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2024-07-02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共10篇)

1.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一

1.摘读

摘毕要写上什么时候、摘于什么书刊、作者是谁。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语言的积累,提高对文章的领悟能力及驾驭文字的能力。

2.查读

它的重点在于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碰到的字词的音、形、义,并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它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

3.划读

它的目的在于有重点地掌握阅读中所需要重视的内容,便于攻克难点,解除疑点,培养学生按要求找划内容的阅读能力。

4.询读

它的重点在于阅读中发现疑问,做出标记或摘录下来,通过询问别人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的治学观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

5.理读

它要求学生反复琢磨课文的全部标题(包括课题),分析标题之间的关系,钻研课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段落,列出提纲,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中心线索,掌握文章思路,有规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结构分析。

2.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二

教师应通过引导, 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 这才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终极目标。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顾名思义,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 有思才有究, 有究才有得。探究的过程往往会让人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 要多给学生精心设置新颖而有吸引力的问题, 以唤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内驱力。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 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一句话“船上有位老爷爷, 他的故事说不完”。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爷爷的故事太多了, 说也说不完。请同学们想一想, 老爷爷会给丁丁讲什么故事呢?学生展开了联想的翅膀, 兴趣盎然地谈论起了。“老爷爷讲起了他打鱼时的故事。”“老爷爷讲起了他在海底看见了古怪的鱼群的事。”“老爷爷讲起了他遇到台风时, 怎样化险为夷的事。”……除了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 利用讲故事、投影、录音、绘画、实物、游戏、谜语等等也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读书。另外, 在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延展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 适当点拨。例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春天的雨点》一课通过两件事的记叙, 表达了爱像春雨滋润心田一样, 赞美了浓浓的师生情。课后,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魏巍的《我的老师》, 让学生通过阅读, 初步积累写人的文章基本特点。

二、为学生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 并鼓励学生学会“抽”时间阅读

很多教师都不愿意让学生带课外书到学校来, 认为这样做会使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 影响课堂纪律, 降低课堂效率。恰恰相反, 我却鼓励学生这样做。

在我带的班级里, 学生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即每天中午12:00至12:40分。这与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有关。学生吃完饭后, 不宜立即到操场上活动, 所以, 我就让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 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扩大了阅读范围, 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同时, 我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时间, 规定学生上课时要专心听讲, 如教师讲完课后有空余时间, 或者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后, 学生可以拿出课外书来阅读。实践证明, 这不但没有影响课堂秩序, 更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都愿意抓紧时间将课堂任务按时完成, 然后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阅读时, 我也会同学生一起探讨, 一起阅读, 向学生推荐好书。在给足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的同时, 我还想办法让他们把所读内容、所得知识有机会展示出来, 目的就是让他们从中品尝到读书的乐趣。具体的做法是:在班上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比赛活动。比如, 儿童故事会、佳作鉴赏会、读书报告会、朗读欣赏会, 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 每学期开展一次小博士、读书“小能人”评选活动等等。这样, 不仅会使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激发和培养, 而且还会让他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让他们时刻浸润在书香之中

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的氛围, 我在创建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把教室布置出具有浓浓书香味的韵味来:利用教室的2个窗台, 请家长定做了2个小书架, 便于学生随时拿书阅读, 并定期更新图书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设置“小小书签伴我读”, 学生可随时了解自己的阅读进度, 查看自己的阅读篇目;利用班级的一面墙为每名同学设置读书卡, 定期让学生把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积累在卡片上;设置“读书小明星”竞赛栏, 比比谁读的书多;在教室窗户的两侧墙壁上, 贴上与读书有关的对联, 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不知味, 不如束高阁”。常有家长说, 我布置的教室就像一间书房, 温馨中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在这样的教室里, 学生自然会受到熏陶, 爱上阅读。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阅读

1.利用晨会、班队, 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 介绍一些同龄儿童读书受益的故事,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坚持召开每周一次的有关读书方面的交流会。每周的话题由我来定, 首先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收集。其次全班交流, 给学生架设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 既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彼此学习的机会, 也增长了他们知识,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谊。

3.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 一同进步。如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 鼓励亲子读书, 收益颇丰;为学生建立家校读书笔记, 与家长合力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值得一提的是, 我没有为读书笔记设置统一的模式, 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 DIY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有的学生喜欢摘录好词好句, 有的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概括书籍的主要内容, 有的学生写读后感, 还有的学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而不是固守成规,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把阅读当成游戏而非任务, 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总之,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 真正地提升兴趣, 获得能力。

3.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三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只要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学生就会乐于读书,在读书中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求知欲,求知欲增强了才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只有在不断地钻研中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教师给学生读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孩子天生都爱听故事。从入学开起,利用课余时间我经常给他们读《安徒生童话故事》、《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时常在精彩之处留下悬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测结局,并告诉他们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学生由被动的“听”到争先恐后去“读”,有被动到主动,乐于读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仔细赛选的范文,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生比较感兴趣。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时,我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课外书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2、开展读好书比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里开展读好书比赛。设立“诵读明星”奖项。规定时间内谁读得书最多,并能把自己读的书用故事形式展示出来,就能获得“诵读明星”的称号。为了获得这一光荣称号,学生们把饭后玩耍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把课外活动时间用到了读书上,整个班里掀起了读好书狂潮。学生在书中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在读书中了解到外面美好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又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

二、营造浓厚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读书习惯养成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倡导开展“我读书,我成长,我进步,我快乐”经典诵读活动。为了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校园内贴满了激励学生读书的标语。如“经典诵读,你行我也行!”、“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等等标语。我们在班级里开展了读书前的动员工作。召开主题班会、制作黑板画报、精心设计教室的读书角,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评选 “诵读明星”、充分利用读书角主阵地汇报或交流。内容有经典诵读、故事演说、名言名句赏析等。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内容涉及阅读的收获,阅读的快乐,阅读的体会;如何合理并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有序读书;并介绍了自己在班级中是怎样带动其他学生阅读的实际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浓厚读书氛围,而且也使同学们互取所长,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

三、注重读书方法指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人人都知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以致终生受害。

1、“三看”—— 心看、嘴看、手看。

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文章,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心看——就是阅读时既要心思集中,全神贯注,又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用心是阅读的前提,需要阅读者专注于阅读的文章中,千万不能心不在焉,只有做到用心才能做到用脑,做到了用脑才能事半功倍。

嘴看——就是阅读时要动口认真朗读,对好文章和文章中的精彩片段、佳句、妙段还要熟读成诵。

手看——就是阅读时一定要用笔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做标记。

2、“质疑”读书法。

“学贵有疑”,疑是探索求知的开始,也是探索求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表现,质疑隐含着创新的因素。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敢于质疑,我们才可能进步。面对疑难时,应当去积极思考、探索,去质疑解难,只有这样,我们有可能获得进步。

敢于质疑,我们才可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提出问题,从而分析问题,最终才能解决问题。

敢于质疑,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真相,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3、“联系实际”读书法。

因为读书为的就是增长知识,如果不联系实际、就会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不能学以致用、就是一个书呆子,也就没有起到读书的效果。

要把书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灼见, 就必须把书上的理论知识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 变成完全的知识。书上的知识是否正确, 是否真有道理, 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为此, 必须用书上的知识去联系实际。读书的目的就是在于应用, 指导生活和实践,读书不联系实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4.小学生读书的好方法有哪些 篇四

一.仿写仿写,即要求孩子仿照摘录的原句练写。如果说摘录是为了积累,评注是为了体味,那么仿写则是落实到练习写作的实处。

二.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记住所读文章的内容,提高思想水平和语文水平,读书笔记通常有两种写法:1.编提纲或概括主要内容。2.看过一本书或读完一篇文章,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

三.摘录摘录就是把书刊中的佳词佳句佳段抄录在专用的簿本上。摘录时要按类设专题栏目,不可杂乱,这样便于积累、记忆和查阅。可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自设“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阅读分析知识”、“名人名言录”、“科技信息”、“国内外大事”等专栏。

四。评注有些孩子从课本上、书报杂志上,摘录了不少佳词佳句佳段,但往往是生吞活剥,一录了事,因此,还应要求孩子对所摘录的句段加简要的评注,以使孩子体会原文的妙处。

5.学生读书笔记方法 篇五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的常见种类为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6.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六

暑假期间挑选学习了美国常青藤好老师策略系列《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中教学方法》一书,感受深刻。本书共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对于我们教师教学来讲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提出了有利的意见。

美国的迪恩、哈贝尔、彼得勒、斯通四人合著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一书中指出有效的9种教学方法依托于框架下三个构成部分:

1、营造学习环境;

2、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帮助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这三个简明清晰的构成部分就是建立高效教学过程所必须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关于营造学习环境

教师营造学习环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考试机构)、学校(教学机构)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进步相关的积极反馈,使得学生:第一,可以监测和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第二,确信通过努力学习一定可以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十分明确学习目标、及时提供学习反馈、适时积极鼓励、倡导坚持勤奋、高效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用一些具体指标和更为量化的描述来代替道德的说教。这里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十分明确”。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成绩总是不甚理想,或者为什么我总是考不过某某。那么如果教师能很明确将考试成绩和努力程度很清晰的界定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就做到了“十分明确”。这样学生就可以比照表格和自我评价来判断自己的成绩,那些在复习阶段付出努力得分较低的学生,通常成绩也不会太好。同时按照表格既有规定动作复习的学生一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对照这个表格,这类学生将获得积极鼓励。

二、关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都是带着既有的知识来到课堂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要将学生新的学习与学生既有的新知识和技能相融合,让学生识别信息中的通律,通过产生心理影像的方法最有效的保存信息。具体包括的步骤是:建构学习范式(学习的过程有那几个关键步骤);深化学习过程中的概念性理解,了解和练习其变化;熟练、自发地思考知识运用过程和技巧。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提示回答、非语言展示、及时总结、做笔记、布置家庭作业、做大量练习题。

总结和做笔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组织、深入思考他们以后需要温习的重要细节、概念、观点和过程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时,必须整理、选择和综合各种信息,这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做笔记和总结一样,要求学生判断重要信息。在做笔记时,学生必须温习、整理和标记知识点,这有助于他们记住这些信息,并且将新的观点概念化。总结和做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为这些方法包含了更高阶的思考技能,学生在确定哪些知识要记住、哪些可以删除、哪些要用更普通的术语来替代的时候,必须更深入地分析知识。布置家庭作业无疑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教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用家庭作业这个词来表示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以外的生活中学习或温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练习,是重复某一特定的技能,或者温习少量的信息,以增强记忆、速度和准确性的行为。这一方法指的是学生需要花时间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这里我们就以布置家庭作业为例,来阐释下如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通常情况下布置家庭作业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制定家庭作业的规则,并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在需要家长参与的中小学教学阶段)。

第二,布置支持学生学习的家庭作业,并向学生和家长(在需要家长参与的中小学教学阶段)明确所布置作业的目的。

第三,针对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提供及时反馈。

事实上,很多教师在第一个原则上常常忽视作业的规则是什么,也没有明示学生和家长;在第二个原则上由于学生和家长不清晰作业的目的,完成起来就成了为了作业而作业。目标十分清晰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这对提升学生成绩至关重要。最后,老师的作业常常是批改学生的作业,这个环节的反馈做的往往不够到位。

此外,一改既往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为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这将有力地消除布置作业不当的问题,并且创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关于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知识

帮助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这一环节将帮助学生从能够“正确回答”到对知识的拓展理解和实践运用,即在现实中运用各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这个过程包含了复杂的推理过程,是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最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辨别知识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提出和验证假设等。

举一反三是我们非常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之一。让学生辨别知识的相异性与相似性,通常有四类方法:比较、归类、创建比喻和创建类比。这些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跳板,常常被认为是核心的学习方法。

这里我们以“创建比喻”为例来解读下如何帮助学生拓展和应用知识。比喻可以让学生非常容易地将不知道的东西与已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学习过程通常要求学生对以前的概念进行必要的重新塑造,在这种重新塑造概念框架的过程中,类比可以发挥核心作用,通过激发学生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类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信息”。辨别相似性和相异性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现有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知识上去,从具体转向抽象。利用比喻,我们可以很顺利地让孩子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时让他们想起天空中美丽的彩虹。创建比喻的步骤通常包括:

第一,确定所教授知识信息中最基本或最重要的元素。

第二,通过“只要可能,就对信息进行总结”和“用更基本的语言来代替特定事物的语言”两种方法把重要和基本的信息改写为最最基本的模式。

第三,寻求适合新信息或情形的那种基本模式。

7.浅谈读书的意义与方法 篇七

关键词:读书,意义,方法,经验

1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书是记载知识的典籍, 传播人类文明, 记载人类成长的历程。读书可以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是令人充实并自信地生活的一种方式。读书是走向文明的必要途径。如同国内外名家所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前苏联高尔基) ;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 (中国西汉刘向)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象鸟儿没有翅膀 (英国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国歌德) :一本新书就象一般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英国凯勒)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前苏联高尔基) 。而知识能够使人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真心热爱人类, 不断为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人。读书能使狭隘的心变得宏大, 使烦燥的心变得宁静, 使枯寂的心变得温暖湿润;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 使平庸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有人说, 读书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 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这就是说, 读书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读书的厚度就是教学的深度。阅读是丰富人精神世界最有效的方式, 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 是“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 天长日久, 潜移默化, 就会使自己身上流露出淡淡的书香气, 增添自己的韵味, 变得更加可爱美丽。古往今来, 读书成就了多少名人大家。宋代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 便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不读书, 不学习, 什么学问也没有的人是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的。所以古人有言“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孟子) 。

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 一位名叫邓清清的女孩被救出来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她说“下面一片漆黑, 我好怕, 我又冷又饿, 只能靠看书来缓解心中的害怕”。就是书, 抚慰着这个孤独, 恐惧的幼小心灵, 鼓舞她获得生的希望。当温总理去看望地震中的受伤群众时, 一位因受伤而无法开口说话的女生在病榻上给温总理写了四个字“我要读书”。读书可以使人空虚时充实, 痛苦时坚韧, 快乐时清醒, 彷徨时明白。读书显示力量, 甚至能够拯救生命。1995年4月2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一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等生日或忌辰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一天, 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纷纷举行各种读书活动, 宣传读书的价值。

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现代社会里, 生活节奏加快了, 信息传播方式也多样了, 但是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重要手段,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力量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变, 读书成为促进各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解于阅读水平。古罗写帝国当时经济发达, 物资丰富, 但没形成读书的风气, 许多人精神非常空虚, 不思进取, 为了追求物质享受, 就举行一个接一个宴会, 肚子容量有限, 那就吃饱了以后吃催吐剂, 吐了以后再参加下一个宴会, 丰富的粮食, 肉类、酒类等物资就是这样被消耗, 人的身体也变虚弱了, 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最后终于灭亡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贴着“此时打盹, 你将做梦;此时读书, 你将圆梦。”犹太人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智慧的民族。有“三个犹太人在一起, 就可以决定整个世界”之说, 犹太人占美国人口3%, 却占到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27%, 如果算上父母一方为犹太人的, 则达到40%。革命导师马克思, 大科学家爱国斯坦都是犹太人。犹太人有着经商的本领, 有人说“世界的财富在美国人口袋里, 而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脑子里”, 重视读书, 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 勤于思考, 就是犹太人聪明智慧的源泉。在犹太人家庭里充满浓郁的读书求知氛围。当小孩刚懂事的时候, 母亲便会翻开《圣经》, 在上面滴上一滴蜂密, 然后让孩子去吻吸它, 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书本是甜的, 要爱不释手。《犹太法典》中说, 一个人在旅途中, 如果发现一本故乡人未曾看见过的书, 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 带回故乡与乡人共享。当生活遇到困难需要变卖物品时, 应该先卖金子, 房子和土地, 到了最后一刻, 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本。在犹太家庭里, 书柜一定要放在床头, 而不能放在床尾, 否则就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的墓园里往往都摆着书, 他们认为当夜深人静之时, 逝者会出来读书, 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生命有结束的时候, 但读书求知永无止境。在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 图书馆和出版社的人均数量居于世界首位, 无论是在城镇, 还是在社区, 到处都有布置典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人来人往, 穿流不息, 图书馆里总是座无虚席, 去晚了就没有座位。正是由于重视读书, 使得犹太民族成为非常有学问的民族。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 除非他不读书, 没有知识。人可以通过学习保持青青和年青的心态, 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财富, 取得精神上富足。在几次中东战争中, 一、二百万人的以色列都击败了拥有几千万人口的阿拉伯国家的军队, 傲立在中东地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2011年6月21日, 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在他的连任就职演说中就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言:“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就是说,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圣人的准则是有所作为却不与人相争, 作为自己工作的左右铭。同时自古就有热爱学习, 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头悬梁锥刺股”;唐代颜真卿《劝学诗》所言“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为读书迟”就是古人读书刻苦精神的真实体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就提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是说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 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当前,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要重视读书, 在2011年4月进行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18-70岁国民当中, 58.1%认为自己读书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只有1%的国民认为自己读书数量多, 6.5%认为自己读书比较多, 每人每天读书时间仅为16.78分钟。这种情况是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书籍不能改变世界, 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中”就有“以愚味无知为耻”。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12月定为我国的“全民读书月”;2004年4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十一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读书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 读书是增长智慧,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是成长的基石, 精彩人生的开始, 一所不重视读书的学校, 是一所精神贫乏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 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 是不能承担建设国家重任的。2008年, 我们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也成立了读书促进会, 以读书为桥梁纽带将具有读书志趣的同学联系起来;图书馆举办了《影像读书·沙龙》, 将视频文献阅读和纸质文献阅读结合起来, 以教学手法举办沙龙, 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讨论, 促使同学专业知识内化、活化, 培养综合能力, 促进人文素质提高。在校团委、校图书馆支持下, 还组织了书评大赛等读书活动, 在推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方面, 迈出了重要步伐, 取得了成绩。

3 读书要有严谨和执着精神

古代的名著《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读书求知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一般说来, 难以速生速长出成果, 立竿见影,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有严谨和执着精神, 不受外界打扰, 不能急功近利。学贵有恒, 读书需要有决心, 耐心和信心, 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是在引用古人的词说明人生成就事业的三种境界。这里所讲的第一种境界是立志学习, 坚忍不拔。要想做学问, 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忍受住孤独, 面对漫漫无际的“天涯路”:忘掉名利诱惑和世事烦恼, 刻苦读书;第二种境界说的是学习中要执着追求, 虽然“衣带渐宽”, “人憔悴”, 仍然终不悔, 第三种境界是历程磨难, 经过多次周折、磨难, “千百度”的追寻, 才能在“灯火阑珊处”与成功相会, 成就事业。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钱穆, 一生中最高学历仅为高中 (尚未毕业) , 没上过大学, 更没有出国留学, 他先读私塾, 后来当了10年乡村小学教师和8年中学教师, 在这18年, 他“读书极勤、”“未尝敢一日废学”, 他每天坚持夜读到极卷, 甚至“形于梦寐间”。夏天, 为防蚊子叮咬, 他把双脚泡在瓮中, 坚持夜读, 在夜读中, 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终于被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发现, 并鼎力举荐到燕京大学国文系, 走上高校教师之路, 著书立说1700万字之多, 成为完全靠自修苦读而成才的国内外著名学者。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又是十分紧张的, 大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外, 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安排好自己的读书生活,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自己大学时的读书生活时说:“我把别人睡觉时间拿来读书, 晚上回宿舍, 同学们都睡了, 我总是读到最后的熄灯。睡到半夜起床, 又开始读书, 那时候我没有手表, 大约早上两三点钟就起床了。50%时间读教科书, 其余读课外书”。正是以这样的刻苦精神,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35门课程门门优秀。当总理后在记者会等公开场合引用的古代诗文95%靠自学, 主要是因时因势而用。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 “懒惰象生绣一样, 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经常使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读书要勤奋, 不能懒惰, 要自觉给自己施加压力, 挤出宝贵的读书时间来。

4 读好书善读书

4.1 读书要选择好书

图书馆的书浩如烟海, 一个人倾其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读完。从另一个角度说, 这些书中值得大家读的也没有那么多, 因此要选择好书, 选择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好书的宝贵时间。

什么是好书?“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 让人了解大思想家, 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采的书, 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 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在历史上经过几百年, 上千年的淘汰而留下来的古今中外名著, 经典典籍, 这些书带有永久性, 经过了多次淘汰依然能够震撼人心。经典著作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结晶, 对其国家和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读经典著作, 就是与大师对话, 提升境界, 净化心灵, 视野会更加开阔和久远, 思想会更加充实和健康。读好经典, 不仅可以铸造和强健人的精神骨骼, 更能引领人们超越现实, 走向成功。许多著名学者推出了自己的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思想家, 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邀, 拟定的《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荐书160种, 后来又因“校课既繁, 所治专门”, 为专业学生推荐《尚书》、《诗经》、《礼记》等书15种;著名文学家鲁迅1930年为许世瑛开出的《唐事记事》等中国文学学习必读书目12种;思想家胡适1930年在《中学国故丛书》目录中, 列举了《论语》、《诗经》、《战国策》等30余种古籍, 供中学生选择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925年开列出包含有《山海经》、《蒙古秘史》、《徐霞客游记》等14种书作为喜欢中国历史的人可备读书目;著名文学家朱自清1940年在《经典常谈》一书开出《史记》、《说文解字》等经典书目12种, 以求启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引他们到阅读经典的路上;思想家章太炎开出过《史学国文书目》;国学大师季羡林推荐的《论语》、《三字经》、《三十六计》等《国学百部名典》等, 这些凝聚着大师智慧的书目所推荐的书堪称历代经典。另外,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 包括《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 象其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书, 就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读者, 使他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这些书是好书, 名家开出的书单, 是筛选挑拣的果子, 品质保证。但对于不同专业大学生通过日常阅读积累来完善自己知识、能力, 素质结构的需要来说还是不够的;一些古文经典, 不少同学阅读时感到艰涩费力, 尚不能完全读懂与理解。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 编制出适合本专业的阅读书目。

4.2 读书要用心, 专心致志

读书方法因人、因学科、因书、因读书目的而异。中国古代大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是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朱喜的读书经验指出了读书的门径。我国明代科学家张载也说:“人若志趣不远, 心不在焉, 虽学无成”。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9岁时就为自己制定了学年、学期、每个月的读书计划, 使读书具有明确的目标, 专心致志, 先后读完了培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休谟、斯宾诺莎、康德、笛卡儿、牛顿、赫兹、麦克斯韦等哲学家、科学家的著作, 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人如果到处分心, 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

4.3 读书既要博览, 又要专精

读书之道, 难在选择, 不可乱读一气, 2011年11月20日, 温家宝总理在与文莱大学学生交谈时说:书籍是青年人的营养。我希望青年爱读书, 但又会读书, 学会涉猎与精读, 有些书籍你可以翻一翻, 甚至看看目录。有些书籍你要经常搁在身边, 甚至终身去读, 受益匪浅,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最值得阅读的书是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 在时代不断淘汰过程而留下来的作品, 现代社会里知识激增, 作为大学生, 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扩大知识的范围, 培养自己的思维, 判断能力, 这就要涉猎, 要博览。当然, 博览也要有重点, 不能漫无目的乱翻。应主要放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著作中, 选择出必读的书去循序涉猎。对于本专业的经典之作则必须下功夫专心致志的有重点阅读, 博采众家, 取其所长。也就是象周恩来总理所讲的“加紧学习, 抓住中心;宁精匆杂, 宁专匆多”。鲁迅先生也主张在“泛览”的基础上, “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专心致志深入下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开有“伟大的典籍”课, 让大学生精读熟读若干经典著作。读书, 要反复品读, 一时读不懂的, 反复读几遍可能就明白了。也就是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博览和精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互相依存, 互相补充, 相得益彰。精读是“去尽皮, 方见肉;去尽肉, 方见骨, 去尽骨, 方见髓”, 是“精研而彻义”而不是“囫囵吞枣”的过程, 是层层深入, 反复思索品味, 学思结合, 循序渐进的过程。用朱熹的话说, 读书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 先要花十分力气读完一书, 第二本书则用七、八分功夫即可完成, 以后越来越省力, 越来越快, 从细读变为快读, 跳读。鲁迅的儿子, 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把读书归结为“摆”、“看”、“读”、“存”。摆是把书摆放在书架上, 不能堆在角落里;看是浏览;读是吸取书中的养分;看一遍不够, 值得回味的, 有时候拿来再看;存;读书的时候可以写一些心得, 在自己的书上加一些批注, 保存起来, 学以致用。老一辈天产阶级革命家,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 一生钟爱读书, 在青少年时代他就立志要做“新社会的催生者”, 为此, 他读了大量书籍, 以丰富学识, 开阔视野。“文化大革命”中, 他受到残酷迫害, 但却始终不肯抛弃自己所收藏的那些泛黄残损的线装书。平反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做书橱, 为自己的书找到栖身之处。他的藏书达到四、五万册之多。他的读书方法就是精读和速读并重, 对于《列宁全集》等政治类书籍, 以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各著, 他都认真细读, 并做批注, 笔记, 而对一般的书, 他就采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 通常利用晚上洗澡后睡觉前的这段时间读, 有时将好几本书放在手边, 这本看累了看那本, 一晚可以读两本小说。精读与速读并重, 使他 (下转222页) (上接152页) 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去世后, 他的儿子杨绍明依照父亲的心愿将全部图书捐献给重庆市图书馆等单位, 供人民群众阅览。

4.4 读书要多思善疑, 勇于创新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迷盲、糊涂) , 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这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问题常常是书的重点和难点, 多为关键之处, 抓住这些问题, 深入思考, 就会使读书不断深入。带着问题再去查阅其他书籍资料, 或向他人请教讨论, 就会受到更大的启发, 得到更大的提高。往往有的问题长期思考, 偶尔得到解决就会茅塞顿开, 以至于整个过程中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正如朱熹说的“读书, 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 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 疑渐渐释,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思善疑, 寻根究底, 终于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英国科学家牛顿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了头, 就对苹果为什么会垂直落在地上, 而不是飞离地球产生了思考, 查阅了大批资料, 展开了研究,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就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 我就是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读书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指导实践, 只有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合一, 才能真正做到温家宝总理所讲的“读书活, 活读书, 读活书”。打个比喻:读书好比吃饭, 吃饭有两个目的, 一是长身体, 一是干活, 不吃或吃的极少, 身体不好, 就干不了活。但吃的过多, 就会撑着, 就要消化, 光吃不干就成了饭桶,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 句句都读, 便是呆子;汉魏两朝、三唐、两宋诗人, 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而不能运用, 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人生是个毛胚房, 读书就好比内装修, 能提高人的休养, 使人真善美。读书还像坐船, 读消遣书、休闲书是坐游船, 休息、娱乐、轻松;做学问如同坐渡船, 要有一个清晰的彼岸, 如果离得比较近, 只是小河两岸, 船就可以简陋一些, 甚至扎个竹筏木排都可以, 但如果想要跨过太平洋, 远航南极, 船就要结实, 能抗台风, 破浮冰;航海经验与导航技术更要好, 能躲避暗礁险滩。读书亦如盛水, 聚点滴之水, 天长日久, 方成飞瀑、大海。

8.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八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爱做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影、电视、网络为什么总能吸引着孩子的眼球?答案很简单——源于喜爱。那么,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书。这方面,我的策略是:

1培养读书乐趣。许多学生认为书本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其实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就有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校本图书课,生动形象地讲给学生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段,让这些精彩的片段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另外,我有时也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读书找答了。

2师生同读、榜样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作出榜样。在课堂上,教师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的身上真切的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爱上读书的。因此,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共同阅读。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必先读。每天中午,我必在教室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伟人好读书的故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文韬武略的毛泽东,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成名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这些伟人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当然我也没有忘记从学生身边伙伴中挑选榜样的。那些阅读起步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在我的辅导下,能胜任“小老师”,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美文,讲故事。这些“小老师”的榜样力量不可小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各个争当“小老师”。

二、拓宽书源渠道,有米下锅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样酿出蜜来?所以我通过家长会,动员家长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并且充分利用校图书室的资源,使学生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三、加强阅读指导,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老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一定的指导。

1交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读一本书首先要记住作者,记住书中的主要内容。

其次要说出这本书是以什么人物或什么事件为主线来写的。

第三,对于自己喜欢的故事,要采用精读得方法来细细的品读,对于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采用批注阅读法,哪怕是写一句感受也有收获。

第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章节,可采用浏览、速读等方法进行阅读。

2教给学生会积累的方法。(1)无论读什么书,都要交待给学生写读书笔记。高年级学生主要学会通过某件事,对某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受。(2)对于有借鉴价值的好句好段,要让学生朗读成诵或摘录下来。

9.小学生读书的方法 篇九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简称STAD)是1978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开发出来的。它是学生团队学习诸多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小组中只需按照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进行学习,没有复杂的活动。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小组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奖励,这正是体现了学生团队的关键概念之一——小组奖励。在STAD中,无论是判断目标的实现还是给予奖励,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有成员都达标,小组才算成功,才能获得奖励;小组奖励是属于整个小组的,而不是属于某个人,更不会出现有人多、有人少的情况。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大家由关心自己的成功而关心小组的成功,由关心小组的成功而关心其他每个成员的成功;大家相互支持和鼓励,赞扬为小组成功努力学习的行为。STAD也强调个人责任,这体现在每个人首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帮助其他人,即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组员负责。进行小测验时,学生不能接受其他组员的帮助,而独立完成测验,证明自己经过合作学习达到的水平,这也体现出个人责任。为体现成功机会人人均等,STAD采用了特殊的进步分的记分方式,使得无论基础好坏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为小组作出平等的贡献,这是激励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努力学习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该合作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异之一。

一般而言,STAD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1)全班授课——教师介绍教材内容。

(2)分组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社会背景、认知风格等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在小组中以相互帮助、指导的形式一起学习或练习材料。

(3)实施测验和小组反思——每个学生都独立地完成小测验,在完成测验后及时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4)记分——

10.浅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范文 篇十

梁超

读书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而习惯多成于后天,很多人天性喜欢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需要而培养自己喜欢书。来到劲刚后发现很多人经常在公司报纸上交流读书心得,我读书亦多年,不妨也表达一些我自己长期阅读的一些心得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先说读书心得吧。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的动机都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之前显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在衡量着此事可为不可为,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学习有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基于目的不同那么对书的质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古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人的脑袋和身体一样,肯定偶有不适,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脑袋里面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要用哪些书来医治。东方朔曾经很自豪地形容自己“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就是说,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身体基本上够我日常消耗了,可见,即使是圣人,五体不勤的情况下也要开卷有益,先把脑袋给充实了。很多人对书有过不同的比喻,无论是阶梯也好还是粮食也好,书在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它最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也是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李敖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时说到,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参考的,这样才能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读书不是在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指导水平,要不脑袋里面即使藏着一个图书馆恐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读完书一定要派上用场才能显示出读书的价值,如果所读的书不能成为引导自己言行的路标那么即使是读再多的书也收效甚微。也许有人问怎么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日常用品呢,如果能在脑袋装个转换变频器就好了。我认为文字和思想的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思想做底子,读书做形式,将读书作为一种积累思想的行为,然后将这种行为在言行中表达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个人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一本书,必须先要辨明它是不是一本好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如果不信书那不如不读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但是很可能由于个人的知识深度、见识广度、总结宽度不够而显得自己的人生观比较凌乱而不够系统,要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建立起来就要博取众长,通过思想磨合以及实践试用取精华去糟粕,然后才能做到集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可使用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思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自古大成者必不离书,而大气之人也必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起来的,郭沫若说“读书不在三更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读书态度,但是读书也要得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摄取得更多。下面也就读书方法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第一,读书不挑书。正如要使身体营养均衡就不要挑食,挑食之人必定脸如菜色——即使他从来不吃青菜。古人开卷有益,证明每本书必定有它的营养价值所在的,如果我们拿到一本书连书本目录都没看就贸贸然认为此书没什么价值而扔到一边了,那么很可能就浪费了一本好书。但是去到图书馆看到四周都是书总也不能全部都读完吧,所以首先读书一定要注重速度。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一目十行或者双目二十行,书一打开就要迅速找到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关键字。除了很少一部分的作家能做到字字珠玑行行经典外,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是在总结或者传达一个大家都深谙熟悉的词语,然后为了烘托那个关键词语而进行大段大段的映衬式描述,绕了一大圈又兜路回来,绕得好就是意识流,绕得不好就是流水账码字数骗稿费。其次,选择书需要有判断力需要智慧。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装订好不好,作者是谁,是否认识,作者一向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等等,这些选择性的判断也很能左右一本书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益处,如果花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同自己价值观冲突很大的,作者也是一个超级庸才的人,那么再继续深入阅读大可不必。以前我很喜欢周末去泡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首先拿十本书在桌面,然后每本书迅速阅读三十页,三十页后如果还不能看出感觉的话才会将该书枪毙掉放回原处,如果三十页后觉得书还不错就会借阅回去花一两周左右去认真研读。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涉猎得更广,接触的学识范围也更宽。苏轼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天下的所有书,但是他眼睛看到的书肯定比一般人都多,只是很多庸书被他淘汰掉了,剩下的好书他都刻苦研读。我比较喜欢东方朔说的“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利用三年的时间找出好书认真研读,足够自己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就是关于书的价值判断。我从小有个比较不好的坏习惯,就是一拿到书后第一遍就先认认真真看,一遍过后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不会去从书本找出答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自己的答案来怀疑原作的观点,所以一直看书都是抱着“顺应但不顺从”的态度去看,顺应就是顺应作者的宏观写作架构和写作思路,不顺从就是对于作者微观的观点不会一一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知识层面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行万里路去深切体会他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的,他能写出华章,但是很可能每天都是呆在屋子里宅着从不深入群众,即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观点也没有实际操作过,而他们的作品又被很多人传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那么对于同一句话也没必要以某种固有的解析去理解了。所以我说读书要注重“顺应但不顺从”,在阅读中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这样既能认清楚该书的价值所在,也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上一篇:2019年度个人心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三行英文情诗大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