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活动经历(共10篇)
1.社会活动经历 篇一
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到深圳园山青少年训。
我们来到园山,啊!这里依山傍水,绿草如茵,犹如绿色的海洋。连宿舍房,厨房都是绿色的。
第一天早上,x官要我们脱去外套,换上军装。我们穿上军服后左摸右摸,爱不息手,向镜子上一看,简直和真的小军人没两样。接着我们踏步去参加开营仪式。
第一天下午,我们爱到一个大广场,参加闪电报算的一个比赛,先排连了一下,便开始了,首先,我们拉拉队上场,我们喊着:“接受磨练,超越自我,四(3)四般的口号,把自己的声音发挥至最大。接着是我们的正式队员20名同学的比赛了,可是因为某一个同学抢包,所以,我们没有胜利,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怪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尽力了。虽然最后,我们没有的奖,可我们依然很开心。最后,我们有回到基地了。
第一天晚上,我们吃完饭,x官组织我们看电影,哦,太精彩了,我们记得两句最经典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既然别人能承受得了,我们也不能做孬种。电影中的军人让我们明白,爱国,爱国旗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
结营仪式上,我们接受了校长的检阅,组织的奖励。我们觉得很开心。
回到家,这些事,我忘不了。
2.社会活动经历 篇二
1. 有数学内核的活动会让学生收获经验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依赖于知识的“现实背景”, 离开“现实背景”的操作活动, 学生往往难以找到抽象思维的支撑点。但活动中过于“现实”的背景或过于“丰富”的学具又常常会干扰学生的思维, 难以触及数学内核。不能把活动片面地理解为必须是在现实背景中运用学具的动手实践, 其实冷静的观察、思考、推理也是活动, 有时候后者更能触及数学内核。例如, 在求平均数的教学中, 有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道理, 找了8人、6人、7人这样的三队学生, 要台下学生指挥台上学生通过相应调整使每队人数一样多。于是台上台下说的、笑的、走的、跑的, 乱哄哄一片。这样的活动剥开热闹的外表, 不难发现:由于数据的过分接近, 情境的过分热闹而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内核。如果改为用线段或者小正方块来表示人数, 适当扩大每组人数的差距,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每队人数同样多。学生不难发现:不过就是把人数多的队移一些给人数少的队 (也就是“移多补少”了) 。接着追问:“怎么移?移多少?”这时再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或用线段图画一画, 得出结果后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 将“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出来。紧接着, 学生需要进一步思考:移多补少后得到的这个数是什么数?如果数据进一步扩大, 这种方法还适用吗?不适用了怎么办?在这样的活动中, 现实的背景被学具 (小方块) 甚至抽象的数学符号 (线段) 所代替, 摒弃了热闹的活动, 却增加了学生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更能触及“如何移多补少 (也就是求平均数) ”这一知识内核, 学生经历后, 当然收获更多。
2. 受问题驱动的活动会让学生收获经验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 是对教学过程的巧妙把握, 担负着深化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时, 最令人兴奋的话语不是学生说“我找到了答案”, 而是学生能问一个“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一个大众化的问题, 一个常人经常用到的问题, 一个无需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味同嚼蜡, 甩一个响“包袱”, 而提出一个看似知道, 其实又不知道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寻根究底。例如, 北师大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的加法计算》一课, 主情景图左边9瓶牛奶, 右边5瓶牛奶, 问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列式后常常就能一口报出答案:“一共有14瓶牛奶。”有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是怎样得到14瓶牛奶的?请同学们拿出小棒, 代替牛奶摆一摆、数一数。”这个问题让学生很是奇怪:“怎样得到14的?数的呗。”“让我再数一遍?”那就先拿9根小棒, 再拿5根小棒, 从头到尾数一遍, 还是14呀!这样的“数一数”活动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没有思考, 也没有收获。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是啊, 同学们数一下就知道是14了, 那怎么数又快又准, 还能让别人清楚地看出你的答案就是14呢?请用小棒代替牛奶数一数。”有了这个问题的驱动, 学生自然就能迁移前一课时学过的“认识20以内的数”。表示十几的数, 通常是把10个1合成1个10, 表示起来简洁明了。那么就可以从5里面拿出1个来和9合成10, 很快就得出了14。而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了。如果学生能同时想到“拆9凑5”的方法, 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你的方法和他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交流、讨论的活动中。如果学生不能同时想到“拆9凑5”的方法, 则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原来凑出一个10来, 计算就快多了, 那你还能想出不同的凑成10的方法吗?再试一试。”于是, 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新一轮操作活动中。要解决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学生必须迁移以前的知识, 必须根据“拆5凑9”的过程推理出“拆9凑5”的方法, 从而建立起“凑十法”的模型, 为后面“8加几”“7加几”的计算奠定基础。这样的活动, 学生怎能没有收获?
3. 举一反三的活动会让学生收获经验
“举一反三”是一种教学理念, 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同时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途径、广范围、长积累所形成的个性化学习习惯和性格。在数学活动中, 如果过程单一、目标直接、结论唯一, 从活动过程到活动结果都是预知的, 这样的活动经历也仅仅是收获了“经历”, 不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如果能从一个点生发开来, 触及与之相关的多种情况, 一个点就能演变成一个面, 学生就能在经历中收获“经验”。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很多教师的做法都是为学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 进行着毫无悬念的操作, 得出预习中早已得知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如果换一种方式, 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型号的圆柱和圆锥, 有的等底等高, 有的等底不等高, 有的等高不等底, 有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 还有的等高且圆锥底是圆柱的3倍或等底且圆锥高是圆柱的3倍。让不同的小组开展不同的实验, 记录下用于实验的圆柱、圆锥底与高的数量关系和实验的结果, 再将各小组得出的结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并展开交流、讨论。这样的活动避免了简单的程式化, 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 更是在一个问题的驱动下, 举一反三, 从多个角度去探讨, 发现不同情况下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延伸至课下, 对别人的实验结果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验证, 或再实验、或推理, 提出你的质疑和新发现。经历了这次活动后, 学生既能牢牢记住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又能初步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等, 更重要的是, 学生还收获了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经验, 可谓一举多得。
3.社会活动经历 篇三
[关键词]数学活动 实践经验 思考经验 解题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8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感悟,汲取、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一、经历深入观察、操作,积累实践经验
数学活动是实践经验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并开展好实践性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观察与操作是获取数学信息、开展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观察与操作的有效性决定着学习的质效。我教授学生“整体把握、关注局部”的观察方法,形成“有序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策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科学地观察与操作。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在出示了一长方体饮料盒后,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并说说饮料盒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盒的各部分——前面、右面和上面,说说每个面各有些什么?各是什么形状?在给出“先整体后部分”的观察原则后,我又组织他们动手操作,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字典等物品,摆放好后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照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逐步巩固和内化观察方法。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操作经验,为今后观察和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实践是获得成功的路径,更是经验生长的沃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观察和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习得知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经历深刻猜想、推理,积淀思考经验
洛克威尔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猜想与推理是一种思维过程,它们都是创造的源泉。数学学习少不了猜想与推理活动,猜想是数学创新的翅膀,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一种数学叙述,是一种科学而理性的假设,猜想一旦经过有条理的严谨推理证明便成为定理。我们不能扭曲猜想的意义和价值,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幻想,是一种奇思妙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猜想的意识,又要引导学生明晰猜想的要求与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时,在组织学生认识了升和毫升两个容量概念后,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巩固性习题:“把1瓶1升的饮料倒进一次性纸杯,看看能倒满几杯。估计一杯水大约多少毫升。”我边说边展示实物,让学生猜猜一猜大约可以倒满几个纸杯。“一共可以倒满50杯。”一个学生抢先回答,他的猜测显然毫无依据。于是,我指出:“数学猜想可不是胡说八道,而要经过思考,对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大家可要三思而后说。比如我们在猜想倒满几杯时要经过对饮料瓶的容量与一次性纸杯的容量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作出猜测。”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猜想:“从纸杯的大小和1升饮料瓶的容量来看,大约可以倒满5~6个纸杯。”
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的猜想和推理活动,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数学思维,学会猜想,学会推理,积累经验。
三、经历深切探究、解题,积储解题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丰富的解题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法宝,将让学生受用终生。解题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解题活动,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在大量的实训中进行题型结构的类比、解题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解题策略,学会举一反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环的面积”时,在给出一道习题“有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上一条3米宽的小道,这条小道的面积有多大?”后,我没有指导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学生认真审题,联系例题仔细分析,发现该题虽然与例题相比有所变动,但是总的思路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圆环的面积,所以用圆环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只不过先要计算出内圆半径和外圆半径,而外圆半径则是用内圆半径加上路宽。经过深入细致地剖析,学生终于成功解答了题目。此时,我立即组织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梳理总结出解题的技巧,积累解题的经验。
数学活动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孕育数学学习经验的温床,让我们依托数学活动,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4.主要社会实践经历 篇四
【社会实践报告】原则:谈经验求匹配不求全
一般来说,学生的职场经验最短缺,所以,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栏中列举自己在学校期间的所有校园实践内容,完全不顾自己的经验是否与招聘岗位中的职位需求是否一致,有时反倒是社会经验不对头,丢失工作机会。
所以,就现在人力资源配置讲究而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超出职位的要求反而会画蛇添足,起到反作用。
怎样写实践经历
那么,该怎样描述自己的实践经历呢?本站专家团队在仔细分析了学术的实践经验及用人单位对应届生寄予的期望后,总结了以下几点描述实践经验的.技巧,与大奖分享。
参加社团或实践活动的时间
描述你参加社团的时间段,从何时-何时曾参加过哪个社团,或者参与了何种实践活动。
2) 社团名或实践活动的名称
应大写加粗。若全称太复杂,可以写得稍微简单一些。
3) 社团或活动简介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参与的社团和实践活动的状况,让招聘人员在阅读完你的简历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简介长度以两行为宜。只用一行易与别的内容相混,而三四行就显得比较累赘。总之要恰到好处,让人一目了然。
4) 职务
在社团或活动中你的角色是怎样的,这一点要写清楚,应加粗。一般从社团或活动名称之后开始写,亦可放在社团简介之后。
4)重中之重,具体活动的写法
可参考工作经历部分的介绍,不同的是,在该部分,可着重强调你从这些活动中都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
Tips:学生简历怎样写
学生的工作经验很少,写不出东西来,所以显得页面不够丰满,在此特别介绍一些弥补的技巧:
教育背景中写相关课程。但千万不要为了拼凑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如体育等。这样不很有效,别人也没耐心看。
奖学金一项一行。许多学生每年都有奖学金,这样一来,也可写出三四行,甚至更多。
拉长句子。每个句子都可加入一些词拉长一些。其实拉长并不难,难的是缩短。
自然地多换行,多写点句。
加大字号。可将10号,小五改成12号,小四。
社会工作细节放在工作经历中。这样会填补工作经验少的缺陷,例如,您在做团支书、学生会主席等社会工作时组织过什么活动,联系过什么事,参与过什么都可以一一罗列。如果只做过一件事,那就应该尽量把它掰开了写,如领导过多少人,完成了什么事,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一来,起码就有了三行。如果做了更多的事,一件一行就可以了。行文简洁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
实习工作。作为大学生,雇主通常并不指望您在实习工作期间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当然如果您有就更好了。不过即使实在没有,就算是在父母的单位呆过几天,也不妨写上。这样也算是显得接触过社会,了解了些行业,做过了些工作。但您一定要能说上几句才写在简历上。否则将来面试时,您恐怕会被问得张口结舌,显得很尴尬。
中学情况。一般都不写。写的话也不要写太多。有的人中学经历特辉煌,做过学生会主席、当过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当然,如果您在中学时得过国际奥林匹克比赛大奖或全国性的大奖,不妨提上一笔。
更多阅读:
5.会计社会实践报告经历 篇五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社会实践报告经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关键词:会计,实践,提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一、实践目的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于是,这个暑假我进行了关于会计的社会实践。
二、实践内容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工作经验是求职时的优势,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在暑假期间我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在这期间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得到学习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践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更让我感到感动的是,领导让公司的前辈教会我处理公司的综合事物。例如税务登记的有关事项。一般纳税人的申请以及如何进行企业合法节税的运用。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会计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和公司的同事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践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如何贯彻新的会计政策,新旧政策如何过渡,一些特殊的帐户如何会计处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一个月里用眼睛看,不懂的请教领导同事,让我对会计实践报告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达到了这次实践的目的。除了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外,我还看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司是如何运做的,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业务的过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的管理等等。另外我也看到公司存在的一些漏洞,例如内部控制情况,其中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制度执行情况,公司在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方面也不容乐观。然而在现实的小规模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作为一名会计实务人员,通过这次实践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实务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参与了整个1月全部的.出纳工作,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有亲自动手。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事业单位会计流程,应前辈的教诲还认真学习了《公司法》、《税法》《会计法》,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类学校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掌握了三门财务软件的使用实践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会计实践报告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及要点;
2、记账凭证的填写及审核要点;
3、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及对账;
4、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
5、会计档案的装订及保管常识。
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在其他时间多给自己充电,在扎实本专业的基础上也要拓宽学习领域。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向他人请教。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会计实践报告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能忽视的。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要面临正式的实践了,我想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正是日后的财富。在工作上,在学习上,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践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三、实践结果
以前,我总以为只要会计理论知识扎实,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同时,我明白了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其二,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也实践了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四、实践总结
经过这次经历,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年大学中难以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践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市场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处好,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践的目的了。
五、结束语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在学习会计的同时磨练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我在实践中仍然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校园活动个人经历总结 篇六
活动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请同学们在我们事先准备好的海报上签名,募集爱心,号召大家关注聋人朋友;
第二部分教授一些常用的手语,在同学之间把手语推广;
第三部分就是进行手语歌展示,用趣味性强的方式提起大家对学习手语的热情。一个半小时的宣传活动在寒风中过去,但每个同学心中却都感觉时间过的如此之快,虽然同学们冻得小脸红扑扑,但是都很开心,因为爱的火焰永远燃烧,永不熄灭。活动的最后,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拍照留念。本次活动远圆满结束,而爱的火种永远种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通过这次活动,从每个参加者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知道了手语带给同学们的快乐。聋哑人的世界是孤独的,手语会为他们带来欢乐。每一位同学都努力学习着,他们在获得一项技能的同时,也多了一份表达爱的方式。感恩手语社的手语活动将会使同学们多一份爱心,也会使聋哑人多一份温暖。爱心连爱心,爱将满世界。今后手语社将举行更多的手语活动,我们相信,每一个手语姿势都是一个爱心,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一次爱的倾泄。我们的手语将会把爱种在那冰冷的心房,让爱的温暖融化多年的寒冰。
感恩手语社的手语将会永远地继续下去,这是爱的传递,情的接力,如同一支火炬,心火相传。爱的手语将会点燃全校每一位同学的心,让每位同学心系聋哑人,关怀聋哑儿童,时刻有一颗爱人爱己的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次活动使每一位参加的同学都点燃了心中的爱的火焰,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这火焰越烧越旺,让爱心满校园,让真情满世界。手语永远是一种爱的表达,它会使温情驱逐冰冷,使真爱感动上苍。我们感恩手语社的手语活动将永远为同学们奉献真爱,为聋哑人奉献温暖。
x月3号是国际助残日,在这特别的日子,_县义工携山东电视台国际频道共同组办了“与爱同行、筑梦单城”大型公益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角是一群残疾人。经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让我们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人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受到同等的尊重,同样,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我们的一点爱心,去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志愿者提前来到城南往事门口集合,搬来桌椅,拉起了活动准备的数条横幅,紧接着帮助陆续到达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残疾人搬置活动所需的器材。
签到、发放参会证、安排残疾人去东大医院体检、组织残疾人进场就坐等项目有条不紊紧张进行着。我们怀着一颗热忱、助人为乐的心来到这里,免费为来自菏泽八县一区的100名参加活动的残疾朋友提供帮助。
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并且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认同,它真真切切的是从人们的心底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和我们一样,同样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样奋斗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因此,他们理应得到相同的待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要求人权平等,以求共建和谐社会!
助残日的活动虽已结束,可还是要感谢所有参加活动的每一名义工,你们辛苦了!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义工负责接送残疾人体检,他们是那样的尽心尽力,来照顾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认真的样子 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他们,真心的感动。
在以后的公益路上,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来更加完善,强壮我们的义工团队!
7.社会活动经历 篇七
我们知道数学经验是在活动中获得的, 但活动了并不就是获得经验了。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先进行“活动的经历”, 再引导他们实现“活动的内化”, 最后达到“经验的获得”。“活动的内化”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建构活动, 即由具体的活动抽象出相应的模式。这个过程,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如下图所示:
适时引导学生在各类活动后展开反思、讨论, 并在下次数学活动中合理运用, 是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法。
一、动手操作后的反思, 促进感知型经验的形成
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动手操作活动非常普遍。简单的如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 复杂的如具体情境中购物、使用尺或天平等工具测量等都是常见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这些行为操作, 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 其目的或是初步感知概念, 或是尝试解决问题, 或是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或是培养乐学情感。在这些操作之后, 学生往往会“若有所思”, 但又不是“了然于心”, 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回味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他们形成数学感知的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时, 学生经历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后获得了对测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这时学生对操作过程有所体验, 但只是零星的、杂乱的感悟,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及时引导:“回想一下, 刚才我们是怎么认识1厘米的?”让学生在回忆学习过程中实现活动经验数学化:“我是从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我知道1厘米有这么长 (用手比画) ”“我的指甲宽度就是1厘米”“课桌的宽里大约含有30个1厘米, 所以课桌宽约30厘米”……对于这些学生描述的具体操作活动, 教师再深入引导:“根据这些我们对1厘米的认识, 你能说说通过怎样的活动来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交流后总结出:我们是通过认一认 (认识1厘米到底有多长?) ;比一比 (比画1厘米有多长?) ;找一找 (身体上或生活中的1厘米有哪些?) ;估一估 (估计具体物品长有几厘米?) ;量一量 (测量物体的长度, 并和预估的结果进行比较) 等活动来学习“厘米”的。在这里教师注重在学生经历“对1厘米认识的操作活动”后引导反思, 使他们获得了建立1厘米概念的清晰的活动经验, 为以后在学习同类知识 (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或相似知识 (面积单位的认识、体积单位的认识、质量单位的认识) 积累了感知型的数学经验。
二、探究活动后的反思, 促进知识型经验的形成
对于新的数学知识, 教师往往会设计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数学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 在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后使他们习得概念和定义、掌握运算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这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背后其实有着某些相同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解, 这些思维和理解, 往往能进行正迁移, 这就是数学知识形成经验的一种。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反思—形成经验—运用经验再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的经验在活动中孕育, 在反思中产生, 在运用中提升。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验证并归纳“长方形面积=长×宽”的过程,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反馈中,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结果:第一种是将单位面积 (小正方形) 放满整个长方形后数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即是面积;第二种是将小正方形放在长和宽处, 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面积;第三种是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得出面积。
合作探究活动之后, 教师让学生反思:这节课我们是怎么探究长方形的面积的?生1:我们知道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就是求长方形里包含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生2:求长方形里包含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可以用小正方形去摆满整个长方形;也可以只摆长 (每行有几个) 和宽 (有这样的几行) , 再推算;最方便的是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其实就是明白长方形的长能放几个、宽能放几个, 再通过乘法计算得到面积。生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理如下:
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了面积计算方法推导的知识型经验, 在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 就可以运用经验自主接近问题了,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激活已有的经验, 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中也有此类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后获得的知识型的经验,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 引导学生反思形成数学活动经验:能把未知图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进行转化, 再寻找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在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学习时, 同样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已有探究经验来进行自主学习。同理,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的活动经验, 也适合进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数学建模后的反思, 促进策略型经验的形成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把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与分析, 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与改造, 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味、比较和梳理建模活动中的方法和策略, 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 形成对数学建模过程相对完整准确的共识, 这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中的策略性成分。
在五年级下册“找次品”一课的教学中, 需要通过多次找次品的尝试活动, 并在每次活动后开展经验共享, 为下一次的活动积累经验, 最终建立起找次品的数学模型。如第一次“从3个零件中找出1个较轻的次品”活动后的反思交流, 可以帮助学生弄清题目的确切要求, 初步建立起“三分法”的推理思路, 学会运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称法。在此经验基础之上, 进行第二次“从5个或7个零件中找到较轻的次品”的活动, 活动的有效性明显提高。第二次活动后的反思,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时零件多一些或少一些不会影响称的次数。第三次解决“9个或者11个零件中找出较轻的次品”, 在多种称法反馈之后引导学生反思, 从而发现相对优化的称法, 并形成初步的猜想:每次把含有次品的零件尽量分成相等的3份, 所用的次数最少。第四次解决“243个零件中找出较轻的次品”, 活动后反思, 旨在让学生体验层层化归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找到数学模型。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搭建“反思交流”的平台, 在前一个活动后引导反思, 集体交流, 使学生达成共识, 提炼出策略性的经验, 在下一个活动开展时, 再加以充分利用, 这是积累策略型数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四、体验想象后的反思, 促进情感型经验的形成
众所周知, 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来获得, 比如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比喻、联想、猜测等方法, 来寻求具体的、形象化的支撑, 获得具体的意象固着点, 从而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在此类体验学习后, 学生的适时反思, 即可获得某种相对抽象的情感性数学经验。
在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一课的教学中, 因为射线和直线的无限性, 在真实生活中的实例基本不存在, 学生无法具体感知, 对于这两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难以理解, 所以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体验的活动。首先用“点动成线”的思想来体验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屏幕中出现一个点, 让点移动并留下轨迹, 分别形成线段、折线和曲线。再演示点直直地移动一直到屏幕的边缘, 请学生说一说, 点这样移动形成的是一条怎样的线?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这个点继续直直地不停移动, 那么这条线会怎样?学生通过想象后描述:从一个点出发, 直直地延伸到无限远处, 形成一条线。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出这条线, 并告诉他们, 这就是射线。初步感知了射线的特征后, 结合发光棒让学生再次想象:这束光可以看成我们数学中的射线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讨论交流后, 辩证地得出结论:如果光束发出后遇到了墙壁或树, 哪怕是在很远的天空中遇到了云朵, 那么这光束是线段;如果发出后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并且可以一直发光, 那么可以看成射线。学习射线之后,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学习射线的?”此后在学习直线时, 学生能自主地用“点动成线”的方法描述直线:一个点直直地向一个方向和其相反方向移动, 形成的轨迹, 是一条直线。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如果能不停地向两端延伸, 就可以看成数学中的直线。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一直借助想象的力量来理解射线概念, 在脑中建立了清晰的射线模型, 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想象体验活动借助想象,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联系生动的具体意境, 找到可以形象理解的、相对现实的立足点,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或数学思想, 从而获得数学经验。
再如在“圆的周长”课堂小结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回顾了课堂上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后, 谈谈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我们的滚动法和绕绳法与祖冲之的割圆术相比, 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在那个没有任何精密计算工具的年代能计算出小数点后7位, 我被深深震撼了。有的学生说:数学家们精益求精, 现在已经有人把π值推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 实在太了不起了。有的学生说:计算机是如何演算π值的呢?这真是一个谜, 我希望长大后能解答这个疑问。这种情感体验的经验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后的有效反思, 可以将“经历”中散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整合的理想思考, 也就是“数学活动经验”。构架好反思这座联结“经历”和“经验”的桥梁, 是落实“四基”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8.经历多样活动 提升学习层次 篇八
一、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索的欲望
发现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欠缺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将过多地停留在模仿上,停留在养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而难以获取知识的真义,难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习惯于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张齐华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航海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需要了解故障船只的位置信息,你打算怎么办?结合图中出现的灯塔,学生发现在茫茫的大海中要确定故障船只的位置,必须以灯塔为参照物,然后在描述位置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如果沿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描述船只的位置,应该是“东北方向多少千米处”这样的方式,可是随即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东北方向是一个区域,救援人员仅仅知道故障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还是不够的,那样他们还需要花较长时间去搜救,因此在描述这个位置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得位置更精确。在这样的发现推动下,学生展开交流,汇聚集体的力量,终于发现可以在方向这个要素上加上角度来描述,这样一下子就能准确定位到故障船只的位置。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面对情境中提出的要求,首先是运用从前学过的知识来尝试,可是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发现这样的描述不太精确,需要从更高的要求人手来解决问题,这就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原动力,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二、在操作中验证猜想,上升模糊的认识
猜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首先来源于伟大的猜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敢猜敢想,然后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验证的过程中,无论之前的猜想对或者错,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来操作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学生之前对与圆的周长有关的因素是有一定感知的,在认识圆的时候,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和直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这个大小在学生的眼中既包括圆的面积,也包括圆的周长。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下,我首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圆的周长一定与它的直径有关,也许等于直径的几倍”,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单看圆的半个周长,一定大于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周长应该大于圆直径的两倍。而看四分之一个圆的时候,发现圆周长的四分之一好像比两条半径之和要小,所以我猜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左右。在学生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猜想之后,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就成为学生聚焦的焦点,其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几个不同的圆来研究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很顺利地测量了几个学具的周长和直径,并通过计算发现用周长除以直径其商确实在3左右。随着学生展示的计算结果越来越趋向于三点几,π就浮出水面。
在这样的教学中,不是教师先来揭示规律,然后让学生去操作验证,那样学生的操作将显得虚伪,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自己先来提出初步的设想,然后再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就更有动力,原本比较模糊的认识也随着操作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清晰起来。
三、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集聚成功的力量
课堂交流也是一项重要的课堂活动,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学生分享,吸取大家的意见来改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汇聚集体的力量,来推动大家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中,在研究了两个加数相加其和的奇偶性之后,我请学生独立写出几个由多个加数(3个以上)的算式,计算出和是多少,再来寻找和的奇偶性与哪些因素相关。在呈现了几个不同的算式后,一些学生似乎有所发现,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第一位学生发言:我发现和的奇偶性与加数中的奇数关系密切,如果加数是偶数可以忽略不看,只要研究奇数相加得到的是奇数还是偶数就行了。第二位学生补充:奇数也不要一个一个地算,两个奇数可以抵消。第三个学生反对:不是抵消,是合并,因为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所以有两个奇数就可以看成一个偶数。在这样的相互补充中,学生找出了蕴含其中的规律:数出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是奇数个数,那么和就是奇数,如果是偶数个数,和就是偶数。可以说学生在观察算式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发现都是不完善的,都是片面的,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在交流中找出了最终的规律,展现了聚沙成塔的力量。
9.毕业生简历关注社会经历 篇九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般说来,用人部门对于简历的筛选是各有不同的。当然,也并不是没有相同之处。在与人力资源经理交谈中发现,内容的真实性是大家一致认定的标准之一;详实、不长篇累牍的简历比较让人认可;那些精心设计、贴着艺术照和写真照的简历,则鲜有用人单位投赞成票。
投放简历,是求职者找工作的第一步,而简历也就成了求职的敲门砖。是否有机会参加下一步的考核赢来工作的机会,全看这敲门砖好不好。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如何对待简历又是选用人才的关键一步。那么,各大公司、企业又是如何筛选简历的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采访对象:人力资源部高级项目经理刘灵心先生先看专业再挑学校背景中国移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招聘,包括招聘会、报纸、杂志、猎头等,用得最多的是网络招聘。同时,还会针对招聘项目,进行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和内部竞聘。移动已经将很多工作外包给专业人才网站,因而在筛选简历、笔试和面试时都遵循着一个既定的程序和标准。一个优秀人才应聘移动,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软件系统筛选简历→人工筛选简历→第一轮面试→笔试→第二轮面试自动软件系统会通过考查五个方面来挑选简历,即学校和专业、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英语能力和项目经验。这些都是应聘中国移动的五大拦路虎。中国移动青睐那些来自重点院校、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而名校背景、突出的英语能力以及担任过班长、学生会干部、社团组织者的经历,都会成为应聘中国移动的加分亮点。
ABB(中国)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对象:人力资源经理唐炜女士言简意赅的简历最受欢迎首先,ABB是根据每个职位的岗位描述和招聘需求来筛选简历的。之后,人力资源经理把选中的简历发到对应的业务部门进行第二轮筛选。在业务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沟通、协商之后,产生面试名单。
一份干净整洁、言简意赅的简历是最受ABB欢迎的,长度在2到3页纸比较合适。个人信息、工作经验的叙述越接近招聘职位的要求越容易赢得入围机会,而那些特别精美或者花里胡哨的简历并不见得就受欢迎。简历的真实内容才是我们考核的重点。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简历,ABB会比较注重对方的相关社会经历,比如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等。而招聘社会人员时,对方的工作经验是最受关注的。实际上,ABB集团的销售人员也需要严格的专业教育背景和行业工作经验。
10.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 篇十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从7月10日到8月15日,我来到机械制造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感受颇多。来到的头几天,公司领导还没有给我布置什么任务,于是我就在公司里熟悉一下环境。工作一向都是严肃认真的事情我总是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要勤奋、认真、仔细、有耐心。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才使我能够很快得进入了工作状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初到工作岗位的情景,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各位工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对我感触很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挖掘出地底深处那“黑色的精灵”,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光明与热情。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劳动教会了我,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会创造出世纪的奇迹。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帮助下,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为我经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上我们画了很多的三视图,,但今天看到那么多的实体模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儿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机床,如车床、钻床、铣床、刨床、磨床、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床和数控机床。不管什么样式的床子,都有着各种不同的传动系统与结构,不同的机床可以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的表面、尺寸与精度。车床用于加工零件上的回转面,如圆柱面,圆锥面各种形状圆弧及螺纹等。
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亦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实践结束后,我得到了一些钱。当然我不是冲着钱来,而是为了获得经验来的。社会实践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社会活动经历】推荐阅读:
个人简历社会实践经历06-16
服务员经历社会实践08-31
大班社会活动的活动方案07-23
社会活动安全教案06-22
社会活动实践报告08-17
班级社会实践活动07-23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08-09
社会公益活动有感10-09
社会公德活动方案免费10-22
大班下学期社会活动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