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的造句

2024-11-15

举一反三的造句(精选11篇)

1.举一反三的造句 篇一

1、“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2、“理解”都强调要能在变化了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认知来获得个人意义,也就是举一反三。

3、并进一步督促有关机构针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式自查,主动上报违规问题和整改情况。

4、此篇文章中所使用的技巧并不十分复杂,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去。

5、从而不仅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且可以举一反三,了解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6、但凡每一次重大事件以后,我们总要认真总结一下事件的教训,以期通过事件举一反三,做到防患于未然。

7、而且,我们更需要从实例的角度对它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便举一反三。

8、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会后,及时召开厅长专题会议,通报检查情况,传达贯彻俞部长、卢省长指示,研究整改措施,举一反三,认真反思。

10、简单的数据库操作示例源代码。通过它举一反三能很快入门。

2.举一反三的造句 篇二

学生能“举一反三”是笔者始终追求的课堂效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学要典型, 练要精当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侧重训练某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某种写法的灵活运用, 某一专题的知识积累, 甚至某一字词的识别判断……把种种典型作为范例, 解决相关或类似的问题, 发现新的问题。如根据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引导学生识别中心句, 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导读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教材的示范性, 明确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需要达到何种程度;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面对类似的阅读时, 方能有条不紊, 成竹在胸。对于专题的积累, 在诗词教学中时有体现。离愁别恨, 思乡爱国, 多彩四季……对于同一题材的诗词, 引导学生前后联系, 由此及彼。既自觉形成积累, 又使鉴赏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再如为了强化文言教学中的活用词, 提到《小石潭记》中“其岸势犬牙差互”时, 要提示学生记起《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学习《愚公移山》的“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要引导学生联系起《核舟记》中的“石青糁之”。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通过教材解读, 要使学生及时达到“举一反三”, 适当的练习是极为必要的。巩固是为了提升, 温故是为了知新。但有的老师忽略教材, 忽视学生, 茫然讲解, 过于依赖“题海”战术, 这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要解决这一矛盾, 课堂教学需要突出典型, 及时“举一反三”, 方能走出“题海”浮沉的困境。

三、导读代讲, 导说有方

任何高明的理论, 一旦脱离了实践, 便是纸上谈兵。讲授是一种最便捷的传授信息方式, 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言, 讲授法也是一种最低效的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典型性, 引导他们挖掘教材中体现“举一反三”的关键信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提炼信息后,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陈述, 教师要善于点评, 强调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信息。如说明文中心句就位置而言, 一般是首括句;侧面描写的共同特征是“声东击西”“醉翁之意不在酒”“红花衬绿叶”。传统教学的常态是老师口若悬河, 学生记牢记细。现在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 能够自己表达出来, 说明某类典型已经内化为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毋庸置疑, 这确实是让学生脱离“题海”桎梏的有效方式。

四、探索规律, 化难为易

有的教师认为, 在现行的教育环境和选拔体制下, “向课堂要质量”犹如立下一块虚伪的牌坊。笔者仍然相信, 要解决这一矛盾, 打破这一瓶颈的束缚, 还得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 教师不能只为讲解而讲解。一份典型的考卷,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规律, 规范答题技巧, 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回归课堂, 学会迁移, 学以致用。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克服畏考心理, 胸有成竹, 轻松应考。

五、学以致用, 思如泉涌

好文章往往能给人以震撼, 让人过目难忘。这除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更多得益于平时的积累。从遣词造句、口语表达到阅读理解, 每个环节的功夫, 均影响他们的写作能力。无论文章的体式、语言风格, 还是写作手法、布局谋篇, 都得益于范文。在阅读教学环节, 可以让学生也写一篇类似的小作文, 学以致用, 要求用上好词佳句, 或文中的某种典型手法。这个环节就是“举一反三”的强化, 久而久之, 学生写作文不再有畏难情绪, 也能得心应手, 思如泉涌。

六、授之以渔, 轻松教学

达尔文曾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同样认为, “一个平庸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出色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现方法,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是尤为重要的。而“举一反三”又是一种特别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并在教学中自觉落实, 语文教学就能游刃有余, 并对学习其他学科也产生积极影响。

3.浅说教学中的举一反三 篇三

[关键词]循循善诱 学与思 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14

一、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

孔丘被称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他的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意思是孔丘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想停止钻研都不可能。而这正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欲罢不能地进行自主探索。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思考呢?前提必然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有欲望才有追求,有追求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段话的本意是,不到他想弄懂而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这番话就是说,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更能做到触类旁通,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教师诱导和学生学习都必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就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善于引导、诱发学生,不能一味地只给学生灌输答案,学生吃“现成饭”只会变得懒惰。

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思并用达到举一反三

孔圣人的教育方法中,最受赞誉的便是“举一反三”。有人说,它是启发式教学的开端,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动研究的民主教学法。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何谓“学”,又何谓“思”呢?学,就是指占有知识;思,就是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占有资料,光是一股脑儿的玄想,结果必然流于虚浮、空洞,不切实际;相反只是注意资料的积累,却不去消化理解,分析探讨,进行积极思考,其结果也只有成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这就是圣人言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学不思,就是死读书,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往往会被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变得狭隘、孤独、寂寞。

明朝理论家王阳明便是如此。他想研究竹子,于是对着竹子硬想七天,结果因头疼而宣告失败。勤于思考又为何会失败?因为他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并没有积极地、主动地动手探索、实验。勤于思也得勤于学,有胆量去学,突破陈旧观念创新地学。

学则须疑,疑则要思。真正的求学者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思考。那学与思相结合最好的方法便是举一反三,因为知识是具有连贯性和可迁移性的。以此种态度面对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学习就应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方法。

三、“海纳百川”的语文更需要举一反三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综合性。语文内容包含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草虫鱼,等等。例如《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就牵涉到生物学和地质学,甚至还有气候学。

学习语文知识更要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具有连贯性和可迁移性。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有篇目有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环保意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复习以环保为主题的综合性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学过的这一单元内容,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的多方面知识:什么是环保意识?现在的环境污染有哪些?可采取哪些的相关措施?人类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这又牵涉到地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

再如文言文的学习,翻译《醉翁亭记》中的“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了会翻译整句话外,必须要把握里面的重点字,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第二个“乐”是“乐趣”,同时这种“乐”又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有所不同。

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已成过去式,活学活用式、创新式的方法早已在强调,在普及。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人言“进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古人语“严师出高徒”,今人道“严师未必能出高徒”。反向思维的学习也在被提倡,因此,学习要学思并用,举一反三方能事半功倍。

4.用举一反三怎么造句 篇四

1、简单的数据库操作示例源代码。通过它举一反三能很快入门。

2、同时,其诗词又有着强烈的修辞意义和有限变无限举一反三的艺术功能。

3、要深入实际,严肃认真找问题、查问题,剖析案例,举一反三,提高有关人员的认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4、此篇文章中所使用的技巧并不十分复杂,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去。

5、在阿里村,我虽然做的是货运生意,但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朋友,肯定会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网络之路。

6、重点汇报了受到省建设厅红牌警示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查找问题,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等情况。

7、并进一步督促有关机构针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式自查,主动上报违规问题和整改情况。

8、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9、从而不仅查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且可以举一反三,了解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0、同时也达到举一反三,为其他冶金工程(改造)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提供借鉴参考的目的。

11、这些算法和电路虽然以脑电和心电为例研究,但在研究其他生物信号的时候同样可以举一反三。

12、抓住这些要害,人大监督工作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3、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14、我们不能死板的学习知识,要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15、我只知道他有名,但没料到会这么有名。注:可以举一反三:我只知道他坏,但没料倒会这么坏。

16、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臧天朔被捕事件,娱乐圈不应该沉默,应举一反三,汲取教训!

17、但凡每一次重大事件以后,我们总要认真一下事件的教训,以期通过事件举一反三,做到防患于未然。

18、“理解”都强调要能在变化了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认知来获得个人意义,也就是举一反三。

19、会后,及时召开厅长专题会议,通报检查情况,传达贯彻俞部长、卢省长指示,研究整改措施,举一反三,认真反思。

20、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1、这个一个交友系统,对于初学者,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教程,可以参考里面的程序,举一反三。

22、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

23、在交际中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24、所有的条件格式都可以利用这个属性,因此,我希望用户能够发挥创造力,举一反三。

25、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6、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发展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7、我们要举一反三,明晚就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将最近这几起事故通报全省,引以为戒。

28、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 用偶尔造句

★ 用仍然造句

★ 用要是造句

★ 用手眼通天造句

★ 用“娓娓动听”造句

5.举一反三的造句 篇五

一、教学内容:举一反三P48--P51

二、教学目标:、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数同时变化时,积、商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设计:

1、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讲解作业(疯狂操练5(2))。

【分析】:被减数+减数+差=90,被减数=减数+差

所以被减数=90÷2=45。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2×减数=(1+2)×差=4

5减数=45÷(1+2)=15,差=2×减数=2×15=30。

当被减数不变,差增加7,则减数减少7,所以减数应变为30-7=23。

2、新课内容

I、我们知道两数相乘,积的最基本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积随另一个因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积与因数的扩大或缩小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下面我们要讲的积的变化规律都是以此为基础演变的。

【例题1】: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3倍,要是积扩大9倍,另因数应该怎么变化?

【分析】: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3倍

↑3倍

积:

↑3倍

↑9倍

积先扩大3倍,要使积扩大9倍,只要积再扩大3倍。积扩大3倍,所以另一个因数也扩大3倍。

练习:疯狂操练1(1)、(2)、(3)总结:

【例题2】:两数相乘,积是96。如果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

倍,那么积是多少?

【分析】: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6

↓4倍

↓4倍(96÷4=24)

↑3倍

↑3倍(24×3=72)

积先缩小4倍(96÷4=24),后扩大3倍(24×3=72),积是72。方法二:见书P49(例题2【思路导航】)练习:疯狂操练2(1)、(2)总结:

II、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看商的变化规律。我们知道商最基本的变化规律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缩小)而缩小(扩大);如果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扩大(缩小)而扩大(缩小);差与除数、被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等。

那么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例题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扩大2倍,商将怎么变化?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

↓3倍

↓3倍

↑2倍 ↓2倍

商先缩小3倍,后缩小2倍,所以商将缩小3×2=6倍。练习:疯狂操练3(1)、(2)、(3)总结:

【例题4】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0倍,要使商扩大60倍,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

↑30倍

↑30倍

商: ↑30倍

↑60倍

商先扩大30倍,要使商扩大60倍,只要使商再扩大2倍即可。商扩大2倍,则除数缩小2倍。

练习:疯狂操练4(1)、(2)总结:

3、能力提升。

【例题5】两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50倍,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分析】: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所以商=4。下面我们看看余数怎么变。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所以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50倍

↑50倍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50倍,即等式右边同时扩大50倍。要使等式成立,则等式左边,即余数,也需要扩大50倍。所以余数=10×50=500。

练习:疯狂操练5(1)

4、总结

加、减、乘、除各算式内部各量的变化关系:

(1)加法:加数部分与和的变化方向是一样的,加数怎么变,和就怎么变。

(2)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变化方向相同,被减数增大或减少,差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减数与差的变化方向相反,减数增大或减少,差反而会减少或增大。

(3)乘法:因数部分与积的变化方向相同。因数扩大或缩小,积随之扩大或缩小。

(4)除法:被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相同,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相反,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或扩大。

5、作业:

6.举一反三的造句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一题多解,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与传统教学目标相比, 新课标更加重视对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以, 数学教师除了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在基础知识教学上, 还应该致力于对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思维中“, 一题多解”思想不但可以开拓初中生的认知面, 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和解题兴趣,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并让他们在相关考试中取得傲人的成绩。此外,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培养初中生“一题多解”的思想, 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成长, 让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敢于挑战数学难题。

一、一题多解, 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一题多解”的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初中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较为鲜明的一点是:通过“一题多解”思想的渗透可以有效增强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那么, 何为发散性思维呢?发散性思维即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思考同一个问题, 并在思考的同时寻找出多种解答方案的思维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如果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 不但可以让他们更加灵活地解答各类习题, 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例一:如图1所示, 穿过圆心O的直线AD为直径, BC是弦, 且AD⊥BC, 点E是垂足。问:在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出推理过程的情况下,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解法一:从相等线段这个角度可以得出下述几个结论:OA=OD, EB=CE, AB=AC, DB=DC。

解法二:从相等弧这个角度可以得出下述几个结论:

解法三:从三角形全等这个角度可以得出下述几个结论:△AEB和△AEC全等, △BED和△CED全等 , △ABD和△ACD全等。

解法四:从相似三角形这个角度可以推断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两两相似, 即Rt△ABE∽Rt△ACE∽Rt△CDE∽Rt△BDE等。

纵观上述例题, 虽然该题不需要写出推理过程, 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推理过程, 不但可以锤炼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训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得出具有多样性的解法。

二、一题多解, 促进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其主要体现是:人们揭示和分析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制造出新颖独特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恰恰是之前所缺失的。在解答数学习题的时候, 有些习题的条件隐藏得非常深, 若单从一个方面和角度去分析, 很难完成解答。相反, 如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创造条件, 就可以让习题解答变得水到渠成, 同时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意识, 让他们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开阔。作者多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在培养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落实一题多解思想。

例二:如图2所示, 已知AB是过点O的直径, 点O是圆心, CD是弦, 且AE和BF均垂直于CD, 垂足分别为E和F。求证:EC=DF。

变化一:将CD和AB的位置进行变化, 如图3所示, 这时, 当条件和结论都不发生变化时, 可以得出新题。

变化二:将CD和圆的位置关系变成相切, 原题变成:如图4所示, 直线MN和圆相切, 切点为C, 已知AB是圆的直径, AC是弦, 且AE和BF分别垂直于MN, 垂足为E和F。求证:AC是∠BAE的平分线。

通过一题多变可以拓展初中生的解题思路, 间接地促进他们的创造能力, 让他们透过一道习题总结出更多的解题方法, 让习题的解答变得惊喜连连。而且,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能让数学习题以一当十, 间接起到减负的效果, 让初中生通过一道习题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三、一题多解, 提高初中生的灵活性思维

很多初中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时候缺乏灵活性, 喜欢钻牛角尖, 比如过于依赖某项解题技巧, 而不是根据习题的特征选择最适合的解题技巧。所以, 培养他们的一题多解思想, 可以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宽广和全面。基于上述情况, 在开展日常习题演练活动的时候, 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典型习题做出全方位的指导, 从多视角、多方向对习题的特征和内部知识的关联做出诠释, 以此提高初中生思维的灵活性, 让他们的解题视角变得更加开阔。

例三:解一元二次方程x2-6x+9= (5-2x) 2

解析:该题为一元二次方程解析题, 可以运用多种技巧进行解答。但初中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往往会固定采取某一种解题方法。有时, 即使他们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也常常会忽略其他的解题方法。譬如, 有的学生会习惯性地选择公式法进行求解, 但是不难发现, 利用分解法可以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而且还能增加效率。如可以利用分解法将方程式的左侧改成 (x-3) 2, 然后通过移项得出 (x-3) 2- (5-2x) 2=0, 然后分解因式, 继而得出x1=2, x2=8/3。

总的来看, 在培养初中生“一题多解”思想的同时更要让他们灵活运用这一解题思想, 选择最合理的解题技巧答题,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答题时间, 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总而言之, 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初中生“一题多解”思想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化他们的解题技巧, 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 继而间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让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加强。所以, 数学教师必须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 将学生视作学习主体, 遵从学生的意愿和要求,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 以此促进他们“一题多解”思想的生成, 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获得无尽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罗英语.中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案例分析[J].才智, 2012 (33) .

[2]姜鹏.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例谈[J].上海中学数学, 2010 (9) .

7.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篇七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人类从事计量、建筑等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更加需要能够举一反三的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在走向社会后也能继续学习.

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培养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呢?

1. 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主要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我们学得就越快、越好,老师带领我们探索,总比我们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 实际上,这样做容易造成我们思维的惰性. 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经常是老师演示,证明三角形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我们获得感性认识,并反复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从而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学习我们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大减少了我们自己思考的机会,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狭窄,不要说“反三”了,“举一”也举不好. 因为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不需要思考,而在解答问题需要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如何去思考. 我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就似是而非地“知道了”,其实是一知半解,从而导致我们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不强,造成我们思维的惰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要做到:我们能独立思考的,不靠老师提示;我们能独立操作的,不靠老师代替;我们能独立解决的,不靠老师示范. 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 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我们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数学知识.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举一”的基础上“反三”甚至“反四”,中等的同学可以“反一”“反二”,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把“一”举好就行了. 另外,我们可以在自由讨论中做到“生帮生”,从而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举一反三是培养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结合学习实践,谈谈在学习中诱发举一反三的几种做法.

1. 变换题设或结论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我们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2. 变换题型

即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我们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我们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那么如何做到以上两点呢?下面以应用题为例一起探讨.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难点所在.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步骤为:(1) 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2) 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并用这个字母和已知数一起组成表示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3) 列方程;(4) 解方程;(5) 答:检查所求的解是否使方程成立,是否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写出答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根据题意灵活设未知数,一般情况下,用直接设元法设出未知数,但有时为了解题的方便,采取间接设元法;注意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一定要写明舍去的理由;注意答案的语言要明确完整,不能过于简单或省略不写.

现在就以其中常见的类型——行程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 基本量是:路程、速度和时间.

2. 基本关系是:

3. 基本类型: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及问题、行船(风速)问题、环形跑道问题等.

4. 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甲、乙两个对象的时间关系或所走的路程关系,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分析中还常常借助画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行程问题.

5. 行船(风速)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其速度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①顺水(风)速度=静水(无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

②逆水(风)速度=静水(无风)速度-水流速度(风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行程问题的世界:

例1 A、B两地相距1 260千米,慢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同时一列快车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当两车相距60千米时,两车行驶了( ).

A. 9.5小时

B. 10小时

C. 11小时

D. 10小时或11小时

【分析】题中两车相距60千米,没有说明是在两车相遇前相距60千米,还是在两车相遇后背向行驶时相距60千米,所以此题有两种情况. 可以借助线段图(如图1)理清情况,并列出方程解答.

解:设当两车相距60千米时,两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1 260-60=50x+70x或1 260+60=50x+70x.

nlc202309012032

得到两种情况的结果分别是10小时和11小时,答案选择D.

例2 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开向寂静的山谷,驾驶员按一下喇叭,4秒后听到回声,这时汽车离山谷多远?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设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谷x米,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

A. 2x+4×20=4×340

B. 2x-4×72=4×340

C. 2x+4×72=4×340

D. 2x-4×20=4×340

【分析】此题相当于是一个相遇问题,按喇叭后汽车还在向前行驶,而声音的速度快,声音到达山谷后又“回来”与汽车“相遇”. 可以从线段图(如图2)中这样理解,在4秒的时间时,声音“所走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总共等于汽车揿喇叭时离山谷的距离的两倍. 但这里也有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问题中的x米是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谷的路程;第二,条件中两个单位不统一,要化为一致后才能列方程.

72千米/时=20米/秒.

解:设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谷x米.

2x=4×340-4×20.

通过比较可以得到答案应该选择A.

例3 如图1所示,两人沿着边长为90 米的正方形, 按A→B→C→D→A……的方向行走. 甲从A点以65米/分钟的速度、乙从B点以74米/分钟的速度行走,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将在正方形的________边上.

【分析】此题类似于环形跑道问题,也是一个追及问题. 要充分把握好两者出发时的相距路程,追及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关系. 虽说是环正方形的行程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在线段图中体现出等量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不适合直接设,应间接设乙从出发到追上甲所用的时间为x分钟 . 求出时间后再解决问题.

解:设乙从出发到追上甲所用时间为x分钟,

74x-65x=270,

x=30,

30×74÷360=37/6,相当于乙走了6圈多了60米,从解答可知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将在正方形的BC边上.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的讲解,我们能够看出解行程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画出线段图,分析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如果同学们在解应用问题时都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整理出等量关系,那么应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举一反三能够有助于开启我们的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之门;举一反三以问题探究为中心,通过研究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或同一类型问题的相似解法,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举一反三重在培养我们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学习的激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级中学)

8.举一反三 第四封信有感 篇八

——读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李开复先生信里有这么的一段话:“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而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住这最后一次,不浪费这最后一次呢?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确定自己的目标,进而安排好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每一年自己所需要达到的程度。

大学不是高中,大学老师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渔”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为了让你将来踏上社会时能先立足于不败之地。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在大学期间,我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我身为一个工科生。一个机制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对于我来说是最基础的能力,你设计一个机器,你需要考虑很多,需要进行很多数据处理,这就要求了你的数学功底不能够太差。

英语。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并不发达。很多机器都是进口的,很多先进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对于我们机制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如果你不会英语,你如何去看懂那些进口机器的说明说,你如何去学习那些先进的技术,你如何与优秀的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计算机。同数学,一些数据的处理你是无法同构手工完成的,这也就要求你要掌握计算机,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处理。还有设计图,一个机器的设计图是异常复杂,你是无法通过手工绘图完成,于是你又得借助计算机中的绘图工具CAD来完成。

9.职业营销选手要学会举一反三 篇九

游侠说:“人们叫我浪人,好听!”

武士说:“人们叫我武人,也好听!”

高手说:“人们叫我高人,也很好听!”

剑客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师范学院的学生说:我是“师院”的

职业学院的学生说:我是“职院”的

空中学院的学生说:我是“空院”的

技术学院的学生说:你们聊,我先走了!

你认为这是举一反三吗?为了引导出一个令人捧腹的结果,我们要先做三个铺垫,实际上这只能算举三反一。现在的营销人员内部,流行一个术语,叫做“挖坑”。如果您不知道挖坑是什麽意思,我也只能学一下孔圣人了,这训练您就不用参加了,参加职业营销选手训练,起码您也应该是一个营销选手。挖坑的意思我就不多解释了,基本上现在的营销人员是这样说的:这个客户很难缠,没关系,我来给他挖个坑,让他自己跳进去,再自己把自己埋上!这些人的理论基础也非常有趣:让一个人成为伟人是很难的,但让一个人犯点错误太容易了。厉害吗?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业余营销选手通常表面上看起来,比职业营销选手还职业。业余营销选手为了给别人挖坑,基本上都是在做举三反一的事情,但职业营销选手,就算是挖坑,也一定坚持举一反三。特别温馨提示大家,职业营销选手坚持的举一反三,跟您原来对举一反三的理解截然不同!

我们为一家家具企业做营销咨询,我们要求对实际操盘市场的区域经理进行深度访谈,于是企业召回10位一线区域经理接受了访谈。其中一位姓藤的区域经理的实战案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藤经理的业绩是全公司最好的,按照常规分析,他的客户结构也应该是最合理的,但仔细查阅客户结构,我们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藤经理负责的区域市场原本只有2个客户,一年他开发了6个新客户,有3个客户解除了合作,20又有3个客户解除了合作,现在他又只剩下了2个客户,而且就是最初的那两个客户,也就是说,他2年之内,把所有新开发的客户又全部都丢失了,但他区域的业绩增长,却每年都是全公司业绩增长率的第一名,

这件事情令我非常纳闷,于是我单独对藤经理进行了访谈。

我的问题看门见山:一年之内开发6个新客户,说明您的客户开发能力很强,但2年之内这些客户都流失了,是否我们的客户维护系统出了问题呢?藤经理的回答出人意料:那6个客户当初开发的时候,我就计划是要把他们砍掉的。我更感兴趣了:开发了新客户,又有意识的把他们砍掉,这与您区域的业绩增长有关系吗?藤经理笑了笑说:当年我接手这个市场的时候,原来的两个客户都主推我们的产品,后来其中一个A客户代理了一家我们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我与他交涉了几次,他表面应付,实际上还是在继续推广竞争对手的产品,另外一个B客户也看出了便宜,开始与其他的厂家接触,我一看就急了,看来不采取点实际行动是不行了,于是我一口气开发了6个新客户,而且都是与原来的2个客户有市场重叠的,于是两个客户都急了,来找我质问,我的态度很鲜明,我要的是全公司业绩第一,不是客户数量第一,只要他们主推我们的产品,达到市场的业绩指标,所有的新客户我都可以砍掉。双方达成协议以后,B客户没有接其他竞争厂家的产品,我先砍掉了与他市场有冲突的三个新客户,A客户虽然也立即推出了竞争产品的代理,但为了惩罚和刺激他,我第二年才取消与他市场有冲突的三个新客户的代理权。赵总,我说话比较直,您别不爱听,我们实际去操作一个市场,要的不是客户的多少,而是客户的网络能否达到有效的市场占有率,如果2个客户就能达到有效的市场占有,再多一个客户都是多余的,我之所以一下子开发6个客户,其实就是为了保住原来的两个客户。

10.举一反三的造句 篇十

一、巧列提纲,概括复述

在上课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跟学生讲述了通过段意来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以文章为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在学会概括的基础上,带着学生按图索骥进行复述。

1.精练文本,问题引路

首先要先让了解学会富兰克林是如何利用风筝一步步解开天火之谜的过程。其次,提出问题:“那么,富兰克林利用风筝解决天火之谜是哪一小节呢?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复述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富兰克林用风筝捉天火的实验是如何一步步(强调)进行的?”复述是一项综合技能,简要复述就是概括复述,即按照文章内容的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叙述,课文中的这个步骤就是抓住问题,为下面的简要概括做铺垫,这种复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2.听读结合,提供抓手

在上课的过程中,说出:那我们来看看第一步是什么?接下去是什么?最后又怎么样了?通过几个表示顺序的词交流并板书,默读课文。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同时,以评语来引路,引导概括板书:准备风筝—捕捉天电—实验成功。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抓手上,一路前行,一路演绎着精彩,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二、描述细节,生动复述

复述中的点拨能使学生提高复述质量。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卡壳、丢漏、不具体等现象很正常,考虑到这点,我们需要在复述之前牵引导航,以问促讲,提醒学生复述时的注意要点。

1.寻找要点,勾画关键

简要概括过程后,就要通过点评引导把所有细节描述清楚。提出问题:“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风筝,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请你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不同之处,用横线画下来。”根据学生勾画的重点将这个不一般的风筝复述出来。

然后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价,告诉学生复述课文时要加进合理现象的内容,会更加生动!

2.对比细节,默读理解

在提示风筝特别之后出示去掉环境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把出示的段落和课本中比较,让他们比较有什么差别。提示学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的优点,引导学生说出环境描写是一个前提条件,没有环境,我们就不知道麻绳为什么会带电,它不仅讲出了天气的危险,而且也讲述了富兰克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生在复述时不能丢掉环境的描写。

降低复述的难度,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习得方法,创造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现象,然后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合理想象,内化重组

通过之前的简要复述,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复述的方法。在通过本轮环节,教会学生在抓住纲领的情况下,加入文中生动的语言,再经过教师的示范,添加合理想象,内化重组,即可产生优秀的复述。

2.领会方法,创新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展合理想象,扩充课文情节,这种复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力求让学生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举一反三,训练复述

本课是单元整合教学,《天火之谜》的生动复述其实就是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两篇文章做铺垫,学会之后渐渐放手,一步步学会复述课文,这就达到复述的要求了。

1.以点到面,启发思维

在充分复述《天火之谜》后,让学生把书翻开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选出最能体现谈迁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自然段,并让他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要抓住什么要点进行复述。放手让学生进行复述,看看谈迁在重写《国榷》中遭受的苦难,试着抓住纲领再添加细节,指引学生交流汇报。

2.点拨提升,且进且得

经过两篇课文的复述训练,学生应该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一步就是放手,全程让学生尝试。讲述诺贝尔几次发明炸药的过程,描写最精彩的是哪一次发明,通过描写一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练说。复述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文章关键词句,注意表达的顺序,将故事说好,说动听也就不是难事了。

这样,由搀扶走路到提供抓手,慢慢走路到健步如飞,学生一步步学会复述,循序渐进,最终学会了生动地复述课文。

复述不是背诵,它是对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简单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从“死”到“活”,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教师通过重视复述、指导复述、训练复述,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与日俱增。这样由一篇课文精讲精练,掌握方法,到举一反三发散到整个单元课文,就是本节课的精髓。

参考文献:

11.拓展例题,举一反三 篇十一

【例题】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后放回、 搅匀,再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求两次都摸到红球的概率.

【解析】画树状图(如图1),由树状图可知共有9种等可能结果,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情况数有4种,故P(两次都摸到红球)=4/9.

拓展一:说理判断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

(1)小明认为,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不是白球就是红球,摸出白球和红球是等可能的,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2)搅匀后从中一把摸出两个球,如果摸出两个红球,则小明得1分,否则小刚得1分,你认为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说明理由.

(3)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要使得摸出的白球概率为2/3,应如何添加白球?

【分析】(1)分别求出摸到白球与摸到红球的概率,比较这两个概率,即可知道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大,概率大则可能性就大;(2)考查了树状图法或者列表法求概率, 解题时要注意此题为不放回实验;(3)考查了借助方程思想求概率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解:(1)不同意小明的说法,因为摸出白球的概率是1/3,摸出红球的概率是2/3,因此摸出白球和摸出红球不是等可能的.

(2)搅匀后从中一把摸出两个球,相当于摸一个球后不放回再摸第二个球,树状图如图2,P(两个球都是红球)=2/6=1/3<1/2,故这个游戏对双方不公平.

(3)设应添加x个白球,由题意得(1+x)/(3+x)=2/3,解得x=3,经检验,x=3是原方程的解,所以应添加3个白球.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概率问题的理解,还考查了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 同时涉及方程思想的应用. 解题时要注意此题是放回实验还是不放回实验.

拓展二:修改规则

一只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3个白球,这3个球分别标有数字1、2、3,这些球除数字以外其他都相同.小聪和小明玩摸球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先由小聪随机摸出一个球, 记下球的数字后放回,搅匀后再由小明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球的数字.若数字之和为偶数,则小聪胜,否则小明胜.请你利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法分析游戏规则对双方是否公平.若公平,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 请你对本游戏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分析】依据题意画出树状图或列表, 然后分别求出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相等则公平,否则就不公平.修改游戏规则,关键要使游戏双方取胜的机会相等,即双方取胜的概率相等,或转化为在总情况明确的情况下,判断双方取胜所包含的情况数目是否相等,此题答案不唯一.

解: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不公平.

列表如下:

由表格可知,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 其中和为偶数有5种,和为奇数有4种.则P(小聪胜)=5/9,P(小明胜)=4/9,所以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不公平.

设计的游戏规则不唯一. 例如:增加一个标有数字5的球,两人同时摸出一个球, 记下球的数字,若数字之和为偶数,则小聪胜,否则小明胜.

【点评】本题是一道策略开放题.试题一改传统的命题方式,注重将基础知识与应用相结合,加大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体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拓展三:设计方案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大小和外形都相同的6个小球,球上面依次标有数字1、2、3、4、5、6.

(1)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球上数字为奇数的概率是多少?

(2)请你用这个装有小球的袋子设计一个摸球游戏(各球上标有的数字不变),使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球的数字的概率为2/3,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分析】(1)先求出奇数数字在整个袋中数字所占的份数,再根据概率的求法可知.

(2)由摸出球的数字的概率为2/3,可以自由设计,具有开放性.

解:(1)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 摸出球的数字为1,2,3,4,5,6的机会是均等的,故共有6种均等的结果,其中球上数字为奇数1,3,5有3种结果,故P(摸出球上数字为奇数)=1/2.

(2)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球的数字不大于4的情况有4种,则P(摸出球的数字不大于4)=2/3.(方案较多,不唯一)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也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又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案设计问题,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拓展四:迁移方法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共20只,某学习小组做摸球实验,将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袋中,不断重复,下表是活动进行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1)请估计:当n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________.

(2)假如你去摸一次,你摸到白球的概率是________,摸到黑球的概率是________.

(3)试估算口袋中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只.

(4)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小明同学猛然醒悟,过去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办法了. 这个问题是: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若干个白球,在不允许将球倒出来数的情况下,如何估计白球的个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及用品)?请你应用统计与概率的思想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步骤及估算方法.

【分析】先根据表中的数据,估计出摸到白球的频率,利用摸到白球的频率即可求出摸到白球的概率,即可求出口袋中白颜色的球有多少只.

解:(1)频率具有稳定性. 观察表格得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0.6.(2)摸到白球的概率是0.6,摸到黑球的概率是1-0.6= 0.4.(3)20×0.6=12,20×0.4=8,故黑球8个, 白球12个.(4)1添加:向口袋中添加一定数目的黑球,并充分搅匀;2实验:进行大数次的摸球实验(有放回),记录摸到黑球和白球的次数,分别计算频率,由频率估计概率;3估算:黑球个数/摸到黑球的概率=球的总个数,球的总个数×摸到白球的概率=白球的个数.

【点评】本题取材于摸球实验,蕴涵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解题中需要关注遇到的相关信息,并做研究,是知识考查新趋势.

拓展五:交汇知识

在四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上分别写上1,2,3,4四个数字,然后装入一个不透明的口袋内搅匀,从口袋内取出一个球记下数字后作为点P的横坐标x,放回袋中搅匀,然后再从袋中取出一个球记下数字后作为点P的纵坐标y,则点P(x,y)落在直线y=-x+ 5上的概率是________.

【分析】考查列表法与树状图法.首先根据题意画出表格,然后由表格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数字x、y满足y=-x+5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列表得:

∵共有16种等可能结果,数字x、y满足y=-x+5的有(1,4),(2,3),(3,2),(4,1),

∴数字x、y满足y=-x+5的概率为:1/4.

故答案为:1/4.

上一篇:《岩石的组成》教案下一篇: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