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精品教学反思

2024-08-22

生命精品教学反思(精选8篇)

1.生命精品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地位。这不仅仅要体现在观念上的转变,更要在实践中实现。

《一朵小花》是语文天地中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一位学生排练话剧时一直很紧张,老师请另一位同学代替她的角色,而让她去演一个小角色。这位学生很伤心,这时**的做法帮了她。妈妈故意要把院子里的野菊全换成玫瑰,这位学生不同意,她认为野菊和玫瑰都有各自的美丽。妈妈抓住这一点告诉她,人和花一样,都有各自的美丽。不应该因不能演心中的角色而难过。我先请学生自读,然后指名学生分自然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孩子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有的说要相信自己,有的说每个人都有短处和长处,而有的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等。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和当时的想法。第二节下课,我发现桌上多了张纸条。我拿起来一看,上面工整地写着:黄老师,学了《一朵小花》这课让我想起学校举行钢笔字比赛时,你本来决定让我去参加,后来又换成别的同学去,我那时也很难过。觉得自己写得差。现在我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应该难过。看到这,我心里一沉,再看署名,原来是班里的“小大人”月萍。我这才想起,上次让同学去参加钢笔字比赛时,有让萍来练习,本来打算让她去参加,后来与另一位同学经过比较,最后决定让另一位同学去参加。但当时,由于忙于指导,没有及时对她说清楚,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对她的心造成了伤害,一时觉得异常惭愧。想想自己小时候,要能有机会参加比赛,那是多么自豪,多么高兴,如果后来老师又不让去了,那时心里也一定会很难过。说不定这件事会成为她一生难忘的记忆。由此,我也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无小节,学生无小事。”这句话的含义。因而,我赶紧找到月萍,告诉:“老师叫你来练习写字,是觉得你写得比一些同学好,老师最后请别的同学去却没有对你说清楚,这是老师做得不够好。其实没参加比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练习,你比其它的许多同学的字更漂亮了。如果你更加认真地写,下次一定有机会参加的。”她听了,刚才还眉头紧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学生的心是一片纯净的草地,学生的心是一汪清澈的湖水,学生的心是一朵含苞的花,把心贴着学生,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会发现,你使草更绿了,水更清了,花更艳了。用心,可以浇灌出满园芳华。教学反思《《》一文

2.生命精品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 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 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 体会文章情感, 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 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 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 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 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 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 抓住两个“静静地”, 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 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 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 体会到了他的无奈, 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 他需要骨髓, 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 他的生命有了可能, 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 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 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 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 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 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 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 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 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入境, 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 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 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 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 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 挖掘人文内涵,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 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 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 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 植根于学生心中, 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 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 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 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 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 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 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4.《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

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执教了《生命生命》这节组内课后,受益匪浅。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读,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减少课文教学的难度。开始授课时,我自己用杏林子写的生命格言激情导文,借“题”发挥,故意将第二个“生命”用有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大一点,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从而顺理成章进入文本。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并动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咬文嚼字谈感悟,并进行范读、个性化朗读、赛读、评读等方式,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将总结段同一组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议和观赏的基础上谈全文读后的收获。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比如,飞蛾奋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砖缝两个事例读完后,完全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感受过什么小生命的可贵、可敬。同样的事例,学生发自内心说出来比课件中出示,效果明显不一样。再如,学习4、5节由物及人时,应充分让学生谈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和事。这样不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本单元习作作了准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经过两星期的准备,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课。课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马老师的肯定,让我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还相当巨大。

一、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但课堂呈现还欠火候。

虽然课前备课较完善,但在课堂上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准确;没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

二、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够,学生发言仍不够积极,课堂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状况就不够理想,这节课准备得较为充分,问题的设计经过了较为精心地考虑,但还是没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造成的,但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考虑确实不够,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实践。

三、对课文的解读到位,但朗读的指导还很不到位。

本课主题深邃,在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所感悟,但在读者一环节上做得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是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够,朗读指导的教学经验不足,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师语言功底不够,缺乏激情。

更为严重的是,至今我还没搞清具体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五、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及时地评价,没能及时洞察学生的闪光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这堂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课前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教学时注意力没能完全放在学生身上所致。今后教学准备是还应要更完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六、心理素质不过关,有待历练。

总之,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使我收获很多,我的课堂教学终于踏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虚心的学习,积极锻炼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生命为什么用了两次?结束时解题是要我们珍爱生命,达到结构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有限、无限”的理解则是靠联系自己平时所听、所看的事例来降低难度,深化主题。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殊不知前两个事例是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铺垫,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还有最后的练笔,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写,课下细想,其实练笔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内心的想法上,可能会为深挖生命的含义搭建桥梁。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胡佳敏鉴于所承担的汇报课任务,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三个事例,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接着体现清华附小的“群文阅读”最后要根据文本特点推荐相关书目。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如下几点:

1、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2-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学生进入情境,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1

遗憾之处:1、由于时间的关系,考虑到后面的群文阅读的汇报体现,本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点有遗漏之处。个别地方处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无限”等词没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价值的文本内容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些深。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教师的点拨调动的能力还需提高。

总之,我尽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学习中窦桂梅团队的教学走向,对于群文阅读。清华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钟能否进行群文的比较阅读。怎样进行群文阅读,并让群文阅读体现价值,还有待于探索!我旨在抛砖引玉地告知大家,无论是挤在课内,或是聚在课后,今后依据文本适时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莘莘语文人将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在教本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去阅读《同步阅读》的相关文章,学生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后,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在上《生命生命》这一文前,我让学生了解了“足球女孩”身残志坚的事例,了解张海迪坚强的生命意识;让学生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除了让学生弄懂中心外,还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学习中我发挥学生的读悟能力,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悟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此外,我还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生命这一内涵深刻的主题,感悟也较深,同时也被作者严肃的生命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也相继成为了学生的左右铭(学生把相关的名人名言做成了美丽的书签)。虽然,这节课上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没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但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投入,学生眼里流露出来的劲头,我深感环境氛围的重要性,知识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强大的。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文段内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光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参加本次赛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实在是太难了”!上好一节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例如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写能力、朗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还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也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能力,上课能随机应变,自然的生成,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上出一节好课还需要很多能力。

这次赛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 生命》,准备课程的过程是艰辛的。我观看了很多教师的视频,认真分析,取长补短;深度解读了教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最后用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主题,在马上要赛课的前三天又根据青光赛课小组合作评价表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长”扩展到三个事例都小组交流,教师再点拨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试讲、评课、改课、再试讲使我对文本解读的越来越深刻,课堂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过程艰辛,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语文味”的教师,我也甘之如饴。

比赛当天,我谨记“灵活大气”的原则,课堂上情绪饱满,思路清晰,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评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学设计体现“主线”教学思想,课堂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注重积累精彩语段,板书书写漂亮,导入时配乐介绍杏林子的经历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例如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放在第三段,广泛联系作者的经历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另一方面时间安排上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最后,我又征求了其他老师的意见,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太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在和学生互动时缺乏自然的生成,显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气、流畅、自然的味道。“学而知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真诚的指导。

一节课下来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5.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五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生命为什么用了两次?结束时解题是要我们珍爱生命,达到结构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有限、无限”的理解则是靠联系自己平时所听、所看的事例来降低难度,深化主题。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殊不知前两个事例是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铺垫,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还有最后的练笔,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写,课下细想,其实练笔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内心的想法上,可能会为深挖生命的含义搭建桥梁。

6.《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六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7.生命精品教学反思 篇七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只靠唱歌、游戏并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 学生就会厌倦。《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部2012) 。作为一线教师, 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 发现在“生命化课堂”中使用“创设情境, 提出目标”最为奏效。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演示、生活呈现、画面呈现、角色扮演等, 采用“情境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创设情境, 引入知识点, 才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课堂的目标是什么。

在新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Section A中涉及到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由于网络、电视冲击了电影, 学生们对movie theater没有任何概念和兴趣。而如何提出本课目标, 导入新知识点呢?我创设了一个猜谜语的情景教学:A riddle:a place you can enjoy the sun, the wind, the beautiful sights, you can also feel the sadness, the happiness and fear at the same time.让学生猜出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刻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感知到一切快乐、悲伤的地方就是剧院。学生们的潜意识自然而然地被引领到本课的主题中, 目标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门见山, 直接创设具体的情境, 顺理成章地提出目标, 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活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是一种情境化的互动活动, 设计多元化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和撞击。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地努力改进教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

反思二:课堂生命力要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上原本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和谐运作, 积极互动, 分享学习心得,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顺利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 合理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划分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 力争平衡, 以免出现分化。我所任教的二年级 (5) 班共36名学生, 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差异, 分成九个小组, 依据学习成绩, 1~9号学生分别担任九个小组的组长。几个组长分别在10~18号、19~27号、28~36号学生中任选其一, 组成学习小组。每个组都有自己的group rules (组规) 和group admonition (组训) 。而学生座位依然朝向黑板, 便于及时看黑板, 以免学生讨论跑题。同时, 课堂对话时1对1、1对3、2对2都非常方便, 便于交流, 更便于组长领导。当组长执行任务时, 二号同学可以随时代替组长组织活动, 使小组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二) 教师组织和引导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三) 组内讨论, 组间交流

明确学习任务后, 教师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独立整理, 归纳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自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组内互相帮助, 共同商讨, 得出结论。学生交流时, 教师要密切关注, 及时给予点评鼓励或者表扬。对于个别难点, 可以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如果仍然不能解决,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细心讲解来达成目标、升华目标。

(四) 评价机制

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机制相结合。小组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在我任课的班级有一名学生, 成绩排名靠后, 上英语课从来不张嘴, 每次上课也从不发言, 更别说背诵英语课文了。自从小组结对子之后, 他每次都会因为不背课文使所在组被扣5分。开始时, 他不以为然。一次, 两次……终于在小组的压力下, 他耐不住了, 拿来英语书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 我可以读下来吗?”我欣然答应了。于是我们规定, 每个小组4号同学读下来就不扣分, 且如果能背下来, 要给所在组加5分。从那以后, 他每次都努力地读了下来, 我深知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我坚信, 不久的将来, 他一定能为所在组加上5分的。

反思三:中学英语课堂科学的拓展延伸是升华生命化课堂目标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是指教师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地在学习新知前、学习新知中、学习新知后拓展延伸一些教学内容,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 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抛”出一些与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把课内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 这种梯度、渐进式延伸拓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扩大学习的视野。

原《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9 When was he born?这一单元中对话内容都是明星的出生年代, 而且其中很多明星都已经退役了, 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也很遥远。于是我灵活、科学地把部分对话拓展延伸成他们熟知的同学和老师。既适当拓宽了课本知识, 降低了问题的“门槛“, 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引起学生们更多的关注, 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四:中学英语课堂随堂灵活检测是生命化高效课堂的巩固阵地

英语课堂上,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 思维比较活跃, 这时, 可通过口头检查或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的方式完成达标检测,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掌握更加扎实。在课堂中, 我每次的当堂检测任务量都不大, 而且都很有代表性, 难、中、易三种题型各具特色,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 通过小组互批、组内互助、组间互展的方式进行当堂加减分, 使学生兴趣倍增, 效果明显。当然, 每节课都少不了课前背诵检测, 小组成立后, 各组的1号、2号、3号、4号互考。背诵规定内容不加分;4号学生读下来不扣分, 背诵下来规定内容加5分。无论几号, 只要超额完成背诵就加5分。当然, 超额完成的大部分都是1号和2号, 这样就保证了“学困生”不掉队, 尖子生也能脱颖而出。所以在英语课堂上, 随堂灵活检测, 既形成了竞争氛围, 发挥了团队精神, 又巩固了高效课堂。

快乐、高效且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使“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 使学优生对所学知识能得以历练, 在超越自我中不断进取。

当然, 每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课堂的生命力需要教师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8.生命精品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命教育 实践反思

如何加强生命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教师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更要实践探索,倡导生命化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活动中成就“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为师生生命成长旅程留下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笔者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意识,引领生命价值。

思想上主动洗礼,行动上积极引领。教师受固有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职业倦怠等内在因素制约,加上应试教育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更多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个层面,而往往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略学生终生受益内在生命价值,背离了新课程理念。因而,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急需教师突破思想瓶颈,与时俱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价值追求,逐步胜任引领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角色,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与生命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张扬生命个性,充分发挥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 “完人”,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着眼于人的精神生命价值,尊重主体人格,倡导人文主义的生命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等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与生命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关爱生命是历史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要真正领会与落实课程标准,在精神上积极引领,在教学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回归教育本质,成就育人目标。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的生命情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有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历史的人文精神。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就是一门让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人文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人文资源,蕴涵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与生命价值的内容,有效地开发并渗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教材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给学生很好的生命教育与启迪。如学习诸子百家等传统思想文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积极进取、社会责任等教育,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学会担当;又如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毫无人性的罪恶行为,给人类以深刻的生命启迪,让学生懂得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又如亚非会议,万隆精神对现实的启迪,对习近平主席提倡亚非各国携手共建亚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亚非梦,仍具有普适价值与指引意义。等等,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就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命养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

2、展现师生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价值。

教师,学生其实也是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命。”可见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内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伟大,共同享受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 活出精彩,活出魅力,活出自己的阳光。

首先,教师言传身教,应该充满正能量。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生命导师,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因而,教师更需要建构自我生命的价值感,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怀,才能培养出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生命体验的学生,师生的生命成长才能实现同步,师生的幸福人生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发自内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教育中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其次,积极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享受生命的成长。从教育方式上看,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方式多样化,倡导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

面对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淡薄,不想学,甚至厌学,学习上缺乏自信,课堂沉闷,打瞌睡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如何激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是我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与难题。我们坚持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个体生命的尊严,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2022年门诊部护理组工作计划下一篇:责任与梦想作文高中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