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通用9篇)
1.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 篇一
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审计局***
月 22 日下午,为了认真传达贯彻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组织观看了《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县 20**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
观看该片后,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和教育。违纪案例中的 3 个人,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熟人。他们过去都有光辉的历史,如夏玉平扎根基层 20多年,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创业,兴办木业加工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的是部门科室中坚骨干、有的是部队团职转业干部,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分析他们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权力意识“魔化”,一些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
作为一名审计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审计监督“大权”,怎么用?必须慎之又慎。审计权利,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好,不能用坏。那么,应该如何用好手
中的权力呢?我认为,审计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政治上要坚定,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看齐意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审计上要从严,必须把审计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依法审计。刘审计长强调,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始终把牢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在法定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既不能丧失职守不作为,也不能超越权限乱作为,做到履职到位不缺位、尽责依法不越界,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并适应审计实践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工作上要求精,必须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项目工作的“生命线”。要树立精品意识,全力提升审计质量。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准,让自己所做的每个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成为优秀审计项目。首先,要树立创先争优意识。在审计工作岗位的每一天,审计干部都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的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要争当审计“反腐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撰写审计信息、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 篇二
目前的教育发展代价研究结果大都认为, 代价仅仅属于价值论范畴, 是指人类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某一价值目标而承担的消极后果。这一观点存在偏颇, 应该从更广和更高的历史观层面来考察代价问题。“代价”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寻求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概念, 应该属于历史观范畴。基于这一定位, 我们可以确定代价的基本内涵:“代价”是与社会发展 (社会进步) 相关联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付出、努力和牺牲, 以及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 其发展所需的代价也应该与社会发展代价一样定位于历史观范畴。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研究不仅要考察代价本身及其对人的影响和意义, 而且要通过考察代价的产生、本质, 揭示高等教育通过付出代价获得发展的规律, 进而指导高等教育发展。虽然教育代价与价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但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容忽视的, 其超越于教育价值主体的选择, 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区别:“由于历史观中包含了价值论, 所以, 从历史观的角度对代价进行的考察, 是从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进行的;而从价值论角度对代价进行的考察, 则是从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这一方面进行的。”[1]当我们使用“代价”一词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价值判断时, 可以发现, 代价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意义, 即价值选择和教育发展规律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观视野下,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内涵应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属性, 而不只是价值属性。“高等教育发展代价”是指高等教育主体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所投入的成本、所做的舍弃与牺牲、所承受的消极后果。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1) 所消耗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又可称之为高等教育发展成本。 (2) 舍弃或牺牲的价值。其中包括:为实现主要发展目标和使用主要发展手段而导致的被抑制或舍弃掉的价值;为换取高等教育的新价值而牺牲掉的已有价值。 (3) 所承受的消极后果。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客观制约性、复杂性产生的消极作用;由人为错误或失误所造成的背离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消极作用与后果。
二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缘自高等教育实践, 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肯定性和否定性的矛盾运动推动高等教育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具体而言,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
(一)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的客观原因
1高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与有限性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由多层次和多目标构成, 作为高等教育主体, 应当促使各种目标适时、合理地实现, 但由于种种原因, 所有发展目标无法在短时期全部实现, 所以人们只能通过价值判断优先实现一种或几种主导目标。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是高等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比如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专才与通才的培养目标等等。“这些目标在短期内很可能会互相冲突。虽然我们设想或希望它们终究会相互增进, 但至少在不很长的时间内是个幻想。”[2]其次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3]高等教育发展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传统, 其中有些因素决定着高等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实现。比如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学轻术”思想是高等教育推崇精英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 也是导致高等院校一味“向上看齐”、追求高层级的文化根源。不论高等教育主体自身意愿如何, 目标选择都会导致以主导性目标抑制、否定甚至牺牲其他有价值的目标, 产生抑制或舍弃某些发展目标的代价。
2高等教育主体的利益冲突
高等教育主体包括行政管理者、高等教育机构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等直接主体与用人单位等间接主体。从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讲, 无论直接主体还是间接主体都应当使自身利益符合高等教育整体利益, 形成合力,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但事实上, 不同利益主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 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脱节和失调导致代价产生。以高等教育供求为例, 主体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呈现“经济人”特征,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在有限理性的支配下, 政府既考虑公共利益也考虑本位利益,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政治活动也有组织部门利益;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指向和活动规律也受利益驱使“, 营利使利润有可能足够到高等教育的投资者能从中获得足够的、高于其他可供选择项目的回报”;[4]受教育者则通过高等教育投资, 提升能力和素质, 找到理想工作;用人单位越来越将对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影响。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 高等教育供求主体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这些冲突是导致高等教育代价的重要因素。
3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
高等教育秩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状态, 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发展的有序与无序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高低。
宏观层面的代价主要是由世界高等教育秩序不平等造成的。世界秩序模式规划理论认为, 全球中心 (发达国家) 和边缘 (发展中国家) 之间日益增长的不平等是现行世界秩序最显著的特征。中心国家通过利用、渗透和分化等方式对边缘国家文化、知识和学者进行控制:边缘国家学者在国际知识体系中地位低下, 他们作为中心国家学者理论在边缘国家的代言人, 只与中心国家学术中心密切联系。[5]20世纪80年代, 加拿大比较教育学家许美德曾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了世界高等教育秩序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害, 提出中国大学与发达国家学术中心的紧密联系将导致知识分子的文化异化, 等等。不幸的是, 许美德的纯逻辑推论在今天得到了应验。在世界高等教育秩序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高等教育, 正如阿特巴赫所言, 没有实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秩序中的地位转变, 而是被逐渐纳入这一不平等的秩序中, 甚至在很多时候迷失了方向,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
中观层面的代价既与国际高等教育秩序有关, 又受本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而往往又是无序和混乱的。以中国为例, 由于长期忽视变革的代价, 高等教育秩序在变革中呈现出“有序化”的“无序”状态———行政手段“有组织”地策动改革, 表现为阶段性“有序”, 但政策稳定性与连续性差, 加之自上而下的大刀阔斧方式, 则导致整体性“无序”, 使代际间的模式抉择代价过高。[6]这种无序状态说明中国的计划秩序过于强大, 习惯思维下以加强控制为原则的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 虽然在较短时期内能控制无序行为, 但违规和无序总会创造更多的冲破秩序的方法, 导致更大规模的无序。
微观层面的代价与高校内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种组织及其活动的运行秩序有关, 这一秩序可分为学术秩序和行政秩序。在现代大学中, 当行政自身因机构臃肿、程序混乱、效率低下而造成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 就会导致学术秩序在程序性、公共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代价:高校各级党政部门对学术委员会以及资源分配权的掌控, 使学术组织产生和运行“程序”失去合法性的基础;学术机构中的“单位本位意识”和个人学术权威, 会造成非行政性权力在行政性学术权力的垄断和遮蔽下走向边缘化, 无法承担学术公共性职能。在程序性和公共性缺失的情况下, 学术秩序的约束作用会逐渐低落甚至无效。
(二)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的主观原因
1高等教育主体的认知局限
作为高等教育主体,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因此, 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主观原因进行分析比较恰当。人们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能力总有一定局限的,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7]同时, 高等教育现象的复杂化, 也会使人们认识高等教育规律变得困难。再者, 因为不同主体的价值0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4
目标、关注领域、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背景不同, 认识差异在所难免,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基于上述原因, 人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既有限又相对, 因此付出代价也在所难免。
2高等教育主体的素质限制
高等教育主体的素质限制及其主观失误是伴随高等教育活动的永恒现象, 它所导致的代价是由高等教育主体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造成的。首先, 教育者素质不健全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为, 错误的世界观会影响教育者的态度和方法, 进而影响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者文化知识狭窄低下, 就难以履行为人师表的职能。此外, 教育者的认识还常常受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 其“思维过程处处潜伏着失误的可能性, 在复杂曲折的、近似于螺旋曲线的认识过程中把人们引导到错误的泥淖”。[8]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隐蔽性、扩散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这些不但是代价产生的原因, 而且是代价长期存在和不断扩大的根源。其次, 管理决策失误也会导致代价的产生。决策者素质低、能力不足和决策方式不科学, 必然会产生错误行为, 微观失误会导致一所学校的发展受到损害, 影响学生的发展;宏观失误会影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
3高等教育主体的道德失范
师德问题和学术道德失范等行为对高等教育而言会产生巨大的代价。首先是师德问题。教师敬业精神缺失和业务水平下降会直接导致学生专业水平低下, 教师道德水准低下则会产生负面的示范作用。师德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直接影响到高校职能的正常发挥和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其次是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学术道德失范可以理解为学术主体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现个人的价值目标, 它存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 会危害学术自身发展、损害高校名誉、危及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导致社会精神危机。因此, 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伤及社会精神和思想基础的腐败, 会破坏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合理降低
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原因的分析, 可以看出代价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但代价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负面、消极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立面很容易理解, 重要的是如何认识代价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统一的一面, 这是代价能否得到合理调控和补偿的理论基础。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高等教育代价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为代价提供了物质基础, 既有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决定了代价付出的方式;而代价则以否定的形式孕育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它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对发展具有反省、刺激和推动作用的因素。相互转化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 在另外一个历史时期却可能成为发展的代价。例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关系问题, 当国家处于激烈国际竞争甚至民族危亡时, 高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成为主导价值目标, 个体发展功能就可能成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反之, 当国家处于安定富足时, 高等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成为教育的主导价值目标, 社会发展功能就可能成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9]
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的对立统一关系,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的共生性, 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合理降低代价。从代价视角看, 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低代价低发展。第二种是高代价低发展。第三种是低代价高发展。低代价高发展是高等教育自身最优化要求的具体表现,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 要求我们不但要从代价角度认识高等教育发展, 而且要从调控代价的角度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低代价高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思想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明确代价降低的基本原则和找到合理降低代价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
是否掌握并运用正确的代价意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代价问题, 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代价合理降低的首要问题就是确立正确的代价意识。
代价意识是主体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代价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 它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高等教育发展走向的积极反映, 是以主动承担一定的损失和牺牲为基础, 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 对高等教育目标实现作出相应舍弃、付出和投入的自觉意识和评价性认识。代价意识包括承认代价的意识、重视代价的意识、分析代价的意识、承担代价的意识、补偿代价的意识和减少与避免代价的意识。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要求主体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 即对代价的付出或承担“是否应当”问题的正确辨析与把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评判:一是必要性。每一项高等教育活动及其代价付出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 取决于它是否能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人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可行性评判。一项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功率大小直接关系到支付某种代价是否值得、是否应该付出。
(二) 合理降低代价的原则
合理降低高等教育代价需要一些中间环节, 这是我们从抽象认识向具体方法过渡的必要步骤。合理调控代价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选择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即高等教育主体可以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 选择一条相对来说代价付出最小而又最有效的发展道路。比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选择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成熟的实现条件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并不具备所有成熟的条件, 但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已经提出了大众化的要求, 因此必须在兼顾社会条件的前提下, 通过选择政府主导的方式来实现。
其次是主导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即高等教育主体既要考虑条件限制而选择当下主导性的发展目标, 又要兼顾其他发展目标, 以避免片面发展。这要求人们在多种发展目标之间找到最佳发展尺度, 杜绝以一个领域的灾难性毁坏换取另一领域的进步, 这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是公平性与补偿性相结合。即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付出和承担首先要在付出和承担的必要性、主体、时间和方式上体现公平性, 对未达到公平目标的情况应通过补偿的方式予以调整。贯彻这一原则时, 对于两个以上权力上对等的独立主体, 适用公平性原则, 对于组织内部地位不平等的主体关系, 适用补偿性原则。
(三) 合理降低代价的方法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合理降低是指主体运用各种社会和高等教育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 对发展过程及结果进行调节、引导和管理, 从而降低代价的付出。
降低高等教育发展的代价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考虑。微观层次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观层次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宏观层次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 以及国家间高等教育系统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合理降低可以采取组织、制度、文化三种手段。 (1) 组织手段。代价的产生从组织的视角看是由组织目标选择失误、组织权力分配不合理、组织间沟通不顺畅、组织利益冲突、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造成的这是采用组织手段的理由。 (2) 制度手段。制度手段则是运用社会行为准则对主体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 它把高等教育主体行为纳入某种关系框架中, 使之与这种关系相吻合, 以此保证代价的合理付出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3) 文化手段。文化手段主要包括重建高等教育价值观、调适教育内容和改善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袁吉富.社会发展的代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3.
[2]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罗荣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337.
[3]埃瑞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5.
[4]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特殊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83.
[5]丁邦平.从世界秩序模式规划理论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1998, (4) .
[6]王全林.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代价论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5) .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219.
[8]孙孔懿.教育失误论纲[J].教育科学, 1999, (1) .
3.教育的代价 篇三
代价,经济学的定义是“放弃了的最高价值”。行为A的代价,就是A以外的全部可能行为当中最有价值的那些行为的价值。推行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代价是摧毁了人的精神生活,于是人只能成为“依附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革命的螺丝钉”,80年代以后是“金钱的奴隶”。
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与教育的社会环境,仍在成批地培养着“依附品”。康德回答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时指出,启蒙就是勇敢地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极端而言,福柯说,启蒙就是对传统(社会主流)保持永恒的批判姿态。我们的学生,只要仍是依附品,就仍有待启蒙。蒙昧的人最惧怕的就是不能进入社会主流,因为“边缘”意味着不再有所依附——你被抛弃了,你不得不独立,你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你启蒙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多么害怕没有了皇帝,一旦没有皇帝,生活就无法继续。蒙昧教育的代价,是让人更喜欢蒙昧状态从而拒绝启蒙。
我请每一位家长思考,希望你勇敢地回答我的问题:你认为哪怕是迫使你的孩子走出蒙昧状态,孩子将更幸福呢,还是只能带来不幸?不再有所依附,这是真正意义的自由——“自”与“由”连用,摆脱奴役状态,精神之独立和思想之自由。“迫使”,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倾向于培养你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不是生活的主人,所以如果你要让孩子启蒙你可能必须迫使他“走向边缘”。维特根斯坦家族是奥地利首富,但他将父亲的巨额遗产转让给姐姐,“迫使”自己保持简朴生活,为了哲学思考,为了精神之独立与思想之自由。
我承认,多数家长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他们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感到困惑,社会主流不好吗?名利权势不好吗?批判?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周围绝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向边缘,似乎那是一条自杀之路,而且在我们社会的边缘确实有不少人自杀。我主持实验教育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学生而来自学生家长,也就是来自我们的社会之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巨大阻力。这些家长鼓励孩子考入我们的实验班,然后鼓励孩子在实验班研究生阶段报考国家公务员——在大学体制和公务员招聘体制里,这是一条最佳路线。其实,他们的孩子可能很痛苦。因为他们在实验教育过程中重新学会了批判性思考,继而开始有独立之精神,然后呢,他们要服从父母的安排借助于我们实验教育的优势成为国家公务员,成为最不允许独立之精神的依附于庞大权力机器的卑微官僚分子,成为趋炎附势醉生梦死尸位素餐的人,至少与他们同流合污,否则就难以立足。取消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社会支付的最高代价,就是家长们拒绝让孩子启蒙。家长也很委屈,因为,他们说,自由真是取决于社会整体的一件事情,自由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如果他们允许孩子孤零零地批判思考,孩子怎么可能幸福?
这样,我的叙述就回到文章开篇怀特海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其一是使学生习得专业知识于是人生有所立足,其二是使学生习得文化于是得以成就人生。怀特海所论,也是我们实验教育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培养孤零零的社会批判者。我们努力要培养的,是有能力进入主流并改造社会的人,所谓“有灵魂的专家”,换句话说,是具有精英意识的社会批判者。精英意识,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定义了,不是指社会地位,而是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承担。
4.教育随笔:任性的代价 篇四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见得世面多了,也聪明了,但是倔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与家人给了孩子各种无限度的宠爱也有关系。有时候老师必须绞尽脑汁的想办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上次班里区域活动时,为了激励小朋友,我让表现好的小朋友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这时候晨曦当听到我的口令后还是无所顾忌的在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于是我将计就计,孩子们都在按我的意思进行,直到最后我也没有点到他的名字,看得出他有点紧张了,于是开始直跺脚,嘴里嚷嚷着他要去钓鱼,看那里人满了就放声大哭起来。开始我还安抚他,可是他却更是任性起来,这使得我不禁火上浇油,但随即我又压下怒火,将他置于一边不予理睬,心想,他得不到关注,时间长了这种不良情绪就有可能消退。我要让他知道这样发脾气、哭闹是没有用的。等到其他孩子都安排好以后,我才去理会他。这时候他已经不再哭泣了,我便与他讲起了道理。
经过这样一次教训,他意识到任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对待任性的孩子决不能只是训斥,而应该采取正面引导、激励的手段——那就是讲道理。孩子在逐渐长大,其实他们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在发脾气时控制不住自己,通过老师及时的帮助他分析自己的行为、讲道理和积极引导,让他明白只有控制自己的任性行为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
5.关于《代价》心得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杨凌工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意识,9月29日下午,杨凌示范区工商局在“国庆放假节日廉洁教育”专题会议后,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代价》。
播放结束后,杨凌工商局主要负责人指出,各位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凝神聚力,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他强调,党员干部要深刻吸取片中反面教材的教训,一要对党忠诚,对己负责;二要把讲纪律、守规矩牢记在心目中,贯穿于行动上;三要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深切敬畏,心存戒惧,不断淬炼和锻造自己,加强党性修养和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案反思、以案促改,做到“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四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活动,认真反思,深入剖析,自觉的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时时警醒,守住底线,做好本职工作,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恪尽职守,踏实做事,干净做人,进一步为我局工商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6.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 篇六
1、《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后,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恪守思想道德防线、法律法规红线和廉洁从业底线,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案为戒。
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掌权、为谁谋利的问题。二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三要克服贪欲、失衡和侥幸这三种不良心理。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
二、进一步廉洁自律,拒腐防变
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廉洁自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今后要严于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监督当成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牢记艰苦奋斗精神,抓好反腐倡廉。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尤其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有了地位和权力,生活改善了,物质条件提高了,不享受白不享受,于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怕苦怕累;有的将物质享受作为待遇高低的标尺来衡量,有的甚至因此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档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2、《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2月22日下午,为了认真传达贯彻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组织观看了《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
观看该片后,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和教育。违纪案例中的3个人,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熟人。他们过去都有光辉的历史,如夏玉平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创业,兴办木业加工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的是部门科室中坚骨干、有的是部队团职转业干部,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分析他们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权力意识“魔化”,一些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
作为一名审计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审计监督“大权”,怎么用?必须慎之又慎。审计权利,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好,不能用坏。那么,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呢?我认为,审计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政治上要坚定,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看齐意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审计上要从严,必须把审计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依法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强调,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始终把牢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在法定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既不能丧失职守不作为,也不能超越权限乱作为,做到履职到位不缺位、尽责依法不越界,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并适应审计实践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工作上要求精,必须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项目工作的“生命线”,树立 精品意识,全力提升审计质量。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准,让自己所做的每个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成为优秀审计项目。首先,要树立创先争优意识。在审计工作岗位的每一天,审计干部都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的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要争当审计“反腐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撰写审计信息、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从2月20日开始,本人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观看2015年全县典型案例专题片《底线失守的代价》,到组织我局全体人员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观看,本人已三次观看此专题片,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感觉收获很大,又一次净化了心灵,明白了努力方向。
一、注重学习,让廉政要求入心入脑
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第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第二,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脑子里始终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第四,用身边的反面典型警醒自己,那些以身试法的人的问题就出在世界观、权力观上,出在缺乏自律意识上,正是由于少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邪路。
二、创新形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领导干部来讲,作风状况如何,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持、约束和影响。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领导能力,增强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自主能力和自律意识。
三、干净履责,从源头上杜绝不廉政行为
一是思想干净。做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纯粹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是要行为干净。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不拘小节必然终累大德。我们一定要对每一件事,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三是作风干净。无论在什么岗位、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原则。无论是公务应酬,还是和人交往,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用正气坦荡的清水冲掉生活腐化的灵魂污垢,防止因受到不干净的、不良的生活作风而迷失我们的方向。
四、表率示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领导带头对促进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就存在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抓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就抓住了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率先垂范,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7.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 篇七
河南郑州第八中学胡梦佳
掐指算来,这可恨又可恶的牙套跟我可怜的牙齿之间的战斗已经持续到第三天了,可情况好像并没有什么转机,这就意味着我的牙齿要继续承受疼痛的折磨。
说起这件事的起冈,还要追溯到去年暑假。早在那时,我的母亲大人就有了打算——带我去整牙。后来因为有事耽搁了。当时我还窃喜,心想不用受牙套的折磨真好,甚至还怀着一丝侥幸心理,想着说不定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妈会忘了这件事。可不曾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终于,在2011年1月21日,我还是被母亲大人“押”往医院的牙齿矫正科,这场“浩劫”我还是没能躲过。
回想起三天前我从医院回到家,老爸看着我那副闪烁着银色光芒的牙套,笑道:“在我看来,你满口都是珍珠。”对于老爸的含蓄安慰,我只能勉为其难地笑笑。算了,就暂且当它是珍珠吧,珍珠总要比牙套好看好听得多。
自从戴上牙套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果然,这三天来,我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米饭不能吃,馒头不能嚼,粽子、汤圆、八宝饭统统要跟我绝缘,只能挥泪向榛子、花生、核桃、夏威夷果说再见,奶糖、巧克力更是要下逐客令。医生告诫我一定不能吃硬的、黏的食物,可令我气恼的是,为什么世界上好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硬的、黏的?看着老爸老妈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炒菜,我只能咽咽口水,埋头喝着寡水清汤;看到面包房里诱人的点心饼干,我只能痛苦地闭上双眼,对自己说别想别想,吃了发胖。我并非贪吃之徒,只是眼可见口不能食的滋味当真难受,为此我常常产生幻想:如若我有绝顶神力,内功精湛,月半不食仍无饿意,那我绝不艳羡半点儿美食。(范文)无奈归根到底我还是一俗人,饥饿之感常袭击我,自然难抵诱惑,于是又自我怜惜,哀怨着戴牙套的烦,忍受着牙疼的苦。
8.代价观后感 篇八
近日,工作之余阅读中国银行警示教育案例——《代价》一书,不禁对每个案例中的涉案者既痛恨、愤慨,又痛心、叹惋。这3xxxx鲜活的案例,无不让听者动容,闻者足戒。透过这一桩桩犯罪事实的背后,我们不禁又看到了高悬在眼前的那盏令人刺目的红色警示信号。“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当这一句千古名言又一次被我们用来进行反思和自省的时候,作为一名建行人,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思考得更多更远些,自省得更深刻更透彻些,因为,沉痛的“代价”已经让建行,让员工,甚至让每一名涉案员工的亲情和家庭难以承重。
毋庸置疑,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已然成为我国经济案件的高发部位。面对市场经济中强烈的诱惑和严峻的考验,一些银行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金融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有的未能经受住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和收买,成为里应外合骗取、盗用银行资金的可耻“帮凶”;有的则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不能自持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从“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毁前程悔莫及”的王健到“拿生命作赌注,自跳火坑”的刘伟峰,从沦为“金钱奴隶”的桂凯到商海覆舟、自种“恶果”的薛伟,从甘当“银鼠”作祟,终惹滔天大祸的邵进民之流到“走错一步入深渊”的李伟,如是等等,不一而足。正是他们用反面的案例一次次诠释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颠扑不破的醒世警语。与此同时,在一些案件形成的背后,有一类人似乎既“冤”又值得“同情”,那就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便酿成大案的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员工。但是,当我们细数这一次次案件造成的惨重损失时,我们又
怎能不为他们的麻痹大意、麻木不仁和严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而更加愤慨,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从288条的几经完善到《违规积分管理办法》的付诸实施,当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在不断健全,合规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时,作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上的员工只有时刻牢记“违规是案件的前奏,隐患是安全的天敌”这一箴言,时时、处处、事事以敬业、真诚、严谨、自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遵法守规,按章操作,合规经营,知情必举,才能在使每一名员工自身修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的同时,以全员的实际行动为全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又抑或,独善其身,难善其身。今天,但我们全体建行人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大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而众志成城,拼搏奋斗之际,建行,作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乃至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的美好“家园”岂能再容“蛀虫”的侵蚀,岂能再付惨痛的“代价”?读罢《代价》,掩卷沉思,或许是有感于“醒鼓应常打,警钟宜长鸣”的训诫,我忽然觉得手中的这本书实在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建行人不弃不丢、自省自教的一本红“宝书”,而之于我,则要努力做到日读一篇而自警,真正让这3xxxx案例成为自己知荣辱,明是非的一个个反面之鉴,让自己在今后的从业之路上能够走出一行坚实、沉着、稳健的脚印来。篇二:《代价》观后感 12122405 成隽翱
现代的国家,发展中的文明
—谈《代价》中的体制问题
前些年,在中国gdp高速增长之际,有人质疑说中国是否也该被列入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今天《代价》这一纪录片中2个花季少女的行为以及所受的遭遇来看,我们的精神文明还将处于长期的发展之中。
首先是小雨的跳楼保身行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于少女如何处理类似强暴突发情况的教育不完善所造成的。进一步问,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缺陷呢?我们的改善行动,具体的完善方案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我也同时看到了农村封建思想的固化,在一个女子做出跳楼这样的可能令其后悔一生的决定后,村民们却还在怀疑她有没有勾引那个男的。此时人们的流言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本已受到巨大创伤的年轻少女的再一次心灵伤害。还有,我还看到了法律体系对于犯罪行为界定的不完善。道德与法律上的犯罪虽然存在不同,但法律更应该有其至高无上的权利来维护社会的道德体系。但这里,却没有,男子的行为仅仅以强奸未遂来定罪,而小雨却没有得到那对她来说已是一笔巨款的医疗费用赔偿以及对其的适当精神补偿。
最后,在两个女子的选择中都涉及了在生命与女性贞操之间的选择问题上。这里选择生命是理性的,选择贞操是非理性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下,一个女子是绝对应该选择贞操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现代的社会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可能也应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生命的重要性现在也更受强调。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前提下,从阴暗中站起再一次找到人生的闪光点。既然有从高楼跳下的刚烈之性格,那也跟会有敢于面对的勇气。在第二段材料中,我除了看到了封建重男轻女观念的再次呈现之外,更看到了我们现在医疗制度的巨大漏洞,对于应该获得保障的那些群体没有为他们提供健全的医疗体系。当我们不断赞叹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之时,我们这一方面的建设工作却也才刚刚起步。在花大量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国家投入时在社会保障上的?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身患重病的瘫痪女孩却没有受到国家应有的帮助。同时,也在一次有一次的拒绝,一套又一套的求助部门的太极拳中落入了生活的窘境。小珍没得到社会各界所承诺的那些帮助,母亲的抚养能力是有限的,巨大的压力下,她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这是的小珍是单纯的,她还没看到社会是如此的冷酷。她也不恨她妈妈的离开。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她对于挫折看得是如此的淡然。而之后却是那些社会底层拿着微薄收入的人们帮助了小珍,来照顾她。为什么在我们这一国家的收入金字塔底端的人们,拥有的却是精神金字塔尖端的地位?他们对于小珍,对于那些有困难的人可以完全得献出自己的所有。还好小珍幸运的是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一位朱先生担负了社会对于这样一个残疾人的责任,他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做他所能的事。为什么最后要有这样的个人来为小珍的康复提供帮助?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没有能为小珍这样情况的人提供帮助? 这样的责任本不应由朱先生来承担,而且他还收养了两个孤儿在家。这是本应是我们国家对于社会中的这样的群体应该担负起责任。我们没有理由说还需要时间来完善现行体制,因为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们早已经等不起了。
最后,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社会的社会体制。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圈子是封闭的。我们没有西方人那样如此强烈的社会社区意识,公众公民意识。我们眼中更多的是与我们自己相关的这一个小集体。那些本在社会上受到巨大感染的人们承诺的存折,那些捐款都成了空头支票。为什么在朱先生想要帮助小珍时,哪位编剧一再向其询问确认:“你想好这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吗?”幸运的是,我们的社会有像朱先生这样毅然投入基础的长期进行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的好心人。但我们要做的更是完善社会的思想道德体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公众意识,来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篇三:沉重的代价观后感
沉重的代价观后感 2011年8月31日,我单位组织观看了《沉重的代价》廉政警示教育片。该片深刻揭露了景治忠等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大肆索贿的腐败行径;揭示了他们贪腐堕落的思想根源和蜕变轨迹,发人深省,令人震撼,是我们又一次为每位党员干部敲响的廉政教育警钟。反思该片中的腐败案例,我们要认真从中吸取教训。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如何去挡住诱惑,切实做到廉洁奉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机关三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廉洁自律修养。
一、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理解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区部暑的廉洁自律有关制度规定,在坚持不断学习中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脑子里、凝刻在自己的心目中;要牢记服务宗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各种诱惑,把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要坚持“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从政之德”,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堤。
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系组织重托;要坚持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要廉洁自律,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要时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要正确看待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懂得知足常乐;要做到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时刻牢记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要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宗旨,不贪图小便宜,反对贪图享受,通过自己在政治和业务技术方面的提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
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片中腐败分子的下场已经再次证明了:一个党员干部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以身试法,终究是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不仅要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更要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修养;要
耐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篇四:《贪婪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再一次接受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中案例,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教训非常深刻。我们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廉洁勤政。首先,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另一方面要学习我市《关于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若干规定》。通过学习,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强化自己的公仆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正意识。要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和立身之本,洁身自好,慎独慎行,清白为官,正直做人。
其次,要强化监督。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犹如脱缰野的马,必然导致腐败,这是多起腐败案件给予我们的深刻警示。必须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和程序内行使职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勤政为民,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第三,要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管得住细节,挡得住诱惑,在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必须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好人主义。带头抵制各种腐朽风气的侵蚀,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9.《贪欲的代价》 篇九
根据上级安排我校组织全体干部收看警示教育片《贪欲的代价》,看完以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我明白,以这样一种方式对我们党员干部进行洗心醒脑的教育,是对我们政治上最大的关怀和爱护。通过警示教育片看到,曾经生活在我们赤壁市商务局的几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以忏悔的心情,讲述了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深刻原因和惨痛教训,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他们原来都是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能走上领导岗位,饱含着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自己的努力、家人的付出。他们也曾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奋斗,也曾有过鲜花、有过掌声、有过辉煌,最终却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了腐败分子,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确实让人痛惜。对他们本人来说,得不偿失,悔之晚矣;对我们来讲,也为大家提供了一面明断得失的镜子,敲响了警钟。警示教育片中的几起典型案例,最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身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自警,珍惜自己的历史和荣誉,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善始善终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些反面的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告诫我们,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要吸取深刻教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看了警示教育片,剖析了这些案例,有三条警示值得记取。
第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实告诉我们,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尤其是权力观发生扭曲。从今天的警示教育片案例可以看出,领导干部不论职位多高、岗位多重要,一旦权力观出了问题,就会私欲膨胀,置党纪国法于脑后,身不由己地跌入腐败的深渊。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权为公可以造福社会,以权谋私必然导致身败名裂;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预防腐败的警惕性应当越高。身为村书记,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
第二,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权力不受监督,就将导致腐败;干部拒绝监督,就会出现问题;权力暗箱操作,往往弊案丛生;权力阳光运行,就是最有效的监督。警示教育片中列举的案件,虽然情节不同、手段各异,但缺乏有效监督而导致滥用公共权力,是一些 干部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大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求你办事的人多,诱惑和陷阱也多,腐败的危险性更大,只有主动地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既严格“自律”,又接受“他律”,才能拒腐蚀、永不沾。
【警示教育代价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沉痛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09-20
纪委警示教育心得体会07-31
反腐警示教育心得09-15
警示教育片体会10-22
廉政自律警示教育心得体会07-07
银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202207-08
税务人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08-28
巡察干部警示教育心得体会10-19
廉洁从业警示教育心得11-15
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心得体会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