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学习心得

2024-08-18

《结构力学》学习心得(精选8篇)

1.《结构力学》学习心得 篇一

不知不觉中,本学期又过大半,同时,学习工程力学这门课程也快一年了。刚开始学时觉得这门课和高中的物理力学没啥大的区别,都是分析力学问题。但是随着深入的学习,慢慢的,发现了这门课程没那么简单,并不只是简单的分析力的构成。

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包括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部分。理论力学主要讲述的是经典力学部分的内容,讲述了静力学和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的科学,动力学主要研究了点和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合成运动,动力学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材料力学研究物体(变形体模型)在外力作用下的内力、应力、变形及失效规律。

理论力学不像是生物化学,很多知识要靠记忆去扩展,这是一门更多得靠逻辑和推理去构建知识构架的学科。我对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并不擅长,但我喜欢在错综复杂的力学体系中用最基本的东西去思考,解决问题,并想出自己真正有个性的办法,我也觉得这样对自己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才是有帮助的。而理论力学又不同于以前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其分析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接近实际,对问题的剖析也更加深刻,因此对思维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激起人的兴趣。

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还是碰到了很多的困难的,有时觉得会烦躁,但最后静下心来好好把书上的内容系统地过一遍,有时甚至往复地看好多遍,直到自己真正理解,成为让自己接受的知识。理论力学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的多,而是真正要学好这门课,对其中没一点知识必须有足够深的理解,然后各种综合性交叉性的题目也便能很自然得想到用书中不同的知识去解决。自己也便能顺利地去推倒自己想要的结论了。

另外这门课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了,我们不仅在可以学到课本上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这与以往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也更加激起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工程力学理论性强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

2.《结构力学》学习心得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 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归纳如下。

一、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所学的内容, 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一) 为了说明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 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做了如下实验

1. 用吸管吸水。

2. 把两个吸盘紧紧地贴住, 让两个同学把它们分开。

3. 把一个瓶中装满水, 用一个纸片盖住杯口, 将杯子倒置过来, 松手以后, 纸片并没有掉下来。

接着我让学生继续思考:航天员为什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舱门打开呢?原来, 舱内充满大气压, 舱外是真空, 舱内压强大于舱外压强, 所以是舱内大气压把舱门给压住了。

(二) 为了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基本特性, 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实验

1. 两端开口的试管一头用橡皮膜封住, 向试管另一头倒水, 观察橡皮膜变形的情况。 (橡皮膜向下凸起的程度越来越大)

2. 将一个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封一个橡皮膜, 向玻璃管内注水, 随着液柱的增高, 观察侧壁橡皮膜变形的情况。 (橡皮膜向外凸出的程度越来越大)

3. 准备一个微小压强计, 先轻轻地压橡皮膜, 再用力压橡皮膜, 观察U形管中两端液面高度有何不同? (压橡皮膜时, U形管两端液面出现高度差, 而且越用力高度差越大。)

接着, 把橡皮膜放入水中,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有无高差。 (有)

4. 保持压强计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 改变探头方向, 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一致? (一致)

5. 将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 并将探头放入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 并制作表格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过程, 我们得出了液体的基本特性为:

(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 同一深度处,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

(4)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都有关系。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

对待科学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所以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猜想, 并自己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 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就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发现并努力解决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针对水利工程中水力分析与计算工作内容选取教学内容, 我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学习项目:建筑物壁面静荷载分析与计算、水工有压管道的水力分析与计算、渠 (河) 道水力分析与计算。把工程案例 (五台县水电站) 融入教学中, 加深了学生对水力学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结构力学》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there be结构;图片;实物

说起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结合There be结构的教学,简单谈谈自己对语法教学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Grammar模块前渗透语法知识

英语教学中,有些英语教师对卡通对话、课文阅读中出现的相关语法现象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视而不见,到语法模块再具体学习;二是如获至宝,讲细讲透。其实,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在具体学习前,只需要渗透并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其概念、用法就可以了。

如,牛津英语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There be结构,卡通对话中有句There’s a new mall down the street. Reading中出现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hair clips in our shop.教学时,根据上下文联系,理解其用法:表示某地有……再观察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用is,一个用are。这样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概念和用法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运用竞赛法、游戏法学语法,引发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习兴趣,学习Grammar时,不妨采用竞赛激励的方式。可以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就这些图片或实物用There be说话。如,在讲桌上放上苹果、香蕉、西红柿、牛奶、可乐等,让学生使用There be结构。看谁说得多、说得对。有了竞赛性质,学生会乐于参与,也可以引入游戏法。

三、运用比较法学语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There be的练习和学习后,再启发学生思考He has a toy dog与There is a book in his hand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把握have/has和There be的用法的不同,更不能把have/has用于There be中,这是易错点,应特别注意。

英语教师采取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可以将枯燥的语法变得兴趣盎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习得、运用语法,让学生爱上语法课。

参考文献:

程玉霞.认知式英语语法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2011(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初级中学)

4.弹性力学学习心得 篇四

孙敬龙

S201201024 大学时期就学过弹性力学,当时的课本是徐芝纶教授的简明版教程,书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只学了前四章,学的也是比较糊涂。研究生一年级又学了一次弹性力学(弹性理论),所有课本是秦飞教授编著的,可能是学过一次的原因吧,第二次学习感觉稍微轻松点了,但是能量原理那一章还是理解不深入。弹性力学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力学学科,值得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深入解读。

弹性力学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在研究对象上,弹性力学同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之间有一定的分工。材料力学基本上只研究杆状构件;结构力学主要是在材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杆状构件所组成的结构,即所谓杆件系统;而弹性力学研究包括杆状构件在内的各种形状的弹性体。弹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弹性物体在外力和其它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也称为弹性理论。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和某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化工、航天等工程领域。弹性体是变形体的一种,它的特征为: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变形,当外力不超过某一限度时,除去外力后物体即恢复原状。绝对弹性体是不存在的。物体在外力除去后的残余变形很小时,一般就把它当作弹性体处理。

弹性力学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从很早时就已经知道利用物体的弹性性质了,比如古代弓箭就是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当时人们还是不自觉的运用弹性原理,而人们有系统、定量地研究弹性力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发展初期的工作是通过实践,探索弹性力学的基本规律。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是R.胡克于1678年发表的弹性体的变形与外力成正比的定律,后来被称为胡克定律。第二个时期是理论基础的建立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是,从 1822~1828年间,在A.L•柯西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应变、应变分量、应力和应力分量概念,建立了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平衡(运动)微分方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从而为弹性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弹性力学的发展初期主要是通过实践,尤其是通过实验来探索弹性力学的基本规律。英国的胡克和法国的马略特于1680年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弹性体的变形和所受外力成正比的定律,后被称为胡克定律。牛顿于1687年确立了力学三定律。同时,数学的发展,使得建立弹性力学数学理论的条件已大体具备,从而推动弹性力学进入第二个时期。在这个阶段除实验外,人们还用最粗糙的、不完备的理论来处理一些简单构件的力学问题。这些理论在后来都被指出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有些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在17世纪末第二个时期开始时,人们主要研究梁的理论。到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纳维和柯西才基本上建立了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柯西在1822~1828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应变、应变分量、应力和应力分量的概念,建立了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运动(平衡)方程、各向同性以及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从而奠定了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打开了弹性力学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第三个时期是线性各向同性弹性力学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弹性力学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问题。同时在理论方面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定理或原理,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计算方法。1855~1858年间法国的圣维南发表了关于柱体扭转和弯曲的论文,可以说是第三个时期的开始。在他的论文中,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密切吻合,为弹性力学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1881年德国的赫兹解出了两弹性体局部接触时弹性体内的应力分布;1898年德国的基尔施在计算圆孔附近的应力分布时,发现了应力集中。这些成就解释了过去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在提高机械、结构等零件的设计水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弹性力学得到工程界的重视。在这个时期,弹性力学的一般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建立了各种关于能量的定理(原理)。另一方面发展了许多有效的近似计算、数值计算和其他计算方法,如著名的瑞利——里兹法,为直接求解泛函极值问题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力学、物理、工程中近似计算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起,弹性力学在发展经典理论的同时,广泛地探讨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边缘分支:各向异性和非均匀体的理论,非线性板壳理论和非线性弹性力学,考虑温度影响的热弹性力学,研究固体同气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气动弹性力学和水弹性理论以及粘弹性理论等。磁弹性和微结构弹性理论也开始建立起来。此外,还建立了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这些新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弹性力学的内容,促进了有关工程技术的发展。

弹性力学开始的时候感觉很难,但是慢慢地看进去了,它具有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数学知识要具备,对于工程人员来讲,必要的方程解法是必须的;而且书上的例题是应该一步一步做。仔细研究一本弹力书即可。力学解决的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即求内力与变形;力学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材料本构关系,它解决的是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对于弹性力学而言是线弹性的,满足虎克定律;二维平面应力与平面应变的本构(物理)方程是三维块体的特殊形式;(2)几何关系:应变与位移之间的关系;(3)平衡方程:内外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何建立外力与变形的关系,从一下关系可知:外力<=[平衡]=>内力<=[本构]=>应变<=[几何]=>变形为了消除刚体位移,还要引入边界条件,至此弹性力学问题变成了数学的偏微分方程,但直接求解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半解析法还是需要一些力学分析。弹性力学有大部分内容是涉及求解的,如平面应力(变)、轴对称、空间问题讲的都是解法,因此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

5.钢结构学习心得 篇五

钢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为加强学生对钢结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应用,老师对我们进行为期1周左右的钢结构课程设计。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使我们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规范;提高我们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分析和图纸表达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钢板、热轧型钢或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以及钢索为主材建造的工程结构,如房屋、桥梁等,称为钢结构。钢结构是土木工程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都属于按材料划分的工程结构的不同分支。

这学期主要学习了,轴心受力构件—拉杆、压杆 受弯构件—梁 偏心受力构件—拉弯杆(偏心受拉)压弯杆(偏心受压)材料、连接、基本构件结构设计

掌握钢结构的特点和钢结构的应用范围;理解钢结构按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掌握其设计表达式的应用;初步了解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了解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钢结构知识打下基础。

钢结构的材料关系到钢结构的计算理论,同时对钢结构的制造、安装、使用、造价、安全等均有直接联系。本章简要介绍钢材的生产过程和组织构成,重点介绍钢材的主要性能以及各种因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钢材的种类、规格及选择原则。1.了解钢结构的两种破坏形式;

2.掌握结构用钢材的主要性能及其机械性能指标;

3.掌握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导致钢材变脆的主要因素; 4.掌握钢材疲劳的概念和疲劳计算方法; 5.了解结构用钢材的种类、牌号、规格; 6.理解钢材选择的依据,做到正确选择钢材。

了解钢结构采用的焊缝连接和螺栓连接两种常用的连接方法及其特点;理解对接焊缝及角焊缝的工作性能,掌握各种内力作用下,焊接连接的构造和计算方法;了解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的种类、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减小和消除的方法;理解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工作性能和破坏形式,掌握螺栓连接在传递各种内力时连接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熟悉螺栓排列方式和构造要求。理解受弯构件的工作性能,掌握受弯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受弯构件整体定和局部稳定的基本概念,理解梁整体稳定的计算原理以及提高整体稳定性的措施;熟悉局部稳定的验算方法及有关规定。下面谈谈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就了解到,《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多么重要的一门课,特别在毕业设计时,你现在不熟悉,以后设计会带来很多麻烦,而我不是那种只满足及格的学生。但想起那计算题,我就气,本身正在学结构力学,而且还学得不错,谁知把一些题给弄糊涂了.二、学习要有兴趣。在我看来,学那一门课都一样,有兴趣才能学得好,一旦失去兴趣,那是不可能学好,不牢固。比如我们英语四级,由于我的英语四级还没通过,这段时间寻找其原因,还是缺乏兴趣,没有真正“爱”上它。而我对钢结构设计原理的兴趣来于它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学到那部分,我都会联系实际.三、抓住重点,抓住主线。这门课无非就讲了几个构件: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抓住它们的本质联系,我们清楚知道在推导公式时,在做抗弯、剪、压、拉、扭计算时,它们原理是一样或相似的。

四、多煤体上课,有助于我们接受更多的信息。甚至能够把一些现象或实验演示出来,加强我们的感性认识。

五、多思考,多讨论,多提问,独立完成作业。这是很重要一点,也许你上课听不明,但你通过作业,你就可以把一些问题搞懂。平时多思考,多讨论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如果不懂,应找老师答疑。这学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多找老师答疑,还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课本没有的知识。

对我来说,知识真正得到巩固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说,课程设计的内容贯穿整本书的内容。同时设计也能体现你个人的能力和创新。所以我一向很热衷于课程设计,通过设计,你才真正地学会知识。在做设计遇到的难题要及时找老师解决,问题千万年别积压。这样才真正把知识学牢。希望以后可以把所学的应用于实践中,为自己加油吧。《钢结构设计原理》过程考核第五次 《钢结构设计原理学习体会》专题报告

姓 名:学 号:专业班级:成 绩:

教师评语:

6.现代力学概论学习心得 篇六

以前在我心中力学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凡是与力相关的事物都属于力学范畴,现在通过对现代力学概论的学习让我更清楚、明白了关于力学。我了解到了究竟什么是力,力学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力学究竟研究些什么东西,又是怎样研究的,最后我知道了,力学这一学科更为精细的分类。通过对现代力学概论的学习,知道了更多力学对于我们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加深了我对力学的了解和喜爱之情,真是非常感谢为我们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粱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粱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力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力学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力学也可按所研究对象区分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三个分支,一般力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三个主要分支在发展过程中,又因对象或模型的不同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例如属于一般力学的有理论力学(狭义的),力学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结果形成工程力学或应用力学的各种分支,诸如土力学、岩石力学,力学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结合也产生一些交又性的分支,最早的是和天文学结合产生的天体力学。

力学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科学,其发展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与力学相关的基础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学科及生命科学等,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有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材料、环境、船舶与海洋等等。

由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名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力学在其中多项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因此力学专业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又可以从事与力学相关的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等工程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或生命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力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对口是相当宽的,社会对力学人小的需求也是很多的。

7.《结构力学》学习心得 篇七

1 要有明确的目标

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深造, 考研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路径, 结构力学是考研的必考科目。这类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借助其他教材和网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做到融会贯通。另一类是就业, 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的目标, 服务于社会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有赖于专业基础课的掌握, 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必须要用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行动的侧重点, 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握课程学习的方向。

2 学习要有一定的主动性

学习要有主动性不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所有在校的学生都应该有主动性。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应该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 主动完成一定的计算训练。结构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静定和超静定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只有在习题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理论。比如,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时, 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体系, 只有自己亲自主动去计算才能对这个论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留下深刻印象, 才能在相互比较中选择相对简单的体系进行计算。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 要理论联系实际, 主动地思考实际工程的结构计算简图。主动思考, 主动提问, 主动请教。

3 搞清结构力学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及需要掌握的要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构力学大纲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样几大块: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静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静定结构的影响线,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结构的动力计算。其中静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是最基本的, 直接影响到超静定结构和动力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部分内容在材料力学里也已有相当程度的学习, 可见是比较重要的。在静定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中, 又可将内容分成以下几个要点:

3.1 静力平衡方程的掌握和对支座约束性质的认识

静力平衡方程在理论力学里已经详细学过, 可到了学习结构力学的阶段, 仍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理解并灵活运用方程解答一些静定未知力。对于支座的约束作用力, 也经常犯迷糊。特别是定向支座和连杆支座约束力随着方位的变化不能作出相应的变化。

3.2 截面内力的直接计算

这项内容直接涉及到内力图能否正确快速地绘制。要通过对例题的理解, 对习题的训练搞清楚各个外荷载对内力数值的影响, 正确判断引起的内力是正是负。计算的时候只取截面一侧的外力进行计算, 殊途同归, 取另一侧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如果只能通过取隔离体进行受力分析, 再列平衡方程计算截面内力, 在时间上就很不经济。

3.3 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在结构的内力图中, 弯矩图是比较主要的。所以熟练正确绘制弯矩图是结构力学的一大任务。一个学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可以说他的结构力学学习已经基本合格了。当然绘制弯矩图有叠加法, 微分法等。如叠加法步骤: (1) 按照支座、分布荷载的起点和终点、截面变化点等把结构分段, 不熟练的同学可以把集中力作用点也作为一个分段点; (2) 求杆端弯矩, 正确判断受拉一侧。这里用到第2要点的求截面内力。 (3) 如果杆段上无荷载作用, 直接把两端弯矩连以直线, 否则, 连以虚线, 叠加相同跨度的简支梁受相同荷载的弯矩图。

3.4 静定结构位移的计算

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是由虚功原理推导得来的。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理解不透, 对于应用型教育, 可以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重要的是对公式的正确应用。这其中又以单位荷载的假设比较重要。如要求下图所示杆件AB的转角, 所对应的虚设力应是相应的单位力偶, 理想桁架只受结点荷载作用, 就应用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来实现单位力偶, 力的大小如图1所示。

在掌握好静定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的基础上, 掌握和理解力法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 因为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就是系列内力和位移的计算, 力法为而后派生出的一些超静定结构的其他计算方法打下比较重要的基础。

4 采用前后比较的方法学力法和位移法

很多学生包括一些位移法之前的内同学得好的学生在学位移法的时候, 都觉得很难理解。其实在跟力法比较了以后, 就可以比较快地理解位移法的思路。

4.1 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都由名而得, 力法是以力 (多余未知力) 为基本未知量, 位移法以位移 (结点位移) 为基本未知量。

4.2 基本结构。

力法的基本结构是解除多余约束后的一静定结构。位移法的基本结构是增加附加约束锁住结点位移, 是一组超静定杆件的综合。分别如图2 (b) 、 (c) 所示。

4.3 基本体系。

力法的基本体系是在基本结构上作用荷载和多余约束力 (即待求未知量) 。位移法则是在基本结构上作用荷载和结点位移 (也是待求未知量) 。分别如图2 (d) 、 (e) 所示。

4.4 基本方程的建立。

超静定结构计算的总原则都是要求基本体系和原结构在受力和变形上完全一致。力法要满足一定的位移 (协调) 条件, 位移法要满足力 (平衡) 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基本方程。

4.5 方程的系数及自由项的计算。

力法的系数和自由项均为位移, 位移法的则是力。前者用图乘法求解, 后者用平衡条件求解。

4.6 解方程, 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两种方法一样。

结语

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结构力学提了几点浅薄建议, 指出了结构力学的核心内容及其掌握要点, 并且把力法和位移法作了各项比较。能够给该课程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8.浅析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 篇八

【关键词】范例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观念,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的观念,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就一个具体的新知识的学习而言,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可知,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观念是清晰和稳定的。

一、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例如,在进行函数极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相关的观念,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数列极限的,是否真正领悟了函数的本质,等等,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强化其稳定性。

二、合适的情景有利于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要使学习者具有这种“心向”,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1、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

2、能造成认知冲突。这样就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

3、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

4、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难度是适宜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问题过难,学生没法入手,望而却步;问题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他们没有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

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越具体,应用的范围越狭窄,只能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也容易遗忘;概括性越高,其应用的范围就越广,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也有利于保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般性的原理,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必须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数学观念。例如,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这一类基本方法;象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归纳、演绎这一类思维方法;以及象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化陌生为熟悉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互化的思想、正难则反的思想、順推与逆推之结合的思想、动静之转化的思想这一类高层次的思想观念。

四、重视整体性教学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层次分明的观念网络结构是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之一。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就必须注意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因此,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并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有利于知识的检索与应用。例如,学完三角函数的36个诱导公式之后,如果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那么这些孤立的知识是难以保持和应用的。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公式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最后概括为新的知识组快“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那么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得到优化。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集中且联系各个知识点的“组快”练习比分散、孤立的练习效果要好。

上一篇:学生没交作业检讨书下一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