛桃呀,吃到了心里真难受呀,蹲一蹲呀,坐一坐呀,不管哪位先坐下。”圈外幼儿任找圈内一位幼儿假装坐下,此幼儿便问:“你是干什么的?”吃毛桃者回答:“吃毛桃的。”“毛桃”就赶紧跑,“吃毛桃”者便追,追上者为胜利者,“毛桃”被追上,圈上幼儿表演一个节目,游戏继续进行。反之,互换角色。 游戏规则:

1、当幼儿说到:“不管哪位先坐下。”时圈外“吃毛桃”者才可以“坐”下。

2、“毛桃”沿圈外跑必须跑回自己原来的位置。

6.幼儿园中班手指游戏 篇六

1《小乌龟》

小乌龟,不说话,(左拳叠在右拳上)

背着厚壳爬爬爬,(右手伸出大拇指点2下)

爬到水里会游泳,(左右晃动)

爬上岸来伸尾巴。(伸出

2《花儿开》

春天花儿开,(双手握拳慢慢打开)

朵朵真可爱,(对点小拇指2下、大拇指2下、中指1下)

只能用眼看,(两手手背相对,中指、大拇指向前伸,做兰花指)

不能用手摘。(同上)

3《菊花》

菊花菊花开开,(双手手碗相对,四指打开呈花状,360度饶腕花两边)

板凳板凳歪歪,(手心向下,双手手尖搭在一起象翘翘板一样上下起伏)

开几朵,开三朵,(拍手一下,手腕由里向外转动一圈)

爸一朵妈一朵,(左手食指竖起来转动手腕一下,右手食指竖起来转动手腕一下)

宝宝头上戴一朵。(右手食指竖起转动手腕一下在头的右上方)

4《抬妞妞》

一二三,爬竹竿,(拍手3下,左手直立,右手从左手手腕爬到指尖)

四五六,踢足球,(拍腿3下,双手握拳捶腿)

七八九,手搭手,搭个花骄抬妞妞。

5《 大瀑布》

山公公,会织布,没人买,挂高处,天天挂,月月挂,原来是条大瀑布。(双手向下,手背相对手指交叉,向上提到头

6《秋风来》

秋风秋风吹吹,手指)

树叶树叶飞飞。好象一只蝴蝶,飞到空中追追。(双手握拳交替向上移动3次,手背搭手背)(手背搭手背左右晃动)

(双手手心相对手指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随节奏弯曲(双手在身体右斜上方,手心手背手腕花)

其余三个手指竖起,双手拇指相碰)(其余四指分开扇动

(两掌弧形相对)(拇指小指相对,三指弯下)(十个指尖抓在一起)(双手合十)(左右合十的手掌)(同上)(双手食指与拇指相对,7《手指变变变》 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食指)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食指互绕4次,食指指尖向前钩3下)

两个手指头,两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食指、中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白兔;(食指、中指互绕4次,向上跳3下)

三个手指头,三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花猫;(上边动作互绕4次,放脸蛋两旁向外拉3下)

四个手指头,四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变变变变变成螃蟹走;(上边动作互绕4次,左右手大拇指靠在一起,其余四指分开钩手指3下)

五个手指头,五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五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刺猬;(五指互绕4次,左手握拳手背向上,右手五指张开指尖向上,靠在左手拳眼上)

六个手指头,六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大拇指、小拇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山羊;(上边动作互绕4次,放在头顶两侧)

七个手指头,七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集中在一起的五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老鼠;(上边动作互绕4次,向前交替爬动)

八个手指头,八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食指、大拇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手枪;(上边动作互绕4次,向前开枪3下)

九个手指头,九个手指头,(左右手依次伸出弯曲的食指)

变变变变变成小钩子;(上边动作互绕4次,左右手食指相钩拉一拉)

十个手指头,十个手指头,(左右手十指张开、握拳2次)

变变变变变成梅花鹿;(握拳互绕4次,左右手五指张开立起来,大拇指、小拇指向前靠近放在头顶上)

8《美丽的花》

美丽的花美丽的叶,(双手手心相对握拳,慢慢打开2次)飞来美丽的小蝴蝶,(左右手小拇指交叉做蝴蝶飞)

7.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 篇七

一、营造温馨、安静的阅读氛围

粉色的装饰、柔软的靠垫、明亮的窗棂, 一缕阳光照进来, “心心书屋”显得更加温馨、舒适。这里有幼儿自己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图书、教师讲过的图书、推荐的新书等, 一本一本摆放整齐有序的图书, 幼儿可以自由地选取。他们在这里全身心地放松, 轻轻地取放、轻轻地阅读、轻轻地与同伴交流, 彼此关系更加亲密。

二、适宜的图画书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阅读兴趣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对成人还有一定的依赖性, 注意力不稳定, 需要选择色彩鲜艳、主题鲜明的图画书和开展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来培养其注意的有效性。

于是, 我们在分析了解本班幼儿阅读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幼儿的兴趣、年龄发展特征和教育的要求, 精心选择。

中班开始我们会先投放一些具有形象生动、有遮盖立体的图画书, 如《谁在那儿, 小玻》《艾玛捉迷藏》等, 幼儿通过可动手掀、翻的图书, 刺激感觉和运动机能,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提升观察能力、想象力, 激发阅读兴趣。

在幼儿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后, 我们进而由浅入深地投放了一些有情节变化、具有神奇色彩、描绘故事意境和人物内心情感, 语言优美、绘画色彩线条运用丰富的图书。如《愿望树》《聚宝盆》《喜欢帽子的小猪》《小豆豆的假期》《奇怪的小妹妹》, 等等。与此同时, 还有意识地将水彩画、水粉画、彩色铅笔画等不同绘画风格的图画书丰富其中, 开阔幼儿的眼界。

三、阅读的指导策略

1. 幼儿自由而充分地享受阅读。

对幼儿来说, 手拿图书翻阅的过程并非成人意义上的看、理解的思维过程, 它更像是一种游戏, 即阅读过程的游戏化。

每周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开展“新书推荐”。由于中班幼儿已具备初步观察单张画面的能力, 于是在介绍一本新图书时, 会通过对封面的观察入手, 猜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设置悬念的方式、讲到精彩的地方停止, 使幼儿能够去主动阅读, 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另外, 根据书中的图画设计问题情境, 如“你知道, 我在哪里”“书中找答案”, 幼儿自己寻求答案, 成为发现者, 阅读过程成了游戏的过程。这样, 幼儿的兴趣被激发了, 体验到了阅读图画书的乐趣。

幼儿每次阅读后都会选出“我最喜欢读的书”, 把书的编号写在排行榜上。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图画书, 以便今后“推荐”更有效。

2. 自主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 使阅读活动更有效。

(1) 自主阅读使幼儿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幼儿在阅读时, 我们会根据个别幼儿的阅读情况, 适时地给予一些帮助, 如提示通过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 猜猜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你觉得他们将会怎样,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使幼儿能更好地观察人物或动物的表情、动作、背景的变化,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图画书中各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主要情节。在餐前活动或是离园前, 把这周自己阅读过的书讲给大家听, 边指点画面边讲述, 鼓励幼儿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地说出来, 对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因为每个幼儿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不同, 讲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幼儿会从主要人物的活动线索讲述;有的幼儿会在前面同伴讲的基础上, 发现活动副线的变化进行讲述。幼儿在阅读讲述的过程中, 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2) 创设集体阅读环境, 深层次地阅读。

根据幼儿讲述的情况, 选出幼儿最喜欢、讲述最多的图画书进行集体阅读。如《聚宝盆》中小狗、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图示;《妹妹的坏习惯》中象声词的丰富, 使幼儿感到阅读的有趣。

在《愿望树》阅读活动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阅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 从而调动幼儿的视觉神经, 仔细地观察。将其制作成幻灯片, 便于幼儿观察和理解故事画面前后的关联、主要情节, 因为幼儿已对故事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逐页有序地观察, 尤其是对情景描述词汇的丰富, 教师讲故事梗概有意识地提炼出来, 如书中天空的颜色变化表示时间的推移, 天色渐晚, 为这棵神奇的树做铺垫;火炉的火焰与小熊的心情的对照;小熊前后情绪的变化;这里没有直接说出妈妈在暗中的帮助, 当小熊自己的情绪慢慢平复, 想到与妈妈弟弟一起分享, 回到家和妈妈一个深深的拥抱, 表明了一切。“为什么这是一棵煎饼———毯子———提灯树?”“书里藏着一个爱的秘密, 秘密是什么?”引起了幼儿积极的讨论和表达。从观察入手, 有效地逐层深入地提问, 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 使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在集体阅读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意了个体差异, 使幼儿都能有所提高, 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尤其在中班给幼儿更多的表达表现的机会将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3. 亲子阅读有助于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家长都会和幼儿看图书讲故事, 但有效的亲子阅读对于家长还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导。于是我们通过“家园沟通桥”, 使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特点和指导方法, 帮助家长积累亲子阅读经验。每周幼儿可借一本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 在书中将优美的词语、故事情境的描述、鲜明主题的勾画, 使家长能有所依据, 阅读更有效。亲子阅读一方面使家长能关注自己孩子的阅读兴趣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家长和幼儿成为阅读伙伴, 使幼儿阅读兴趣提高, 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8.幼儿中班阅读游戏探究 篇八

[关键词]语言指导;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0-06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个中班的12名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为预观察,第二次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正式访谈时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

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个案例中语言指导有419例,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有41例,占总数的7.8%;语言一动作指导有62例,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

(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419例教师语言指导加上62例语言一动作指导)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例,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例,占总数的60.1%,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怎样解决问题。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接过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

“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

K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

K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

案例2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他们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一般来说,指令式语言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案例3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内容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语言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自,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

z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z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

案例4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作出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

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儿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在表扬中添加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因此,即使运用鼓励式语言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为幼儿提供模仿的

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语言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较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到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理发店游戏,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

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犹豫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缺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一方面,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教师语言指导的开放性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教师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理发师”:到那边洗。(指着洗头发的地方。)

上一篇:懒惰虫我们要用心看世界优秀作文下一篇:说说余光中--《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