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2024-10-19

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9篇)

1.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篇一

论景观设计中的场地精神,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场地精神。

就像俞孔坚老师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土人”一样: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外的设计模式,设计风格不断地传入中国,这些看似先进的理念实际上都是在冲击中国五千年积淀下的文化。这对于中国建筑、景观风格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忧患。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沿袭中国精神,担当起设计自己国土的重任。

我认为场地精神分为两类:一是精神上的。二是物质上的。

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地,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场地内进行的。有了人的土地便会产生精神,不同场地的人便产生了不同的场地精神。每一寸土地都有其自己的神灵,这便是它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这一块土地的地方性格,地方神灵,追溯它的历史人文特色,寻求当地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并从中总结出这一场地的“精神气质”,从而设计出有情感的,有灵魂的,更贴近当地人心的景观。

这种场地精神体现于:要将当地人的思想情绪融汇于景观设计之中。人是有根的,我们在设计景观时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的“根”体现在作品中,使当地人成为“景中人”,被景观感染、感化,激发出人们心底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依赖。

看了俞老师的《城市的大脚革命》,让我对场地精神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说,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土地的精神抛弃,每年中国有一千万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为了与城市人看齐,他们将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成“城市”,裁弯取直,水泥硬化,修建无意义的停车场,拔掉路边的油菜花,砍掉成年老树,舍弃乡土植被,引进国外名贵的树种花草。正如俞老师的一句话:“为了无用的美丽,我们扭曲和致残我们的肢体。”不加思考的完全接纳国外的文化,这样的做法不也是对场地精神的舍弃吗?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月季,种芍药,种植之后还要重金去维护保养。一个地方的场地精神是需要它的本土植物、本土建筑去表现的。

现代人们对景观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那么简单的了。所以,我们在设计景观时,并不是单单在设计人眼中的实质景象。实际上,我们是在设计一种意境,一种情调,一种氛围。每一个景观作品,都是设计者的一种真情流露,体现出人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对于一个景观作品来说,有一个深层次的内在涵义,比具体的物质形象更为重要。带有场所精神的景观会使人成为这个场所中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当地人的一部分。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只有这样作品才是生动的,打动人心的,不会过时的好景观。

2.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篇二

一、工程项目概况

1. 施工工程概况

本项目施工工程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 施工场地土质为基岩、砂岩、碳质粉砂岩夹煤层, 上表层为杂填土, 施工面积为166725m2, 挖方量为21.1万m3, 压实土方量为22.6万m3。同时, 还需完成弃土外运, 项目施工工期为30天。

2. 冬季施工环境

施工项目位于霍城县, 而霍城县地处伊犁河谷的开阔地带, 冬季时长为11月22日至翌年3月10日, 总共109天, 时长较长。霍城属温带亚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9.1℃, 极端最低气温低至-42.6℃。并且, 拥有极佳的积雪条件, 存在较长的冰冻期。

3. 施工工艺特点

根据不同机械类型与施工方案所进行的现场实验, 确定场地填方的松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在测试时, 应确保相关的设计、施工、质检以及业主等人员在场, 记录详细的实验资料;压路机碾压时, 需遵循碾压原则;场地挖方时, 如开挖至场地顶面, 需结合土质特点以及设计要求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并通过实验段确定其数值。

二、冬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组织措施

根据冬季工程施工进度与具体施工阶段的不同, 结合作业指导书及《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编制, 采取切合实际且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并报监理, 在业主方批准后, 进行施工。

2. 图纸准备

在冬季施工前, 必须仔细复核施工图纸, 确保其符合冬季施工要求, 重点关注工程地基稳定性, 能否适应冬季施工环境, 并通过图纸全部解决。

3. 现场准备

现场准备主要为两方面内容。第一, 根据实际工程量提前组织有关机械进场;第二,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暖棚。

4. 清除杂物障碍物

将土方范围内原地面上的垃圾、草丛、淤泥、有机杂质、树根以及各种构造物, 如通讯、电力设备、坟墓等均应进行清除, 以利风和阳光吹晒干原地面。

5. 安全与防火

在冬季施工时, 采取防滑措施;下雪后, 需要将机械上的积雪清除, 同时检查施工道路的平整情况, 随时修复;加强对现场火源的管理, 派遣专人加火、看火, 确保无火灾状况发生。

6. 技术准备

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熟悉施工图纸, 审查图纸;完成技术交底工作、安全教育工作等;进行测量定位、放线及水准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并进行测量复合工作;工序开始前要进行技术交底, 对施工工艺上的难点和质量通病要提前预防, 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办法。

三、冬季施工方案

1. 施工准备

本工程现场地表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情况, 根据现场情况、工期要求和本企业实力, 我单位拟将整个施工区域分为6个施工段。即3个挖方段和3个填方段。根据工程量的大小配备机械力量。挖方时由高向低处开挖, 填方时由最低处向高处进行回填。

2. 测量放线

(1) 平面控制

先用全站仪进行主要平面及高程控制桩的测定, 按工程粗平土图, 以纵横两个方向为坐标轴, 每20m测设一条控制线, 形成20m×20m的现场控制网。放线采用“十字”坐标法, 主要的轴线桩和定位桩应放置在道路之外不宜受车辆碰撞和碾压到的地方并用混凝土或砖石保护好。

(2) 高程控制

开工前对水准点进行加密, 水准点放在道路边用混凝土或砖石保护好。施工中采用水平仪进行标高抄测。开工前提前测绘原有地面标高, 并且对照设计图纸作好后续土方开挖的调配计划。

(3) 校核设计交底提供的桩位和坐标

在施工现场布置测量控制网, 作好主轴线和定位桩控制的测量和校核, 将误差控制在规范及设计要求范围内。将提供的永久性标高点进行两次闭合核实, 若在误差范围内, 认定永久性标高正确, 按规范加密水准点, 标高复测必须及时进行、杜绝误差。标高桩与其它控制桩在监理工程师复核后, 在设置的桩上编号, 所有桩应予以详细记录, 并说明位置、方向、作用、标高, 作为计算挖、填方量和施工控制依据。同时, 根据现场土方开挖的范围、土质、现场施工条件对场地进行土方的填方、挖方。

3. 挖方

设备进场前, 按甲方的要求及有关部门规划、规定、设立施工放线控制点和高程水准点。基础挖土分三步进行, 局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挖4m, 第二步挖4m, 第三步挖4m;预留20cm土层人工清理;先开挖第一层然后再下挖至设计标高20厘米以上, 挖方自南向北进行。

4. 填方

填土前, 应将基底表面杂物清除干净;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 检验是否符合规定, 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 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填土应分层铺摊, 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见下表) 。

每层铺摊后, 随之耙平, 机械压实填方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时, 轮 (夯) 迹应相互搭接, 防止漏压或漏夯。深浅两基坑 (槽) 相连时, 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 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如必须分段填夯时, 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高、宽比一般为1:2。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 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 达到要求后, 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5. 填方的压实

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为0.95, 回填土压实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 回填土必须分层回填, 回填厚度为200~350mm。回填材料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土, 其中不含有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填方全部完成后, 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 凡超过标准高度的地方, 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度的地方, 应补土找平夯实。

6. 技术难点及相应解决方案

本工程的难点是合理调配机械, 使工程完全按照流水施工进行不窝工, 使所有机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机械性能, 按照工程量的多少和施工区域的范围拟在挖方一区安排挖掘机3台、自卸车21辆。挖方二区安排挖掘机2台、自卸车12辆。挖方三区安排挖掘机1台, 自卸车7辆。填方一区压路机2辆、装载机2辆、推土机2辆。填方二区压路机1辆、装载机1辆、推土机1辆。填方三区压路机1辆、装载机1辆、推土机1辆。平地机1台安排机动使用。各区域之间根据工程进度情况随时调配机械使工程进度达到最快。

7. 质量保证技术组织措施和保证体系

3.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篇三

一、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东侧清水岩景区在建扩宽平台广场,在扩宽平台广场东南侧设有一佛像(在建),离佛像约6米外为一山坡,山坡上存在滑坡,滑坡所在位置整体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坡坡面倾向扩宽平台广场,山坡坡度约26-39度。滑坡体宽约130m,高差约52m,主轴方向330度,主轴长80m,现场踏勘发现,滑坡体出现3条以上明显的张拉裂隙,裂隙宽度最大约10cm,滑坡后壁下挫0.5-2.0m,滑坡体周边出现断断续续或连续裂缝及错位,滑坡周界明显,佛像后侧坡脚挡土墙已被剪坏,该处为滑坡剪出口,滑坡体上已经发生局部崩塌,根据调查,本滑坡是由于场地特殊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在开挖山坡影响下,引发的土质滑坡,该滑坡成因复杂,即有牵引的因素,又有推移式滑坡迹象,雨季滑坡体渗出水量大,滑坡体出现明显移动,本滑坡体面积较大,滑坡体厚度约5-10m,属于中型滑坡,目前该滑坡体处于发育阶段。为了阻止该滑坡的继续滑移发展,确保坡脚建(构)筑物安全,急需对该滑坡进行治理,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

二、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勘察资料,场地自上而下地层为:①-1新填土;①-2老填土;①-3块石素填土;②粘土;③凝灰残积砂质黏性土;④全风化凝灰熔岩;⑤-1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⑤-2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⑥微风化凝灰熔岩。

本滑坡体后山汇水面积较大,大数万多平方米,山坡分布大量滚石,分布于坡积土下部,渗透性好,并与坡积土混杂(主要覆盖于表明),雨水入渗迅速,入渗量大,山坡土体很快处于饱和状态,土体强度大大降低,经过几个月的监测,结合物探技术查明由东向西分布两条由孤石、砾石累叠形成排水通道,在孤石集中区形成一条由地下暗通道,在长期通水冲刷下,该暗道自发局部塌方扩大直径,已到了暗道周边土层失去承载力,原本通水的暗道堵塞,产生地下水位涌起形成饱和湿陷性流塑状的红色砂质粘性土,导致引发牵引式土质浅层土质滑坡,目前滑坡体高度达到50M以上,滑坡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

三、滑坡治理方案

1、截排水措施

结合物探技术查明由东向西分布两条由孤石、砾石累叠形成排水通道,滑坡体上按一定间距设置集水井,分别在标高495M、515M及530M平台处设置内直径3.0M排水竖井,井壁厚度不小于1.5M,竖井位于上游迎水面采用圆型干砌块石井墙,并向两侧扇形扩散延伸到周边弱透水层,竖井位于下游侧采用圆型浆砌块石井墙,井底为钢筋砼板筏基础,基础持力层穿透浅层滑动线座落于不透水层粘性土层上;并采用倾斜排水钢管将集水井内的水引出,并引入地表排水沟排出。

鉴于本滑坡体内积存大量的弧石、砾石堆积层较厚,渗透性好,并与坡积土混杂(主要覆盖于表明),雨水入渗迅速,入渗量大,山坡土体很快处于饱和状态,经过长期观测,只在滑坡土层表面设置明排水沟作用不理想,决定在滑坡体中设置深层土体排水盲沟管道,排水排水盲沟管道贯穿于东西走向的滚石带排水通道,通过截断、引流措施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

2、坡面种植灌木、草等措施

由于滑坡主轴长,采用两排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分段支护,抗滑桩桩端进入稳定的中风化地层,抗滑桩之间采用混凝土板进行挡土,滑坡体上,修整坡面,形成分台阶式斜坡,设置纵横向排水沟,坡面种植灌木、草等措施。

3、边坡防护

采用Φ18螺纹钢、废旧钎杆和金属网片在边坡上方选择合适的位置做成金属网片围墙,以起到对牲畜的阻拦作用。螺纹钢和废旧钎杆长度为1.8m(一端削尖),作为防护围墙的栏杆,利用大锤打入地下,打入深度不得小于500mm,栏杆必须直立、牢固,然后用8#铁丝把金属网片绑扎在栏杆上,要绑扎牢固。

4、防护平台

卷扬机房和北稳车群东侧混凝土层剥离现象严重,滚石、砂土较多,而且上方还有两条小沟,一到雨雪天气,石块滚落、砂土滑落的情况最为严重。通过实地勘察,需要在山坡上清理出一条宽3m,长50m的平台,然后用编织袋装满砂土搭建一个防护墙,防护墙高度为2m,长度为50m,宽度为2m。防护墙的搭建过程中,装有砂土的编织袋一定要交错摆放,摆放要整齐,搭接要严密,起到阻止滚石、雨水冲刷砂石和保护卷扬机房、人员设备的作用。

5、场地围护

基于对项目部施工用具、设备材料和人员安全考虑,对主竖井西侧碴坡进行围护,方案同边坡防护相同。

四、滑坡治理监测效果

1、边坡监测线采用方格网型布置

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变形方向相一致,纵向监测线应分布在边坡中部及其两侧(与原有监测线相衔接),间距约为15~20m;横向监测线与纵向监测线相垂直(与原有监测线相衔接),分布在新建挡墙后方、第一二级边坡顶部平台及第一二级边坡平台间坡面,局部位置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2、布置监测点

在边坡纵向及横向监测线交点处(或附近)布置监测点(含:深层水平位移、表层沉降点、水位观测点);根据现场地勘资料,结合深层水平位移相关监测规范的要求,确定测斜管深度约为20m,埋藏至稳定土层(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

3、计量监测竖井排水量变化

在每场大雨或累计降雨量达到80CM以上者,通过安装大口径水表或通过圆形水桶计量监测竖井排水量变化,经过近6个月的监测,在雨后2小时到12小时内,标高495M、515M及530M平台处设置直径3.0M排水竖井排水管道测得的渗流量可达到平常流水量的3-6倍,排水竖井集水量实践证明浅层雨水入渗速度快、入渗量大。通过排水竖井引水截水起到有效引流浅层滞留水,有效防止山坡土体吸水饱和状态下滑坡发生,起到加快浅层土体固化明显。且通过监测分析,近6个月的深层水平位移、表层沉降点、水位观测点均处于可控报警值以内,坡体未发生滑移现象,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五、竖井排水的优化设计

我国北方地区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除涝防演,促进土壤的脱盐和地下水的淡化,开展了大量的竖井排水工程,使这些地区的旱、涝、碱、咸的综合治理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常规的竖井排水设计往往是在已知某一水文地质条件下,参照已成井或根据经验初拟单井的涌水量及井管直径,进而计算出成井深度及布井密度。实践证明,这样的规划存在较大程度的经验性,因而使所建竖井或是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或是年运行费用较大,或是成井造价过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建立竖井排水的年亩费用函数,并以其获得最小值为优化目标,给出了竖井排水的.优化设计计算公式和求解方法,对进一步提高竖井排水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竖井排水的优化设计与成井造价、年运行费、一次降深要求及成井设计参数有着密切的函数关系,而竖井排水的常规设计方法则由于没能将这些函数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往往造成竖井的成井造价增高,或使年运行费用增大.本文通过非线性规划的优化理论提出了竖井排水的优化设计方法,对进一步提高竖井排水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竖井排水需要有适宜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地表土层透水系数过小或下部承压水压力过高时,均难以达到优化设计的排水效果,因此,在进行竖井排水的优化设计之前,应尽量采用试验并获取较符合实际情况的K、T及拌值,以使竖井的实际运行参数更接近优化设计数值。

六、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排水竖井在建筑边坡治理中应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排水竖井的设计方向,为排水竖井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建筑边坡治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蕊;两项边坡加固技术问世[N];中国矿业报;.

[2]睢岗;竖井排水 改土治碱[J];现代农业;.

4.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篇四

林功丁(福州市建筑设计院350001)

[提 要]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类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府令(第100号)公布了《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并规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工程抗震设计的项目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地理解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是保证重大建筑工程既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又满足国家经济条件要求的关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应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筑工程

根据《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筑工程需要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

有以下几类:

(1)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

(2)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3)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

(4)省、设区市电力调度中心;

(5)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6)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7)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

(8)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9)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要求及报告的主要章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

害预测结果。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主要章节包括: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震害效应评价等。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应用介绍

3.1 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

区域范围一般取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

150km范围内的地震影响,区域工作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150km可满足评价要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区域范围最早记录到的历史地震、历史破坏性地震数量、最大历史地震、历史地震资料完整的年代、以及区域内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2)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不同强度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平均震源深度等。

(3)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各活动期的起止年限、未来100年地震活

动水平。

(4)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工程场地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3.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在区域大地构造上的位置,对场地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评价。

(2)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场地所在新构造分区单元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评价。

(3)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对工程场地所在地质构造单元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的评价。

(4)区域范围内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标志、区域发震构造及特征。

3.3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

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以界定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特殊情况可适当扩大。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性评价。

(2)近场区相关的发震构造及其震级上限的综合判定。

(3)工程抗震设防所需的活动断层或发震断层的有关参数。

(4)明确己知的历史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5)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6)地震活动和近场地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背景下的近场区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3.4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划分的潜在震源区、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工程场地不同超越

概率下的基岩水平加速度。

(2)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3)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及其的贡献。

3.5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的地貌类型。

(2)工程场地类别的判定。

(3)工程场地地面常时微动卓越周期值。

3.6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所以

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2)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反应谱。

(3)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合成,所提供的人工波文件。

(4)天然地震波的选择。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

行。

3.7场地震害效应评价

场地地震灾害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工程场地发生动力破坏的地质现象,导致工程地基失稳而引发

地震灾害或发生滑坡、崩塌推倒或淹埋建筑物的地质灾害。

与上一章节一样,场地震害效应评价也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工

程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同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砂土地震液化的评估。

(2)软土震陷的评估。

(3)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

(4)地震断层效应的评判。

(5)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确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场地震害效应评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所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多为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造成电算程

序无法计算。

(2)按照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

大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

(3)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4)有些安评报告没有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或地震边坡效应评估不充分,缺乏对处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

行治理的可行性评价。几点建议

5.1 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反应谱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可以方便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随机因素所造成的谱值随周期剧烈变化的不合理性。考虑到建筑设计单位现有计算软件的条件限制,建议安评报告给出的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采用《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反应谱的形状参数应符合该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5.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的处理

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时(通常为1.0或1.1),可以按规范规定的衰减指数0.9进行计算,但不能直接采用电算结果,应利用程序中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对地震作用进行调整。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调整各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振型组合原则求得振型组合后的地震作用,这个地震作用与按衰减指数0.9计算的地震作用的比值即为调整系数。显而易见,这种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一般情况下,对于低阶振型起主要作用的建筑,亦可直接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作为地震作用计算的调整系数来调整地震效应,经多个实际工程的复核验算表明误差大至在10%之内。

5.3关于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和特征周期值

安评报告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在考虑覆盖土层条件的影响下,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的。由于种种原因,安评报告的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总是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这是造成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

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通常大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抗震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8306-2001特征周期值基本吻合,故安评报告

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不应有太大差别。

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50%,实际上已达到0.15g区的效应。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33%,则已达到烈度八度区的效应。当工程场地已处于明确的抗震设防区划内,除非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其他工程则不应出现抗震设防要求跨区划的误差。

5.4 关于地震动时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对于规范特

别规定的建筑才要求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时程分析一般是针对建筑的规则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捡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刚度突变等。正常情况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接近或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但不应小于80%),所以建议安评给出的地震动时程应允许设计单位进行试算,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使之与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底部剪力)较为吻合。

5.5 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新增3.3.5条,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花岩石边坡的边缘;并将第4.1.8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规范的修订

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说明重视地震边坡影响的重要性。

当边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则属于危险地段,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且不应建造丙类建筑。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建造建筑物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如何对属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其抗震设防标准如何确定,国内现行规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种情况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

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6结束语

建筑抗震三个设防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反思汶川震害,最重要的设防目标应该是“大震不倒”。破坏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建筑抗震设计只能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努力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以具备清晰、完整的建筑抗震设计概念为前提,正确地理解安评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安评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才能面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地震灾害,实现抗震设防目标。

参考文献

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卢寿德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5.充分认识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篇五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曾指出“各个民族都要努力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要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要学习掌握汉族语言文字,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语,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对于增进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文字,将为各民族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汲取人类更多的精神财富,增加更为丰富的社会体验,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有一些人(主要是上层人士)学习了汉文。唐、北宋时,楼兰和高昌一带,流行汉文,传授儒家经典。汉代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当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已出现不少双语人。元代,西北地区有不少少数民族翻译家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他们为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双语学习更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种学习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也推进了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为大力推动双语工作,使之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双语学习和教育。1996年,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加强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号召,并成立了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以指导全疆的互学语言文字工作。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及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从学校教育抓起,以汉语教学为突破口,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从这些年的结果来看,自治区的“双语”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成效比较明显。在此过程中,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对选派到基层的应届大中专毕业、党政机关干部、复转军人和乡镇异地挂职的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强化“双语”学习;自治区教育部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确保各地用民语授课的学校普遍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有条件的地方,从一年级就开设汉语课程;各地、州党委和政府也通过党校或其他教学基地开设“双语”强化班,成效显著,其他有关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培养人才。通过这些活动,促使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沟通,使得“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少数民族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族人民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实践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学习民族语言,民族干部学习汉语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战略发展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看待“双语”学习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视角看待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为确保这项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分类指导,综合推进。

6.谈绿色生态设计与场地环境的关系 篇六

提到场地与环境,我们也许想到的都是注册考试的场地设计要求,而设计中应该寻找建筑形式的基础,也就是与环境的关系却没有感受那么的深刻。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都不在我们关注的内容里,所以我们只会按照各种设计规范的要求来满足场地设计的各种需要,而遗失了对土地之神的赞美与理解。如果我们学的是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专业,那么设计也就会大大不同。我们活在一个生物的世界里,所以应该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所了解,这样才会使得设计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首先了解物理上的知识,比如自然过程,自然环境,以及一些生物过程和生物环境,同时还要理解建筑在特定环境下的意义。有些环境极具包容性,有些却不是,建筑师应该能够区分这些环境,哪怕这些环境从大体感觉上来说可能是很相似的;有的环境只适于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不适于其他的;要能分辨这些不同的环境,对建筑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比如当去恩施的土家族聚落,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人工营造的环境之中,其中的建筑传达给我们某些文化气息,让感受者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有着适合本地方的表达形式,借助物质材料和建筑形式来体现的。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麦克哈格认为建筑学有三个重要的领域:1)理解自然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2)确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建筑变革是否合适;3)了解历史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改进技术。从事生态设计并且因地制宜的设计建筑、景观、规划等工作的人所必需的要求就是必须非常的了解场地,知道场地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以及其蕴含的深意,以便对它有针对性的改造。这样我们就能够分辨出哪些地方是适合改造的,并且能够找出适当的建设场地和适宜的改造方式。古人必须理解自然才能够生存,我们仅仅是要继承这种原则并把这种原则引入到设计之中。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师已经忘记了这一点,割裂了这些自然元素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在物质环境上,连意识上也失去了这种联系。如果我们想做到绿色生态设计,设计上需要我们理解场地,需要了解场地是什么,环境可以怎么样,哪些地区适合做什么与不适合做什么。同时,任何设计与改造也都需要适应环境。我们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别人分辨出来这些地方的不同,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人,而是人、建筑、植被形式、动物等一切元素。

所有这些元素都能看出,对特定的场地需要特点的改造和适应。环境是有它自己的个性的,就像没有任何一个人和别人是一样的,每个地方也都是独特的,比如所有的动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来说都是特有的,一旦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侵入到某个场地,这个环境下的动植物就会有所反应。一般来说,当我们说到什么环境的时候,我们的脑中已经出现了组成这些环境的东西,比如想到沙漠我们就会想到沙与仙人掌,它们之间都有奇妙的组合,我们的建筑也应该成为这个环境的一部分,融入它而不是生硬的介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一个态度温和的建筑,而不是由一系列坚持自己意见的专家来构思策划、建设与控制的突兀建筑。那么,当有人建议你去学习自然的时候,不是要你就简单的去走走,不要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学习自然意味着要了解自然的本质,只有关心了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在进行建筑设计研究,我们探索进行的越深入,就能获得的越多,设计思路也就越能与自然相吻合与和谐,我们的创造力就越强。

2 土地的秘密

我们先从土壤来说,它就是有生命的,每块土地都是整个生态关系网的中心,是联系动植物以及人类生命活动的核心,我们在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是对土地的创造,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方法就缺少对土地本身就是生命的认可。

当我们拿到一块项目用地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想着这里可以怎么做、那里可以怎么做,总想着可以在场地里留下建筑师应该有的印记。以至于我们太容易把某个场地当成展示自己设计作品的场所来看待,这样做肯定不能深入的了解场地。大卫德彭说,给予接受型的设计师是没有价值的,要首先对土地开放。有六个词语是应该牢记的:聆听,不作判断,空无,感知,谦卑,耐心。这些核心点总体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包含了一种有用的了解土地的个人技巧,即做追踪者,访谈者和研究者。踪迹就是生物在活动过程中留在土地中的表象,也就是对地球上发生故事的记录。比如人在小区里活动留下的痕迹其实和自然界里的动物留下的足迹一样,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踪迹。在每次我们看到熟悉的环境时,应该试图让自己从中了解更多的东西。看的越多,就越能了解到这些东西的价值。我们可以试一试,从了解自己熟悉的环境开始,按照这样的方式去了解,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对它们的了解会是这么少。比如可以一点一滴的追踪一些现象的起源和终点;比如为什么有些环境没有办法生长灌木、有些地方鸟类聚集多等等。观察我们和下面事物的关系:视野、天空、树木、动物。得出这些关系的目的是知道哪些地方让我们舒服,哪些地方不舒服。因为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信息,并尊重其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在其中的设计工作也会变得很生动、有生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找出相似性并进行对比,就能很快而且深入的感受到其他地方的地域特征。

3 绿色生态设计

在生态设计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先确定我们想要的目标,那就是健康舒适、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节省能源、经久耐用,并且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在做生态设计的时候有几个原则:首先,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充分细致;其次,绿色建筑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极其昂贵,不同造价的建筑都可以采用绿色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调整;第三,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建筑上的哲学,大多数绿色技术在本质上是不可见的,所以它们可以融入到任何一种建筑风格,其生态特征是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并没有必要支配设计;第四,我们不能随意的把一系列的技术都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而是要量身定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运行成本降低,在许多情况下也会降低投资成本,整体的经济效益才会增加。比如安装了节能的窗户而没有降低空调系统的规模,使用高性能的厕所但是没有减小废物过滤设备的大小,尽管运行成本降低了,但是投资的成本还是会很高,所以要考虑到长期与短期的效应。最后,生态设计的作用不仅仅是节约能源,但能源消耗最小化却是核心目标。所以,在生态设计的时候,在避免浪费和过量使用的问题上我们要保持警觉。绿色生态设计的艺术不仅仅是安置什么到建筑里,还要将什么节省出去。最好的系统是我们不需要添加和删减的系统,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因此,绿色生态设计是比一般的建筑需要更多的考虑和筹划。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新的技术和设计工具与方法,理解生态的内涵以及了解近期可被利用的建筑产品,它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的,但是第一步都要保证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

4 结语

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绿色生态设计中,我们应该让人类与自然一起恢复健康,多一点让自然永恒的设计法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应该不要将绿色建筑的生态手段看作普世性的原则,而是以务实态度在面对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场地环境来具体的设计。让大自然作为我们永远的伙伴,这样我们才能使这些构成复杂的交错在一起,所设计出来的场所才是植物、动物与人类喜爱的栖息地。

摘要:针对场地与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绿色生态设计与场地环境关系,阐述了绿色生态设计的设计理念;指出应以务实的态度,根据不同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以达到从介入场地的角度去思考绿色生态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场地,自然环境,土地,绿色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6.

[2]郑辑宏.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J].河南建材,2009(5):113-115.

[3]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陕西建筑,2008(9):24-26.

[4]马赫.特瑞本.自然的回归[M].吴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3.

[5]G.勃罗德彭特.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张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7.

7.场地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篇七

根据我多年经验,场地考试前四题有3道必考:停车场,场地限制,竖向设计

停车场考点:停车数,停车布置,残疾人停车布置,停车出入口布置,停车场内部及接外部道路竖向设计,残疾人通道竖向设计...等一般最难得分哦

场地限制考点:规划限制,日照限制,防火限制(2003出现停车库视线限制)

场地内水文,树木文物等景观限制------宋江类题哦

竖向设计考点:道路竖向设计(2004),场地平整(2001,2000,2003),护坡,挡土墙设计,土方平衡,排水设计,标高设计,等高线设计------一般为难度调整,可以很难,也可以简单,同时会在其他题出现。

第四题不好说可能重复(2004),可能是:绿化,--管沟----小综合题,比如雷同最后一题------汽车

库坡道设计,(2001)等规范上小知识点:

最后一题主要是考察应试者以规划为主的综合设计,不过该题型也有特点(实际工作不会这样),那就是所有单体尺寸确定,目前看来,单体建筑有8~9个,分区不少于3个,出入口不少于2个,可能有道路路线不交叉(由于分区),小广场数同分区数,局部绿化,停车场必有。难度比2001前稍有提高

我的技巧:

1.分区设计时剪纸片,毕竟不是大师,手构尺度太差--不要追求毫米级精度,90秒搞定,然后在图纸上摆-----记住答案大部分是唯一的,有些年份可能多选择(2004),但是一定要记住:解决分区设计主要问题A:各分区的位置,比如动净特征,洁污特征,主次特征(2001年的发射塔,许多人把其附属办公楼当作主要建筑,结果规划失败--没有把景观、交通给他),人流数及走向特征,物流走向特征,日照景观要求等,如果分区位置满足这些

明示及隐含(考点大多再这儿)要求,大分有哪。

2.道路系统:设计环道,满足规范,解决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位置(道路主要分在这),道路宽度等

3.停车及绿化

得分要则:

1:不要指望得高分,因为是负分制,小毛病也可以扣不少分

2:尽量使自己的18分,在道路系统部分少犯标高、宽度等小毛病,停车部分不要犯常识性错误

3:不要漏项,在分区阶段少花时间,留300分钟细化道路,绿化,必要尺寸,标高

2003管线综合题出得有问题,管线综合毕竟市政方面人士是专家,有一些具体到技术层面的规定与建筑总图,规划专业不一样。

出题也不好出,因为规范规定得过于死,这样太古板,不能考察设计人员能力,难一点又超出建筑师能力范围---这一点很像结构计算题。

管线综合恐怕以后不会出,这部分内容还是知识题出比较好,作图无非是:管沟尺寸定位(埋深,间距),管沟构造作法,管子水平布置(答案可能比较多,和场地排水一样),管道竖向层次、间距、埋深,共同沟设置,检查井设置-------不好出题

2003年两点:共同沟设置,埋深,结果在批改卷是就有批评,共沟没有答案是规范同意的,得分答案规范是不宜,埋深计算方法不严谨,虽然答案算法也算对(埋深算法很多)

8.对开展主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篇八

***在5月31日召开的“**”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这次主题教育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之际开展的,在这个时刻开展此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非同寻常。本人认为,开展主题教育,对我们党来说,是加强党的建设、强筋壮骨的“三大工程”:

一、夯实党建思政的“铸魂工程。”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对我国战略遏制打压不择手段、逐步升级;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直接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从国内情况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魂,它有利于提升全体党员的政治鉴别能力,更好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乘风破浪、开拓前行。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兴旺的大事。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基工程”。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要看到,“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各方面,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能提能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9.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分割与设计例谈 篇九

一、户外场地的分割

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分割要根据场地的客观条件,考虑各活动区与主体建筑的呼应。我园总占地面积44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12个班规模。我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土地的正中间,呈扇贝形外观,中庭是露天场地。建筑外围一周为户外场地。根据幼儿成长发展需要,我们将场地分割成体育运动区、大型户外活动区、小森林公园、沙水区、生活区。大致分布图如右:

二、区域设计

根据划分好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环境设计和功能配备是很关键的步骤,不仅要考虑到孩子活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各区域间的动态平衡以及环境的自然美观。根据多方考察,我园依次对各个区域进行了精心设计。

1.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1,设置塑胶场地,供晨间活动和体育活动时使用。

体育运动区2,利用建筑中庭的封闭性场地,设置溜冰场。

2. 大型户外活动区

该区域设置大型户外玩具,供幼儿日常娱乐、锻炼和游戏。

3. 小森林公园

种植高大树木,兼顾一些生态娱乐设施,供幼儿和家长休闲娱乐。我园在该区域设计了绿色长廊、攀登木架、踏踏木、荡船、吊床等项目。

4. 生活活动区

这一区域用来满足幼儿种植、饲养等生活活动的需要。我们对这个角落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小动物的房子、围栏兼顾了童趣、整洁和外观的统一性。

5. 沙水区

上一篇:松鼠的故事作文300字下一篇: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