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共5篇)
1.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 篇一
大传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新闻只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二者是种与属的关系,新闻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信息。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答: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
1、信息工作的主导地
2、巨量的信息流动
3、关系的互动性
4、各种活动的整合和交融
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
6、全球化趋势
7、后现代文化科技信息大量出现,引发知识爆炸、信息革命、信息工业集聚扩大、实证资料收集服务大发展、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学在与新闻实践密不可分的表象后面,新闻学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和问题领域——侧重研究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答:历史的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答:及时 接近显赫 重大 趣味;真实性 客观性 公正性 全面性 快捷性
真实: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真实是新闻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要“客观”。公正: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的机会。全面: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迅速:报道快捷、及时。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答: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它们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新闻事业脱胎于早期的政治、军事、宗教宣传活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答: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而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是新闻媒介,它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等。广义的新闻传媒古已有之,而大众传媒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归于大众传媒门下
9、大众传媒: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10、大众传媒特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答:传播的五个层次 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特点:传播参与者越来越多;信息的个性越来越淡薄,而共性色彩越来越浓烈;受众在时空、感情等方面越来越分离;传播技术和组织越来越复杂
意义与局限:在当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层次上进行,然而其他传播层次仍然很重要,与大众传播相互补充。特别重要和特别不重要的事件主要是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层次上传播的。由于在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角色的分化和固定化信息被定期传向难以捉摸的受众,受众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就形成了单向传播;如果媒介无视受众需要,单向传播就更加彻底,传播效能就会低下或传不通。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以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侧就要被迫执行。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的助手而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传媒对文明的产生、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都有高于一般人想象的深重影响。他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的一个重大结论是,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相信,一个社会所流行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程度。他认为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它们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这样就为受众填补其中去世的、模糊地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指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此受众被剥夺了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机会。
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1450年古登堡印刷术问世至今的500余年分为前新闻事业时期与大众传播事业时期。
世界五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 直译为新闻纸,是主要登载新闻和评论,面向普通公众,定期联系出版,有固定名称,一般为散页装订的出版物
媒介特点:
A报纸的信息量受制于报纸的版面数量
B报纸以文字语言符号作为传递新闻信息的手段。C报纸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D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E可以保存、便于查阅、方便携带、阅读自主
F由于没有有声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支撑,其传播的实证性、对事件的再现力受到影响,其传播的时效性、感染力也因此不足。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请简要说明。
答: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P78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P90
9、试以《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任选一份你熟悉的都市报)的头版为例分析报纸的固定版式及现实意义。
京华时报: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时间、时效、立场、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真正新闻纸 与国际接轨的版饰风格:京华时报的版面设计以便于阅读为最高原则,简单明快一目了然。全面导入CI整体深化理念,视觉效果独树一帜,极大提升和强化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价值和地位,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将令读者耳目一新。小报报型,大报风范,大俗大雅,紧贴市场:双面彩印4开报型符合现代都市读者节奏紧张、空间狭窄的阅读特性;内容取舍以读者的需求为最终标准,以市场导向为根本诉求;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大俗大雅。目标读者以都市白领为主,兼顾所有京城市民,凡有阅读能力者皆是我们的潜在读者。我们相信,每一个日复一日购买京华时报的北京市民都是其它商品的强势消费者。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11、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什么是头条、倒头条
头条——横排报纸左上方、竖排报纸右上方的位置,通常用来刊登最重要的稿件 倒头条——版面右下方与头条同等规格处理的重要稿件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P90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P91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答: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以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
2、图书的结构:图书由封面、书名页、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几部分组成。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答: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印在版权页和封底上,是个十位数的编码,由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和校验码组成,四段间用连字符相连。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外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书”是一个刻在一块泥片上讲述有关古巴比伦的迦勒底故事,产生于大约公元前4000年。
5、书名页:主书名页、副书名页。主书名页分为正反两面:图书主书名页正面、主书名页背面。
5、图书版权页一般应包括图书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6、试结合《于丹论语心得》、《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谈谈你对图书选题策划的理解。
选题定义:出版社为打算编辑出版的图书制定主题、内容和名称的总体设计。(教材P137)
选题来源一:生活中来;选题来源二:市场中来 :遵从读者,遵从市场,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泡书店、与读者聊天;QQ、MSN或E-MAIL与网友交流;选题来源三:深厚的“人脉”中来。策划人要与作者、学界或者相关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
好的书名与封面设计都是畅销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适的上市时机; 面向批发商的宣传 ;上市宣传 好书名的要素:一是新鲜感强;二是概括性强;三是艺术性强四是时代感强,充满时代的气息;五是个性强,给人深刻印象;短书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的人群,书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文学风;家教风;经管风;名人风;电视剧风
跟风原因
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
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搭便车”现象。;“一书得道,众书升天”
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3、市场规律造就的必然结果 全世界的畅销书主要有5种:第一种是爱情小说;第二种是医疗保健书;第三种是励志书,又分商业励志,一般性的励志,或者像《心灵鸡汤》、《人性的弱点》;第四种是商业企管书。第五种是流行影视剧改编的书。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1)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2)传播优势:媒介中,唯一不附加任何条件就可以实现超远距离接收的媒介,特别是短波频段;全世界的接收机的接收方式都是一致的。1 .接收信道单
一、集中2 .占用感觉比例小,兼听性强3 .理想的速报媒介。4 .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传播劣势:1 .顺序接收,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往往处于被动或半被动状态,他们的选择是不完全的,即只能宏观的选择节目,而不能微观的选择节目的具体内容。2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声光符号)
(3)广播新闻的特点:速度快。在几分钟内。能将最新的消息制作成可用的新闻播出;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体育、会议、灾害等 ——进行实况传播 ;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报纸新闻的特点:速度慢;不能像广播那样报道实况;新闻送到读者手中,每张报纸每次一般只供一个读者阅读;可分别处理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材料。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1、螺丝钉式的结构: ①按时间顺序安排 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2、倒金字塔结构
3、金字塔式结构
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6、广播 窄播 大众化 分众化 报纸 电视谈话节目 冷媒介 热媒介 电影 网络 播客
7、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同步报道,直播;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驭现场;驾驭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熟练驾驭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1)书本:综合性,现场性,参与性,开放性,逼视性。
Ppt: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时效性较强;电视的保存性较差;电视的选择性较差(2):A:摄影与摄影技术的差别:电影摄影属于照相技术,承像的物质是胶片;电视则通过电子扫描的方法完成光电的转换,承像的物质是磁带。B:播放条件的差别:电影屏幕大,在电影封闭性的环境中放映,观众的审美心理集中;电视屏幕小,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播出,观众注意力容易分散。C创作规律上的差别:电视由于屏幕小,清晰度低,观众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收看等特点,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夜产生了有别于电影的特殊性。
3、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
4、运用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分析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状况。
当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手写稿、电话、电视、口语被他划分为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则被看成是热媒介,因为清晰度高。显然,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处于充满数据的状态。
5、电视广告的“标王”
6、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
电视节目: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是电视传播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
电视栏目:是一种电视节目的编播形式。是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区别:一个栏目,可以有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编串而成,如《新闻联播》;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如《焦点访谈》。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蒙太奇
(1)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2)格里菲斯的影片里 ,一个场景则由若干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这就使镜头与被摄物的距离变得灵活 , 摄像机被释放了出来 , 同时由于他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才产生了蒙太奇。因此可以说 ,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
2、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
场面调度,在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以来,运用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蒙太奇分切,但是并未完全排除蒙太奇手段。场面调度与蒙太奇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以藉助于蒙太奇技巧,通过演员和摄影机运动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相互对比之中,揭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涵义。只有当这两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时,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才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人的作用。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书本p241)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1)网络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即Internet指的是全球信息系统,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唯一的地址”。
其次,如果网络上的主机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通讯。
最后,在前述的技术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2)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在万联网上,每一个主机都有惟一的名字与之相对应。域名可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称为子域名,各个子域名间由”.”分隔。通常一个域名可以用如下方式表示:[提供服务类型.]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方括号里的部分为可选部分。
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域名。其中:表示它在中国。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一)技术特征1.数字化:信息都转化为“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表达。2.多媒体: 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能够很方面地相互转换,并以同样的信息形式保存,使网络能够集合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传送信息。3.超链接
(二)传播特征1.海量信息 首先,网络媒体的拥有海量的信息,突出表现在数量多,内容杂,来源广,载体多样化。其次,网络媒体更新频率快,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再次,网络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信息是有条理的、秩序化的。2.时效性强 报纸的时效概念是用天计算,电视是以小时,而网络出现后,时效竞争的单位缩短到分钟 案例:地震中的“第一时间媒体”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全国20多个省区均有震感,灾情牵动全球关注。网站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并快速推出专题,成为本次地震发生后受众获得相关信息的“第一时间媒体”。3.受众自主性(互动性)首先,受众参与传播过程。美国知名的前卫IT杂志《连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着重强调受众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受众自主控制消费过程。消费内容方面,网络传播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多元,受众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消费形式方面,受众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4.传播范围广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都有可能进行网络访问、浏览和下载。
3、什么是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请举例分析
舆论[public opinion],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网络暴力: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第一,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网民缺乏缺乏责任意识,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舆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潜在的隐患。第二,网民的结构特征。中国网民群体的特点——包括网络管理员在内的网民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决定了这里更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第三,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哈尔滨警察打死学生案
第一回合,死者家属胜死者亲属网上法帖引爆网络舆论,“六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帖子被迅速上贴、转载。结果:网络舆论几乎偏向死者一边。第二回合,涉案警察赢得舆论支持10月12日,哈尔滨市铁路公安局在黑龙江省电视台,播发了事发当晚的监控录像,录像画面显示,死者林松岭主动挑衅,多次攻击警察。事件最终演变成群殴。
结果:舆情转向 “六提辖拳打林衙内”。第三回合,警察再胜,“人肉”搜出所谓“恶少”网络传言四散:死者家庭“有背景”;死者吸毒;林家“狂砸50万人民币在网上找托儿制造舆论,意图影响司法公正”。
结果:舆情漩涡:传言四起三人成虎 第四回合,林家挽回颓势“林托”全面出动反击,澄清网络流言;质疑警方公布监控录像的倾向性;官方澄清了林松岭家庭背景等传言。结果:舆论回转,“还事实真相,人间公道”第五回合,双方进入胶着状态。“不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想站在网络的制高点,期望从网络这里得到对自己有利的支持。”网络也成为各方势力的角逐场。结果:引发思考,谁在操控网络民意 网络抵制法货风潮是如何形成的
南京市民烧狗事件。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到现在的“小学生遭恶搞事件”,在网络世界,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舆论”的严重侵害。
2.法学通论复习重点 篇二
1.两大法系的概念及其两大法系的比较。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的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系等。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西.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
差异主要表现在:(1)法律渊源不同。(2)法律分类不同。(3)法律权限不同。(4)诉讼程序不同。(渊源、分类、权限、诉讼程序)
2.法的定义和法的基本特征。
广义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可以用在规范的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以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如党纪、厂法、帮规,这种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通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是主要出自国家,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依法治国的概念。
它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1)司法为民原则,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2)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和体现公正和正义的原则(3)司法平等原则,司法平等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为民、公正、平等)
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即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的权力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第三章
1.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
2.宪法的分类。
(1)根据新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将其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将其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将其根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3.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分权原则(3)法治原则(4)保障人权的原则
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3)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4.世界各国的宪法监督模式。
(1)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2)宪法法院的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3)代表机关的审查模式,以中国为代表
5.我国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国家性质:(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统一战线
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坚持对外开发(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6.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国家结构形式
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与自由(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平等、政权与自由、人权与信仰自由、社经教育和文化权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形式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跳跃和重要协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第四章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形式责任的法律。在我国,刑法典就是指1979年制定、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明文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效力时段。它所涉及的是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想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我国《刑法》规定的是从旧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依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犯罪构成的要件
(1)犯罪客体的要求,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法医。(2)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3)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实施了危害行为的人。(2)必然达到了法定的年龄。(3)必须具有形式责任能力。
5.犯罪过失: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阻却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是针对现实存在的人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
2、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4、防卫人必须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具备条件:
1、必须发生了现实危险
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必须处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7.故意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
犯罪预备: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既遂:指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得逞的犯罪形态。
8.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概念: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条件:(1)在犯罪主体上,必须有两人以上。(两个以上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
(2)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9主犯的概念。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包括两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10.刑法的体系。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我国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组成。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与驱逐出境四种。
11.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又犯应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别累犯。
普通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内,又故意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并不得适用缓刑与假释。
12.假释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第五章
1.不公开审理的案例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只能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经过依法判决。
(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得被确定为有罪。
3.回避的概念与理由。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及其他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该案的一项诉讼制度。理由:(1)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2)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4)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4.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
特征:(1)适用主体的特定性(2)适用对象的限定性(3)性质的诉讼性(4)目的的保证性(5)程序的法定性
5.强制措施的种类
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拘传指人民发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一种强制方法。对象是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没有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已经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随时进行询问,不需要拘传。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或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为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住所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方法。
拘留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活动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是,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依法采用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
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6.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间期间与诉讼时效的种类有密切联系。我国的诉讼时效有普通诉讼时效、特别诉讼时效与最长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指有民法统一规定,适用于一般民事群里的诉讼时效,其效力具有普遍的意义。
特别诉讼时效是普通诉讼时效的对称。
最长诉讼时效是针对那些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受害人所特别给予的保护措施。
7.专利权的期限:在我国,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适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8.结婚满足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符合一夫一妻原则;不为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
9.收养法规定一般应为未成年人,且在14周岁以下,应无精神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且独生子女不能被收养。
1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如遗嘱人订立有多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订立的遗嘱为准。
第八章
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形成公司意思的必要非常设机构,是公司的权利机构、最高决策机构。
第九章
1.我国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回扣是指在商品购销中,卖方从明确标价应支付的价款外,账外、暗中向买方退还钱财及其他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回扣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现金回扣、实物回扣和服务性回扣。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有哪些?
(1)法律对于全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
(2)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歧视任何公民。
(3)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
3.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篇三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4.大众传媒与文化课程 篇四
###
什么是传媒?
传媒,即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也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一般来说,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社会主要的媒介。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以上种种无不促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有了更便捷更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民众的知识观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同时,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范围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局域,应该可以说实现了普遍化。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了,从政治、经济到全球化、文化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凸显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首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再如央视十套节目里面的历史文化科教节目,让人们认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风俗文化。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发扬,如通过电影媒介,李小龙的功夫为世界所熟知,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功夫这一中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日本尤其注重文化的传播,如动漫文化,已经在中国得到传播,许多人的童年也多了动漫的陪伴,西方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让中国更加开放透明,中国儒学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也对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融会与交锋,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主要受益者的地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让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九成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现状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对人类民主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种种说明大众传媒之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同水之于生命,缺少了大众传媒,文化无法得以传播,必然会消亡。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文化传播公司在娱乐至上和利令智昏下,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外国的水是甜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在阻碍着文化的传承,甚至曲解文化的现象也常常可见,一如于丹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用浅显的话语解读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反而受到热捧,无不说明了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是大众传媒造成了这种文化自卑的现象。试问一个完全抛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还有什么内核可言,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就这一目的就达到了,文化就变成了一个统治工具,我们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
大众传媒不能堕落成为低俗庸俗的场所和温床,大众传媒塑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希望,因此大众传媒的从业者责无旁贷地需要有职业的良知和道德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正如教师担负了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希望,而大众传媒从业者肩负的是整个国家未来的文化走向。国家也需要积极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去让人民更加透明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秀,让文化得以传承。
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昌盛、大众的思想水平是否高,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5.大众传媒论述题(共) 篇五
在印刷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书籍、报纸、杂志,三种文字系统对传播媒介来说,在印刷时代存在不同影响条件。
首先,印刷成本方面,英文的印刷成本低 其活字印刷需要的字母少。举例来说,做100套金属活字也才2600个,一般的小作坊能够承担。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一共大概100字左右,成本也不高。但是印刷中文著作,连常用字也有5000字左右,至少也要2000字,印刷成本高,一般机构没有办法承担,基本都是官府组织才能够做到。但是官府机构会限制知识的传播。
其次在识字率和信息传递方面,日文的学习成本较低,同时发音也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的扫盲政策,得益于他的假名系统,传播媒介都方便印刷,在20年内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在知识传播方面,日文的排版更快。而英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极高的生产效率和书本成本的降低将知识和信息快速传播。中文印刷不便且工业不发达,因此信息传播范围限制大,官方采取愚民政策,方便统治。例如戊戌变法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创建报刊受众是小部分知识分子并没有取得成功,洋务运动也是如此。
综上,技术创新和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影响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但是中文系统并没有像日文和英文一样在此取得成就
二、你怎么看待报业消亡论
报业现状:
1、读者越来越小众化,各类新媒体如网站、播客、博客、社区论坛等抢走了年轻读者,许多中央级的大报发行量也日益下降。
2、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的影响,城市年轻人正在逐渐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阅读,并正在慢慢远离传统阅读方式。
3、自身的局限:时效性差,容量有限,费用较高。优势:
1.深度。它不似网络那样的有较大的变动性与随意性,它独特的纸张印刷犹如书本一样,能够承载更大的信息量,而且文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是记者和编辑心血的结晶。
2.权威性。报纸由于是一种可保存的信息承载媒介,因此它的独特性时就必然要求它要注重自己的细节,一份报纸的出版必然会经过几道工序,因此,报纸是权威的代表。
3.可保存性。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里面认为,报纸是一种时间偏向的媒介,它利于保存,可以打破时间对信息传递的限制。
此外还有阅读舒服、携带方便、信息精粹等优势,就凭这些,报纸就不会消亡,就不会被网络打败。
如何应对报纸消亡论
一、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报纸品牌影响力。
二、加强媒介融合。
三、重视信息质量,独树一帜,避免恶性竞争
“报纸消亡论”的实质应该是:未来报纸的转变只是形式的转变,而内容则会长存。
三、结合实际谈谈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使之具有猎奇性或者感官刺激性,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新闻的传播现象,在我国被称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突出新闻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原因
从社会因素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个多元化的、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娱乐化媒体使受众能够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新闻大受追捧。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通用的效益为先原则。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特别是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娱乐感。
新闻娱乐化的是与非
肯定: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否定:新闻娱乐化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闻本体角度来考察,新闻娱乐化倾向实质上是对新闻本性迷失的一种表现,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第二,过度追求娱乐化,淡化宣传教育功能,使新闻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歧途,导致新闻向伪新闻的方向发展。第三,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过分显示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倡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传媒教育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反面化,对深层问题缺乏关注,缺乏应用思考内涵。第五,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对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景象逐渐盲视,丧失全面认知现实环境的理性能力,最终导致认知危机。
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娱乐化新闻只是一个配角和辅助。在不损害新闻价值的同时,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在竞争中就不会完全处于劣势。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这个度,既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达到宣传引导作用等目的。
四、谈谈你对大众传媒在政治间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亦是议程设置的主体,因此,大众传媒在政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比如,这两天新华社发通稿介绍习近平等领导人的生平经历,家庭生活,就是媒体为了营造和谐安定,团结温馨的政治局面,多则通稿的发出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对新的一届党委和政府充满欣喜,这样就起到了稳定社会的政治作用。第二个问题。自媒体对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影响。
挑战:挑战也就是自媒体具有的而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及时,信息量更大,传播过程互动性更强(受众有更强的自主性),多媒体接收信息的渠道明显。这些都是带给传统媒体的挑战。影响: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大众传媒文献综述06-28
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播07-23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08-15
大众传媒的规范作用与网络监督之间的关系09-17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10-10
大众文化建设10-23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06-2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义08-17
大众传播学作业10-15
大众文化影视传播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