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文

2024-07-21

议论文作文(精选9篇)

1.议论文作文 篇一

见“议”作文

见“议”在生活中有着议论:平凡的,感人的,离奇的。。。。。。许许多多。在我的眼里,有些乞丐令人难辩真假,大家请看我捕捉到的两个镜头。镜头一:东塘商场。一个中年妇女在地上写了一些求助的.话,还有几张表明身份的证件(也不知是真是假),跪在地上。这时络绎不绝的人走过来看并投了钱,我走近她,四处打量她正也想投一点钱给她。这时一个疑点让我不由一惊,只见她的耳朵上挂着一对水晶耳环,脚上还是“NIKE”商标的名牌鞋子,她腰间的包里装满了钱,隐隐约约地可看见有百元大钞呢。我不禁想,她是真的有困难需要帮助吗?会不会是一个职业乞丐,专骗善良的人们而满足自己呢?我不禁沉思起来。。。。。。镜头二:一个身穿西服的中年男子,手中拿着一把小提琴正在弹奏,在他的面前放着一个装有零钱的盒子。我站在那里看,虽然经过的人很多,但给钱的却很少,可能是大家认为他有小提琴,应该很富有吧!但我却给了他一元钱,因为在文艺史上,一个人有艺术的话,不到最困难的时候,他是不会做乞丐这样的事的。这两件事,有些人真实,有些人却十分虚假。见“议”作文400字

2.议论文作文 篇二

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观察和记录, 笔者发现,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 对作文缺乏兴趣, 严重者甚至恐惧作文。

在平时, 一提到写作文, 大部分学生哀声叹气、冥思苦想一番后方有习作面世, 而且有极少数学生更是消极怠工, 不动笔。学生鲜有视写作为乐趣的。

2. 写作素材稀少, 习作中多出现雷同现象。

如写表现母爱的文章, 必定会写母亲在下雨天冒雨前来送伞, 让自己淋雨而感冒的“故事”;或是“我”深夜高烧不止, 母亲背着“我”走上数十里路就诊的“故事”。炒冷饭, 少新意。

3. 基本功太差:

书写不规范, 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错别字连篇, 语句不通顺, 让人不忍细看。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学生, 写作很有“返祖现象”, 从开头到结尾, 全文无标点。通过指导之后, 这名学生有了较大进步, 知道一句话完了应该是句号, 但是其他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分不清楚。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4.语言干瘪无味, 不生动, 少文采。初中写作, 关键是要学会写记叙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 往往是记账式的写作: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不处理, 少加工, “原生态”地呈现出来, “不知记叙的重点所在, 无论详略安排了”。即使有能清楚地、有侧重地记叙事情的文章, 大多也只是平铺直叙, 缺乏波澜起伏, 语言更是淡乎寡味了。

5.动笔成文, 离题很远。有些习作文章, 不能紧扣文章题目和中心, 漫笔而谈, 离题万里。

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经过详细分析, 找到了学生写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文兴趣不大甚至恐惧作文, 最关键的不在学生, 而是教师。教师教导学生作文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缺缺, 而当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时, 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返回到正轨上去, 以致学生在作文路上越行越远。

2.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丰有很大的关系。十四岁的少年不可能写出“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文字和味道, 即使能写出, 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是不可取的。何况, 直接经验固然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多寡, 但是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间接经验来自书本, 来自他人的生活经验感悟。学生课外阅读的稀少浅薄, 也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

3. 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太差, 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没有夯实好的缘故。正视历史, 吸取经验教训, 以免重蹈覆辙。

4. 学生作文不生动, 缺少文采,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 缺乏真实的个人感悟;二是语言积累不够, 更谈不上语言创新。如此, 学生在写作时就不可避免犯了淡乎寡味的毛病。

5. 学生写作时容易偏题, 跟审题、立意、组织材料有关。

审题不清, 不知重点, 自然会偏离既定的写作目的。立意不明, 不知道文章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选取、组织材料来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来的文章自然而然就不能主题鲜明, 给人的感觉自是离题很远了。

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上述“病症”, 在分析出“病理”之后, 特意开出了以下几个“药方”。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这事说易行难, 但只要措施得法, 也能起到作用。本人采取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方法即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初始作文, 我不规定学生的作文题目、内容、体裁、字数, 只做了一个规定:在充裕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必须得写点什么。

学生接到这样的作文要求, 刚开始也是茫然无目的, 这怎么写啊?能写的东西也太多了吧—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玩的太多太多值得向往的东西呢!于是, 学生觉得有话可写了, 不再是干坐着发呆出神了, 而是—开始写作了。尽管有的学生只能写寥寥一两句话, 但是相对于以前的那种根本不动笔的现象, 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如此下来, 经过几次这样的写作之后, 学生慢慢地对写作文不再恐惧。我也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大大提高了。

二、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针对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现象, 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活体验, 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另外我也通过在班上组织讲故事比赛、展示读书笔记、读书摘抄、名言警句背诵比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 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打下基础。

三、注重语言文字基础训练

在平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字写清楚、工整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不写别字、不用错句。我通过对学生作文地逐字逐句地批改, 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纠正。但是我发现, 这种效果并不很好。我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比如组织书法比赛, 展示学生习作 (起初全体学生的习作都要展示, 只为了能督促一部分学生把字写工整;后来才展示优秀习作) , 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这些方法, 很好地起到了就纠偏的作用, 让学生的写作基础逐渐夯实起来。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至于学生文章中缺乏文采活力这一问题, 我一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走过的每一个人、视野里的每一景物, 或熟悉、或陌生, 都尽可能地抓住特点记录下来, 如此日积月累, 自然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显得生动、波澜起伏了。二是让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 尤其是生活语言的积累。让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积累语言, 将课内外写作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就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脱题、偏题的现象, 我注重跟学生灌输一定的写作理论及步骤—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成文。我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选取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能力锻炼。

经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药方”的“治疗”之后, 我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学生不再将写作文视作苦事、难事了, 敢写、能写、喜欢写再不是作文优等生的专利。

3.浅议作文难 篇三

關键词:作文;教学;消除;障碍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讨与观察积累,我发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学生作文难。

一、观念的误区

师生感到难,还是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有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单参与文章作法的指导,还要努力帮助学生排除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深入认识把握写作的过程。学法缘于教法,只有教师观念正确,教法才不至于走入误区,学生的学法,写法也会不知不觉走上正道,形成正确的写作观。作文并不难,就是一种交流,一种表达,就是把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感受、想法等等写出来,而不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或照搬他人,这个观念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实质上,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

二、教师要求高

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作文难。这里的

“高”是教师不经意使然,是教师以成人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等去看待学生习作而形成的。一定要加强改进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教师的高要求会有所降低,学生感到难的程度也会随之下降。比如:对一篇习作要从多角度去评价,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自己经历或周围他熟悉的内容为素材,但在其他方面叙述欠生动,语言啰嗦等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此时教师应表扬他选材的方法,其他方面则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增高,逐步的训练,知识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而慢慢得到提高,这时可略作指点,不必在某一年级某一篇习作中作完整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习作要求高是因为他没有正确理解把握写作的阶段性要求。

三、训练不足,为作文而指导习作

习作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所以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见闻,谈感受,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课内课外不间断、多层次、多形式地训练,如,结合阅读教学的小练笔、说话、写话、观察日记、读后感等。现在,多数教师只限于教材单元训练的习作,为作文而指导习作,学生训练不足,写作习惯难以养成,习作水平难以提高,势必感到作文难。

四、忽视讲评

学生将习作抄到作文本上,教师便认为大功告成,很少有教师认真地上一节讲评课。实质上,讲评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许多成功经验证明:最有效的办法是表扬和鼓励。讲评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比如甲生写出真情实感、乙生叙述清楚明白、丙生句子通顺连贯、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几个语句自然流畅,某个词用得恰如其分,某处标点恰当等等。任何一方面都值得教师去表扬他们,使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消除作文难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哪里写得好,明确了应怎样写;通过哪方面写得不好,明确了不应该怎样写。

总之,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研究,使学生不再感觉作文是语言教学的难点。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中学)

4.一事一议作文 篇四

即使村长给了每户不少钱,但这山始终是村民的。

有关人士调查了这座矿山的储煤量,这座矿山大概可以开矿5年。这让村民更是懊恼,于是一次浩荡的群众游行开始了。带头的是一位长者,同时也是上届的`村长,因年纪较大就退休了。村民来到村长家门口,闹着要解除协约。村长说:“各位村民,听我解释,这山是我迫不得已才卖的,我们的村庄已尽很贫困了,再不卖山就没吃的了。大家说是不是啊。”老村长对大家说,乡亲们:“这矿山如果卖了,我们才会饿死,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把靠山都丢了,我们就没了依靠。没了依靠,我们就会饿死,要是不把山卖了,反而把山让我们大家来开采,会怎样?”

第二天,大家组织召开人大。又被村民叫做“辩论会”

人大上,村民们都强烈解除卖山的协约,由于这是村里最高的权利机关。没有哪个人会不服,除了村长,村站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把各种村民开矿的弊端一一讲出来。村民当然也不会就吃罢休,也讲来各种让别人开矿的坏处,。最终将村长打败了。原因很简单,村长只身一人,而村民却是一大群,这个辩论会当然是正义的一方赢了。村民们最后“逼着”村长和那个有钱人解除协约。在这个辩论会上,村民们还同心协力一举把这个不尽责任的村长赶下台。那谁来当村长呢?大家一致选举老村长来当任新村长。因为这是老村长带头“起义”的。当然理所当然的来当任村长啰。

5.浅议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五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阳安中学杨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活“一池春水”。

给学生以愉悦氛围、激活写作这池春水。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真的是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鲁迅正是 “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学生如果暑假期间天天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台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

三、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1

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臵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另外,高三阶段的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五、学会一材多用

写作的材料具有互通性。如高中第六册课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里的庄子面对前来封官的楚大夫,持钓竿不顾,并说自己愿意像一只曳尾于涂中的自由自在的乌龟——这是庄子“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无欺。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是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母亲却在他“撞开一条生活道路”时离开了人世,留给他的是无限的愧疚和绵绵的思念。史铁生将这同一种刻骨的相思融入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思念》等多篇文章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一次看幻灯的经历,给先生以深刻的刺激,以后,鲁迅在《滕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都写到这件事。

可见,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 “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六、学会推陈出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文贵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2001年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其思想深刻而获批卷者青睐;2002年的满分卷《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也是借鉴了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

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如《堂〃诘诃德后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赤兔之死》《西游记新编》等考生作文都以其“有创新”获得满分。然而,故事新编贵在于“新”。它既不是对原著故事的简单概括,也不是为原著写续篇,而是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基础上,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七、善用歌曲诗词

学生处在歌唱年龄,哪个少男少女不歌唱,哪个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6.我的一个小建议作文 篇六

有一次,我们班上开中队会。队会题目是“怎样止住吃零食的习惯”。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言,有的说:“谁吃零食就 罚钱。”有的说:“谁吃零食就不让进教室。”可是张老师认为 这些办法都不好。我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我举手发 言,对老师说:“我建议咱们自己办一个‘小银行’,让同学 们把自己的零花钱存入我们的‘小银行”,然后从班费里扣出 几十元钱,做利息。”老师点头称是,同学们也一致同意。于 是,老师选了十个做事很细心的同学当“小银行”的工作人 员,还选我当了 “小行长”呢!从那以后,我们十一个同学 就忙碌起来了,整天都有事做。我们的`课桌前每大总是拥挤 着一群同学,有的是取钱的,有的是存钱的,我们的课桌简 直成了银行柜台。

自从办了这个“小银行”,我们班上的同学再也不像原来 那样爱吃零食了。学校门口的小摊上的东西,对我们班上的 同学来说,不再是那么诱人了。

7.浅议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篇七

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的确, 学生作文素材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从农村孩子生活的世界而言, 他们有自己特别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比如参与田间劳作, 学会煮饭喂猪, 野外放牛牧羊, 与小伙伴捉鱼捕蝉等经历, 都可以成为他们不可多得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 一颗真心, 加上善于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手段, 相信农村孩子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本人认为, 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侧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首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帮助他们挖掘、发挥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是渐进性的, 他们的想象力势必经历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的阶段, 想象的兴趣也会慢慢浓厚。只要想象力提高了, 作文的难度就小了。

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在做作文时不能仅停留在生活中的事实上, 应该借助想象力的发挥, 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在整个作文教学之中, 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任思维驰骋, 否则, 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 内容空洞, 立意不新, 也就建立不起对写作的兴趣。因此, 学生的写作激情靠想象来燃烧, 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 思路靠想象去拓展, 立意靠想象去求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实生活, 进而激发相关想象。

不能忽视的是, 作文的想象脱离不开现实, 离开现实的想象就变成了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学生要想象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去发现、挖掘素材。如未来的房屋, 不仅轻便省材而且容易移动;未来的交通工具, 既舒适又节能;未来的食品, 除了生产成本低, 还有利于环保和健康……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大胆想象描绘出它的样子、形状、功能, 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大大拓宽了, 思路也就灵活了!

兴趣的浓厚决定作文动力的大小。学生把写作视作“为生活而写”、“为未来而写”、“为兴趣而写”的趣事、乐事, 学生学习写作才会有饱满的热情。

二、以培养阅读观察为主旋律,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以说,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 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学生在阅读中的所知所感, 所想所悟, 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选教科书中的范文是学生写作的范本, 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 读赏结合, 读写结合, 通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众所周知, 农村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生活见识方面相对不足, 因此, 教师在指导课内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延伸, 不断补充给学生精神食粮。

一是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让他们感兴趣的各种读物。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 诗歌、寓言也好, 童话、小说也罢, 无论是什么年代、什么流派的作品, 不分国籍, 不分类别, 越广泛越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只读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 必须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在阅读过程中, 要教给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摘录好的语段, 摘抄名言佳句, 并通过理解记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二是充分利用农村特色,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写作素材。教师要结合农村生活实际, 尽可能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如每年的阳春三月,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踏青, 寻找春天的足迹;金秋时节, 带领学生秋游、登高, 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累累的果实, 去体验“无限风光在顶峰”的喜悦。这往往是城里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参观、游览, 不但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同时也能为学生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三是培养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继承态度, 让学生善于扬长避短。今天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 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有着太多形形色色的东西。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明辨是非美丑, 学会鉴赏评价, 在习作中体现健康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否则, 即便是学生眼界开阔了, 如果他们的心思歪了, 我们辛苦培养的顶多是一个次品。所以, 使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 才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三、以农村现实生活为素材宝库, 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

农村拥有数不尽的纯自然和原生态的潜在教学资源。课标指出,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农村孩子而言, 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 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动植物, 既能让老师们作为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可以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1.带领低年级学生感受自然风光。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孩子们过惯了看绿树红花, 听百虫啾啾的生活, 他们常到野外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拂面的清风。在他们眼中, 春的绿, 夏的泳, 秋的游, 冬的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说农村孩子大自然生活的体验丰富, 他们可以看庄稼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可以捉活鱼游虾, 他们可以上山采野果、拾干柴, 与飞碟、鸣蝉嬉戏……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抓住真实的生活体验进行启发引导, 学生的兴趣自然浓厚, 叙述自然言之有物。

2.指导中年级的学生礼赞家乡。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生活天翻地覆。尤其是近年来, 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这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有不断的惊喜, 无比的振奋!而这些变化恰恰又是习作的极好素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 在今昔对比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说说“家乡的变化”, 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可以选择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校园环境变化或从门前小路的变化说起, 反映今天生活的充满希望和国家的发展进步, 促使学生把振奋之情流于笔端,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家乡, 树立理想的目的。

3.教会高年级学生感悟、诉说农家的民俗风情。农村人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 蕴含着淳朴的民风。这是与城市生活大相径庭的地方。在农村, 和睦之情洋溢, 尊老爱幼之德, 勤俭节约之风盛行等等。一年一度的春节、寄托哀思的清明节、粽子飘香的端午日、家家团圆的中秋……带给孩子们丰盈的生活体验。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 这些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的习作将不再“干瘪”, 作文内容充实而“饱满”! 因此, 只要我们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善于发掘, 勤于诱导,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作文教学是一项见效慢的工程。我们应该立足实际, 发挥农村生活优势, 不断总结经验, 探求切实可行的新教法, 让农村小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

摘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学科的一大软肋。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在作文要求面前“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来”的现象在农村学生中尤为多见。如何按照“课标”要求,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呢?笔者认为,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探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寻找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途径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教学,作文训练,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福才.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1年05期

[2]刘宗鹏.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5期

8.浅议高中作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作文 阅读积累 观察 想象

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写作,老师想方设法讲完要求之后,学生还是觉得不知如何下笔。为获取高分,往往作文时抄袭范文,套话泛滥,缺少感情。最近在教育界也喊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悲叹,加之各地语文教学水平不断下滑,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优势已经在逐步消失,残酷的现实迫使语文教学开始改革。而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大潮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却一直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与厌烦一直存在。中学生虽说已经进行了几年的作文训练,但事实表明,许多孩子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有的甚至于连句子都无法表述清楚,这样的情况如何去要求他一提笔就拿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教学试验中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

一、注重阅读积累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他们不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动脑筋想,用心去发现,以情去体会。其次,我还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做法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地去督促学生。我采取的办法是要求写观察日记,但不强求天天记,而是觉得新鲜、有趣、有所感的才记下来。为防止有的同学偷懒,还规定每星期不少于一定的字数。并且以此代替了传统的周记。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变化。除了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的直接材料,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材料。而获取间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之于作文,犹如渠之源头。所以,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从积累开始,否则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二、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基础,要写好一篇好文章,离开生活是不行的。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日常生活中人、景、物都是千姿百态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首先,观察事物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空间顺序,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当然,在观察变化着的事物时,也可按时间的变化,弄清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结果又怎么样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其次,要抓住主要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教会学生捕捉特点,发现异同。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观察事物时,要从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状态、结构等几方面入手;观察人物时,要留心人物的外观语言行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够举一反三。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

三、善于想象

乌申斯基指出:“在想象发展的历史中,没有一个时期会有青年时期的早期那样重要。到青年时期,一些个别的、或多或少丰富的表象联串,组成一个网。到这时候,青年已积累很多的表象联串把他的心灵占据住,我们认为人生中从16岁到22岁—23岁的时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时期。”高中生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性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主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比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对一个画面展开想象,可以对一个故事的结尾展开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对给定的几个词语展开想象,当然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加以训练,随着时间的深入,学生的能力及兴趣也在不断提高。

四、指导专项训练

当前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及时捕捉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批阅,每次指正一小点即可,每次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个错误,每次师生在写作交流中前进一步。可以在每次作文中针对一个不足展开训练并及时的进行反馈,比如人物外貌的专门描写训练,心理活动的专项训练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

五、焕发个性,表现真我

最后,作文本来就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因而要让学生真诚地敞开心扉,并且是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感受。就像穷困迂腐的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闰土的“老爷”。我们的学生虽不像作家那样有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也还是有各自的个性和感受的,在语言运用方面至少有各自的擅长,质朴的,华美的,平和的,含蓄的……我曾经让学生写过关于“花”这个话题的作文,有的学生就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有的学生写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经历了风霜的花,也有学生写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冬天独立傲骨的花的精神。

9.引议联结作文模式训练法 篇九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人都要求考生“文体自选”。但是,由于受网络作文、新概念作文以及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考生在文体上力求所谓的新奇怪异,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体概念。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四不像。如有的考生写记叙文,编述故事但记叙的要素不齐备,文章朦胧晦涩难懂。有的写议论文,引用事例过于烦琐冗长,不会概括。议论不像议论,记叙不像记叙,说明不像说明,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样文体不明的作文,即使符合题意,得分也自然是比较低的。

笔者多次参加省高考阅卷,从阅卷来看。给材料作文或思辩性强的话题作文,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普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分相对较高。遗憾的是,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存在观点不明、结构不清、衔接不自然、材料不丰富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议论文呢?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引议联结法。

一般地说,材料作文大多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在结构模式上,还有其自己特点,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下面分别说明:

1.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1)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3)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可以是一个对偶句、判断句,可以是简短的哲理性的话。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错误。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2.议——针对材料,作出必要的分析。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议,一般可以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把几个分论点写成一段。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分论点要倾情打造,要生动,有意蕴。结构基本一致,内容彼此相关,要能扣住中心论点,扣住题目。扣住话题。否则,就有偏题之嫌。结构上,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对照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递进式的分论点,可从时间、空间、大小的角度思考,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中到外,由个人到国家,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等。

那么,如何来拟分论点呢?可以采用“类、因、法、果”构思法。

“类”——“是什么”,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从话题、文题中选关键词提问。如《美丽的梦想》,关键词是“梦想”,可从“梦想是什么”拟三个分论点。

“因”——“为什么”,解决的是原因问题,如《美丽的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折射现实情况如何”并顺此提出分论点。

“法”——“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怎样去实现美丽的梦想”拟三个分论点。“果”——“怎么样”,即问题得以解决后“我”的态度和体验,如《美丽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我会有怎样的表现,或梦想没有实现我会如何坚定地追求”。当然,“类、因、法、果”不需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方面即可。用作展开的一两个方面,一定是自己体验最深刻,认识最独到,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

“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准确,就是所举事实要真实,不杜撰,不张冠李戴,能用来充分证明其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典型,就是有历史代表性。丰富,就是论据要多,要有说服力,使人看后不得不服。事实论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要概括、压缩,不要堆砌事例,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叙述某个事例。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事实论据要能证明其论点,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人为地给论据和论点之间架起桥梁。如“尊老爱幼”话题,可举事例:①西晋李密“陈情一表”、宋代杨时“程门立雪”,武汉“暴走妈妈”陈玉蓉。②陈毅作了元帅亲自为病弱母亲洗衣洗裤。③春秋时,幼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去亲戚家借米为年迈父母煮粥。④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30年来先后义务赡养6位非亲非故老人,并资助十多名下岗职工幼小的子女读书。⑤洪战辉十几年如一日赡养病重母亲、疯子爸爸和抚养幼小的妹妹。

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要有点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如话题“偏见与关系”,如果论点是“要搞好关系,就不要有偏见”,那么是不是有了偏见就一定搞不好关系呢?再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文章严密,无懈可击。讲道理可以巧借名言,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论点进行议论。如论证论点“勤奋,成功的保证”,可以借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来讲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玩耍,只能荒废事业,使人一事无成。”讲道理亦可从反面来分析,从假设来理解。如论证论点“磨砺铸造人生”可这样写:“假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萎靡不振,经不住挫折,受不起磨砺,他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 ③联——即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必须使论证充实而严密;必须选择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实作论据;必须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联,或个人,或集体,或社会;或中国,或外国;或自然,或人类社会。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④结——即对全文的论证作总结,解决问题,总结全文。要注意如下几点: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结,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作惊人之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罗索冗长。

另外要说的是,以上四字结构,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使用,比如,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严密,不过于绝对,不过于偏颇,我们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一个“辩”的部分,“辩”就是辩证看待观点,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重点,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类词语来引起。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有了这一部分,思维就显得严密,观点也显得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考场作文情急之下,只要牢记“引议联结”,作文的布局谋篇关就可以顺利通过。有了这四字框式,考试时就不需要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犯愁了,从而确保能够把精力集中到内容、语言、文采这三方面来,保证考场作文不失误或少失误。

【例文简析】

2012浙江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光荣的荆棘路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引——引述材料,逆向思维,提出论点)

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议——分析论证自己的见解)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联——总启,概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联——举例论证“要勇于踏上荆棘路”)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由。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也不感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联——联系现实,联系自己,证明“只要勇敢奔跑就能给人温暖,就光荣”,避免假大空)

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结——总结议论,重申观点,再次点题!)2012广东高考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引——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联——举屈原孔子之例证明不管在什么时代只要自强就能过有意义的生活)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选择走自己的路任由人家评说的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联——举陶渊明之例进一步证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应该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拿破仑一世曾经说过:“留下我们的足迹!”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联——举史铁生之例证明把握今天留下自己的足迹的重要性)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结——以名言作结,深化中心论点)

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引议——列举现象,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联——举唐玄奘之例论证观点要尽自己所能适应时代)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议——分析议论,进步证明观点)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联——举熊召政之例证明无论生在何时都要认真走好每一步)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结——引材料总结,联系当今现实,以“怎么做”来作结)

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引——引用一句名言,点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议——结合春秋现象分析论证每个时代都有它得天独厚之处)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联——联系近代中国文化现象举例论证)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议——小结,引出下文)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联——举例论证)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结——总结议论,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建议)2011年福建高考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引——引述名言材料,以反问句分析材料,提出论点)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议联相结合——前两句分析论证自己的见解,第三句开始联系同类事例来论证,正面论证)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联——联系现实,列举社会现象,反面对比论证)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结——深化论点,提出希望作结!)

2011年北京卷高考

鹿特丹的乒乓球比赛,中国获得了冠军,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说,中国有实力,应该得冠军。也有人说,应该让其他人尝试突破,也拿冠军。还有一种声音说,中国应该让出这个冠军,不能总是霸占冠军宝座。

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留给自己一个对手

--祝福

那些使你成长的的人们

中国队虽然包揽了世乒赛所有的金牌,但是,我感到的并不是喜悦,一种独孤求败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中国队,太需要一个对手了。而在于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拥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

(引——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英雄。英雄往往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勾践与阖闾,曹操与刘备,毛泽东与蒋介石。他们看起来是对手,但是他们却都成就了对方,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而正是自己对手的存在,可以使你加倍努力的学习,去奋斗。最终功成名就。

(议——利用名言,名人,分析议论,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所得到不是万人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

(联——正反对比举例论证对手的作用)

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我们记得不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伤痛的人,我们却记得刻骨铭心。一个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每当我看《康熙大帝》时,看到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这第三碗酒,他这么说的:”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联——举例论证有对手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不屈啊。英雄自古多磨难,千凶万险终破茧。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吧,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请祝福自己的对手吧,正是因为他们,你才得以获得今日的辉煌。

请珍惜自己的对手吧,因为你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在你心中的无可替代的分量。

我们不做独孤求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我们会敬重我们的对手们,他们和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终有一天,我们大家都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结——总结议论,提出希望,深化中心论点)

2011年上海高考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风中的余香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引——第一段从列举现象入手,接着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中心论点)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议,联——引用左光斗的例子分析论证,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见解)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联——联系同类现象举例论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联——联系文化遗产论证真与美是会留下来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计划下一篇: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