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

2024-07-29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8篇)

1.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一

城北村“美丽乡村”典型材料

如诗如画的风景,鳞次栉比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容,这是美丽乡村——肃北县党城湾镇城北村的真实写照。该村位于县城所在地党城湾镇北部,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总户数246户,618人,耕地面积1702.44亩,专业养殖户12户,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苜蓿、李广杏等,其中特色产业为李广杏、青储玉米。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20500元。城北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发展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的乡村建设之路,展现了一幅最美乡村的新画卷。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村富民

城北村在建设中着眼长远,注重将建设活动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把发展产业、带动致富作为重要来抓,帮助群众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 种植业、畜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群众增产。县政府投入12万元,在城北村芦草湾建起农业科技示范区,连片种植李广杏、油菜花、葵花和八瓣梅等经济作物300亩,交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将养殖业作为重要增收点,目前全村共养殖多胎羊、小尾寒羊7000余只。同时,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排水渠12公里、硬化村道3.6公里,铺设田间道路7公里。群众生产条件不断提升,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宜居村居,美化家园 城北村开展宜居村居建设,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再由村里补贴、农户自筹部分,通过村干部划分责任区、党员示范带动、相关部门指导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参与宜居村居建设的积极性。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全村组主干道路两旁、村庄周围、公共地段实现绿化基本覆盖,在肃敦公路两侧栽植花卉树木,绿化4组村内公路两侧2公里,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积极推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达到村内田头地埂、沟渠两旁、空闲地段全部绿化,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0%以上。

第二,村容村貌建设。到目前,全村按照美化、亮化、绿化、硬化的要求,硬化居民点台沿2.2公里,衬砌居民点门前渠道3公里;在3组、4组投放垃圾收斗16个,配置分类式垃圾箱100个,与其它村购置垃圾转运车1辆;设置环保宣传牌4块;加大城郊环境卫生死角的整治力度,对1组南侧1公里渠道进行彻底整治,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加快危房改造,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建设小康住宅;集中开展村组道路、城乡结合部、农户庭院等区域环境整治,有效治理乱搭乱建、垃圾污水,加快整洁宜居新村建设步伐。同时与保洁员、各卫生片签定环境整治责任状,着力整治“五乱”,即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开展定期的卫生检查,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变,建设美丽家园。

三、开展文娱活动,村风文明

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条件,城北村本着“培育新农民、建设文化村”的理念,建成城北村文化活动广场,为党员群众提供了议事、培训、娱乐平台。一是组建了群众文艺团体,定期兴办扭秧歌、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并进行宣民策、讲民事、树新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二是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优秀党员”“模范团员”“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创业致富典型等一些切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又积极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在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全村村民精神面貌饱满、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邻里和睦相处,乡风敦厚质朴。

四、狠抓村级管理,村稳民安

今年以来,村三委以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为目标,狠抓班子日常学习教育,并坚持周学习、月总结制度,提升了班子整体整治素养。在村干部管理中,以规范制度为抓手,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村务管理中,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和各类协会的主动作 用,严格村务财务公开,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活动的开展,班子建设明显增强,工作机制逐渐规范,发展业绩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邻里关系和睦,社会治安良好,连续4年没有发生社会治安事件。

五、强化公共服务,内外兼修

城北村既注重物的服务,又兼顾人的服务,内外兼修,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公共设施健全。以村部为中心,健全完善了村民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室、计生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村民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二是社会保障充分。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符合参保条件的村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8%,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了合理的救助;三是科学教育完善。义务教育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人次以上。

总之,现在看到的城北村不仅是焕然一新的美丽新村面貌,更是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形成了家家比条件、人人谋致富的良好发展局面。目前,城北村路相通、树相连、景如画,一个不断发展的美丽乡村已经建成,该村将沿着既定的发展思路在全县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2.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二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彬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是在充分发挥彬县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力求把全县24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渭北山区县之一, 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市建试点, 面向全省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 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 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彬县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 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 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 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 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 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彬县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县, 探索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典型, 构建山区县科学发展的示范性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彬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 加快科学发展, 必须依托和放大先发优势, 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是基于对彬县地域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建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基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彬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出台了《彬县美丽乡村实施意见》,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 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彬县是生态脆弱县区,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 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求, 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应尽的责任。四是展示彬县特色的有力抓手。在建设过程中, 彬县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 把“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为继“煤化重镇”、“果品之乡”之后的第三个知名品牌。这样, 既把“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 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彬县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市建试点、面向全省做示范”的基本定位, 彬县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一是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确保全市第一, 力争全省唯一。二是搭建四度架构, 立意上求高度。围绕“着眼咸阳建试点, 面向陕西做示范”的定位, 置身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着力“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的愿景目标。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履盖, 24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 以村为基础, 以城为带动, 发挥村的特色和城的辐射两大功能;全民参与共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发挥政府的带动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两个作用。类别上求深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 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 将全县247个行政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 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并且按照创建水平, 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 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推进上求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和“先易后难”的时序安排, 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坚持四美原则, 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抓自然布局, 融自然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不伦不类, 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 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 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 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 因势引导, 因村而异, 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四是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 巩固扩大成果, 综合改善质量, 全面提高品位;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 形成品牌效应, 增强支撑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 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 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社会事业, 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 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广

2014年是彬县建设“美丽乡村”第二年, 在深入总结今年太峪镇拜家河村美丽乡村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 培育精品村8个, 建成“美丽乡镇”4个, 进一步打响彬县“美丽乡村”品牌。一是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将在总结2013年验基础上, 调整完善和补充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更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把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继续以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 主动做好项目衔接, 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加大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理办法, 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 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 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继续实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授牌后, 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 复评合格的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四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 扩大影响, 形成声势。创新宣传载体, 适时举办“美丽乡村节”、全县“走进美丽乡村摄影大奖赛”大型活动。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 提升彬县美丽乡村的对外品牌, 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 提高策划经营水平, 创新合作途径。此外, 重点县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积极宣传造势, 凝聚县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创建乡镇、创建村 (社区)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结对创业活动。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陕西省彬县以“美丽乡村、幸福彬县“为主题, 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合力共建”的原则,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3.“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三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4.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篇四

山村座落在风景名胜雨母山脚下,全村12个村民小组416户1564人,中共党员44人,村支两委5人,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1亩,林地4130亩,水面300亩,园林100亩。

灵山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累计投入资金1384.7万元,大力实施区委“产业发展领先、现代服务业领先、社会管理领先和生态环境领先”战略,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领先”目标,积极推进“全域公园化”建设,争当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559元,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7.7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湖南省第四届“三湘读书月”活动“书香村组 ”、“XX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村”、“XX区文明单位”、“XX区先进基层党组织”、“XX区先进村社区”等多项殊荣。

一、科学规划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落实村庄建设规划。聘请市规划设计院,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全村所有建设项目及村民建房严格按规划报批、建设。

二、产业发展

引进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面积达630亩的中心城区专业蔬菜基地,基地列入国家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标准园)项目,获湖南省“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优秀单位”。基地现有200多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年产蔬菜1800吨,产值达800多万元。产出的10种蔬菜已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检测,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雨母鲜”品牌。农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衡阳金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建成了适宜居民阳台、屋顶盆栽蔬菜和珍稀水果示范园;衡阳泓雅生物科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在无土栽培及活体芽苗菜生产上,创立了“泓雅生态菜”品牌;衡阳菁晖林业技术开发中心,流转土地150亩,重点繁育枣、桃、梨、板栗四大良种果树苗木,年出圃苗木50万株;灵山村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园。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设施完备

1.通畅工程。硬化通组入户公路8.2公里,全村所有村民小组都已通硬化公路,公路通户率达到100%。村道与国、省、县、乡道连通,形成环路,路标设置规范、布局合理,村民出行方便。

2.水利工程。硬化水渠4.2公里,整修、硬化骨干塘12口,完成雨母湖、过路塘水库、九塘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淤、维修雨母湖、过路塘水库下游渠道1000米。河道、水渠、沟塘等水系布局合理,水体清洁无异味,水岸护坡生态自然,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农田水设施配套齐全,全村1281余亩耕地面积旱涝保收。

3.亮化工程。在杨家塘、徐家、谭家、大礼4个小区及灵山大道、灵山广场等公共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

4.电力、通讯工程。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与城市同网同价,电力供应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与衡阳联通公司合作,开通移动光纤宽带网络。电力、有线电视、网络、通讯等设施齐全,入户率达100%。

5.饮水工程。筹资100万元,建设3000人饮用自来水厂。雨母湖、过路塘、九塘冲3座小ⅱ型以上水库纳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设立标志牌、警示牌,雨母湖禁止人工养鱼,过路塘、九塘冲2座小ⅱ型水库和骨干山塘禁止化肥及饲料养鱼。村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四、环境宜居

1.环境保洁。制订了《灵山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和《保洁员管理制度》,安排环境整治专项资金28万元,全面清除露天厕所,建成标准化公厕4个,每组都设有垃圾中转箱,每户配备垃圾桶,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推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新模式。污水集中处理,达排标放,卫生户、卫生厕所比率达98%以上。实现了环境净化、公路硬化、通道绿化、小区亮化、村庄美化。

2.村容整洁。完成红旗组村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危房改造6户,完成大礼、杨家、徐家、谭家等6个组及道路两旁 “三清五改”和“穿衣戴帽,建成杨家塘、大礼堂等6个高规格居民小区。村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砍乱伐、乱挖乱采等现象,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布局合理,村内管网、线路等铺设整齐有序,户外标识、广告等设置规范整齐,空心房处置率100%,危房改造率100%。全村太阳能、沼气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液化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

3.绿化美化。完成村组道路两旁绿化8.13公里、广场及荒山绿化11200 m2,柿江河通道硬化、油化、绿化1.5公里。村庄周边第一级山脊或平地500米以内的荒山荒地全部绿化。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空地绿化率达90%以上。严禁乱砍乱伐,保护古树名木。

五、公共服务

1.村级活动中心。建成村级活动中心800 m2,内设村民服务大厅、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图书室、信息服务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等十余个办公、活动场所。

2.村级幼儿园。建成村级幼儿园600 m2,围墙及防护网等安全设施和办学及教学用品、活动场地、游乐设施等完备,今年8月份开始招生。

3.村级医疗服务站。建成标准化农村医疗服务站,设有门诊、治疗、输液等科室,基础医疗器械齐全,医护人员2人,能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方便村民就近就医。

4.绿色长廊。建成休闲观光长廊220米:安装防锈钢架,修建步行桥,沿线种植观赏花木。

六、乡风文明

坚强的领导班子,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促进灵山村的各项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2013年4月,全省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与会领导和代表在灵山村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2.农民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设“田间课堂”,免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农业科技水平。2013年4月28日~30日组织党员、组长赴XX市望城区、XX市XX区、云龙示范区和XX市XX区等地学习种养技术和休闲农业经验。坚持提升劳动技能与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相结合,依托专业合作社对在家务农人员,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带动村民从事养殖、种植、销售、运输、旅游餐饮等特色产业;依托劳动就业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突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经常参与各类形式的招聘会,及时联系用工单位来村招聘,为村民提供就业平台。全村中青年基本做到每人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年人均收入超过35000元。

5.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五

原创 2015-12-23 刘红安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系双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一个省贫县、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类县区,双牌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双牌县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大批产业富、环境美、民风淳的示范村不断涌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子。

坚持城乡一体,筑牢发展基石。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2014年实现100%行政村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连通农村路网,今年又新修、维修乡村公路75.9公里,新建招呼站13个,完成码头改造5个。截至9月底,共完成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550处,完成3座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大力推进“点亮乡村”工程,全县90%以上乡镇驻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完成新建沼气池300口。健全服务体系。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已通宽带,其中光网村46个;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科学合理布点,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全县85%以上的乡镇农技站完成建设改造,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组织为民办实事能力不断增强。提升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已基本实现劳动就业、卫生服务、集镇污水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处理、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全覆盖,全县68%的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邮政通讯、农村金融等全部纳入服务范围,部分村还开通了代交水电费等个性化服务。坚持示范同创,建设秀美村庄。整治乡村面貌。大力实施永连公路沿线“乡村风貌”工程,完成房屋立面改造41500立方米,拆除空心房367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00余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突出示范带动。全县15个新农村示范村共完成项目55个,完成投资4900万元。茶林镇桐子坳村大力完善设施,发展休闲旅游业,入选“中国秋天最美的地方之一”、“美丽中国城市乡村100强”。平福头乡冲头村实施了“惠民、强民、民生”三个工程,并组织开展了“六星之家”评比活动,成为全省的示范村。“百城千镇万村”出成效,14个村新建项目30个,完成投资400万元。省林业厅驻点的五里牌镇田洞里村打造成了全县的科技示范点,冰糖橙、芦笋种植初具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做精传统古村落。积极保护建设传统古村落,坦田村成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基上村进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访尧村、大河江村入围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付家湾村等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坚持因地制宜,壮大富民产业。提质现代农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总产量达7.8万吨,以果蔬、茶叶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完成造林面积7.2万亩,完成大苗造林4万株,竹鼠、山鸡等特色养殖产值达1.12亿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现,完成虎爪姜、茶叶、雪莲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1个,产地认证面积3万余亩。“塔山婆婆有机茶”成功获得湖南省天然生态优质有机茶品牌。促旺乡村旅游。以智慧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县项目推进迅速,生态旅游渐入佳境,“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来势喜人,1-9月全县接待游客达25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8.3%。“天下第一古银杏村”桐子坳,立群生态农庄、园林山庄生态农林体验区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观光。做强农业龙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42%以上,建立有机茶、雪莲果等一批上规模的“万千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12家,其中龙头企业16家,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9个,其中省级示范社5个,连接基地3万余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

坚持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省级生态乡镇实现了“全覆盖”。集中处理垃圾。15个乡镇均建立了环卫站,建设无害化垃圾收集设施户数达30028户,占92.8%,建焚烧炉744座、垃圾填埋场170处,新增农村保洁员399人,配置垃圾车61辆;78个重点村建立了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6%。有效管理污水。划定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全县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7.21万人。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739座,涉及121个村。组织对境内53条河道总长度423千米开展清理,境内河道已无存积和漂浮垃圾。依法治理污染。推广应用测土配方面积20.35万亩,应用秸秆腐熟还田面积18万亩。完成35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湘江流域内存栏2000头以上牲猪养殖场污染治理全部到位。开展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灭除活动,农村鼠密度控制在不足危害范围。整治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24家,关闭污染企业16家,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100%。

6.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六

今年,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元年,☆镇☆村被县统筹办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为此,我镇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县统筹办及有关部门,按照“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展示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去。经过近半年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老百姓对这一惠民举措赞不绝口,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下面,我就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些经验与看法和各位领导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强领导,重机制,突出“活”字营造建设氛围

我镇☆村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我亲自担任组长,镇包片领导担任副组长,片长、包村干部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网络构架,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起初,由于工作刚铺开,群众对此项工作还有顾虑,总担心政府是在搞面子工程,对村子起不到什么实质效果。但通过镇领导先后几次到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党员群众代表会,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广大党员群众讲清了有关政策,讲明了工作思路,描绘了今年将打造出的效果后,村民的思想才真正得到统一。同时,我们还大力向村内走出去的党员干部、能人富人宣传政策,打消群众的疑虑。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思想高度统一,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的氛围十分浓厚。

二、广动员,明责任,围绕“干”字开展环卫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关键。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卫生意识十分淡薄。一些民居,院落坍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子周边,规划无序,乱搭乱建,杂序无章。为此,我镇专门指派一名副镇长、一名包村干部驻村指导,我和镇党委书记每两天轮流检查一次工作卫生清理情况。同时,我们将镇环卫所的推土机、挖沟机、垃圾车全部派到村中进行垃圾清运。群众看到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度,村内男女老少、外出务工的群众争先投工投劳,纷纷加入到清洁家园的大会战中,共同清理沟渠杂物,互相帮忙铺院垒墙。集中利用了一个月时间将村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无人问津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下一步,我们将着手探索制定村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聘请环卫保洁工人,实行合同制,一年一签,工资按时兑现,具体交由所在村管理,政府和村内老党员、离退休在家人员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比制度,包村干部不定期的对卫生环境进行督查,镇领导每个月到村考核一次,确保卫生状况不反弹、常态化。

三、筹资金,配设施,强化“新”字提升标准建设

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时,我们认真征求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梳理,并多次向县委温书记做了汇报。最后,我们按照“县财政投资一点、镇上补贴一点、村级能人富人帮扶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建设理念,千方百计拓宽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实施原则,立足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目标,扎实开展村庄的“穿衣戴帽”活动。通过几个月的精心打造,☆公里的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工程、占☆地亩的主题文化活动广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道路两边、广场周边栽植了常绿树种、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广场内配置了绿色停车场、花池、健身场地等;更换了村级水源地实现了村民安全饮水;对村庄有安全隐患的旧窑洞进行加固修缮;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的各类圈舍、废弃厕所进行拆除整治。通过这些举措及大地改善了村居环境,满足了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休闲生活需要,村民基本过上了“活动有广场、吃水有保障、串门不怕黑”的日子,实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村民无不感慨地说,我们实现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好日子,这是这辈子也不敢梦、也不敢想的事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争一年有变化,两年上台阶,三年创示范。

四、解民意,惠民生,立足“实”字凝聚党心民心

建设美丽乡村,目的还是为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为此,我们在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家塔村离城近、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围绕村民群众“腰包鼓起来”的目标,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到村投资兴业,以此带动全镇农村改变观念,发家致富。目前,依托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闲置土地、良好的村民素质,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积极争取☆酒业公司落户☆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樟子松育苗基地☆处,返乡村民投资兴建养殖场☆处,依靠传统种植,全力将☆村打造成近郊小杂粮种植基地。产业富民的举措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村创业,回流的村民逐年增加。这些为民举措每年可为村民平均增加☆多元的收入,也进一步增强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范围内予以推广,遵循“基础好、标准高、惠民生”的原则,每年打造一至两个样板村,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沿线的村子进行包装、提升,将这项得民心、惠民生的工程常抓不懈,典型推广。

7.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 篇七

培训共安排了7个专题讲座、2次现场教学以及1次小组研讨。培训内容全面, 师资雄厚, 从政治形势、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到农村治理, 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理清思路, 纠正观念, 使我们开拓视野、找到了差距, 并且见识到了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的精彩和北京老宋瓜王的创意。

经过此次培训, 大家对新常态下的句容市农民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尽快把句容市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明事理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刻不容缓。目前句容市已形成优质粮油和特色蔬菜为主导, 应时鲜果、优质茶叶、花木草业、特种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14年句容统计年鉴显示, 句容农牧渔业从业人员8.03万, 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6.52万。全市农业人口数量45.40万, 耕地面积5.9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3.79万hm2;认证的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个数为335个, 认定面积占比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20%, 根据句容市的实际情况, 以后的培训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农业必须转型

传统农业是种养模式, 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现代农业不仅解决温饱问题, 还要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部分就是要研究食品、市场、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计要开辟新领域, 重视二、三产业课程设计, 把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引到句容, 做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是地、人、物。首先土地流转要稳定, 要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然后形成多元新型经营主体, 最后形成农产品。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刻不容缓,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句容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的培训重点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 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培训关键是要提高其质量, 抓规范、抓创新;要培训引领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训鼓励成立农业社会服务化组织。我们要把国家保障政策及时地传给农民, 引导有志青年、大学生村官加入到职业农民队伍, 总结经验, 建立健全农民扶持政策。

3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2015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由“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 增加“绿色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我国未来的最大创新是绿色创新, 最大的变革是绿色变革。目前我国氮肥效率及利用率仅是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农药利用率仅有35%左右, 其余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环境的有机污染。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17日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 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据环保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 200万t,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那么如何改进呢?首先技术改进 (如测土配方技术) 、然后系统优化 (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制度设计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今后的培训任重道远, 培训内容由以前单纯的种养技术培训逐步转化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主的培训。

4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

目前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肥、农药、农膜用量大, 利用率低, 50%地下水硝酸盐超标, 大面积耕地受污染,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此, 我们要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 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提升传统农业,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环节, 农业信息化主要以精准农业的形式体现;在流通环节, 将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 农业信息化在中枢决策、网络连接、农用设施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现在是句容农业发展的软肋, 农业物联网技术运用不高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短板所在。带动大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来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5 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

尊祖宗、讲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这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体现, 现在的农村面临着人为拆迁、自然消失、文化丧失。传统道德与诚信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监督功能弱化、民俗失去载体、地方知识与农村手工艺丧失。农民的大本营还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 还有超过1/3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 无处寄放的乡愁。城镇化是趋势但千万不能否定美丽乡村。句容, 离生态很近, 离都市不远,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把乡村建设成有利于生产的乡村、适合生活的乡村、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有文化的乡村及和谐的乡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事业无止境、需求不停在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凝聚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对一些超前理念更是难以接受, 所以我们的培训要调查摸底, 明确遴选培训对象标准, 创新培育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 将实训教学安排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围绕主导产业, 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训基地, 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既要培训专业知识, 又要注重公共知识基础知识。注重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队伍将有助于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有益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有利于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培训工作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通过全面、扎实、创新等培训, 为句容的现代农业建设尽早迈上新台阶而尽微薄之力。

6 建议

6.1句容现代农业必须转型———农业产业链, 即科技创新、原料的生产和获取、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仓储和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售后服务。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

6.2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句容绿水青山,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 现代农业转型要求从注重产量到注重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 那就要求农业生产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能。

8.学习华西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 篇八

一、基本特点

华西新市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60年代初,华西新市村仅有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而现在的年销售收入512亿。老百姓的收入,从人均分配53元,到人均收入10万元。五十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导下,华西新市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新市村新农村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生活宽裕:华西新市村的老百姓,家家住进了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拥有1-3辆小轿车。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乡风文明:该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管理民主: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村级管理新思路,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目前,华西新市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主要经验做法

根据这次学习考察情况,总结华西新市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是华西的主旋律。老书记吴仁宝常说:“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新市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新市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新市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多年来,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学习华西经验,弘扬华西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吴仁宝老书记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新市村历届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华西新市村带头人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有效地调动了华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启示启发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华西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户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华西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华西新市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我们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真正使广大群众明白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中,要深入到各村点召开群众大会,选出能真正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启示之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扶持壮大富民产业,发展经济不动摇。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也应该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五大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专业村,推进庭院经济、劳务经济、旅游经济。每个村点培育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培植三名以上专业大户和能人,并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每个村点都能找到特色产业支撑,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或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使点上农民收入增收走在全县前列。

启示之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华西新市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按照完善设施、加强服务、丰富生活、促进和谐的原则,科学引导村点社区建设。大村或村委会所在地要整合农村书屋、农村超市、农资供应点、信息代办点、卫生室、计生室、社会治安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场所、老年人娱乐室、幼儿园等服务载体,建立涵盖党建、文化、卫生、计生、教育、商贸、治安、纠纷调处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力争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新农村社区示范点。每个新农村建设点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处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和一套管理制度;开展“清洁户”、“文明户”、“信用户”、“五好家庭”、“生育文明”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作者简介]

罗腾玉,江西省吉安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农办主任。

上一篇:器乐大赛主持人主持词下一篇:小学二年上册寒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