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2024-11-02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精选8篇)

1.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一

贫困山区县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人才工作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它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人才工作机制是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人才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为此,笔者针对**县这个典型山区县的人才工作机制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大胆探究。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机制 建议

一、现状及问题

1、培育机制覆盖不广。我县运行的人才培养开发网络模式是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以职校、农广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为辅,兼顾县内劳动力培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和省外现场教学点建设。针对党政人才采取了“**讲堂”、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方式;对技能人才,以产业农民和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广泛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水平;对农村实用人才,通过送学下乡、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普及和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尽管如此,面向全体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大多数培训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调训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导致组织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培训多,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较少。

2、选用机制偏颇有失。在党政人才选拔中,根据现行《公务员管理条例》规定公务员招录主要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且对学历、工作经历、特殊技能要求颇高,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补充缓慢、日渐增大,借调、选聘工作人员程序复杂、缺少监督,难以根治长期问题。对党政人才的教育、激励、考核、监督还未形成配套机制,考察选拔、竞争上岗尚未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能人,但是没有进入党政、企事业单位获得更大发展平台的政策支持。现有的能力评价“以学历、职称论英雄”,注重学历、职称、资历等要素,评价方法、手段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群体缺乏可供操作的能力评价体系和具体的管理机制。

3、引流机制机械滞后。**县作为贫困山区县,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文环境和工作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引进人才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我县建设了县级人力资源市场,采取专家团队、乡情引才、智力联姻、招商引才、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但仍不能很好满足人才对职业发展空间、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创业目标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没有解决生活住房、配偶子女生活就业方面的优惠配套政策,部分领域人才短缺的状况仍然无法缓解。我县出台了《**县鼓励全民创业办法》,在政策、资金方面鼓励和支持党政人才、专业技

乏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职能、权限、任务划分,尤其是在人才工作任务分解上,缺乏刚性指标和硬性要求。

二、原因剖析

1、组织领导不力。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委均将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人才工作纲领性文件,但对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依然存在不重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集体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次数少。许多人才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阻碍人才发展的机制得不到及时研究解决。二是部分分管人才工作领导认为人才工作是务虚工作,不容易出政绩,所以对立竿见影的重点项目、产业建设等具体事务情有独钟,不愿意思考研究人才工作。三是人才工作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权重偏低,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导向。

2、市场助推乏力。哪里有供求需要,哪里就有市场。对人才而言,岗位、“舞台”、环境就是市场。人才市场是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推手,人才工作机制是人才市场的内生动力,它们之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由于贫困山区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主要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为辅。这样的产业结构,不能形成集聚人才的大环境,缺少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和动力,自然而然人才工作形势就不会与人才工作机制现状形成尖锐的矛盾,造成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反作用力不足。

责任追究。对各类人才中优秀拔尖人才实行重点培育,推行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制度。夯实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管理部门责任,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体系。

2、健全科学系统的能力评价机制。建立“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破除资历、学历、年龄等那些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规定,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性。坚持“人才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健全完善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设置各位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业绩考核体系,实行任务考核、考核、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行业内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健全完善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发展人才评价中介组织,以岗位要求为基础,开展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自由”的技能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等级鉴定和等级晋升机制。鼓励成立行业协会,探索制定行业内人才和用人单位诚信等级星级评定制度,按照忠诚度、诚信度、团队意识等方面设定标准,评定后统一颁发证书,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

3、建立开放灵活的引进流动机制。改进人才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坚持人才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管理。切实解决人才管理的行政化、官本位问题,强化政府对人才工作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实现人才由

目和全县性人才重点工程。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制度,包括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实现“智力资源资本化”。制定《优秀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对各类优秀人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分别建立规范各类优秀人才的评选标准,采取不同的表彰规格。同时,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在提高政治待遇的基础上,对其干事创业实行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扶持。

2.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二

一、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目前,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延续着“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的单一使教师和学生都惧怕想象性、开放性问题;虽然国家相关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 但教学方法却一成不变, 致使新课改在贫困山区流于空谈。

(二) 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无法相比的。由于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 维修校舍、添置桌凳都很是困难, 就别说增添、更新教学用品, 及购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材, 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学校设施基本是“三无”状态:无图书馆、无图书角、无课外书。

(三) 教师整体创新素质偏低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多是“文革”前就在山区从事小学教育的老教师, 这些老师教学多年, 可以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也受知识更新、接受条年的限制, 最终成为陈旧教学方法的主要支持者。虽然每年能够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函授培训,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 但在创新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另学校地处偏远, 教师普通话水平也较差, 教学语言的使用过于方言化。加之, 不能实现教师的更替, 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数量逐渐减少, 一个教师包一班, 代一辈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及微薄的工资也不可能支持教师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导致山区教师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

二、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 充分利用既有条件, 丰富教学方式、手段

贫困山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 存在差距无异, 但也有着城市孩子无法拥有的广阔的成长空间。针对山区小学不同年级共同上课及小学生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 由大孩子带小孩子, 由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学习成绩较差的, 并负有监督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在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 也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针对山区有着广袤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体验身边的事物、环境, 作为习作的素材。

(二) 依据山区学生特点, 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经济文化条件落后, 学习条件更不尽如人意, 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 山区孩子在过早品尝人间疾苦的同时, 心灵也比同龄人过早的成熟。多年的教学发现, 在山区孩子小学毕业, 进入城镇中学后, 面对衣着光鲜的城市孩子,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严重者产生厌世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引导孩子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其人生打下幸福的基础。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没有进入中学前给予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 如: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学生, 向孩子们介绍城市孩子们的生活, 使孩子形成坦然面对困难、挫折的健康生活态度。

(三) 多方并举,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 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 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到较发达的地区进修、学习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 想法设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山区任教, 尤其是本地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再次, 努力改善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过程中;最后, 应该建立城乡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 定期安排骨干教师“送教下乡”, 鼓励山区教师多与城市优秀教师交流,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四) 加大教育投入, 添置教学设施, 适当合并邻村小学

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 是改善当前山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主要措施。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 加大对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 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方筹措资金, 改善办学条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 山区小学已不像过去那样人满为患, 取而代之的是数量的逐年减少, 出现了部分小学几十人、几个人的情况, 为实现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 可以考虑将邻村小学合并, 实施联办, 创办寄宿制学校, 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也有利于贫困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及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使学生在学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更需要当地及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多管齐下提高山区小学语老师的专业素质、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条件;上述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加大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1) .

[2]姜平.关于西部山区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8, (18) .

3.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三

关键词:天然橡胶;种植现状;应对措施;海南贫困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53-02

天然橡胶是海南人民,特别是海南中部山区群众的“摇钱树”。从1998年第一批天然橡胶苗在这里种植开始,当地农民开始通过在橡胶树上割下的每一刀来一步步摆脱贫困。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战略物资的天然橡胶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国际国内大市场行情的冲击,天然橡胶市场的“蝴蝶效应”也波及到海南这个紧紧依靠种植天然橡胶且生产技术低下的贫困山区。

1 黎苗山寨种植橡胶的基本情况

笔者自2006年参加中国大学生志愿服西部扶贫计划以来,对海南中西部山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管区做了如下的调查:高峰管区下辖5个自然村,地处海南偏僻的中西部山区,交通极不便利,空气湿度大,文化教育落后,人口600多人,田地面积少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90%为山地,且坡度都在60°以上。现实的自然因素使得种植天然橡胶成了当地黎苗少数民族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在对当地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当地群众在天然橡胶种植方面技术落后,从购置胶苗到收割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伤树、枯树现象极其严重,种植管理方面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当地橡胶胶片市场极不规范,众多现象影响着胶农增收。具体表现归纳如下:

1.1 胶苗品质低劣或胶苗类型不适宜当地种植 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且地处台风入侵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迎风口地带。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群众严重缺乏对橡胶胶苗正确的判断和识别,加之橡胶胶苗市场上鱼龙混杂,很多农户很难在市场上购买到真正适合当地生长且丰产的橡胶胶苗。很多情况下购买来的不是假苗或产胶水少的实生树就是购买到不适合当地地形、气候的胶苗类型(如抗台风型、高产非抗台风型、抗病抗湿型等)。

1.2 管理极不规范,缺乏科学指导 橡胶幼树平地种植到开割第一刀时间大约需要6~7a,而高峰管区由于地处山地,且土壤有机质覆盖浅薄,种植的天然橡胶大约需要7~8a,并且在这个幼树成长期的时间内,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致关重要。然而,笔者在当地调查中发现,胶农在科学管理如橡胶林立冬封林护林技术方面知之甚少,更谈不上集约经济下的高产、优质、高效橡胶管理技术。

1.3 割胶技术含量极低 橡胶树主干直径长至40cm左右时,胶树即可开割。由于当地胶农缺乏科学的割胶技术,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把橡胶树水囊层割断,造成树木死皮枯死。常见症状表现为:从胶树顶端到胶树根部,出现干枯深褐线;开割期间,胶树病症出现前胶水流量较多,但是开割几次后,书皮开始裂开,流清水,并且瞬间变黑。胶树大约开割4a后,沿割线出现黑白混合浊水,凝结成块,造成阻流、断流。胶树枯死时:根部完好无损;树叶变皱,叶色由绿变黄,直至脱落;胶树顶部出现死枝。针对以上这些症状,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专家诊断:只要有科学的天然橡胶种植管理及割胶技术,90%的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4 胶片价格呈现不稳,人为因素居多 鹦哥岭南峰山隔绝了高峰管区几个村与山外的联系,南峰山不仅割断了山里人出山的路,而且无形中也封闭了山里人的思想。台风雷雨天气时有发生,造成电供应不畅,手机成了山里人家的一种摆设,割裂了山里人与市场的联系。胶片收购商人为形成不同胶片市场差价:同一时点同一质量的胶片,每kg差价在15元以上。这个差价自然而然地进入胶片收购商腰包。同时据胶农反映,一些县城不法收购点在胶片中掺石灰等杂物,使胶片外运商压底进购价格,山外胶片(20元/kg)与山内胶片价格(10元/kg)每kg差价在10元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当地胶农的经济收入。

2 黎苗山寨应分层次应对市场变化

(下转57页)

(上接53页)2.1 橡胶种植产销链条各个环节的完善

2.1.1 橡胶胶苗要三方协议引领,集体引进 当地政府必须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空、组织协调服务职能。橡胶苗的引进,乡(镇)政府要以全体村民整体利益代言人的形式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两院)橡胶苗培育单位购置货真价实、早熟、高产、抗风、抗病的橡胶苗,同时签定相应的橡胶胶树种植投保协议,以此实现政府高效、村民增收及科研单位精准扶贫的三方良性互动局面。

2.1.2 集体学习培育管理技术 以高峰管区村两委为主导,南开乡委乡政府为中介,积极与服务地方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两院)关于橡胶种植的相应单位结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两院)专业技术人员要定期到该地进行橡胶苗种植前的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如因地制宜做好定标、修筑环山行道,积极指导当地村民认真做好橡胶苗定植和幼树期胶苗的管理工作,以此提高当地定植成活率及幼树速长率。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及村两委要组织各自然村的党员、团员等中青年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两院)试验场连队参观学习橡胶树种植的培育、管理、割胶等技术。另外针对高峰管区地处偏远的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点橡胶“卫生院”。

2.1.3 掌握割胶及割面护理技术关键 橡胶树树龄及胶水产量和质量与胶农割胶技术和割面护理技术密切相关。通过对高峰管区新开割的胶树定期检测,发现当地胶树适割树龄要比正规海南农垦橡胶树种植联队胶树树龄少10a。同时,当地胶树在接下来的开割间隙,胶树修复割面会形成粗糙瘤结,并且产出的原质胶片质量降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心切,时常把3d一刀改为2d一刀甚至1d一刀,这种割法严重打乱了橡胶树的生长规律,所以在积极推广最新的橡胶树割胶技术的同时,也要在当地加大橡胶树割面护理技术的推广与宣传。

2.1.4 积极创建完善的胶片销售市场 让当地天然橡胶种植户在胶片买卖中获得公平合理的价格,是实现当地农户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法治天然橡胶(胶苗和胶水或胶片)销售市场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做好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工作,使其在法制范围内正确运作;其次,加强执法,严厉打击故意压低橡胶胶片价格以图获取巨额差价的不法零购商。尤其要指出的是,要积极创建服务型南开乡政府,组建针对高峰管区橡胶种植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克服“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效应,防止“胶贱伤农”。

2.2 积极应对天然橡胶市场变化,开拓新的种养殖模式 高峰管区正好处在台风侵入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迎风口,每年台风来临都会给当地橡胶林造成不同程度破坏。2005年“达维”台风过后数据统计显示,当地橡胶成年树80%遭到破坏,2014年“威马逊”台风使得当地胶树破坏达90%。同时,高峰管区处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在南渡江源头,从长远来看,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越来越显得重要,20多年的环境变迁,当地种植的天然橡胶林早已从经济林同时转向生态林,并且其生态效益已远远高于其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在变“输血”为“造血”的同时,实行“造血”模式的多样化:积极开拓橡胶林林下种植养殖新模式,如适宜的林下花卉、南药(益智、牛大力等)、沉香等经济作物种植;原生态下的蜜蜂,山地鸭,山地五脚猪等养殖。

4.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四

(一)贵州贫困山区外出劳动力基本特征

将外出劳动力的个体做分析,能了解其构成、文化层次、规模等基本情况。数据结果显示基本特征是外出人员性别男性化、转移年轻化、家庭主劳动力转移化、文化程度较低化。

1.从外出的人员数来看,在50户的村户调查中有21个劳动力外出,为23人,07年为28人,增长了30%。在有限的调查户数里,两年增长了三分之一的外出人数,说明外出的人群在增加。

2.从性别构成来看,男劳动力人数在三年内分别是18、20、26人次,分别占总外出人员的85.6%、86.9%、92.8%。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出劳动力中以男性为主,且男性外出人员的增长幅度大于总的外出人员增长数。

3.从外出劳动力与户主的关系中,户主与子女两类是外出的主要类型,在05与06年外出的人员全部由这两类关系构成,07年新增加了兄弟姐妹关系占的比重仅为7.1%。从人员的构成来看,外出的基本是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

4.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16岁到50岁都有外出的人员,三年平均外出人员的年纪结构比重分别是:16-20阶段占12.28%,21-25岁阶段占24.03%、26—30岁范围占18.50%、31-35岁比例为9.39%、36-40岁为20.34%、41-45岁为14.27%。但更多的集中在21-25与36-40岁两个阶段,这与外出劳动力与户主关系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80%以上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程度,而初中程度占52%,是外出人员的主要受教育水平。其次是高中水平(8.57%)不识字或很少(8.45%)以及中专(4.77%)。可以看出,贵州山区外出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还是很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也决定了外出人员就业的环境及收益水平。

(二)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外出的基本形式及方向

劳动力外出的基本形式及方向能揭示贵州劳动力外出的流向问题,也能从中看出外出劳动力的竞争力程度。数据分析显示如下的现状:

1.劳动力的外出方式中,三年内所有的转移劳动力全部靠亲戚朋友介绍外出。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贵州山区人际网络关系决定了村民外出就业的强度,一方面说明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民对外界的信任度很低。

2.在外出地区及类型项目中,东部地区是转移的主要输入地05年占76.2%,06、07两年占100%;西部地区在05年占23.8%的比重,其他年份没有转移于此;至于中部及其他地区一直没有劳动力的流往。可以看出,贵州劳动力仍然聚集在发达地区,追逐最高的劳动力报酬。

在外出地区类型中,93.93%的劳动力外出到地区级城市,6.73%集中在县级市,4.76%流动在省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07年所有的劳动力都集中在了地区级城市,这说明农户的转移还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只是选择略高出流出地一级的城市转移。

3.外出就业结构中,转移劳动力全部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就业,其中又以第二产业为主要工作部门,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建筑业是其从事的两个重点行业,三年来平均分别所占的比重为55.1%、43.3%。而第三产业中仅有4.76%的外出人员从事,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

4.从外出务工的时间来看,贵州劳动力在外从业滞留时间仍然较短。1-3个月的占21.59%、3-6个月的占52.87%、6个月以上的比例为25.55%。可以看到,贵州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仍然是候鸟式的,及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在以上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贵州山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外出就业风险高

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外出风险高首先表现在外出方式自发、盲目、不均衡性,外出保障力度很低。从实现外出的方式来看,依靠个人社会资本自发实现的流动一直是主要的方式,而政府及中介结构发挥作用甚微。这种自发、盲目、不均衡的流动会带来许多的问题,同时自身的利益保障度也很低,一旦外出务工遇到欺诈等厂商恶意行为,不成体系的农民工不具有与厂商谈判的足够资本,其利益的受损在所难免。其次,外出人员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相对机会成本较高。大量主要劳动力外出,滞留在家乡土地上的多为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过80岁的老人仍然在土地上辛勤的为生存而耕种,对于贵州贫困山区来说“386199”问题就更加的凸出。最后贵州外出劳动力在外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重复工种,低附加值的从业导致劳动力的竞争力很差。一旦面临国内市场、国际经济环境变动时,外出劳动力就会立刻成为“失业”一族,此时在回到家乡土地上工作时已经变成了“不具有经验的非熟练”农民了。

(二)贵州贫困山区外出劳动力对城市体系的适应能力较低但略有增强的趋势

贫困山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对陌生城市体系的适应是需要一段磨合过程的`,由于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及长期固定的生活方式较其他的外出人员适应城市能力更弱。具体体现在外出务工的时间、地点以及人数上面。从外出务工的就业时间来看六个月以上的只占22.5%,说明劳动力的外出仅仅是一个短期行为,外出人员没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长期工种或者不具较好的城市工作转化的能力。从就业的地点来看,一般外出就业地点离输出地越远对劳动力适应城市能力要求越高,而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山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地方大多还是选择地区级城市,对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选择还是有一些的保守。从外出人数上来看,三年内外出人数增加了30%,是一个比较可喜的数据,说明山区贫困农民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去”且步伐加快,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走出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三)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外出结构在优化

从外出的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已经呈现出多元化,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呈现均衡化。年纪结构的优化对后期返乡创业、增加农户收入等农村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从外出文化程度上也能看出结构的逐步优化,在整体农村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外出人员主要集中在初中,且外出总体程度随时序的增加而提高,受教育结构的优化是外出务工人员竞争力加强的一个主要构成。从外出的就业行业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初外出务工基本都从事第二产业的低附加值行业,而现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在增加,工种在多样化,这些都是外出人员择业的优化调整,是外出资源调整的一个可喜转变。

三.优化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几点启示

根据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及区域特点,结合国外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一)营造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低风险转移的有利环境

贵州贫困山区劳动力由于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对外界有较强的戒备性,对城市的适应能力较弱,如何有效的转移劳动力同时又避免产生相应的“农村病”,多方营造一个信任度高的“低风险”转移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1.国家营造劳动力转移的稳定制度环境

制度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英国1846年的《贫民迁移法》颁布、二战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专门的劳动力动员计划实施、印度政府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政策都积极有效的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我国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经历了国家“限制—有条件开放流通”到现在的国家有序引导的过程,但是专门成文的制度并没有,只是在“三农”政策中有所提及。国家制度的强制性能有效保障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能给外出劳动力强有力的指导,特别是对于贵州贫困山区的弱势劳动力,国家的制度保障显得更加的必要。因此,国家应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劳动力转移制度,如破除城乡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设立外出劳动力的维权制度等。

2.以市场为主导各级政府及其他机构创造完善的服务环境

资源的市场自由调配是获取最大效用的前提,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方向。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定位于完善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必要保障。如政府对劳动力转移市场有效信息的筛选、提供与及时传递;为提高转移的有效性,政府所进行的必要技术培训与就业前景指导;政府有意识的引导“精英”劳动力的外出和返乡创业行为,为后续劳动力的外出起示范作用,扩大其良性效用;政府根据主要输入地就业政策调整相应的输出地的劳动力政策,设立区域劳动力外出维权机构,保障区域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等。其他机构的服务体系主要为滞留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提供便利的劳作环境,以解决外出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也能有效减少“农村病”的产生。如保险公司对农田灾害的承保;农协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透明购买、田间管理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机具的租用修理、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供给等。

(二)根据区域特点调整劳动力自身行为

农民在劳动力转移中是一个主体行为,因此加强自身的劳动竞争力是万事之本。加强自身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对城市适应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政府的帮助下,多渠道获取外出的各种相关信息,选择与自身能力、专长相吻合的外出就业工种与外出地;知晓自己外出的合法权益范围,懂得用现有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外出劳动力。其次,加强外出劳动力自身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多数学者将众多的社会弊端归结到劳动力的低素质上,实际农民缺乏的不是素质而是与外界有效沟通的能力。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李昌平,2009),但是因为他们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技巧,外出农民被市场一刀切的误认为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工种,其结果导致就业的低端化,对外出劳动力的潜力没有机会释放出来,竞争力也很难得以提高。因为缺乏沟通的资本,外出劳动力不具有与资方谈判的能力,就使得他们处于“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只有加强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拥有平等的沟通平台和机会才能释放出自身的才干,获取比工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尊严感,也能示范的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外出,从候鸟式的迁移转变为长期迁移,从个人迁移变成家庭迁移,达到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最后,根据贵州贫困山区的特点,贵州贫困山区农民应该遵循“兼业化——非农化”的过程,发展第二种兼业户即从事农业外劳动为主,农业为辅,并以非农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兼业农户是贵州贫困山区农民现阶段的可选之策。贵州山区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样化的植被与生物资源,在发展农村非农经济的同时要发挥其优势而非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可以大力研究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对其进行深加工及品牌的推广,同时推动特色区域旅游等。

参考文献:

1 Weng,Xin ,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a Chinese case study”,Asian economic journal 15(1),pp:71-89

2 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张锦鹏:新农村建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变化的经济学观察——云南省景东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6):116-121

4 洪名勇:建设新农村与贵州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7

5.走访荣昌贫困山区 篇五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学生因为上学而历尽艰辛:有的凌晨五点就要起床,有的回家要走三个小时,有的连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都没有。今天,在炎炎夏日中,我们巴蜀小学四年级四班的同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荣昌县荷包镇中心小学——

坐了两三个小时车,我们到达了荷包镇中心小学。刚一下车,有几位同学便有点想吐,李老师见状,镇定地说:“你们连这点苦都受不了?要知道,贫困山区的儿童是要步行三个小时呀!”

经过了这段小插曲,同学们忽然想起了此行的目的——“同一片蓝天下手拉手”,了解贫困山区同学的生活。于是,我们连忙走进了学校。

我们直接走到了少先队会议厅。只见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回头一看,便是一块与我们上课时一样大的黑板,左边用隶书写着教师的“师德”,右边则用小楷写出了会议室的要求。我们陆续坐了下来,对面是这个学校的四名五年级同学。我们首先送上了礼物――几十本课外读物以及一对玩偶。那些同学们见这些书都是送给他们学校的,都高兴得不得了,脸上挂满了笑容,心中充满了甜蜜,一个个心花怒放,喜笑颜开。之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与这四位同学交流起来。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忙得不亦乐乎。在交谈中,我知道了,其中的一位男同学的名字叫胡宁,今年十二岁了,勤奋好学。为了建立长久的联系,他还告诉了我给他寄信的地址。过后,我们又去参观了他们的教室。从窗户外往里看,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只见那教室非常简陋,只有前后两块黑板、桌椅以及四盏日光灯,根本没什么电扇空调,更别说投影仪了。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只有会议室和教师办公室各有一盏破旧不堪的电扇。他们在这么差的环境中都能认真学习,更何况我们还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呢?

走出学校,我们又到了一位山村同学陈磊家中走访,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他们的这种人情使我感动。陈磊的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陈磊和她的婆婆以及两只小猫咪,而且,婆婆的脚上竟然连一双鞋子都没有穿。这房子好像是用一整块岩石凿出的。跨过高高的门槛,便是简陋的客厅:没有空调,没有沙发,也没有日光灯,只有一个电灯泡悬在客厅中央;往左走边是卧室,继续走又到了猪圈,猪圈旁边就是厕所,由几块扁石头拼成。在客厅往右走便到了小朋友的卧室。与客厅一样,中间悬个一盏小小的电灯泡,只不过多了一条连着风扇的电线。我看了看,他的房间里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可以空出来供他做作业。每天,他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并且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就连期末考试考了第二名都觉得有愧于婆婆。令我惊讶的是,这位山村孩子竟然连集市上的矿泉水都没有喝过,当他拿到一瓶矿泉水是那样地激动,那样地开心,不知是谁又递给了他一瓶,他飞也是地跑回家递给了婆婆。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热情,善良,朴实的优秀品质!

6.贫困山区慰问信 篇六

为贫困山区的人民送上亲切的慰问,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山区的慰问信范文,仅供参考。

贫困山区慰问信范文一: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叫朱子旭,我是五年级的学生。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你们那儿的学习环境。

你们在那简陋的教室里学习,从家里搬来了五花八门、大小不一的椅子和桌子和椅子在教室里认真的学习。我还见有的学生用这笔手指头还短的铅笔;有的学生用本子不光用正面,还用没有条格、本面部光滑的反面;有的学生背着妈妈用一些旧布头拼凑的书包。

你们还在那简陋、没有灯的教室里学习,用着那“破烂不堪”的文具,学习成绩依然那么好。

而我们呢?在舒坦有明亮、能遮风挡雨的教室里学习;用着那一支支好用又好看的笔;背着那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绚丽的书包。在这种优等的环境下学习,有时还不好好学习。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那!

你们是我的好榜样!我一定会学习你们的好品质的!

如果你们有需要的话,异地昂要给我来信哦!我相信我身边的许多人都会帮助你们的!包括我哦!

让我们好好学习吧!不枉费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盼!

祝你们

心想事成,平平安安

贫困山区慰问信范文二: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春节快到了,首先祝你们节日快乐!

春节是一个充满了快乐、喜庆、开心的节日,可是当我们享受着幸福与欢乐时,你们却已经在天寒地冻的原野里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从电视和报纸上,我们看到,这场罕见的大雪给你们带来了连大人都承受不了的巨大痛苦。

你们还好吗?我知道你们那儿冷得不得了,雪很深,即没吃的也没喝的,同时还没电,路面又特别滑,还不能取暖......。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十分惦记你们,许多人都在参加救助和捐献活动,支援灾区的抢险工作。

我们的同学们也十分惦记你们这些小朋友。你们一定要听家长的话,走路要小心点,千万别滑倒,能多穿就多穿点儿,别冻着,我们不希望你们生病呀,如果写不了寒假作业就先放放。要顶过去,和大人一起度过难关,你们千万不要泄气呀!

我们相信:即使困难再多,大家也能渡过难关,因为,有我们支持你们,有大人在努力帮助你们,相信你们面对困难,也能感受到同龄人的关心。能体验到过年的喜庆,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开开心心地放鞭放炮;穿着暖和的衣服过新年;唱着幸福的歌谣堆雪人;吃着那香喷喷的年夜饭,与爸爸妈妈一起欢天喜地的过大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只是作为朋友的我们一点点小小的心意。过几天我和妈妈一定给你们寄衣服,希望你们能在温馨与快乐中迎来新年,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能进步。

祝你们:

春节快乐,衣食无忧!

贫困山区慰问信范文三:

亲爱的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生活在城市的一名小学生。我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小朋友们。从你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对学习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一支支短小的铅笔和已经拿不住的橡皮,还有那已经没有一丝空隙的计算本中,无一不触动我的心灵。简陋的教室、残破的桌椅和教室前树枝上的铜铃,都让我感觉到我是如此的幸福。我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书包。如此优越的环境和你们所处的环境相比,却让我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锲而不舍、渴求上进的精神。你们从远处的深山走来,一路崎岖,一路泥泞,为的是能够投入到知识的海洋,让自己拥有美好的明天。但是,现实的状况总是让你们一次次的失望难过,好在我们共同拥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那就是我们的祖国。祖国没有忘记你们,各民族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没有忘记你们,甚至远在海外的游子们也时刻关注着你们。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通过我们的捐助,能够让你们重新背起书包,走进课堂,能够让你们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一步。让我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参与祖国的开发和建设。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贫困的地区会越来越少,所有的孩子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7.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七

1 影响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1.1 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农机化的发展

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 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 加上农作物的成熟期参差不齐等等, 这些都极不利于农机的正常作业。农业机械的效力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无形中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农机投入成本, 同时增加了机手的作业程度, 严重地影响了机手的经济收入。所以贫困山区的农机难以发展新型的、大中型的农机具难以推广。

1.2 基础设施差, 制约着贫困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很多村组没有通村公路, 更谈不上生产道路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加上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 使得贫困山区的农机拥有量只局限于轻便, 小型的农机具。但即使是小型轻便的农机具, 机手作业时安全隐患也多强度大, 这必然会造成农机作业时间短, 农机应有的效力不能得到发挥, 无形中就要求机手增加作业时间和提高操作技术含量。严重影响了农机具应有的作业效率和农机化事业的进程。

1.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使农机正常效率难以发挥

贫困山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不同, 机手不易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技巧和维修保养技术, 使农机潜能和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且严重影响到农机的正常使用寿命, 无形中增加了农机投入成本等。贫困山区农机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 与贫困山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有关系。

1.4 农民的劳作思维习惯和经济条件阻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贫困山区的交通和信息都较闭塞, 传统的劳作习惯, 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贫困的经济基础, 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等使得贫困山区农民对农业机械认识不够和接收使用不力, 农机得不到优化配置, 服务很难实现专业化和全程化。新型大中型农机具较贵, 对贫困山区农民来讲难以承受, 严重地影响到贫困山区农机化事业前进的步伐。

1.5 部门和乡镇干部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

一是认为山区地形不适应农业机械化;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机械化作为商品, 完全由生产农业机械的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政府可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 任何国家的农业机械化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广。

1.6 农业机械价格偏高, 购机后维修困难

一台普通的旋耕机售价在3500元到5400元之间, 扣除政府财政补贴, 农民仍需2500元至3800元不等, 这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乡镇售后服务网络缺少, 配件供给渠道不畅通, 购机后维修困难, 都严重地影响着贫困山区农机事业的发展。

1.7 个体家庭经营形式为主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 95%以上的农业土地基本上都是以个体家庭经营形式为主。这样, 一方面赋予了农民极大的自主权, 活跃和丰富了农村经济市场,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造成分散单一的生产方式, 必然会出现生产上的不协调, 农作物的成熟期参差不齐和土地纠纷等现象, 这些都钼制着农机的连片作业, 影响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 加快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由于因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单一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等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根据贫困山区的本地实际, 我认为应该从政府参与, 加强农机组织自身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科研、推广、生产有机结合等方面入手, 在贫困山区营造一个适应山区作业的新型农机作业环境, 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2.1 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把发展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纳入到日常议程上来, 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完善农机法规,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入,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 加快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是尽快实行购机补贴普惠制。国家应照顾到贫困山区农机具多样化, 小型化的特点, 重点鼓励和扶持新型大中型农机具的引进和推广, 对购买新型农用机械予以优先贷款甚至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 为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是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建立健全贫困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 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 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现场会, 进行产品介绍, 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 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 引进和推广力度, 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 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和动力。

2.2 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仅靠农民自发的力量和市场的导向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 树立好的样板, 以人为本,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组成联合服务体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式下贫困山区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 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2.3 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采取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 开展好农机操作、保养、修理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2.4 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

政府应该是当一个很好的连接器, 使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把最终的使用性能, 适应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 把新型的产品推向市场, 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

摘要:本文结合宜川县果业生产农机化的现状, 根据笔者十多年在贫困山区推广农机的经历, 对影响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做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 最后本文对加快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给出了几点意见, 以期能对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所帮助。

8.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篇八

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形成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

一、当前贫困山区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学校未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在应试教育中,往往德育偏离首位。德育偏离首位是一般山区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基本问题,表现为:①重分轻德,把分数线当成绩榜。②德育工作机构人员的配备明显欠缺。缺少专业德育工作者,大多数是临时兼任老师。③一些教师未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德育只是靠班主任、分块领导单兵作战,全员德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问题之二:学校易受社会不利和消极因素影响,削弱学校德育效果

在整个浙江经济和社会变革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山区中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利的消极因素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也因之大受影响。

由于生源特殊,层次不一,学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行为失范等问题。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德育脱离了自身规律的要求,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德育体系,其效果不理想,出现了学生中明显地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问题之三:家庭和家长教育欠完善,加大学校德育工作难度

不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有些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处于“工学矛盾”旋涡之中,家庭经济条件太差;有些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育或有缺失;复杂的家庭背景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攀比、亲情饥渴、逆反等不健康心理,可能出现更多的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等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成长。

同时,由于学生家长普遍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家长在教育中容易产生误解,踏入误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够。

二、贫困山区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

造成贫困山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是山区地理条件差、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环境陶冶受制约、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不高以及学校应试教育等综合因素所致。

(1)重养轻教。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落后,父母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外出打工,将孩子寄养于 他人,忽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矫正培养。

(2)不注重言传身教。部分家长说话粗鲁、满口脏话、抽烟、酗酒、赌博、不讲究饮食及环境卫生,不关心孩子读书。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部分家长常以“粗暴教育”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压抑心理。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人交往不断增多,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应受地方落后习俗干扰。多数学生不懂得礼貌用语,不注重使用普通话交际。见不良行为不敢斗争,明哲保身。

(5)受经济浪潮的冲击。为了金钱,少数人开设黑网吧、电子游戏厅、赌场等,致使自控力及辨别力差的学生误入歧途。

(6)管理力度不够。教育部门对精神文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宣传不力,致使学生健康成长没有良好的环境。

(7)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有待不够。部分老师忙于校外做家教搞创收,对学生教育不正面疏导。遇到学生失误就体罚、变相体罚、甚至赶出校门,不与家长取得联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致使学生流浪社会,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三、贫困山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對策思路

根据以上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家、校合力。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极其细微的艰巨工程。”每个家庭虽不都想“望子成龙”,但都希望子女成才。尽管家长的素质有不同性、家庭的背景有多样性,但家长都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身教、言教相当重要。学校应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但向家长介绍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同时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当前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向广大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及法制、法制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提高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村、居共管。学校所属学区范围内的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和学校距离近,与学生、与学生家庭关联多。经常保持与村、居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对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很有必要。①、村、居委员会利用有关会议及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宣传关心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法、先进经验等。②和村、居一起举办联谊活动。如雏鹰假日文明活动,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维护交通秩序,为五保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以及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编写村、居新人新事,为村、居文化宣传栏设计编排展览,使学生从中受到锻炼。③请村、居协助,监督学生在社会上言行表现。如发现“网吧”有未成年人进入,发现有黄色书摊摆街头诱惑青少年,村、居干部就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共同予以教育、查封、打击。

(3)榜样示范。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论中指出:榜样作用在品德影响中处于重要地位。他认为,榜样中有权威性的容易模仿。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其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最大。凡是学生要求做到的,老师必须模范做到,同时在学生中树立好示范班级、标兵学生等,以点带面,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上一篇:进退由己作文800字下一篇:我爱爸爸妈妈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