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2024-10-26

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精选8篇)

1.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一

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

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家庭承包制下的双层经营体制已步入困境,尤其是在入世推进的农业竞争国际化条件下,农业组织创新滞后于市场化进程,使农户进入市场面临很大的能力障碍,需要建立能够将农户塑造成合格市场主体的微观农业组织形式。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户形式的农业组织面临制度失败,农业组织创新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缺乏对农户吸纳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现代要素的制度激励,要求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将传统农户塑造成吸纳先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农业发展主体。

本文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及相关调查,认为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和化解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包括从家庭承包制向家庭农场转变的制度变迁和微观主体塑造。

一、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双重制度含义:制度创新和角色塑造

组织和制度是制度经济学中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康芒斯将组织(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协会,甚至国家)称为制度,科斯将企业称为制度,诺思则强调组织和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要把制度和组织区分开来。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如果说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玩游戏的角色。”“和制度一样,组织也提供了一个人们发生相互关系的结构。当我们在探讨由制度框架所引起的成本时,我们确实会看到它们不仅是这一框架的结果,而且还是这一框架下所发展的组织结果。因此,我要强调的是制度与组织的相互关系。组织是在现有约束所致的机会集合下有目的的创立。这些约束包括制度制约和传统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制约,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动因是企图实现这些目标。”[1]诺思在对作为“社会玩游戏的角色”的组织和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度进行区分的同时,给出了制度框架和组织演进之间的关系。丹尼尔·W·布罗姆利也强调,作为“便于协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则和准则”的Institution与作为诸如市政委员会、大学、教堂、农业研究所和其他政府机关之类组织的Institution之间存在区别。他主张最好不要认为由制度界定的某些组织或社会规划是制度,因为这些组织或社会规划是由制度界定而存在的[2]。所以,如果不把组织与作为“行为规则”的制度相区分,可以像康芒斯和科斯那样,将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称为制度。如果强调组织与制度的区别,如诺思和丹尼尔·W·布罗姆利的观点,则将组织视为制度的“结果”和参与者。若长期、动态地观察组织,应持前者的观点,即组织具有“制度”的意义;而从短期、静态的观点来看,组织则具有“角色”的意义。

现代农业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组织特征。人们在研究分工时发现,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个人间相互作用和依存程度的提高、整个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知识的增加、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的增大、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个人专业化程度和全社会职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等,都与分工演进相关联。这里,与分工演进相关联的是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进程,就是分工的发展。现代农业以互相联系的三个特征,从本质上区别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即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其他如组织化、规模化、商品化以及现代技术水平等特征都是派生的物象特征,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自然实现的,不是规定性的。现代化农业的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组织是面向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有效率的农业组织形式,它的运行机制有三个方面。其一,资源配置机制。传

统农业以家庭劳动与家庭消费的均衡为机制,在混合农业阶段,以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获得比较保险的收入为原则。现代农业则不以组织为边界,而是面向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二,激励约束机制。传统农业组织主要是隐性激励, 靠非正规制度约束。在现代农业组织内部,显性激励增强,约束更多是靠正规制度发挥作用。其三,风险分担机制。传统农业是靠传统生产,追求风险最小化,混合农业阶段靠组织内部多样化生产来分解风险,现代农业组织则依靠市场化解风险,而且有较强的风险收益偏好。在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制度特征规定下,现代农业组织有着与其运行机制相统一的组织特征。现代农业组织在组织形态、生产要素配置、行为主体等方面表现出其组织特征,如企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等。

现代农业组织创新,是适应农业生产力向现代化水平发展的需要。塑造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主体有两重含义:一是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制度的制度创新;二是进行现代农业主体的角色塑造。作为制度创新,现代农业组织创新是对原有制度安排的调整或改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的革新,其本质是产生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创立和完善一种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新制度形式,即企业制度。在交易的社会中,制度安排有三种形式,即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企业制度不仅是一种规范人们利益关系的制度形式,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市场制度效率的提高和政府制度的公平。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作为角色塑造,现代农业组织创新就是塑造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培育和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先进农业生产力组织形式。角色塑造的核心,是塑造农业发展主体的激励机制,实现充分激励。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的衰减,在制度意义上表现为原有利益协调机制的失效,新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利益流失严重,产生农民收入问题。在角色意义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传统农户,在“散、弱、小”的状态下,原有激励机制的激励水平下降,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不足,进入市场开展竞争的障碍较大,争取公平利益的能力较弱,造成传统农户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的矛盾。所以,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任务,就是在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和角色塑造,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增进机制。

二、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家庭农场

通过对山西省右玉县的养殖业和河南省鲁山县的荒山开发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正在萌芽的家庭农场开始显现出现代化农业组织的雏形,具有现代农业组织的特征和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利益增进机制。

(一)家庭农场的制度特征

1.市场化特征。家庭农场与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农户的首要区别在于依赖市场而存在,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农户的市场化特征,即通过市场获取土地、劳动、资金和技术来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生产需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比较利益选择中进行经营决策来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是外向性,即家庭农场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而产生和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农民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捕捉获利机会。山西省右玉县是地处晋蒙交界的半农半牧县,通过建立“玉羊市场”,带动了该县羊养殖业。2002年全县羊饲养量达40.1万只,出现了一批羊养殖户。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奶牛养殖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会。2002年9月,新城镇的东升奶站建成,养殖户可以将鲜奶交售到奶站,再销往80公里以外的蒙牛乳业公司,打开了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河南省鲁山县在荒山开发中出现了一批林果庄园式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广泛联系科研院所,引进“新”、“特”、“奇”、“优”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是开放性,即家庭农场从家庭外部获得资源要素。(1)土地。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是通过承包(不只是集体分包部分)、租赁、拍卖和入股等形式形成经济规模,而且经营者或土地不局限于原农村集体。河南省鲁山县有5%的农场经营者来自本县以外,其经营面积占荒山开发面积的10.9%,而来自土地所在集体之外的县内经营者有25.4%,其经营面积占荒山开发面积的39%。所有从事荒山开发的经营者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扩大经营面积,其土地使用权是通过市场获得的。(2)资金。资金是从事经营性生产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家庭农场进行的是开发性或资金集约度较高的非传统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规模超过农民家庭的经济能力和积累水平。因此,家庭农场通过亲朋借用、合资入股、政策贷款、质押贷款等形式筹集投资。在调查到的经营者中,90%以上都有借贷款活动。(3)劳动。在10头牛和50只羊以下规模的养殖业中,靠家庭劳动力可以完成,而规模更大的养殖业,则需要雇工。在荒山开发的初期,季节性雇工规模更大。(4)技术。家庭农场与家庭承包制的显著区别是技术的复杂性、先进性和知识性,而不是经验性。农场经营者的特点是对技术敏感,一方面积极从外部吸收,另一方面主动创新。

再次,是竞争性,即家庭农场选择生产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通过将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地结合,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优势产品。右玉县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背景下,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发展草食畜的养殖,具有更大的比较利益。农民以养羊替代养猪,当建成奶站打破牛奶的市场需求约束后,奶牛养殖体现出更大优势。在政策要求禁牧圈养的情况下,养羊成本增大了,圈舍投资和场地空间也约束了羊养殖规模,这加速了右玉县的草畜养殖业,农民由养羊向养牛调整。奶牛养殖业劳动集约程度大,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该县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2.专业化特征。在传统农业阶段,自然经济通过生产多样化满足自给需要。在混合农业阶段,农民通过经营多样化(主要是兼业)满足效用最大化。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家庭农场主要是通过专业生产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表现为经营的专业性、生产劳动专业性及资产和技术的专用性。

首先,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化。与家庭承包制的兼业农户相区别,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业为主,围绕主业经营。在鲁山县经营林果业的农场中,多是兼营草鹅、羊、猪等养殖业,一则除草,变废为宝,二则增加有机粪肥,三则加速资金积累。鲁山县董周乡的冯树涛,开发本组和临村的荒山500亩,栽种“丰雪桃”,通过投资0.7万元进行林内养草鹅灭草,每年节省除草投入1.5万元,同时增收1.5万元。郭庆伟承包荒坡600亩,栽种梨树和板栗,林内套种红薯,再用红薯养猪,用猪粪为果树追肥。右玉县新城镇奶牛养殖户邢权,养殖种植兼营,种植为养殖服务,不仅用自有承包地种玉米,还租种了土地,加工青贮饲料,扩大养殖规模。

其次,农场内部劳动分工专业化。经营规模越大,农场内部劳动分工特征越突出。在奶牛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于10头的农户对家庭劳动是全过程参与的。当养殖规模超过10头,有外雇劳动力时,就会出现拌喂饲料、挤奶和出粪扫圈的专业劳动分工。当养殖规模达到30~50头时,就有更多、更细的内部分工。河南省鲁山县董周乡平安村王宝辉,购买了1500亩荒山的50年使用权,进行荒山开发。他雇了3个技术员,分别负责肉牛养殖、林果生产和园林绿化,还雇了14个固定工,除常年管护劳动外,在农忙季节负责管理临时工的劳动。

再次,技术和资产的专用性增强。与传统农户相比,家庭农场表现为技术密集型生产。专

业化经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家庭农场的专业性资产投入不断增加,资本和技术等现代要素含量增大,集约度提高,现代化程度越高,资产专用性越强。河南省鲁山县的林果业需要高品质、新品种的苗木及其种植和管理技术,要求专业技术投入增加。农户每年要花费150~500元订阅技术和信息报刊,并且自己外出请专家指导,答疑解难。在农场内部,他们自己摸索和创造出效果显著的实用技术。鲁山县的刘大国经营“杏春园”,在授粉期,采用向果树喷洒糖水的办法,吸引周围山林里的蜜蜂进园,效果极好。宋建民在经营“林丰庄园”时,针对害虫习性配制药剂,采用果树挂瓶诱杀害虫,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右玉县养殖户与兽医站、畜牧局、饲料商保持技术服务关系,包括治病防疫、人工授精和饲料配比等。

3.社会化特征。农村一个产业的兴起,会在产业链条上分化出多个专业环节,并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规模。社会化特征表现为社会分工条件下形成的专业生产格局以及专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市场联系方式,即经济联系网络化、交易方式契约化和区域生产专业化。

首先,经济联系网络化。与传统农业条件下的农户相比,现代农户不再是封闭、独立的经济单元,而是参与社会分工的开放型经济主体,是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区段和环节。鲁山县在荒山开发中形成的分工体系是:劳动力、技术、生产资料(肥、药和机械等)、种苗供给者→家庭农场→果商→终端市场。在右玉县的奶业链条中,有饲料商、兽医→奶牛养殖户→奶站→乳业公司等主体。在这种链型分工体系中,传动着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生产技术从产前服务延伸到家庭农场,产品市场信息从终端反馈到家庭农场。这样,形成纵横两个方向的经济联系。一是市场作用下的纵向产业连接。在争取市场获利机会的竞争中,农场内部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专业分工之间的互动,形成不断完善的产前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合作基础上的横向联合。在纵向的不同主体间的博弈中,单个家庭农场处于弱势地位,要赢得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家庭农场必须在服务、销售等交易环节走向合作。目前,家庭农场间的横向合作还很薄弱,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是横向合作发展的基础。

其次,交易方式契约化。交易对象不确定、交易地点不固定、质量标准不统一、交易博弈一次性,是传统交易方式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以传统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必然高于现代的交易方式。与传统小农相比,家庭农场不仅以契约方式的交易行为居多,而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家庭农场契约性质的交易方式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在山西省右玉县新城镇的奶牛产业中,从内蒙古的蒙牛公司到右玉县的东升奶站,再到周围几十家奶牛养殖户,质量标准、结算方法和权利义务都是事前约定的,形成一个契约稳定的交易链。奶站向乳业公司送奶,每次要做微生物、蛋白、脂肪、酸度等化验,奶站也对养殖户交奶质量进行检测。这样,在交易对象固定、面对多次博弈的条件下,家庭农场比传统农户能够更好地发挥信誉机制的作用。

再次,区域生产专业化。专业市场拉动型的山西省右玉县的养殖业和优势资源依托型的河南省鲁山县的林果业,这些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已成为县域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效应迅速增强,产前和产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从而实现优势资源、相关产业支撑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产业推动区域专业市场的形成。

(二)家庭农场的组织特征

在生产要素的物象特征上,家庭农场有别于传统农户,表现为技术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经营者由传统农民向企业家式的现代农民转变。

1.现代化技术。家庭农场为了适应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克服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十分重视运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湖北省松滋市,凡是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高于普通农户和统一经营的集体组织等其他农业组织形式,而且无论规模大小,家庭农场主都非常重视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许多经营者不仅订购了多种农业科技刊物,还与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紧密联系,争取得到指导和帮助。

2.规模化经营。湖北省经营基本农田(多为弃耕田)的家庭农场,其最小规模是30亩以上,最大规模近2000亩;经营山地、水域,特别是经营“四荒”地的民营农庄最小规模是50亩以上,最大规模是万亩以上,巨型家庭农场(鄂西自治州楚业农庄)达4万亩,即使是规模最小的家庭农场也是承包农户平均土地规模的4倍以上。在河南省鲁山县荒山开发中,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419.5亩。由此,家庭农场实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

3.企业化管理。家庭农场突破了封闭的以家庭成员劳动为主的格局,采取了开放式的雇工经营为主的方式。松滋市150个农场把雇请的常年工、季节工、临时工折算成整劳动力,共雇请了2171人,平均每个农场14.2人。被雇请的人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营管理者,二是直接生产劳动者,他们都是经过农场主严格挑选的,综合素质较高。因此,家庭农场集中起来的是来自各地的种植、养殖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的骨干和能手。被雇佣的常年工、季节工的报酬一般采用月薪制,以现金支付。经营管理者每月500~1000元,劳动者每月300~500元,均以技能、绩效为依据确定,有的年终还按效益分成或发给奖金。雇请的临时工的报酬一般采取日薪制,根据劳动强度、定额指标和所需技能,以现金当天付给,每天15~30元,除工资外,还免费供应午餐。从大多数家庭农场来看,不仅突破了以家庭成员劳动为主的经营模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方式,雇请懂技术、善管理、有权威的人承担具体的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形成农庄主、经营管理者(常年工)、直接劳动者三层次的格局。相当一部分家庭农场进行了投入产出的记载和核算,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3]。

4.现代化农民。企业家能力是现代经济中作用日益突出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其他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经营家庭农场的现代农民的特征,可以从进行典型调查的农户的个体差异和类别特征得到反映。首先,是对农业的观念有所改变。现代化的农民不再认为他们生产经营农业仅是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而是将其视作有希望的事业。其次,是现代农民对风险态度的改变,即从消极回避风险转变为积极获取风险收益。再次,是现代农民有较强的经营能力。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农民有两大来源:一是从传统农民进步而成的先进代表,他们有知识,有能力,阅历丰富,社会资本雄厚,成为农村的“先富群体”,包括在农村经营过工商业的业主、农村干部以及靠积累逐步起家的普通农民;二是从非农群体跳到农村的新型农民,他们观念新,信息灵,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途,在利益比较中选择了现代农业。在进行典型调查的右玉县和鲁山县18个家庭农场中,经营这些农场的现代农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体,有较宽的视野,年龄在40~50岁。可以说,塑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企业家能力的核心农民。

三、结论

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建立企业制度的制度变迁,核心是塑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是以公平的政府制度为实现条件。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利益

关系,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利益关系,依靠公平的市场制度来实现。然而,农业特征决定了家庭农场的古典企业形式,它不能普遍以公司制大规模企业形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并与政府和其他市场主体保持平等的谈判地位,而是需要以农场主合作的组织来补充。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不仅包括产品,还包括资源、要素、技术和信息等。在不损害家庭农场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即在不损失家庭经营激励作用的条件下,农民自愿参加,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具有退出机制,并以契约为基础,为家庭农场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制度公平而存在,在家庭农场具有充分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补充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农民利益,并有效化解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道德风险。

家庭农场是培育农业微观主体的角色塑造,核心是完善现代农业需要的利益增进机制,提高激励水平,使农民做出生产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在生产性努力中,成为吸纳现代要素的先进农业生产力的载体;在与政府之间的分配性努力中,争取公平的政府制度,成为增强农民集团影响的社会主体;在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分配性努力中,成为提升农民市场地位的合格市场主体。所以,家庭农场是具有“平等的社会主体”、“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先进的生产力载体”三重性质的现代农业微观主体。

2.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二

1.1 农业经济组织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分工协作理论表明,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一体化和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分工,都是劳动者不同结合方式的体现。分工必然产生协作,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带来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1]。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只有创新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实现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经济主体间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交易费用理论启示人们通过交易费用的权衡来进行组织和制度选择

市场交换和组织内部都存在着交易费用,市场主体会主动寻找交易费用最低的交易方式。不同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交易模型,其交易费用将不一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单个农户,当在自身组织内无法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时,或者从市场上购买的交易费用很高时,必然会选择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实现个体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费用最低[2]。

1.3 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创新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

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实施,由于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增强等因素的作用,农户经济组织形式变得非最有效率,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创新正是这种新的经济机制和条件引发的制度创新。它是农民自发引起的创新,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3]。

2 农业组织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

2.1 农业组织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以农业的市场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集中化、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从而达到建设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战略目标。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按照新型工业化原理组织农业生产[4]。工业化就是采取现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的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就要以现代经济组织方式及经营管理理念来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运用有效的组织形式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组织起来,形成协调流畅的生产经营链条,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

2.2 农业组织创新是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将农业技术商品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品种或生产方法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技术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单独的农民或者农户由于自身素质、资金筹集、规避风险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并吸引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让它们分别承担科技管理、科技生产、科技传播和科技应用等职能,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有机构成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才有可能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3 农业组织创新是化解农户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矛盾的重要措施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伴随着农户主导地位的突出,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功能却大大退化,农村改革所设计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上只有农户家庭经营这个单层,集体经营的功能弱化或被忽视,为农户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埋下了隐患[5]。如,农户生产规模受限于自然人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家庭的规模,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改良的社会风险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而现代农业经济是在高度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完善的社会服务、社会保障、货币金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比传统农业大得多的生产规模。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日趋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而分散农户作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分工协作能力差,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进行对接[6]。因此,只有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才可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3 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发展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是以“资产联合”为基础,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无论是进行农产品的企业化生产,或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还是把农产品的产后流通环节进行企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经营,即以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使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或半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方向转变,从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的问题。

3.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农户“资产联合”加农户的“固定成员身份”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是组织体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土地公有为纽带、以村为范围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具有生产服务、组织协调和资产积累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局限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在农业现代化中,我们要尽快改变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萎缩或者瘫痪状态,恢复、建立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3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成员农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一种与农民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应大力推广。

(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指由农户、农业企业、农业服务或者相关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运输、储藏等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县市区、乡镇、村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形式。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般可围绕当地的某个农产品,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无偿和低偿提供技术、信息、政策、法律咨询和经营管理策划;举办经济技术培训;制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规范;组织农资和农产品购销;依法参与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活动,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可以依法申请注册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创办为会员服务的经济实体。

3.4 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的行业性组织,由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为增进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益,在自愿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属于经济类社团法人。农产品行业协会以服务为宗旨,一般履行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职能,由于其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和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市场的风险和交易的成本,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效益。

4 加速农业组织创新的对策

4.1 按体系创新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组织协调发展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组织都有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们在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环节、不同分工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只有促进各种组织协调发展,以多种组织形式配置好农业资源,农业现代化才可以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组织创新的整体战略上,必须以现代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农户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为核心,形成结构合理、主次明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市场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组织网络体系。

4.2 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营规模小,单位成本比较大,农业经济组织自身难以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问题,因此,要使各种农业经济组织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演进,必须建立有利于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一是要通过立法,解决不同经济组织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属性、原则、权利、义务等基本问题,规范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进一步明晰土地的产权,促进土地的依法流转,以适应经济组织体系的创新。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同时构建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以解决农户投入资金和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四是要为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保障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健康发展。

4.3 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

鉴于有的地方政府在扶持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介入过多,扶持力度不大,导致其行为变异和功能扭曲的状况。因此,在农业现代化中,各地要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要整合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应根据不同经济组织的特点建立和落实扶持政策,提高扶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减少扶持的随意性,让各类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主决策。三是要努力将属于有关行业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专业协会,政府则侧重宏观调控,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通过建立与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的制度性对话渠道,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4 大力激发农户创新组织体系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农户组织的基础上的。新农业经济组织的顺利建立和成功运作,需要激发农户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农户知识、经验和素质的保障。因此,要选取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农民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懂得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WTO运行规则和国际市场竞争趋势等,使其提高组织意识和组织能力,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组织者;要大力宣传创新农业经济组织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要加强农户的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只有增强了农户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才可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23,85-111.

[2]池泽新,郭锦墉,陈昭玖,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61-65.

[3]皮国忠.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J].江淮论坛,2003(5):55-59.

[4]刘茂松.论我国农业转型期的农业工业化战略[J].求索,2005(12):1-5.

[5]杨劲.论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J].学术研究,2004(8):58-61.

3.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三

关键词:创新;现代农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进行新的尝试;它是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模仿和再造;在创新过程中,因为不可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完全把握事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这就使得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以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统领全局,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道路,重点突破,逐步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规范观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内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生产、符合市场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第一,借鉴工业组织化程度高的理念,推进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分散的自我封闭式的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生产经营经常处于盲目状态;农户势单力薄,市场渗透力弱,竞争力差,在交易谈判过程中处在弱者的地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目的的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通过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进程。

第二,借鉴工业效益至上的理念,强化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改造。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追求其最大效益,要实现最大效益,首先就是要降低其生产成本。如何减低其生产成本?根本途径就是推进农业的集约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第三,借鉴工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加速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改革,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催生大批农业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要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经纪人、企业家转化,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四,借鉴工业注重资源配置市场化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既要力求做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也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差别大的问题。只有在农村和农业中大力推进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真正做到城乡和谐发展。

二、创新政策体制,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晴雨表”,迫切需要得到支持与保护。在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问题上,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输血”式的农业政策,给农业生产以各种补贴和优惠贷款,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给予大量的投入,以弥补农业资本积累的不足,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我国建国以来,长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形式,实行“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农业得到的是弱化的支持,甚至是负保护,从而扩大了农业的弱质性,降低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保护和支持本国农业的做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具体做法是实现“以农补工”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放弃现行的保护价收购制度,采取以“绿箱政策”为主的支持与保护。科学制定好并切实执行好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实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与此同时,要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调节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三、创新发展道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伊利集团、蒙牛乳业、双汇集团、鲁花集团等。这些企业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以现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营销技术体系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大生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应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扶持,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龙头企业,并不断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使它们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扶持依托园区建设。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这些园区大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而且发展势头很好。大力扶持依托园区建设,促进农工晌企业集聚发展的规模农业发展。各地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建立更多的农业园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的形式(如种羊大户型、股份合作型、产加销一体化型等),创新农工商企业集聚机制。通过农业园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创新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优质麦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棉花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要形成大宗农产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新技术农产品基地等多层次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生产带的合理空间布局;各地要按照农业部的整体规划,从本区域实际出发,制定本区域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0):1-4.

4.农业现代化要靠创新驱动 篇四

2015-01-08 11:37 来源:学习时报

我有话说

作者:施红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的主题是农业现代化。会议分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阐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且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要靠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发生千古巨变,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会议为当前和未来农业农村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会议提出,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善于在变化中捕捉机遇、逆境中创造条件,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产品供给丰富起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也使得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到城市务工,推进了中国城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能量释放已近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负面效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现出来。一些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发展压力日益加大。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土壤层变薄、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出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突出。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滞后。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正酝酿着农业农村的大变革,意味着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步入新常态。第一,新的粮食安全观。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尽管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我国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观。总书记提出,要确保口粮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在新的粮食安全观下,要更多地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农业农村经济迫切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人才投入,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第三,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会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务,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农业产业,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农民考虑农业经济效益,消费者注重粮食质量。只有农民、消费者和国家利益得到保障,农业才能持续发展,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产业,农业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产业链看,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业科研、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生产、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从价值链看,涉及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从产业融合看,要从单纯发展农业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有人提出第六产业概念,1+2+ 3或1x2x3等于6。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小,但是,农业产业链或者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比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第二,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许多地方已经和正在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济道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将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业资源和环境受到了损害,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第四,增加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农业是个弱质产业,需要国家扶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方式,促进资金流向农业农村。

农业现代化要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

会议指出,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使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从要素流动看,不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且城市现代生产要素要向农村流动。农业现代化要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三个1亿人”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促进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提升,也将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农业现代化。城市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农村,特别是技术、管理等流向农村,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也要同步发展。实践证明,并不是新型城镇化自然而然带来新农村,许多地方是繁华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因而,在重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要重视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重视物的建设,相对忽视人的建设。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要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最关键的是教育农民。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素质决定产业工人水平和城镇人口素质,因而也决定着中国国际竞争力。要不断提高务农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培训农民。对农民进行技术等职业培训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和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韩国新村建设提出要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同样精神,中国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注重农民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时,中国还有扶贫重要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动力之源

会议提出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农民创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创造,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也是农民的创造,现在正在推进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农民的创造。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也要依靠农民创造。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创新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如此。2014年11月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出路、要效益。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总书记强调的农业“五个新”都离不开创新驱动,比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需要创新;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特别是使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和较高素质城市产业工人更需要创新。

政府要营造创新的环境。创新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各级政府要从体制机制上对创新予以引导、支持和保障。就如同在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都要鼓励和支持。只有营造了创新的氛围,创新驱动力才能发挥出来。

法治是农业现代化根本保障

会议提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法治思维,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造就一支过硬的“三农”干部队伍。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依法治国。要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善于用法治思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要于法有据,有法可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任务,比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等,这些改革要真正落实,必须首先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然后才能进行实施。对农业农村进行管理时,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培育农民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村。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5.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五

——以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宿州市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地区,承担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试验内容,肩负着培育现代农业三大经营主体的重任。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现代农业重要经营主体为视角,尝试分析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揭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面临的难题初步提出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人手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改造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核心内容。农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态,又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从生产力角度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分散性、低效性等弱点,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风险、降低交易费用等外部利润。从生产关系角度讲,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沟通涉农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而且能够沟通土地、科技、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66个,总量居全省前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一个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的发展阶段已经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四大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26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0%以上分在粮食、畜牧、果蔬、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上,其中粮食类410个,畜牧类894个,果蔬类977个,林业132个,它们在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市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一是合作社自办加工和流通实体,实行“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二是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三是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合作,实行“超市+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四是合作社与大型批发市场合作实行“合作社+批发市场+农户”模式。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性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方式,弥补了村组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探索了三种统一经营方式:一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农户分户生产管理,合作社统一经营服务的“统分结合型”如埇桥区群富甜叶菊合作社,二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型”,如宿州市意利达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转包经营、合作社“统一服务型”,如埇桥区八张村富民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发展了统一服务的内容提升了统一经营的层次。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过去为农户提供单纯的生产、技术服务,逐步转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销售、信息和资金服务等综合方向发展,强化了“统”的功能,提高了统一经营的层次。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互助经营为特征、社会化服务为内容、与传统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2011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总数达2666个,资产总额13.3亿元,成员数16万多个,带动农户74万多户,盈余返还1.1亿元,从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90个,占总数的62%,同时还出现了土地流服务和资金互助服务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服务农户能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逐步增强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实现形式,找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还不成熟、不完善,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松散、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等难题。破解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这些难题既是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实施“农业提升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首先要大力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不少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接受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初期特别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扶持其发展壮大。当前,需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我市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66个、专业协会213个、联合社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5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在我市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辩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定发展信心,满腔热忱地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2、营造社会舆论环境。我市的党刊党报、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关注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试验情况,及时跟踪报道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同时,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家和省部级新闻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动态和发展经验。

3、优化政策运行环境。要加大财政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发[2005]17号、宿发[2007]8号等文件规定的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政策。要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州银发[2010]12号文件规定的金融信贷政策,积极帮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部、省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加大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力度,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民企业家培训等项目,加强培训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要加大税收、用电、用地等其他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农[2010]100号等文件规定规定。

4、积极开展示范社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示范社建设。要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市和外地联合社的发展经验,积极扶持和打造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示范联社,切实解决典型不点、亮点不亮的问题。要加大共建力度,积极探索省市共建、市县共建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和不同部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5、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一个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协调农业、财政、工商、税收、民政、科技、金融、供销、税收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整合各部门管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合力不强的问题。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符合群众意愿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是,农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主体,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

1、积极推进家庭经营方式转变。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融资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使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2、积极推进统一经营方式转变。这是现阶段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机制的重点和难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积极完善、推广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探索密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联结机制,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规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经济组织,因此,扶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可以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要按照《承包仲裁法》要求,尽快健全县、乡、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下功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手中,既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的有50个,流转面积在实现土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和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符合现代农业组织发展规律,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经营主体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的重要作用。

1、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

2、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设立风险基金、可盈余分配、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1、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2、发展多层次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发展生产、销售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也要发展科技、信息、金融、能源等高层次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篇六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7.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七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的建立

由于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现代农业两系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复杂性与信息重叠性。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给评价结果造成失真,本文主要从投入水平和创新能力等角度构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而从产出结果和发展水平的角度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根据湖南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依据科学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原则,将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构建成指标体系的总框架。选取创新能力、投入水平、可持续能力3大类评价指标,共9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方式3大类指标,共8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确立各指标的权重(表1)。

1.2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测算

设正数X1、X2……Xm为描述农业技术创新的m个指标;正数Y1、Y2……Yn为描述现代农业的n个指标。所选指标分正指标和负指标两类,正指标为越大越好型指标,负指标为越小越好型指标。由于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及数量级大小的不同,为了排除由于量纲及数量级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min、Xmax分别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同理,可求得标准化处理后的现代农业发展指标yi。

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f(x)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g(x),公式为:

式中ai、bj分别为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各指标的权重。

1.3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判断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开放系统,系统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经济联系,因此在一定时期系统间会表现出滞后或超前性特征。根据系统间的滞后或超前状况,可产生4种基本状态: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良性发展状态;②农业技术创新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③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落后状态;④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于农业技术创新状态(图1)。状态①是较理想的良性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靠非技术因素推动,缺少技术创新支撑,有可能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③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一种最不可取的状态,应加大力量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状态④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但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最终也会影响到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可通过比较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f(x)和g(x)来判断两系统的发展状态。本文给出评价这种4种状态的综合评价指数标准(表2)。

1.4 协调发展程度的计量

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其离差就越小,用离差系数Cv表示,即:

Cv越小,协调程度越高(s为标准差),而使Cv越小的充要条件是式(4)所示的C'越大。

根据式(4),为了使计算出的协系数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本文给出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

在协调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水平因子,就得到了协调发展度D。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0≤D≤1,C为协调系数,T为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本文α、β的取值相同,均设定为0.5。协调发展度D综合了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状况C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能全面、客观、充分地反映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并能比较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协调发展状况的差异。

为更清楚地反映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程度,建立协调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

2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本文选取湖南14个市州2007年的截面数据,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方法,对湖南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08》、各市州2008年统计年鉴、各市州2008年统计公报和各市州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计算步骤是:首先根据公式(1)计算出各市州的f(x)和g(x),然后分别按公式(5)和(6)计算出协调发展度D(在公式(5)中取K=2)。最后根据本文确定的发展状态评价标准和发展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各市州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协调程度(表4)。

3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与建议

3.1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表4可以看出,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从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来看,评价指数最高的市州为长沙市(0.78),指数得分在0.6以上的只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4市。有5个市(洲)的指标得分在0.4以下。这表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湖南是农业大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条件和途径。近几年来,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在某些环节、领域和区域取得了突破。要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善农业物质装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培养新型农民等手段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分类发展状况如表5所示。

3.2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滞后,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

从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对比情况看,全省有长沙、怀化、娄底、湘西4市州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数高于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而其中怀化、娄底、湘西3个市州均处于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落后状态,比较二者差异意义不大。因而可以说,农业技术创新水平高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只有长沙市,其他市州均处于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的状态中。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8市处于典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状态中。其中衡阳和岳阳的农业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虽然现代农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农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导致二者间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现代农业发展缺少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必将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农业技术创新滞后,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薄弱,这是导致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协调程度不高的关键因素。当前我省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以袁隆平、刘筠、官春云院士为领军人物的我省农业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杂交水稻、湘云鲫(鲤)、“双高”油菜等科研成果领先国内外。但区域性的农业技术创新仍然力量薄弱,且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无法融入产业。因此,要通过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

3.3 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要发挥核心区域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长株潭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其中长沙市的优势十分突出,是全省唯一一个发展状态为良性发展,协调程度为高度协调的地区,且农业技术创新水平高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巨大的潜力。长株潭地区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为把该地区打造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省内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市场、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在长株潭地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优势,积累经验,少走弯路,对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需要。

4 结语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对湖南各市州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一致,说明应用该方法进行评价与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因此,要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发挥核心区域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整体水平。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广泛存在,评价指标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建立的评价模型与协调等级,也仅能初步反映两系统的发展状态和协调程度。因此,要提高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状态与协调程定量评价的精确度,仍需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方法模型上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5.

[2]陈鹏程,李建勋.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J].南方农业,2007,1(2):56-59.

[3]蒋和平,苏基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17.

[4]赵洪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30(12):91-100.

[5]曾福生,李明贤.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3-61.

[6]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8-44.

8.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篇八

刘延东充分肯定农业科技工作者所作贡献,指出农业是立国之本,在当前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大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

刘延东强调,要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特别是着力攻克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性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对接技术、资本和市场,实現专业化、品牌化和全链条增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开放竞争合作用人机制,为农业科研人员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人生哲理故事:放弃也是一种快乐下一篇:董事长办公楼开盘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